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

2024-04-15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共8篇)

篇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

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执法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好队伍、完善体系、规范管理、文明执法、和谐共建”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稳步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新跨越。现就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作一初探。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现代的城市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城管执法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生活水平越是提高,人们的需要特别是精神的需要就会更多地凸现出来,因此必然要求城管执法部门执法服务更加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执法工作,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标尺,注重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注重人民群众意见表达,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和个性,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潜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这是对城管执法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管理服务的理念。增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寓热情服务于执法管理之中,变服从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在执法管理的同时,解决相对人的一些合理关切,为相对人提高快捷高效的服务,既可以拉近城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适时克难的理念。城管执法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城市管理究竟应该管什么?城市管理应该怎样管?实践中,我们注重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抓起,在全面梳理城管难题的基础上,列出不同时期的城管执法工作重点,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适时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实行宣传教育与严格执法并重,区别情况,适时疏导。对屡教屡犯者,会同工商、公安、环保、规划、环卫等部门组建联合执法机构,实行综合整治。

(四)行为自律的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作为一个工作的集体,要发挥整体的优势,就要采取严格、严明、严肃的措施,通过教育引导,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注重维护城管执法部门的整体形象。重点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在组织观念方面,坚持政治坚定,令行禁止;二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在行政执法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四是在市容环境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需要;五是在为民服务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六是在作风监督方面,坚持内外结合、教育在前、预防在先。

(五)素质促效的理念。城市管理需要长效化,队伍管理更需要长效化。我们始终把城管队伍的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围绕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的新型城管执法队伍,以“办案程序化、执法人性化、服务标准化、政务公开化、管理精细化”为建设标准,以开展执法队伍“素质教育年”、“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和“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全员法律知识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高队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执法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

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管理要求成为可能。

(一)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需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还需要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是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必然。重点是坚持做到加快推进三大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组织建设。按照建立健全“以市为主,市区结合,两级管理”城市管理责任体系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大城管的组织架构。二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制度建设。在具体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按照“理顺关系、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的要求,摸索规律,创新思路,促进管理执法的和谐推进,着力加强城管执法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责任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切实加强执法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大监督检查与测评考核的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执法办案质量。三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环境建设。组织开展城管进社区、城管进学校、城管进家庭、城管进乡镇和城管法律咨询、城管法律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城管法规问答、城管执法媒体监督,大力宣传关心、支持城市环境的人和事,努力实现社会各界与城管工作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

(二)科学发展观催生特定的社会组织参与城管。与政府机构相比较,社会组织更加贴近基层、灵活高效,在城市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城管执法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有效地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全面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一是发展民间组织。立足于社区组织,培育和发展政务类、服务类公益性民间组织,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二是完善互动机制。想方设法完善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机制,实行双向传递与交流,努力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三是实行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支持、税费减免、资金援助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深入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四是消除政策壁垒。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鼓励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参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催生完善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对于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客观上要求城市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监督考核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型向经常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确保工作质量和成效。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必须遵循“十化”原则:一是城市管理科学化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二是城市管理系统化原则。将城市执法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考虑,着眼建立大城管的格局,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管理的相关因素,通盘考虑各项工作,形成管理的完整链条;三是城市管理长效化原则。科学制定管理规划,设立远期、中期和近期工作目标,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努力避免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四是城市管理市场化原则。将特定的管理事项按照市场化的法则加以处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如环卫保洁、野广告清理等事项,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予以解决;五是城市管理社会化原则。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程度,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六是城市管理人性化原则。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回归执法宗旨,慎重使用强制措施;七是城市管理民主化原则。在城市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按照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决策水平;八是城市管理法制化原则。坚持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程序,尊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既不随意添加程序,更不违法减省程序,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九是城市管理现代化原则。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强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切实增强城市管理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十是城市管理属地化原则。通过合理的分工,形成 “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体制格局。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定位城市管理主要功能

