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2024-05-22

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共10篇)

篇1: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个案报告卡填写说明(新版):

加*为必填项

1.编码:网络报告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上报前不填。2、3、4: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为必填项!

5.职业:为以下之一: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孕妇、产妇、其他。

6.现住址7.联系电话8.监护人

9.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最多填3种可疑疫苗)其中每一种疫苗登记项目的填写内容为以下选项之一:

(1).接种组织形式:常规、强化、应急、不详

(2)接种途径: 肌内、皮下、皮内、口服、其它。

(3)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臀部、大腿、其它部位。

10.反应发生日期*:按实际日期填写11.发现/就诊日期*:

12.就诊单位:一般为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13.主要临床经过*:请简要填写;

以下每行均要填写,每行请选填其中一种

发热(腋温℃)*局部红肿(直径cm)*局部硬结(直径cm)*

14.初步临床诊断:共分为20大类,33种,除第19类外都要填写个案调查表:

(1)无菌性脓肿、(2)热性惊厥、(3)过敏反应(分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斑丘疹、喉头水肿)、(4)多发性神经炎、(5)格林巴利综合征、(6)臂丛神经炎(7)癫痫、(8)脑病、(9)脑炎和脑膜炎、(10)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1)卡介苗淋巴结炎、(12)卡介苗骨髓炎、(13)全身散播性卡介苗感染、(14)局部化脓性感染(分为: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15)全身化脓性感染(分为: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6)晕厥、(17)癔症、(18)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发热/红肿/硬结、(20)其它

15是否住院*:按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16.病人转归*:1痊愈 2好转 3 后遗症 4死亡 5不详

17.初步分类*:1一般反应2待定

18.反应获得方式: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

19.报告日期*:一般与第11项发现就诊日期为同一天或不超48小时。

20.报告单位*:一般为**乡镇卫生院

21.报告人:为填写报告卡人姓名。

22.联系电话:为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电话。

篇2: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一、总体要求

调查诊断书根据需要可一式多份,采用计算机文本模板,篇幅可根据内容调整。各项内容均须以计算机打印填写,之间不留空行;调查诊断书中的四号黑体字必须保留,各栏目中具体内容的字体一律用小四号宋体填写,采用1.5倍行距。

二、封面、页眉和页脚

1.封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使用初号华文中宋体字,其余为二号宋体字。

2.“××异诊”中的“××”填组织调查诊断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行政区划名称或简称,例如,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调查诊断可写为“广东异诊”或“粤异诊”;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调查诊断可写为“广东深圳福田异诊”或“粤深福异诊”。

3.“[ ]”内填年份。

4.“XX号”根据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年受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顺序排号。

5.“XX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填写专家组的全称,例如“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等。

6.封面不显示页眉和页脚,除封面外,每页的页眉及页脚必须

逐页填写,一律用小五号宋体字。

7.签章:调查诊断书必须加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专用章方能生效,专用章盖在调查诊断书末页下方的日期上,无此专用章的为无效调查诊断书。

三、受种方

1.受种者出生日期以公历日期为准。

2.受种者未成年的,需填写其法定监护人姓名、性别和身份证号码。

3.受种者住址为户籍所在地,受种者长期不在户籍所在地生活的,应括注其当前的住址。

4.受种者的联系人应为其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

四、接种方

1.接种单位名称应为该单位注册的全称。

2.联系人应为其法人代表,或指定的主要负责办理人员。3.联系电话应为法人代表或指定的主要负责人员电话,通讯地址应系执业注册的详细地址。

五、生产企业方

1.接种疫苗名称:应填写受种者所接种疫苗说明书中中文全称,有商品名称或简称的可以括注其后,如: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乙肝疫苗)等。

2.生产企业名称应为其注册的全称。3.联系人应为生产企业法人代表或指定的主要负责办理人员。4.联系电话应为法人代表或指定的主要负责人员电话,通讯地址应系生产企业执业注册的详细地址。

5.受种者如同时接种了多种疫苗,或者同时接种了某疫苗和其他预防用生物制品(如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本项所有内容应分别填写。

