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审计

2024-05-23

会计信息化审计(共8篇)

篇1:会计信息化审计

注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制定出科学的信息化审计对策,有利于优化会计审计工作流程,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各项经营活动开展中相关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转变提高必要的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间接加大了会计审计业务风险。

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运用可靠的策略促进信息化审计的发展。

1会计审计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

1.1激励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整体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性突出。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市场竞争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市场竞争力,需要注重会计审计模式及工作方式的优化。

但是,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某些管理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意篡改会计审计数据,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质量。

加上某些会计审计工作方式难以达到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加大了会计审计风险。

同时,由于会计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会计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通过相关的法律途径及时处理,给会计审计工作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说明了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对审计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影响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可靠性。

1.2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满足多元化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相关业务的实际需要,的会计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处理会计审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使会计审计工作水平能够达到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效率。

具体表现在:

(1)某些会计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无法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处理各种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大了相关业务风险;

(2)会计审计人员对于性格的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对于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会计审计工作效益难以达到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

(3)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影响了会计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加上某些人员对审计工作风险认识不充分,可能会给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审计对象数量增加及审计内容的丰富

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多边贸易的影响,我国与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展次数不断地增加,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

同时,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为业务往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地增加了会计审计对象数量,丰富了会计审计内容。

而某些受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制约,无法对多对象、多内容的会计审计业务进行专业化处理,致使会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加大了会计审计工作中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

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称有效应对当前会计审计面临的这种挑战,为现代化会计审计模式的构建及工作方式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的有效对策

2.1健全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

为了增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可靠性,实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向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转变,需要健全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

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结合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及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概况,政府部门应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审计机构及审计部门的工作需求,

制定出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对某些不完善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改进,加快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步伐;(2)在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要求下,相关的部门应注重会计审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健全监督体系,及时处理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同时,应提高对会计审计实际作用的全面认识,根据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具体要求,优化既有的审计工作方式,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2.2加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强化其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化审计目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顺利地实现,需要会计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灵活运用各种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处理,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应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要求及自身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定期开展专业性培训活动,丰富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

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的推广使用提供可靠地保障;

(2)注重专业性会计审计人才的引进,加强与开设会计审计专业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出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具体要求。

2.3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针对会计对象数量多及具体内容丰富的发展现状,为了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具体表现在:

(1)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估,并注重市场经济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实施的全程把控,

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业务风险发生的几率;

(2)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及新形势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多元化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健全会计审计风险预防机制,保持会计审计业务开展的高效性,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3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可知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较多,对相关审计业务的顺利实施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各种风险的有效规避,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细化会计审计准则,保持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开展的规范性。

同时,传统会计审计向信息化会计审计转变的过程中,应注重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处理,健全激励机制,扩大信息化审计方式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7).

[2]栾芳蕾.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7).

[3]董燎原.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防控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11).

[4]徐祖华.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中国乡镇会计,2016(8).

[5]张艳.会计信息化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10).

篇2:会计信息化审计

摘要:会计审计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设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的增加。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出现,在企业设计工作中的开展面临很多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对会计审计各项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审计信息化策略的研究,才能不断的降低会计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本文结合目前的各项审计风险因素分析,对如何强化信息化审计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篇3:会计信息化审计

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一是在审计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这是一个从落后的“计算机外围审计方式”向先进的“计算机内在审计方式”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方式”转化的过程。二是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与企业内外信息系统有机的整合。继承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时、多元、开放性, 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也具有相同的特征, 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可能都将因此而变得容易。三是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主体、客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将对方法和程序等进行重构, 支持更多新的审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业务类型。

一、传统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的比较

基于上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通过与传统审计的比较,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 审计准则的变化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 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审计标准和准则, 如:审计一般准则、现场操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检查标准等, 这些准则在过去审计环境中对指导审计工作可能是很有益的。但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使得原来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很难有效的指导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 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发布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 都是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 共计48个项目。新审计准则的发布, 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有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也为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新审计准则中, 审计证据的变化,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旧准则中所列举的七大方法: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及分析性复核侧重于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 忽视了控制测试中所用的方法, 更没有涵盖了解被审计单位阶段以及审计完成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新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第三章第24条列举了八大方法: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较之以前的七大方法不仅内涵更加丰富, 能够涵盖整个审计活动期间, 而且描述更加准确。新准则中新增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部分, 根据电子证据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对电子审计证据进行了特别说明。新准则规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保存某些信息以供查阅, 或在可获得该信息的期间执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这些特点对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的影响。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 审计证据可以仅以电子形式存在, 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仅通过实质性测试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

