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营销案例

2024-05-07

有趣营销案例(精选8篇)

篇1:有趣营销案例

一背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课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篇2:有趣营销案例

——教学案例《有趣的树叶》之反思

【内容摘要】我们借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树叶,让孩子们探索不同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及用途上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孩子们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语言的能力和大胆提问的能力。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这句话:“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关键词】探索支持交流树叶反思

活动背景: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孩子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落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就会掉下来?”“为什么树叶的形状不相同?”“为什么有的树叶到了秋天不落下来,还是绿绿的呢?”„„听到孩子们的种种提问,我不禁想到有位教育家说过:为了儿童的健康,我们必须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为了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必须让儿童的心灵与自然界的包罗万象接触。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的植物让孩子陶醉,让孩子好奇,到处都有让幼儿悠游其中、快乐学习的素材,我们可以借助大自然中可见的树木,让孩子探索不同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及用途上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孩子们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语言的能力和大胆提问的能力。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这句话:“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也就是告诉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和共同成长的师幼互动环境。

于是,我和幼儿就《有趣的树叶》展开了谈话,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树叶并不陌生且很感兴趣,他们都知道一些常见的树叶,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树叶的形状。于是我们将开展一个了解“有趣的树叶”的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开始思考并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了根据幼儿的信息进行筛选,寻找那些适合幼儿发展并有价值的内容,我带幼儿到青枫公园、小区里去捡落叶,并关注在捡落叶的过程中他们又会产生哪些兴趣点。

捡落叶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在捡落叶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幼儿对自己不熟悉的树叶非常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把拍的照片做成PPT——《有趣的树叶》,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谈话活动,并把孩子们捡回来的树叶放在区角里,让孩子们做树叶拼贴画和树叶与汉字对对碰游戏。当孩子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为了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和拓展有关叶子的经验,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有趣的树叶》。

片段一:回忆

师:在认识的树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树叶?

幼:我最喜欢的是枫叶,它红红的,与其他叶子不一样,其他叶子到了秋天会变黄,它不会,它会变得很红很红,很漂亮。

幼:银杏叶,它的样子象一把扇子。

幼:我喜欢梧桐树叶,它看起来象一个大手掌,卷起来的树叶又象个小拳头。幼:我最喜欢的是松树叶,它尖尖的,像针一样,而且到了秋天和冬天,它不怕冷,叶子还是绿绿的。

师:还有哪些树的叶子象松树叶一样,到了秋天还是绿色的?

幼:柏树叶,它不管什么季节都是绿的。

幼:我还知道樟树叶,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到了秋天叶子也不会变黄。而且我听爸爸说,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它们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

师:对,你们说得很棒!“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是有原因的,我们以后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

反思:

在幼儿的回忆中,我是想通过倾听、观察、谈话,及时捕捉幼儿的已有经验。有趣的叶子给予了孩子们许多美好回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而且给予极大鼓励,并为此创造了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我表现、充分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使活动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幼儿经验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反思的过程,有一些幼儿对形状特别或颜色特别的叶子十分感兴趣,而且还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是也正好反映了他们是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片断二:交流

师:你们认识老师给你们找来的这几张图片上的树叶吗?它们又有什么用?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幼:我认识第一张图上的是山楂叶,我爸爸给我在网上找各种各样的叶子时给我看过,听爸爸说山楂叶可以用来治病的。

幼:第二张图片上的树叶好像是枇杷叶,我妈妈说,枇杷叶有治疗咳嗽和化痰的作用。只要把它放在水里煮一煮,煎一下,就可以治疗咳嗽了。

幼:第三张图片上是什么树叶?我不认识,但我上次在家拉肚子,我奶奶用

无花果的叶子煮了汤给我喝,里面还放了一点点红色的糖,甜甜的,喝了我感觉好多了。所以无花果的叶子也能治病的。

幼:老师,我也想知道那是什么叶子?它也能治病吗?

