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2024-04-25

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精选6篇)

篇1: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维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来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4-2

阅读教学通常由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大板块组成,下面笔者将围绕阅读教学的模式,结合阅读教学实例片段说明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高阶思维活动任务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着眼标题或插图,思维开启,培养学生预测和探究能力

根据人的阅读心理,拿到一篇英语阅读文本后,首先关注的就是标题和插图,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不管是标题还是插图,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可以帮助读者预测文章内容,降低阅读恐惧,激发阅读兴趣。因此,这两者都是可以巧加利用来助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教学片段1】 译林版《英语》五上Unit 6 My efriend Story time板块

文章围绕efriend展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让学生针对文章题目进行自由提问。

T: Look at the titl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 What is “efriend”? Is that “网友”?

T: Bingo!How do efriends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S1: They write emails.S2: They chat on QQ.S3: They chat on Wechat.T: Right.Internet makes people closer.Any more questions?

S4: Whose efriend?

S5: Is the efriend a boy or a girl?

……

文章标题就像一个磁力场,教师只是轻轻抛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纷纷被吸引到标题磁力场周围,充分发挥预测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低阶的问题却引出了学生复杂多元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是互相转换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提问,注重问题的质量,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有品质。

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播放文章录音,要求学生记录下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进行标题导入时,问题数量不宜多,而且要紧贴语篇的主题或最重要的信息,另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样的思维碰撞才有意义,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实质发展。

二、关注语篇整体,思维整合,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对细节问题过于关注,而忽略了语篇整体性。我们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篇章概念,培养学生从宏观结构去理解文章,从整体上去把握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对语篇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敏感度。在此过程中,思维贯穿语篇进行提炼和整合,阅读教学效果势必得到提升。

【教学片段2】 译林版《英语》六上 Unit 8 Chinese New Year Story time板块

教师是这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的:

1.Listen and choose.用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

A.Anna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B.Annas greeting for Chinese New Year.2.Read and order “What is Annas plan?”

30秒快速阅读,根据文中有效信息完成课本第80页的图片排序。

3.Read and circle 圈出文中表示春节时间段的词汇。

4.Read and underline “Whats Annas plan on each day?”

5.Complete the form and try to say:

Anna is going to...before Chinese New Year.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Eve.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Day.Anna is going to...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6.Read the story.7.Try to retell the story by the table.8.Try to write “My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以促进最后写一写自己的新年计划,教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来进行文本解读,不论是一开始以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图片排序,还是圈出描述春节时间段的词汇和根据表格关键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复述,都引导学生仅仅抓住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不仅帮助学生更有条理性地理解文本内容,还更好地达成了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可谓事倍功半。

三、聚焦阅读细节,思维渗透,培养判断、推理和质疑能力

判断、推理和质疑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关注自我教学的同时,应将目光投向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被动地获取信息、理解文章,那培养思维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是高阶思维的培养了。真正的阅读,应是读者主动的需求,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有价值线索的寻找过程,加深对文本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3】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7 At weekends Story time板块

在文本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判断四个句子的正误并在文中找出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句子学生判断起来并不难,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了文中的依据。

对于第四句,学生们有了不同的意见,原文如下:

Su Hai: What does Helen do at weekends?

Mike: She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She sometimes goes to the cinema with her friends.究竟Helen喜不喜欢舞蹈课呢,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T: Does Helen love dancing lessons?

S1: I think she loves dancing lessons.T: Why?

S1: Look at the picture.Shes very happy.S2: I think she doesnt like dancing lessons.Maybe her parents ask her to have dancing lessons.(也许是父母逼着去学的)

S3: Maybe at first she doesnt like dancing,but at last she loves it.……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或困惑引发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精心创设问题。“问题”的本身能决定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也就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的性质会对高阶思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这四个句子判断的设计可以说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前三个句子基本都是文表信息,要求学生找出的同时需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第四个句子是个亮点,也是阅读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更是对学生观察推理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文本表层信息,还应该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四、深入挖掘文本,思维拓展,培养想象和评价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兴趣去续编对话或故事的多种可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更是对他们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

