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2024-05-08

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共6篇)

篇1: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文章标题: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重视加强“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根据上级要求,今年,我们将围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动员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新起点,树立新追求,激发新动力,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一、更新观念,确立加快发展新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创新,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始终把加快发展和富民兴村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确立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一方面结合先进性教育,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通过层层召开会议,扎实开展“创业杯”、“致富杯”、“新风杯”、“和谐杯”、“创新杯”等竞赛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进一步增强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为加快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抢抓机遇,力求经济建设新突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当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本村地理优势,抢抓机遇,求真务实,踏实苦干。

1、着力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首先发动全民招商,全面排找项目信息。进一步搞好调查摸底,广泛收集项目投资信息,进一步加强跟踪,确项目早日落实。其次依托区域优势,不断推进“筑巢引凤”。今年,我们将投入200万元在跃进组建设100亩左右的村级工业小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平方米,实行对外租赁招商。力争年底引进项目个,全年完成工业厂房租金达100万元。

2、着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正逐步显现出来。如何组织全体村民摆脱传统农业、走高效农业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又一个新的课题,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发挥我村生猪饲养、面筋加工等传统产业特色优势,走“种、养、加”的路子,坚持抓大户促规模、抓典型带全面、抓服务增效益。二是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今年,我村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加强市场调研,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实现全村农民增产增收。

3、着力在劳动力转移输出上求突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利用临城临路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积极鼓励广大村民走出去经商办实体,并认真抓好跃进小区的菜场、浴室等服务业项目,为转移劳动力提供良好重要条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在去年我村输出16人去新加坡、卡塔尔等国打工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输出20人到国外搞劳务。

三、注重投入,奋力建设美丽新家园

我们将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使广大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村将投入60万元,继续完善全村、、等村民住宅小区的水、电、路建设配套;扎实抓好改厕改水工作,计划今年对北片9个组的原村级自来水管道进行全面改造,确保该处村民吃放心、洁净的自来水。结合农民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改厕工作,力争今年村民改厕达以上。

二是搞好村庄河道整治。进一步围绕改善村容村貌,为全村人民提供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今年,我们将对中沟河、大兴排河等主渠道,以及家沟家塘进行全面疏浚整治,并在北片建一座大型泵站,在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改进河道水质。

三是重视村庄绿化美化。根据镇下达的绿化任务,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道路、村庄以及村民家前屋后的植树,坚持绿化造林、环境美化与种植经济林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着重搞好邗沟路沿线绿化,实施跃进新区绿化工程,计划全年植树株。

领导、同志们,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镇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谢谢大家!

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来源于,欢迎阅读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篇2: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新跨越

在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石建辉

2006年8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会议,是我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20多年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会议。厅党组之所以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是因为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公共财政的建立,乡镇财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亟待实现新的转变。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我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分析研究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安排今后一段时期的乡镇财政工作。厅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友志同志亲自决策召开这次会议,并在会前专门听取了乡财处的工作汇报,对召开好这次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友志厅长亲自参加会议,等会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按照友志厅长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乡镇财政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乡镇财政所发挥的职能作用,高度评价乡镇财政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从1984年起,我省全面建立了乡镇一级财政。乡镇财政的建立,使乡镇政府成为一级完善的政府,乡镇能够自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履行一级政府的职能。2000年,《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出台,乡镇财政的职能地位得到法律的保障。乡镇财政建立以来,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到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的2001年,我省乡镇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值81.75亿元,是乡镇财政建立之初1984年10.89亿元的7.5倍;财政支出78.21亿元,是1984年的9.73倍。乡镇财政在调动乡镇政府生财理财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省乡镇财政干部为了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做了大量的工作。

