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4-05-22

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共8篇)

篇1: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管理中落实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师,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就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一、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身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就要提高认识,自觉实践。

1、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目前,我们有的教师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太深奥了,跟教育教学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每一位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 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必须清楚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针对教学实践活动,如果我们把科学发展观最小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于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说,第一要义就是质量,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各学科团结协作,根本方法就是关注并协调构成教育系统的每一个要素。

(1)为什么说,第一要义就是质量呢?质量是立校之本,是生存之本。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不满意,班级成绩不好,领导不满意,学校成绩不好,社会不满意,因此必须抓质量。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要提高整体的办学质量,每位教师需要首先树立竞争意识,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每个人的不断发展。

树立竞争意识,并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而是强调在和谐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主体地位,不但会干,而且要干好;不但要干好,而且要干的出成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藐视困难的决心,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要有争第一的想法。

要树立自己的“竞争意识”,就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盲从,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竞争意识。

比如说,甲乙丙丁是同轨班教师,甲出了一张试卷,不管那张试卷出的多么有水平,也只符合甲班班情,甲用它进行检测,就能够反映出甲班的真实情况。如果乙丙丁 三位老师也使用此试卷对本班进行检测,也许就会因为不符合本班班情而不能检测出本班真实的情况,也许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师生心情上的不愉快,也许会因 为所谓的漏洞而引发教师盲目的补课行为。久而久之,甲教师针对乙丙丁三位教师来说,就具有相对的竞争力。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说的不无道理。因此,试卷也好,教案也好,作业也好,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都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都应该让它发挥预期的作用,并使之产生预期的功效。

(2)为什么说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造就成具有高度觉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教师的经验来自哪里?来自于学生。可以说,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是教师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当老师介绍管理经验的时候,总是先谈学生的问题,然后才写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对症下药取得教育的成功,最后才总结自己对整个事件过程的所悟所感,从而提炼出自己的宝贵经验。从这一点来说,不要片面地认为只 有老师在成就学生,在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在成就老师。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所 以,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为什么说根本方法就是关注并协调构成教育系统的每一个要素呢?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指出,“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

在工作实际中,教师如果让教育面对每一名学生,不分远近,不分亲疏,那么,教师就要把教育看成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目标、方法、策略、时间、空间、环境、服饰等诸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并统筹考虑。

比如:教室里有一张蜘蛛网,上课的时候,不巧,有一只苍蝇撞到蜘蛛网上。苍蝇为了生存在网上拼命地挣扎,蜘蛛为了填饱肚子,不住地拉丝缠裹苍蝇。大家想一 想:这样的场面如果被听课的学生看到,特别是那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鼓捣,坐不住,喜欢东撒西看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能不被吸引吗?看到这样的场面,他们还会再听老师讲课吗?他们还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吗?我想不会。此时此刻,凡是看到这个场面的学生,也许会想苍蝇真倒霉、蜘蛛会怎样享用这顿美餐呢„„

有经验的老师就绝不会让蜘蛛网挂在墙上,绝不会让教室里又脏又乱,一定会让每一幅字画、每一块镜框摆放的井井有条,一定会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干干净净。因为有经验的老师懂得,环境、空间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效果。

3、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善于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发展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发展协调”。

在工作实际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基础和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这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如何进行分层教学,考虑如何让尖子生吃饱,如何让学困生吃好,如何让中等生吃了还想要;教学中,教师思考并解决了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学 困生的学习问题,并促进了全体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就说明了我们抓住了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利益,促进了班集体的协调发展,实实在在地落实 了科学发展观。

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家庭状况、出生日期等信息,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是缩短师生情感距离的有效手段,是转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剂良药,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对于管理很重要,便于我们选准工作的突破口。一个崇拜明星的同学,你最好和他聊明星;一个喜欢打蓝球的同学你就和他谈篮球,喜欢 画画的同学你就和他交流绘画的技巧,喜欢唱歌的同学你就和他侃唱歌的好处„„你会发现,共同的爱好会产生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语言就等于开辟了沟通的渠 道,那样在师生之间,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达成思想共识,其结果,用老百姓的话说,叫“能说到一块”,又叫“和得来”。既能说到一块,又能和得来,要想解决问题,那还不容易吗?