【教学片段4】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Story time板块

在2014年译林《英语》五六年级新教材培训中,黄珍霖老师在故事最后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当Goldilocks看到三只熊后又发生了什么,你能想像一下吗?学生们热情高涨,迅速自组小分队,一起商量着写剧本、分角色表演起来。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还你一个舞台。孩子们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有的最后熊和Goldilocks成了好朋友,Goldilocks还邀请三只熊到自己家做客;有的是Goldilocks不仅和三只熊成了朋友,还带着自己的朋友再次到熊家做客;还有的是Goldilocks逃跑后还一直留恋三只熊家的汤和床,又一次冒险进入三只熊的家……

作为故事类型的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除了消化文本内容外,学生们更渴望自己做编剧做导演做演员来呈现不一样的故事发展。在进行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落实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他们的语言势必要跟上,思维的培养最终落实到语言的发展。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否真正落实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基本技能、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学生心理认知等多方面,我们在实际操作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兴趣的激发为起点

我们在研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各种方法,不论是哪种方法的实施,都是要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的。试想一个学生连阅读一篇文章的兴趣都没有,他怎么还会跟着教师的方法一步一步走下去呢?安凤歧(2004)认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学生以个人意愿愉快地进入阅读,他的思维自然也是欢快乐动的,因此在这样良好的心理阅读氛围下就更有利于高阶教学活动的开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学生的主体为根本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纯粹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因为阅读教学是一项需要技能支持的双边活动,既要老师教,也要学生学,两方面必须同时发力,效果才有保障。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代替,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万不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更不能为了看似流畅完美的课堂而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3.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教师的助推为保障

思维培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助推力不可或缺。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处于低阶还是高阶思维层次,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自己的教学是否期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情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是否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

篇2: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篇章阅读理解试题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所占分数比重最大,已经成为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和英语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的直接使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但是,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方法是表面理解,死记硬背,在当时他们的学习尚能对付,到了高中,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等需要思维能力较强的习题时,就不能完全适应,开始觉得英语难学,成绩下降,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产生兴趣:(1)新奇的事物:(2)最有希望成功的事:(3)使之愉快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按心理学家的指示,结合英语阅读的特点,本人先从课文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BOOK 1 Unit4 阅读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The fish have very sharp teeth:they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leaving only the bones。”学生看到这句话感到非常新奇,有两分钟就能把人吃掉的鱼吗?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鱼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补充一些浅显的、有趣的阅读文章,如:小故事、小幽默和科普文章,学生愿意读,而且能读懂,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理解题目,要求他们边看文章,边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某些单元之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就一定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创建的Disneyland,通过手势和其它动作可使学生急于了解Body Language,在这样内驱力的驱使力下,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佳。

二、利用课文教学,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即设置学习中的障碍,激起学习中的疑问等,有利于开展联想、猜想或作出一些设想等思维活动。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材料在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文,戏剧、书信、日记、说明文等,教师尽可以利用如此在丰富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BOOK 2 Unit2 NO Smoking,Please时本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

1.HOW many people in China smoke at present? 2.Are most of the smokers in china male or female ? 3.Why does cigarette smoking cost the Chinese govermment more money? 4.How many packets of cigarette are smoked each day by Chinese? 5.What about the problem of cigarette smoking is Britain? 6.Why do so many people find it hard to give up smoking? 但仅停留下回答表面理解的问题是不够的,按高考英语《考纲》对阅读理解的具体要求,还应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等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逐步适应高考阅读能力的测试。本人认为,在学生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之后,应设计一些深层理解题目,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课文 NO smoking please 时,叫学生回答下列难度较大的问题: 1 What’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with the text? 2.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3.What should be done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not to smoke ?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n on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又如:在课文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说出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以上练习,其能力要求高,学生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表面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培养了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方面的能力。

三、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其中一项是测试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在做这类习题时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提供的文章的上下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因此,要求学生对上下文部分进行逻辑推理,这样就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侧重对特定单词含义的理解,并且注重对不同含义的多义词和不同词性和同形词的理解。在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已学过的单词但在句子的含义不同,也有一些单词还未学过,但从句子中可以猜出意思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这些单词时我不马上叫学生查词典或意思给学生,而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猜测词义。

