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2024-05-09

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精选6篇)

篇1: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

关键词:霍布斯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自然状态

内容提要: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霍布斯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国家、历史、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契约的定义、解析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均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论述和认真探讨。

引言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与卢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同样强调社会契约,而现今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则是半总统制呢?霍布斯与卢梭在各自社会契约上的不同观点对其本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较大的影响。

一、霍布斯与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

出生于战乱年代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对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的学说不是对抗革命,而是顺应历史出现的。当时社会异常**,党派的倾轧,连年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对这种状态深为不安。因此,霍布斯提出和平是自然法的首要法则,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社会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发展。在当时混乱的状况下,只有先靠强力,靠绝对专制的权力才能得以保证。

(二)卢梭背景

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笔者认为,其人生经历对其追求“人民主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接受霍布斯、洛克等人思想的同时,又予以了发展。

二、霍布斯与卢梭思想社会契约论的比较

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其哲学基础是消极自由观。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此外,在自然状态、权利转让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以下是两者较大的分歧:

(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

1、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的战争状态。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是以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霍布斯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他还认为,由于人性邪恶,自然状态是极为可怕、恐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①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享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方式采用一切手段来保全自己。加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能力平等导致欲求平等,导致所有有同样欲求的人之间的竞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由于人们互相疑惧,加剧这种天然的敌对。“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 ③,立即进行袭击,互相争夺,互相残杀。使自然状态真正成了战斗状态,这种战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且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对公正的诉求。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能力几乎相等的人们都自由地去争夺,去占有,彼此不信任。

总之,霍布斯认为,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人人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

2、卢梭的自然状态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最适合人的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和霍布斯一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的。但卢梭反对他用自然状态对社会组织所做的一切辩护,特别是反对为私有制辩护。他描述的是自然的野蛮的社会,而要对比说明的是文明的现时的社会。卢梭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一派清新纯朴的景象。在他看来,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没有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强制服从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④

卢梭认为,自然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而且对自己的同类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并且有一种自然美德。正是这种感情使得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互相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因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友好的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世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上,卢梭表示反对霍布斯的人性恶的观点。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是邪恶的,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人之所以是邪恶的,因为他不知道美德为何物。卢梭反驳说:“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⑤

卢梭指出,霍布斯的错误在于他把现代社会人们满足无穷欲望的需要,不适当地掺入了野蛮人自我保存的意识中,并把当代文明的混乱搬到自然状态中去描写,把文明社会的弊端强加给了自然状态。

(二)、关于缔结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转让权利等问题

1、霍布斯:转让所有的权利和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竞争,人人戒备,人们枕戈以待,谁也不能指望有完美的自我保存。但是,自私的人性和人人自相为战的状态,决不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霍布斯认为,自然人类放在可怕的战争状态中,同时又给人类提供了逃脱这种状态的可能性就是人们除了欲望还具有理性。理性伴随恐惧、愿望和希望等这些情感,提供了人们在一起和平生活的法规。这个法规就是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组成一个政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强大无比的利维坦。政治国家建立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和平的生活。⑥

霍布斯认为,人们缔结契约时,一旦实施了权转让,就永远不能收回。这种转让既是一次性的是全部权利的转让。由这种契约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这样,一切社会权力都集中于主权者一身,而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限制。因为臣只在他们中间缔结了社会,统治者没有与任何臣民签约。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文明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不平等、奴役和贫困都是由文明社会造成的。从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的矛盾对立之中卢梭引出反社会、反文明的逻辑结论。

在他看来,一切改良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先破坏一切,然后按人为的设计重建一切。卢梭的政治设计以社会平等为根本目标。“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不平等,人才丧失自由。既往的社会秩序已经遭到否定,人们“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⑦

卢梭认为,这种社会契约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主观服从。按照这种契约精神,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每一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

第二,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即交给了整个集体,而不是交给任何个别人。人们从这个联合体里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它的同样的权利,并且得到更大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订约者依据这两大契约原则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共同体。这样一来。社会契约就构成了主权者权力合法性的源泉是来自人民。