六、调查诊断材料及说明

按来源(包括受种方、接种方、生产企业方、其他来源如专家组调查取证或现场检查等)逐一列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获得的材料名称、数量,注明是原件还是复印件。调查诊断的材料包括:(1)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2)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3)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等;(4)相关疫苗该批次检验合格或抽样检验报告,进口疫苗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5)调查诊断专家现场对受种者体检或阅片所见;(6)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有关的其他材料,例如病例调查报告、尸检报告、有关技术规范、疾病诊治指南、相关引用文献等。

七、接种实施和发病诊治经过

1.按时间顺序,根据调查诊断材料分别描述疫苗接种的实施经过及发病后有关的诊治经过。描述应注意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力求准确。如对某一过程各方说法不一,无从证实,可使用“根据„方提供资料”的方式描述,并用括注的方式简要给出其他方的不同表述。

2.接种实施经过应包括:(1)疫苗情况: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接种前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是否存放其他物品、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储存情况;接种疫苗名称、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领取日期、同批号疫苗的外观性状。(2)接种服务情况: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3)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何时用完;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4)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

3.发病诊治经过应包括:(1)既往健康状况、既往病史、遗传史、家族史、出生状况(针对婴幼儿)等。(2)临床症状和体征。(3)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特别是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因判断的结果,受种者近期如有相关检查及化验结果应简要描述)。(4)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情况等。

八、调查诊断过程说明

简述自接受调查诊断后的主要调查诊断过程,包括:(1)调查取证的经过和人员。(2)调查诊断专家的确定经过及学科专业构成与人数。(3)调查诊断会简要经过。(4)其他有必要说明的情况(如专家回避情况,中止调查诊断时间、原因及解决情况等)。

九、疾病诊断及发生原因的判断与依据

从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及专业经验的角度对受种者所发生的疾病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列出主要依据,应包括:(1)受种者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其判断依据,包括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2)判定以下情况之一的重要依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偶合症;心因性反应;怀疑接种实施因素;怀疑疫苗质量问题。

十、调查诊断结论

调查诊断结论应包括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反应分类等内容。如果反应分类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用“选择1”描述;如果调查诊断同时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进行了分级,应按照本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的规定或参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描述分级情况。举例:“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为二级甲等。”

如果反应分类为偶合症或心因性反应,分别采用“选择2”或“选择3”描述。举例:“受种者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肺炎,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

怀疑为接种实施因素引起的,建议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怀疑疫苗质量问题引起的,建议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查是否存在疫苗质量问题。举例:“受种者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脓毒血症,建议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篇3: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4~2015年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后接待的预防接种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而2011~2012年未开展预防接种管理接待的200例预防接种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对照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9±1.2)岁。研究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3.7±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施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疫苗质量管理:疫苗质量不仅是关系接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故相关部门要严格管理疫苗质量。比如加强疫苗的抽样检查,要求疫苗接种部门定期抽样检查,确保疫苗质量与日期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要合理保存疫苗,确保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此外,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促使其在各环节都能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接种安全与有效。在接种过程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尤为重要。(2)重视疫苗登记、发放:预防接种管理中,应充分做好接种患儿登记制度。因为不同地区均有人口流动较大的情况,使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难度较大,而登记制度会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疫苗登记及发放。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普查,及时登记未登记的患儿,并修正登记差错的患儿[2]。此外,登记完成后,应及时根据登记情况合理发放疫苗,减少存放时间过长及坚决杜绝过期疫苗等,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3)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为了提高预防接种覆盖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教,提高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使其知晓预防接种的目的、重要性。可采取电视、广播以及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语等形式宣教。通过该类方式,不仅提高家属对接种的认识,同时可提高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宣教过程中,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及时消除顾虑。(4)重视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及相关部门配合:预防接种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会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他们的培训,尤其要讲解合理与科学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敬业心,培训完毕还要进行考核[3]。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计生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aP<0.05

3 小结

患儿处在发育阶段,任何疾病都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4],为此需加强重视。预防接种是减少患儿疾病发生最为主要的手段,尽管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提出预防接种是患儿应有的权利,但从前几年接种效果来看,并不满意。本院近几年加强预防接种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高达100.00%,对照组则为87.50%,同时研究组家属满意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防接种成为当前我国控制与预防传染病最为主要的措施,但其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上持续时间长,需要环环相扣等,若不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难以保障接种成功率[5]。为此,近几年本院逐渐将预防接种管理应用在实际中,对比分析开展后与未开展期间的接种成功率与满意率来看,开展预防接种管理可明显提高患儿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效果比较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患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2]王芳.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患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49-1251.