实施城市管理,最终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道路,准确定位城市管理主要功能。

(一)宣传引导功能。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强化宣传引导功能,引导广大市民培养和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革除因循守旧的陈腐意识和不良习惯,着力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城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几流”的市民素质,就有“几流”的城市文明。因此,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通报城市管理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表扬爱城护城的先进典型,曝光破坏城市管理秩序的反而典型,推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知识,营造“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氛围,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 “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城”等创建活动的辐射与推动作用,发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人人都做“城市美容师”,人人都做“城市卫士”,取得良好的创建效果.(二)纠违护法功能。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效益,规划是前提。要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必须有大手笔建设和高质量的管理。面对大量历史形成的违法建筑物,这是城市管理部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才能确保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得以充分实施,才能使违法建设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使脏、乱、差的局面取得实质性的改善。

(三)环卫保洁功能。环卫保洁是城市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我市以“省级卫生城市”创建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强化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发动学校、社区、城乡、单位等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组织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卫生责任区制度。加强后街背巷整治工作,基本做到主城区街巷全天候保洁,实现管理无盲区。

(四)重点整治功能。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城区“六乱”现象,是城市管理的顽症。面对这些问题,按照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净化市容环境。一是整治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及夜市排档。2006年以来共开展大型整治活动30多次,小型整治活动120多次,查纠各类违法行为2万多起。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马路市场被取缔,市区主次干道乱设的摊群点被禁止,实行集中定点规范管理,促其入市经营;二是整治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城市“牛皮癣”。为切实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制定出台了《张掖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张掖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张掖市城区门店招牌设置规范》,推行户外广告设置方案审查制度,完善了许可设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程序。对城市“牛皮癣”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采取清查、清理、追呼、停机、奖励、处罚等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努力避免二次污染。据不完全统计,自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以来,已累计拆除主次干道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影响市容观瞻的灯箱、字牌等户外广告4300余处,清理乱贴乱画的城市“牛皮癣”9多万处。

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切实解决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问题,应该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大量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篇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管理工作,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打造整洁靓丽的赣州卫星城市。

近年来,于都县城市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城管、满意城管”为目标,以“三城同创”为载体,牢固树立管理就是宣传、管理就是教育、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帮助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为“江西省园林县城”;省爱卫会继续授予我县为“江西省卫生县城”;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县为“赣州市文明县城”;连续多年荣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先进县。

1、以集中整治为抓手,市容市貌规范有序。开展了多次城区“门前三包”综合整治,对城区各主次大道店外经营、占道经营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加强了老菜场、工贸城市场、广场西路市场、红旗村委会门前等多处市场的管理,实行定摊定位、规范摆放,严禁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做到疏堵结合、有序管理。加强了夜市摊点的规范管理,针对往年市民对滨江冷饮摊点影响通行多次投诉的问题,今年采取冷饮摊点招标经营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冷饮摊点位置,规范了管理经营秩序,得到了市民好评。加强了建筑工地的管理。对全县城所有工地从开工到工程结束实行监管,要求各建筑工地实行围档作业,硬化工地出入口路面。

2、以提高保洁质量为基础,环境卫生显著提升。加强了城

求,得到了华东地区污水通报的表彰,有效保护了贡江下游生态环境。

5、以扮靓城市为目标,夜景亮化更加绚丽。制定出台了《于都县城区夜景亮化管理办法》,实现了夜景亮化制度化管理。安装了一大批新颖、美观、节能的灯具,美化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加强了长征广场及县城各主要大道县城夜景亮化建设,并对长征大桥、红军大桥进行了高品位亮化。通过努力,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主干道路灯为脉络,以景观灯、霓虹灯为背景,高低错落、远近互衬、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的城市亮化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措施:

1、注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我局历来注重城管队伍建设,把队伍建设做为城管工作开展的基石。(1)培训教育强素质。加强了对城管执法队员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培训,每月开办一期法律培训班,丰富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2)整顿作风严纪律。以创先争优活动及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的管理。(3)优质服务塑形象。通过开展设立服务市民委屈奖,开展便民服务措施,在全局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2、注重制度建设的长效性。制度建设是城管长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我局把制度建设做为日常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到以制度管理人、规范人。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城管局机关管理制度》、《城管大队考核督查办法》、《道路清扫保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市容督查制度。

余件,件件都明确了责任领导及责任干部,做到了及时答复、及时落实。针对城管信访量大的实际,专门成立了信访办公室,做到群众信访畅通,处理及时。同时,每季度在城区多个范围开展一次城市管理意见征集活动,开通城管热线电话、城管网,广纳民声,为民解忧。尤其注重征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城市管理中的种种不适应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管理投入与城市发展水平不配套。随着我县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城区面积快速扩张,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城市管理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卫保洁面积快速增加。但我县城市管理方面的资金增幅不大,城市配套资金历年不增。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导致公共绿地缺口大,城管、环卫装备落后,人员待遇低。城市管理效能、效率与城市发展水平不配套。

2、城市配套设施与城市发展程度不协调。市政设施欠账较大,后遗症较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日益老化,县城仍有较多座旱厕没有进行改造;小街小巷改造任务仍然繁重;城市地下排水、排污系统严重老化,部分地方排污、排水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主干道(长征大道)急需改造,道路连接不完整,断头路多。如金皇华庭、滨江大道等小区排污堵塞,群众反映强烈,新建城区基础设施没有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城市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不断满足城市全体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到市政道路建设,小到环境卫生清扫,都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具体细节当中。

2、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理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路灯、园林绿化要齐头并进。既要注意建设道路、广场、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也要注意改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既要提高主次干道、繁华地段的城市品位,也要改善小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和形象;既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要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进程来调控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力度。

3、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我国其它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完成三个新转变

一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标准就是

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2、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行能有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城管局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标准的制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行政执法的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牛皮癣”治理等工作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管理,通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3、建立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制订《城市管理年度目标考核机制》,把城市管理绩效作为考评干部职工业绩的主要指标;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篇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

1 教学体系的切实改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求真务实, 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教学要想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改革。对中职检验专业的改革, 应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1 增加实用课程

细菌检验、药敏试验是微检学科的重要内容。但中职学校的检验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有关课程, 学生在做药敏试验时缺乏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 影响他们在试验中正确选择药物。为此, 我校开设了对检验专业更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抗微生物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使用的是校本教材, 并对检验专业2005级和2006级学生进行教学尝试, 经问卷调查, 该门课程颇受学生欢迎。

1.2 合理安排课时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差, 专业课学时又少, 故不少实习单位向学校反映近几年来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专业能力明显不如以往的学生。因此, 我们以实用、能用、够用为原则, 减缩了部分公共基础课学时, 增加了检验专业课学时。根据目前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和临床的应用实际, 增加了各专业学科的授课内容和实验项目, 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1.3 改革实习方式

一直以来, 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是在县级以上医院, 常规检验项目多数使用机械、自动化设备, 学生的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中职生的就业单位多数是乡镇卫生院或私营机构, 多数检验项目需要手工操作。为此, 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 应该统筹兼顾。先让学生到县级以上医院实习, 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然后到中心卫生院实习, 以培养学生手工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能满足其就业的需要。

1.4 强化准入考试

检验技士职称考试相当于检验专业的准入考试, 是用人单位聘用人员的基本条件, 是检测学生水平的硬性指标。为此, 在专业课教学中, 应始终贯彻检验技士职称考试的内容, 把职称考试中的模拟题和真题融入各专业课的课堂检测中, 并在课堂、课后和实习中, 反复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通过检验技士职称考试。