(二) 审计范围的扩大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范围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总所周知,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 会计计量与核算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的, 不会出现手工操作中常见的错误。但信息系统天生的缺陷在于:一是集成化系统中原始凭证大量减少、数据之间直接对应关系模糊、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高度集成, 使得系统中存储数据与输出数据可能不匹配;二是目前不少软件都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的功能, 可以对会计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 特别是当有关人员故意篡改程序时, 在自动化系统下就更不易被察觉;三是有关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转移了数据, 而打印出虚假数据, 提供给审计人员。这些行为都将加大审计风险。因此, 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不仅要对各种会计资料及信息进行审计, 而且要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 审计人员可以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对系统的设计、调试、检验和验收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从审计角度审查系统在合法、安全可靠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这可能使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 审计线索的隐蔽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中, 会计工作流程图如下:原始凭证→审核 (原始凭证) →填制记账凭证→审核 (记账凭证) → (支付) →入账→对账→结账→编制报表。所以, 可能的审计线索就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并且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 交易的环节有文字记录, 有经手人签字, 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 就有比较清晰的审计线索,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从两种审计路径中进行选择, 一是顺查方式, 即从原始单据开始, 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 直到报表为止;二是从报表开始, 追根寻源, 追溯到原始单据的逆查方式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钩稽关系进行抽查的方式。

会计信息化下, 纸质记录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 即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 由计算机按会计软件中的程序自动生成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虽然在会计信息化制度中, 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应当打印输出, 装订成册, 但这些打印出的书面记录很难从中找到原始审计线索。特别是在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的情况下, 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 改后重新记账, 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 (即已经登记过的各类账目, 发现有错误, 还可以取消记账) 。哪怕本月已经结账, 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做账。与此同时, 在会计信息化下, 由于系统时间的可更改性, 有关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时间的账来, 甚至是其他年度的账。不同于手工会计, 审计人员可能通过辨认字迹发现是否是最近做的账。另外, 如果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与开发商勾结起来更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 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漏洞的, 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四) 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变化

经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化下得审计与传统的审计相比, 审计的目标没有变, 而作为审计活动中内生变量的审计准则, 审计范围和审计线索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 也将导致审计活动中的外生变量_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变化。如图1所示:由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不同于传统环境, 也就迫切要求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在审计方法方面:应在原有的基础上, 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更安全, 更效率, 更可靠的审计方法。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 将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

二、审计方法的改进

因此, 应针对审计准则、审计范围和审计线索各因素的变化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在原有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 构建出新的信息化审计方法, 嵌入黑匣子+系统备份加密+穿行测试, Box+Copy+Needle, 简称BCN方法。如图2所示。

(一) 嵌入黑匣子Box

嵌入黑匣子是指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 强制性地对系统功能进行规范, 通过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中嵌入具有记录功能的程序模块, 采集审计所关心的关键数据, 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性质进行记录。此项功能的特点在于:—方面嵌入会计系统的审计模块本身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此模块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情况, 进行序时记录。它主要是针对出纳人员, 会计人员, 审核人员等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顺序, 操作范围进行记录, 防止同一人在同一时间完成会计登帐的全部过程而缺少的内部控制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时对此进行全面的检查或有针对性的抽查, 发现审计线索, 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利用此种审计方法, 可获得的审计证据有:是否有不合法而进行使用有口令的程序 (如数据修改程序) ;是否有未经批准而调用某个数据文件;是否有越权使用系统;是否擅自调阅, 擅自修改审计“交易轨迹”的操作。

(二) 系统备份加密Copy

系统备份加密是指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备份, 如同发票复写, 并建立一套备份加密制度, 以便保持备份数据安全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审计机构或专门的外部独立的数据信息管理服务机构均可作为备份机构, 但至少一份备份数据由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机构来保存并适当加密。此项功能的特点在于:一是它主要针对现在软件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 通过对记账过程中的更改部分进行记录, 审计人员可以重点排查更改部分, 获得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非法改动的证据;二是的实时性, 如:对电子签章的审计, 就可通过比较需审计的签章与备份记录的原始签章来实现。

