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2024-04-21

远大前程人物分析(共6篇)

篇1: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1,Pip’s Character Pip’s immature, romantic idealism and his kind in nature are the two most marked characteristic.On the one hand, Pip fell in love with Estella at the first sight, but he could not marry her because of his inferior status.From that on, he had a deep desire to raise his social status, got a better education and to became a gentleman.One day, Pip was told to get a great fortune and had a opportunity to be a gentleman.Without hesitation, he went to London to realize his great expectations.It is also easy to tell that Pip has a little greedy and desire to vanity.Then Pip changed extravagant and was ashamed of his friends even his family.However , on the other hand, Pip is kind in nature.When he was a little boy he helped an escaped convict.He also helped a good friend Herbert to be a partner in a company abroad with his fortune secretly.2, This title of the novel ,Great Expectations, is critical and ironic.Fate seems to play a trick on Pip.He have it one day and lose it one night.It was the convict, Magwitch, whom he once helped that gave him the large fortune and the great expectation, not Miss Havishame.However, Magwitch was arrested although he tried his best to hide him.At the same time, his beloved girl, Estella, married a bad man.At that time ,he realized his great expectations were bedashed.

篇2: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新解《远大前程》之人物塑造

作者:李红艳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联系狄更斯晚年的创作思想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状,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评述《远大前程》中的人物;认为作者塑造一系列人物,其最重要目的是为了烘托主人公匹普所经历的艰难的人格完善过程;在此基础上,狄翁高度赞扬以匹普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弥足珍贵的道德信念一这正是作者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贯的乐观主义之所在。

[关键词]人格完善;道德信念;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95-02

《远大前程》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更加成熟的人生观。…故事梗概是,囚犯马格韦契在逃亡中曾得到过少年匹普的帮助。后来,马格韦契在国外发迹,他通过律师供给大量金钱,使匹普从家乡的一个穷孩子变为伦敦的一名绅士。匹普误认为一切是富有而古怪的郝小姐对他的恩施,因为他小时侯曾定期去她家,与她的养女埃斯特拉一起给她解闷。后来马格韦契回伦敦看望匹普时,匹普才知道真相。匹普帮马格韦契尽快逃离英国,但因仇人告密而失败。从此匹普失去了财产和地位,去海外谋生。十年后,重返旧地,偶遇埃斯特拉,两人从此开始了新生活。在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解析该作品时,多数评论家侧重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并认为主人公匹普受到黑暗现实的污染,变得忘恩负义,最后因梦想破灭才“人性复苏”——总之在评价这一人物时,对他颇有微词。本文也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但通过文本细读,细细品味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感情,采取不同的视角,将书中人物按照同主人公的关系分成几组,逐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作者不仅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表达了传统的善恶是非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倾注心血和情感,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道德升华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可信可敬的人格楷模。

一、“天使”组人物分析

我们来分析第一组人物,即“天使”组;再看他们的“善报”。所谓“天使”,是指小说中纯洁、善良、有如天使般的人物。他们无疑是匹普道德上的救星和指南。其中第一对人物,当数乔姐夫和孤女比蒂。这两人来自社会底层,是主人公儿时的忠实伙伴,自然对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人格奠基者;匹普后来表现出来的仁爱和宽恕,皆来源于此。正如书中所说,忠厚、善良、木讷而心胸宽广如海的乔,是“朴素的忠诚,朴素的正义”的化身,明显具有寓言化的倾向。不过这位好人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并没有造作的痕迹:在小匹普的眼中,力大无穷,保护弱小,自然是惟一的靠山;天真浪漫,是不可多得的玩伴;然而,怕老婆成了他几乎惟一的弱点(当然,这也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只是过犹不及而已)。他的爱心不光是给家人的,即使对陌生人甚至逃犯也是如此,例如他当着官兵的面毫不讳言若遇见

马格韦契,不会坐视其饿死。在匹普落难的关键时刻,又是他不计前嫌,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拯救了匹普,并无微不至地护理他直到康复才悄悄离去。总之,在匹普的成长路上,乔不仅是他人格上的引路人,也是救星。纵观两人的关系历程,乔的行为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无私。他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人格,是“高尚情操的标尺”。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在与乔的默默交流中,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维多利亚时代冰冷如严冬的人际关系中,关爱与温情依然傲立霜雪。乔的结局——乔大嫂死后他与善良的比蒂喜结连理,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寓意:善有善报。比蒂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尽管相貌平凡,但拥有一位理想妻子的所有美德:能干、宽容、聪明、冷静,正是她最先指出匹普追求埃丝特拉只能是虚幻一场。如果没有匹普的“远大前程”,没有埃丝特拉,她可能会接受匹普,让他过上一种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不过她最终嫁给了乔,结局甚好。