2 教学人员的全面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要地位。实现发展的关键是人, 享受发展成果的也是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教师提高了, 教学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渴望不断充实自己, 在教学中施展才华, 实现自身价值。因此, 我们应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观念, 尽量给教师提供和谐的发展平台, 创造一种人人愿做事, 人人能做事, 人人做成事的优良环境。

2.1 专任教师的培养

检验专业的专任教师, 除了应进一步提高学历并参加有关的业务培训班之外, 也应定期参与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实践, 不断更新知识, 授课时才能更切合临床实际和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尤其是非检验专业毕业的教师更应如此, 否则授课只是纸上谈兵, 甚至与临床实际相差甚远。比如, 没有经历过医院检验科实践的教师在对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课程进行授课时, 就会对医院检验科“标本采集→标本管理→检验方法的选择→意外事件的应对→废物处理→报告发出”这一过程无感性认识, 授课时心中无数。若专任教师授课任务较重, 也应利用假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实践, 才能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2.2 实验教师的培养

对实验教师的培养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实验教师除了要在实验教学中准备实验外, 还需要参与实践带教, 若学校成立检验实验中心, 实验教师还要担任实验课主讲教师。故实验教师也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对于高年资、低学历的实验教师, 也要让其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有关学术会议、培训班、读片会、教学方法研究等活动, 以便其更新专业知识与提高实验室管理能力。

2.3 兼任教师的培养

附属医院检验科中负责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兼任教师,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操作娴熟, 但其教学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其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还需进一步学习。应让他们参加学校本部的教学方法讲座与观摩听课, 才能逐步提高其教学水平。

3 教学分层的合理实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门期望学生能平衡、和谐地发展。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为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考虑分层教学。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分层教学。

3.1 设立优秀生班, 可尝试

把优秀生聚集起来因材施教,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更易成才。在班级多的专业不妨尝试这种方法, 如在10个护理班中设立1个优生班, 余下的班级较多, 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就会相对小一些。

尝试设立优生班, 应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如各学科的任课教师, 教材、教案、教法、实训、考核等都应与之相适应,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2 设立后进生班, 不可取

设立后进生班或者在班级少的专业中设立优生班, 如在2个检验班中设立1个优生班, 实际是变相设立后进生班, 早已有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设立后进生班相当于给学生贴了劣等标签, 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并且把问题学生都集中在一起, 强化了不良风气, 给班级管理和教师上课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相反我们应当把后进生或问题生分散, 才更有利于管理。我们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让优者更优, 差者更差, 这不是统筹兼顾, 而是顾此失彼。

3.3 班内分层教学, 应提倡

在原班级进行分层教学, 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导, 使各类学生均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模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3.3.1 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面向中间, 兼顾两头”的原则, 即一般性知识针对中等生, 对较难的问题让优生去解决, 较易的内容留给差生。

3.3.2 课外辅导分层

将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的主要对象是中等生, 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 教师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加以悉心指导。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 对他们进行个别点拨或帮助。

3.3.3 作业设计分层

作业和实验报告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 否则, 优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差生觉得压力大, 容易失去学习信心。为此, 应采取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的等级作业法。

3.3.4 技能训练分层

对差生应尽量开放实验室, 让其用课余时间多做多练, 使之熟练操作。对优生可增加一些课余实验, 如协助教师做科研, 激发其学习热情, 使其能够掌握更高技能, 获得满足感。

上述这些分层教学, 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技巧, 提高分层教学的能力和策略。

3.3.5 合理编排小组

检验专业通常以4人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 把优、中、差生均匀地分到一个小组中。这样, 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 形成有利于每位学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以优带差,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但对学生的分层应由教师掌握, 不宜公开, 以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4 教学设施的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检验专业的教学, 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统筹调配各种教学资源, 才能使其更好更快发展。