如:

1、The Town Hall clock would strike twelve in twenty minutes.2、When they reached the fire ,they saw that it was very big.It could not spread to the north because of a wide river

3、Everyone ,who wants to improve his or her spoken

English ,can dial the hotline and talk with the host or hostess directly.又如: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另一类题目是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的意义,也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并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

1、What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NMET98)、What would be the title for the text/?(NME98)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各种题材的文章,并设计类似以上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自主解题,展开讨论,然后再总结讲评,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短文或段落的第1句是第2句,在许多情况下,文章的开关就是主题句,段落的开头就是段落的中心句,能归纳出主旨大意。但也有一些文章不是通过一两句话来表达中心的,这就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短文,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另外还有些短文的核心观点设置在句尾或末段,也要求学生引起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时,还要求学生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内容加以逻辑推理,要弄清作者要阐述观点是什么,并强调不要脱离原文凭自己想象去胡乱推理,作题时,一字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通过以上两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进行快速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指指着每个字,而且注意力常集成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势必制约阅读效率。所以,本人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所指定的阅读的材料,要求他们迅速准确地寻找有关细节和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了解并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中的关键的信息上,而不是单语片词上。如能经常地进行快速阅读学习,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帮助。

篇3: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一、革新阅读教学模式, 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而对于阅读课程, 如果只是简单地由教师进行阅读讲解, 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要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革新, 增加汉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 并在汉语文阅读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 穿插小学生喜爱的故事来进行对比讲解。比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中, 每一次面对“大灰狼”制造的危机和麻烦, 喜羊羊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帮助同伴摆脱危险。通过这样的故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 想出不同于喜羊羊的办法,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 可以主动地自己动脑筋, 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提高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 因为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不利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重要性, 不了解提出问题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时, 没有足够重视, 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待“质疑”。学生的疑问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 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 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再做回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 教师在讲到四季变化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 对四季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然后进行全班的讨论, 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 而我国的教育理念, 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没有认识到相对于分数, 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 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所以在小学汉语文阅读课程中, 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进行教学, 利用视觉色彩上的刺激,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 教师在讲朝阳时, 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朝阳图片, 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朝阳的魅力, 并鼓励学生, 通过自己的想象, 来描述自己心目中朝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教育进行创新是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阅读式培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无论选择何种方法, 最关键的是, 在教学中对创新教育观念的运用。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汉语文阅读课堂中, 不断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元素, 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和关注教育问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 小学初级教育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初窗口, 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而当今社会,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小学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塑造, 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但是创新思维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养才可以形成的。因此,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阶段, 但是在培养中要注意方法的运用, 阅读是其中比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培养

参考文献

[1]廖礼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科技资讯, 2010, 12 (14) :22-69.

篇4: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9-0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可见,高中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开拓思维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一定要在实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维课程目标的过程中,结合阅读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基础。高考阅读理解的大部分题目都属于这一类型。

【案例】We walked in so quietly that the nurse at the desk didn’t even lift her eyes from the book. Mum pointed at a big chair by the door and I knew she wanted me to sit down. While I watched mouth open in surprise, Mum took off her hat and coat and gave them to me to hold. She walked quietly to the small room by the lift and took out a wet mop. She pushed the mop past the desk and as the nurse looked up, Mum nodded and said, “Very dirty floors.” “Yes, I’m glad they’ve finally decided to clean them,” the nurse answered. She looked at Mum strangely and said, “But aren’t you working late?” Mum just pushed harder, each swipe(拖一下)of the mop taking her farther and farther down the hall. I watched until she was out of sight and the nurse had turned back to writing in the big book. After a long time Mum came back. Her eyes were shining. She quickly put the mop back and took my hand. As we turned to go out of the door, Mum bowed politely to the nurse and said, “Thank you.”Outside, Mum told me, “Dagmar is fine. No fever.”“You saw her, Mum?”“Of course. I told her about the hospital rules, and she will not expect us until tomorrow. Dad will stop worrying as well. It’s a fine hospital. But such floors! A mop is no good. You need a brush.”