[3]盘春海.浅谈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05-206.

[4]辛翠云.患儿预防接种中的综合管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9(z1):146.

篇4: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篇5: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免疫规划作为疾病控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预防控制免疫针对性疾病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流动数量和社会对免疫服务需求的增长,疫苗使用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基层接种单位仍然采用手工登记、报告和统计预防接种信息,手工管理模式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信息失误与滞后等各种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接种数据利用率低,难以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此外,疫苗浪费严重,不能及时掌握基层疫苗使用动态。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迁徙频繁,目前的接种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要求,因此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实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整体效益、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1 我国预防接种信息化现状

2005年6月1日起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共分八章七十三条,分别为总则,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另外,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

各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都是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基本完善,具备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由于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基层的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独立完成软件的操作与维护,个别接种点的领导对信息化认知较少,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2 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情况调查

2.1 乡镇卫生院网络状况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进行随机正群的抽样分析,在所选地区卫生院进行寻访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获取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实际支持。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已经完善,具备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

2.2 现有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了解现实中预防接种工作体系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善提供事实支撑。调查发现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

2.3 现有计算机硬件情况调查

通过对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计算机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到现实中我国乡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化硬件配置一般,实际应用之中,各个乡镇医院的电脑配置较好,但运行环境比较恶劣,无法承担过多大型计算任务。

2.4 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发现,目前乡镇医院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培训很难独立完成大型复杂软件的操作与维护。

2.5 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为实际推行信息化提供参考。调查显示,除极小数院长不认可信息化之外,绝大多数院长都认可信息化,但也有一半的院长(54.1%)并没有切实感受或明白信息化的好处。这说明,我国大方向的政策(医疗行业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但许多院长并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3 预防接种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是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重要的财富和资产,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新的开放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互联网(Internet)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与开发的新型平台,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医学科学所含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学科,占据自然科学各科之首,医学文献在整个科学文献中所占比例超过10%。Internet以其巨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遍布世界的网上医学信息数据库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基础性网络环境,多种专业查询工具及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源,为医学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对流动儿童异地接种信息的共享,实现以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报告质量,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行为,方便儿童接受免疫服务。

4 现存预防接种信息化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乃至对于整个医疗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必须的。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软件与服务平台供各地使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大环境的限制,我国的预防接种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C/S方式(客户端/服务器)的数据分散式管理基础之上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各个平台相对独立,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不高,适用于当时的技术与条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软件工程中理念的更新,这种方式的优点在逐渐消失(网络越来越流畅,服务器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同样这种方式的弊病也不断暴露出来———数据在各个节点滞留导致沟通与交流的不畅以及潜在的安全性危险(硬件故障、病毒、人为的操作失误等)。也就是说,现行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已无法提供一个安全,容易使用,让普通群众了解自己孩子接种情况等信息的渠道。图二展示出了全国现行预防接种软件服务的模式。

“云计算”能够很好的解决现行预防接种系统中的种种问题。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 S、Paa S、Iaa 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Cloud Computing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依托了云计算,有关预防接种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一个或数个高安全性的服务器之中,因为节点数目的减少,使得数据的沟通更加流畅,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延迟。同时也是因为节点数目地减少,使得每个节点都能够得到最精心的维护与保养,可以让最专业的人士进行专门的调试与运行,让其始终稳健工作,这在以前有成千上万个节点之时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依托于计算性能集中的思想,绝大部分运算将在中心节点服务器中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对客户端(接种工作站、卫生局、个人等)电脑硬件性能的要求,节约了大量资金。依托云计算,我们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如图三所示。

基于云计算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将会对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不能质疑的是对于医疗系统中的IT服务,云计算可以使区域中的接种点轻松分享接种对象资料,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所有信息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而不在某个机构单独的IT系统中,这将形成各预防接种信息大联合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张为民.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91-494.

