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人物分析

2024-04-24

薛宝钗人物分析(精选6篇)

篇1:薛宝钗人物分析

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确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

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

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

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打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

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

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

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

“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引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

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

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

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篇2: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篇3: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分析

1. 宽厚豁达

作者在第五回中对薛宝钗的性格就有了明确的交代, 说她行为豁达, 很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们, 也多喜欢与她玩笑。林黛玉也曾多次借事讥讽, 她都以装愚守拙的态度直接忽视掉或者尽量回避, 避不开就柔地的化解。四十五回, 宝钗为黛玉剖析病情告诉黛玉宜长期多食燕窝滋阴补气。可是她同时考虑到林黛玉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和高傲的脾性, 就对黛玉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去和妈妈说了, 只怕我们家里还有, 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 又便宜, 又不惊师动众的。”由此可以看出来薛宝钗的豁达是同龄中的兄弟姐妹大多数都赶不上的。这也成为她能在贾府上下获得全方位人缘的优点之一。

2. 才华横溢

如果说大观园中最有才华的人, 既不是文采过人的黛玉也不是杂学旁通的宝玉, 而是文笔出彩又涉猎广泛的宝钗。可以说薛宝钗的知识面比靠杂学博彩的贾宝玉还要大而精通。在诗词上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不相上下的。

关于薛宝钗的经商之才在第五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情节, 史湘云手里拿了一张票子笑道:“这是什么混账票子?”黛玉瞧了也不认得。这时宝钗一把接了, 正眼看岫烟的时候才说是张当票。史湘云还问什么是当票子, 众婆子笑道:“林姑娘都不认得, 别说姑娘们了。就如宝玉, 他是外头常出去的, 只怕他也还没见过呢。”薛姨妈又问是从哪里拾的, 史湘云方欲说时, 宝钗忙说:“是一张死了没用的, 不知哪年勾了账的。”从这段对话中透露了三个信息:第一, 像贾府这样的官宦人家, 子女对外面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不了解的, 就算是常在外走动的贾宝玉也不太知道;第二, 从薛宝钗的反应和她应对薛姨妈时说的“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哪年勾了账的”等就说明她是识得当票的, 她不单识得而且还很精通其规则类型;第三, 薛宝钗作为聪慧的女子, 理所应当的她会为自己的母亲分忧, 所以这就能解释她为什么识得当票并精通其规则了。她的商业头脑在第五十六回中也有表现:她看探春修葺大观园时帮助过她, 就曾说过:“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即可用, 便值钱。”

3. 虚伪矫情

她在性格上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她也有着矫情虚伪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点戏文本子。宝钗深知贾母的地位, 便根据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 爱吃甜烂之食等贾母的喜好, 依着她往日素喜戏文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命她点戏时她都点老人家喜欢的热闹戏文。宝钗一共点了两出戏。以她的聪慧, 贾母与众姐妹们的大体喜好她肯定是知道的。她完全可以第一出戏为贾母所喜而点, 第二出戏为众姐妹所喜而点, 但她却没这么做, 全是按照贾母喜欢而为!

明知之而不为, 可见薛宝钗在与自身利益有冲突的时候,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把自己的喜好假说成与贾母一样为了讨得她的欢心和重视, 连一向不恶语相向的贾宝玉也嗔怪她, 她又能为自己的做法讨取借口, 这时的宝钗是既虚伪又矫情的。

4. 三从四德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贵族大家闺范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她是受封建思想荼毒很深的一个人, 她经常规劝贾宝玉走仕途之路。多与仕途之士结交, 男儿要考取功名, 多读书做文章, 与人多谈些经济。在第四十二回中, 林黛玉行酒令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话, 她就单独叫了林黛玉:“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规劝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连作诗学字等事物, 也不是你我分内的。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最怕是看了些杂书, 移了性情, 不可救药就不好了。”可以说在薛宝钗的行为准则里“女子无才便是德”“针线女红、才是本分”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她还规劝过湘云, 也是“女儿家针线女红才是正经之事”。

在婚姻方面, 薛宝钗秉从的是“婚姻大事应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不得做主”等迂腐思想。薛姨妈问她与贾宝玉的婚事说:“虽和你姨妈说定婚等事, 也还没有得应准, 说要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愿意不愿意?”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连父亲也没了, 妈妈本应该为我事做主的, 再不然就等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可见其受封建道德束缚之深, 思想之迂腐。