1、狠抓税收征管,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农村税费改革前,农业税收是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税征管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2003年,全省完成农业税收40.58亿元,为当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5%。全省农税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强化征收措施,确保了应收尽收。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群众依法纳税意识。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乡财网络、简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税法宣传活动。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实行公开办税。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坚持“三公开、四到户”(即税收政策公开、计税依据公开、办税程序公开,政策宣传到户、纳税通知到户、税票填开到户、减免落实到户);全面推广了定点办税、定时纳税、定额征税的“三定”征收方式;建立农税征管信息网络系统,对农户纳税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三是创新机制,探索耕地占用税征管新模式。采取“财政部门直征,国土部门协征”方式,理顺了征纳关系,规范了征管秩序。2005年我省耕地占用税收入达8.37亿元,收入总额在全国列第六位。四是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强化契税征管。过去契税一直由房产、国土部门代征。从2004年起,全面推行财政部门直接征管,加强部门协税,以证管税,有效控制了税源。去年全省契税收入达19.45亿元,收入总额在全国列第九位。契税一跃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税种。在加强农业税征管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还主动承担了协助工商税收征管的任务。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为了促进乡镇财政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我省于2000年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为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实现预算内外统筹,全省乡镇财政大力推广了“两无一统”的管理办法,乡镇所属站所取消会计和收入账户,由财政所统一管理。“两无一统”管理办法的推行,有效地加强了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了乡镇政府调控能力。2005年,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我省开始探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选择汝城、隆回、武冈、岳阳、靖州五个县市开始试点。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0多个县市区,对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乡镇财政监管、控制乡镇新增债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乡镇财政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全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收支包干、分税制等财政体制模式。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后,我省积极探索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大部分地市实行了“划分收支、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的分税包干制模式。通过体制完善,激发了乡镇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促进了乡镇财政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省实行分税制或分税包干制财政体制的乡镇达18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76%。为了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中央从2004年起提出一系列措施,对乡镇通过撤并机构分流人员精简支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自身财力等给予奖励。各地也加大了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

4、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惠农改革,加快转变财政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乡镇财政干部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列。早在1995年,我省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开展“费改税”试点,将向农民收取的各项统筹提留归并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2000年,我省率先在长沙、永兴、津市等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全省乡镇财政系统承担了政策制定、方案测算等繁重工作任务。2004年和2005年,中央决定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全面取消农业税,由中央全额予以转移支付。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不断反映湖南农税征管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转移支付方案,创造性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了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

5、注重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从2004年起,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财政对农民的补贴逐渐增多。为了降低补贴发放的行政成本,使各项涉农补贴及时安全发放到农户手中,我们尝试在农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补贴发放信息管理系统。当年在浏阳市开展财政对农民补贴发放信息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近两年来,我们大力加强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省已全面建立了信息网络,实现了粮食直补资金、水稻良种补贴资金的“一卡通”信息化发放。不少县市还实现了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农村低保金、村干部工资及补助等涉农补贴的“一卡通”信息化发放。一些县市在此基础上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网上审核、网上拨付、网上结算、网上查询”的新型管理模式。乡镇财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镇财政管理的一大创新,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肯定。

6、注重队伍建设,乡镇财政干部形象不断提升。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强有力的机构队伍来完成。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素质。省厅建立了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培训内容涵盖财政财务管理、财经政策法规、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2005年全省举办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乡镇财税信息化管理和财政业务知识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许多县市乡镇财政干部培训面达到100%。全省乡镇财政干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文化业务素质显著提高,为推动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打下了基础。1989年以来,全省开展创建文明财政所和先进财政所活动,先后有729个乡镇财政所被授予省级“文明财政所”或“先进财政所”称号,9个乡镇财政所、9名乡镇财政干部被财政部分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深刻分析乡镇财政的困难状况,准确把握乡镇财政的发展机遇

在充分肯定乡镇财政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乡镇财政系统所做的大量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乡镇财政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当前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综合改革等又为乡镇财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存在的问题,认清和把握发展的契机,才能顺应形势,促进乡镇财政的健康发展。

当前乡镇财政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变化了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税收征管职能弱化,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税费改革前,农税征管曾经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乡镇财政承担着“三提五统”和农业四税的征收任务,2001年,全省乡镇财政系统组织的收入达到62.1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 “三提五统”、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乡镇财政自行组织的收入大大减少。2002年税费改革取消 “三提五统”并入农业税,实际减少乡镇收入29.4亿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乡镇财政自行组织的收入又减少了28.91亿元。虽然近几年大力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管理,两税增长很快,年均增长64%强,但到去年底,全省乡镇财政系统组织收入仅33.87亿元,只及2001年征收收入的54.48%。由于农税征管职能弱化,农税干部一度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乡镇财政组织的收入减少,还直接导致乡镇本级预算收入减少,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去年全省乡镇本级收入58.37亿元,只及我省乡镇财政收入最高年份税改前2001年收入规模81.75亿元的71.40 %,占当年乡镇财政支出的 74.68%。一大批乡镇收入规模锐减,沦为靠上级转移支付过日子的补助乡镇。去年全省乡镇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下的达到1389个,比2001年增加325个,增长30%多;靠上级补助维持本级支出的乡镇达到1386个,比2001年增加584个,增加73 %。

