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总结

2022-07-14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社会主义思想总结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总结

xxx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全校师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制定学习宣传贯彻计划。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有关精神作为学校首要的政治任务,研究制定《xxx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个一”系列活动方案》和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计划。

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把有关精神讲活讲透讲明白。党支部书记xxx带头宣讲十九大精神,带头上党课,并多次在会上谈学习体会和感受;校长、党支部副书记xxx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学习贯彻十九大、续写xx新篇章》主题党课;党员教师xx(安溪制茶工艺大师、安溪农民讲师团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到对口扶贫村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宣讲,使十九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校党支部把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xx附近,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全民展义务植树活动,并举行“树木树人、美我茶乡”主题党日活动;为提升转化后进生的实效,党支部书记xxx带领政教、保卫两处室的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党员先锋队转化后进生”活动;开展党员德育导师制,每一位党员挂钩一至二名后进生精准帮扶。

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重视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专题学习会议等形式,邀请“清溪杏坛”宣讲团来校为全校师生作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告;邀请县委宣讲团成员、县委党校高级讲师xxx为全体教职工作“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专题讲座,引导全体教职工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师们在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后撰写了心得体会。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和师生参加网上各类考学活动,58名党员参加“党的十九大精神网上答题”活动。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德育课、专题板报、学校网站和微信群等方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等会议精神,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让广大师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论指导实践,学做结合推动学校提质发展,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有关精神的重要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目标认真开展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安溪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地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

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狭义,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集体责任”。分类:残补型,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度型,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维护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社保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福利的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幸福,也关注精神生活幸福。2社保注重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安排。社福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保提供理念支持。3社保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社福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社福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面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济贫法》:标志着社福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内容:1将贫民分为三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2在所有这些救助行为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而具体的实施则是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3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的人,而且是不能从其家庭或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1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福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2围绕着公平和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以及社福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3社福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现代社福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研究社福思想的意义:1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2提供认知社福的思想方法3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英:1795斯宾汉姆制,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工资标准者,政府给予补贴。1911《国民健康保险法》德:俾斯麦政府1883制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使德国成了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国家。通过立法德国构建了一个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意外事故保险;二是社会救济,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三是社会照顾,对象是意外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人。瑞典:1962年《国家保险法》实施后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他的主要项目包括,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与工伤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补助、免费教育、和住房补贴等。 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理想国》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状态进行描述。1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2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以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改进全体公民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状况。3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供应充足4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5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要通过发展医疗,维护环境卫生,提倡健康的文艺活动等福利事业,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6是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良好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康怕内拉《太阳城》梅叶《遗书》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 空想社会主义:1人生而平等和自由,自然没有创造国王和庶民,大人物和小人物、主人和奴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2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3企图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平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的愿望。圣西门:1认为历史是合乎规律的现象2实业制度是他为人类设计的理想和永久正义王国的蓝图3在实业制度下,必须坚持尽可能完全平等的原则,不承认各种特权。4在实业制度下,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5再分配方面,个人的收入应与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按劳分配。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威廉配第:对最低工资规律的论述和关于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的主张,对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会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工人为了生存,也会尽力争取高的工资,解决这两者间的对立,就必须按照最低工资的规律,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问题上:建议产业的设置应尽量靠近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地方,以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非生产性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促进投资,促进资本的集中,扩大生产;要将那些无业游民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兴建公共设施,以增进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他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他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要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同时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马尔萨斯: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发展”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了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了失业和贫困。贫困一方面是“人口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认为消除贫困的方法只能通过抑制穷人的人口增殖,而采取济贫和社会改革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另一方面认为贫困也能起到抑制人口增殖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反对实行《济贫法》,认为对穷人的救济会造成他们更多的生育,从而使他们任然陷在贫困当中。

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1认为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了避免这种人口过剩,就要阻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鼓吹经济干预主义,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实际福利,必须依靠国家运用行政干预的杠杆。认为放任自由的经济是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要通过国家干预,通过立法对财产权进行规范和监督,建立累进税来组织大规模的财富集中。3主张要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以此来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观点,一种行为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快乐,恶是指它给人带来痛苦。功利主义原则: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最大幸福原理:首先对简单的乐苦和复杂的乐苦加以区分,能够使我们精确的计算他们的比例,使我们能够把握幸福的趋势,将所能得到的幸福最大化。对社会来说,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立法改革思想: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1趋乐避苦是立法的原则2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3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4立法的目的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5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全6通过法律来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7法律不能繁琐,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太多,人们承担的义务就越多,会使人感到痛苦。8改革立法从根本上看,就是要看他是否符合功利原则,是否增进人的幸福。

