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人物分析

2024-04-30

药的人物分析(精选6篇)

篇1:药的人物分析

鲁迅小说药的人物分析

写于19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见,这个“驼背五少爷”的称谓真是以小见大,匠心独用,也许“驼背”不仅仅是“五少爷”的特点,也是他的家庭在现实社会上的特点。所以还不能把“驼背五少爷”简单的归纳在麻木愚昧的百姓这一类。

正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驼背五少爷”对夏瑜这些革命党人的态度。家族的败落使他对封建王朝心存抱怨,但敢怒不敢言,所以他不像康大叔那样死心塌地甘做清朝政府镇压革命的工具,仇视革命;贵族的出身虽家道破败但本能的反对革命,所以他又不同于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愚昧而不理解革命。由于这一形象塑造,使得《药》这篇小说在反映现实方面更具有广泛的社会空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避免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简单化公式化,虽然“驼背五少爷”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敷衍了事,却在这一形象上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一个“驼背五少爷”让读者领略了文学大师的高超本领。

篇2:药的人物分析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选矿水溶液中黄原酸盐的分析测定方法。阐述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化学滴定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测定效果。并指出黄原酸盐测试技术将向多种药剂同时测定的方向发展,对选矿厂药剂合理利用和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述;黄原酸盐;测试技术; 前言

自1925年Keller首次在浮选过程中使用黄药作为捕收剂以来,关于黄药在浮选溶液中的[2]变化规律,赋存状态的研究就倍受关注,因为这关系到黄药在浮选过程中的合理用量,自动化检测和控制,以及在选矿废水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矿浆中成分复杂,溶液中干扰因素多,黄药在浮选过程中分解产物繁多,仪器设备的限制,加上实验操作的精确性,使得分析过程难上加难,分析结果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对黄药及其衍生物测定的仪器方法更加精确和成熟。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黄药及其衍生物在溶液中常用的测试手段,并对各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捕收剂等微量药剂在溶液中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浮选研究中主要用于测定溶液中的低浓度浮选药剂,研究药剂与矿物作用产物的组成,某些调整剂在浮选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药剂吸附动力学等。

[3]李文艳等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生产废水中乙基黄原酸钾的含量。先过滤出废水中的不溶性物质后,以待测废水为背景样进行校正,直接测定吸光度,有效的消除了干扰,该方法检出限为0.01mg /L,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 18mg /L,水样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3%。

[4]贺心然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待测水样中丁基黄原酸浓度,用待测水样作为背景校正,并通过对不溶性物质,可溶性物质如硝酸盐,亚硫酸盐,以及金属离子的干扰实验,使得实际水样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76%,检出限为0.006 mg/ L、测定上限为12.00 mg/ L,利用不同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无明显差异。

F.Hao, K.J.Davey, W.J.Bruckard, J.T.Woodcock等进行了黄药在实验室浮选过程中的在线监测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对黄药的浓度进行了实时测量,检出限达0.001mmol,利用HPLC对实时分析结果进行了比对,发现不同种类黄药的浓度与在线监测时相一致。研究有利于在选矿厂在浮选过程中药剂制度的改善,从而节省药剂用量。

[6]松全元曾利用紫外光谱研究钛铁矿表面苄基胂酸吸附动力学曲线。其将钛铁矿纯矿物置于数毫升苄基胂酸溶液中,在一定pH条件下搅拌后,溶液移入离心试管,离心分离得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溶液的吸光度, ,即可求出钛铁矿吸附后苄基胂酸的剩余浓度。由相应公式可算得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从而得到吸附动力学曲线。由于药剂吸附量一般在10-8一10-10mol/cm2数量级,这用常规分析方法是难以测定的,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与矿物作用后溶液中药剂浓度的变化,从而推算矿物表面的吸附量,是比较简单的。

[7]余雪花等研究了纯乙基黄药对纯黄铁矿相互作用行为的紫外光谱研究,在黄铁矿经硫酸铜活化后与黄药作用,除产生双黄药和一价铜的黄原酸盐外,还有二价铜的黄原酸盐,后者在高浓度的硫酸铜用量时较为显著。同时研究了随着pH的增加,乙黄药与黄铁矿作用后产生的双黄药原来越少,pH达11.7时,双黄药的生成量为0,在碱性条件下pH>9时黄铁矿表面

