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2024-05-02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通用6篇)

篇1: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巧: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所即之事——送友人 所感之情——惜别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

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赠别诗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练习:

1、广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解析:

所即之事——怀归 所感之情——思乡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胸怀的广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三、喻理诗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题来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鹤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思而得之”最为关键,就是说,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高考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运用了这类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篇2: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篇3: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便是诗人在战乱离散, 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远方的妻子。又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写路上逢雨, 没带雨具, 雨后放晴, 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了既不为忧患而动摇, 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即事”, 我们便得明了触发诗人兴感的是何事;“抒怀”, 我们就要探寻诗人因此生发了什么情怀。而那些千古佳作之所以读起来情深意切, 便是因为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表现技巧将“事”和“怀”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所以, 对于此类诗词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鉴赏: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如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作者是在国亡身囚, 欢梦惊醒的景况中痛忆故国。而同样是深陷囹圄, 朱牟的《春阴》:“关河迢递绕黄沙, 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 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 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却是在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着返乡。由此可见, 引发感怀的事由不同, 诗人抒发的感情也自然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 所以诗人先写笛声满城飞扬, 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安史之乱”后, 作者重遇故人的抒怀诗, 引起诗人感怀的不过是一些寻常的事情, 可是这些事情中却暗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表面上来看, 这首诗不过是写他乡遇故人, 似乎有一种“喜”情。然而杜甫却在这样的“喜”后, 蕴藏着深深的“忧”———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前两句是对当年繁华生活的回忆, 后两句是说多年后, 两位历经磨难的老友流落长沙时, 不期而遇的无限感慨。其中, “落花时节”不仅是指二人的盛年已过, 更是道出了国势日衰, 好景难再的悲凉。

在鉴赏即事感怀类诗词时, 我们须缘事悟怀, 明确走向。在了解诗人所写之事后, 便要体味附着在事与物之上的情感因素。注意诗中特定的地点背景和一些特定意象的把握。一般来说, 把作者生发感情的事由找准了, 再结合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考察, 便能够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来了, 鉴赏也就不再困难了。最后是缘事发议, 就事析怀。也就是从诗词艺术特色入手, 如意象的组合、抒情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 进行分析点评。

【案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鉴赏】

本诗以叙述记事起笔, “卧闻”二字便点明了这只是暂时的停泊。“城里”“城下”道出了作者系舟城下, 当然不知道“城里”之事, 故首句轻轻带过, 但日暮钟声耐人思索。想此刻“城里”大概是炊烟袅袅, 而诗人自己, 却漂泊城下, 孤卧舟中。又见一轮皓月, 悬于江上, 如同亲人一般。此刻, 他的视线由明月转移至江面, 探寻那归去的水路。当诗人的思路重返现实时, 眼前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突然水面上传来一阵歌声, 原来是小舟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音。作为羁旅之人, 这样的歌声能引起多少的思绪啊, 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其心情如何, 实在也无须言说, 读者自能体会。

(1)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 表现作者人在旅途, 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 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题方略】第一步, 找准事由:抓住“晚泊”二字, 诗人此时停留城外, 羁旅途中, 听见歌声。第二步, 理解意象的特征, 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 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 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 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 景景关情。

【答题方略】第一步, 缘事悟怀,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 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第二步, 从诗词艺术特色入手,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 因为诗中句句写景, 而句句含情, 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 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 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龙标:古地名, 今属湖南黔阳。)

【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 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 此时正在扬州,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便题诗抒怀, 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 万卉消歇, 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 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 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 “闻道龙标过五溪”, 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 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 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 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 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 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 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 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 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 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 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篇4:触景生情,即事抒怀

首先,要欣赏即景(事)感怀诗的“景”(事)与“怀”结合得是否巧妙自然。如《泊秦淮》,此时此景此事,商女吟唱的此曲,无不自然触发起诗人对晚唐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这一现实情景的深沉的兴亡之感,此诗“景”“事”“怀”融合可谓巧妙自然。

其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情景,所以回忆便特别充满真情,因此才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而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情景的怅惘,于是便产生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真挚感怀。那最动人的一幕,将激起读者对前后情景多少美好的想象啊!

其三,我们还要细加鉴赏诗人“写景”“抒怀”的艺术技巧。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二句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三四句承上运用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如画之景,不觉勾起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典型例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 诗人因何而“黯然”?请作简要分析。

2. 有人评价颔联“十字咏尽秋日佳趣”。如何理解这样的评价?