第一组第二对人物是出身没落贵族的荷伯特和马休父子。虽说儿子一派天真,略显稚嫩,父亲有些书呆子气,不通世务,但却是作者笔下常见的带喜剧意味的好人。读者再一次领略了作者的幽默笔调和乐观态度。荷伯特与匹普的友情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亮点。马休耿直清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最早揭露骗子康培森心怀不轨,说明他确实有远见卓识,并非一无是处的呆气;承他家教,儿子荷伯特也将埃丝特拉及郝小姐对匹普的态度一览无余。马休最后获得了郝小姐的一大笔遗产,荷伯特爱情事业双丰收。匹普对这些人自始至终都充满亲近景仰之情,成长道路虽有波折,却不至于陷入泥潭。

二、两个女人和三个搞笑人物人物分析

第二组人物是对主人公起过重大负面影响的两个女人:郝小姐和埃丝特拉。她们都给匹普带来巨大伤害,原因是她们受了别人的伤害。作者把这两个人物设置为匹普成长道路上的考验,但并未将其妖魔化,而是将她们也当成受害者,以怜悯的笔法述其所为,目的是让主人公学会宽恕。小匹普第一次见到郝小姐,便觉得她从身体到灵魂,从里到外,都在那猝然重击之下,早已全垮了。小孩子心灵中的怜悯之芽在许多年后结出了宽恕之果。而当年那一击,便是康培森的无情欺骗。这位集受伤与伤害于一身的高贵女人,最终竟跪在匹普面前,深深忏悔,当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和匹普的原谅。埃斯特拉由于成长在扭曲的环境之下,失去了爱与接受爱的能力,最终能否与匹普破镜重圆也难以说清,但在读者和匹普的心中,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第三组人物是狄翁作品中常见的怪异搞笑人物:泼辣暴躁的乔大嫂、势利可恶的旁布尔霍克、小市侩特拉布裁缝等等。这些人物构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世态人情的缩影,也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却的影响。乔大嫂早年对小匹普的“一手拉扯”(或者说“一手打大”)使得匹普性格格外敏感,为匹普后来盲目追求“远大前程”播下了种子;旁布尔霍克前倨后恭再倨外加无耻的拍马撒谎,给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反面教材;市侩的奉承当然会使原本淳朴的乡村少年飘飘然沾染纨绔习气。

三、大反派组人物分析

大反派构成了最后一组人物:奥立克、蛛穆尔、亚瑟、康培森。奥立克不讨人喜欢,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匹普不该几次三番与他结怨,最后差点儿死在他手上,尸骨无存,这也算是个教训吧。这位仁兄,作者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归宿:监狱。蛛穆尔人如其名,是只讨厌的“蜘蛛”,浪荡无行,结果死得很早。亚瑟更惨,与康培森合谋欺骗自己的姐姐郝小姐,良心不安,疑神疑鬼,竟然被吓死了,作者怎么让他与传说中的英雄亚瑟王同名呢,康培森当之无愧是最大的反面人物,连曾经的同伙马格韦契都称他为“恶棍中的恶棍”。他一手导致了许多人的毁灭:郝小姐、马格韦契……到最后还垂涎马格韦契的家产,告发他,置之于死地。不过这位一世为钱财而不惜任何手段的骗子迎来的不是金钱而是死亡。这些人代表社会的丑陋面,在匹普的成长中起着警示作用。

