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2024-05-22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通用6篇)

篇1: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摘要: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本文初步从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两方面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与表现。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来分析自由意志的表现。

关键词:自由意志,意志

人们常常谈论意志,认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人是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行动。而关于自由意志的存在却有很多的争议。

心理学中存在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争端,自由意志论假设人类有选择他们的行为的自由,人类在本质上是自我决定的。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行为是没有原因、完全随机地存在,而是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外界环境和社会道德等境因素能被意志所拒绝。由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所创导的人本主义是人类自由意志论的最强有力的倡导者,认为我们能够自我选择需要的目标,自由的行动。决定论假设,每一个物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因此,既然人类行为是一个物理事件,它也应由先前的因素引发。决定论强调因果律,而科学的目标便是提示这些规律从而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控制。心理学中大多数流派都采取了相当严格的人类行为决定论的观点。行为主义主张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其中以华生为代表,他先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夸大了外界的对人的影响。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的行为并非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也受内部状态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有自由意志的表现。

对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控。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推动人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二是制止与目的不相干的行为。但在生活中人常会行动的自由感,有时候不受意识的支配。如意志和学习的关系中,对于学习这种繁重而持久的工作是需要意志才能坚持下来。但人学习学习过程中也并不是总能按意志行动,书看久了感到枯燥了,人会做与看书无关的事(看看屋外景色,踢踢球)来缓解这种枯燥感。这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现。人们也许将这视为学习中的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的表现。所

以我认为自由意志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有一定的关联。就像潜意识常被人的意识所压制一样,自由意志也因人的理性的,环境的压力所排挤,处于边缘化了的心理倾向。

意志与自由意志在行动的过程中看,意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意志的行动是个体经过深思熟虑,对目标目的有了充分认识之后采取的行为。这里特别强调是自觉的目的,不然就就失去了有意识的能动的前提。而自由意志是有偶然的或一时盲目的的行动倾向。一个人在上课时没有一直专注黑板,突然向窗外看去,这一过程是偶然的,但却是人自己选择的行动。意志特征之二是以不随意运动为基础的。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受个体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具有目的性。如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由意志却不全为随意运动,像冲动行为,是一种不随意的运动形式,常是在情绪激动时产生的,但行动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没有因为环境的外界因素而受到控制。意志特征之三就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有内部和外部外部,外部的有恶劣环境和挫折等,内部的是来自自身,干扰目的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自由意志是因人外界的困难的反映或本身的内部的需要而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行动。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意志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人的本能和基本需要的外显和表达。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信念的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自由意志被认为对道德判断因而受到众多宗教组织支持。

自由意志常在西方哲学界得到广泛的探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志的自由,把意志说成是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不受任何因果规律的制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鼓吹唯意志论,将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和客观化。人类本身也是客观化的意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由,这种不受任何条件的决定。他承认人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的,但是条件能否发生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例如一个抵抗者被关进狱中,环境条件几乎不能让在

做什么事了,然而他依然可以有许多选择。如读书,写文章或绝食。萨特反对一切决定论的因素,如环境、教育。唯心主义的观点过分提高了人意志的作用,人的行动多数是按客观的世界的规律的。人人想得到财富,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才可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但人的意志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的行动也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说明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发展的实质。哲学常将自由意志与犯罪联系起来讨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自由意志本质上是善的,因善事对其有好处,而恶事使其深受其害。一个人之所以要作恶,也只是他以为那是善的。只要他知道那是恶的就不会主动去作恶了。因此要向善,关键不在于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于交给什么是善的。

自由意志的认识与发展问题现在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人在生活中多数是按意志所行动的,自由意志是在人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的。应该是内心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反映。却时常被外界的环境(道德与舆论)和内在理性精神所隐藏起来。人也不能没有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意志就失去了人的选择能力,如动物与机器一样按规律行动。

篇2: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由意志是支配历史传述的意识模块,它决定着历史传述者以一种何种状态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自由意志在其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做是人思想的附属品,是在人思维作用下的意识产物。但是从其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意志的存在,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是其独立进行存在的,或者说是人只是表达自由意志的载体而已。那么何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志不是外力作用所能改变,其存在是自身存在价值最好的表现形式。自由意志是通过人作为载体,表现在历史传述过程中的,这种意志形态是处在完全自由状态之下,可以说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下的有条件的意志形态。自由意志在其存在的途径中仅受一种状态的约束,这就是理性。理性并不是对自由意志进行束缚,相反,理性是为了使自由意志在其表达上更具有准确性,使得自由意志更能表现其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表现其存在的价值。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人所独占的,人在自由意志的表达上只是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人产生了自由意志,而这种想法则是纯粹的错误,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独立性才使得自由意志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成为了不受人为因素支配的存在形式。相反,自由意志是支配人行为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支配作用的存在使得自由意志实现了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种独立表现在历史上则是使得历史成为了历史本身。

历史在目前状态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因素使得历史失去了独立性,可以说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独立性 的丧失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出现了实质性的差异,出现了不衔接,人对于历史开始出现了理解的偏差,使得历史被认为是政治的鼓吹者。历史独立地位的丧失是历史的可悲之处,而历史传述过程中的政治化则是历史的可叹之处。

在历史传述中,自由意志占据著支配的地位,只有在自由意志的状态之下,历史本身才能本真实的传述,防止历史本身在传述中被扭曲,或者以点盖面,或者肆意的加入其他影响因素,使得历史信度差被人为的扩大。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由意志的作用在此时就是使历史本身能以最完美形式表现的精神状态。而自由意志是保证历史本身能不被完美传述也是由历史本身及历史传述过程所决定的。