3.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易错点】

第1题:①诗人面对秋天“黯然”的风物而引发出人生的伤感。②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加上诗人壮志难酬,因而“黯然”。③秋天唤起人内心的忧愁,想到自己年长体衰,一事无成,不免“黯然”。

第2题:①颔联通过秋风、酒旗、细雨和菊花等意象,抓住了特征,表现了诗人内心无限伤感的情怀。②此联抓住风、旗、雨和花等,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的伤秋情怀和对自己人生的悲叹,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第3题:①因对现实不满而向往归隐园田的思想感情。②诗人借秋景寄托情怀,表达了壮志难酬、不满现实和归隐农田的情感。

【错因分析】

第1题:(1)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黯然”只因伤秋,完全不顾此类诗先景后情的规律,对后面的描写视若无睹,又不能“知人论诗”(欧阳修的政治家身份),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做法。(2) 审题不细心,答题不全面,甚至空泛笼统。如错答①,“人生的伤感”具体指什么?要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

第2题:(1) 审题不准确,不顾“咏尽”(要从写法这一角度分析用了何强化性的表现手法)和“佳趣”(很好的趣味性)的提示,又不认真研究几个意象的基调,尤其是对尾联不加推敲,导致理解与原诗内涵相去甚远。(2) 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既无狭义语境(上下文)的分析,也无广义语境(知人论世)的研究,答案便难免不准确、不全面。(3) 不注意构建基本的答题模式,答案空泛如错答②。注意:从情景再现到点明手法再到分析作用,是答这类题型必要的几个步骤。

第3题:因前两题理解偏差较大,此题自然难以达到准确全面理解的要求。可见不从整体把握全诗的思路和内涵,往往会造成连锁性的错误。所以,诗词鉴赏离不开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对背景知识的联想,而逐句把玩,理清思路,“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知人论世,显然是诗词鉴赏的基本功夫。

【正确答案】

第1题: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由感秋而心生“黯然”情怀。

第2题: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不用一个动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第3题:表达了诗人憎恨与世同流、苟且度日的生活,向往躬耕田亩、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例题解析】

此诗鉴赏的第1题要求分析诗人“黯然”的原因,其答案的来源显然是梳理诗歌描述的思路脉络,断章取义是答这类试题的大忌;第2题是就别人的评价谈自己的看法,“咏尽”、“佳趣”内涵的理解是答题准确全面与否的关键所在;第3题是典型的情感分析题,答这类题要特别注意:“向往”那样的生活往往是由于憎恶眼前的生活,所以答题时不可顾此失彼。

【矫正方案】

1. 要针对诗歌题材类型的特点来确定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此处选读的《秋怀》作为即景感怀诗,阅读鉴赏时一定要紧扣“景”“事”的特点,理清景与情、事与感的关系,否则答题便难免或流于空泛,或指东说西。

2. 抓准即景感怀诗的常见手法分析其写作特色。如写景常用的手法有:常见空间角度有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还有动与静的问题,如动静结合或具体为化静为动、以动衬静等;虚与实的问题,如虚实相生的手法等;常见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幻觉等;常见景情关系除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带情等,还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和哀景乐情等情况;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和反问等;

3. 抓住即景感怀诗常见意象鉴赏其思想内容。本诗中就出现了西风、酒旗、细雨、菊花以及鹿车、东田等,准确理解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内涵显然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评价。

4. 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适当地总结答题规律、构建基本的答题模式是必要的,只是在具体解答时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 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2) 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3) 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1) “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 “郊寒”是人们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篇5:《江村即事》鉴赏

纵然一夜风吹去⑷,只在芦花浅水边。

【注释】

⑴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⑵罢:完了;系:系好。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

⑶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堪:可以,能够。

⑷纵然:即使。

【白话译文】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九二。诗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可能对安然入睡会有影响。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担心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作者介绍】

篇6:述志抒怀类的古诗名句鉴赏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非常伟大,万人景仰,青史留名)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不畏艰险,追求真理)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夫》(高洁情操)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坚守信仰)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对理想追求永不停息)

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豁达乐观、奋进不息)

7.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折杨柳歌辞》(互需互助,互利共赢)

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永不妥协)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危难时才能考验出人的`意志的坚强和忠诚)

10.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坚守节操。长松:喻气节高尚的君子。桃李:喻逢时得意,谄媚权贵)

11.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危难关头显气节)

1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乌江》(爱国;巾帼不让须眉)

13.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路在脚下)

14.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形容追求理想路上受挫)

1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6.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自信)

1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正直,不阿谀奉承)

18.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扶善疾恶。翻译: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芟除)

1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不懈努力,铁杵成针)

20.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窦庠《醉中赠符载》(人的目光要放长远,劝人莫要张狂而轻视任何人和事物,谨小慎微)

21.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孤傲清高,坚守理想与信仰)

22.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志向坚定;成功在于长久不在迅速)

2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忠心报国)

24.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坚守节操)

2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外不张扬,内有秀骨)

2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奉献精神;生命的价值)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8.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2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蜀相》(英雄相惜,为英雄壮志未酬叹惋)

30.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安贫乐道)

31.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赠别崔纯亮》(坚贞)

上一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体会下一篇:心灵鸡汤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