4.1 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利用

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将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演示、传统手工操作与现代自动设备使用、在实验室操作与到医院见习等方式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通常是在大教室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 但投影仪的耗材贵, 更换一个投影灯泡就需几千元。而在实验室, 空间相对小, 采用大荧屏的等离子电视, 图像更清晰, 且不需更换灯泡, 相对成本低。如能在教学中配合使用高像素的摄像头即时拍摄并播放细微操作的示教动态过程, 或者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并播放显微镜下的图像, 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推广采用。若资金有限, 不能在所有实验室配备多媒体设备, 则应先照顾形态学占突出地位的如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寄生虫检验等学科的实验室。

4.2 校部与附院的资源共享

可购买一些昂贵的自动化仪器, 如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生化仪、酶标仪等, 安放在附属医院检验科, 让其创造利润。同时, 也可供学生见习时使用, 检验科提供学生临床见习的场地、仪器以及带教教师, 可谓一举两得。

4.3 学科与学科的统筹调配

各检验学科实验室有不少设施是重复配置的, 如恒温箱、烤箱、高压灭菌器、电冰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 这些设备都可统一调配使用。实验中心的设立, 在医学院校早已有成功的经验, 中职学校可以借鉴。由实验中心统一调配检验专业的实验室人员与实验设施, 更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并且给实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篇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提要]城市园林建设是体现科学发展社会观的一个缩影。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内容,使之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贴近,更加密切实现城市园林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浪费和损失,是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关键。本文就此作一探述。

[关键词]园林建设;集约化;园林建设新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城市园林建设的指针。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内容,使之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贴近,更加密切实现城市园林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浪费和损失,是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关键。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经济观,探索园林建设新模式,为园林发展注入更大的后劲和活力

科学发展的经济观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和不断进行建设的同时,必须审视如何将经济活动的方式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以实现单位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实现城市园林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浪费和损失。此外,园林建设还要采用最新的网林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园林工艺水平。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园林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当前,有效推进园林建设集约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现有的园林管理体制。要在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基本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多渠道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新体制,逐步走出政府财政单一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格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投资主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把投资园林建设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对于高标准、高档次、具有较高观赏性和较强娱乐性的园林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思路,建立起有偿提供园林服务的新型发展之路。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城市园林建设注入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园林建设科学发展的经济观还体现为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带动力。河北秦皇岛市实施大规模城市改造,倾心打造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园林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助推器。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必须重视园林建设,这是经营城市必须树立的观念,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手段。

二、树立科学发展的社会观,实现园林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的社会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强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它不仅包括人们对多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对劳动、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文明需求。园林建设实现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终归宿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美好的心理以及视觉感受。从这一点讲,城市园林建设是体现科学发展社会观的一个缩影。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内容,使之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贴近。更加密切。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才真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园林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承担起美化城市的时代责任,我们不仅要有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廉洁的园林人。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好园林建设的质量关、管理关、廉政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实现园林法制化管理,是科学发展社会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园林建设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侵占园林绿地、损坏园林设施、盗抢园林花木等行为,依法维护园林管理秩序;要坚决维护园林规划的严肃性以及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规范性;要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觉醒,代表了人与自然将进入和谐相处、共存共容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未来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城市园林作为生态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体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在这种文明的背后。必须依靠作为城市所有者的广大市民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支撑。因此,在完善城市园林法制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培养市民爱护园林设施的良好风尚。我们有责任在推进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把宣传教育贯穿于园林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弘扬城市文明的先锋。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把日常的施工、管护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好宣传工作,使园林业务工作和宣传工作互相促进,互相协调;二是要认真总结城市园林建设的成果,积极传播园林知识,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要重视适合城市特点的园林理论、生态理论研究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园林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树立科学发展的统筹观,强化“大园林”意识,努力提高园林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栽植“花草树木”,也应该涵盖着人文景观的设置与发掘;城市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园林部门的工作,也是全体城市居民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从这些意义上说,现代的城市园林已经承载着自然和社会的诸多意义和功能。因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大园林”意识,站在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园林工作。从国际上看,高水平的园林绿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国内城市也把提高园林档次作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跳出传统的园林工作意识范畴,把园林工作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之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招商引资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切入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园林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真正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性、社会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园林工作者素质提高的问题。广义的园林工作者已经不该仅仅是园林行业的职工,还应该包括各方面的领导和相关人士。这就要求:第一,作为劳动者骨干的领导干部,要从自身作起,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跟踪国内外现代园林建设的最新理念,不断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和指导园林建设。第二,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大胆起用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形成园林建设的骨干队伍群体,使之成为上可做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下可指导具体施工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三,要通过不同渠道、采用不同形式。加强对普通园林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使园林发展的具体目标在高素质园林工人的手中得以更好地实现。