(三) 穿行针测试Needle

穿行针测试是指利用模拟数据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程序控制系统, 进行数据重新处理, 来获得测试数据, 将测试数据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对比来获得审计证据。此项功能的特点在于:一是可以对程序控制系统本身质量和功能进行审计, 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因此系统自身的审计亦是信息化环境下, 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审计中依据报表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各种标准, 进行风险分析, 将报表认定、业务活动、信息系统IT基础结构要素三者相匹配, 开展IT环境中的审计工作。

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中, 大量的内部控制都由信息系统实现, 将会有更多的风险和控制转移到信息系统中。因此, 在信息化审计中需要许多新的审计方法, 本文所构建的审计方法BCN方法还需要在实际中进一步的测试和改进。同时, 信息化下审计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需求, 如:信息系统外包的审计需求, 电子商务业务的审计需求, 在线及自动审计等。

参考文献

[1]吴沁红:《第五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会议综述》, 《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2]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 《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篇4:会计信息化审计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策略解析

计算机通过对于既定程序的编写,可以高效率的进行重复行劳动,对于现代的会计审计而言,计算机这一特点可以成功应用于现代的会计审计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脑不知疲惫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都可以对现代的审计进行帮助。所以减小会计审计之中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方便企业进行各种会计审计时可以快捷计算和快速查找,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会计上的帮助。

2.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信息化审计具有更加快速和更加效率的特征,对于现代审计工作而言,计算机的应用成功的帮助审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业务核算和财务处理。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信息化审计区别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模式,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的特征。

二、导致会计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原因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有的是可以控制的,有的是不可控制的。不管是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它们的产生都有着深层的因素。

1.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走入了白热化时代,一些管理者为了提高自身企业财务报表的财务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可能会对一些数据进行更改,这就导致了现代审计工作可能出现风险。

2.会计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这就代表了一方面审计工作没有相关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代表了考核制度存在漏洞。制度的不完善如同大环境缺失一样,是一种基本措施的缺失。现代审计人员一些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对于风险的意识不足,这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审计工作对象的交叉融合

因为审计对象的变化,可能造成重叠,造成审计工作出现融合交叉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不高,而且因为不同审计工作的交叉,可能会导致工作出现新的情况,也就加大了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可能。

4.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能力不够

现阶段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进行新鲜血液的接收,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部分,审计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现阶段的审计人员在这一方面普遍不足,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审计工作发展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审计工作当下的风险发生性。

5.相关法律法规仍存有漏洞

对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对于已经出现的审计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处理,这也就让很多人感觉有空子可钻,笔者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肯定不会让这些人进而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寻求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原则

有关部门应该和相关企业相结合,共同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对于一些人为的对于企业造成损害的审计失误,应该对于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认定,追究法律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可以有效的改善审计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第一,坚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第二,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周密计划。第三,审计工作作为企业之中的独立工作。第四,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先,并兼顾其效率。有关部门进行相关规定的完善,一方面可以帮助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当代的审计工作进行整顿,帮助现代审计工作进行自我的蜕变,提高工作的效率。

2.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

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工作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但是失误轻微,對应的结果也不会过于严重,但是一些重大失误和人为的误导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从而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防范一时,降低风险的发生机率。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追求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审计风险的时刻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避免风险,这样才能使整个会计审计工作得到正常的发展。

3.对于现有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审计人才梯队

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部分,人才永远是行业发展的根基。对于审计工作现代的情势来看,定期组织对于审计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的帮助审计人员急性自我发展,帮助自我目标的实现。另外一方面注重培训,可以有效的培训梯队的审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也可以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4.加强信息化审计的宣传

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当好的发展道路,但是仍然应该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传统的会计审计模式慢慢因为自身的不足退出历史舞台,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广信息化审计的技术,使会计信息化审计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现代的审计工作之中,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原因更加多样化,当风险出现时,无论对审计工作人员或是企业都绝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需要审计人员从自身做起,掌握相关能力,帮助审计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瑞华. 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4(27):232-233

[2] 李宁.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 知识经济, 2015(5):155-155

