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考试

2024-04-14

中小学教育考试(精选6篇)

篇1:中小学教育考试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做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分类: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②第二阶段:联合阶段。③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4.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5.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②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③临时储存。

6.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7.工作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的保留大约是10秒至20秒。②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③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8.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9.组织:是指要对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10.精制和组织的区别:

精制: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11.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贮存。12.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长。②容量巨大。③未激活状态。13.干扰有两种:一种是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倒摄抑制,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1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②学习材料的性质。③学习材料的数量。④学习程度。⑤加工程度。15.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复习与反复识记相结合。16.元认知:即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17.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①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影响概念学习的难易程度的因素首先就是其定义性特征的多少与具体程度。②原型: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③讲授概念方式。④概念间的联系。

18.问题含有三个基本成分:①起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障碍。④方法。

19.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①理解与表征问题。②选择方法。③执行方案。④评估结果。20.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①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②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③急于得出答案。④具有辐合思维倾向。(同一方向发展)21.选择方法中常用的启发法有:①试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小目标—大目标)。③逆推法(多种途径)。④类推法(熟悉的方式解决新问题)。⑤爬山法(走一步迈一步)。⑥简化(抽象出简单形式)。

22.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别: ①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②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专:快。新:慢。)③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专:质的分析。新:方法—尝试)④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2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头脑风暴法”(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1)检查单法(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2)类比模拟法(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3)移植综合法(把某一学科理论,技术发明应用于其他学科,以产生新的结果)。(4)克弱转换法(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事物弱点,从而得出创造性的发现)。(5)非逻辑联想法(卡片乱配法)。(6)侧向思维法(“反一反”思维方式,“反向思维”,把已有原理或方法颠倒过来求新出口)。(7)转熟为生法(有固定印象,想不到其他特征,把熟变生,天真看待)。(8)延迟判断(迟几天,再次解决)。2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5.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

26.一般来说,高自我效能感会促进人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27.制定计划和自我调节学习就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

28.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29.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30.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①可用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m②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原因:1)个体的原认知和认知发展水平所限。2)缺乏分析和练习。

31.自学策略: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32.学习者的个别差异: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性(场独立性、场依存性)。2.认知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性(理解知识的能力)。3.生物钟的个别差异性(“猫头鹰”“百灵鸟”)。4.学习进程的个别差异性。

33.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34.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35.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里成份。

3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倒u型(强未必效果好)36.学习的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M 37.学习的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M 38.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既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也可能交替发挥作用,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

39.强化可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40.普雷马克原理: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称“奶奶的规则”。41.普雷马克原理三点:(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2)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3)用喜欢的去强化不喜欢的。

42.强化程序: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各种模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43.强化的副作用:当我们运用外部强化激发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慎重。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外部奖赏而损害其内在动机;对于学生一开始就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44.M认识好奇心: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好奇心可分为一般好奇心和特殊好奇心。45.一般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信息量的大小)。特殊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认知上的矛盾)。46.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射测验,另一类是问卷测验。投射测验最常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

46.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图形 看书109页)

47.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48.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49.激发外来动机的措施:(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4)适当开展竞赛。50.激发内在动机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51.怎样培养学习兴趣?(案例,至少用3条)(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6)不断矿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52.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53.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54.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55.柯尔伯格“道德两难”: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①避罚服从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①“好孩子”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①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5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经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及强化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3、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2:中小学教育考试

问题 1

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功能,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答案

所选答案: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问题 2

下面哪种方法属于实证研究方法 答案

所选答案: 观察

问题 3

访谈者在没有征求访谈对象意见的情况下,悄悄地将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这种做法有可能违背了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答案

所选答案:

伦理原则

问题 4

下面哪一种方法属于定量研究

答案

所选答案:

内容分析法

问题 5

样本总数为N=1000,样本容量是n=100,求出间隔1000÷10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100次。这种抽样方法是

答案

所选答案:

等距随机抽样

问题 6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的关系是

答案

所选答案:

研究假设的叙述是直接从研究问题的叙述中产生的

问题 7

下列属于一次文献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专著和论文

问题 8

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与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这类文献是

答案

所选答案: 一次文献

问题 9

按照文献中所提供的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去查找文献的方法称为

答案

所选答案:

逆查法

问题 10

在观察研究中,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的记录方法是

答案

所选答案:

轶事记录法

问题 11

在教育研究中主张把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亚里士多德

问题 12

在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设计阶段,研究者应当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撰写研究报告

问题 13

教育年鉴属于

答案

所选答案:

三次文献

问题 14

下面是关于三次文献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创造性

问题 15

根据访谈过程中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答案

所选答案: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访谈调查

问题 16

教育调查研究中,要保证结论的科学性,问卷的回收率至少要 答案

所选答案:

70%以上

问题 17

下面关于行动研究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行动研究就是在行动中,对行动和为了行动的研究

问题 18

下面不属于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政策文件

问题 19

总体愈大,样本容量也愈大。

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0

效度低的测评有可能信度高。

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1 教育科研选题一定要紧跟热点问题。

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2

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的程度是判断教育研究科学性与否的唯一标准。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3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4

做文献综述时,文献越多越好。

答案

所选答案:

问题 25

观察法的客观性很强,因此,在教育研究中应该广泛使用。

答案

所选答案:

篇3:中小学教育考试

一、禁止公布考试成绩的益处

(一) 可以维护学生的权益

禁止公布考试成绩, 从人性角度上讲, 是对学生个人权益的极大尊重。教育要更加人性化, 首先从学生本身的权益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才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佟丽华在其《未成年人法学》一书中, 提出了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应该享有的权利, 隐私权就是其中之一, 隐私权指未成年人的私人通信、考试分数排名等, 只要是他 (她)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 都可以成为其隐私, 受到法律的保护。可见以往学校或教师强行公布考试成绩的现象不仅是对学生隐私的不尊重, 还可以说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 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减少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中小学以成绩论“成败”的现象尤其严重, 学校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亦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敏感至极。为了学习甚至剥夺孩子一切玩耍游戏的权利, 弱小的孩子除了在心里反抗, 没有其他办法。当然也有少数孩子因为压力太大而选择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比如离家出走, 甚至自杀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考试成绩, 甚至学会了作弊, 改分数, 欺瞒家长等等行为, 这很不利于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不过从这些手段的滋生缘由来理解, 根源就在于家长教师甚至学校为了各自的利益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孩子怕受到惩罚, 怕被别人看不起, 从而会选取其他手段得到高分数。考试成绩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禁止公布成绩确实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从而因过分关注考试成绩而滋生出来的一些道德、社会问题也会相应地减少。

(三)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以往,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 对孩子好差的评判标准几乎只有一个, 那就是考试成绩的好差。成绩好的同学跟一些成绩稍差的同学也会因此疏远, 会对孩子的心理产成一定的阴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在学校则面对来自教师的忽视, 在家面对父母沮丧失望的表情, 甚至还会有言语或身体攻击,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种很强有力的打击。心理学研究表示, 强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而惩罚往往带来负效果。可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家长, 惯用的方式是惩罚而不是强化, 鼓励表扬在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奢侈的事情, 从而他们会从开始对成绩好的学生的羡慕, 变为一种崇敬, 或者是不屑, 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崇敬一个人, 往往是觉得自己和他很遥远, 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成就,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有了这种想法后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反正自己怎么学也不能达到那么优秀的状态, 那干脆就不学了。而不屑是一种变相的崇敬, 只是自己不能达到那样的成绩, 转而去攻击别人, 这是自尊心强的孩子一贯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想法后, 他们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破罐破摔, 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禁止公布考试成绩, 这样在给予孩子充分自尊心的同时, 对他们的自信心也会起到很有效的增强作用。

二、对禁止公布考试成绩的一些顾虑

(一) 家长对考试成绩的误解

禁止公布考试成绩, 仅仅是禁止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宣读学生的考试分数, 禁止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 可是对于家长对孩子成绩知晓的权利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家长可以做到去尊重孩子的隐私吗?我认为这是很难的。自呱呱坠地以来, 孩子在家长眼中根本就是无隐私可言的, 家长翻看孩子日记的行为都时有发生, 考试成绩亦是如此。同时, 家长对成绩的解读往往又存在一些问题。以小学生为例, 这名学生语文90分, 数学95分, 很多家长的反应会是这个学生语文不如数学成绩好, 殊不知这位学生语文成绩在班里是第一名, 而数学只是中等。家长根本不了解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的真实意义。从心理测量的角度, 考试是一种学业成就测验, 不等同的两个测验分数不具有相等的单位, 就不能简单地相加减, 两个不同测验的分数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所以简单地以一个测验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差是不科学的。家长们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所以对分数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二) 家长态度不一致