马克思社会福利观的方法论意义:1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2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限于缓解个人不幸或生活中困难的措施,也是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3一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妨碍人成长,将人从不得不委身于金钱和权力,以换取个人的名望、地位、幸福及较好生活条件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理想。4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 福利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2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3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福利的界定和效用的定义两个问题 福利: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社会福利则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效用: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经常和“消费者偏好”概念联系在一起。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福利经济学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福利最大化,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1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2对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3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上涉及福利的内涵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害社会的公平。4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是,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庇古学派福利经济学思想:1把福利分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和狭义的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福利可以通过货币来计量。2认为个人福利可以计量,主张基数效用论。3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4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主张富人的一部分货币应该转移给穷人,这样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国民收入量,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5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主张更多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具有一定主观色彩。在新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标准及相关的边际条件得到普遍使用。福利经济学的改进之处:1使用序数效用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福利问题进行探讨,丰富了旧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和效用的解释2发展了“最适度原理”认为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来所必需的条件。3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主张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不赞成补偿原理,认为福利最大化应该以个人自由为前提4突出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认为个人收入与福利并无直接联系,而人的福利欲望也是无法满足的,否定收入均等化措施。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1)从新认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与传递中的作用以及从新认识福利国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政府在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时,要考虑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也要把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3)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来减少不平等和贫困,满足社会需要(4)对一个国家来说,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比如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问题,加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与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平等等目标的实现。(5)政府的政策目标存在优先性排序和资源有效的前提下,社会政策的理念随着这些前提而做出调整。(6)当前社会政策的理念一方面表现出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明显强调福利资源分配的效率,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更是如此,许多福利国家对社会救助申请资格和期限做出了改革,从而符合避免福利滥用和福利依赖的问题。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推动了人们对福利服务效率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非国有部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效率和创新。3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1)对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时制度安排中的个人自由与政府承担责任所带来的风险。(2)在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与住房政策等方面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通过上述政策的安排来实现必要的社会公平。如政府在尽可能保证资源分配效率前提下,通过保护低收入阶级的利益,而做出特别的制度安排,来减少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1经济危机的分析: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虽然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多。(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4)流动偏好规律2客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2)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2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1)对英美国家政策的影响(2)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结论:1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相对来说会越来越不足,消费品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阻碍。2随着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会造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如果不相地增加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那么有效需求总量就会降低,产生非自愿失业。因此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越是需要扩大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否则失业量必然越来越大。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求。这种制度把福利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贝弗里奇发展社会保障计划的三个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又不要为过去的经验所约束。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称为社会的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3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是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和个人的合作。

贝弗里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1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能局限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就事论事地作局部的考虑,应该着眼于全局,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处理相关制度的改革。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当国家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时,不能因此而取消个人自由行动的空间;相反,国家也应该保证在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的时候,不会使个人生活动机受到抑制,要让个人有充足的自愿行动空间,以保持社会和个人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使个人愿意为自己及其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社会福利按组织化的划分分为1公共福利指对处于依赖状态的人们的集体干预。2财政福利,指在分别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直接支付现金以满足应该由集体负责的特殊需求。3职业福利,指以职业为基础的货币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提供。蒂特马斯社会福利体系应该承担的责任:1社会服务具有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2社会服务体系的第二个作用是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3在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代,社会服务更应该承担起对那些在变迁中“去福利”问题进行补偿。如失业、劳动力过剩、技能退化、计划失败、污染等4社会福利最主要的目标还在于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福祉,通过提供免费的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5强调社会服务支出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6社会福利体系能够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马歇尔公民权利理论:民事权利,他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地支配自己所必需拥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意旨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名成员,或者是作为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社会权利,意旨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三者关系:民事权利保证了每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而自由作为民事要素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公民能够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社会权利是保障性的权利,关系到由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规定的个人权利能否实现的问题。

评价:1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2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3把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 皮尔森福利国家三个指标:1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2社会开支的增长3公民权利的扩大