3、小结

卢梭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虽然都主张把缔结契约的每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主权者,都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们在主权的归属上是不同的。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是君主,社会契约是臣民之间的契约,君主不是缔约方,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卢梭则认为主权者就是人民自己,社会契约就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

三、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不同影响

霍布斯与卢梭都强调社会契约,但是之后英国与法国的社会制度却大相径庭。两国的之后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等都与二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在英国内战即将爆发前,霍布斯即特别关注于政治。他的四部最著名的政治著作的诞生即说明了现实政治对他的影响。在他出版《利维坦》一书时,书中关于通过武力征服(另一种方式是人们通过自愿的契约授权)而获得主权的观念在分量与含义上都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他试图捍卫新英吉利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整个40年代关于神职人员的权力问题论争激烈,众说纷纭。而长老会牧师试图在英国建立一个严格的、不宽容的宗教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世俗平民的意见要由教会人员严格审查。⑧这实际上赋予神职人员以高于国家的权力,而《利维坦》的一个主要目的则是驳斥长老会的观念。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霍布斯的著作一经抛出,其结论或某些观点在当时虽然得到一些人士的称许,但更多的是遭受攻击。他拚命想阻止内战的爆发,但实际上内战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英国内战促进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最大影响却发生在对其他政治思想家身上。哈林顿、斯宾诺莎、普芬道夫、洛克等一大批与霍布斯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以及卢梭等后辈思想家,无不从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当中受益。

虽然,霍布斯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于洛克的、后来成为经典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他既未提出教会与国家分立和宗教宽容的学说,也未能彻底地将人民的自由权利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但他对英国内战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转型过程当中的矛盾之把握,他所确立的政治价值,他对近代国家权威的论述,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远远超越于其时代、其国度的深刻性。不管对他的学说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后的思想家们都无法绕过霍布斯政治思想所树立的丰碑。

2、卢梭社会契约论在法国的影响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来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卢梭公意思想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本质为行政集权的半总统制是深受传统小农经济制约的卢梭思想的外在制度表现。⑨

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理家柏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曾将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他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一定会吓昏过去的。”⑩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更是直接指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认为卢梭是现代集权主义的思想源头。

结语

总体说来,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有共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社会契约理论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法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法律原则;社会契约论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直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原则,因而成为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霍布斯通过对主权及政体思想的分析提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卢梭则通过对主权在民思想的阐述提出了自己民主共和制的思想。两下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种重要的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后的政治、社会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论对实践始终有着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总之,霍布斯和卢梭对于社会契约的思考仍值得后人借鉴。

注释:

①.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②.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7 ③.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3 ④.卢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149 ⑤.卢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99 ⑥.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⑦.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P23 ⑧.袁柏顺 《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历史教学》2001 年第5 期 ⑨.汪 栋

刘 毅《卢梭思想与法国半总统制》 《前沿》2004 年第9 期 ⑩.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25卷第5期

11。徐恒秋《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比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8卷(总第39期)

参考文献:

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罗

素 《西方哲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年

篇2: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肖卫 1000016927 摘要: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契约论》于1762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这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从他未能完稿的《政治制度论》中采择的一部分整理而成的。他在本书中阐述了社会契约、主权及其权利和政府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契约 权利 自由平等 利益

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即“社会契约”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使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最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本书出版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指导了法国和美国的革命,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卷: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卢梭认为我们未尝不可以将家庭当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将父子关系比作原始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不过重要的是,“人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的”。卢梭批判了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观点,格老秀斯和霍布斯都主张君主专制,认为人类一切权利都应该服务于统治者。亚里士多德所认为“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奴隶,另一些人天生是统治者”。卢梭反对这种理论,认为这些只是一种君主的理论。第二卷: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借着法律而行动。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虽然公意总是对的,但是它并非总是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指导者,只有主权者才有权立法。

