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2024-05-11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开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些,想得与别人不一样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们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光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2.想象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多么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支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的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起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多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读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作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的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阅读兴趣。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篇2: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一、扫清字词障碍,正确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为读懂整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文一:

后羿射日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并不是一个太阳,而是十个太阳。因为太热,大地都被烤裂了,河流干枯了,庄稼也被晒死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一直到后羿出现才有所改变。后羿拿起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从此,人们过上了快乐而幸福的新生活。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水深火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和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

第二段的这种情况是指什么

例文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片河坡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地减少: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来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停过,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停了。可是,小村庄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题型三:

①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②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③ 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

题型四:

篇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一、分析式

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对学习对象的整体进行分解, 并逐一对其各种因素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深入考察研究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往往从感性的具体走向理性的抽象, 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滤, 舍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 抽象出那些本质的东西, 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我们平时往往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把握词义, 但有时分析语句时只单纯的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因此, 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 还必须注意训练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来断定词义的能力。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 有一段叙述一帮茶客在华家茶馆里的对话, 刽子手康大叔一闯进门, 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 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 要不是我信息灵……”, 这句话是这个刽子手在小说中的第二次出现时说的, 他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经过引导, 学生发现, 这句话中连用的两个“运气”在句中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 同其他词语构成不同的语法关系, 词性和意义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 “运气”这个词是名词或形容词, 而从康大叔的口里说出, 两个“运气”都成了动词, 作谓语。第一个“运气”带宾语, 是使动用法, 意思是“使你得到了好运气”;第二个“运气”不带宾语, 是“你碰到了好运气”。鲁迅先生刻画刽子手康大叔时, 左一个“运气”, 右一个“运气”, 把明明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的“运气”当成动词用, 且带上了宾语, 正暴露了这个刽子手的粗野无知, 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在很多作品中, 作者为突出表达效果, 使语言生动、形象, 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为了更好地把握表达效果, 还要注意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描写:“他们不敢大声说话, 不敢写信, 不敢交朋友, 不敢看书, 不敢周济穷人, 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里作者使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厌其烦地运用六个“不敢”, 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别里科夫的性格去分析体会, 学生很快发现, 这几个“不敢”, 决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从各个方面去提示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而且还要把别人都装在套子里。提示出别里科夫的套子对人们的压制, 从而突出沙皇专制政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和言行的限制, 点明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和腐朽, 也指出它灭亡前的垂死挣扎。

二、比较式

比较式的展开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识的基础上, 去充分感知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侧面、各种联系物及其属性特征。其次是要有确定具体的比较点。它既可指向确定对象的共同点, 也可指向差异点。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只有在明确的指导目标的指向下, 才有可能通过“比较”, 实现知识的升级和认知的飞跃, 使学生的思维登上新的台阶。

比如句子的比较。遣词造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符合表达的需要, 由于需要不同, 即使是描写同一事、同一物、同一人, 也可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句子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长江三峡》中, 在描写船行之慢时, 有这么两个句子:“船只能缓慢行进, 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只见一片乱石林立, 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 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这两句有相似点, 更有不同点:一个是“慢步前行”, 一个是“跋涉前进”;一个漫不经心, 一个苦心寻找;一个如旅人, 一个犹如探险者;一个悠然自乐, 一个谨慎小心。为什么同是激流, 船行都慢, 写法却迥异呢?原来, 一个航行于“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之中, 船行缓慢, “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大自然的壮美”———景美人也欢;一个是穿行于“鬼门关”, 非小心翼翼, 难以过关———滩险船也慎。一句突出两岸风光之美, 人之欣喜若狂;一句刻画水中礁滩之险, 人之小心异常。这两句恰是环境和心情的绝妙的和谐统一。比较也使学生体味到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想象式