篇6:孕期的预防接种

每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能生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但是由于孕期机体的免疫力较低,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所感染,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准妈妈可以接受一些必要的预防接种,通过提高母亲的免疫水平来增强婴儿抵御细菌、病毒感染的能力。由于孕期用药很可能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健康,准妈妈进行预防接种时应当向产科医师及保健人员充分咨询,选择那些对胎儿没有影响,又有必要在孕期接种的疫苗,力争避免前文提到的李英那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乙肝疫苗对于体内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的孕妇应该接种。乙肝疫苗对孕妇是安全的。标准的接种方法是孕期接种3次疫苗,可分别于孕期第2、3、9月接种。有资料表明,在完成免疫接种后,对孕妇的保护率在95%以上,母婴隔断率在85%左右。

风疹疫苗风疹病毒的最大受害者是胎儿。表面看来,预防对象应该是孕妇,但是因为是病毒活疫苗,孕妇接种后,病毒会直接危害胎儿,所以孕妇不能接种,只能在育龄期及早注射疫苗。特别提醒的是,注射风疹疫苗后3个月内不宜怀孕。

乙脑疫苗现在有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对于处在乙脑流行区的孕妇,可以接种灭活疫苗。共注射4针。但是不宜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

破伤风类毒素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2/3的孕妇和新生儿对破伤风没有免疫力。因此,一旦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就可能发病,而分娩对于母亲和新生儿都是容易感染的机会,为防止破伤风杆菌感染新生儿和孕妇,孕妇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此种疫苗没有危险,而且孕妇的免疫力会很快传给胎儿。

接种方法:在怀孕第4个月注射第一针,剂量为0.5毫升(含5个单位),间隔6周或更长一点时间后注射第二针,剂量相同。第二针最迟应在预产期前4周注射。若注射时间过于接近分娩期,则不能保证分娩时母体产生足够抗体。若孕妇已染破伤风,可用人血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无过敏之忧。

甲肝疫苗甲肝病毒不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但是孕期患甲肝则常常发展成重型肝炎,还可能引起产后大出血。因此在甲肝流行区,孕妇接种甲肝疫苗还是有必要的。目前常用的甲肝疫苗包括国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的甲型肝炎纯化灭活疫苗。对孕妇而言,灭活甲肝疫苗是安全的,妊娠期是可以接种的。接种方法:第一针与第二针间隔一个月,第三针在6个月后注射。

流感病毒疫苗 在流感流行期间,孕妇可接种此疫苗,但应以妊娠中、晚期接种为宜,主要对象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孕妇。早期有引起流产的危险,且有时会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危险。

白喉疫苗孕妇若处在白喉暴发流行区,或与白喉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为防止染上白喉,孕妇应紧急接种白喉疫苗。但接种后一般会引起发热而对胎儿有害,妊娠期最好避免注射,也有学者认为妊娠七个月后注射影响较少。

脊髓灰质炎疫苗 自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问世后,特别推荐给孕妇使用。对孕妇接种OPV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它既不会增加先天畸形也不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妊娠晚期接种此疫苗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其抗体的浓度明显高于未接受OPV母亲所生子女。但目前我国只是建议孕妇只有在接触了脊髓灰炎病毒危险性极高的情况下才可接受初次免疫。

免疫球蛋白(HIVI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英文缩写HIV)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妊娠第20~30周)使用高效价抗HIV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HIVIG),临床反应轻,孕妇和婴儿都能很好的耐受。在目前尚无HIV疫苗问世的情况下,HIVIG或许是一种降低HIV母婴传播危险性的有效途径。

篇7:预防接种中差错事故的预防

1 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适应人群、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处理

1.1 首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三部, 2005年版) 》中明确规定的禁忌证不要接种疫苗[1]。

1.2 其次, 作为预防接种一线人员, 对疫苗要有正确的认识。

所有疫苗, 不论免费还是自费, 不论疫苗价格高低, 都有其相关的不良反应。至于接种者接种疫苗后, 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 因个体差异而议。

2 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1]

2.1 受种者正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任何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都应推迟接种疫苗。

2.2 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的, 如超敏反应、虚脱或休克、脑炎/脑病或出现惊厥, 则不应继续接种。