二是支出结构变化,财政功能弱化。在收入功能弱化、收入结构变化的同时,乡镇财政支出也在收缩,支出功能也在弱化。近几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一大批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日益难以维持运转,保证不了乡镇最基本的支出需要,逐步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运转和乡镇范围内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了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上级不得不把一项项的支出职能上收。近几年教育经费上收、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上收,一个个的事业站所逐步改为垂直管理。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乡镇支出职能的不断上收,无疑弱化了乡镇财政功能,影响了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三是赤字负债沉重,财政风险增大。由于乡镇财力不足,而一些刚性支出无法削减,不得不通过举债来弥补收支缺口。2005年,全省乡镇财政负债总额达到上百亿元,全省赤字负债乡镇22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97%强;没有赤字负债的乡镇不到60个,不及全省乡镇总数的3%。乡镇赤字负债增长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从体制上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权不断上收,导致最基层的乡镇一级财政空间受到挤压。从财源来看,取消农业两税后,乡镇财政收入增长只能依靠工商税收。但我省相当大部分乡镇为纯农业经济结构,工业财源匮乏。从管理上看,上级财政每年不断下达税收增长指标,相当大部分乡镇税收征收任务达到实际税源的数倍,乡镇不得不依靠引税、买税、借钱交税度日,形成巨额债务。

四是财政职能转变滞后,干部普遍感到迷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职能。虽然近两年省厅加快了乡镇财税信息网络建设,开展了对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较快地转变了乡财系统工作职能,但乡财系统对职能转变仍感困惑。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乡财系统一时找不到自身职能定位,工作缺乏抓手,对如何具体服务三农,显得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甚至一些地方对乡镇财政管理改革仍在等待观望。

一方面,乡镇财政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乡镇财政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镇财政提供了发展空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但政府必须加以引导,财政必须予以支持。作为最贴近农村的乡镇财政,应该而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需要乡镇财政加强监管,国家对农民的资金支持需要乡镇财政安全及时地发放到农民手中。各级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要敏锐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责任,尽快转变职能,加大为三农服务的力度,发挥乡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乡镇财政提供了发展空间。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财政对“三农”的支持非常有限,农村公共产品极度匮乏。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公共产品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加强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乡镇财政正任重而道远。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提供了契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将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核定和从紧控制乡镇机构人员;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正常经费支出需要。这些措施将大大减轻乡镇财政的压力,缓解乡镇财政的困难。

三、适应新的形势,努力实现乡镇财政工作的新跨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既赋予了乡镇财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为乡镇财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可以说,当前是乡镇财政实现职能转变、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努力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不断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切实规范乡村账务管理,全面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乡镇财政服务“三农”的水平,努力实现我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新跨越。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一段时期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实现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为重点,努力服务“三农”工作

职能转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重点。只有顺利实现职能转变,乡镇财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镇财政干部才能履行职责,更好地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从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看,今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应可概括为服务、管理和监督三方面。服务即是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管理和监督即是管好财政支农资金,管好乡镇和村级财政财务,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具体来看,乡镇财政职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二是负责支农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使用;三是管理监督政府预算单位收支;四是负责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五是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六是负责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管理;七是负责农村低保资金发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八是参与和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认真履行上述职能,乡镇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必须加强。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由于乡镇财政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职能分工均未细化,不可能与省市县财政业务部门形成业务对口。因此,省市县财政的业务部门如预算、农业、经建、社保等主要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尤其要与同级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多沟通交流,整合内部资源,减少内部损耗,在资金、政策、项目上尽可能做到“一个口子”对下,这样既能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效率,更为重要是,可以实现上下财政管理的统一,避免财政职能人为分割,促进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二)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为重点,努力理顺县乡财政关系

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要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市与乡镇政府的事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真正做到乡事乡办,乡财乡理,权责结合。二是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必要的财力,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必需的支出。三是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对乡镇之间的财力差距,要通过转移支付等规范的办法加以调节,平衡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在收入划分和支出基数核定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经济比较发达、财力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如县城关镇、经济中心镇,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经济状况较好、财政收支差额不大的乡镇,实行收支包干型财政体制;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

(三)以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创新为重点,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按照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的部署,在总结前几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一要坚持乡镇财政“五权”不变的原则。即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政府要按预算安排重点和顺序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按规定程序审批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乡镇结余资金归乡镇所有,县级财政不得集中、平调;属于乡镇财权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债权债务仍由乡镇拥有和承担。二要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努力实现乡镇财政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目标。在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同时,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属于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划入村级资金专户,县乡财政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逐步推行和完善“村账乡代管”制度,加强审核监督,确保村级资金按规定使用。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改革试点工作要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县级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其次,要大力推进乡镇财税信息化建设。乡镇财税信息化是全省“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镇财政实现职能转变,规范三农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资源,将各项涉农补贴尽快纳入信息化发放范围,力争两年内全面实现所有涉农补贴的“一卡通”发放和管理。要加快乡镇财税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善三农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三农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准确快捷的决策依据。要加强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站建设,打造高效快捷的日常工作平台。省厅将进一步完善网站设计,充实网站内容,提高网站文稿质量,将网站建设成为集电子政务处理、财税信息发布、网络支持维护、工作经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日常管理平台。