总之,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三个文明”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场革命。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应牢记这一全局性的历史课题,把握这一指导改革和发展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科学发展的脚步在城市园林建设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篇5: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太和县马集中心学校

王晓燕

二零一二二月二十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课改

太和县马集中心学校 王晓燕

摘要: 本文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阐述了新课改对教师和教学方式的新要求。用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新课改。从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再到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效教学方式、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最后对教师自身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与课改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案例,建立起一整套既贴合当地教学实际又全面协调的课改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以人为本、五步三查、和谐、与时俱进、创新人才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出现,及时地纠正了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迫切需求。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课程改革上升到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必须要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理论精神和基本要求,只有把课改理论研究好、研究透,才能正确的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基础教育。

二、实践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

实践课程改革不等于按部就班、生搬硬套。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它也具有改革特征的普适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有高有低,民俗风情多种多样,学生知识和素质水平也千差万别。盲目生硬地将课改理论运用于教学只会将课改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与教改初衷背道而驰。要从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当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新课改,只要不违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目标,不违背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新课改理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课改的积极作用。

三、实践新课改要以人为本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不仅是实践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课改的灵魂所在。教学,是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以人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想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则是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使教学过程不过分偏离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大力提倡创新性的思维。摒弃仅仅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把课堂作为授业解惑的主体的同时也要把课堂打造成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的平台。在这里,笔者建议在课堂中实施“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即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在学生独学时;在组内小展示时;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笔者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

四、实践新课改要“和谐”

实践新课改中的“和谐”不仅是课堂氛围的和谐,还是师生之间、老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和谐。课堂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去,老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则是强调老师不仅仅教育书本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能成长为对社会主义有利,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的创新型人才。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儿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当然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践新课改要与时俱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这也要求教师时刻保持对生活和新科技的敏感度,简而言之,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透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透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结束语:

篇6: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群众工作

添加时间:2008-10-28 8:40:12 点击次数:847 添加人:jzgazzs 作者:孔全民(焦作博爱县公安局局长)来源:

公安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这是因为公安机关的工作出发点是为了群众,公安工作的根本方法是依靠群众。因此,学习、研究并更好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进一步提升基层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促进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与现实需求相比显得十分薄弱,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其困难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安机关职能限制与面临的社会复杂局面之间矛盾明显。公安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除了涉及公安工作的因素外,还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事情纷繁复杂,关系千丝万缕。现阶段各种凸现的社会矛盾,使本来就不易做好的群众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处置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一些当事群众的需求远远不是公安机关所能够答复解决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在这些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公安民警出于职责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冲在矛盾冲突的最前沿,这些矛盾又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公安机关的处置措施和手段基本上也就是不厌其烦的“做工作”,稍微不慎,就会将当时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安民警头上,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与公安机关工作成效之间的差别巨大。当前,我国正处在刑事案件的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公安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群众把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归责于公安机关。同时,由于公安机关做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承诺,导致工作中难以兑现,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有的甚至形成举报、投诉案件。民警在疲于奔命应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被举报投诉的风险,很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紧张,制约和影响公安民警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警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途径,给做好群众工作带来难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节奏加快,使民警与群众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城市居民大多“闭关自守”,对其他居民的问题漠不关心,基层民警深入群众工作经常遇到“敲不开门、进不去屋”的问题,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农村,外出务工增多,“闲人”减少,而且许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客观上造成公安机关在一些案件的处理当中调查难、取证难,时常将公安机关推向不处理群众不满意,处理时证据又不足的两难境地。