二、发展生产力是班级建设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那么对于班级来说,发展生产力应注意什么呢?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班级建设的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多大的差距,真正让老师苦不堪言和真正影响教学质量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在校如在家,“学生意识”淡薄;上课不会坐,下课不会走;课前不准备,课上不置疑;不懂忍让,唯我独尊;不懂礼节,随心所欲;任性撒娇,丢三落四;不会劳 动,只会花钱„„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宝贵的时间零打碎敲了;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的精力消耗殆尽了;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的快 乐和幸福整得没影儿了。所以,为了师生的双赢,老师们一定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三、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简单地讲,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利益为本,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评价一堂课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但要看老师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做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在下边听得目瞪口呆,云山雾罩;教 师只管教课进度,不管学生理解程度;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教师就抢过来回答,包办代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启发,不诱导„„这都不是以生为 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记住:教学永远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不过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罢了。对于“教”来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体 现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思考、解答、练习等;对于“学”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导,体现在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启发诱导、解答演示等,也就是 说,教学中,主导与主体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不断转换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角色只有在不断地转换,才能体现出,不单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更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忽略学生中出现的每个问题,也不要怕出现问题。本来“ 教” 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假如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没有疑惑了,那么学生不就学会了吗?所以说,课堂上出现问题是正常 的,问题的出现,恰巧为教师进行生成教学提供了条件,为凸显教学亮点创造了机会,为教师展示自己应变能力搭建了舞台。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灵活地对待教学中学 生出现的问题,千万不要对问题置之不理,更不要回避问题。

细节决定质量,态度决定成败。只要我们用心做教育,就能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篇2: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东阿县大桥镇中学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中央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当前的各项工作,学校管理当然不能例外。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对我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发展可能。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思想。华侨中学是一所相当年轻的学校,办学仅十多年,生源质量远远落后于县老牌中学——博罗中学。然而,我们发现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在图音体方面却人才辈出。于是,学校领导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路子,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思想”,决心把学校办出特色。三年来,华侨中学培养了一大批“特色项目”的尖子生,为高等院校输送了212名特长生。使学校尝到了办特色项目的甜头,为了把它做强做大,我校利用华侨中学美术特色“品牌”,用名校办民校的方式,与民营企业——博罗县国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兴办“博罗县华侨中学美术学校”。2004年秋季学期已录取了300多名美术特长生,现在华侨中学已创办出“合格+特色”的品牌学校了。

三、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退,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班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些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

我校一贯提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青年教工的婚姻,中年教工子女的升学、就业,退休教工的生活、健康等,学校领导都关怀备至。领导的关怀如点点甘霖滋润教师心田,“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忘我工作。

四、完善各种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3: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剩余权冲突———发展欠科学的内因

人类的传统冲突主要起源于财产占有的不平等, 其中财产多的一方可以控制财产少或没有财产的一方的财产乃至人身, 因而人类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争夺财产权的冲突, 即所有权冲突, 传统社会通过民法确认和保护财产的归属权、流转权和继承权, 行政法进一步强化民法对财产的归属权、流转权和继承权的确认和保护, 刑法则极度地强化民法对财产的归属权、流转权和继承权的确认和保护, 即通过财产权、行政权、刑罚权来确立和保护财产权, 以缓和人们因争夺财产而发生的所有权冲突, 这是个体小生产方式条件下传统社会强制性的缓和所有权冲突, 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选择, 是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