(四)以强化乡镇财税征管为重点,努力推进依法治税

目前乡镇财政仍然担负着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管任务。在契税征管方面,各地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取消委托代征,全面实现直接征管。要加强与房产、国土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通过计算机联网从房产、国土部门获取完整的税源档案基础信息,并及时向房产、国土部门传递契税完税信息,先税后证,使契税征管与房产、国土管理形成联动效应,通过逐步使用《湖南省契税征收管理系统》,规范征收管理流程,杜绝暗箱操作和违规减免,确保应收尽收。在耕地占用税方面,要继续坚持“财政部门直征、国土部门协征”的征收方式,严格控制减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临时用地和先行用地的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漏洞;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加强与国税、地税的沟通与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准确、快捷地传递信息,逐步实现各征收机关及各税种之间的信息共享。按照烟叶税条例的规定,烟叶特产税改为烟叶税后,由财政部门征管改为地税部门征管。各地要按照省厅的通知要求,做好与地税部门的衔接移交,确保征管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以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为重点,努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乡镇赤字负债沉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去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1+5”文件中,出台了《关于规范乡村债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当前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一是坚决制止发生新债。要规范税费征收行为, 不准脱离实际向基层下达税费任务,杜绝垫税、抵税现象;鼓励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财源,但不得脱离实际给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和各部门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二是逐步消化历年老债。要建立健全乡镇债务偿还机制,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所欠款项,限期结清;对兼具债权债务身份或债权债务关系紧密的实行债权债务互相抵扣;对有偿还能力而拒不还债的,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对债权人不明确、债权人主动放弃债权的陈年老债,按法定程序核销;将报酬性欠款、公务性欠款以及利转本的,作一般往来处理,不计利息;将民间借款利率降为国家法定利率,实行本息分离,利息挂账,先还本后付息;同时结合乡镇实际,积极盘活资产资源还债。三是要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债的,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偿还;凡违反规定举债的,实行“谁借谁还”,落实还款责任;凡违反规定发生新的债务的乡镇和村,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准异地任职。通过上述措施,严格规范乡镇债务管理。

(六)以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素质

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是实现乡镇财政工作新跨越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机构设置,加强机构管理。为适应新的工作形势,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省厅农税处已更名为乡镇财政管理处,同时加挂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牌子。各市州、县市区要抓紧做好农税机构更名工作,尽快将农税机构更名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撤销乡镇农税所牌子。各级机构原管理体制、级别及职务配备保持不变。

2、重新核定编制,分流富余人员。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规定,今后乡镇财政所只限使用2001年下达的行政编制,原使用的事业编制必须核销。鉴于当前乡镇财政在贯彻中央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承担的繁重任务,省厅经报请省政府批准,拟在全省乡镇一级成立乡镇财政核算中心,与财政所合署办公。核算中心为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乡村两级具体核算事务。乡镇财政核算中心成立后,可解决全省乡镇财政系统5000多人安置问题,另有1000多人要参与乡镇机构改革,实行人员分流。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要积极投身机构改革,不断提高乡镇财政队伍素质水平。

3、重视机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财政事业发展的高度,把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干部,倾听基层意见,反映基层心声,稳定基层思想,化解基层矛盾,要多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解决基层财政的实际困难,让基层财政干部安心工作,乐于奉献。要切实保障乡镇财政的工作经费。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工作经费短缺,各级财政要统筹资金安排,将乡镇财政的工作经费打足,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乡镇财政工作正常开展。

4、大力开展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岗位培训,形成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省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乡镇财政干部要紧紧围绕乡镇财政运行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特别要学习农村管理理论和农业技术知识,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干部过好廉洁关,真正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行为规范、办事高效、服务优质、运转协调的队伍。

篇3: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宜黄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宜黄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 (公元257年) , 迄今已有1757年历史。禅文化 (曹洞宗祖庭) 、赣文化 (宜黄戏) 源远流长, 是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的汇集交融地, 也是京剧二黄腔的发源地, “宜黄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古今人才辈出, 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 明朝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 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 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以及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等三位中科院院士。宜黄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

宜黄山川秀美, 生态良好。宜黄森林覆盖率达75.1%, 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蓝水等5条水系, 是江西省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江西首届创建绿色生态先进县、江西省第二批生态县和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的主要栖息地。

宜黄经济繁荣, 发展潜力较大。宜黄是全国首批百家电气化达标县、全国退耕还林项目试点县、国际杂交水稻制种培训基地、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首届江西投资环境优良县、中国百佳最具投资潜力县、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