对于历史的了解我们现在单纯的是认为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述,其实历史是文明的汇总,是人类文明过程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文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使得人能了解整个文明的面貌。此处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正是因为历史本身必须通过人为历史才能使其自身具有了文明汇总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就是所谓的前车之鉴。但是任何事件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必然的,我们所说的前车之鉴也仅仅是一种相似而已。因此,正是因为这种前车之鉴的作用,才有“读史可以明智”的观点,而这也是历史作为文明汇总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说历史不单单是事件的记述,更是一种文明的汇总形式,也是一种文明传承形式。

作为文明传承的形式的人为历史必然会打上人为的烙印,而这也是历史信度差存在根本原因所在,历史本身并不是人为作用的结果,其只是对

人类文明汇总而已,仅此而已,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历史本身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直接影响了理念历史存在的依据,或者说升华的依据。因此,就必然需求一种意志状态来制约历史传述者本身,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自由的表现历史本身,将其呈现。在历史传述中人往往是认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从这个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本身深受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则是造成了历史传述的不准确性,更有甚者就是对历史的肆意捏造。而这种肆意的捏造或者扭曲则是由于历史自身价值所决定的。人对于前代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史书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人为历史的重要的政治价值,这种政治价值的表现形式则使得历史出现了所谓的正史和野史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专业的历史本身传述者,而这些人则是被严格控制在了政治形态之下,这种政治形态则使得历史传述者本身不能对历史进行正常的传述,最终形成了历史的政治性,一旦历史出现政治性,历史可以说是进入了死亡期。理念历史此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历史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我之所以强调政治对于历史传述的影响是因为在诸多影响历史的因素中如环境、传述者本身的价值观等等,都不能超越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成为了历史传述的标准尺度,政治本身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状态下历史就是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反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品。而这种附属品的地位归根到底是因为历史传述者不能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形成自身对于历史传述的“非自我”的传述模式。这种“非自我”的模式使得历史传述者不能根据自身意志

进行传述,反倒是根据政治走向的变化而出现对历史传承的向政治靠近的趋势。因此“非自我”状态下的历史传输是一种病态的历史传承模式,其本身就是对历史本身的否定。

正是因为这种“非自我”的存在,才要求自由意志成为历史传述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模式。

提到意志总给人在意识上造成这种状态是人的附属品,其存在是深受人自身制约的,其实不然,自由意志作为意志状态,其存在不是人的附属品,相反自由意志是借助于人来证明其存在,人在自由意志的发挥中只是一种载体或者说是表现工具,是自由意志存在的证明形式而已。正是人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本身能更好的体现,但是并不是说没了人自由意志就不存在,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其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则是在人为历史之中,正是这种人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被最直接的表现。

自由意志支配着历史传述者,使其由“非自我”的模式向“自我”模式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传述者自身状态的转变,更是对历史本身传述的转变。可以说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支配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对历史本身进行更真实的传述。因此,自由意志是对历史本身传述起支配作用的意志模式。

自由意志在其根本目的上是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历史能从政治模式的路途中脱离出来,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存在形式。历史因为其特殊的作用,使得历史在其表现形式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个我们上面已经提到,那么历史成为政

治附属品的模式是什么,只有弄懂这个我们才能更好的解释自由意志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与政治相脱离。

政治对历史的影响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政治因素的派生物。政治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形式则是对于历史传承的垄断上。中国历朝历代大部分都专门设有历史编辑部门,负责对历史进行编著,这种模式下就使得历史传述者成为了政府的公职人员,这就决定了历史传述必然会跟着政治态势的发展而出现变动,尤其后来发展到了只有官方编辑的历史才被认为是正史也就是真正历史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对历史垄断的巅峰。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历史进入两人一个循环的怪圈就是:政治影响历史传述,人为历史宣传政治因素,这种加强后的政治因素又成为影响历史传述的因素。可见,此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与政治本身的协调,起到维持政治模式的作用,此时历史真的不能称之为历史了,此时历史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是政治影响下的适合政治模式的以历史为名的政治宣传工具而已。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得历史传述减少或者是消除历史因素对其的影响,使得人为历史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历史本身一致,从而为理念历史的出现做好必要的准备。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状态转变为“自我状态”,使其排出政治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使得历史本身真正减少或者说消除政治因素对历史传述的影响,使得历史或者说是人为历史不在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而真正成为历史本身升华为理念历史的桥梁。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作用所在。

对于自由意志本身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自由意志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说自由意志是在一种不受束缚的条件下的意志状态,但是这种不受束缚不等于不受约束,对自由意志的约束是为了保证自由意志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对于自由意志做好的约束则是理性,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能更好的在合适的状态下发挥其作用,自由意志不是肆意的发挥。

理性是对自由意志本身发挥作用最好的保证,也是对自由意志本身最好的解释。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发挥其本身作用,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也是以理性为前提的,自由意志就如火车,而理性就是轨道,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

此处我们用了约束而不是束缚,是因为理性不是对于自由意志的束缚,而纯属于一种约束,这是有根本区别的。理性使得自由意志有了共同的规范,使得自由意志在其发挥作用上更能体现漆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所在就是使得历史传述的准确性更高,更能符合历史本身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就在于真实性上。

理性作用下的自由意志使得自由意志在人这种载体下发挥其作用时具有了“度”的准则,使得自由意志在一种被认可的范围内最完美的发挥其作用,这种被认可的范围则是不违背当时所公认的道德底线的限制。一旦自由意志超出了这种底线,那么自由意志不但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相反则会使得自由意志作用下的历史传述走上歧途。理性则是顺利解决这种状态的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才使得独立意志能真正的成为名符其实的自由意志,而这也是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前提。

前面提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转变成“自我”,使得人为历史减少了或者消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成为独立的历史存在,不再是政治的附属品,那么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是怎么发挥其作用的?