[5]

[1]吸附的主要是另一种黄药的衍生物,即乙基一硫代碳酸盐,但它在黄铁矿表面会迅速分解。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各项测试,操作简单,方便,标准曲线线性相关性好,线性范围宽,是目前大家常用的测试手段。但是只能同时测定单一组分,含有多种组分时,操作复杂,而且重复性较差。二化学滴定法

采用滴定法测定黄原酸盐是早期比较原始的分析方法,利用弱氧化剂进行标定,淀粉作为指示剂,当溶液由乳白色变成微黄色即达到终点。主要有沉淀滴定法,硝酸银电位滴定法,示波滴定法等。但该方法步骤繁琐,缺乏准确性,重复性差等缺点,目前仅适用常量分析。

[8]陈景文等采用丙酮分离试样中的共存物质,利用黄原酸于室温下,在酸性介质中定量分解生成CS2和相应的醇(合成反应的逆反应)的性质,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碱金属黄原酸盐的含量,滴定终点敏锐,经与硝酸银电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比较,本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35%,可满足实际生产应用的需要。

王玉琴等报道了以银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在丙酮—氨水介质中用硝酸银电位滴定法测定黄原酸钾的含量,滴定终点敏锐,方法简便,相对标准偏差低于0.5%,可满足实际生产应用的要求。

[10]朱红霞等通过对国家标准GB/T5750.08-2006中丁基黄原酸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试剂的选择,pH影响,洗涤次数,静置时间,标准液体加入方式等条件的实验。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解决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技术问题,应用该方法对饮用水及其水源水进行了测定,样品测定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易受基体干扰,需要进一步探讨消除干扰的方法,拓宽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三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它是指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柱内的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力不同,样品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达到平衡,从而进行分离分析。

李冠军等提出了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水中超痕量黄药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黄药在强酸介质中定量分解出二硫化碳的特性,采用反推的方法求得黄药的浓度,作者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超痕量黄药,特点是抽取与样品呈平衡状态的进行分析,根据气态方程与稀溶液特性求出黄药溶度。该实验最低检测限达0.3ug/L,在含黄药5ug/L的水平其变异系数仅为5%。

[12]张凯舟等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微量黄药。其利用黄原酸盐溶于水中电离出黄原酸根离子,根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得黄药阴离子与其他组分分离,分离后的组分经高灵敏性,高选择性的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使含硫原子的的物质产生一系列的特征反应,转变为光电流,经过放大记录,可以可获得定性定量的光谱图。实验过程中采用担体为苯乙烯二乙烯苯的共聚物,柱温在160度,汽化室温度210度,检测器150度,一定的空气流速,氮气,氢气流速条件下,并使用8-羟基喹啉三氯甲烷为萃取液,消除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黄药的浓度在0~50ug/mL的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高呈线性,加标回收率达94%以上。

气相色谱具有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性的特点,并且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但不能测定难挥发性,热稳定性不好的物质。由于黄原酸盐受热易分解出CS2,在测定混合药剂时,不能分别测出不同烷基类黄药浓度。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液相色谱之上引入气相色谱理论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色谱分析方法。原理是由于样品溶液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从而分离的过程。[11][9]周春山等提出了三种适用于黄原酸盐混合物中单个黄原酸盐的分离和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前氧化反相色谱法,柱前络合反相色谱法,柱前氧化正相色谱法。同时还提出从黄原酸盐混合物复杂的色谱峰测定单个黄原酸盐的计算方法,使各个黄原酸盐的最低检测极限为0.15~2.0ng。

[14]宁淑萍等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黄原酸盐与氨荒酸混合物组成的方法。混合物经碘氧化后生成对称和非对称化合物,用正己烷萃入有机相 , 在RP18柱上以甲醇-水为流动相,240nm处检测,其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6.2×10-5~2×10-3mol/L,平行测定7次,测试结果的RSD<2%。