去年宜黄被纳入国家和全省的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成立于1996年的县工业园区, 2005年升格为省工业园区, 是江西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全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先进集体”、“江西省塑料制品产业基地”、抚州市唯一的“电镀集控中心”。

宜黄县塑料制品产业基地

近年来, 宜黄县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抚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 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心齐气顺、进位赶超的良好局面。2012年,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0.83亿元, 同比增长12.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25亿元, 同比增长32.1%;财政总收入完成5.77亿元, 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7742元, 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97亿元, 同比增长16.3%。

今年, 宜黄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按照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战略, 努力建设生态、实力、魅力、和谐、品质的美丽幸福新宜黄的思路, 明确“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 力争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突出主线抓项目、工业抓升级、城镇抓统筹、旅游抓特色、农业抓示范的工作重点, 大力开展“三大战役攻坚年”活动, 进一步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排难而进,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强攻工业篇

增投入、添后劲, 加快赶超发展大提速

各级领导一次次走出去, 大小项目一个个引进来, 这是宜黄县抢抓项目的真实写照。近年来, 宜黄县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作为工作的一条主线,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一是精心谋划争项目。抓住宜黄列入国家和省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 密切跟踪国家产业布局和投资导向, 积极组织项目, 认真对接;加大力度向上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 力争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挤进全国、全省的规划。重点包装塑料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国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县等项目, 重点争取境内省道厚莲线升级改造为国道, 结束宜黄无国道的历史。

二是千方百计上项目。着力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推动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增强抓项目必须抓落地上马的意识, 千方百计抓开工, 帮助投资者协调问题、落实资金, 切实解决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 保证项目尽快落地, 切实提高项目的落地率。

三是攻坚克难建项目。围绕项目建设, 紧锣密鼓抓进度、全力以赴抓竣工。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 集聚各方力量, 上下一心, 大力度攻坚, 超常规推进, 确保在关键环节上打开局面, 在关键问题上有效破解, 在关键机制上完善健全, 在全县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抓载体、扩总量, 实现工业经济大突破

走进宜黄工业园区, 昔日的荒滩丘陵已变成遍布的厂房, 整个园区沿公路干线开发, 呈“带状”形态, 形成丰厚工业小区、六里铺 (潭坊) 工业小区和官仓工业小区的“一园三区”格局。近年来, 在区位优势并十分不明显的情况下, 宜黄工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优, 2005年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目前, 该园区已拥有150多家工业企业。

宜黄县坚定不移咬住经济建设不放松, 坚持把强攻工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 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全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一是做优大平台, 打造崛起“聚宝盆”。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强县的主战场、产业集群的主阵地, 加快园区扩区调区工作;大力突破土地要素瓶颈, 加快征山征地和土地平整工作, 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积极完善多功能服务区, 扎实推进园区公租房、园区污水处理和污水管网建设, 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客商的吸引力。到目前为止, 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近8亿元, 实现了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络通、排污通、排水通、服务通和土地平整等“八通一平”的工业配套标准。建成110千伏安变电站1座;建成日供水2000吨的水厂1座, 日供水5000吨的第二水厂也正在紧密筹建当中;布设通讯光缆36公里, 全面实现传输数字化, 网络宽带化;建成高质量、高绿化率的水泥硬质路近30条, 已形成塑料制品、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和现代纺织、高端建材优势产业。

二是培育大产业, 打造工业“主脊梁”。积极引进产业支撑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围绕打造塑料制品、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 突出“全省塑料制品产业基地”这一特色, 力争将宜黄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大力引进工程塑料和塑料机械项目, 延伸产业链, 推动塑料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电镀集控中心的优势, 着力引进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的电镀企业, 吸引更多的机械、机电企业落户。鼓励发展现代纺织、高端建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力争塑料制品、机械制造两大产业主营业务均超30亿元以上,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12亿元, 增长20%;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92.4亿元, 增长20%;培育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4户以上。

三是聚焦招大商, 打造腾飞“新引擎”。把招商引资的主攻点、兴奋点、突破点聚焦到招大引强上。加快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 立足宜黄优势产业, 尤其是突出机械制造方面的项目招商, 着重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根植性好、税负高、科技含量大的“航母型”、“旗舰型”企业, 实现“引进一个, 带动一片”的效果, 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大力开展“走出去”招商引资活动, 瞄准重点区域, 紧盯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 开展产业招商、特色招商、基地招商、定点招商, 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200强企业落户, 从而做大产业链, 做旺企业群。在全县开展“比招商势头, 看项目签约多少;比招商效果, 看项目落地多少;比招商业绩, 看项目进资多少”的“三比三看”招商活动, 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一季度, 全县新签约工业项目21个, 签约投资总额23.4亿元, 其中亿元项目13个, 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项目8个。在新签约项目中, 全县围绕产业发展规划, 分别引进了投资过亿元的汽配生产、电镀加工处理、五金工具、塑料制品等产业项目, 招商质量明显提高。今年力争引进县外境内资金30亿元以上, 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以上,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