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在于思想模式的转变。在对历史本身传述的过程中历史传述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为历史是在历史传述者作用下形成的历史本身的传述形式,历史传述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历史传述者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过程中自身的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观念是对历史本身的传述往往形成了自身的模式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模式表现形式若是不能在自由的状态下则不能真正形成历史传述者自身所认为的最佳的表述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往往在某种外力的压力下形成,其所形成的状态则是一种压制下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历史传述者不是真正表现其自身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而是外力作用下自身违背自身意愿形成的模式,这种“非自我”的模式导致的结果则是历史传述者本身就对人为历史存在诸多的质疑,更何况是历史接受者。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改变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这种存在状态,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根据历史本身真实存在而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而这也保证了历史从附属品的地位上独立出来,真正成为历史存在,使得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治进行了脱节,不再受到政治的影响,也就不再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变为了真正的自身。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存在模式,正是因为这种独立的存在模式才使得其通过人这种载体充分作用于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正是

篇3: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是最大的科学问题之一, 人类的意识几乎是最后的难解之谜。[1]最早使用“意识” (consciousness) 这个词的人是英国的哲学家F.Bacon, 他给出了最原始的定义是“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发生了什么的认识。”[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ohn B.Watson曾说“从冯特时期以来, 意识变成了心理学的基础, 它现在仍然是基础。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意识, 摸过它, 嗅过它, 尝过它或者动过它”。意识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人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绝对的定义, 只能在相对的范围内给予相对的理解。比如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范围来理解意识, 或者凭借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来理解。

自由意志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微妙、最迷人的问题之一, 也是最令人头疼、最难以把握的问题。[3]同意识问题一样, 自由意志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困惑了思想家们上千年。自由意志在心理学上讲, 意味着心理机能可以控制身体的部份动作;在伦理学上讲, 意味着个人在道义上要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在科学领域来讲, 包括身体的动作, 及大脑活动, 不全由物理因素所决定。而普遍的说法, 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 他们的行为究竟是不是自己发出的和控制的。因为这个问题牵扯到, 如果人们没有自由意志, 是否还要为其行为负责;而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 自由意志存在与否, 也关系到人们对其行为能动性的决策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弗洛伊德早在20世纪20年代将人的自我 (self) 划分为本我 (id) 、自我 (ego) 和超我 (super-ego) 这三种模型, 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 行事的心灵最底层的本能冲动;自我是受知觉系统的影响而改变了的本我的一个部分, 即在心理中代表现实的外部世界, 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超我则作为内部世界和本我的代表与自我形成对照。[4]他的观点阐述了人的心理从无意识到意识认识的发展过程, 使人们更彻底地理解和更清楚地描述心理的动力关系。但William T.Powers[5]在为行为科学寻找大脑模型的征途中指出, 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模型只是一个意识的表面模型。因为他寻找到的三个因素, 本我 (id) 、自我 (ego) 和超我 (super-ego) , 只是一个症兆的划分, 而不是大脑赖以进行工作的根本性质。

威廉·詹姆斯[6]在其《心理学原理》著作中根据对象的二元性, 将人的自我 (self) 划分成主我 (I) 与宾我 (Me) 。这种自我的划分就像我们在镜子中看到了我们的影像, 而镜子中的影像也看到了我们, 前一种“我们”是主我, 后一种“我们”是宾我, 詹姆斯是最先认识到这种二元性的心理学家之一。[7]用更正式的话讲, 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 宾我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Jonathon D.Brown指出, 现代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大多都属于宾我的范畴, 少有涉及主我的研究。

上述的介绍是从不同的方面对自我 (self) 的认识进行了不同的划分, 对其相关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贡献, 对自我更好的划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本文根据意识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假设:自我 (self) 被划分为两个“我”, 一个是感觉上的我 (sense-self, 感我) , 一个是行为上的我 (action-self, 行我) , 两者相互依存形成统一的自我。感我系统负责大脑的意识和感知, 行我系统负责行为的发出和执行。这样的划分与传统的自我认知不同, 在传统的认知过程中, 人们只认识到了感我的存在, 而忽略了行我的发生。对于一个动作的执行, 人们总是认为是“自己”发出并执行了这个动作, 而这个“自己”只能被人们在感我的层面理解, 并没有觉察到在感我之前还有一个行我的存在。

1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关于意识问题, 很早以前有个经典的假设, 即所谓的“剧场中的亮点” (bright spot) 隐喻。在这个隐喻中, 把多方面的感觉输入综合成一个有意识的经验, 比拟成在黑暗剧场中的舞台上有聚光灯打出一个光亮点照射到某个地方, 然后再传播给大量的观众。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cis Crick用这个概念在大脑选择性注意方面提出“探照灯” (search light) 假设, 把视觉注意比喻为“探照灯”, 在探照灯内部, 信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处理, 使得人们可以快速、精确地观察被注意到的物体, 并容易记住它;在“探照灯”以外的信息, 被处理得较少, 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或不予处理。大脑的注意系统将假想的“探照灯”从视野的一个地方快速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如同我们移动眼睛一样。[8]