四、主人公人物分析

再来看主角匹普。虽然作者晚年生活不幸,但依然对社会改良持有乐观态度:“即使我的心情变坏了,我也仍然会致力于给别人的生活和想象带去欢乐。”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一个淳朴无辜的乡下少年误入歧途,最终克服一切障碍,成长为一位具有人格典范的人的故事。尽管颇遭读者和评论家非议,作者却是非常喜欢他,并为之辩护的。因此,匹普在沾染不良习气后,作者安排他历经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在痛苦的自省中,在乔等人的感召下,凭着自己的纯洁本质,战胜了虚荣,解开了心灵上的死结之一:接不接受马格韦契(另一死结是对埃斯特拉的痴情)。至此,他忘却得失之心,人格趋于完美,胸中块垒趋于平和。在此过程中,作者对匹普的感情是有迹可寻的:第一次与埃丝特拉见面,乡下少年匹普倍受鄙视、侮辱,敏感的他反而从此无法抗拒地爱上了这个高傲的女孩。这份初恋不涉及任何社会背景,注定要伴随终身。于是,匹普“远大前程”的实质就是对埃丝特拉的追求:为了她做个“上等人”。这份追求开始渐渐改变敏感的小匹普,但他却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姐姐的抚养使我变得敏感。在小小成长的世界里,只有不公的待遇最能让他如此深切地感受。也许他受到的只是小小的不公,但孩子太小,他的世界也太小。这不公好比小小的玩具木马,而在他眼里,就如同爱尔兰大猎犬一样庞然耸立。”当匹普有了“远大前程”后,他仍旧关心乔,尽管有些孩子气,有点虚荣:“乔是个好伙计——我想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不过有些事他还不行。比方说,比蒂,你教他点儿学问和礼仪吧。”那个时代的势利之风也对他不无影响。

然而,当他习惯了上层生活,沾染公子习气后,仍然有着良好的判断力,能清楚地分辨孰是孰非。在他心中,决不愿同乔分开;旁布尔霍克造谣说他是匹普的亲密朋友,最早的恩主,乔听到了一定非常生气,误以为匹普也说过类似的话,以至于同匹普也有些生分了。这样看来,两人之间的隔膜并不全是匹普造成的。例如匹普曾生气道:“乔,你怎么能叫我„先生‟?”当他的梦想破灭,心中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份沦落,而是痛心同乔之间的隔膜:“但最大最深的伤痛——仅仅是因为这个逃犯,连我都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这人随时都可能被人带出去,被绞死在刑场,就因为这么个人,我竟然从乔的身边离开!”不仅如此,无论是在“远大前程”的真相大白之前,还是之后,敏感的匹普都已意识到自己品格上的滑坡,内心深自不安,无数次自省,自我批评,渐渐学会了原谅、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当郝小姐愧疚自尽,他奋不顾身从火中将她救出。至此,匹普的品德几近完美。他的赤子之心还表现为对朋友荷伯特两次无

私的暗中帮助:第一次,他处于“远大前程”的高峰期,并且误以为自己取代了荷伯特在郝小姐家中的地位,想对朋友作点补偿,这还不算什么:可是第二次发生在真相大白之后,郝小姐向他忏悔,让他提出任何要求,可他在宽恕她之余,并未为自己索要,而是请求她秘密援助荷伯特,十年之后荷伯特才得知此事。最后,他感于马格韦契对他的赤诚,接受了这样一位义父——此时的马格韦契身受重伤,身陷牢狱,一无所有,重罪待死。情节催人泪下。匹普此时可以说已经自我完善,拥有了真正的“远大前程”,成为了一个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上等人”。《远大前程》的道德寓意,就在于此。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狄更斯晚年命运多舛,作品风格也不如前期那样有如童话般乐观,但仍然保持着积极思想。他倡导的改良主义和忧心民生的仁人之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成熟浓郁。在本书中,他创作了两位人格楷模:乔、匹普。乔代表理想的绝对正义,属于天国,引导、服务于人间的芸芸众生,匹普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他的人格成长之路走得犹为艰苦,因此也犹为可贵。正如狄更斯所说:“他们的境况比你们糟糕十倍,但是由于他们在经受了苦难的千锤百炼之后仍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所以他们很可能比你俩好上十倍。”匹普不像雾都孤儿奥利佛,时候一到自然有人相救,而必需通过痛苦的反省、无数的磨难才能自我救赎。总之,作者叙述主人公匹普的经历,与其说是为了批判社会现实,不如说是为了创造一位更具现实意义的、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平民化的人格英雄。

[参考文献]

[1]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增。曹彦,论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东北师大学报[J],总第218期