5. 圆滑隐忍

薛宝钗是大家族里面的名门闺秀。德行品行必然最为出众。《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元春差人送了个灯谜让众姐妹兄弟猜, 书中写道:“宝钗听了走近前面一看, 是一首七言绝句, 并无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口中少不得称赞, 只说难猜, 故意寻思, 但其实她早就猜着了。”众人都只是直接解了灯谜写了出来。只有她一人当着小太监的面多加称赞并说难猜。由此看出, 薛宝钗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是非常缜密的!无论何时她都严谨如一, 永远表现出最完美的一面。《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赵姨娘可以说是最显著的性格, 那就是有仇必报, 而薛宝钗可以说她是隐忍不发的典型。

二、薛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原因

薛宝钗出生在官商世家, 家境富裕, 家教甚严, 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家庭环境因素, 培养了薛宝钗温柔的性格。她天生丽质又有一位大家闺秀性格温柔的母亲, 成长环境非常的好。从小饱读诗书, 接受系统的封建贵族礼仪知识培训。传统的出身、传统的家庭、传统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对封建传统道德深信不疑的她。知书识礼, 待人宽厚, 三从四德, 精通女红, 再加上薛宝钗的天生丽质和聪慧, 她必然成为一名封建贵族家庭中大家闺秀的典范。但她父亲的早逝, 兄长的不务正业, 母亲独自支撑家业, 也让薛宝钗过早的成熟。家族生意是皇上采办, 触及面是非常广的也非常的庞杂。利益冲突也非常的多, 家事渐落, 伙计们也糊弄不务正业的哥哥。以原著中她商业头脑的体现她必定帮过母亲协理商铺。在各种利益之争之下, 必会影响她的性格和人生观。

2. 社会环境原因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 封建社会制度等级观念非常森严。封建贵族因为其本身的阶级特点, 一直有着优越性和复杂性。他们的子女们都不得不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挣脱不掉封建道德的束缚, 薛宝钗就是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和迂腐道德毒害非常深的一个。她所有的行为思想都是按照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道德观念来执行。她的性格行为都被其约束, 她所做的一切, 所说的一切都是最合乎封建逻辑的。按照当时的社会准则她并没有错!她虽然也是站在社会的的上层, 但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作为“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这就是她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的社会地位, 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母、王夫人等的本质区别。她只是顺应时事的做着她该做的事。她的利己为先, 她的处事无情, 她的虚伪矫情正是当时畸形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宝钗悲剧结局是必然结果

如果不符合这个社会要求的人物是悲剧结局, 宝玉, 黛玉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深刻, 而那些所谓的符合要求的人物也是悲剧结局, 如宝钗, 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的黑暗没落。就如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所解释:“论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统统没有好结果, 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 下至庶民, 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受祸害。”

摘要:薛宝钗作为封建小说里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 具备宽厚豁达、才华横溢, 理智稳重, 容貌美丽的优点。可以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名门淑女的典范。她对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着绝对的信奉与遵从。尽管她受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却仍摆脱不了成为封建道德的殉葬品和个人命运任人摆布的悲惨命运。薛宝钗性格命运有其家庭环境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性格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薛宝钗与林黛玉人物比较研究

关键词:人物 比较研究 红楼梦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女性形象,这两个女性个性不同,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拥薛”“拥林”的两派。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妨去喜爱薛宝钗;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不妨去爱慕林黛玉。其实人类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个面象,这就要看个人如何取舍。

一、身世不同

所谓“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的薛家原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当时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他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林黛玉则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林如海虽也是侯门后裔,但已降落到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他膝下无儿,而黛玉又聪明绝顶,姑且把她当个男孩子来教养;因此黛玉博览诗书,生活充满文艺情趣,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黛玉先丧母后丧父,孤苦伶仃,只好长期依靠外祖母家,她在贾府家中是寄人篱下的无依苦状。

二、个性不同

1.对现世积极的企图与否

宝钗是一位候选入宫的少女,当时皇帝“征采才能……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因此对她而言,求知是为了学以致用,她的行为当然要适合于正统的标准。另一方面,皇商世家无形中赋予宝钗以计较利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人必须是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她对一般人认为飘零无据的柳絮做了出人意料的诠释:“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何等的现世功利主义!对她而言,她所憧憬的“青云”到底是什么?她并没有真的被选入宫,贾元春的地位自是不可幸得的,因此她只有全力以赴的争取宝玉夫人的地位。