[5]F.Hao, K.J.Davey, W.J.Bruckard, J.T.Woodcock等利用HPLC研究了不同黄药在浮选溶液中的分布情况。作者从浮选槽中取出10ml矿浆,经过8um的针头过滤器得到澄清液,将50ul滤液注射进入HPLC中进行测定。利用乙基黄药和戊基黄药在HPLC中的检出时间不同,从而将这两种黄药区分出来。通过校正曲线可测得高达0.25mM乙基黄原酸钠,并且检出限可达0.001mM黄药。

高效液相色谱不受样品挥发度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它非常适合分子量较大、难气化、不易挥发或对热敏感的物质、离子型化合物及高聚物的分离分析。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当将样品直接注入柱内时,柱内的压力上升,物质的保留时间会改变,从而影响分离效率,操作相对较难。五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通道,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或)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分配技术,它是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药物学医学等领域,应用在浮选药剂的检测方面很少,但实践证明其在检测黄药及多硫代碳酸盐含量时非常有效。

[16]F.Hissner等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同时检测不同烷烃黄药和磷酸酯。在实验中,使用硼酸和硼砂作为缓冲溶液,氢氧化钠作为调整剂,电压为25kv时对水样进行分离测定,通过对比迁移时间和标准峰,检测出药剂种类和含量。同时作者通过比较不同高压下注射和堆垛注射的注射方法,确定了堆垛注射能够提供最佳的灵敏度,并且能降低检出限至10-40mg/L。

[17]TuomasSihvonen等利用毛细管电泳仪在纯水和浮选水溶液中分离异丁基黄药和乙黄药,在纯水中异丁基黄药的检出限可达0.41mgL-1,异黄药的检出限可达0.025mgL-1,在浮选流程水中,检出限分别为0.62mgL-1和0.16mgL-1。整个分析成分的过程所消耗的时间不超过10min。J.Kemppinen, A.Aaltonen等通过在线耦合毛细管电泳并联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验的方法对选矿水溶液中的黄药进行了在线检测,研究了黄药的分解产物,尤其是硫代碳酸盐,硫代硫酸盐。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对各种类型的选矿厂废水进行测定而不需要进行样品的准备,只需在样品导入时外加加压注射器辅助,并且可以检测到10mgL-1以下的黄药,结果可靠,重复性高。

毛细管电泳法与高效液相电泳法相比,具有分析速度快,柱效高,前处理简单,洗脱液少,毛细管易清洗等特点,应用在浮选药剂方面非常有效。但灵敏度及线性范围不如高效液相电泳仪,仅能实现微量制备等缺点。六结论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虽然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不同黄药的最大吸收吸收峰相同,只能测出样品中黄药类的总含量,不能分别测出不同黄药的含量。

2.目前国内外利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浮选药剂的研究鲜有报道,但其优良的特点可以同时测定不同黄药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是今后研究的新课题,新方向。

3.当前对浮选药剂分析的方法繁多,但对于多种混合药剂的测定研究甚少,且方法不够完

[18]

[15][13]善,对于快速高效的分析多种浮选药剂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Keller C H.Froth-flotation concentration of ores[Z].Google Patents, 1925.[2] 薛玉兰,余雪花,潘焕基,等.黄药在矿浆中的赋存状态和测试方法研究[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94(05):586-591.

[3] 李文艳,罗延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乙基黄原酸钾[J].光谱实验室,2011,28(4):1812-1815.

[4] 贺心然,曹雷,展卫红,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丁基黄原酸[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07):552-554.

[5] Hao F, Davey K J, Bruckard W J, et al.Online analysis for xanthate in laboratory flotation pulps with a UV moni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 2008,89(1):71-75.[6] 松全元.用紫外光谱法研究浮选药剂作用机理[J].化工矿山技术,1985(06):35-38.

[7] 余雪花.乙基黄药与黄铁矿相互作用行为的紫外光谱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1995(02):30-34.

[8] 陈景文,曹淑红.滴定法测定碱金属黄原酸盐[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06):355-357.

[9] 王玉琴,曹淑红,陈景文.黄原酸钾的电位滴定法测定[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26-27.

[10] 朱红霞,许秀艳,于建钊,等.铜试剂亚铜分光光度法测定丁基黄原酸方法的探讨[J].光谱实验室,2013,30(001):341-348.