篇3: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狄更斯宗教观的形成

狄更斯是一个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者, 他本人曾经说过“我对上帝的崇拜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也不是在形式上, 而是发自一种内心的崇拜。”[2]当然狄更斯的宗教观也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因处于维多利亚女皇的统治之下而得名维多利亚时代 (1837-1901) 。这个时期, 工业革命引起社会两极巨大分化:一方是出于统治阶级的大资本家, 另一方是靠出卖劳动力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还食不果腹的穷苦劳动者。狄更斯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想帮助劳苦大众解除生活疾苦。[3]因此他呼吁宗教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 希望宗教能够有人道主义的情怀。狄更斯非常重视宗教的教化作用, 同时也极大提倡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希望能够对读者起到教育的作用。一位美国的作家提到:“在我们能说出名字的所有作家中,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到, 经过纯粹的基督教精神的洗礼后, 人的想象力在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时能取得怎样的成果。同时, 通过我们所认识到的兄弟般的关爱, 这种想象力还能使我们拥有的对上帝的敬仰和爱戴变得更纯, 虽然我们并未见过上帝。”[4]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观既具有基督教又有时代的印记, 而这种宗教观既是狄更斯创作的思想源泉, 也是理解其文学作品的钥匙。我们可以从《远大前程》中主要人物的塑造可见一二。

二、狄更斯的宗教观对于《远大前程》中人物塑造的影响

1. 匹普

基督教的主线就是犯罪----遭上帝离弃----惩罚----救赎的模式。人们的纵欲、迷失、麻醉自我是对上帝的犯罪, 而且生活的空虚无聊既可以看作人的犯罪, 也可以理解为他们遭上帝离弃的惩罚。[5]然后人们会借助上帝的力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赎罪。《远大前程》中匹普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刚开始, 匹普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 后来他到伦敦接受上层阶级的教育之后, 逐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只注重物质财富及所谓的绅士行为, 而不是善意和友情。后来当匹普意识到他是被一个逃犯所资助时, 他开始认真的审视自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 匹普最终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恢复到他善良的本质, 变得更加成熟。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主线同样也是这本小说的主线。它贯穿了整个故事, 情节的展开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着小说的名字, 正如我们所知, 这部小说名为《远大前程》, 当我们读完这部小说之后, 我们发现匹普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 才得到真正的远大前程, 而不是在他得到资助者的赞助时。真正的远大前程在于精神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

2. 郝薇香小姐

在希伯来圣经中所讲述的早期的以色列文化中, “女性从属”的普遍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存在于社会和经济安排的各个地方, 同时也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女性从属”不仅指她们的价值观和地位是从属的, 次等的, 而且她们的生命和身体也是被男人们所控制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中, 女性生来就在性格上处于弱势, 而且当遇到困难时, 她们缺乏抗争和自救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她们要么屈服, 要么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但不管结果如何, 她们并没有真正报复到她们要报复的人, 相反地, 却伤害了自己。[6]

狄更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他的小说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女性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而存在, 而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成为男性价值的一种标志。”[7]《远大前程》的郝薇香小姐的例子极好地表明了狄更斯的宗教观在小说创作中的影响。

小说中郝薇香小姐因其怪异的服装、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经历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她是一位处在上层阶级中的单纯而又傲慢的女士。她疯狂地爱上了温培森, 但她又如何能知道温培森真正在意的是她的财产。因此在结婚当晚, 当她被抛弃时, 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一沉重的打击, 从而过着痛苦的生活。

多年后, 当匹普第一次看到郝薇香小姐时, 她仍然穿着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 整个房间的布局一切如昔, 这表明郝薇香小姐仍然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她用这一切来时刻提醒自己要向男人复仇, 而艾丝黛拉小姐就是她这种想法的产物。郝薇香小姐利用艾丝黛拉小姐向男人复仇。她先让匹普爱上艾丝黛拉小姐, 但却让他不能得到她, 还让艾丝黛拉小姐嫁给了一个坏蛋。

3. 乔

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真正的基督徒必存有仁爱、宽恕的博大胸怀。正如《马太福音》所记述的:“那时彼得近前来, 对耶稣说:‘主啊, 我的兄弟得罪我, 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 乃是到七十个七次。’”[8]在耶稣即将要死的时候, 他仍然为杀害他的人祈祷, 希望他不要受到惩罚。耶稣爱世人, 即使他们有罪。圣经教导人们要爱敌人, 要为那些迫害他们的人而祈祷。基督教教义告诉我们要以善报恶, 而不是以恶报善。