此规定出台后, 学生是好声一片, 终于可以不再被追问成绩, 可以很安心过年了。可是家长们却有不一致的看法, 有一些家长对此持赞同态度,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家长大多是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 深知应试教育对自身造成的深度伤害, 不希望孩子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 不希望因为成绩的互相比较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生活, 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玩耍。而另一些家长对此规定持反对态度, 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当初没有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便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 考上好的大学, 才能不再像他们一样受苦受累。他们也绝不会将考试成绩看作孩子的隐私, 仍然对孩子的分数指指点点, 如果自己不满意, 便会强力为孩子请家教。孩子虽然得到了学校的理解, 可是在家长面前却无能为力, 考试成绩公布与否对他们来说好像没有太大的意义。

三、应对措施

(一) 加强家长对考试分数的正确认识

要切实做到不公布考试成绩, 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学生的隐私看待, 注重学生的个人权益, 必须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学校、教师在这方面是严格地响应政府号召的, 也深切地理解这个规定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益处, 可是家长却有不一致的态度。所以从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 对广大家长加强对考试分数的正确认识是必要的, 也是确保此规定切实可行很必要的一步。要从科学的角度, 从测量的角度, 向家长系统解释考试这种测验形式的出发点, 及考试分数的意义。一个简单测验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个简单的分数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所以不能简单地凭一个数字就对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学生个体本身的好坏来下结论, 以帮助家长正确理解考试分数的意义。

(二) 加强家长对此规定出发思想的理解

“中小学”实际上指的是初中和小学, 为什么是初中和小学, 而不是高中?初中及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 各种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身体的发展是靠物质方面的营养来供给, 而心理的发展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以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而公布考试成绩, 是有碍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初中及小学生, 由于他们思维水平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制约, 对分数并没有很明确的概念, 只是由于家长、教师对分数的认同而去追求高分数, 并不理解分数代表的是什么。这就很容易出现泛化的现象,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 就觉得自己太笨了, 各方面都是不好的, 这会使学生形成自卑的个性特点,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规定的出台, 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 基于我国教育现状, 同时从推行素质教育的角度, 对中小学考试成绩作了明确规定。因此, 笔者希望各学校教师能够严格遵守, 同时对家长关于此规定及考试分数意义解释的工作能够落实, 真正做到学校、教师及家长各方面对此规定的严格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篇4:中小学教育考试

一、对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

1. 用等级制替代百分制。

与以前的百分制相比,实行等级制能为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但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只是考评方法的一种改变,抓素质教育也不一定就非要实行等级制不可。

2. 过于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抓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但不少学校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办特长班、兴趣小组或举办运动会等,把这些活动当成一种点缀,当成应付检查的手段。笔者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是应该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遵循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只能看作是素质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体和全部。

3. 不做或少做作业。

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相反,素质教育是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研究教材、教法和大纲的基础上,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全面优化教学程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学生低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一些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可以放松教学要求,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得越少,就越重视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4. 不要分数和升学率。

笔者认为,考试分数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的确不能真实地反映某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和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但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考试分数毕竟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决不能在评价教学质量过程中完全抛开考试分数。试想一下,如果取消一切考试,不要分数和升学率,那将给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正确处理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们把传统教育及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一概称之为“应试教育”,这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寻求改革的积极态度。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使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笔者认为,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不能轻率地否定考试制度,把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仍然要用考试作为检测师生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未能找出更好的手段代替目前的考试制度前,决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考试是了解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对教学成果的量化评定,对教学的竞争机制发挥着督促作用,引导教与学的方向。考试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尤其不是终极目标,考试只是也只能是教学检测和人才评估、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实行科学的考试,全面地、合理地评价学生和教师。实际上,考试制度只要处理得当,实施素质教育与抓好考试工作并不是矛盾的,两者可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考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考试分数如同一根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一定等于合格人才或优秀人才吗?大文豪郭沫若16岁读中学时,有这样一张成绩报告单: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从这张成绩单上看,郭沫若实在算不上优等生。最惹人眼的是算术100,却未成为大数学家,国文不及格,却成了大诗人、大文豪。可见,仅凭某一次或某几次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让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是不公平的。现代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长。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这一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已成了当务之急。

1. 优化试卷设计。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考试改革应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状况,尽可能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讲究试题难易水平的层次性,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能摸清自己的真实成绩,也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各种、各类考试必须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去设计,讲求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性,测试的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接近学生学习实际。设计试题前,首先应作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如测试范围、测试内容、能力要求、学习目标和学生素质状况、学习发展情况等,然后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测试目标。命题要立足课程标准和课本,注重“双基”,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加难,重走“生怕学生会做”的命题老路。注重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两者的结合,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出偏题、怪题等现象发生。