福利国家危机:1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导致了经济危机3失业危机4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5普选制度成了福利国家改革中最大的障碍,高额的福利支出要求有高额的税收作保证,而高额的税收造成的资本转移又减少了福利国家的税源,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哈耶克社会福利观:1有限度的保障,大家都能够得到,不是特权,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绝对保障,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相对于其他人或集团的地位的保障。2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强调要用自由主义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1失业与通胀的不可代替论:(1)反对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2)认为失业率是由影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所以实际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和其他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特征)决定的(3)只有出现名义需求的意外变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替代关系。2负所得税主张:(1)认为由于失业导致的贫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由于政府的职业许可证限制了对一些职业位置的自由竞争,导致了一些人不能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解决办法是“按照你的意愿来使用你的能力,唯一的限制是你没有干预别人这样做,是你的基本权利”充分地保障这一权利,将会极大地减少贫困与匮乏。(2)坚决不同意人们可以拥有无偿获得食物、衣服、住房、医疗等基本人权。(3)认为通过直接的生产或者与他人的自愿合作,每个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地使用其人力资源获得食物、衣服、住处及医疗。(3)对于因为某种事故或疾病导致的无法自己养活自己的人,也不认为应该需要政府来承担责任。(4)由于政府对人们的职业进入权利的限制和种种计划不当的福利措施,已经使成千上万的人在大部分基本需求的满足方面依赖于政府了。(5)提倡负所得税计划确保每个人的最低收入,并鼓励受益人进行自助。其基本含义是:划定一条收入线,收入高于这条线的人,高出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政府交税;低于这条线的人,差额部分按一定比例从政府得到补贴。(6)实行负所得税,可以达到以下福利目标:可以(1)可以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2)它将贫穷的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来看待。(3)它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4)可以减少耗费、避免累赘、高昂的福利机构介入;避免官僚机构扩大和滥用社会福利资金;避免各政党拿福利项目做交易、贿选等。教育凭单计划:极力推动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家长以选择的自由,首先他认为家长都是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因此提出了教育凭单计划,即家长为孩子交纳一定的教育税金,并因此获得了政府给的一张教育凭单,一方面,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任意一所政府批准的学校,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的。另一方面,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都可以接收持有教育凭单的学生,同时还可以自己通过收费自筹资金。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1)作为交换科学的政治经济学(2)自愿交换关系与非自愿交换关系(3)用交换科学的观点研究政治过程(4)用“经济人”的动机推动公共利益2公正的比赛规则(1)公正规则及其对分配结果的影响(2)对出发点的不平等修正3舍弃福利国家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1经济的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2全球化也激发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3全球化的发展对克服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1全球化的动力是经济自由化和自由贸易,它的成功是以牺牲人民的福利为前提的。2全球化也是一个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的两极化过程。社会福利追求生活安全和平等、公正世界的理想在这种两极化的冲击下,不断遭受挫折。3全球化在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网络。4全球化还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效,削弱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第三篇: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研究 刘明定

[提 要] 我党一贯把总结经验作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来运用、继承和发展。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在经验总结的目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 这种经验总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经验总结思想。研究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 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经验总结 思想

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坚持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 汲取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党一贯把总结经验作为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来运用、继承和发展。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思想, 研究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 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的发展历程

邓小平一贯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他认为党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都是宝贵财富, 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最可靠的。他曾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 也有反面的,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1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 就能达到统一全党思想, 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2 ] “我们不靠上帝, 而靠自己的努力, 靠不断总结经验, 坚定地前进。”[3 ]

邓小平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他对历史经验有三次比较集中的总结。

第一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向何处去?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禁锢, 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避免了思想上的混乱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 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具代表性的文件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文件体现了邓小平的指导思想。代表性的经验总结思想主要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等, 都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后作出的理论概括。对此, 邓小平曾指出,建国以来30 年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其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后来, 他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谈到: “‘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 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4 ] 因此, 只有认真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这类**以新的形式出现。

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三大召开的前后。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强调要注意把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么大的落后国家里搞社会主义“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5 ] , 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代表性的经验总结思想有: 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总结建国以来党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

第三次是1992 年的南方谈话。1989 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邓小平对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系统的总结, 这期间代表性的经验总结的思想主要有: 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在十三大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6]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观点[7] ,把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体而言, 这几个阶段的总结, 其总的方向是一致的,目的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就具体内容而言, 前一阶段的总结, 带有拨乱反正性, 主要是总结“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所提供的经验教训, 解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后一阶段则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 解决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