[11] 李冠军,栗威.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黄原酸盐的原理与实验[J].甘肃冶金,2012(04):99-100.

[12] Trudgett M.The Ultra-Trace Level Analysis of Xanthat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2005.[13] 周春山,巴尔 A.,施威特 G..黄原酸盐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1(01):80-86.

[14] 宁淑萍,吴春雪,周春山.黄原酸盐与氨荒酸混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冶金分析,2000(05):26-28. [15] 戴婷婷,荚荣,郑志侠.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领域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2168-2171.

[16] Hissner F, Daus B, Mattusch J, et al.Determination of flotation reagents used in tin-mining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99,853(1):497-502.[17] Sihvonen T, Others.Determination of collector chemicals from flotation process waters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2012.[18] Kemppinen J, Aaltonen A, Sihvonen T, et al.Xanthate degradation occurring in flotation process waters of a gold concentrator plant[J].Minerals Engineering, 2015,80:1-7.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19条

篇3:单方与单味药的关系分析

一、中药七情并非都是讨论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中药七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 其序录云:“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 勿合用也”。惜《本经》未对七情中每一情的涵义作出解释, 但分析段文字可以看出:“凡此七情”, 说明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都属于中药七情的内容之一, 《本经》并未将单行排除于七情之外。

“合和视之”, 《中华临床中药学》 (以下简称“原书”) 认为, “‘合和’在此即配合协调, 含有配伍之意”。从原文来看, 《本经》对七情中“合和”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 即“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可用相畏、相杀者”。勿庸置疑, 都是讨论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而单行却排在“合和视之”之外, 说明单行与相须、相使等其余六情讨论的不是一回事, 不能视为配伍关系看待。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对单行作了很好的解释, 认为“有单行者, 不与诸药共剂, 而独能攻补也。”意即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病。历版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都宗此说。有鉴于斯, 笔者认为, 七情讨论的是中药运用的七种情况 (它既包括单味药物的运用, 又包括药物间的配伍运用) , 并非都是讨论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这样理解, 既不悖《本经》之原旨, 又切合临床用药之实际。

二、单行不是单方

原书认为:“李时珍将单行与单方划等号, 已经与《神农本草经》所论单行原义不符。如再将单方解释为只用单味药治病, 则连单方的原义亦不复存在。”此说曲解李时珍之论, 有断章取义之嫌。

单方, 徐大椿曰:“单方者, 药不过一二味, 治不过一二症, 而其效则甚捷。”《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进一步解释说:“单方, 是简单的方剂, 用药不过一二味, 适应症不过一二症, 药力专一而取效迅速。”从而可以看出, 单方既有组方简单之义, 又不排除用药单一的可能性。而原书认为:“单方之‘单’乃简单之单, 而非单一之单。”其理解有失偏颇, 难以令人折服。

单行, 李时珍称为独行。单、独二字涵义相同, 《古汉语常用字典》均解释为“单独”。《现代汉语小词典》均解释为“一个”。李时珍曰:“独行者, 单方不用辅也。”笔者理解其义有三: (1) 李时珍强调“独行”、“不用辅”, 说明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物治病, 与《本经》一脉相承, 并无相悖之处。 (2) 李时珍强调“单方不用辅”, 以示人把“单行”与“单方”区别开来, 并无混淆之意。怎么能说李时珍将单行与单方划等号呢?应该说, 单行与单方都有用药简单的共性, 其“用辅”与“不用辅”是其界定的主要依据, 决不能舍弃“不用辅”三字, 而误认为李时珍将单行与单方划等号。 (3) 将单方解释为只用单味药治病, 是不对的, 至少是不全面的。确切地说, 单味药治病只是单方中的一部分, 而决非全部。原书认为, “关于单方, 尚未见有直接将其解释为用单味药治病者。”事实上, 单方不完全是用单味药治病, 但其本身亦包含了单味药治病的内容。若否定单方用单味药治病, 那么单方的原义同样亦不复存在。

三、单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用药形式

原书引用五代韩保升《蜀本草》的一段话, “凡三百六十五种, 有单行者七十。”认为《蜀本草》的作者并不认为单行是用单味药治病, 并对“有单行者七十一种”提出质疑。

首先, 《蜀本草》中“有单行者七十一种”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现已不得而知, 何况原书已佚, 无法考证。但字里行间看不出韩保升否定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病。不然, 书中怎么会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的记载呢?