师:你们说得很好,还有垂柳叶,加一块冰糖,用开水泡一泡,可以让老年人降血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都是可以用来当药材的树叶。

反思: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交流促使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有这方面经验的幼儿,他的想法很有价值;而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幼儿,通过提问,他们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叶子方面的知识,也锻炼了他们在集体面前大胆提问的能力。

活动后的反思:

落叶是秋天比较明显的特征,孩子们看到了,也谈到了,我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孩子们的意见,确立了这一活动,而且这次的活动是完全尊重孩子意愿、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

在我们成人的眼中,也许会觉得孩子们提出的有些问题没有深度,没有价值,然而我却接受了他们的选择,因为我始终认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是孩子们,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他们研究的应该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思考、求助、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上、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成人那里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料。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善于思考,懂得了从多角度了解问题,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在其中起一个“支架”的作用,在努力做孩子们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孩子在自我的探索中构建新的认知。

篇3:《有趣的画板》教学案例

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神奇的‘画’”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金山画王软件进行电脑绘画,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使其初步掌握金山画王中的“笔”工具和“仙女袋”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致地用笔、及时撤销、学会保存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虽然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大半个学期了,但部分学生鼠标操作还不是很熟练,电脑绘画的基础相对较弱,虽然有个别学生知道甚至用过金山画王,但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金山画王,因此,需要降低绘画的整体难度。从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很容易被金山画王有趣的界面和功能所吸引,对所学的重点知识反而不感兴趣,因此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金山画王的基本界面,学会金山画王程序的打开和退出,并能保存作品;认识画笔,了解“仙女袋”的特点,并学会两者的使用;能选择合适的画笔选项,适度使用“仙女袋”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演示讲述、学生自学尝试、师生演示交流、范例引导等方法,在给故事配画的过程中,学会金山画王的初步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对电脑绘画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创作。

难点:能选择性地使用工具并合理进行创作。

整体思路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以给故事配画为情境展开任务。上课伊始先创设一个给故事配画的情境,然后以考查基本功的形式学习笔的使用,再通过了解文字,明确各步骤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给文字配画,进行合理创作,最后作品展示时让学生用一句话续编故事,让学生在给文字配画时有所思考和延伸。

本节课教法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交流和讨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从考查学生绘画的基本知识入手,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金山画王为《蘑菇房》小故事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故事配画的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引出课题。

2.认识画王,学用画笔

教师让学生打开金山画王,并带领学生认识操作界面。

教师以考查绘画基本功为要求,先简单演示用画笔画一些“点、线、面”(如图1),接着布置任务:用不同的画笔画出不一样的“点、线条、色块”。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后,采用学生演示的方式交流反馈。在反馈过程中,教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画点、颜色的选择、笔粗细的选择、撤销功能、鼠标停留提示功能等。

教师总结并简单板书,组织学生再次尝试。

设计意图:了解界面采用演示讲述效率较高。学生对金山画王中笔的使用还比较陌生,通过演示及自主尝试,能更好地了解笔的各种功能及画出不同图案的方法,而点、线、面则是组成画面的元素,这样教学不仅涵盖了笔的粗细、颜色设置等内容,也为后面的画图奠定基础。

3.合理用笔,文字配画

教师恭喜学生通过了基本功考核,可以为文字配画了,然后提出任务一: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草地上漂亮高大的“蘑菇房”建好了!你会怎么画?

教师出示两幅不同风格的范例(如图2),边展示边描述:左边这幅画先使用线条画出轮廓,然后再涂上颜色;右边这幅画用色块来表现蘑菇房。运用不同的画笔,我们可以画出不同的图案。

教师组织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

教师选取画得比较好的和画面不完整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评价优缺点,然后再通过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快速修改。

设计意图:对文字的理解,能使任务更有想象空间,用范例引导学生画画,给学生提供参考,降低创作的难度,在交流反馈中解决绘画中出现的问题。

4.巧用“仙女袋”,适度美化

教师提出任务二:几个小动物一起来到了“蘑菇房”下。你想画些什么动物?

教师引出“仙女袋”工具并介绍:“仙女袋”是金山画王里最神奇的工具,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图案,先选择一个图案,然后到画纸上单击鼠标就可以画出来了。

教师故意用“仙女袋”工具在画面上乱涂乱画,画出很多动物并提问:有些同学一看“仙女袋”这么神奇,就会开始像这样画,你觉得好看吗?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小结后布置任务三:合理使用“仙女袋”功能,完善画面,完成后思考,作品中你最满意的是什么?然后再用一句话续编故事。

学生美化作品,教师巡视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互评并讲述自己编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由于“仙女袋”的神奇,学生经常滥用,这样的设计主要希望学生能适度使用。用一句话续编故事,使整个情境完整,也促进学生表达意识的提高。