在意识的“剧场假设”中隐含着, 在舞台上同时有许多个角色在演出, 正如人脑同时接受内外感受器的多种刺激, 但是只有少量的角色接收了聚光灯的照射, 在这中间有个选择问题, 而且聚光灯不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一个角色身上, 而是随着时间在流动。[2]这样的描述不仅表现了意识的存在, 同时也体现出了意识的流动特性, 也就是意识流的体现。无意识被比作黑暗的舞台剧场, 而感知系统被当作聚光灯, 当灯光照射到舞台上时, 照亮的部分呈现给了观众, 人脑感知到的部分就成为了意识。而没有被灯光照射的部分仍然在工作着, 以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着。就如同“冰山理论”所述的一样: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 (有意识) , 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 (无意识) 。

2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2.1自由意志产生于意识之前

自从20世纪80年代神经心理教授Benjamin Libet发表在《脑》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大脑皮层传递运动信息的文章以来, 人们无意中发现, “早在‘意志’命令身体做某个动作之前, 大脑已经传达过这个信息了, 而我们对这个事实却不为所知。”[9]这样的发现使我们要重新确认“自由意志”的概念, 这个实验也导致了意识的研究热再一次的爆发。

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Patrick Haggard教授, 举了这样的例子来阐述这个发现的意义所在:“坐在海滩上, 你刚刚欣赏过假日的最后的一抹夕阳。明天你就将背上行囊, 重返工作岗位。因此, 即使夕阳已经西下, 但你还是恋恋不舍。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而你仍在这最后的几分钟里, 享受着最后的假日惬意。终于, 有那么一个时刻, 你决定站起来, 离开令人迷恋的沙滩。但很显然, 你在某一确切时刻决定站起来的这个事实并没能在同时传达给你的意识。可是, 要知道你是曾想要做点什么的, 而且到底要做什么, 大脑在几千分之一秒前已经做好了决定, 不过你又对这个决定丝毫不知情。也就是说:大脑的活动是完全独立于意识的 (这里的‘意识’被界定为对思维和行动的感知) 。另外, 大脑已经开始刺激必要的‘脑区’, 准备行动了。”

Libet[10]在1983年做了这样的实验:用脑电记录装置 (EEG) 监控一些志愿者的脑电活动, 然后给被试下达指令:无论何时, 只要起念头, 就可以动动手指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理解, “动动手指”都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产物) 。决定动手指, 意识产生, 运动皮层发出指令, 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调动相关肌肉群, 接着手指就动了。运动过程的次序是“意识决定要动”, 然后“相关脑区活动, 运动皮层发出指令”, 最后是“手指动”。这就是整个运动过程的解释, 但是Libet发现了其中的破绽。脑电记录装置显示, 当被试“意识到自己要动手指”时, 大脑早已发出动手指的指令。也就是说, 先是出现“相关脑区活动, 运动皮层发出指令”这个事件, 过了大约300毫秒以后, 才出现“意识决定要行动”, 接着又过了200毫秒左右, “志愿者的手指动”了。

这个实验表明, 通过监测被试的脑部活动, 可以预测出志愿者何时出现动手指的念头。实验者认为: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 是我们的大脑决定了行动, 而意识仅仅是紧随其后。支持Libet实验的研究者做出这样的假设:人们以为自己是独立而自由地做出各种决定的, 但事实上, 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没有一个负责全面指挥的中央系统, 而大脑完成的所有工作, 是大脑本身生理过程的产物, 做决定的结果取决于人的大脑是如何构成的和如何处理信息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预先确定的东西获准进入意识之中, 意识可以说是在后期阶段被添加到思维决策中。[11]但是Libet的这个实验有些不足之处, 它并没有揭示“自由意志”脑电活动的起始部位, 只说明了产生于相关脑区, 同时, 相关脑区的脑电活动并非一定与接下来的行为对应。[12]而随后的一些科学家对Libet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完善。

Haggard在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由美国、法国和英国的神经生物学家做的同类的实验结果指出, 这些实验阐明当我们决定做某个动作时大脑的活动机理:“通常, 人们都相信做某个动作时, 比如天冷了, 伸胳膊去取衣服, 我们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领域, 接下来我们只是感知到执行某个动作的意愿, 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

里昂认知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家Angela Sirigu也做了改进Libet的实验。实验需要15名被试参与:被试者围坐在一张装有按钮的桌子旁, 当他们自己认为应该去按按钮的时候, 他们就会收到行动的命令。不过实验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他们决定行动的那一刻, 主试要记下专门为此实验设计的钟表的指针位置。在此期间, 他们大脑的活动被脑电技术记录下来 (通过装在他们头顶的电极记录) , 以便破解“潜在动机准备”开始的时刻:神经元电波的突然增加表明大脑开始发动行动, 准备去按按钮。这也就是大脑决定行动的真实时刻。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0毫秒时, 顶叶皮层收到额叶皮层“准备行动”的命令;200毫秒时, 顶叶皮层刺激运动皮层, 运动皮层随时准备行动;550毫秒时, 运动皮层向顶叶皮层反馈它确认的信息, 行动主体意识到行动意愿。 (2) 有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750毫秒时, 运动皮层发出“执行动作”命令, 动作实现。可以看出只有当运动皮层反馈信息后, 才启动了大脑的感知系统, 让我们感觉到了“要有行为发生”, 接下来的有意识活动, 才是执行动作和感知动作的同时发生 (被试用手指去按按钮, 同时自己感觉到了这一过程) 。