篇5:会计信息化审计论文

为此,应当要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准则,创新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审计需要。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审计;监督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立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审计监督体系,以提高审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3]。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输出的实时化要求审计监督必须向实时审计鉴证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一些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使审计难度更高,风险加大。

因此必须变革审计技术和方法,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增强其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防弊、规范管理、遏制、打击犯罪的能力[4]。

1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目标、对象及内容

(1)会计信息化审计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作为审计目标。

审计部门可通过数据通讯的控制测试、硬件系统的控制测试、软件系统的控制测试、数据资源的控制测试、系统安全产品的测试等方式来测评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方面评价信息系统有关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2)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对象就是会计主体。

审计对象从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制账、表、证转变为无纸化的电子数据、文件;审计方式从审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手工翻账、计算、记录、核对转变为通过鼠标的点击方式;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纸制资料、数据,而是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业务处理系统、电子数据、文件以及软件、硬件获取、操作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3)会计信息化的审计内容是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以及系统工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5]。

2 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1)传统的审计线索缺失。

在手工会计方式下,凭证、账簿及会计报表等各种审计资料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填写与登记,并有经手人签字,是可见的文字、数字记录。

而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原先审计所必须审查的大量书面资料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肉眼不可见,会计数据的生成方式、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审计线索改变了方式或干脆消失了。

(2)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的引进会给会计信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由信息系统固有风险所造成的。

在计算机以及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控制操纵数据风险、篡改调用程序风险、纠错风险和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的监督难度,而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审计技术的复杂化。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原有的审计技术方法虽然仍然有效、仍很重要,但已经不能满足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需要,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储的电磁化,使得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对数据和系统进行审查,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必不可少、效率更高的审计技术[6]。

(4)会计信息化导致当前审计的风险抵抗力下降。

如果按照传统审计方法,审计人员能抵挡一定的风险,但随着信息化会计的深入应用,审计人员老龄化及审计人才缺失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审计风险将不断加大[7]。

3 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制定并统一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呈现出滞后性,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缺乏操作性,无纸化的电子信息能否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审计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

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子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使会计信息化审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可以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原有的技术规范,统一网络技术管理规范、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并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及学习。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

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

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每位审计人员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

(3)积极探索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审计方法也要创新,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如同审计基本程序一样,要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使审计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现代手段,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

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达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目标。

审计人员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的方法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4)在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上下功夫。

由于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的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大量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集成,一般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审计计划管理、数据转换、抽样审计、实质性测试、会计报表生成、审计工作底稿打印与管理、审计证据归集与评价、审计报告生成等功能。

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财务软件的发展,必须提高开发审计软件的速度,加快审计软件更新换代的步伐,开发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软件。

(5)大力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当前大部分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的老审计人员,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多,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而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

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但又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

因此培养复合型审计人员迫在眉睫[8]。

审计机构应注重从多渠道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

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的更新,也包括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的培养和计算机知识的更新。

首先应强化培训。

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

其次应重点选拔人才。

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相关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6)提高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

侧重对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软件开发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并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5]。

(7)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9]。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婕.会计信息化对传统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导报,(1).

[2]宋璇.会计信息化下审计模式的创新[J].会计师,(6).

[3]谢京华.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问题[J].审计与理财,(5).

[4]张定明.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如何应对会计舞弊[J].卫生经济研究,2007(9).

[5]王彩.试论会计信息化审计[J].经济管理者,(14).

[6]王逢娜,宋哲.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

[7]宋英.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J].审计与理财,2011(5).

[8]牟华娟.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设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交通财会,(9).

篇6:会计信息化审计

摘要

随着会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目前审计软件的局限性,继而结合自身实践以及同从业人员的交流总结出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 计算机审计 审计信息系统

实习是对每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所以为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这个学期,我有幸在一家国内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专业实习。在实习当中,慢慢了解了自己不懂的那一部分,为大四的学习计划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所在的单位是中平建华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该所特别重视对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评估和专业咨询项目,并十分重视研究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企业审计、评估工作各自的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鸟巢”建造工程审计、国家大剧院建造工程审计等。

我的实习期是2010年12月24日至2011年1月28日。在这短短五周的时间里,我对审计工作有了直观的了解,也的的确确学到了许多将来在工作中十分有用的东西。

实习期间,我按照要求和公司安排主要完成以下实习工作任务:

1.了解会计师事物所机构组成、人员职责和基本业务。

2.分别熟悉事物所各种会计业务的操作流程、行业规范,协助会计师完成各类业务。

3.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种办公室日常工作。

我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中平建会计师事务所总部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主要是出外勤,参加年报审计工作。

一、对审计所用软件的认知

我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用的审计软件是中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审审易软件。通过自学我了解到,审易软件主要适用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这款软件功能强大,与其他软件的数据转化无障碍;审计工具实用,用友政务审计软件不仅提供了常用的查询、查账、取数、PPS抽样等审计工具,而且还提供了报表计算、往来分析、图形分析等工具,可以按照审计人员的意图及要求,随心所欲地使用,软件的功能和技术完全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求。

据我的观察,在审计过程中,所里的会计师首先会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账目从他们的会计信息系统里倒入我们自己的审计信息系统。如果有没录入信息系统的账,再查实体账。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实际业务的实习生,我并没有太多接触审计软件的机会,更多的是运用Office的Excel表格来完成各种指导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盘点库存现金、盘点固定资产,和抽凭。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说我对Excel的认识和使用技巧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高。例如:如何运用各种计算公式、如何少选、如何抽查等等,这些工作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而是完全人工来做的话,先不说准确性的问题,恐怕光是在时间上就已经大打折扣了。然而有了计算机软件的帮助,审计工作可以既快又好的完成,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及成本。总的来说,Excel功能很强大,是审计人员常用的工具,审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通过EXCEL来实现。但是EXCEL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用Excel,需要手工复制、粘贴,根据审计人员Excel水平不等所用时间也就不等。另外。查证账簿和凭证时,需要用客户的电脑,影响客户的工作,而且需要导出很多个明细账,审计人员排队用电脑的情况经常发生。

所以我认为,审计软件与Excel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审计软件是工具,是有必要用的,使用审计软件是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审计软件。审计软件也只是工具,它不能替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最终还得需要注册会计师来做职业判断。

二、审计软件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目前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广泛,在我实习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也同样使用着审计软件,经过我的实践以及和那里的员工的交流,我大概总结下我心中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应该所有的功能。

首先将审计软件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联,计算机自动取数。而且在审计工作中随时可以取得相关数据查阅或形成底稿。根据审计软件计算出的各项比率和趋势分析等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各审计人员在直接用审计软件开底稿,审计软件已将各项目的未审数已取好数,审计人员分析后设定审计抽样策略,由审计软件制定抽样计划。也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取相关数据。审计人员再进行抽样检查。项目审计完毕,形成审计意见和相关的调整分录。

至于未来的审计软件发展,经济环境在不段的变化,审计内容也在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发生变化,审计的角度、深度都会随之转变。当代的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 查询、资源共享都是一个进步,然而在审计智能化,比如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内控弊端等等都不能更好的提供帮助,最终还是需要审计人员靠个人对企业的环境了解,以及个人经验进行分析,当然也因审计工作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的工作模式也会发生着变化,很难进行把握。所以虽然审计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计工作的负担,但审计人员的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依然不容忽视。例如据我了解,我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里有许多已经工作了有一段时间的前辈,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依然不是很熟练、理解不是很透彻,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的使用,以至熟练。

三、实习体会与总结

从2010.12.24到2011.1.28为期四个多星期的实习终于圆满完成。这四个多星期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明白了实习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积极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你没有能力把握了。比如是否可以碰到一个主动教导你并且放手让你做业务,再指出你的错误帮助你进步的上司。能遇到这样的上司实属难能可贵,一般情况下前辈们都只顾着自己的工作,交代你做些基本的业务,做好了他看到有错误的地方就自己改掉了,也不会特地的去向你指出。因此到最后自己做的工作到底规范与否根本无从知道。这时候解决办法就只有碰到疑惑的问题时抓住时机去发问,把握自己可以把握到的尽量让实习更具价值。

其次,实习不但是一个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更是一个锻炼交际能力的时机。与办公室里的上司前辈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让你尽快的熟知公司的情况,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及时的得到帮助。很高兴的是我做到了和公司的前辈以及实习生相处融洽的这一点,让我在实习期间心境愉快并得到意外的收获。