5.保存作品,交流收获

教师演示保存作品的方法,说明保存的要求;学生保存作品。

教师和学生交流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两方面来回顾。交流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金山画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功能等着大家一起去学习。

设计意图:金山画王中作品的保存方法与其他软件略有不同,因此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收获并引出更多学习内容,既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梳理回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点评

本课以给故事配画为情境,从语言文字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展开教学,慢慢地渗透,使画面随着故事的发展丰满起来。最后当画画完成后,再用一句话续编故事,又回到语言文字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美术整合的思想。

整节课从给文字配画到给图画配文,循序渐进,图文整合,提高了工具学习的内涵。将画面分成“点、线、面”三块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师能够从学生立场出发,在表达时改成了“点、线条、色块”,先组织学生学习“点、线、面”的画法,再出示两幅蕴含着不同创作思路的范画,先画轮廓后涂色或者直接以色块表现。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解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篇4:《有趣的拼搭》案例分析

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玩具——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实验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对用积木进行拼搭游戏非常熟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三个对比型实验,逐步体会四种图形的异同。

一、理解平面与曲面

实验1:“滚一滚”:

教学片段:

师:把四种图形放在滑板的顶端,看哪个滚得最快。

小朋友们猜一猜,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滑下来,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滚下来,哪个滚得最快?

生1:我猜球滚得最快。

生2:球会滚下来,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会滑下来。

生3:我猜圆柱肯定也是滚下来。

师:猜得对不对呢?下面老师请6人小组进行实验。1号组员拿正方体,2号组员拿圆柱,3号组员拿长方体,4号组员拿球。组长喊口令:预备,开始。副组长保护好积木,不能让它们掉下来。

学生活动。

师:滚一滚之后,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球真的是滚得最快,圆柱也是滚下来,比球慢一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慢慢滑下来。

师:为什么球和圆柱能滚下来,长方体和正方体只能滑下来?

生:因为球和圆柱都有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没有曲面,只有平面。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确实是这样的。沿着曲面可以滚动,沿着平面只能滑动。不过刚才有小朋友说圆柱也是滚下来的,你觉得有这样的可能吗?

生:有可能的。只要这样放(把平面靠着滑板),圆柱就会滑下来。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大家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球只有曲面,沿着曲面可以滚动;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只能滑动。圆柱既有曲面,又有平面,因此它既可以滚动又可以滑动。

教学反思:“滚一滚”的活动着力于“滚动”和“滑动”的实验结果。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是先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初步预测实验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关注实验的结果,使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学生操作之后通过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滚动与滑动的本质,揭示平面与曲面的特性,进而引出球和圆柱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同时,由于圆柱也有平面,因此再次在滑板上放上圆柱且让其从滑板的顶端滑下来,体会了圆柱与球的不同。

实验2:“堆一堆”:

教学片段:

师:把几个长方体堆一堆,几个正方体堆一堆、几个圆柱堆一堆、几个球堆一堆,看哪个图形堆得稳,哪个最难堆。

学生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哪一种最难堆?为什么?

生:球最难堆,因为球没有平面。

师:圆柱呢?长方体、正方体呢?

生:都能堆稳。

师:圆柱怎样堆能堆稳?

生:(演示)

师:平面和平面靠在一起能堆稳。曲面和曲面靠在一起能堆稳吗?

生:不能。

师:平面和平面靠在一起才能堆稳,曲面和曲面靠在一起不能堆稳。

教学反思:实验“堆一堆”,明确提出实验目的是观察哪种图形能堆得稳。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了平面与曲面的特性,理解了四种图形的特征。

二、从一些图形中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实验3:“摸一摸”:

教学片段:

师:出示布袋。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眼睛不看,说说摸出的是什么图形。

任意摸一个是什么意思?

生:随便拿一个。

师:摸之前要先抖一抖袋子,伸手进去搅一搅,眼睛不看,任意摸一个。谁来摸?

生:任意摸一个。

师:你摸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我摸到的是圆柱。

师:给大家看看。

他说得对吗?

(问摸图形的学生)你怎么知道你摸到的是圆柱?

生:这个图形有曲面还有平面,它就是圆柱。

师:还有谁来摸?