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后, 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目标逐渐由谋生存向求发展转变, 这种转变在经济领域集中地表现为生产、实现、分享和消费剩余 (增量利益) 。首先, 人们创造了企业这一剩余生产的机制, 即将各种生产要素集中于企业并在企业家 (最初为资本家) 或企业家集团统一协调下进行剩余的社会化生产, 使生产剩余的能力比个体小生产大大增强, 剩余不断增多并面临剩余的实现问题。其次, 剩余的实现使原有个体小生产下的市场容量经受了空前的考验, 因为社会化生产方式从事商品生产, 使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形成, 从此, 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发生分裂, 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作为商品且必须经过市场 (交易与竞争) 才能最终进入消费领域, 剩余生产与剩余实现的冲突不断升级和恶化, 导致了局部性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即剩余生产与实现的硬冲突, 这种剩余生产与实现的硬冲突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表现为一边是资本家将生产的剩余大量销毁, 一边是工人大量失业并无力消费剩余。再次, 人们为谋求更多的剩余, 一方面在企业机制内充分发挥人力,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了对自然的开发力度, 使自然资源逐渐枯竭, 环境污染不断严重。这种剩余生产与实现的冲突和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可以归纳为剩余权冲突, 即剩余的生产、实现、分配和消费的冲突[1]。剩余权冲突作为客观存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存在, 社会主义国家也一定程度的存在。从我国不断增大的贫富差距来看, 我国现在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剩余权冲突并有不断升级的危险, 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有日渐走向激烈的趋势, 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基尼系数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 环境压力已经增大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剩余权冲突已经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在矛盾, 缓和剩余权冲突需要法制保障, 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法实现经济法治, 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二、经济法与经济法治———落实信托责任的法律治理[2]

经济法治主要表现为企业法治、市场法治、国家法治, 而经济控制是这三种治理机制中的剩余权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传统法只能缓和所有权冲突, 因而需要新的制度来缓和剩余权冲突, 经济法这一新的制度, 可以有效落实人们在市场、企业、国家等治理机制的信托责任, 缓和市场、企业、国家等治理机制中的剩余权冲突, 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治理机制的效能, 保障科学发展。

首先, 在企业治理机制内存在剩余权冲突, 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内部控制人 (主要指职业经理人) 与股东之间、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之间因剩余的控制和分配而发生的冲突。如大股东利用其经济优势操控股票或股市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内部控制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股东, 甚至侵占企业财产, 管理人员利用地位上的不平等侵害非管理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 从实体法的角度可以对股市进行严格监管, 防止大股东操控股市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对内部控制人进行严格的法治化管理, 严厉惩罚职业经理人的损公肥私行为;在企业内部推行民主化治理以保护非管理人员的权利。另一方面, 从程序法的角度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即由优势方对诉讼负举证责任, 如果优势方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认为他 (他们) 有过错而对损害结果负有责任。即通过严厉的法律来落实具有控制地位一方的信托责任。

其次, 在市场治理机制中存在剩余权冲突, 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企业 (含其他营利性经济组织) 因经济优势或行政垄断而在市场中损害其他企业的剩余实现权, 垄断、限制竞争等行为的实质是市场控制行为, 是市场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的直接障碍。企业在市场上实施的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也侵害消费者权益, 严重阻碍了消费福利的提高, 形成了对消费者的经济控制, 侵害消费者行为的实质是对劳动者的剩余进行再分配而形成剩余的转移机制。因此要制定反垄断法、反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反对企业肆意滥用其经济优势或滥用私权行为, 使企业履行其对社会的公平竞争责任和对消费者的忠诚责任等信托责任。

再次, 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存在剩余权冲突, 具体表现为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国家公职人员所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即部分国家公职人员表面上称代表人们意志行使代理权利而实际上却行官商勾结合谋分利之实, 导致腐败、设租寻租行为盛行, 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官商勾结所形成的优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经济控制。国家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人, 主要责任是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 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保护环境, 提供法律保障、军事安全, 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物品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 履行全体国民交付给的信托责任。经济法通过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既赋予国家这种信托责任, 又保障国家切实履行这种信托责任。