这些实验使我们认识到了大脑意识器官对动作的无意识性。也就是说“想做”一个动作只是大脑在不为意识所知的情况下发出命令后引起的一个结果。Sirigu解释说:“观察当行为主体决定按按钮时大脑内部的反应, 我们看到一切都开始于无意识的大脑生理运动程序。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区预先已经储存了在某个时刻触摸按钮的命令, 它刺激顶叶皮层。顶叶皮层位于头颅的后上部, 此区的功能之一便是监督管理原命令的执行。当运动皮层按命令触摸按钮时顶叶皮层就会有反应。”[13]这些实验表明, 人们在产生自由行为的过程中是先有执行的意愿, 然后才是意识的出现, 这与人们的常识相矛盾, 自由意志或选择并非行为的真正原因, 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种错觉。

2.2自由意志的含义

自由意志存在与否是一个理解的问题。自由意志拥有多种定义, 不同的概念间存在混淆。[14]这些概念包括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相容论和不相容论、强硬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哲学家们在讨论自由意志存在与否的问题时定义了这些概念, 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 拥有不同的观念, 过于偏重主体的决定性或是控制的自由性问题, 而忽略概念的界定范围, 导致了对自由意志的概念争论不休。无论是概念还是真理, 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即使是真理, 超越了界限也会变成谬论, 所以在没有规定自由意志界限的情况下, 其概念就容易变得混乱。在没有界定自由意志的范围, 没有理解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 直接去研究自由意志存在与否并不为妥。意识作为感知自身大脑的探照灯, 应该在意识的领域中对自由意志进行理解。

如果只承认有意识的过程属于自我整体的一部分, 则自由意志是行为发出的源头;如果将无意识与意识统一于自我的整体来理解, 那就要区分出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 如果将无意识的过程也归结于自我的整体, 归结于是我们个体发出的行为与思维, 那就要将自由意志的“意识外壳”脱去, 重新来理解“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一种假象”并不等于“真正的自由意志不存在”, 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探究自由意志的脑电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们发现, 人们在感觉上并不是控制自我行为的主体, 人们感觉自己控制行为是一种意识的后像, 并把这种后像称为“自由意志”, 其实它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就如Wegner认为意志是一种体验, 而非原因:当人们将自己的意向 (thought) 解释为他们行动 (action) 的原因时, 人们就体验到了自由意志。[15]可见, 两者所指的并非是同一个概念。

随着脑电实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人们若只停留在有意识的领域进行研究, 自由意志则应该包裹上意识外壳;若要进入无意识的领域进行研究, 则就要将自由意志的意识外壳取掉才会有意义。可见, 界定自由意志为何种含义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其意识领域的限定。在有意识研究领域中, 自由意志被当做一种体验或是后像而存在;在无意识与意识共存的研究领域中, 自由意志成为主体行为的发出者, 对做出的行为负责。

造成人们争执自由意志存在与否的关键问题, 是人们对于自由意志是否应该包裹上意识的外壳的意见不统一。如果不取掉意识的外壳, 自由意志将与意识混为一谈, 首先人们不会对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关心或是感兴趣, 再者人们容易误解自由意志真正的含义;如果因为自由意志与意识混为一体而不承认其存在的话, 似乎将人类排挤到动物的队列里, 人们也会有理由对自己做出的行为不负责任;如果将自由意志的意识外壳取掉, 关于自由意志的脑电实验是支持自由意志与意识分离的说法, 并且给出了它们的前后顺序:行为的指令被发出后, 大脑感知到了要行动的意识, 接下来才是动作的执行, 也就是“自由意志产生于意识之前”。但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将无意识与意识统一到自我的整体上。

3行我与感我

行我与感我的结构是在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成自我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力图使用这个结构来解释每一个微小动作的产生过程。意识使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感知到了大脑发出的“指令”, 感知使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的行为发生, 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感觉上的自我”, 所以意识与感知构成一个“感我系统”;自由意志使大脑产生行为的“指令”, 行为使“指令”变成实际的动作, 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行为上的自我”, 所以自由意志与行为构成一个“行我系统”。

感觉上的我和行为上的我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分离而体现出来的。比如在催眠、梦游、相异手综合征和精神分裂症的外部控制等, 个体是行动的原因, 但却意识不到。[15]在Gazzaniga和Le Doux[16]进行的一个同时性概念检验时, 给裂脑病人看呈现给左、右视野的图片, 要求被试从呈现在全视野中的一排图片中挑选出与前者相联系的图片:显示给左半球呈现小鸡爪而给右半球呈现雪景, 结果被试左手选择了铲子而右手选择了小鸡。他的选择虽然是正确的, 但是回答却是“鸡爪配小鸡, 铲子可以打扫鸡窝”。说明病人行我选择是正确的, 而感我没有从右半球获得正确的信息, 是从左半球获得了错误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基于神经生理科学家的脑电实验过程及其观点, 可以将一个动作的整个产生过程分为无意识阶段和意识阶段。当额叶皮层发出命令信息传递到顶叶皮层, 顶叶皮层刺激运动皮层, 运动皮层向顶叶皮层反馈确认信息, 这个过程为无意识阶段, 则无意识阶段包括自由意志的产生和意识的启动;当运动皮层发出执行命令, 运动前区和初级运动区执行行为并同时产生相应的感觉, 这个过程为意识阶段, 则意识阶段包括行为的执行和行为的感知过程。综合上述的划分, 可以得出行我与感我模型假设的结构图:

这个模型是依据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建立起来, 同时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 (1) 意识出现在自由意志之后; (2) 行为与行为的感知出现在意识之后; (3) 自由意志是控制行为唯一的源头。缺少任何一个条件, 都会使得行我与感我的结构模型不能成立, 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self) 。

这种理解可以在盲视病例的研究中体现出来, 盲视属于意识性障碍失明。例如V1区损伤的盲视病人, 他报告“看不见”视盲区内的任何刺激, 但却能准确地避开这些刺激, [17]病人的视知觉意识虽然受损, 但仍然可以通过视觉器官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 使得“行我”做出避开刺激的反应。Weiskrantz从1974年开始对盲视病人D.B.进行大量研究。实验要求被试对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作迫选猜测。另一些实验要求他猜测线条的方向。控制照明条件、被试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结果发现被试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 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被试仍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 他都声称看不见测试中要求他做出选择判断的目标, 他还是认为他在这些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要归功于猜测或是运气。[18]这种现象与上述的Gazzaniga研究的裂脑人现象十分相似, 行我对刺激做出了正确的行为, 而感我由于受到信息的不完全加工而产生了错误的意识, 整个行为过程由于缺少意识的正常启动而形成了一个不完整的自我。

篇4:读《论自由意志》有感

这一个多月来,课余时间都沉浸在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里。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读完并读懂。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自由意志”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认识。在这本书里,奥古斯丁是将其理论的起点归结于上帝,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因为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是善的,因此自由意志也是善的。“一切善的事物,无论大小,都来自于上帝,自由意志也是一种善,也是来自于上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以人可以自然而然地过上正当的生活,追求一种智慧而又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把自由意志赐予人类是为了让人类有能力按照自然事物的必然性去生活,从而能够成为真正的人。

在对话中,奥古斯丁将自由意志理论和罪恶联系起来。奥古斯丁认为人的意志虽然是上帝给予的,上帝给予的是善的,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世界上存在罪恶这种事物。不仅人的善与自由意志相关,人的罪恶与自由意志也有关。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虽然人的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的,但是罪恶却不能因此而归结于上帝,反而可以认为罪恶是对上帝赐予的善的一种背离。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奥古斯丁强调人之犯罪与上帝无关,他认为假若要将罪恶归於造物主,就使事事破坏造物主法律的罪人成为无罪的了。而这罪人若能证明无罪的话,那他就真不曾犯罪;因而也就无“罪”可归於造主。

奥古斯丁还提出,恶是人们对自己的欲望的放纵的结果,是对俗世之事追求的结果,也是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虽然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的本意是让人过上正当的生活,但是因为在人有了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之后,他也可以滥用自由意志,使自己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欲望之中,然后去为恶。所以罪恶并不是上帝的错误,而是因为人并没有体会到上帝赐予自由意志的苦心,却反而滥用了上帝的这种恩赐。因此在上帝给予与自由选择之间,上帝给予并不是罪恶的原因,只有自由选择才是罪恶的原因。

但是人为什么要进行这种选择,也就是说意志为什么要在善显然更有利于人的生活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为恶呢?这些问题奥古斯丁却没有给出理想的答案,而是将其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意志本身,始终未能解决上述导致罪的“缺陷”、“所见”和“虚无”源自哪里,始终未能解决罪源自哪里。由此可见奥古斯丁对于其理论的一些矛盾之处进行了有意地回避,他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回答。在探讨了自由意志是恶的本源之后,没有再对自由意志选择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在我看来,如果自由意志是恶的本源,那么自由意志也会是善的本源。世事无分善恶,大家各自站在了对立面才造就了善与恶,因此人们拥有的善与恶都是在上帝给予的自由意志的知道下的自由选择的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件事情,不会所有人都是同一个看法,不同的人来看,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和反应。别人觉得是恶,或许自己就觉得是善。善与恶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奥古斯丁作为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将上帝作为善的标准,将恶看作对上帝赐予的善的一种背离,也是情有可原的。我觉得,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决断。不管是愿意在暴风雨里享自由,还是愿意在牢笼里求安逸(放弃自由),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决断。人所作出的行为,是他自己本身想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是由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已想要做的。当自己作出这样的一个行为时,并没有分善与恶。这个行为,是由其他人来判断是善还是恶,而这个判断,并不是唯一的。

篇5: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一、故事情节:

飞越疯人院是1975年导演米洛斯.福曼根据肯.西克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克墨菲,由尼克尔森饰演,由于他生性好斗犯了法,被抓去了农场改造,由于他不堪农场的残酷装疯,所以他便被送去了电影中所讲述的那家疯人院里。当墨菲来到这里以后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比在农场里好不哪去,而且更遭。每天所谓的疯子病人们,在医生的“巴浦洛夫摇铃”的提示下吃药,而且要在被盯视的的情况下把药服下去。作息时间一成不变,没有电视娱乐节目,处处是极度压抑的气息。