四是民警素质不高,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些民警宗旨意识不强,人本意识淡薄,对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亲情,伤了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热情。有的民警缺乏做好群众工作必需具备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社会知识和处事经验,做群众工作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有的做群众工作的措施办法简单,致使相当一部分案子难破、逃犯难抓,群众不满意情绪滋长。有的还以管人者自居,在纠正和查处违章、解决治安纠纷时工作方法简单,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激化矛盾;有的民警违法违纪,甚至被媒体炒作,严重的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基层民警的执法工作难以让群众信服,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制约了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公安群众工作

实行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出路所在。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赋予新时期公安群众工作

新的内涵,全面提升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切实提高对公安群众工作的认识

首先,加强公安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现阶段,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各种经济利益方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凸现,公安机关作为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主力军,时时刻刻处在矛盾冲突的最前沿。公安机关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执法活动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做好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才能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公信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公安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对敌斗争的矛盾日趋复杂,热点治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从根本上扭转“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有效掌握驾驭社会治安的主动权,在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的基础上,必须重点提升做好人民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积极维护社会治安,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各种矛盾,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稳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其三,加强公安群众工作是当前公安队伍管理的现实需求。近几年来,公安机关通过“大讨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等专题教育活动,公安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是这些进步与党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民警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一些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还时有发生,一些基层单位的民警处警不及时,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单位和民警身上,但是却严重的影响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公安机关坚持教育广大基层民警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观点的同时,必须依靠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公安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不断创新公安群众工作机制

公安机关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从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务求实效,进而使公安群众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全力打造服务型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行政管理上尽快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各项公安工作中,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结合公安工作职能,探索和研究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现实工作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什么?等等。围绕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推行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服务。二是全力打造开放型公安机关。要让民警走出去,坚持不懈地实施警力下沉战略,最大限度地把基层民警融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把公安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加强民警与人民群众沟通和接触密度、深度和广度,在沟通和接触中,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公安工作,最终达到理解、信任和支持公安民警工作的目的;同时,把群众请进来,要善于利用“警营开放日”、“征求意见会”、“工作报告会”等形式,把人民群众邀请到公安机关来,让群众与公安民警“零距离”接触,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并切实用实际行动来取信于民。三是全力打造规范型公安机关。要规范勤务制度,按照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的各项要求,逐步规范基层单位、基层民警的勤务制度,规范各基层单位、警种群众工作的职责,既做到服务于民又不因重复工作给群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要规范警务调度。严格规范警务调度工作,尽可能避免安排民警参加各种非警务活动;同时必须规范各种正常的警务工作,特别要做好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110接处警工作、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以及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等,严格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勤。要规范警务公开工作。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切实提高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篇7: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认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论、多维创新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促使社会事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思想文化;是指引人类事业不断发展的灯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是要在全面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寻求、切准安全生产规律,并采取可把握规律的相对应的工作方法,使安全生产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生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很不平衡,安全生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安全生产的现状与社会和人们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做好安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假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安全事故频发,从业者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即使GDP上去了,也不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科学管理的安全企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安全生产中践行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管理。实施科学管理,除合理的管理方法、制度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主保安、互助保安。要针对企业多层次的用工制度,认真执行“全员培训、岗位训练,经常教育、广泛宣传”的方针,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采取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现场培训、案例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提高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水平

篇8: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就是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高校, 一切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有人说, 一个学校连自己的老师都不爱, 学生怎么能爱学校呢?还有人说, 现在学校已经行政化, 老师和学生已经成为其弱势群体。这两种观点值得我们去反思, 去思考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的管理政策。