四是提升科技含量, 增添工业“爆发力”。宜黄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县财政列支5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基金, 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争创名牌, 大力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加快技术改造, 促进产品升级, 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推进企业知名品牌创建, 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优产品。该县已有5家企业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洁美电子的主导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并替代国外进口产品;三和医药凭借专利产品开拓市场, 产销量居世界前三名;弘泰纸业研发的专利产品电子载体纸带替代进口, 有望成为宜黄县首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目前, 宜黄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31项。

城市建设篇

树精品、重品位, 推进城镇化水平大提升

徜徉在山水环绕的宜黄县城, 但见一条河清澈见底, 两岸高楼鳞次栉比, 街道两旁绿树林立, 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大街小巷整洁明亮。近年来, 宜黄县紧紧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坚定不移打好园林城镇优化战, 大力推进城镇化, 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是提升县城品位。一方面, 高起点规划。坚持适度超前、高标准的原则, 狠抓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修编, 以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坚持“不求最大、但求特色, 不求最强、但求最佳”的原则, 以宜黄的山水环境为中心, 以宜黄的人文环境为铺垫, 积极实施“显山露水”、“亲山近水”城建亮点工程, 借山造景, 借水生景, 打造特色县城, 使县城为山水相生、气脉相承, 山水倾城、地灵物秀的“诗画宜黄, 生态家园”。另一方面, 高标准建设。按照“改造提升老城区, 繁荣发展新城区”的要求, 将投资6亿多元全力打造两个片区 (水北片区、高速挂线片区) 、两座公园 (卓望山森林公园、百鹭洲湿地公园) 、六条道路 (抚吉高速挂线曹山支线、里崇线县城至牯岭段、滨江大道北延伸段、石宁线宜黄至二都段、县城西外环线、县城东外环线) 的“两区两园六路”等27个城建新建项目、7个续建项目和13个规划项目, 不断做精做美县城。尤其突出抓好水北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挂线区的规划工作, 尽早实现与河东新区的融合, 不断壮大、丰满河东新区。抚吉高速的开通, 宜黄实现了北连抚州、南昌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西通赣粤高速, 东接济广、福银、向莆大通道融入海西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力争鹰梅铁路、衡茶吉铁路东延项目在宜黄设站, 为宜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进一步抓好以乡镇特别是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不断增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合理分布,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是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管理上狠下功夫, 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精细化、常态化转变。深入开展打击“三非”专项行动, 努力营造干净舒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如今的宜黄县, 城区面积从过去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 全县城镇化率达42%, 城区道路完好率达93%, 绿化率达到41.4%, 一座宜业、宜居、宜游, 特色鲜明、风景宜人的山水园林城镇, 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宜黄在赣东大地上崛起。

生态旅游篇

挖潜力、创品牌, 做好生态旅游大文章

宜黄山清水秀, 山环水绕, 山林众多, 森林覆盖率高达75.1%, 空气中饱含负氧离子, 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是江西省第二批生态县。宜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旅游资源丰富, 鱼牙嶂的芭茅区, 是适合华南虎生存的栖息地;曹山寺, 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庭;军峰山、观音湖风光秀美;石巩寺、谭纶墓文化厚重;古镇棠阴, 能让人看到古时商贸的繁荣;黄陂、东陂大捷遗址曾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

宜黄县全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 做好生态旅游, 打造宜黄跨越赶超的新亮点和新希望。宜黄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控制性详规, 按照“推进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 加快曹山寺、卓望山森林公园、太极岩、军峰山和观音湖等重点景区的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曹山景区创国家4A级和卓望山森林公园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性工作, 集中打造以“曹山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戏”为代表的戏文化品牌, 以“棠阴古镇”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品牌, 以谭纶、欧阳竟无等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品牌, 以国家森林公园军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卓望山和华南虎、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 以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 以中港淡水温泉、观音湖和山前竹海漂流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宜黄县力争到2015年新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1家, 江西省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 真正把宜黄打造成南昌、抚州等城市休闲观光旅游的后花园, 连接武夷山景区和井冈山景区的中间精品景区。