公意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契约论、主权理论和法律理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为了突出公意,卢梭还进一步严格地区分了公意和众意: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公意产生的。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集合体才能体现人民最高的共同意志。第三卷: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卢梭认为人们为了自存才不得不让度自己的权利从而组成国家的,所以国家的产生是基于公意的。所以国家的立法权属于也只能属于人民,主权在民。卢梭还认为政府的产生,并不是契约的内容或契约本身的目的而只是手段。政府和主权者往往被人混淆,其实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中间体,它的职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适应,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第四卷:几种社会制度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历史上的共和国古罗马、古希腊,特别是斯巴达,教导了我们这些形式的价值。卢梭重点阐述了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作用。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在公民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却是对国家很有重要关系的。卢梭认为,公民宗教的教条应该简单,条款很少,词句精确,无需解说和注释。我们应该宽容一切能够宽容其他宗教的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启发与思考

《社会契约论》一书的思想和观念是多重的,有时呈现极为矛盾的形式。就其逻辑方式而言,卢梭原本提倡注重实际中的现实政治事实,注重人类合法性之历史,但他事实上依据观念进行抽象的逻辑推论,依靠假设来弥补事实的不足,借以融贯整体,使论证的逻辑过程“严谨缜密”。社会契约论、公意、主权等概念都是理想性的范畴,有幻想的性质和成分。卢梭的总体性运思是哲理性的,是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而非实证的政治学。本书的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也是书中一些观点出现谬误的根源。

一、卢梭认为公民将权利转让给国家,由法律确定公民的权利,这是不符合“法不禁则归民”的权利归属原则的。

二、卢梭主张小国,认为大国无法实现民主制度。而且幅员辽阔使行政的杠杆过长,体制就会不堪重负。卢梭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考虑地域距离对于体制的影响时没有充分考虑科技的进步可以使杠杆缩短。

三、在探讨制度的因地制宜问题上,卢梭的观点绝对化,借用很多臆想的逻辑,甚至引用阿冉松的认为贸易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的观点,可见其对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

四、卢梭对于宗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证陷入了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了宗教的作用,甚至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一种宗教,这不仅忽视了唯物主义者的存在,事实上也是在干涉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与他全书都在论证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是悖逆的。

五、卢梭在书中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之权益。卢梭深深地意识到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和压迫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己纳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对我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社会契约的实质就是解决国家权力来源合法性基础。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政府及其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直接或间接授权,人民与政府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享有并行使职权的前提是缔约一方当事人即公民的同意,而不能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政府行使其职权的范围不得超出缔约双方的约定,即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同时,政府必须承担不履行法定义务、滥用权力等违约行为的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是人民与政府达成的契约文本。政府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就是履行其与人民的契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信用危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缺失,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为此,我们要在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上,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践,由于该制度在我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逐步完善它,加强其救济和监督制度,确保其实施。建立服务性的透明政府,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二、充分发挥听证制度的作用。让有关利害关系人直接参与到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的讨论,而不是使听证制度成为政府决策合法化自编自导的戏剧。让人民得到尊重,并能平衡他们的利益诉求,使他们愿意在实践中配合政府的决策、司法机关的裁决,遵守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在体现人民主权的基础上,保证政府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达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制度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得到贯彻。只有落实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县乡两级代表的直接选举,保证选举的公正和透明,才能保证政权体现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也就是个人利益。

第四、重新解释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契约。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或者法律的产生,乃是基于人民的合意。到了21世纪,和政府建立这个契约的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公民群体并没有参与社会契约的制订过程。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解释社会契约,也就是论证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政府仅仅依靠权力掌控国家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弥补对自身合法性缺乏信心的方式不是长久之策。政府需要落实公民权力,与公民建立新的契约以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否则,目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未经其同意而由政府擅自加于公民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主张的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观念成为很多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而产生的,人们只是把自然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而不是奉献给任何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主权者拥有立法权,行政权服从于立法权,这使得国家政权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同意基础上。《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权力制约、公民意识、法治国家等观念成为民主发展的理论基础。卢梭所提倡的理论和观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篇3:西方社会思想史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教学改革