原书认为:“单行不可能只有七十一种, 何药不可单用?今天, 似乎还举不出一味只入复方, 不能单味应用的药物, ”此说十分中肯。一般来说, 凡药均可单用。但在临床用药实际中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单用, 故不能因此而怀疑, 甚至否定《蜀本草》对“单行者七十一种”的统计数据。正因为药物都可以单用, 更说明单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用药形式。

四、关于单行的概念前后不一致

原书认为:“七情中每一‘情’讨论的都是两味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临床效应, 当然亦包括单行在内”。又说:“药物配伍后, 药物之间便存在种种关系。”说明七情中的每一情都是讨论药物配伍关系的, 且药物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临床效应。但在解释单行涵义时, 原书指出:“凡是彼此之间没有增减治疗效应或毒害效应的特殊关系的两味药合用, 其配伍即属七情中的‘单行’”意思是说, 属单行的药对配合, 既不增减治疗效应, 又不增减毒害效应, 而是各自独行其是。那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如何理解呢?明曰配合, 实则彼此互不相干, 配而不合, 有失配合之本义。概念前后矛盾, 令人莫衷一是。

原书说:“配伍七情属于单行的药对, 也可能其中一味 (或两味) 与其它药之间存在增减治疗效应或毒害效应的特殊关系, 但具体配对的这两味药之间, 并无这类特殊关系。”笔者理解, 可能是介绍配伍七情属于单行的药对在方剂中的运用情况。从原文分析, 如果属单行的药对, 其中一味 (或两味) 与其它药之间存在增加治疗效应的, 应属相须或相使配伍;存在减低治疗效应的, 应属相恶配伍;存在增加毒害效应的, 应属相反配伍;存在减低毒害效应的, 应属相畏或相杀配伍。既然属单行的药对, 在复方中与其它药的配伍关系如此明确, 那么, “各自独行其是”的单行的药对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 笔者认为,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在复方中无单行可言。至于原书以保和丸中神曲与连翘之间的配伍关系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是不妥当的。

摘要:单位味药治病称单行。单行属中药七情的内容之一。现就其是否属配伍关系, 从四个方面与《中华临床中药学》的作者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物治病, 不属配伍关系。中国图书分类号285单行, 是指单味药治病, 历来视为定论, 并无非议。

篇4: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分析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 药理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47-01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指含氟的第三代喹诺酮药物,由于在原有的结构中加入了氟,致使其在药代学和临床应用诸方面得以扩大。近年来,随着β-内酰腰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菌株的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的重用。因此,为便于临床上正确地使用该类药物,现就它们的药理特点做一简单的综述。

一、抗菌活性广泛

1、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抗菌作用,但抗菌活性较对肠杆菌科细菌差。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妥苏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等均具有杀菌作用。以环丙沙星为最强。诺氟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几乎无效。

2、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其中以环丙沙星为最强,依次为司帕沙星、妥苏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

3、对奈瑟菌属的作用以司帕沙星的活性为强,并且强于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

4、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依次为:司帕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

5、对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以环丙沙星最强。诺氟沙星几乎无活性。

6、对厌氧菌的作用以氧氟沙星为强,环丙沙星次之。

7、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妥苏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8、司帕沙星对衣原体和支原体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二、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

本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内的DNA旋转酶,导致细菌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DNA不能复制,进而影响染色体的形成,细菌最终不能分裂和死亡。故而为快速杀菌剂。

细菌对本类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是DNA旋转酶A亚单位突变或细菌对药物的渗透性改变所致,不同于其它药物的耐药性是由于质粒介导所致。因本类药物作用机制独特,并且与其它药物无交叉耐药现象,故可以和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其抗菌作用。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1、拓扑异构酶Ⅱ