想象能力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入选教材的相当一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 作者呕心沥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 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 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 凭借想象来还原、充实作品的意境, 帮助学生将“文字”转换成有血有肉的“形象”, 这样,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蕴涵。同时, 语文一旦有了想象的介入, 会显得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语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率, 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有些课文的结尾, 意犹未尽, 十分含蓄, 能激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在学习这类课文时, 教师可因势利导, 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授《项链》时, 一上课, 就让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 给小说设计一个结尾。接着组织交流, 谈个人的设想与依据, 最后回归课文, 展开论辩, 选择最佳结尾。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设计方案的高明, 进而推翻他人的方案, 就必然要认真研读课文, 从环境的烘托、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诸因素中, 寻找续想的有力证据。通过“想象”这一思维媒介的参与作用, 在阅读与争辩中, 学生就从文字的平面中解脱出来,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 对其作了立体式的解剖, 既学得有趣有得, 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总之,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语言实践活动, 持之以恒, 学生在不断的分析、比较、想象中, 就会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复杂的心智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 总是有机结合、难以分割的。在这三个复杂的活动中, 心智活动 (即“思维活动”) 是核心, 它既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的源头, 又是这两种活动的归宿。可见, 阅读教学应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是小学阶段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甚至未来发展都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探索科学教学方式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则相对忽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十分有必要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调整,适当地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限制性影响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本身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受到阅读文本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放置到与考试大纲相关的知识上面,对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用相对忽视,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凸显。

2.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在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受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相对忽视,教学方法也一般陈旧僵化,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3.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家长一般对学生保持着过高的期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文学习,自身语文成绩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1]。但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严重限制了阅读成效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措施

1.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够在教师合理的教育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基于此,教师应该制定具有创新性质的课堂教学制度,既能够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规范,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进而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结合具体阅读篇目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应该选取探究性教学方法、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则可以选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激发也产生着特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在对《丑小鸭》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生播放相关动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2]。同时,将动画与故事相结合还能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深入探究问题,如丑小鸭如果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将会怎样?这样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对相关内容形成新的认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3.教師积极树立情感性的评价观念

教学评价的科学设置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工作中适当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就应该树立情感性评价观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实施情感性评价,表扬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加以激励,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要想保证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应该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适当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1(16):16-17.

篇5:小学生语文思维训练方法有哪些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有人称观察是“思维的知觉”。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显著特点,指导学生动眼观察,以启发其思维。小学生因其年龄关系,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的。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插图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学习新课。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切合了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观察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学生由近及远,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的观察过程,也就是他们沿着这一路线展开思维的过程;只不过观察是思维的外显行为,而思维则是观察的内在活动罢了。充分认识观察与思维的内在关系,我们就能更加自觉地通过动眼观察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动口表达,激发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动口的欲望。要善于启发,善于设问,将问题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设疑,问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动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提问而言,就有“直问”和“曲问”之分。

所谓“直问”,是指疏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较为直白的提问;所谓“曲问”,是指有一定难度,富有思考性的提问。为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受到训练,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多用“直问”,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用“曲问”。动口表达的训练还应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首先,必须准确地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要扣住问题的中心,答在点子上,而不是答非所问。只有这样的动口表达才具有思维的准确性。其次,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就所答的内容来说应是全面的,就所用的语言来说在结构上是最完整的。也只有这样的动口表达才具有思维的完整性。

三、动脑思考,展开思维

启发动脑,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动脑,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启发动脑,要在知识的关键处质疑,在思维的展开点设问,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富有启发性。这里有两种倾向需要注意纠正:

一种是训练要求过低,没有动脑思考的价值。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中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一句在课文中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不一样的。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说出了“别饿坏了那匹马”,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用意,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结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另一种是人为制造深奥,损害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仅此一句很平实,明白的话,有的教师却要学生动脑思考,完成四项训练:一是“浓缩”,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词语“浓缩”出来。二是“类比、递向思考”,要求学生“类比”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递向思考”。三是“剖切”,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是“聚敛”,要求学生把“剖切”开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

由此不难看到,这种人为制造的深奥训练,把本来平实的语句变得晦涩难懂,乍看起来是一种“创新”,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其华而不实的石弊。如此动脑思考,只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当予以纠正。

四、动手写作,拓展思维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从材料的收集,到主题提炼,到语言的选用等,都离不开慎密的思考。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观察事物——收集材料——思维加工——转化为语言文字的反映过程。因此,动手写作,是拓展学生思维领域,提高学生思维层次的重要途径。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动手写作有仿写、续写、改写、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仿写要根据小学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采用下列几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一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仿写,二是按总起分述的顺序进行仿写,三是按人物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在进行仿写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课文里所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或故事情节、场面,启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联想补充,再进行续写或改写。例如《穷人》一课当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时,就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进行续写。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改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会说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于脑海,再动笔改写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命题作文,则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篇6: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阅读一

我要启程了。妈妈,你却哭了。

我要启程了。昨天黄昏时我告诉你,说天边飞过一队大雁,你默默凝视着我,为什么目光里经闪过一丝黯然?今天早上,我把自己在雁阵里的位置指给你看,你却哭了,问:“为什么不能晚点儿......比如说明天......”