二、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三卷之中, 通过一系列的报告、谈话等来体现。

(一) 总结经验的标准和目的

总结历史经验的标准和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总结历史, 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 而是为了开辟未来。”[8 ] 邓小平认为: “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 才有好处。”[9 ]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其次是汲取教训, 避免错误。邓小平认为: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 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10 ]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 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 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 ‘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11]

(二) 总结经验的条件

总结经验需要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主要就是丰富的实践, 包括理论实践、生产实践等等, 否则经验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具体来讲:

其一要靠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 也是一种方法论, 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毫无疑问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邓小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强调: “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代和任务不同了, 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 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1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 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 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3]

其二要靠日积月累。理论———实践———理论, 循环往复, 一次比一次的认识更丰富, 更生动, 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对必然王国的认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邓小平认为, 在经验总结上也有一个日积月累, 不断丰富的过程, 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就是根据四川、安徽两省的丰富经验在全国予以推广的。建国初期到八大,我们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在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但最终却“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 ⋯⋯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14]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十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和八大的时候比较, 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 经验丰富得多了, 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15]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 邓小平还指出: “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 还会遇到新问题, 然后提出新办法。”[16] 1992年他又指出: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

[17]

其三要靠一定的方式。主要包括调研、考察、实验等方式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正确的发言权。邓小平认为, 很多经验都是群众发明创造的, 要积累经验必须到群众中去, 到全国各地去,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他在1975 年左右关于整顿的前期考察,1983 年赴苏州等地考察, 1984 年到深圳、珠海、厦门、上海等地考察, 1986 年天津考察, 1991 年上海考察, 1992 年南方考察等, 通过这些调查研究, 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此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最具代表性的考察就是1992 年的南方谈话, 这次考察对我们党开好十四大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邓小平还提倡在实践锻炼中积累经验。他指出: “干部要有深入群众, 熟悉专业, 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18]青年干部“现在经验不够, 过两年经验就够了。”[19] “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 经验靠我们自己创造。”[20 ] 邓小平还提倡通过实验来积累经验。1985年他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 路子走得是否对, 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 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21]1986 年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是强调:“从另一个意义来说, 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实验。”[22]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段时间以来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之路, 鲜明的体现了邓小平靠实验来积累经验的思想。

(三) 总结经验的方法

做事情要讲究方法, 进行经验总结也需要讲究方法。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方法主要有:

其一要及时。也就是对经验要总结及时, 对问题要纠正及时。他曾指出: “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 有错误就赶快改, 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23]“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 对的就坚持, 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24]

其二要实事求是。典型的实例就是对毛泽东的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也指出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他指出:“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 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 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 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 这样做, 不行嘛!”[25]“对‘文化大革命’,我们也不能说是路线错误, 按它的实质分析就是了, 是什么就是什么。”

[26]“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 才有好处。”[27]

其三要全面。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是总是讲究全面性,既立足历史和现实, 又立足国内和国外, 又看正面和方面。正面与反面, 历史与现实, 国内与国外经验都兼顾。邓小平认为: “我们既要接受成功的经验, 也要接受犯错误的教训; 既要善于学习国际经验, 也要善于学习自己的经验。”[28]他曾指出: “我们粉碎‘四人帮’,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29]“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 也有反面的,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30]他还指出:“我们走的路还会有曲折, 错误也是难免的, 但我们力求及时总结经验, 不要犯大的错误, 更不要因为小的曲折而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前进。”[31]“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是能够办得到的。”[32]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在如何对待国内和国际经验的问题上,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建设有三十九年,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33]“经验这个东西很贵, 今后还要花钱买经验, 要力争化很少的钱买更多的经验。”[34]“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 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 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 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35]“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 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 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

[36]“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 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 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37]正是因为在对待经验的问题上, 坚持全面性, 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 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 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 把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具有深厚的现实性。邓小平一生“三下三上”,[38 ]两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 但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 他总是把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认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我们衡量做的对或不对的标准。”[39]1980年他在与外宾谈话时说: “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 „„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40]

其二, 把总结经验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 具有鲜明的开拓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要把毛泽东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41]“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

[42]体现了坚持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 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拓性。