主人公墨菲于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开始了抵抗。首先,由于墨菲喜欢棒球,而且美国棒球大赛直播在即,所以墨菲在病人讨论会议上把晚上看棒球电视直播的提议说了出来,但是参加的九人会议中只有三人同意,另六个人惧怕着院长瑞秋小姐的眼神。会议以麦克墨菲的失败告终。在休息室里,病人们在那里玩着无聊的纸牌,有的在那里发呆,墨菲不甘,又一次怂恿大家逃出疯人院去市中心的酒吧看棒球直播比赛,大家都认为这是儿戏。墨菲指着旁边的沉重的金属水筒说:“我打赌,若我能举起这个大桶,大家就跟我出去看棒球比赛。”大家以为根本不可能,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它,所以便跟注。最后,墨菲使尽平身的力气,尝试了多次,那只金属筒在那里岿然不动。墨菲气愤的瞅着大家,眼神里透着几丝失望,说:“但是我试了,对吧!至少我试了!”疯子们都认为他疯了。

故事的情节又转到了潮湿的体育场上,墨菲望着铁栏网外面停着一辆客车,于是会心一笑。他借高大的“酋长”的肩膀越过了铁网,自己开着这辆客车载着疯子们兜风,然后偷了一艘渔船让大家感受海洋的浩瀚,天空的蔚蓝。他想让大家明白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电影的镜头从疯人院的小视角转到了广阔的海洋的大视角,视角明亮、广阔。

然后电影进行到了高潮,墨菲把两位应召女郎引入疯人院,墨菲把医院的一名看护收买,深夜里,开了一次疯狂的party,把疯人院搞得一塌糊涂。墨菲把医院的的门窗打开,坐在窗前陷入沉思,表情多次变换,有甚慰、有迷茫、有憧憬,亦有无奈。但是他没有逃走,第二天的早晨,他躺着在打开窗子边旁的地板上。院长瑞秋很是愤怒,她把故事里的一位名叫比利的人叫过来(故事中比利被发现和一位应召女郎赤裸的睡在一起),无情的揭示了他的弱点,扬言这次绝对不会饶恕。比利由于害怕,割喉自尽。这次墨菲无法忍受,暴怒的用手死死地掐着院长瑞秋的脖子,最后墨菲被一名医院的看护砸晕。

故事到最后,医院里凡是认识墨菲的都说墨菲逃走了,真正的“飞跃疯人院”了。但是故事里的那位高大“酋长”在夜里看见了被送到病床上来的墨菲,这时墨菲表情呆滞,不能言语,头上有两道手术伤疤,他被医生实施了脑前叶手术。这种手术曾被用来治疗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酋长看着痛苦的墨菲,用枕头把墨菲捂死了。他走到墨菲生前没有举起的大水桶旁,吃力的把它举了起来,然后走到窗前扔了出去。然后酋长爬过窗户,逃走了,镜头切换,又由近变远。他的前方是葱郁的树林和蔚蓝的大海。酋长说要带墨菲的灵魂飞越疯人院。故事结束。

二、剧中人物:

老头子哈定:留着绅士胡子,带着老教师们带的大眼镜,始终认为他的妻子要出轨的精神病人。剧中哈定是个见风使舵的老滑头,他既不敢惹怒另类的墨菲,也一如既往的阿谀奉承院长瑞秋。在墨菲打赌要举起那只水桶的时候,他坚定地压了20美元。他是疯人院里认为精神最正常的人,医生是这么认为的。最后当酋长破窗而逃的时候,镜头里是他隔着铁窗望着逃出去的酋长,意味深长。他代表着社会的中上层人物,中高收入阶级

矮子马提尼:剧中一位善良淳朴憨厚的矮子,他喜欢墨菲的特立独行,墨菲所有行动想法他都大力支持。在剧中,他是医院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被极度压抑的人物。打赌的时候,他赌5美分,而上面的哈定老头则是20美元,是马提尼的400倍,可见疯人院里也是有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他代表着社会的被剥削压抑的底层劳动人民。

口吃的比利:剧中是一名口吃严重的年轻人,而且患有恋爱狂想症。最后他被院长瑞秋发现赤裸的躺在场上,当他被叫来训话的时候,比利的口吃症状突然好转了不少。但是当瑞秋直揭他的弱点的时候,他的症状有严重起来。最后他害怕被电击等残酷的惩罚,割喉自杀。他代表着社会的青年阶层,有憧憬,有弱点。

契士维克:里面一位带着大眼镜秃顶的老头,有着倔强的性格,也有着一腔充满自由梦想的老头。在剧中,他坚定的站在墨菲的那边。一次在讨论会上发脾气搞乱,被医生拉到特殊医疗室进行可怕的电疗。他代表着社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有自由梦想,有自由意志,但处处被压抑。

院长瑞秋:剧中的一名道貌岸然的的白衣天使,她处处压抑着病人们,利用固定的作息时间让所有的病人遵从臣服。若有的病人抵抗自己的意志,便会受到对待精神病人残酷的惩罚。瑞秋差点被墨菲掐死,最后给墨菲进行了残酷的“脑叶切除手术”。她代表着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看上去正义凛然,但是处处反对着人民的意志。

卷发看护:剧中里一名冷酷无情的医院看护,以暴力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高人酋长:剧中喜欢拿着笤帚扫地的大个子,大家都叫他酋长。疯人院里的人都以为他又聋又哑,但是麦克墨菲在和他交往中慢慢发现酋长既不聋也不哑,他不在沉默,不再静观着医院里的非人制度。篮球场上,墨菲让酋长不再麻木,能把篮球放到篮筐里,这是对墨菲的良苦用心的回应,他不想让墨菲这样的人绝望。最后酋长把已被医生弄成植物人的墨菲捂死,他不想让墨菲就这样行尸走肉的活着。最后他搬起了那沉重的水桶,破窗而出。他就是社会上的沉默的大多数。