基因突变引起靶酶DNA螺旋酶的改变,是主要的耐药机制。拓扑异构酶Ⅱ又常称为DNA螺旋酶,为一个四聚体,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分别由gyrA和gyrB编码,DNA螺旋酶催化DNA逆向超螺旋,当喹诺酮类药物抑制此酶活性时,将阻止DNA复制、修复、转录,染色体分离及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目的。旋转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在大肠埃希菌中研究较多,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序列上,67-106残基区域常发生突变,因而命名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每一种gyrA突变都可造成对喹诺酮类所有药物交叉耐药,当同一基因上发生2个以上位点的突变时,引起的耐药频率远高于单位点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突变在染色体上,至今尚未见质粒介导耐药的报道。DNA螺旋酶突变的精确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QRDR可能位于喹诺酮类药物作用区内或在其附近,gryA的改变产生耐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于酶结构的改变引起空间上的障碍,阻止喹诺酮类药物进入喹诺酮类药物作用区;另一种是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干扰喹诺酮类药物一酶DNA相互作用。

2、拓扑异构酶Ⅳ

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产生对药物的低水平耐药。当拓扑异构酶Ⅱ、Ⅳ均发生变化,则耐药程更大。

3、主动排出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在能量的支持下,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胞。在多种细菌中都已发现各种各样的主动排出系统,对革兰阴性杆菌研究得最为详尽。由于膜蛋白可将许多不同结构的抗生素主动排出菌体,从而容易造成细菌的多重耐药,膜蛋白的活性要依赖跨膜的质子梯度。在临床分离的耐药株中,已发现旋转酶突变与排出性耐药机制共同存在,多重耐药机制在同一菌株中的同时存在,容易产生对药物的高耐药性。

四、抗生素后效应

本类药物应用于机体后,体内无药时仍有1~6小时的抗菌活性,这可以帮助临床减少给药次数,减轻医疗负担。而不影响疗效。

五、药物代谢特点

1、本类药物无论口服或非口服均可达到满意的血药浓度,并且胃肠道反应少。

2、体内分布广: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低有关,几乎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浆膜腔和骨组织。

3、多数药物通过肝脏代谢转化或由肾脏排泄,根据品种不同差别较大,部分以原形由肾脏或胆汁排泄,兼有上述二种途径排泄的药物其半衰期短,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而司帕沙星、双氟沙星主要由肾脏以原形排出故半衰期长。

六、毒副反应少

本类药物的毒副反应轻,总发生率在5%左右,主要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及便秘等胃肠道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情绪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病人有一过性转氨酶增高,尿素氮增高等,极个别病人可有皮肤瘙痒、皮疹或过敏反应。

由于本类药可进入乳汁并且主要作用于DNA旋转酶故而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骨骼发育不成熟儿童;因其具有神经精神作用,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癫痫病人。

七、小结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作用广泛,组织利用率高,耐药率低,副反应少,是临床值得推广使用的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骼系统感染及外科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义,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2011,12

[2]李福杏,李光沐,九十年代国际新型抗菌药-氟喹诺酮类[J]四川畜禽,1997,(11)

[3]李眉,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1998,(06)

篇5:性药的危害

我国传统中药中温肾壮阳类药物多半具有助欲功能,其中常见的植物和矿物类有附子、肉桂、淫羊藿、阳起石等。动物类药有动物阴茎和睾丸(牛鞭、驴肾之类)、鹿茸、晚蚕蛾、九香虫、海马等,但大多力单势薄。因此,古人常以复方进服取效。近来有人将古人的复方,用现代工艺技术制成“中国猛男”、“海马三肾丸”等,在市场上销售。

适度、适时的性生活是延缓衰老,永葆青春的秘诀之一。然而“纵欲催人老”,“房劳促短命”、假如不善节制,纵欲房劳,甚至使用“春药”来激发性兴奋,支撑性生活的话,那么轻则因壮阳“春药”性多温燥,多用有助火劫阴之弊,加上频繁、竭其精而后快、借助药性到达极点的性生活,使机体遭受难以恢复的损害,重则可引起睾丸萎缩、前列腺肥大、脑垂体分泌激素失调,造成伤生害命,促使早夭的结果。曾记否,电影《垂帘听政》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杀鹿、锯茸、接鹿血,咸丰皇帝一饮而尽……尽管咸丰皇帝的死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他贪欲过度,不适时宜地饮用“得天地之阳最全”的鹿血,与壮年早荡不无关联。