心永远属于你,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

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黄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你坐在我的床头,就想守护我小时的那只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疯狂的夜晚,想起了你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你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你曾注入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你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你没能飞完的路,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起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

我要启程了。是怕打湿了我的双翼吗?你转过身,悄悄擦去泪珠,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放心吧!妈妈。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我要启程了。再见,妈妈。

再见了,我的巢......1.“我要启程了”是指:(我要离开家乡独立奋斗)。

2.“我要启程了。”“妈妈,你却哭了”这是因为:(爱“我”的妈妈担心“我”。)

3.“我要启程了”在文中多次出现,表达了:(“我”离别时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4.你是怎样理解“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能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这句话的?(只要有了母亲的祝愿,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挠我。)4.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母爱的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最简单的了))

阅读二 敬重卑微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篇7: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

阅读兴趣,是小学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培养,有利于加大小学生的阅读持久性,更给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导入以及情感导入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快速吸引,促进小学生热情地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而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通篇辅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进阅读世界,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正确朗读,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促进相关资源的自主搜集,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祖国在我心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正确朗读。朗读,是激发小学生阅读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小学生具有独特阅读感受的手段。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文章,再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读出文字间的情感,最后促进学生总结与升华出自己的感情,才能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加强方法创新,做好自主合作教学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肯定。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灵感。

比如,在讲解《海底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底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海底各种美妙的声音。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内容相对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一句一句地理解文章,可以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先给小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海底世界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以及不懂的内容用不同标志标出来。之后,教师再以海底世界这个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一些小学生提出“文章中排比句所描述的声音都是哪些声音?”这样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信息量很大,想象空间也比较大,这一问题的讨论会促进课堂合作学习氛围的浓烈,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学生时间去探究,肯定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课堂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有效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有利于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化,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会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营造轻松、激烈的学习氛围。

1、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来提问。教师利用图片的展示或者实验的开展,让学生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在观察中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春天的雨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张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下雨天吗?”等问题,让学生围绕雨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促进本节课教学内容主题的明确。

篇8: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一、厚积薄发, 研究性与专题性阅读结合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材, 其中涉及到多种思想情感和故事情境, 不同的时代、作者、写作背景, 涉及到的文章写作背景也不同 (爱国情感、亲情表达、感慨历史史事) , 而高中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累往往不足, 这就难免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 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专题研究空间, 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阅读《安妮日记》时,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 也就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安妮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文章或影片资料, 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组织学生观看《美丽心灵》, 这些描述同时代相似故事的影视资料, 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历史感受和影响, 学生在对历史有了足够的认识, 才能对安妮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更透彻的了解,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够更深地把握。

二、百家争鸣,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辩论平台

课文的内容和题材是确定的, 但时代是变化的, 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断发生改变的, 社会整体观念的变化, 带来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思想的变化, 同一个阅读题材,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 由此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 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 或看到的是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风景, 有的学生认为是描写当时腐败不堪的上层社会。相同的作品, 不同的读者就看出了不同的主题,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为其提供最开放的阅读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过程中, 肯定会有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有失偏颇”, 认为为国家效力、尽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如果有了治国的才干, 却在家里侍奉至亲, 没有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国家, 那与至亲养育自己的目的也就背道而驰, 也有的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是正确的, 认为不能为至亲尽孝的人, 如何能够为国家尽忠?教师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分歧, 组织开展辩论会或者班级性质的讨论会, 让学生尽情交流、争辩, 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会到思想交流时的愉悦, 思想和思维也会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别开生面,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题材是多样的, 古今诗词、散文小说, 甚至是戏曲、话剧, 这些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来,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话剧《雷雨》阅读中, 学生仅仅通过台词是不可能领悟到文中的人物矛盾和事件冲突的, 对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也缺乏应有的反应, 教师截取《雷雨》片段, 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 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 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逐层递进,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

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固然重要, 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能忽略的, 例如对文言文表达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对通假字的掌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知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这种教学目的可以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 可以组织以司马迁为话题的知识竞赛, 教师对竞赛题目进行设计, 可以是司马迁的个人生平、事迹讲述, 也可以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点的知识抢答, 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讨, 例如“论司马迁的个人影响”, 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书面陈述, 例如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等, 也可以上交电子档文件资料等,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PPT、WPS、WORD等格式来进行论述, 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多形式的表达手段, 学生的思维也会由此得到拓展, 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得到训练。