2.3 对进行性神经系统患病儿童, 如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和进行性脑病, 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2.4 接受Ig预防或治疗者, 至少4周才能接种活疫苗。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在治疗停止后至少3个月才能接种活疫苗。

2.5 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的疫苗接种[2]

(1) 凡已明确为原发性免疫缺陷者禁忌接种活疫苗。 (2) 早期识别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表现:由于我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知识普及程度有限, 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种类繁多, 早期识别技术并不完善, 因此早期识别原发性免疫缺陷存在诸多困难。从现有的有关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知识,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参考:a.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SCID) 临床征象:生命早期特殊的感染, 包括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特殊病原感染、反复感染, 这些感染的表现均为常规治疗不佳。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 如表现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深部脓肿、重症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特殊病原感染, 如反复鹅口疮、皮肤真菌感染、BCG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严重EB病毒感染等;反复感染, 如反复化脓性中耳炎、肺炎、腹泻、口腔溃疡、肛周脓肿。b.家族成员中有生后早期夭折或生后数年因反复感染夭折者, 尤其是母系婴儿、近亲婚配, 均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免疫缺陷情况。c.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血小板不明原因持续或反复减少, 脐带脱落延迟且伴严重感染者也应考虑是否同时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可能。

3 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程序、接种时间、接种剂次和剂量以及疫苗之间的间隔时间[1]

3.1 接种时间

一般规定, 接种疫苗不允许早于免疫起始月龄。月龄过小,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往往免疫不成功;免疫起始月龄过大, 则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减毒活疫苗免疫在有母体被动抗体干扰的情况下会影响抗体形成。

3.2 接种剂量

接种疫苗的剂量对免疫反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接种疫苗的最佳剂量一般是由疫苗的性质决定的。接种剂量过小, 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 不能产生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 造成免疫失败;接种剂量过大, 超过机体免疫反应能力时会产生免疫耐受, 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不但影响免疫效果, 且会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 造成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高。

3.3 接种剂次

为使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 接种疫苗必须有足够的剂次。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剂次一般较灭活疫苗少, 有的减毒活疫苗一次免疫就可以产生理想的免疫保护, 增加剂次可以提高血清阳转率。灭活疫苗如百白破、乙肝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必须注射3剂次, 接种1剂次仅能起到动员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 单看他水平较低, 维持时间也短, 常常需要接种第2剂次或第3剂次才能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3.4 接种间隔

每次接种的间隔时间长短对免疫应答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 增加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不降低疫苗的效果, 减少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两剂次之间的长间隔比短间隔产生的免疫应答好, 特别是含有吸附剂的疫苗, 长于规定的接种间隔并不降低最终的抗体水平。

3.5 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

从理论上讲, 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1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与1种口服减毒活疫苗在同时接种时, 一般不会产生免疫干扰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以同时或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进行接种。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如未同时接种, 则应间隔4周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同时接种应尽量避免, 因为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时, 难以界定是接种哪种疫苗引起的, 特别是同时接种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 由于补偿机制不同, 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 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3.6 预约下次接种

向受种者家长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时间。

4 接种前履行告知义务

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对受种者、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是医务人员的义务, 受种者或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的有关告知是他们的权利。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 接种单位或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进行告知的内容[1], 主要有:

4.1 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最好是文字书面告知。

4.2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同种类疫苗的, 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其他有关内容。

4.3 对于因又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 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4.4《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 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接种单位在接种前实行告知, 对保证预防接种安全、避免预防接种纠纷起到一定作用。

5 接种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1]

5.1 预防接种前的“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

查对预防接种卡 (薄) 与儿童预防接种证, 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

5.2“八对”指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性别、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接种人员经“三查八对”核实无误后, 方可对符合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6 选择合格的疫苗[1]

6.1 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 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

6.2 严格核对疫苗的品种, 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 无标签或标签不清, 安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6.3 不得使用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等含吸附剂的疫苗。

含吸附剂的疫苗冻结过后, 不再是均匀的絮状液体, 在摇动安瓶后, 开始形成片状物, 逐渐沉于安瓶底部。

6.4 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 应当充分摇匀;

使用冻干疫苗时, 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 沿安瓶内壁缓慢注入, 轻轻摇荡, 使疫苗充分溶解, 避免出现泡沫。