三、经济法治———在落实信托责任制中实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率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共产党人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们要时刻记住的是, 中国农村成功改革的关键是在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 将生产、分配、消费辩证统一起来, 有效落实每个家庭的责任, 即落实了个体责任制, 其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 如何运用信托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社会大生产中的个人成为了中国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课题。党的十七大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 这一决策非常正确、非常恰当、非常及时, 因为这一重大决策是针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重、就业问题不断突出、经济泡沫日益浮现、金融风险不断增大 (即剩余权冲突日益浮现和升级) 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要求切实落实个人在企业、市场、国家等治理机制中的责任制, 而落实信托责任制又成为落实责任制的重中之重, 因为任何一个没有责任的地方或角落必是没有效率的地方或角落, 而经济法正是通过规范人们在企业、市场、国家等治理机制的行为, 确保人们履行信托责任, 缓和这些治理机制中的剩余权冲突, 实现企业法治、市场法治、国家法治, 即实现经济法治, 给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3]。

当前, 最紧要的是转变经济的发展理念, 转变为GDP而GDP的发展模式, 将绿色GDP、人文GDP、无泡沫GDP纳入GDP的衡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以经济法为主的现代制度力保信托责任制在全国全民族的落实, 从而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在经济法治中落实党中央在十七大中提出的科学发展的伟大战略决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 确保科学发展的途径是将这一决策制度化、法律化。发展欠科学的内因在于剩余权冲突, 信托责任的缺失激发了剩余权冲突, 可以用严厉的经济法治来落实信托责任制, 缓和剩余权冲突, 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4: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目标服务。

1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抓手,实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要求,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明确总体思路

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明确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任务,结合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规划,按照《江西省普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简称《办学条件标准》)要求,科学制定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备规划,力争到2015年,使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

1.2 把握配备要求

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按照教育部相关配备目录和《办学条件标准》配备;把握配备范围,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备范围为县(市、区)网点布局规划确定保留的农村中小学(含县镇初中和小学);同时还要把握配备步骤和把握配备重点。

1.3 认真制定规划

组织全省各地根据经费额度、学校需求和课改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恰当地为中小学配备教学实验仪器、音体美卫器材、心理咨询室设备和图书,努力做到配备一所,达标一所,按期完成达标要求,满足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2 勇于创新,做好教育装备采购工作

创新工作方式,承担使命,确保招标采购到“质量好、价格合理、适合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提高教育装备质量,提高中小学内涵质量。由于教学仪器设备科学广、品种多及技术要求参差不齐的特点,招标采购工作不能简单了事或因循守旧,而是调查研究,掌握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产品特点,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招标办法,采购优质产品装备学校。

2.1 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尽量采用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对产品的性能、价格和供应商的服务进行评价打分,充分体现我们注重产品质量的要求,有效防止劣质产品用低价冲击市场。

2.2 准确定位投标人应具备的资质

投标人的资质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货物分发、安装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准。2010年度省级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招标采购取得成功,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充分用好了投标人资质这个门槛,框定了优质产品范围。

2.3 开展入围评审工作

对产品技术标准参差不齐的教学实验仪器和单价较高的音体美卫器材进行入围评审。通过入围评审,先把质量好的产品选出来,再进行招标采购,从而保证招标采购到的产品是好产品,避免劣质产品的进入。

2.4 实行样品参加评标制度

采购未进行入围评审的产品,要实行投标人带样品参加评标的制度,样品所占的分值不能低于价格所占的分值。样品是投标人从实质上响应采购方对产品质量高要求的体现。同时应该要求中介招标公司,制定比较详细又便于操作的样品评价打分表,方便评委对样品准确地评价和客观打分,从而有利于好产品获得高分而最后胜出。这是保证采购到高质量产品的一项重要手段。

3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发挥教育装备的作用

要大力开展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运用的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装备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三大建设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开展素质教育必备的条件保障,包含实验室、图书馆(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音乐、体育、美术、劳技多功能教室等方面的建设、配备、管理和使用。为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装备工作者有必要跳出装备的圈子,从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全局来看待自身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新旧教材替换,而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涉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如何在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潜心研究,从而理清思路和找准方向,促进科学发展。

从2003年开始,装备工作以课改为契机,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点,大力开展装备资源运用的教学研究,我们先后组织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全省各级教育装备部门和中小学校的377个子课题通过审批立项、11 500多名装备工作者和教师投身其中。这些工作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可,让群众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江西教育技术装备站紧紧抓住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组织各级装备部门和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已有237所学校的子课题通过总课题组审批立项并开展相关研究;我们还将完善省、市、县、校四级一体的课题研究网络,通过与学校及教师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在实践过程中反思,逐步建构符合自身装备工作领域实际和规律的系统思路,为高效开展装备工作,架起一座理念到实践的桥梁。一方面充分发挥装备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条“以科研促培训,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发展之路正在形成。