1 关心教师,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经常会在校园内听到很多怨言, 作为管理者, 应该研究, 怨气出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很多怨气和牢骚, 是决策的问题还是沟通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大部分问题出在缺乏沟通, 缺乏交流, 还有决策的不民主或者错误, 民主化科学化不足。因此, 关心老师首先要了解老师, 了解他的想法和需要, 比如说, 有人关心职称, 有人关心科研论文教学, 当然, 老中青教师需求各不同。如何关心他们, 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有所强调。在学校教师中, 年轻人是最底层的人, 缺乏工作经验, 需要提高学历, 需要住房, 站稳讲台, 他们同时也是最需要关心和锻炼的人。中年人是学校的骨干和灵魂, 他们也是最累最繁忙的人, 教学上、科研上、行政上无不出现他们的身影。老教师, 最需要尊重的人, 我们需要他们支持, 需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我们的政策, 扶持我们的年轻人。

2 换位思考, 真心呵护, 制订人性化管理制度, 把情感与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 必然导致职工怨声载道, 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希望出台重大政策时, 要换位思考一下, 多听一下基层意见, 多听一些不同声音, 也许这样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管理中, 一定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 要处处为教师着想, 为他们排忧解难, 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学校要学会“以感情留人, 以事业留人, 以待遇留人”, 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 行政手段留住了人, 留不住心。我们管理者一定要明白, 重视教师成长环境, 重视激励条件, 名师扬名校, 名校育名师, 名师出高徒, 这是提高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

3 关爱学生, 严格要求与宽容相结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 也有一代人的苦, 有人遇到战争, 有人遇到瘟疫, 有人遇到贫困, 有人遇到不幸, 对于这一代人而言, 幸福的是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他们享受着前人从没有过的高科技, 但也面临着他们的困惑和苦恼, 紧张的生活, 把钱看的比命还珍贵的时代, 在最年轻的时候面临失业的压力等等。此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书越来越厚, 价钱越来越高, 内容越来越空洞, 越学越没有兴趣, 各种资格证书考了一大堆, 各种社团都加入, 激情的来, 失落的回, 这就是大学生活的写照。高等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脱离社会, 培养的学生都是学生娃, 没有经历社会的锻炼, 缺乏社会经验, 不会用社会的眼光去看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到头来还埋怨社会太残酷。

人常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学业上严格要求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校, 应该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做人,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严格要求使他们掌握基本技能, 学好专业知识。宽容他们指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 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 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 怎样对他们是不好。在学生管理中, 不能过分求全责备, 学生毕竟是学生, 成长有成长的烦恼, 他们有自己的痛苦和郁闷,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人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得到别人的指导和支持。老师应该用人格的力量, 来影响学生的一切。

4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 落实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满堂灌、填鸭式的的教学方法, 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学习感到吃力的原因是, 教师强行让学生背各种知识, 课堂活动的形式少得可怜。教育家认为, 学生学习中, 听过的东西会忘记;看过的东西会记住;亲自实践了才会真正理解。他们对知识学习的本质的认识是:他们认为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才叫学问, 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 所以要教学生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应教的是学习的过程, 从而培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考试一般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死抠标准化答案和终结性评价, 以考试分数论成败,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运用和创新力而不是考背功, 鼓励开放性的答案, 重过程轻结果, 除笔试外, 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论文、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行每学期一门课多次考试方法。考试不再局限于笔试这一种方式。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 各学院在课程考核过程中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多种考试方法相结合, 平时与期末相结合, 分阶段、多站点进行的考试成绩评定模式, 一改传统的一次性定成绩的模式。

总之, 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定要实行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地位, 把情感寓于管理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教师发展, 一切为了学校发展, 我们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结合工作经验, 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管理中应该以人为本, 尊重老师和学生、情感与制度相结合的观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汤永杰.科学发展观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 2005 (2) .

[2]谢再莲.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

[3]银海强.科学教育发展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 .

上一篇: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杨晓丹下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爱情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