就课程本身而言,西方社会思想史内容尤显晦涩而枯燥,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笔者对本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以期引导学生能够对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基本了解和重点掌握。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部分学者多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史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在西方社会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上仍是浅尝辄止,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一、西方社会思想史概述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而社会思想史成为显学却是伴随着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开始的,进而成为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属于理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就社会思想而言,袁华音指出,所谓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关于社会起源、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社会演进诸方面的观点、学说和理论,这些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就构成为社会思想史。谭贤楚、刘伦文则将西方社会思想史具体定义为:西方社会思想史就是指研究自古以来历代西方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人们的有机共同体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理性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是社会学及其它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础。笔者在西方社会思想史讲授上仍属初学者,但就连续三年的课程讲授而言,西方社会思想史是一部学者关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批判史、发展史,其中包含着两个重点:一为西方社会思想在运行轨迹上总体而言是向前的,但不乏停滞或退后的思想出现;二为西方社会思想史作为伴随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学科,本身也具有其历史的建构性。普遍来讲,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讲授传统是依照书本的内容和时间,按顺序以及逻辑框架来讲授。

二、西方社会思想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路径

(一)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实现突破的重要前提

当下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学生乐于安于现状,甚至对于大学生活稍显迷茫,经调查研究,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大一新鲜期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递减趋势,尤其在大二、大三学年更为突出,在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总是被动而行,若学校与教师的管理与教育力度不足,学生则沉溺于安逸的校园生活之中。以探索性教学、颠倒课堂式教学,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时间,积极把握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教学准备与教学实施,有利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和激发学术兴趣,推动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主动性是当下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属性。平心而论,西方社会思想史内容的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为迎合当下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撰写、实习报告、学生课题研究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论文、课题等为切入点,以西方社会思想史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术学术兴趣,锻炼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进而达到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并加强创新意识培养,避免鹦鹉学舌式地重复前人的思想论述,能够具有批判性、洞见性地认知学术、认知社会。

(三)教师提升自我,实现多种维度的华丽转身

一方面,教师需拓展自身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把握学术前沿状态,实现对西方社会思想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双重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创新型教学开展中,需要自身在综合素质上达到一定高度,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要相对出色,树立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既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讲授的引导者,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就本门课程开展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

(四)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资源最优化利用

虽然PPT使用早已成为当下教学的常态化工具,但仍存在教师对教学PPT使用不够合理,甚至存在过于依附的现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将其定位为仅是课堂教学中的实用工具。这一问题在学生讲授课程中也日益凸显,学生单纯地依靠PPT进行授课,若脱离则无法正常教学,引导学生对其合理定位是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等现代化通讯软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具体而言,及时地转发给学生关于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的一些精选文章,可以通过互动留言、课堂讨论、布置作业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将经典理论与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培养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探索,促进现代化教育资源得以最优化利用。

(五)开展第二课堂,搭建理论知识的实践载体

当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与实践中的运用分析往往分割明显,依据本门课程的特殊性,可以积极推动社团、沙龙、项目研究等作为专业学习的有力支撑,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无缝连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知识、锻炼教学技能,但这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属于个人的内在习得。依托组织和参与专业性社团活动、开展学术沙龙、申请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例如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结合现实评价思想的“辩论赛”,这才是将内在习得与外在应用进行有机结合的便捷途径。

参考文献

[1]谭贤楚,刘伦文.西方社会思想史研究:内涵、问题及思考[J].前沿,2006(8).

[2]袁华音.浅谈西方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J].社会,1982(3).

篇4: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9-02

2015年1月19日,北京召开的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公然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此次讲话再次把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西方社会思潮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保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围绕教育部《意见》,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所出现的问题,指出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某一课题组调查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认同程度,达到74.6%。然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也在大学生的认知当中占据不少比例,其中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最为突出,认同值在30%左右。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源于追求自由的天性,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则明显与我国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混淆。这意味着多数的大学生在对西方社会思潮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受到了它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极其容易利用它自身的迷惑性蛊惑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冲击。

大学生处在社会的高端,所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明显要比普通人多且更为严格,何以在他们中还会出现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许能带给我们答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枯燥,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前两年基本每学期都要必修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内容来说,课程本身理论性很强,其深度与广度要求都非常高,许多内容对于大多数非专业学生来说是不知所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枯燥性加上学生理解困难,教育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高校思政课是每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分设置上也相对较高,但这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学生对这门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只是为了修得相应的学分或拿到合格成绩才学习这门课,许多非专业的学生常常抱怨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的非相关性,认为该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益处,因此忽视该课程真正的内涵。据调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太多低头玩手机、睡觉、做专业课作业等。