教育现代化,装备要先行。开展实验教学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素质教育,运用图书馆(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等装备资源能够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认真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充分发挥装备资源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当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更加艰巨的重任催人向前。展望未来,又是一个新起点,教育装备工作者将立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全局,以更加广宽的视野去认识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以更加科学方法、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举措去破解新的难题,发奋有为,推动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不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篇5: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阐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践;贯彻落实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必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在现阶段,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的理论,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给现阶段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在以往旧的发展观基础上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这种三位一体的目标内在地包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即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理论依据,“五个统筹”也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供方法指导。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指导理念,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只有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只有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离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丧失了价值的支撑,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及时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样,全体人民才能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有利于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有利于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使人民当家有权,做主有位,特别是有利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中,社会主义社会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遇,才能使每个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行动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妥善处理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发展问题。在统筹兼顾中,“统筹”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防止顾此失彼。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在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坚持“两点论”,而不能只顾一头、不及其他;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就是要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平分秋色、不分主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通过“五个统筹”来实现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各种形势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证明,只有积极投身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才能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从而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篇6: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效于科学中延伸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导主任就是这个中心的具体负责人,身系学校教学质量的重担,背负家长和领导的双重期望,充分体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和不易。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中不断精细,在精细中认真落实,于科学中寻求高效,与高校中提升质量,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管理经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制度精细

目标明确

精细化管理,立足于精,着眼于细,所谓“精”是指精确、精练;而“细”则是指详实确切。我们在制定教学工作制度时,应该做到细而不繁,精而准确。围绕教学工作的“备、上、思、考、结”等方面详细精准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制度。

确立集体备课制度,建设一课两上同课异构的模式,建立撰写教后记和反思的奖励制度,组织高信度的月考制度,鼓励教师深入总结归纳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制度健全且容易操作,既减轻了教导处的工作量,又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工作充满动力与活力。

明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我们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我们与开学初制定班级目标,教师教学目标,学生成长目标。要求各任课教师在学校、教导处、班级的目标下,根据教学实际写出教学工作计划。计划要求详细精确,便于实施。以计划为引导,以目标为方向。一日耕耘,一日收获。累经验,积跬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向着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前行。

二、深入一线

跟进落实

精细的制度是教学管理的基础,但只有在精细的跟进与落实中,我们才能求得实效。作为一名教导主任,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走出去听、静下来读、坐下来研、潜下心写”深入一线,跟进落实,在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走出去听:就是深入课堂听课。每个科目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个教师有其不同的方法;一课两上时教师有何进步;同课异构中每个教师有何优点及不足。与比较中增长知识,在评课时因势利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步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从而使自己立威于能。

静下心读:就是于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读书。教导主任的工作繁忙又琐碎,我们总是忙于检查督促,很少有时间来读书。但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名教育者,就一定要静下心来读。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教育论文,前沿的教育理念,都是我们的养料。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说:“胸有诗书教有方”从书籍中寻找智慧,用智慧管理教学,从而使我们立威于智。

坐下来研:就是与大家一起搞好研究。与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一起每周召开一次教研会。研究高效课堂的模式、研究成绩提高的方案、研究中考复习的策略、研究学困生转化等。总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解决。从实际出发,立足一线,深入研究,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我始终认为教导主任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中师生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确立服务教学的管理意识,立足服务教学的管理才能使我们立威于德。

潜下心写:虽然我的文笔不好,但是必要的工作心得还是要写的。记录自己工作的痕迹,积累自己以往的经验,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潜下心写一篇总结,潜下心写一段自己的管理故事,潜下心写一则自己的管理反思,都能让自己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扬长避短,增益前所不能,争取在来年有所改进,有所提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不断反思中让自己清醒,一颗清醒的头脑一定能干出成绩,这便让我们立威于绩。