第三个感悟是在不断的挖掘与发问中我渐渐了解到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营业成本,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吸引客户,留住客户,一些工作程序存在着不太规范的情况。比如信函的发放上,规范的做法是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把信函送到被函证的单位的,但为了节约成本,会让被审计单位自己完成函证。在事务所林立的情况下,一方面事务所要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要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当两者产生矛盾的时候,特别是发生尖锐的矛盾,关系到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事务所会以折衷的方法,降低审计工作质量来谋求生存。

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除了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外,我还看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司是如何运做的,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业务的过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的管理等等。作为一名会计实务人员,通过这次实习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会计的信息性很强,当书本没变时可能时局与社会因为与时具进的发展又有新变化了,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会计专业人员,就要适应社会的变化。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会计信息化审计

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摘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当务之急。应从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要依法进行监督。只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就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任务。但是在经济转轨的今天,会计失信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企业微观管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应研究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危害。其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多种治理措施综合运用,应以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为前提,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既可以防范舞弊行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会计信息交流或传导的效率,取决于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如果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不明晰,则无法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解决产权主体模糊甚至缺位的问题,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从而引导和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合理化[1]。

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对国有资产实行规范的授权经营,建立与行政职能分开的国有股权管理体系,即依照目前国有企业财政隶属关系,由各级政府建立国有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国家授权的行使企业出资者职能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要完善有关制度,如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产权收益监缴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的绩效考评制度等,使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和规范。应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造,吸引非国有资本对国有企业参股,强化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营造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三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家委派董事长及经理人。由于他们中有的人关心的不是公司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职位或待遇高低,因此法人治理结构有时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是聘任和解聘经理人,制定经理人报酬计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要对经理人兼任董事加以限制,避免国有企业改制时出现的由企业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情况。董事长应熟悉企业发展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资产运作能力。董事会应有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职工代表参加。应通过优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2]。

2·完善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一是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加快培育一个透明度高、规范性强的经理市场,使企业出资者可以在经理市场上选择合适人员取代不合格的经理人。经理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使其在经理市场上声誉受损,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前途,增大其会计造假的成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行为,既有政府主导型,又有市场主导型,今后应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选择,进行约束。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1)选聘经理在注重经营能力等经济标准的同时,要承认和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好企业家利益的分配,尽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要使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他的个人收益挂钩,以解决经理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理人个人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财务决策遵循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从而减少管理成本。2)根据国有资产经营的综合评价体系(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并重)对经理人进行考评。经理人的薪酬与业绩评价和工作表现挂钩,而不是单纯以会计信息、财务指标作为股东对经理人的监控手段。单纯以会计信息为业绩评价的标准,会助长信息操纵行为,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考评中的应用。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经理人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挂钩,解决经理人任期内行为短期化问题。如通过设计,使部分任职报酬根据经理人离职后几年内的公司业绩情况分期支付,使经理人在任期内比较注重公司的长期利益。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近一二十年遍布全球各国的公司治理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公司责任,其基本规范就是进行诚实和守信教育。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需要进行诚信教育[3]。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会计信息由企业提供,因此建设会计诚信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应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一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和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发挥内部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实现内部监督责任制。应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监督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己要带头遵纪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应当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而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中,就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三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不同,具有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作用,才能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一丝不苟的诚信理念,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二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会计制度也已进行了很多改革,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会计知识需要尽快学习。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走出记账、算账、报账的“三账”境地,做到懂经营,会管理,抓效益,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左膀右臂”。3·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行为除受其素质影响外,还直接受利益机制的驱使。有的人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或其它好处,往往放弃会计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与某些不法分子串通搞弄虚作假。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惩恶扬善。对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要对在会计岗位上敢于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行政上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经济上给予激励,促使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5]。

三、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外部监督,指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监督。它的特点是代表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所进行的监督,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外部监督对内部监督起弥补和再监督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机构,代表国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1·政府各有关机构应依法行政。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众多,各监督部门之间有的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产生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的作用,防止和避免政府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责不清,重复检查的弊端,《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依据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税收为主要目的,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实施监督检查;人民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节随时进行稽核、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按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监督检查;证券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情况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在检查后出具检查结论。