(三)高校开放的环境,教师传播西方社会思潮

在开放的环境下,不少教师也深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将其灌输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影响。而另一部分教师为了在枯燥的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批党、批社会,传播西方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学生听到这些言论,难免会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西方社会思潮十分前卫,值得中国大力推崇和借鉴。

(四)互联网时代有利于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影响青年一代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西方社会思潮也通过各种手段涌入中国,吃穿住行、影视娱乐、教育、文化消费都有它们的影子。当今流行的慕课在线课堂,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起与主导,其中有大量的西方人文学科课程,在课程中不断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瓦解我国大学生对已有意识形态的认识。大学生正是好奇心与探索心理旺盛的时候,西方社会思潮新颖的思想观念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不断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们不可否认西方社会思潮中存在某些合理的观点,对于进入现代化发展还不久的我们来说,西方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在思想上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西方在环境保护上的倡导,女权主义对女性的尊重等。然而西方社会思潮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它集中反映的是西方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冲突,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强势侵入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西方社会思潮以各种手段、途径来势汹汹的态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它的强势侵入不可避免地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地位。以在大学生中存在较高认同度的自由主义为例,它主张建立宪政国家,利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事实佐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的错误思想,企图利用资本主义的短暂胜利,煽动中国加入西方的行列,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思想的传播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毫无疑问会使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转向西方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

(二)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发潜在的政治危机

西方社会思潮纷杂多样,其中有极大一部分宣扬西方政治主张。如民主社会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公然反对我国以此为目标的发展方式;在政治上,它主张多党制,而我国这种特殊的政党制度毫无疑问成了它批判的对象。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政府,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早在20世纪革命党人就讨论过这种政治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这类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对于认识还不全面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迷惑性的,一旦它灌输成功,就会消解大学生对于我国目前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带来潜在的政治风险。

(三)西方社会思潮的巨大迷惑性毒害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容易受到外在思想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在一些言论上十分激进和偏激。如新民族主义激进的民族观点,强调单一民族,容易使人产生抵制外族人的思想;自由主义鼓吹个人自由,贬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信仰的集体主义;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而忽视他人合理利益诉求。此外,在西方价值理念中还推崇享乐主义,忽视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这些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都有极为不利的一面,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对策

(一)从教育者角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态度,都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甚至是全部高校教师的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以自身言行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若公开诽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歌颂资本主义,大力宣扬西方社会思潮中某些思想,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恶劣的影响。二是要求教师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介绍应全面和批判,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西方社会思潮大多具有双面性,其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教师一旦提及要注重指出其中的不合理处,以免使学生产生片面或极端认识。

(二)从教育载体角度:严格把关高校教材和其他传播西方社会思潮的介质

高校教材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教材都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加强教材建设,认真审核高校所使用的社科类教材极为必要。在引进和采用西方人文社科类教材时,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采用明显违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教材。在课堂上,教师通常还会额外使用一些互联网教材,或通过一些外国影片、纪录片辅助教学。西方拍摄的某些纪录片通常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其中不乏扭曲、抹黑中国的部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合理地指出其中的偏颇之处。

(三)从教育环境角度:传播正能量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思想

使西方社会思潮错误思想不攻自破的最佳方法无疑是事实的佐证。因此,要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每一个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自觉抵制西方社会错误思潮。同时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文化建设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校园报刊、广播、网络建设要紧贴时代,跟紧党的政策,创建校园精神文明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参 考 文 献 ]

[1]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影响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31-37.