其三, 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相结合, 具有浓厚的人民性。邓小平指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 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 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 领导群众前进。”[43]“改革是大家的主意, 人民的要求。”[44]“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 都是基础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45]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的无产阶级群众观。

其四, 把总结历史经验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性。邓小平指出: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46 ] , “总结历史, 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 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 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47 ] 正是坚持这一原则,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四、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的时代启示

总结经验, 从哲学角度看, 就是立足于当前实际对以往的实践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总结经验一直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及时总结经验, 成功运用经验, 汲取教训, 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经验。马恩“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邓小平“靠不断总结经验”, 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解决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可见, 有了马列经典作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才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坚持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 坚持立足历史又放眼未来, 吸收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经验总结思想, 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在我们党长期以来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以史为鉴, 可以明白得失, 回顾历史, 从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其一,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经验, 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只有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 进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推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其二, 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的国情。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同样, 也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第三,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找到正确的道路不容易, 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更不容易。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参考文献:

[1 ] [2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12 ] [13 ] [14 ] [ 15 ] [ 16 ] [ 17 ] [ 19 ] [ 20 ] [ 21 ] [ 22 ][23 ] [24 ] [27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6 ] [ 38 ][39 ] [42 ] [44 ] [45 ] [ 47 ]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 139 , 235 , 118 , 269 , 229 ,370 , 373 , 272 , 272 , 272 , 272 , 14658 , 312 , 347 , 2921

[28 ] [34 ] [35 ] [ 43 ] 邓小平文选(第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 264 , 269 , 263 - 264 , 218 -2191

第四篇: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新农村)

思想汇报

今年的国庆,我和同学一起出去游玩,我们避开了北京的旅游高峰,选择了去河北省的野三坡百里峡。虽说那是个旅游胜地,但还应该算是农村。去了以后,发现它比河北的其他一些农村要好一些,很多人家都靠农家乐致了富。我和同学也选择住在农家院里面,那里的老板和其他村民都很热情。当我要走的时候,我却有些惆怅,一是舍不得这个有着淳朴民风的村子,二是我有些想念自己的家乡了。

我的家乡是在浙江省的一个小镇里,那里同样有着淳朴的民风,有着好客的村民,有着和谐的环境。想起来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我们家和百里峡等农村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奔去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我知道,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离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有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对于其他农村地方的建设我并不是很了解,可我曾经对家乡进行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到了我的家乡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的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的家乡紧跟国家的政策,实现合作医疗,替大家解决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公路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建设。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也有了休闲的场所,大家的身体也变得更加的健康。

三、农村教育问题。家乡多建了一些幼儿园,对于中小学也聘请了很多优秀的教师,让小孩和学生得到了更早更好的教育。

但是要把像我的家乡那样的农村甚至是更贫困落后地方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许多困难,我们还有积极做好很多方面。而经过上网查阅,我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致要做好的几个基础方面。

(一)建设新农村,加快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应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集约、规模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切实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二)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重点。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风貌,彻底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城市化,努力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的良好环境。

(三)建设新农村,应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制定规划应立足当前、把握长远、统筹安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尊重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方便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产业发展区以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历史、地理特点等,把土地、水系、清洁能源、集中居住区规划好,并搞好建设规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规划制定以后,应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 建设新农村,应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抓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一是进一步解决交通问题。农村道路建设应以方便农民进出、有利农村发展为出发点。二是搞好环境整治。三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改造,逐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技能。

(五)建设新农村,应以促进民主公平为基础。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六)建设新农村,应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为依托。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有好的带头人。基层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勤劳致富的标兵、服务群众的先锋、廉洁奉公的表率。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基层领导骨干,让他们引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

(七)建设新农村,应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努力培育"四有"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困有所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和符合时代特色的亲情邻里关系。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最后,我相信,经过农民的努力,政府的工作,还有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我的家乡及所有其它农村区域会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思想汇报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汇报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尊敬的党组织:

最近我学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相关知识,现将学习心得和党组织汇报如下。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仅道德伦理大厦根基动摇,就连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贫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倍加珍重,认真继承,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旗,使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各个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我们积极探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谈话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八荣八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如何,关键是看现在的青少年的面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其背后是千家万户、亿万民众,祖国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举措。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上一篇:设计公司产品销售下一篇:暑假工作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