6.5 安瓶开启后, 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一小时未用完, 应废弃。

6.6 冷藏容器内的冰排融化后, 应及时更换。

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未开启的疫苗存入冰箱冷藏室内。

7 认真做好接种记录

选择好疫苗后, 接种人员应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 (薄) 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接种记录书写要求完整、工整, 不得用其他符号代替[1]。

8 选择正确的疫苗接种方法

接种疫苗常用的方法有:皮内接种法、皮下接种法和肌肉接种法三种。

8.1 皮内接种法

主要用于卡介苗的接种, 注射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1]。

8.2 皮下接种法

主要用于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1]。

8.3 肌肉接种法

常用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和大腿前外侧肌肉上1/3处。主要用于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狂犬疫苗、七价肺炎疫苗和Hib等。2岁以下的婴幼儿需肌内注射的疫苗, 最佳接种部位为大腿前外侧上1/3处。因大腿前外侧肌肉较丰厚, 疫苗易吸收, 不易引起硬结及局部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3]。

9 告知受种者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1]

9.1 局部反应的处置

(1)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置; (2) 当注射局部红肿纵横平均直径在2.6~5.0cm或者>5.0cm时, 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 每日数次, 每次10~15min。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9.2 全身反应的处置

(1) 轻度反应者加强观察,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 注意保暖, 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 高热不退 (体温>38.6℃) 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 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1 0 接种后的观察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 需在留观室观察15~30min。如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处理和报告[1]。

正确掌握了疫苗的使用方法、适应人群、禁忌证, 并提前充分告知了受种者, 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处置, 可防止疫苗接种中差错事故及相关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接种,差错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115.

[2]王小川.预防接种与原发性免疫缺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3) :186.

篇8:谈谈儿童的预防接种  

在初服预防药或初次接种后,家长应记住附表中的复服和复种时间,按时完成复服和复种程序,因为在初服、初种至复暇复种的间隔期内,正是疫苗在人体内的有效免疫期,超过这一时期,儿童对该种疾病的抵抗力就下降,极易患传染病,所以不可忽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打过一次预防针,就不需要再预防接种了,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进行全程免疫接种,还要强调多种免疫接种,因为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疾病,表中规定的疫苗种类只有全部接种才能预防多种传染病。家长们不妨把表格记下来,按时对照,让孩子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在预防接种时如有特殊情况未种者,最好在当年补种;当年无法朴种的可在下一年补种。如果孩子正在发烧,患支气管哮喘、风疹块、湿疹,结核活动期,或有心、肝、肾病史等,应向医生说明,等疾病痊愈后15天再补种。若患有癫痫病或对药物过敏则不能接种。预防接种以后要让孩子好好休息,三天内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暂时不要洗澡。个别孩子会有轻微反应,如接种的局部疼痛、红肿、低热、不想玩、不想吃东西等,只要多喝些开水,对症处理一下就会好的。极个别孩子反应会重些,请医生及时治疗便可安然无恙。

篇9: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2 346人次, 出现注射百白破后局部反应红肿伴发热38.5℃以上患者5例, 烦躁1例, 均给予相应临床治疗与护理指导, 预后良好。

2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指导意义

在儿童预防接种中, 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 对儿童身体是否有利, 会不会有副反应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 做好各阶段的相应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 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 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 因此, 在实施预防接种前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做好接种前、中、后的护理指导意义重大。

3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指导

3.1 实施疫苗接种前健康指导

接种前仔细询问儿童身体健康状况, 如儿童患有心、肝、肾疾病, 活动性结核, 中枢系统疾病, 过敏性疾病, 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和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减毒活疫苗等时间间隔不符合要求而必须延缓推迟接种者, 应做好儿童家长的说服解释工作。接种人员应告知儿童家长本次所接种疫苗的作用、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取得家长配合, 并通过引导、鼓励、安慰等方式,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 争取儿童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 避免饥饿, 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以免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3.2 实施疫苗接种时的检查与护理指导