篇5: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伦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在欧洲,市场经济从萌芽到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经历了几个世纪。由于欧洲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国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庄园。庄园经济是互相隔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内,贵族领主对隶农们具有经济、政治、司法等一系列权利,而隶农们则在各个方面依附于贵族领主。因此,一个个庄园俨然是一个个小王国,各庄园主依靠自己拥有的土地割据为政使王权削弱。

逐渐地,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出现了—些游离于庄园之外的人。比如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的人,或者庄园不能再提供给土地的那些有过多子女的隶农的次子、幼子们。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离开庄园后,以做一些手工制品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为生。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活动,根据需要,从—个地方把粮食等物贩卖到另—个地方。他们往往会在平常来往人流较多的地方进行着一次性交易。由此,作为现代市场最早雏形的集市得以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在集市地点或附近开始有—批长住的居民,他们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具有_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形成了。丽社区一旦形成,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于是,商业城市逐渐出现。新兴商业城市则利用自己手中积累的货币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军队,并通过战争或通过同封建主进行谈判以赎买的方式取得城市的自治权或争取得到独立的地位。“但就全国范围来讲,城市不过是这块版图上的若干个点……全国广大地区仍被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割据着。乡村表现为‘面’、‘点’与‘点’、‘点’与‘面’的贸易还受到限制。”为实现贸易自由,城市力量支持王权夺权成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

l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主要工业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工厂制取代作坊工厂制和手工工厂制,使商品生产在西欧逐渐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到了18世纪整个欧洲已进人商业的世纪,商品市场在各国形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平等、互利的经济交换关系决定了自由、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伦理关系的产生,这种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反射到人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以自由、平等、互利等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念。

三、政治背景

新兴城市力量支持王权消灭了封建主割据之后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于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民族国家相继诞生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财富的方式开始流行。”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既需要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又要建立自己在国内的专制统治,要求资产阶级对自己俯首帖耳,任自己拿走很大比例的财富。所以,此时国内市场虽然统一了,但城市的自治权不复存在。城市为斗争的需要而凝聚市民力量已不再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有权势的富人与上层人物不再有意模糊市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资产阶级从一般市民中分离出来,他们不满足王权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愿再忍受国王政权凌驾于自己之上,对自己诸多限制、诸多干预,要谋求政治上的充分权利。16世纪后期荷兰资产阶级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推翻了西班牙国王在荷兰境内的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后期、l8世纪后期,英国、法国先后成立资产阶级政权。到了19世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保障商品经济关系的运转,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建立起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四、伦理背景

从伦理学史看,中世纪的欧洲(主要是西欧)以__伦理学占统治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认为天国和尘世是对立的,主张上帝是道德的源泉和标准,而尘世的一切都是罪恶的.据此提出服从上帝,抛弃现世的禁欲主义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托马斯·阿奎那则贬低和抑制个人的利益和自由。长期的人性压抑伴随着中世纪走过漫漫长路终于迎来了人性解放的时代。当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文主义者把个人主义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强调个人的至上性,批判禁欲主义,宣扬感性幸福的享乐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家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伦理体系,但已为对中世纪的伦理思想的批判理清了道路,为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随后,当物质财富在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宗教的根就慢慢死去,逐渐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从l7世纪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到l8世纪的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到l9世纪的边沁、穆勒,古典功利主义应运而生。古典功利主义根据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来重新调整或制定社会道德原则,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出发来论证道德的基础,认为凡是能带来快乐的就是善的、道德的,凡是带来痛苦的就是恶的、不道德的;快乐与痛苦两种力量决定人们的行为;功利是善恶的标准;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一方面论证了人追求自利的道德正当性,另一方面试图论证利己、利他及利公关系上的统一性,认为利己行为增进社会福利,具有利他、利公性质,强调社会利益是最大功利。

篇6:西方社会思想史图文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感受性变化规律考查方式主要以单选题为主。单选题主要通过例子、情景来考查大家,考查概念的几率比较小。联觉、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在考试中考的比较多,特别是联觉,考生在这里备考侧重理解概念,掌握典型例子记忆。

知识点讲解(单选)(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暗适应:明→暗 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暗→明 感受性降低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继时对比:指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同原有感觉相同的为正后像,与原有感觉相反则为负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考试高频考点)真题演练

1.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同的部分用同一颜色粉笔写出来,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到的感觉规律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象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答案】D。解析: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题中不同颜色同时作用于视觉,属于同时对比,同时对比又属于感觉对比。

2.冬天从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儿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联觉

【答案】A。解析: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题中“不一会儿就不觉得冷了”,符合定义中的关键词“持续作用”的含义,持续作用于肤觉,故应为感觉适应。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体现的感觉规律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联觉

上一篇:六一节怎么过作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制度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