听、读、研、写是我们深入一线跟进落实的具体方法,因为深入才能掌握制度落实的是否详实,及时发现师生的亮点特长,充分肯定大家的进步和努力,在亲近师生中跟进教学,在动态管理中评价教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进一线者先知情,闭门造车终将脱离实际,深入一线才能取得实效。

三、科学创新

寻求高效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的生命线就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口碑,是学校存在与立足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的高效,那么怎样才能在高效的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呢?我有两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是高效的基石

一所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因而要特别重视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观念上“平等待人”,在制度决策上“目中有人”。努力营造和谐平等充满人情味的管理。

教导主任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服务师生者,因而更应该尊重每一位教师,诚恳听取大家的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真诚的态度倾听真诚的声音。在学科分配,年级组合,班级搭配上多与大家商讨,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促进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我们的教学工作除了备课节次、作业次数、上课节数、听课记录等有形的管理之外,更应当重视很多无形的管理。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单纯依靠条条框框的限定,显然不能算作高效的管理方法。我们应该调动那些为无形的因素,如:良好的团队精神、高尚的职业荣誉感、勤恳的敬业精神、充沛的工作激情、进取的工作态度等等。将有形的管理内化为无形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尊重师生,以人为本,才能使我们的管理更为科学更加高效。

(二)创新为魂是高效的途径

科学就是生产力,创新就是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各项事业的管理都在顺应时代的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学校教学管理自然也需要努力创新。在创新中寻求高效,于高校中提高质量。

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中,教导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就是搭建创新的平台。在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时,邀请教师每人拟定一份,然后公开投票,得票最多者将受到奖励,而其拟定的制度就是我们以后执行的制度。积极鼓励各位教师参与教学管理,转换教师的角色。要让教师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中,自然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创新,我们应该过开展教研、赛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鼓励有创新的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因为我们地处偏远岭区我们更应该好“请进来、带出去”活动。听名师讲课,学先进经验,寻求学校发展之路。同时,我们还将利用本校资源积极培养名师,采取一一结对的方法,采取“老带青、新带旧”的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

篇7: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确保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院党组始终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发展审判事业的重要基石,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始终做到“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相结合、强化制度与狠抓落实相结合、领导带头与党员参与相结合”确保了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一班人”。党建工作能否开展好,院机关党委“一班人”是关键。去年5月份,按照市直党工委的要求,在院党组的指导下,我院机关党委“一班人”进行了全面改选,在全院干警中,采取普选投票的形式,专门选配了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担任机关党委书记,选用能力强、素质高、经验足、团结吃苦精神强的干警担任专职副书记和委员。健全支部建设,并对各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进行了强化培训工作,熟练掌握党建工作,尽快进入角色;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实行院领导是指导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负责人,机关党委总协调、委员按分工抓落实的分级负责机制,做到分工不分家、事事有人管、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为开展党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是强化党组指导,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院党组牢固对立“党要管党”的思想,把指导好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到常指导常议事,积极搞好各项保障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指导党支部制定好党建发展工作目标任务、拟定措施,还坚持把机关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工作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把党建工作同其他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总结、同考核、同奖励。在经费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近三年来,我院拿出10余万元的经费,用于党支部党员参观学习、表彰“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用于节假日党支部开展文体活动、参与上级院和本市组织的有关文体比赛活动。确保支部活动指导到位、经费保障到位,支部活动正常开展。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以创建“学习型党组”为载体,从强化党课教育入手,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制定了党支部学习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坚持日读一篇、周五部门学习、月读一本、每季一交流、半年一测试、年终一考评的党员学习教育制度;从党组书记到每位党组成员每年都要分别给党员上一至二次党课,每位党组成员都坚持参加所在党小组的学习活动等。从规范党建工作入手,机关党委先后制定了《机关党委工作制度》、《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工作措施,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党员干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机关党委上与市直工委、下与党支部签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支部与党员签订《党建目标工作责任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强化组织生活入手,坚持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党员评议制度》,院领导带头参加所在党小组的生活,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大力营造重视、支持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形式,狠抓教育,永葆党员干警思想政治本色。