乔是匹普的姐夫, 是一个有着自我牺牲精神的善良的人。当他和匹普的姐姐结婚时, 就让匹普和他们住在一起。乔对匹普说过, 他们是永远的朋友, 他说到并且做到了。虽然匹普到伦敦接受上等教育时对乔有所疏离, 而且态度也比较傲慢, 甚至看不起他, 但是乔仍然很关心匹普, 对他表现出一种隐隐的担心。乔曾经告诉过匹普, 在伦敦他们根本没办法像在家里一样坐到一块, 这表明乔并不是很赞同匹普去伦敦。但即便是如此, 当匹普想继承财产的希望破灭, 欠了一大笔债, 而且生了一场重病时, 恰恰是乔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慰藉, 甚至还帮他还清了债务。

这个情节的塑造极大地而且很好地阐释了基督教的教义, 可以说在这一方面, 乔是一个完美的人。狄更斯希望通过乔这个人物形象来教育人们, 对他人始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而不要总是满怀抱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极大地融入了个人生活经历和维多利亚时代背景的狄更斯的宗教观在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远大前程》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人物和情节的塑造可以反映出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极大不满 (即人们过分重视物质财富) , 对可怜的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宗教教化作用的极大重视, 而这些也正是他宗教观的鲜明特征。因此, 我们可以说狄更斯的宗教观在他的这部作品《远大前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我们研读狄更斯小说时, 要注意到宗教观对于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ohno.Jordon.Charles Dicke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3.

[2].Humphry House.The Dickens World[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169.

[3].杨芳.狄更斯与斯坦贝克宗教思想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7, (7) :168-169.

[4].严幸智.现世情怀:狄更斯的宗教观[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2) :150-152

[5].梁工主编.圣经与文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164.

[6].卓新平与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160.

[7].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39.

篇4: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晚年的重要小说作品之一,该小说成书于1860至1861年之间。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远大前程》,我们会发现它还为20世纪初期现代小说的繁荣发展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给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如唐伟胜所言:“众所周知,我们理解外部世界时有两个普遍的信息来源,一是外部的‘刺激物,二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或经验(也就是‘图示知识)。”①由此看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同时受到了已有经验和外部“刺激物”的双重影响。与此同时,这两种因素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认知叙事学理论家J. Culpeper借鉴Van Dijk的认知表征模式建立了文学人物的认知模式。该模式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人物图示知识”“人物印象的情景模型”“人物命题的文本基础”“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和“人物阅读控制系统”。其中,“‘人物图示知识指读者已经储存在其长时记忆中的人物认知原型;‘人物印象的情景模型指读者对人物‘目标、信仰、特征、情感和社会关系的推断;‘人物命题的文本基础指读者从文本中推断出来的对人物的结论;‘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指读者在文本中读到的关于人物的表达形式;‘人物阅读控制系统指读者的阅读动机,它决定着读者是否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以此而获得的认知回报。②在阅读过程中有两个认知过程会同时进行,其一就是“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会同时影响“人物印象的情景模型”和“人物命题的文本基础”,从而刺激“人物图示知识”。其二则是一个相反的认知过程。本文意在通过运用Culpeper建立的5种认知模式来分析《远大前程》这一教育小说,以此来揭示小说人物和人物之间以及读者在阅读时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的特点,在这样的认知建构过程中使得读者慢慢享受阅读带来的强烈快感,更甚者是能极力彰显神奇的交流效果。