林黛玉是个完全没有现世企图的才女,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绝,体验自然。她向外的人世圈子越缩小,内心的发展越抽象、越深细,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诗画天地。当别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落泪。她的《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慰秋心?”她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这些诗句主观地寄托出黛玉自己的身世之感,宝钗的《柳絮词》所寄寓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所写的却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既不失柳絮本题,也完全与现世积极的企图无关,纯粹描写自己的身世与心境。

2.言谈方面——识大体与语言苛刻

宝钗是一位很识大体的女性,她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元妃省亲回来要姊妹们做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绿玉春犹卷”的句子,便指点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教他把“绿玉”改为“绿腊”。贾府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宝钗就专点《西游记》这一类的闹戏。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宝钗参加,这当然是个难题,可是她能以消极应付的本质取积极协助的姿态,做出使一家都满意的事来。探春决定了把大观园中的花果生产交给几个老婆子掌管,宝钗就接着提出一种调剂性的主张:凡经管生产收入,除供应头油香粉外,其盈余不必再行交到账房,作为经管人的贴补,而且应当也分些给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虽然省了钱,却不显得太啬刻,其他未经手的人们得到利益,也便不致抱怨或暗中破坏别人。于是各方面都欢喜感服,她这一措置是“小惠全大体”。

林黛玉的口才犀利,以至于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对于那又蠢又聪明的刘姥姥,大家都苦于无以名之,黛玉叫她做“母蝗虫”。第八回中,宝玉前去黎香院探病,黛玉前来,宝玉因多喝点酒遭李嬷嬷拦阻,李嬷嬷叫黛玉也帮忙劝酒,黛玉便道:“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宝钗听了直说:“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可见她口才所换得的不过是别人深重的反感,她随口撕裂了别人的脸色,也撕裂了别人和自己的关系。

3.处世方面——城府深与无心计

“宝钗扑蝶”最能看出宝钗城府深。且说大观园中的众女孩都在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准备祭饯花神,与花神告别,宝钗因不见黛玉,遂往潇湘馆来寻。途中忽见一双蝴蝶迎风飞舞,宝钗遂取出扇子扑耍,结果就在滴翠亭旁听见两个丫头(小红与坠儿)的秘密,原来小红的手帕丢了,正好为贾芸所拾,托坠儿转交小红,但须谢礼(信物)回报。两个丫头在交谈中,怕有人偷听,遂将窗子推开,此时宝钗势必无所遁藏,情急中,宝钗遂假意唤出:“颦儿(黛玉),我看你往哪里藏!”且反问二人是否见了黛玉,唬得两个丫头真以为是黛玉听了去,大叹不妙。“宝钗扑蝶”可看出她的城府深,会嫁祸人。

黛玉对人都不设防,有一次她当众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被宝钗抓住了机会。由此情节,最能看出黛玉对人的无心计。

三、与宝玉的恋情

宝钗与宝玉是金玉缘,黛玉与宝玉是木石情。木石之缘是儿女情缘,金玉之缘是富贵姻缘。神瑛一番有情甘露的灌溉,博得绛珠一腔缠绵之泪的还报,故“造历幻缘”。透视这一神话故事的内涵,其实即指儿女真情,纯朴的儿女真情是超乎功利的,只知奉献爱心,不论是否结果。《枉凝眉》曲子唱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是有情缘而不能结成姻缘,因此黛玉敢爱敢恨。封建时代的婚姻须得长辈说定,公子小姐自有私情不仅被人耻笑,而且可能失去良缘。宝钗自知“金玉良缘”之说,就不得不格外小心,尽量压抑收敛她对宝玉的爱,“装愚守拙”,以待结缘。依薛、贾二家富贵,亲上加亲,当然远胜林木孤女。但是为了功利的姻缘,宝钗失去了真正的儿女情缘。金玉姻缘富贵不俗,宝玉欲弃之却无法摆脱,象征着传统的禁锢;木石之缘清高而孤,宝玉誓从之却无力挽救,象征着叛逆的艰难。木石情是天然的儿女情缘,是志同道合为知己的生死缘,是无须任何人牵线的自由缘,是带有象征意义与神话色彩的人生奇缘。金玉良缘也是奇缘,却不免带有富贵气、人为性与功利性目的。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宝钗是美貌、端庄、和平、多才,是一般男子感到“受用”的贤妻。如果你富贵时,她可以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享受生活;如果你是中产阶级,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减少你许多烦恼。因此很多的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薛宝钗”之想。但有些人认为她虚伪、阴险、奸诈,把她谴责诬蔑到极点。林黛玉被视为小心眼、言语苛刻,但她热爱文学、没有心机,是个可以与你吟诗唱和的才女。黛玉多愁善感,她从入贾府直到香消玉殒,大半的时光都在潇湘馆度过,连跟随黛玉多年的鹦鹉,耳濡目染,不仅学会许多人话,还会仿黛玉声息念出《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的清高绝俗,可以让你远离庸俗的生活,还给你一片轻灵脱俗的心境。