2. 创新考试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考试改革应充分考虑对学生主体性的检测,要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为此,创新考试方法要以达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为原则,按照教学目的、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灵活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实践考和情境考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基本知识、识记能力层面的题目可用闭卷考;考创造性、综合性的题目可用开卷考;语文朗读、外语听力、计算机操作则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查;语文的辩论和演讲、思想品德课的人际交往、外语会话则可以通过设置一定情境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搞得生动活泼一些,从各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试题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灵活、新颖、多样、有效,在理性中渗进感性的东西,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感到有趣味。

3. 改进考试评估。

小学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考试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导向,才能使小学人才培养不至于滞后于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跟得上先进的、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与人才观念。原始的卷面分数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片面性的数量化的表现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看出学生在班内或校内的相对水平和学习的发展情况,因而分数不能作为评估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和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但考试的结果对于教与学两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科学地总结并正确地利用考试结果,对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达成有重要的作用。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评分标准不能框得太死,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而且不能仅仅看答案对错,更重要的是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采用多种的成绩评定方式,可以打分数,也可以分“A、B、C、D”级,或者分“优、良、中、差”“甲、乙、丙、丁”级;发布考试成绩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或公开,或个别通知,决不搞分数排队,学生最终成绩不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应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之中,把单项成绩和综合项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评估核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之旅,始于今朝。当我们在为中国教育扼腕叹息的时候,如果还不大力改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现状,恐怕我们的子孙在若干年后还会继续扼腕叹息下去。

篇5: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学科培训考试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试卷

(试卷代号27)

(120分钟完卷开卷考试满分100分)

一.案例分析: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刚刚结束(2008年10月19-21日在南昌举行),下面这节课是获得这次活动特等奖的海南的毛立业老师上的《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附一和附二),分析这节阅读教学课的有效教学体现在哪里?(50分)

二.教学反思:课改几年来,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教学中关注学情方面依然停留在口号上,教师在课堂上目无学生,走教案的形式普遍存在,难见到课堂的精彩生成,课堂上如果没有思维的碰撞,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怎么样才能走出这种教学困境?(50分)

附一:教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別

(第一 课 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附二: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 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篇6:中小学教育考试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知识复习题 l、什么是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l)教育活动的目的性;(2)教育活动的实践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5)教育活动的多功能。

3、什么是教育学?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答:因为:(1)学习教育学是为了担负起新时期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产生学习必要性认识的前提。

(2)为了探索学生的奥秘,掌握教育的科学和艺术。(3)学习教育学具有特殊功能(理解热爱教师职业、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进行教育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5、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6.素质教育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素质教育,概而言者,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7.怎样理解义务教育的含义?

答: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8.怎样理解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教育的作用又受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

9.怎样理解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答:(1)教书是教师工作的形式(2)教书是教师活动的外部表现。(3)育人才是教师活动的本质。

(4)通过教书,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进行思想教育,还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10.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性质?

答:教师劳动的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培养人的脑力劳动。

11、教师的素质结构和修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l)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及其修养;(2)文化素质及其修养;(3)教育能力及其修养;

(4)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教育机智。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1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l)民主平等;(2)爱生尊师;(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13、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课程?

答: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科)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1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

答:教师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教育学生,对 党和 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把握教学的正确方面;第二:教师在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总是比学生 知之在先,知之较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第三: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能够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6、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答: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发展阶段。

17、教学中怎样运用启发性原则?

答:(l)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3)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在弓!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

(4)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有解疑的能力。

18、教师上课前为什么要备课?

答:备课对于教师具三点重要意义:(l)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3)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1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上好一堂课)答:(l)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2)教学效果好;

(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4)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5)教学过程设计得好;(6)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7)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20.教师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答。处理课堂上发生冲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冷处理”。尽量缓和矛盾,把问题暂时放在一边,推迟到课下再去解决。尽量安定全班学生的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上来。

21、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

答:思想品德教育又称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个方面。

22.怎样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答:根据国家有关学校德育任务规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内涵来划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方面:

(l)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面奠定基础;(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怎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答:

1、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各因素之间是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电也不尽然。

2.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过程有时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时也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有时也从锻炼意志开始,更有的先从训练行为开始。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24、课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1)课外活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重要作用。25.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l)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班级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26、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答:(l)提出集体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创造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4)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开展经常性的班级教育活动;(6)组织主题班会。

27.班主任如何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答:(l)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2)充分发挥班委会组织的作用;

(3)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8、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

答:(l)学校通过班主任,教师进行家访;

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最新考试资讯尽在中公教师考试网

中公教师考试网

(2)接待家长来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3)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29.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30、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l)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5)个案法。

上一篇: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总结下一篇:重阳节座谈会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