篇9: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首先,孩子在小学阶段属于一个知识、智力启蒙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发散开来,正是需要一个人去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如果在孩子还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时候就让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么这必然不利于孩子往后的发展。而语文阅读作为需要学习者用足够的感知力去学习的一类文字,对学生的大脑思维要求当然会高于其他类型。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能够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他们相较于其他的文章好在哪儿。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好的文章数不胜数,为什么单单是这些文章被千挑万选作为我国儿童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呢?能入选说明在广大的学者心中这些文章可以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们不同的心灵洗礼。所以,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我们要从文字中帮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从这一点出发,语文阅读担负着重要使命。

再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创新性思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拓展学习。通过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个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扩展到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的同时也可以涉及到其他几个不同的知识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知识的缺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从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育部多次强调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地学习新教改文件中的重点问题,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多增添新元素,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扩散学习、思考。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只因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写乌鸦喝水,如果是燕子喝水、喜鹊喝水、麻雀喝水……那么它们是否会采用乌鸦的方式呢?如果不是它们又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去尝到长颈瓶中的水呢?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教师提前去思考的,教师没有经过思考就无法带领学生一同去探索不同的问题,也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性阅读学习。

此外,身为一名教育者,要在孩子有理解能力时渐渐为他灌输一些不一样的新的思维,虽然那个时候他们可能不会理解的很透彻,但是长年累月下去他们定当形成一种异于常人的新思维。

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让他们从系统接受知识开始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向,并且在他们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之后还要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巩固或者向外延伸,在不同的方式比较下选择最好的最适合的方式,而不是所有人千篇一律使用同一种思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算有了创新性思维,一旦同一种思想的人多了这种思想也不见得会是一种创新。

除了上述创新性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多积累,在适当的时机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鼓励学生去质疑课本而不是让他们奉课本为神圣;鼓励学生去各抒己见而不是让他们在课堂中只做一个两耳直竖、从不发表自己的任何简介的“哑巴”。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总之,语文阅读的创新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每一位教师或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做贡献。

篇10: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题

(一)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

1、文中的“它”是指,“园丁”是指

2、联系上下文解释:

(1)炫耀——

(2)夜以继日——

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近义词:黎明()平凡()培育()

反义词:黑暗()平凡()短暂()

4、在原文中用“”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5、找出中心句,在句子下面用“”线画出来。

6、用()画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

7、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举二、三个例说明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

参考答案:

1、露珠露珠

2、夸耀,展示。

形容连续辛勤劳动

3、清晨普通培养光明伟大永恒

4、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5、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6、表达了作者对露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赞扬和钦佩。

7、略

二)

“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知了在树上“知——了” “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chán)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1、这是一段关于的描写。

2、作者抓住等事物突出表现天气的热。

3、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低沉缓慢的()愁眉紧锁的()

没精打采的()爱唱爱跳的()

4、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动态和神态来突出天气的热的?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填空。

知了()老人()狗()

禾苗()小河()树()

5、仿照本文的写法,以“今天的天气真

二)

“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知了在树上“知——了” “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chán)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1、这是一段关于生物 的描写。

2、作者抓住 知了.老人.狗.树.禾苗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潺声,.等事物突出表现天气的热。

3、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低沉缓慢的(知了)愁眉紧锁的(老人)

没精打采的(狗)爱唱爱跳的(小河)

4、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动态和神态来突出天气的热的?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填空。

知了(鸣叫)老人(愁眉紧锁)狗(没精打采)

禾苗(无力)小河(爱唱爱跳)树(没精打采)

5、仿照本文的写法,以“今天的天气真冷啊!”为开头写一段话。

今天天气真冷啊!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失去了踪影,树木披上了一层银衣,也安安静静的伫立在风中,像小姑娘一样,顶有气质的立着。那些活蹦乱跳的小孩呢?此时都躲在家里烤火,只剩一个个雪人,微笑着守着这个寂寞冷清的世界。三)

太阳花

我喜欢太阳花,它是夏天里常见的一种最普通的花。

太阳花的茎有红色的,有绿色的。那茎很嫩,似乎用手一掐就会冒出水来。

太阳花的叶子很特别,小而厚,叶表面像涂了一层薄薄的蜡,光洁、碧绿。

太阳花的花朵颜色格外鲜艳,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金黄若金,而那粉红的就像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花朵并不大,多层花瓣的自然娇艳,单层花瓣的更是那么俏丽,真讨人喜欢。

我喜欢太阳花,不只在于它的颜色鲜艳,更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日晒、风吹、雨淋,那样子总是蓬蓬勃勃的,只掐下一枝小小的茎,插在泥土里,不久就会生根开花。

1、从文中找出与“洁白如玉”的“如”意思相同的三个词写下来。

()()()

2、短文先写太阳花的,再写太阳花的,最后写太阳花的。

3、短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是

4、作者为什么喜欢太阳花?