三、影音之外

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切.格瓦拉一生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着,最后却被反动派用子弹洞穿了胸膛。在给他妻子的绝笔诗中他写道:“再见了我的唯一,不要再饿狼面前颤抖,也不要在思念的草原上冷得发抖。”

电影《勇敢的心》里面的英雄威廉华莱士,为了抵抗外族入侵苏格兰,率本土的人民发起抗

争。在剧中他说了一段话激励了战场上无心恋战如羔羊的苏格兰人民,他说:“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最后华莱士没有完成自己的自由梦想,被侵略者肢解分尸示众。但是后来的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团结抵抗外侮。

疯人院的人们在墨菲未来之前生活似乎很平淡、很正常。但是有人说一直处于苦中就不觉苦了,这就是在强权统治下被压抑出来的奴性。故事中的酋长是沉默的,直到墨菲的出现,他找了希望,最后破窗而出,寻找他的梦想去了。

一个被压抑的社会,会有麦克墨菲的出现,也会有沉默的大多数不在沉默的破窗而出。

篇6: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一、意志的内涵

(一)心理学中意志的内涵

意志,在《心理学》一书中被定义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预期目的,而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人才有意志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预期目的。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意志是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伴随着语言和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表现,有自己的显著特征。首先,意志行动具有目的性;其次,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是紧密联系的;最后,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是一种针对行为活动的特殊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使得人类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意志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是要让社会成员按照既定的道德目标去组织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且在教育活动与道德践行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困难因素需要去克服。那么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志理解为:人们为实现预期思想道德目的,而有方向、有信念地支配其行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按照既定的道德目标去组织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中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能动地组织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是意志的品质。

二、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很重视意志的锻炼与培养,提倡“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人生奋斗精神,对于意志教育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儒家经典文献中,并没有完整地提出“意志”这个词,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范畴与角度来表达意志教育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

孔子最先提出道德意志教育思想。他所表达的道德意志教育主要侧重于“志”,并将“志”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关于“志”的论述:强调“志于道”,认为一个人立志要高远,要有希望达到的境界,这里的“志”就是人的意志。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能被夺去统帅,普通百姓却不能迫使他改变志向。孔子的表述告诉我们人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人要信仰坚定而好学,守节至死完善大道,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孔子很赞赏的一句俗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就不能担任巫师和医士,那么就更不用说成大事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坚持保持德行,就可能招致羞辱。告诫我们在修养德行的时候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用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其中的“刚、毅”也是强调意志。

孟子尚志。“夫志,气之帅也”,提出志是气的主导,明确了意志的重要作用。“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达到了什么境界,气也会到达那种程度,所以说要坚定自己的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气。这里的“志”就是指意志,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意志,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外,孟子以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的重用为例,指出一个人如果要担当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只有在磨难中磨砺自己的心志,坚韧自己的性格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成就大事。

荀子将“志意”放在修身的首要地位,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持不变。“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这里的“志意”就是意志,强调注重意志的修炼,这样就能够傲视富贵。荀子认为志意美好是一种义荣,“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志意美好,德行敦厚,智虑明达这是发自内在的荣。“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君子虽然贫穷,但仍然志向广大。“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君子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志欲更加恭敬。可见,荀子将“志意”视为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

先秦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志作了论述,强调了意志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追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磨砺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成就事业。

三、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反思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具备坚强的意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艰苦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人开始贪图享乐,缺乏人生理想、意志涣散,同时各种由于意志薄弱而导致的社会负面现象日益严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是当今有的青年却缺乏顽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无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诱惑,从而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者误入歧途。一些青年因为承受不了考试失利或者恋情受挫而抑郁,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工作遇到瓶颈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自毁前程。还有一些青年因为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无法抵制诱惑而染上毒瘾,危害自身健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青少年自身缺乏顽强的意志力的表现,要求我们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意志教育的迫切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先锋模范,更是需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当今社会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由于意志不坚定,经不起各种财色的诱惑,贪图享乐,在纸醉金迷中沉沦。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不为百姓办实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意志力薄弱,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以致最终身陷囹圄,由国家的栋梁变为国家的蛀虫,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罪人。

当今社会中在青少年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是意志力缺乏的表现,这与先秦儒家强调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磨砺自己的意志是相违背的。这会严重影响和危害个体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警示我们要迫切地进行有效的意志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力。

四、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先秦儒家的意志教育思想强调了意志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追求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有社会层面。

(一)对个体成长的启示

意志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指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区别之一。”如果离开了意志,人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并无差别,人的行为是在意志的指导下而进行的。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此,毛泽东指出:“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此外,弗兰科·哈德克更是把意志力的强弱视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于意志力的强弱差异;成功者常常是意志力坚强的人,失败者常常是意志力薄弱的人。”因此培养顽强的意志,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日益优越,但这更要求我们重视对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注重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诱惑,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培养自身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正确行使权力,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意志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二)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目标。而儒家所提倡的“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人生奋斗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通过意志教育,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意志,使其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而努力。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只有每个个体都拥有顽强的意志力,整个社会才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应当通过意志教育,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人们的道德意志,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形成统一意志。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形成统一意志,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当通过意志教育,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3]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安小兰译注.荀子[M].中华书局,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2008

[7][美]弗兰科·哈德克著.吴群芳,沈俏蔚译.意志力训练[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27

上一篇:小学三,四年级体育课教案下一篇: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