参考文献:

篇5:《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篇6:《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一、处事淡然,做事无情

比如金钏儿的死:

王夫人为头等大丫头金钏儿的死有些心疼,宝钗知道后就赶过来进行了一番巧妙的劝慰。王夫人说:金钏把我的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出去,原想过几天就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听后很会说话,她知道王夫人经常吃斋、信佛,劝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玩,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叹道,话虽然如此,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要老念念于此。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她切实安慰了姨妈,让王夫人不但不用不安,而且还认为自己是慈善的。但金钏儿的死,在宝钗眼里,如同一缕青烟一样轻飘,多给几两发送银子就足够了,可见她的无情。

二、稳重平和,恭顺体谅

1、贾母让宝钗点戏

贾母让宝钗点戏,问她爱吃什么。书中写道:“宝钗深知年迈之人,喜欢热闹戏,爱吃甜烂食物,于是照说了,贾母果然更加喜欢。”让她点一出戏,她点的是《西游记》,后来又让她点,她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惹得从不忍心让女孩子生气的宝玉直抱怨:“你只好点这些热闹戏。”宝钗不但懂得揣摩老太太的心理,她也有办法让宝玉也喜欢这戏。她说,你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就是不知戏了。这出戏的节奏韵律都是好的,里面的一首《寄生草》辞藻极妙。宝玉就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念道:“慢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果然好词。

2、史湘云海棠诗社做东

史湘云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在三十七回,湘云偶然兴起,说要做东邀一起海棠诗社。她就没有想自己从小没有了父母,在家只能听叔叔婶子的,花钱做不得主。

宝钗就跟她商量说:“单请做诗的姐妹,别人看着不太好。虽然只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方便,又要不得罪了人,方大家有趣。在家你又做不得主,又要你婶子抱怨你了。依我的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她们家田上出的好肥螃蟹,前儿送了些来。这里从老太太起,连园子里的人,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普通一请,等她们散了,咱们再作诗。我再要几篓极大的螃蟹,取几坛好酒,摆几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宝钗又怕伤她自尊,又说:“你可别多心想着是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好叫她们办去。”湘云自是心服口服,感动不已 三、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1、行酒令时黛玉的诗句

在四十回大家团团围坐行酒令时要求说一句诗和一句现成话,黛玉说了两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是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在那个对女子限制繁多的`时代,大家闺秀不能看这个,更不能当众说出来。别人对黛玉的话都没有在意,而宝钗是很在意了。宝钗当时的反应是,扭头看了黛玉一眼,没言语,但记在心里。就她们两个的时候,宝钗玩笑似地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都说的是什么!看黛玉蒙了,没有了平时的伶俐尖刻,宝钗就拉她坐下,款款给她讲大道理:我们女孩子啊,不要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乱了心性。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如不识字的好。既然识了字,该看正经书。看些杂书,乱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女孩子的正经事还是针线纺织,这才是正理。黛玉感动宝钗没有当众揭穿她,给她难看。

2、对薛蟠和赵姨娘的周到

宝钗对自己的哥哥也不护短,而是深明大义。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以后,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薛姨妈着急地要下人们找柳湘莲报复,宝钗就说:他们喝酒,酒后翻脸是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显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说得薛姨妈消了火气。宝钗对人见人烦的赵姨娘也是礼节有加。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很多的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宝钗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们。

上一篇:五人搞笑幽默小品剧本下一篇:音乐教案-粗心的小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