思想政治教育是法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内容,法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政治素质高、思想道德品质好的领导班子,也离不开党员队伍整体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一后盾。多年来,我院始终把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来抓,从而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筑起了一道牢固的政治、道德思想防线。

一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先进理论武装人,用先进典型鼓舞人,用先进文化塑造人,弘扬 “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首先,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风建设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民法官为人民”等重大主题教育,切实解决好司法理念、司法宗旨、司法效果的问题,坚定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注重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推介了全省勤廉兼优先进典型、市中院副县级审判员魏明同志,学习了忘我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庐山区法院党组成员王际和,表彰了扎根基层、情系群众、默默奉献的武宁法院好庭长瞿少明,使大家在“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中激发工作干劲。再次,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注意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法院各项中心工作及节日庆典、文化娱乐活动,先后开展了全市法院迎新春文艺汇演,首届“天平”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登山、诗朗诵、歌咏、演讲比赛,先进事迹报告会、廉政宣誓、革命传统教育等各类活动。全市15家法院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网站设置了《法官手记》、《法官出镜》、《法官论坛》、《文化生活》等栏目,向外界展现了九江法官的精神风貌,极大丰富了法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是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利用三八、五一、五四、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组织法官深入街道、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普法教育工作。尝试在双休日开放法院设施,与共青团、街道社区联手,组织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到法院参观学习。组织青年法官送法进校园、社区、企业,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模拟法庭”,使法官直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培育法官的神圣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同时,开展经常性的先进表彰、座谈、事迹报告会,弘扬正气和榜样的感召力。在立案、信访大厅、楼道、过道悬挂了格言警句、文明用语,设置了文化长廊,着重体现庄严、肃穆、文明、高雅的职业特征,营造具有现代气息、法院特色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从上下班时间、仪容仪表、上岗履职、庭审规范、值班值庭、信访接待、精神状态等细小环节抓起,建立了严格的考勤考核和通报奖励制度,养成符合职业特点的行为习惯。

三是强化党风廉政执法教育。“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个个都过硬”,这既是法院党建工作的目标,也是每个党员干警的忠实实践。我院党建工作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好经常性教育。首先抓拒腐防变,教育干警过好“金钱关”。始终把干警的廉洁执法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教育干警在市场经济、社会金钱意识很浓的情况下,要保持清醒头脑,在执法中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拒腐不沾,决不拿法律当商品作交易,严格落实中央政法委“四个一律”和最高法院“五个严禁”的要求,同时结合全国、全省政法系统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干警时刻绷紧廉洁执法这根弦。其次抓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过好“权力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抓、教育干警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杜绝权钱交易。引导干警摆正两个关系:一是摆正审判工作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对法官的信任。人民法官只有忠于职守,为人民用好审判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以权谋私,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特权。二要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教育干警必须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秉公执法,通过审判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最后抓党纪、政纪、法纪教育,过好“人情关”。教育干警讲法律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人情,要求干警处理案件公正。绝不准拿法律与人情作交易,顶住说情风,真正做到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促进本院在端正司法指导思想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上见成效,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上做文章,在提高队伍素质上求突破,在加强基础建设上促深入。目前,全院干警秉公执法、廉洁办案蔚然成风。

三、抓好结合,推进发展,充分发挥支部先锋堡垒作用。

在抓法院党建工作中,我院克服“就党建抓党建”的思想观念,按照“围绕审判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审判”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委和本院党组确定的重点工作,结合法院工作的实际,立足本职,选准载体,找准结合点,创造性地抓好“三个结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互利共赢。

一是党建工作与执法办案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业务部门唱响了“严于律己作表率、勤奋工作当先锋、司法为民做模范”口号,做到执法办案到哪里,党组就延伸到那里。我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立案窗口、业务庭(局)积极开展各项党组织活动,开展“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模范党员评比活动,从而提高党员干警办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办案中,遇到有干扰、有阻力、难以突破的案件,院长、庭长冲在前,亲自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在重大困难面前,首先上去的是共产党员;有疑难案件,首先承担的是共产党员。号召党员干警立足岗位“创佳绩、争第一”,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邀请省高院审判业务骨干、大专院校学者专家来院开展各项业务培训活动,党员干警在带头办案的同时,带头学习法学理论、专业技能和各种新知识,自觉提高自身的司法能力,在组织开展的“办案标兵”和“办案能手”评选活动中,许多党员干部成为院里的办案标兵和办案能手,党员队伍“零落后”。2010年,我院目标管理考评在全省各中级法院中综合排名第二。