特色农业篇

创特色、育产业, 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走出农村繁荣农村, 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国际杂交水稻制种培训基地为名片, 以争取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为目标, 以江西惠农种业为龙头, 重点抓好优质水稻、杂交制种。宜黄杂交水稻制种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 制种面积已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江西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 1999年被列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 国内隆平高科等20多家知名种子企业与该县建立了稳固而深厚的合作关系。如今, 该县从事制种产业的范围涉及全县11个乡镇、90个行政村、400个村民小组, 参与农户达6000余户, 形成了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的制种产业带。全县共有20个种子推销中介组织、100余名制种技术人员、500余名制种代理人长期在县内外市场上, 从事技术输出和种子贸易等工作。种子供应到全省各地及周边省市, 并远销印度、越南等国, 2008年, 宜黄县又被江西省农科院确定为国际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培训基地。近年来, 宜黄先后迎来了7批亚太种子协会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考察团, 50余名来自美国、菲律宾、印度和越南等10多个国家制种专家学者专程参观考察宜黄种子。

宜黄毛竹早已名声在外, 50万亩青青翠竹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宜黄观竹海、品笋宴大餐, 毛竹蓄积量6300万根, 年产商品竹300多万根毛竹的优势, 更催生了一批毛竹产业的兴起。宜黄大力发展毛竹产业, 今年将高标准完成7万亩毛竹林改造和1万亩丰产示范林建设, 扶持毛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 发展烟叶等其它致富产业, 并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 全县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90余家, 专业合作社91家, 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去年, 全县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 带动4.3万户农户增收。

二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紧紧抓住省扶贫攻坚机遇, 抢抓机遇谋划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系列重大项目,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移民、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 重点围绕产业进行基础设施配套, 确保项目跟着产业走, 产业带动人民富。

三是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紧紧抓住省、市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机遇, 以“五美四和谐”为总体要求, 抓好33个省级点、17个自建点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 把交通主干道及景区沿线村庄的新农村示范片, 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先导区, 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宜黄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市、区) , 江背、戈坪2个新村点荣获“第二届江西百佳优美村庄”称号, 棠阴镇、桃陂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

民生保障篇

重民生、保稳定, 构建和谐赶超大格局

宜黄县牢固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 按照“先雪中送炭、后锦上添花”的原则,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投入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8个方面,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2012年全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64亿元, 占财政支出69.5%, 建成投用廉租住房296套, 新建廉租住房150套、公租房680套;发放租房补贴230万元, 解决1567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4.5%, “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今年, 将着力新建800套保障性住房、老城区休闲游园、特殊教育学校、新区小学和幼儿园, 扩建县实验小学, 搬迁新人民医院, 改造老车站和小街小巷。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推动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全覆盖, 实现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确保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和完善县级领导定期接访、出门下访制度。广泛开展“与民大交流、为民大办事、矛盾大化解”活动, 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内部事情不出单位、难事不出县”。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宜黄创建活动, 大力开展“除恶治乱”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和谐指数。

作风建设篇

抓作风、促落实, 构建跨越赶超大环境

健全党建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突出作风建设这个主题, 提高干部的操作力、执行力、破解难题能力,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 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实现新跨越。

一是集团作战。县委、县政府坚持对重大项目、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研究, 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联席会议制度, 会商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凝聚力。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对城建项目、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党建项目等“五挂一带”工作机制。大力提倡领导“一线工作法”, 各级干部“满负荷工作法”, 广大干部群众“集团军作战工作法”, 形成齐力攻坚的强大合力, 扎实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强化责任。制定出台加快工业企业发展、跑项争资、招商引资等实施意见以及宜黄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战略实施意见,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成立县委督查工作领导小组, 对工作进展定期督查,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严惩重奖。深化干部绩效考核, 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以压力激斗志, 以实绩定进退, 强化以招商看作为、以项目论英雄、以成效评实绩的导向。

四是改进作风。一直以来, 宜黄始终坚持把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开展系列作风整治活动, 全面实行“八不准、八严禁”, 大力推行“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积极办、公开办”等“五办”作风, 杜绝“中硬阻”, 大力倡导“白+黑”、“5+2”、“晴+雨”工作精神, 构筑对接“强磁场”, 抢占发展制高点, 以100%的努力营造最佳投资环境, 把宜黄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一块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 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这里得到充分涌流。

篇4: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按照上述总体考虑,梅河口市将围绕强化帮扶、整合力量、加快发展,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积极挖掘内力,充分借助外力,切实打造梅河口市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将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