(四)乌鸦

乌鸦住在一棵大树上,它的邻居狐狸就住在树下洞里。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以后,觉得十分丢脸,他牢牢地记住这件事,告诫自己以后决不能再听奉承话了。

不久,乌鸦又找到了另一块肉。狐狸又想骗到口。狐狸说□□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远远超过小麻雀□□乌鸦心想□哼□你又想来骗我了□这次我决不上你的当□就不理狐狸。狐狸又说:“乌鸦大姐,你的嗓子太好了,唱起歌来叫人听得入迷呢!” 乌鸦还是不理睬。她当时就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话,忍不住张口唱歌,肉片掉下来给狐狸叼走的。

狐狸见老办法不行了,眼珠一转,破口大骂起来:“臭乌鸦,丑乌鸦,你昨天造小白兔的谣,今天早上又杀了小松鼠,你真是个十足的大坏蛋……”

乌鸦觉得冤枉,实在忍不住气了,她张口反击:“你胡说八道——”嘴才张开,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往上一跳,接住肉片溜回洞里去享受了。乌鸦又一次上了当。

1、给第二自然段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2、把文章的题目补充完整。

3、把“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这句话改成带“把”的句子。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眼珠一转”的。

5、说说乌鸦为什么又一次上了狐狸的当?

6、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知识创新题:乌鸦应该怎样才能既保住嘴上的肉,又回击狐狸的话?。

三)

1、像、似、若。

2、茎、叶、花。

3、首尾照应。

4、因为它的颜色鲜艳,更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5、美人蕉。叶子大,花朵鲜艳。

(四)1、不久,乌鸦又找到了另一块肉。狐狸又想骗到。狐狸说:“ 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远远超过小麻雀。”乌鸦心想:哼,你又想来骗我了,这次我决不上你的当!

2、乌鸦被骗之后

3、狐狸把乌鸦的一块肉骗去了。

4、眼珠一转:指在动脑筋,想办法。

5、乌鸦记住了第一次的教训,却没有记住一张嘴就会失去肉的道理。

6、面对狡猾的人,任凭他是赞美还是诅咒,你都得保持清醒的头脑。

5、简单地写你喜欢的一种花的两三个特点。

7、乌鸦可以把肉衔回洞后再与狐狸理论。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雨雾里。分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泥潭。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忽然,他那消瘦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情。

()那匹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战士骑了。

()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断炊了,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青稞饼。

()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一拍战士的肩膀。“首长,走……走不动了。”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小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当他的身影渐渐消融在雨中时,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花,问:“他是谁呀?”“不知道。”另一个战士说。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晚上,部队准备宿营了。红军首长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借着马灯微黄的光,打开一张军事地图。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司令员,一个战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首长。”

他轻轻打开纸包,啊!那是几块青稞饼。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作为本文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2)文章第二节的五句话顺序混乱,请整理一下,把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

(3)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短文中为什么采用前一种写法?(2分)○1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2一支队伍正在行进着。

(4)文中划线句子最恰当的解释是:(1分)

A、战士感到死亡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

B、得到首长的关心,战士感动了。()

C、危险之中首长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士。()

(5)按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两段,在文中用“‖”表示。(1分)

(6)读了短文,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经过努力,你一定找到了答案,请回答出来写在下面。(2分)

(7)文中有很多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等的语句,如“艰难的步履”、“严峻的神情”、“魁梧的身材”等,请你按要求再写出三个及以上的词语来。(3分)

①形容神情的:

②形容步伐的:

③形容身材的:

(8)读了短文,对照红军官兵的英雄事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及评价建议:

十一、(1)几块青稞饼

(2)4 3 5 1 2

(3)略

(4)B

(5)一段(1-4自然段)二段(5-6自然界段)

(6)略

(7)略(8)略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说说下列句字的含义或作用

(1)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

答案: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上一篇:淄博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下一篇: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