清代医家在《石室秘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人有头角生疮,当时即头重如山,第二日即变青紫,第三日青至身上,即死。此乃毒气攻心而死也。此病多得之好吃春药……”具体地描述了“春药”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假如长期服用“春药”,即使停药,亦往往会出现性功能低下,甚至导致无法恢复的阳萎。因此,切莫为求一时之快而铸成抱憾终身之错。

那么,阳萎病人能常服“春药”吗?我们认为,即使阳疾病人投用“春药”后,确能使阴茎暂时勃起,也只是图一时之快,如涸泽而渔而已。只有消除病人心理上的焦虑和惧怕,适当地使用辨证论治的药物,夫妻合作,或者针对器质性疾病的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再振雄风”的根本。否则,不间青红皂白地寄期望于“春药”,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服后如同火上浇油,致使相火炎炎、真元受伐,会产生头晕目胀、血压升高、鼻腔出血、兴奋失眠等副作用。有资料证明,滥服“春药”能够导致以下几类危害:

1、虚损性疾病。“春药”的直接效应是激发性欲,导致性交过度。而性味燥烈的药物与过度性交造成精气超多损伤,是促成虚劳早衰,直至死亡的原因。

2、外科疮疡类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也能够是“春药”之毒积聚体内,向外发泄,攻克体表所致。

3、生殖器官功能减退。“春药”的功能是暂时性的,好似“煽风点火”,促成的快感不仅仅提高了性器官的兴奋阈值,而且使性器官始终陷于一种不能及时得到恢复的疲惫状态,最终酿成更严重的衰退。

4、对后代的遗患。滥服“春药”助兴的父母所孕育的胎儿,先天不足或畸型的可能性较大。

“春药”是一种非凡的药品,健康人千万不好被蛊惑。确有性功能障碍者,也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恰当合理地使用,切不可贪图一时之欢而随意服用。

篇6:药的读书笔记

这是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一般我们都认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其实联系时代背景仔细分析还可以得出,“夜游的东西”虽小,但它们是活动的,象征着革命者力量微弱却是清醒的。“什么都睡着”说明整个社会处在熟睡状态,没有苏醒。所以,这一句暗示着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还是麻木、蒙昧的。鲁迅的文章环境描写一般都与写作背景有关联,分析的时候可联系背景思考。

不光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含义。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鲁迅先生在一句话里面竟然同时用到了两个“掏”字,来表现华大妈的小心、谨慎,把钱藏得极为隐秘,告诉我们华家的钱来的极不容易,也说明了华老栓要去办的事情特别重要,才动用这包洋钱。同时作为一处悬念,勾起读者的欲望,渴望弄清楚华老栓究竟要去干什么。“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连续用到了“接”“抖”“按”这一连串的动词,说明华老栓特别的小心,生怕把这些钱弄丢了,装妥帖了之后才出发。这样仔细究竟是去干什么?此处更进一步引发读者深思。读了后文我们才知道,他之所以这样仔细是因为儿子的病要靠这些钱去换的.,可以说钱就是儿子的命啊,所以才格外小心。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不但字词锤炼的极好,而且也懂得如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

这是文章第四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给我们渲染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气氛。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到了一个比喻,将两面的坟墓比作馒头。这个比喻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得出本文所说的“药”,其实就是“馒头”,只不过是醮了人血的馒头。所以,我们应该将此处的“馒头”与前文的“馒头”作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前文中所说的“馒头”就是饱含着华老栓一家人全部希望的“人血馒头”,它是杀害革命者的罪证,以康大叔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告诉华老栓,只有“人血馒头”才是华家儿子生的希望,华老栓是愚昧群众的代表。文章第四部分的“馒头”实际上就是一座座坟墓,它是愚昧群众及革命者死亡的标志,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杀害革命者的罪证,他们把群众及革命者的死当作祝寿的礼物。所以,此处的“坟墓馒头”与“人血馒头”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义。

同时,鲁迅在本段中写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是想告诉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暗示了革命的道路虽然“歪歪斜斜”“细小”,但是只要人们愿意走,终有一天会成为与封建统治者不同的,界限分明的大道。

上一篇:会计实习岗位实习报告3000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