二是党建工作与服务企业民生相结合。围绕市委“决战工业6000亿“,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发展目标,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载体,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组织党员干警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广泛开展“法律宣传进百企”、“法律宣传进万家”活动。加大支持“强工兴城”力度,依法妥善审理好涉及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和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的案件,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共青发展力度,妥善处理好涉及共青建设发展的相关涉法涉诉问题。我院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积极开展村建扶贫工作,与都昌县春桥乡官桥村党支部签定了《党建工作结对共建协议书》,组织党员干警深入该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化解矛盾,结对帮扶、义务劳动、捐资助学、党课进村等活动。两年来,中院出资20000元,并为该村筹措30余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用以解决包村点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结对的困难家庭捐赠现金15000元,救助困难10个困难户。为该村解决了用电难、下水道不通等实际困难和问题20余件,被市委评为“村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篇8: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1 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们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 都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 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必须深刻理解三个历史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 立足实际, 认真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 把握排污总量控制和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这个抓手,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努力减少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环保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经济建设中心, 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环保部门是行署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 担负着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职责, 只有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重点工作的力度, 为地区经济发展腾出总量空间, 才能为促进地区全面发展提供保证。所以, 作为环保部门,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坚持以抓好污染防治工作为中心, 任何时候不能动摇, 不能放松, 不能淡化, 并要将这一原则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原则, 牢固坚持好, 切实贯彻好。

2.1 立足发展抓环保

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过去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 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环境问题究其根源, 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 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而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 单纯的经济增长和GDP上升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 不能反映人们实有的福利水平。在实际工作中, 将通过严格环境准入, 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狠抓总量减排, 腾出发展环境容量;通过推进环保技术进步,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规范行政行为, 积极引导和服务招商选资, 科学指导产业布局;通过改善环境质量,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兴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2.2 以人为本抓环保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通过环境保护的质量提升,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这就是我们加强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定位。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 我们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我们将通过生态县建设、污染减排、环境污染整治, 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积极营造舒适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发展愿望和期待。

2.3 统筹兼顾抓环保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 就环保论环保不行, 就环保抓环保也不行, 在环境保护中坚持统筹兼顾, 就是要运用战略思维来思考, 既要从微观层面抓好工作, 又要从宏观层面推进,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把环保工作置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来思考。

2.4 标本兼治抓环保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探索环保新道路,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具体工作中, 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引领作用, 强化污染源头控制, 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党政一把手考核等约束激励机制, 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理顺环保工作机制,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的环保联动机制;积极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

2.5 齐抓共管促环保

环境保护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仅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注重调动乡镇、部门、社会各界三个方面的力量,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推进环保工作。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 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切实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形成“人人环保”的大氛围。

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干部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 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3.1 抓好对环保干部的教育培训

要采取措施, 积极开展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使全体干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新需要、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 特别要开展“更新知识、适应发展”方面的培训。

3.2 强化环保干部廉政建设

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 毫不放松地抓好对干部的廉政建设, 并要将此作为一项树好形象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方面, 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廉政制度及其监督约束机制, 从机制上确保将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要通过加大警示教育力度, 严查违纪违法行为, 筑牢干部的拒腐防变的堤坝, 时刻敲响“廉政”警钟。

3.3 开展以人为主的创建活动

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 深入开展以人为本的各项创建活动, 引导环保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激发他们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在全系统形成浓厚争先创优的氛围, 以良好的形象, 取信于民, 赢得社会赞誉, 真正让党和政府满意, 让人民群众满意。

4 结束语

上一篇:园艺简历精选下一篇:persuasion的意思中文翻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