2·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为使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履行其职责,还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如由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组成社会评议机构对政府监管行为进行评议,或建立政府监管人员对其监管行为承担后果责任的制度。这样做,可以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少数监管人员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科学化,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

3·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实行审计。面对“官出资料、资料出官”的现象,应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由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领导干部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骗取荣誉和被提拔重用的不正之风。但目前鉴于国家审计机关力量有限,不能大范围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调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力量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侧重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则可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授权和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的授权,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民间审计组织则主要受托开展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二)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1·完善审计准则及有关法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制定的相关法规与准则不能跟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因此,急需对原有的法规、准则进行修订完善。同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则中没有相应规定的应尽快出台。如在合伙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何确定等。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而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很少采用合伙制。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有限责任形式仅对其行为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其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不相匹配。而合伙制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可满足其对审计质量承担连带经济责任的要求。当前有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所以不断造假,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只承担有限责任,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很轻。只有加大违规成本,才能起到制止违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事务所推行合伙制组织形式。3·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目前企业,不管是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均是由管理当局决定的,即使由股东大会决定,也仅仅是形式而已。这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由企业建立审计委员会来行使这一权利。审计委员会由企业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

4·优化执业环境。目前的会计行业,尽管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成体制改革,但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仍屡禁不止,政府干预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禁止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政府官员干预等现象的发生。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为抢拉业务,部分压低审计收费。一旦审计收费过低,由于资金原因,注册会计师必然无法执

行全部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不准确。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应该停止恶性竞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法规和监管,防止恶性压价竞争造成的后果。5·建立健全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目前,中介机构不讲诚信、不够尽责的比例比较高,这与处罚力度较轻有直接关系。处罚没有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起到警戒作用,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利益损失起到补偿作用。解决技术与诚信的困境,简单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建立赔偿机制,让造假成本大于收入。同时,要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业务能力能与发展形势同步前进,要加强后续教育,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6]。[参 考 文 献] [1] 朱锦余.会计信息失真综合分析及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47-264·

[2] 刘玉廷.安然事件新论[J]·商业会计, 2002,(6): 6-7·

[3] 纪乐航.六分之一CFO被迫做假账[J].国际金融, 2002,(8): 2-5·

[4] 古淑萍.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A].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00-305·

[5]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 2002,(8): 14-19·

篇8: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辨析

关键词:审计信息,会计信息,关系

信息是对事项结果期望的变化, 这个表述强调结果, 是一个事后定义。此外, 信息的定义经常和决策相联系, 如Scott认为, 信息是“可能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证据”, 这是个事前的定义, 强调对结果的影响。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是信息中的两种, 它们既有信息的共性又有其个性。

1 审计信息

审计信息的定义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认为审计信息是审计事物的各种变化与特征的描述或反映, 是经过传递而再现的审计事物的各种变化与特征状态。狭义的定义又称为直接审计信息, 狭义的审计信息是直接生成于审计行为活动中的信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审计证据与审计判断;审计报告与审计意见;已审计经济信息。陈建明在其所著的《独立审计规范论》中对审计信息也有相关说明, 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审计信息的定义, 但从其对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表述中可以得出:审计信息就是指审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与上面的狭义定义比较, 该解释可以认为是更狭义或最狭义的定义。从实际需求的角度来看, 笔者倾向于将审计信息界定为在审计活动中生成的所有信息, 包括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 以工作底稿为形式记载下来的信息以及为审计工作而收集整理的其他相关信息。在孙坤所著的《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中指出:特别赞同将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也作为审计信息的观点, 因为在被打上了“经审计”标签后的财务报表和与财务报表一起公布的其他信息, 是被审计活动“作用”过的信息, 是在价值上与审计前完全不同的信息。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讲, 真正关心和需要的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企业的财务报表、附表、附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大部分已包含在审计报告和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2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现象, 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 因为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基本特征, 如属性、功能和成本等, 但它与一般产品又有不同的地方, 如属性不是单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为了方便研究会计信息, 笔者将会计信息作如下界定: (1) 企业向外提供的信息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消除不确定性, 有利于其决策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中期报告披露、凭证和账簿、审计和分析的报表等由企业生成并被外界利用或被加工后再利用的反映企业相关情况的内容; (2) 企业提供信息是一种理智行为, 需求者购买信息也是一种理智行为, 其信息的生成与使用都有成本和收益。另外, 为了更好把握会计信息的实质, 还应区分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 载体的数据或文字表述同会计信息之间的区别。通常我们认为, 可能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包括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 前三者总称为财务报告, 企业部分临时公告, 除了财务报告之外的其他会计资料, 如审计报告和财务分析人员的报告等。这些载体上量化的数据或定性的文字描述或两者的结合, 蕴涵着会计信息, 一旦使用者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利用, 就可以形成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当然并不排除某些数据或文字表述直接为投资者所利用的情况。具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属性具有社会公共性。会计信息的消费对象 (即使用者) 是一群消费者而不是像一般的产品为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服务。二是它的使用价值 (即产品功能) 具有多样性。一般的产品只具有一种主要功能, 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 而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会计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有耗费, 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另外, 经济生活中的产品有真货和赝品之分, 会计信息也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别。