突出加快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实施产业帮扶措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支持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2010年,全县新发展产业化企业15户,总数达到290户。预计2012年发展到310户,产值实现80亿元,拉动农民增收比重突破60%,农村工业化率达到27%;突出打造特色镇村。实施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特色镇”和“示范村”建设,构建以城区为“心”、4个中心镇为“星”、100个示范村为“点”的“一心四星多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山城镇以商贸服务型、红梅镇以资源工业型、海龙镇以文化商旅型、牛心顶镇以区域带动型为定位,投资6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和工业集中區建设。在此基础上,选择红梅镇福利村、海龙镇春明村和双兴乡德庆村3个村为样板村,力争2年内分别建设成区域内一流的民俗特色村、观光农业村、特色产业村,影响和带动其他村加快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帮扶资金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2010年计划投资9亿元,实施4大类、40大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投资5000万元改造泥草房800户,投资3500万元解决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7000万元修建水泥路200公里,投资4.4亿元实施社会和公益事业建设,市、乡两级财政投资3000万元完成国道沿线9个乡镇、59个行政村、2935户建设工艺柱栏和围墙7.7万延长米,把全市主要公路沿线打造成整齐划一的艺术长廊。

篇5: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运动员公寓通过招商引资2.4亿元。这是承德市历史上政府投资最大的公益性项目。

奥体中心建设完成后,具备承接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拳击、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高水平比赛和训练条件,同时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目前,体育场、体育馆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2011年8月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一、二层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11年10月竣工,12月投入使用。运动员公寓项目已完成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22亿元,其中财政完成投资2.95亿元,社会完成投资0.27亿元。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方式

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场和体育馆实行代建制的管理体制,由市发改委成立的代建办公室进行具体运作。一是由代建办公室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代建公司。由代建公司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代建公司对市代建办公室和市体育局负责。二是市代建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监督代建公司工作,控制工程质量、工期和概算。三是体育局负责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保证项目建设标准。四是代建公司负责资金、进度、质量等项目管理工作。五是由市纪委直接负责项目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等招标工作。六是为确保代建制规范运作,市政府成立由纪委、发改、体育、财政、审计、建设、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的监督审计领导小组,全程负责监督审计工作。

二、项目建设中体育部门开展的工作

根据代建制的要求,我局做为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工作,同时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一)监督把关内容。具体为七方面,分别是照明系统、音响扩声系统、智能化系统、计时记分led显示屏系统、场地材料(包括体育场跑道、足球场草坪、运动木地板)、座椅和主要体育器材。

(二)监督把关举措。一是聘请专业技术顾问。聘请国内体育功能工艺权威专家为技术咨询顾问,负责图纸审查、工艺技术规范标准把关、设备选型、招标及工艺验收。二是加强对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审查。我局对此分两次进行把关。第一次是对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初稿审查,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代建单位按照我局和体育功能工艺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第二次是对完善的文件进行确认后,通知代建公司发布实施。三是安排人员提前进驻现场。为加强对现场施工监督,熟悉掌握设备使用知识。8月,我局安排20名专业人员提前进驻施工现场,学习掌握工程结构、水、电、暖和体育功能工艺等各专业知识,同时做好监督把关工作,对项目建成后顺利移交、加强管理和平稳运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现场检查。及时指出施工中设计存在的不足,要求代建公司进行修改弥补,最大限度保障使用。五是对其他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把关。对开标结果、外出考察、合同签定、进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重点环节全程参与,全程监督把关。

(三)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吸引河北华脉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该项目建设有标准游泳池2个(训练池和比赛池各1个),同时建有乒乓球、台球、保龄球、体操、瑜伽、拳击、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棋牌、羽毛球、多功能健身房等功能用馆。我局负责该项目的体育功能工艺监督把关,重点是加强对施工图纸设计把关,保障体育项目不减,功能标准不降低。二是运动员公寓项目。吸引我市冯营子村投资1.2亿元建设运动员公寓项目,该项目设计为四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举办、承办赛事活动期间,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提高大型赛事活动的接待能力。三是积极协助投资商跑办相关建设手续。为使引资项目尽快开工、尽早建成投入使用,我局积极协助投资商办理项目用地招拍挂、规划方案审批、申请开工许可等各项建设手续,为投资商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四是协调解决纠纷。9月,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因总包单位擅自撤离施工现场,导致华脉集团与劳务公司发生工资纠纷,工程全面停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与市政法委、劳动、建设、公安、法院等部门开展大量协调工作,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造价评估,核对工程量,协助双方进入司法程序解决纠纷,为今年顺利复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目建后运营问题

篇6:建设新农村实现新跨越

在经济比较发达基础上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发展先进文化,具有更加迫切的要求和更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晋江先进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在简要阐述晋江发展先进文化的优势条件和主要不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作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推动文化建设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思路和举措.

作 者:晋江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作者单位:晋江市委宣传部,福建,晋江,362200 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11) 分类号:G05 关键词:经济比较发达   文化建设   新跨越  

上一篇:小王子读后心得1000字下一篇: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