一、《远大前程》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模式建构

《远大前程》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关系,最为跌宕起伏的则是皮普对马格韦契的认知过程。伴随着他的认知过程,作为局外人的读者在主人公皮普的叙述中见证着故事的发展。当皮普在父母的坟墓前第一次碰见陌生人马格韦契,这位逃犯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喊、狰狞的面容、道道疤痕以及他凶狠的恐吓、威胁让弱不禁风皮普吓得直发抖。在皮普对逃犯的“图示知识”中,逃犯马格韦契就是罪恶、魔鬼的代名词。而皮普的“图示知识”刺激着他的“人物印象情景模式”,使他认为逃犯就是邪恶、恐惧、罪有应得的人物形象。同时,“图示知识”刺激着皮普的“人物命题结论”,让他认为逃犯马格韦契就是个坏人,从逃犯马格韦契对皮普说的话语以及说话语气都可以看出逃犯马格韦契的凶横、残忍(“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这样的认知过程就是皮普对逃犯马格韦契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而读者在此时也是和皮普一样的,他们也同时在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少年皮普得到了匿名恩主的慷慨资助,从而得以前往伦敦学习。在资助者暗中的帮助下,皮普摇身一变成了宏都大邑上流社会的绅士,当他做着黄粱美梦时,却得知资助他的人竟然是逃犯马格韦契,马格韦契竟然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来资助皮普,以报答当初皮普的善良援助。此时,皮普开始对逃犯马格韦契的旧的认知模式进行解构,重新建立新的认知模式。以往可怕、罪恶的逃犯变得善良、正直和勇敢,这个时候他把自己以前对罪犯马格韦契认知的“人物印象情景模式”“人物命题的文本基础”和“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样一来,以前对马格韦契的结论——残暴、凶恶(“命题基础”)代之以新的“命题基础”——正直和善良。所以皮普对马格韦契的认知过程既经历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建构过程,又经历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建构过程。皮普对马格韦契的叙事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皮普对马格韦契的两次认知过程也使得这一形式得到了完美升华,进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剧情。通过对马格韦契的叙述,皮普最终完成并建立了自己对马格韦契形象的认知模式。由此,读者可以清晰透彻地认识皮普对马格韦契的思维的认知过程,更深刻地体会到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另外,这个认知过程的体验使得该小说更加出彩,它不仅来自于故事本身的发展,更使得读者深深的为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性格所吸引。与此同时,这也是该小说能成为久负盛名的教育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以及对人物认知模式建构

(一)读者对人物马格韦契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其人物形象的认知模式建构

小说第一章就以第一人称叙述逃犯马格韦契令人毛骨悚然的威胁恐吓,对这人的面容、装扮以及那又粗又大的铁镣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另外,作者也是暗暗地通过对当时周围环境的极力渲染,营造一种恐怖、沉闷的氛围,使得读者常常不寒而栗。

“走在沼地上,雾更浓了,迷蒙之中只觉得一切景物都冲着扑过来,而不是我朝着什么目标奔过去。一个做贼心虚的人,遇到这般情景,着实不好受。闸门,堤坝,河岸,都纷纷破雾而出,冲到我面前,还好像毫不客气地向我大声吆喝:‘一个孩子偷了人家的肉馅饼!逮住他!”③

这正是为了罪犯马格韦契的出场而预设的环境,和他凶残可怕的形象不谋而合。事实上,读者对逃犯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模式建立跟皮普对逃犯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模式建立是一样的。在文章开始部分,皮普就像是读者的眼睛,读者在皮普的带领下认识了这位罪犯而进入了这个故事,通过皮普的叙述读者得知了这位罪犯的信息。在阅读小说之前,读者已经形成了对罪犯形象的普遍认知模式。读者认为罪犯就是凶狠残忍的代名词。可是,在阅读了整个小说之后,读者对马格韦契的罪犯形象的认知模式也经历了一次颠覆性的过程,皮普的叙述“表层结构”促使了读者的“人物命题基础”的形成,使他们由最初对马格韦契的憎恶转变成了崇拜、怜悯的心理感受。这样的转变就是由于“人物印象的情景模式”刺激了读者脑海中已有的“图示知识”——罪恶、残酷,由此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图示知识”——正直、勇敢。

在這一认知过程中,读者获得了非常丰富而精彩的认知回报,这样的认知模式建构让读者不仅是更加清晰地体会到了文本中马格韦契的正直、勇敢和善良的高尚品质,享受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阅读快感,而且也让读者们不得不惊叹赞赏狄更斯杰出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情感表达。

(二)读者对人物皮普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其人物形象的认知模式建构

读者对人物皮普的认知同样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读者本身就对19世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图示知识”,这个生活群体过着清贫、劳累的生活,没有权利,处处都要受到上层阶级的压榨和剥削。在初次阅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势去解析皮普的个人叙述,我们会发现幼小的皮普没有朋友,他是一个孤独、无依无靠、处处遭人鄙视的可怜小孩。

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皮普并不是我们所想的一个弱不作声、思想禁锢、甘愿忍受上层阶级欺凌的孤苦无依的小孩子。

我先叮嘱毕蒂务必保守秘密,接着就说:“毕蒂,我真想做个上等人。”

毕蒂回答道:“噢,要是我做你,才不愿意呢!我看做上等人也没有什么意思。”