1. When she took a mop from the small room what Mum really wanted to do was ______.

A. to clean the floor B. to please the nurse

C. to see a patient D. to surprise the story-teller

2. After reading the story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hospital?

A. It is a children’s hospital.

B. It has strict rules about visiting hours.

C. The conditions there aren’t very good.

D. The nurses and doctors there don’t work hard.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est describes Mum?

A. strange B. warm-hearted C. clever D. hard-working

可以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

第1题可运用文段所叙述或描绘的事件背景提供的信息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判断。D选项与文段的信息无关,首先可排除。在其它三个具有一定干扰性的选项中,考虑到事件的背景是医院,凭常识,人们去医院不外乎是上班、就诊、探视病人。显然,根据文意,带着作者去不可能是上班和就诊,结合文段末尾的对话,初步判断应该选C项。接着要验证自己的判断:Mum拿拖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作为假扮清洁工的道具,因为最后说到地板太脏,拖把不行,要刷子;而轻轻地走过去显然是为了不要被护士发现,而不是为了“取悦”护士,所以A、B两项都不符合文意。

nlc202309020134

第2题可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或常识进行推理判断。由于文段中没有相关信息支持A选项,因此,可以排除;C、D两选项与文段最后Mum说的“It’s a fine hospital”有矛盾,因此,也可排除,所以初步判断选B项。验证B项要推理一下:文段第一句提到“We walked in so quietly…”根据常识,人们“轻轻地走”的原因无非为了保持安静或避免被发现。联系到Mum是冒充清洁工进入病房的,探视“Dagmar”时又提起“hospital rules”,故可断定是为了避免被护士发现,进而可推断出怕被护士发现的原因是因为医院对探视病人的时间有严格规定,所以选B项是正确的。

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分析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如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分析过程也是推理、判断的过程。例如,上文的第3题实际上是要读者判断Mum的品质。A、B两项与文段提供的信息没任何联系,可排除。文段中描绘Mum拖地这一细节,似乎可用 warm-hearted 这个词,但只要理解文段主要叙述的是Mum是如何在规定探望病人的时间之外进入病房探望Dagmar这一话题,拖地只是一种伪装,就能得出结论:只有用 clever 这个词描绘Mum才最合适。

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和概括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中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和其它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把这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以消化、概括才能收到有效阅读的效果。要在阅读中进行准确归纳概括,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①全面性,全面注意材料的各部分内容,弄清内容间的联系与区别,概括出来的内容要包涵和覆盖全部意思。②客观性,认真阅读文本,看懂内容,抓住重点,理清头绪,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材料的内容。③本质性,透过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多作归纳,且限定字数进行概括训练。

四、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

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学英语其实有三个層面:一是语言层面;二是文化层面;三是思维模式层面。而一直以来,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很少涉及思维层面,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这方面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只注重所教授的知识是否被学生吸收了,所讲的单词学生是否记住了,而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是否准确,是否在运用中具有实际价值。而学生,就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课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习,上课做笔记,下课背笔记和课本,从不过问这些知识是否可能有谬误,思考一下这个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有利于自己掌握这门知识,反思一下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若换一种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对作品选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而后对人物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再选派代表在全班阐述所得结论,这样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激发思想的火花,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对认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深入地理解。

五、倡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而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有效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驱动的教学情景、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发现、探索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地训练,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人教版高二《Uint8 Inventions》是一个以发明为中心话题的单元,具体涉及“科学技术发展”、“人的思维”、“思维的品质”、“对发明的新认识”等,其中阅读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在于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不同的思维模式,课文内容枯燥,语言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可设计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框外思维(Think outside the box)::刚看到该标题时,很多同学都感觉有点不知所云,觉得它太抽象了,很难理解。教师先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框外思维”的含义——Try new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然后设计了六个脑筋急转弯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游戏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感叹道:原来就这么回事啊!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创造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邀请个别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猜。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既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又学得了知识,训练了创造性思维。