一是检查疫苗, 严格查对疫苗的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等;二是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接种程序等, 并根据接种部位、途径、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三是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用无菌棉签在注射部位轻压, 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 避免造成局部出血或引起感染性炎症;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急救处置, 如出现儿童注射时因疲劳、饥饿、过度紧张等导致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时, 护理人员要镇静处理, 严密观察, 让患者仰卧, 将头部放低, 给予口服适量糖水, 短时间即可恢复;遇过敏性休克病例时, 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同时立即请临床医生会诊处理。

3.3 实施疫苗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疫苗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同时做好离开接种门诊后的护理指导, 应让儿童家长了解如下内容: (1) 短时间内让儿童注意休息, 不要做剧烈的活动。 (2) 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 防止儿童感冒。注射部位瘙痒时, 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 (3) 注射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或全身轻微、短暂的反应, 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反应一般在1 d~2 d内自然消失, 很少持续3 d以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 多数1 d~2 d, 少数3 d~5 d自然消失。儿童家长应多给孩子喂水, 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 体温一般在2 d内降至正常, 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以免降低接种效果, 必要时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与局部物理治疗。如果体温长时间过高不退, 并有其他急性反应, 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4)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包括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有的疫苗基础免疫需接种2~3次方能产生持久免疫抗体, 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A群流脑等疫苗, 需多次接种方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因此, 接种疫苗后, 应告知家长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 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因各种原因造成漏种的疫苗应及时进行补种。

4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体会

篇10:预防接种的发明-说明文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2-02

为了研究预防(或减少)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本研究对本医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了一些体会,现将其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8月我院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研究,研究中的所有儿童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平均为(1.6±1.5)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平均为(1.7±1.4)岁,将2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较大差异,可以用作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预防接种,观察组在护理安全管理下进行预防接种,具体为:(1)对接种人员加强管理。

全面提高接种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知识是保障预防接种质量的关键。所有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考核,考核合格了之后才可以上岗。接种人员每个星期要进行一次学习,采用岗位责任制度对在岗人员进行管理。

(2)建立完善的制度。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对所有制度进行完善,重新规范或者改无菌操作流程、疫苗管理制度以及过敏休克管理制度。可以将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制作成为小手册,并将其发放给所有接种人员,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督促接种人员进行学习。

(3)将疫苗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提高接种质量的关键在于对疫苗的质量进行有效保证。首先要根据接种人群的实际特点对疫苗进行选择与采购,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购进疫苗,并且要详细记录所购买疫苗的规格、批号以及数量以及运输冷链记录等。要在预防接种室内放置一个冰箱,并将疫苗存放在合适温度的冷冻室或者冷藏室之中。接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测量冰箱的温度两次,如果发现了异常状况,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要注意不能将其他物品放置冰箱中。

(4)对预防接种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之前,要向其了解其疾病史、过敏史、接种史以及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症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对疫苗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且提前将接种的相关物品准备好。在接种时,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查对,并向家长讲解进行疫苗接种的好处,并请家长在接种本上签名,然后再进行接种,接种之后要对儿童进行半小时左右的留观之后才可以离开。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及配合度,其次对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配合度、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要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儿童预防接种均是根据国家的免疫计划进行的,属于一种计划性的行为。预防接种是针对某些疾病所采取的免疫程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疾病的传染,促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近年来,随着预防接种种类的不断增加,不断提高接种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防止接种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接种的安全性。

3.1不良反应分析

(1)疫苗因素影响:疫苗针对接种对象的机体而言,自身属于一种异物、异体蛋白质,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易造成机体发生接种反应,例如,百日咳菌体疫苗中含有很多脂多糖,而且,疫苗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铝吸附剂,儿童在接种注射以后,会将局部抗原渐渐释放出来,注射以后经急性的炎症阶段,造成结缔组织的增生,从而产生硬结,这就造成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3]。

(2)疫苗使用受到影响:百白破疫苗需要在2-8℃的运输环境下存储,在接种的时候,需严格按照接种的禁忌证,操作规范流程等进行无菌接种。且接种的时候若剂量较大,注射较浅及接种方法错误以及接种之前没有充分的摇匀等,均会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造成注射的部位出现严重红肿、硬结等。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配合度、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要高(P<0.05)。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接种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深受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于涛,刘文丹. 预防或减少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01-402.

[2]程曼君,连庆华.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12:1503 -1504.

上一篇: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下一篇:学校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