3 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

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密不可分, 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产生的信息, 审计信息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后形成的信息。如果没有审计活动, 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增加。成功的审计应当能够增加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的价值。

3.1 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共性

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作为商品, 应该具有商品属性, 其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产权归属影响市场效率。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具有独特的产权特征:既是一种“公共物品”, 又是一种“私人物品”。现实中提供的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审计信息和会计信息, 带来了外部性增加了交易费用, 故可以认为公共物品的审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并没有很好地履行降低交易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为对策, 国家行政部门首先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将审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由公共物品变为公有物品, 再由公有物品到私有物品, 明确其产权界定, 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合理的审计信息和会计信息价格形成, 使价格成为衡量审计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

3.2 审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渊源关系

要弄清二者的关系, 笔者认为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会计信息真实是否意味着审计信息真实;会计信息失真是否意味着审计信息失真。在此采用郝振平的简单二分法, 将管理者编报的财务报表分为真实的财务报表和虚假的财务报表两类, 将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分为提供真实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提供虚假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两类, 由此可形成四种审计结果状态和相应的两种审计质量状态, 如图所示。根据图, 状态 (1) 和 (4) 是一种完美和理想的审计结果状态, 而状态 (2) 和 (3) , 这两种审计结果状态意味会计信息或审计信息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来讲, 状态 (3) 的情况较少发生。因为, 一方面这会导致管理者的负效用, 不会增加审计人员的效用;另一方面, 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看, 管理者具有信息优势—对其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一般心中有数, 所以一经管理者提出异议, 审计人员会纠正偏差, 可见, 实务中, 状态 (2) 即“管理者编制的财务报表是虚假的, 审计意见却认定其真实”, 这一状态其结果是误导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 这是全社会所关注的, 因此,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会计信息真实几乎意味着审计信息真实, 而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意味着审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也叫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如会计制度滞后以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不确定会计事项时掺有估计因素等。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它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水平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如确认、计量出错等。二是由于会计人员故意制造假账, 如会计人员受到某种外在的压力或个人利益的驱使, 有意地制造虚假会计数据等。会计信息有偿使用只能阻止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是引发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会计信息是免费给别人使用的, 那么会计信息制造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另外, 由于是免费使用别人的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因此, 虚假的会计信息就越来越多, 不管会计准则制定得如何具体、如何严格, 都不能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如果会计信息是有偿使用的就会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其理由是:一方面,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有偿使用企业会计信息, 那么就有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要求, 如果由于虚假信息造成损失, 就有权提起诉讼;另一方面, 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监督, 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保证会计质量, 一旦其提供虚假信息就会招致:轻者失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给企业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诉讼, 增加诉讼成本, 大大降低企业信用,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偿使用会计信息可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市场压力, 督促企业只能提供真实的信息, 一旦提供虚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担倒闭的风险。只有通过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状况, 才能有效地降低或减少审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真实——审计意见{财务报表虚假财务报表真实状态 (2) 状态 (1)

虚假——审计意见{财务报表虚假财务报表真实状态 (4) 状态 (3)

简单二分法图

参考文献

[1]简家进.审计信息的商品属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9) .

[2]刘建.会计信息的经济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 .

[3]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郝振平, 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 2001 (3) .

[5]陈建明.独立审计规范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协议书下一篇:写人记事类的范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