六、引导学生形象性思维

仍以人教版高二《Uint8 Inventions》为例,其中有使学生掌握联想的含义并加以运用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知道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生事物的发明是建立在原有事物之上,是联想与想象的结果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呈现图片,让学生就不同图片中的不同的事物进行组合:电视+普通电话机=?很多同学都知道是可视电话。那么,自行车+电动机=?(电瓶车)。在教师的启发下,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找出相似的例子来。有同学就想到:电热毯是毯子和电线的结合;消防车是汽车加梯子和水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体验了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享受了英语学习的快乐,达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意识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标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理念的体现。

篇5:小学英语阅读思维能力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教材,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分别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发散和评判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初中英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307034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3-0063-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也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过程。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以牛津译林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一、创设合理“暗示”,激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我”。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地、合理地借助“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是永不放弃。该话题与学生不久之前做过的一篇阅读理解类似,于是笔者在导入环节呈现该篇文章大意,并请学生回想练习中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Never give up.)接着,笔者呈现几张Spud Webb中学时期坐在篮球场边的照片,并配以说明shortest,stands;然后是主人公在NBA球场上训练的图片,尤其是与其他队员的身高差异,并配以说明shortest,waiting;最后播放一段NBA灌篮大赛的短视频,并配以说明shortest,proudest。观看结束后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与发展,猜测不同阶段主人公在篮球事业上的成就。

【设计说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语篇入手进行导入,唤起了他们对于本文永不放弃这一主题的理解,激活了背景思维,快速简捷。shortest,stands-shortest,waiting-shortest,proudest三组说明词中既有变化,也有不变,这三组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主人公职业生涯发展的概括。可以设想,如果没搞清这三组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整个文本理解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图片的介入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达到了优于纯文字暗示的效果。

二、聚焦文本特征,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一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往往能说出其中的人物、时间、事件等,但对快速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思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真正获得提高。教师使用文本特征作为辅助阅读的学习,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扫除认知障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略读、寻读、预测、推理、评价等基本技巧。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文本是记叙文,在文章细节处理部分,笔者着重展开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导入环节之后的while-reading阶段,要求学生浏览全文,观察文章的结构,判断文本的体裁,思考文章的结构特征。然后继续向学生提问,并设计如图1、2中的任务。

在post-reading阶段,笔者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如图3。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章框架和文本建构方式的分析,学生不难判断文章的体裁为人物传记类的记叙文。设计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且会涉及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成就,这些认知使得学生对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这几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确定文本思维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文本,而且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并且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让学生的大脑有最佳表现,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在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以“青少年”为话题,制作了表格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完成表格(表1)。

学生完成表格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Everybody has problems,including teenagers.What’s your problem? Do you know how to solve your problem?接着,笔者呈现了一幅流程图(图4),让学生联系初中阶段已学的相关话题并讲述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说明】通过整合话题的内容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厘清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思索和联想后,思维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也得到了深入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制约,进行集中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中占比较高,所以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有意识的设计相关活动,巩固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发散。

四、挖掘内隐信息,提升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工具。边阅读边质疑的能力不仅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Lewin认为评判性思维源于反思提出问题。现行的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信息量大,紧贴学生生活,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设置灵活,创新特点十分鲜明,作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在文本中留下“问题”。这为培养学生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含义的评判性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评判性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质疑文本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判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题目为“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该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经历和代表作品。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音乐学习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谭盾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作品《水》十分特别,演出时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颁奖音乐。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的标题即具有批判性思维训练价值,于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How many types of music do you know? 2.Are ther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in music? 3.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What are they?教师呈现的三个问题顺利激发了学生对标题的疑问,初步打开了质疑之门。

接下来教师继续呈现问题:1.Is the title the best one for the passage? 2.Who can think of a better title? What is it?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这样的标题:Tan Dun’s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 A new type of music――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从而达成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目标。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讨论与思考,了解了标题中Music与 boundaries的含义,知道了谭盾音乐的兼容并包和大气婉约。最后两个问题通过对标题的质疑训练了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根据谭盾音乐的特质,并参考他的音乐理念给文本拟定了新的标题。

五、结语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高效的、富有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6:在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上一篇:八八战略全文下一篇:悼词对联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