我郑重其事地说:“毕蒂,我要做上等人,自有我的理由。”④

这时,读者对皮普的认知受到了新的刺激,从而形成了对皮普新的“人物命题的基础”,而通过阅读文本又使读者对皮普形成了各种推断,这个推断刺激读者原有的“图示知识”从而形成了对皮普的认知模式——自私、贪婪和愚蠢。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部分,当皮普得知资助人竟是罪犯马格韦契的时候,经过了内心的煎熬之后他决心原谅马格韦契,并且负责他的安全和护送他离开。最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仿佛回到小时候一样,还是返回原地去和乔生活在一起,重新过上了原来简单的生活。

“我的亲乔,我的好乔,当初我竟一心一意要离开你,对你真太忘恩负义了,现在我仿佛又看见当时的你,你那铁匠的强壮的胳膊掩着泪眼,你那宽阔的胸膛剧烈起伏,你的话音也越来越低,终至话不成声。…我只恳求乔把心放宽些;既然他说,我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那么我说,今后我们也一定是永远是最好的好。”⑤

当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们又会经历从“人物表达形式的表层结构”到“图示知识”这样的认知过程,而这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最终读者对皮普的认知模式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他依然是一个诚实乖巧的好人。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读者更清楚地感受到了皮普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加享受这样的阅读快感。

从认知叙事的视野下分析可以得知认知叙事学倾向于关注读者对叙事文本的认知过程,这样能使读者更加完美地感受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使得读者强烈地感受叙事交流效果。正如叙事学理论研究者申丹所言:“认知叙事学是关注作品接受过程的跨学科派别。”⑥本文主要运用J. Culpeper的文学人物认知模式理论来分析《远大前程》中读者对人物、小说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过程。通过对人物的思维特征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人物形象、性格和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加有利地建立自我的认知,达到强烈的阅读快感。

注 释:

①唐伟胜.认知叙事视野中的人物研究[J].叙事(中国版),2005,(1):174-185.

②Culpeper, Jonathan. A Cognitive Stylistics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253.

③④⑤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8,15,170-172.

⑥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8.

参考文献:

〔1〕艾晓玲.《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7-63.

〔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3〕米瑞恒.《远大前程》的叙事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1991,(1):58-62.

〔4〕唐伟胜.论“可然世界”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5-17.

〔5〕唐伟胜.阅读效果还是心理表征?——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的分歧与联系[J].外国文学评论,2008,(4):35-44.

〔6〕尚必武,叙述聚焦研究的嬗变与态势[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13-21.

〔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5-117.

〔9〕申丹.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J].外国文学研究,1996,(2):14-23.

〔10〕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3):41-47.

〔11〕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5):47-54.

〔12〕温海涤,张琦.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人物性格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4-46.

〔13〕张万敏.认知叙事学的引进与文学研究的新拓展[J].思想战线,2011,(3):137-138.

〔14〕赵炎秋.论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二元对立原则[J].邵阳师专学报,1995,(3):35-40.

〔15〕Charles Dickens, Epilogue of Great expectations[M].Toronton: Bantam Books, 1981.

〔16〕John Lucas, Great Expectations: Versions of Selfhood, Charles Dickens: The Major Novels. Harmondsworth: Penguin Group, 1992.

篇5:远大前程人物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2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 3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4 论广告与文化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英文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8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9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10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1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3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5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16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17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9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21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2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24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5 马尔福的嫉妒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2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 30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 31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3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33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36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7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39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4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41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 网络广告在中国营销中存在的弊端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泰戈尔诗中自然物意象研究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Self-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by Reading English Classics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87 英汉颜色词翻译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 90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 92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唯美主义与心理失衡的关系——以《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人物分析为例 94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95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96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97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与翻译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0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01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02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03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104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106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108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 109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 111 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人生存困境问题 112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 113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14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117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119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121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23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26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127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29 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3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133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135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36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38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40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141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42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145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147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149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51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 152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53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

154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155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 156 论被动句的翻译

157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158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159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160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61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162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163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164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65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6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167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68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169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7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171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72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73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4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175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76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77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78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179 英汉爱情隐喻比较研究

180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181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182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83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 184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85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18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8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188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18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190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91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192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93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194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195 The Black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 196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197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198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199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篇6:《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

作者:张雨波

来源:《新高考·高三英语》2013年第01期

上一篇:扑朔迷离的成语故事及解释下一篇:浅议温州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