生:我摸到了正方体。

师:你怎么知道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只有平面,而且大小一样。

师:给大家看看。正方体每个面大小相同,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同。

6人小组合作,先把图形都装入袋中。组长拿袋子,其他人任意摸一个,抓在手心里,说说摸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

师:这次请副组长拿袋子。根据老师的要求轮流摸。摸出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反思:“摸一摸”的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四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从一些图形中辨析出所摸出的图形,或按要求摸出图形。在实验之前,老师和学生合作进行演示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同时明确实验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别是比较难的,因此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平面大小是否相同,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本次实验活动还分“任意摸”和“指定摸”两个层次。任意摸的时候,学生先摸到一个图形,在手中感受平面或曲面、平面的大小是否相同,进而判断手中的图形。指定摸的时候,要根据要求,先明确所指定图形的特征,然后根据特征再到袋子摸出符合特征图形。任意摸和指定摸在思考过程上正好互逆。

在一年级的数学实验课中,由于受学生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以及小组成员分工一般由老师提出。同时,老师要特别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可以由猜想引出学生自主关注,也可以放入实验要求中。当实验要求较多,或实验过程较复杂的时候,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演示实验,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

篇5:美术案例:有趣的纸浆画

1、通过让幼儿欣赏纸浆画,教幼儿初学做纸浆,激发幼儿做纸浆画的兴趣。

2、在做纸浆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激发幼儿对纸浆画的兴趣。教学难点:

如何制作纸浆画。教学切入点:

以欣赏脸谱纸浆画为切入点。教学创新点和特色:

这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材料的选用,纸浆质地柔软,可塑性强。安全无毒,无过于复杂的制作过程,原材料随处可见。幼儿在学习制作的同时老师不必为安全而担忧,幼儿找到童趣的同时通过纸浆画的课程,幼儿的手,脑,眼,都得到了锻炼。纸浆画装饰感很强,幼儿做完的作品完全可以挂到楼道区角或游戏厅做为装饰画和艺术品为幼儿园添彩。

教学准备:

1、浸泡在水中的面纸、卫生纸用塑料杯装好,每组七个。

2、白乳胶、镊子、竹签、小抹布每组若干。

3、水粉颜料每组若干。

4、黑色记号笔、木板人手一块。

5、脸谱简笔画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对纸浆画的兴趣。

1、教师提问幼儿:“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通过引导让幼儿知道我们中国人很了不起,特别是造纸术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2、教师提问幼儿:“纸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引出纸可以用来做纸浆,做出漂亮的纸浆画。

二、欣赏纸浆画作品。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脸谱画,你们看看这些脸谱画有什么特别之处?

2、请幼儿分组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感知,去发现,说一说脸谱画是用什么做成的?

3、教师小结:脸谱画是用纸浆做的“纸浆画”。

三、教师讲解示范做纸浆的方法。

1、将白乳胶放入浸泡好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

2、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粉颜料加入调好的纸浆白乳胶中,搅拌均匀。

3、提醒每组幼儿做成的纸浆,颜色要丰富。

四、示范操作,介绍纸浆画。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已经学习过的京剧脸谱范例图若干张,介绍在木板上绘画的构图。

2、用黑色记号笔在木板上示范画上脸谱底图。

3、根据需要将纸浆用镊子黏在木板上并竹签压实,尽量不留缝隙,装饰脸谱。教师:今天老师介绍了纸浆画的做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制作呢?请你自己选择材料来制作属于自己的纸浆画吧!

五、制作的过程中要幼儿注意的事项:

1、注意色彩的搭配,冷暖色和明暗色的处理。

2、纸浆不要过多,粘时不要过厚;纸浆要覆盖整个画面。

3、粘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纸浆和底板充分粘接,以避免干后作品的脱落.4、粘贴的过程中不要将纸浆表面压平,从而失去纸浆本身的表面肌理效果。

5、粘贴的过程中各种颜色之间的衔接一定要密实,不留缝隙,使各色纸浆相互形成一个整体。

六、体验探索,制作纸浆画。

1、教师将操作步骤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2、幼儿分组自选材料按步骤图进行操作。

3、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注意的事项。

4、个别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七、分享交流,评价幼儿的纸浆画作品。(引导幼儿从色彩搭配、纸浆的密实、干净整洁等方面进行评价)

1、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桌子上,并向自己的同伴介绍自己的纸浆画。

2、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脸谱纸浆画是哪一张?为什么?。

八、活动延伸:

篇6:中班案例《有趣的图形》反思

中班案例《有趣的图形》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来得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在发展。于是就要求老师在组织指导活动中要多花心思。

小班的数学在认识图形方面主要学习和巩固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游戏化的情境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认识图形的活动。我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加强了数学活动的游戏化,通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图形娃娃的可爱形象与小朋友玩游戏,同时还设计相应的故事情境作为活动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我除了注意活动的游戏化,还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探索尝试的学习机会,提供适合幼儿操作学习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学习,让幼儿在边操作、边观察、边发现的过程中自主地领悟知识。在“修路”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充分的实践与尝试机会。

首先,活动一开始通过观察图片以及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石头?”幼儿逐一说说自己的石头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操作寻找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石头帮助小兔填坑修路,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认识。最后,老师给

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将个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两等分)的几何图形鼓励幼儿尝试拼合图形,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三角形说: “小朋友,看一看,两个三角形变变变,合在一起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边说边把两个等腰三角形拼合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拼出了一个大的正方形,有的孩子拼出了一个长方形。整个活动教师通过指令,启发孩子们寻找、辨别图形并进行操作,孩子们在这种拼拼摆摆的活动形式进行尝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注重重点,为幼儿预留充分的自主空间。尤其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拼图形”环节,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始终乐此不疲,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更能激发了幼儿拼图形的兴趣。活动中幼儿的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虽然,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幼儿要有良好的学习常规,特别是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

此外,在“找生活中的图形”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幼儿感官,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每天吃早点时,都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我们吃的包子是不是圆的?”“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是方的吗?”我发现班上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我们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一些操作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师的个别指导,也可以让一些能力水平较弱的幼儿有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提高与认识。

篇7:生动有趣的词语教学案例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常态课中,我们要么叫上几个学生将得出的答案公布于众,要么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收效甚微;而在公开课上,因为怕耽误时间,词语教学更如蜻蜓点水,只是走过场,效果可想而知。

最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录像课,不禁折服于他那朴实、扎实、灵动、有趣的词语教学。词语教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现摘录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案例1]‘‘管理”一词的教学(《狐假虎威》)。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

(学生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妈妈当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的,知道吗?

生:我妈妈在杂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有一学生说他爸爸是交警)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们家长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笑声)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笑声)

师:告诉你爸爸,要时刻提高警惕,别让犯人跑了。(笑声)现在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用“管理”写一句话。有没有困难?对了,能写几句话更好。

赏析:“管理”,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经于老师的点拨,变得触手可及,具体生动起来。他巧妙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了学生的经验世界,由“咱们班的张明是干什么的”到“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不经意间,精彩文章尽在,“管理”一词已在学生的脑中“活”起来,继而在学生的口中“活”起来。此外,于老师运用幽默的方式,如“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管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更有一份责任!“管理”一词。就这样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了。

[案例2]‘‘流利”一词的教学(《关怀》)。

师: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这里的“流利”是说读书很熟练。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郭扬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不流利。

师:学过一年了,一时紧张没背好。我想,现在他一定想起来了。再背一遍怎么样?(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师:这次背得怎么样?谁再来说一说?

生:郭扬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谁能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

生:郭扬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于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做写字状,钢笔不下水,甩了甩,还是不大下水。)

师:谁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下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这支笔怎么样。(于老师用另外一支笔很流畅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体字。)

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生:于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赏析:“流利”一词有两种意思:①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②灵活;不凝滞。于老师巧妙地用“钢笔”作道具,演了一个短剧,在“演”中让学生悄然明白了流利也可以用来表示书写是否流畅。

[案例3]‘‘小圆晕”一词的`教学(《燕子》)。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

师:大家都应养成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不要放过。

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赏析:于老师借用板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浪的样子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学生通过明白了“晕”的意思之后,于老师的一番话:“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圆晕”是美丽的、生动的、有感情的。与此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案例4]‘‘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等的词语教学(((/J、稻秧脱险记》)。

师: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看了你们就会懂的。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同学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

(学生一拥而上,从四面八方把于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一拥而上”你们懂了,但“气势汹汹”这个词没读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瞪眼、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生——“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赏析:于老师“蹲下身来看学生”的理念在这个片段中很好地体现了。他把自己变成“儿童”和孩子们一起演,在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理解了好几个词语。童心、童真、童趣尽显其中,这是于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

[案例5]“抑扬”“顿挫”的教学(《藤野先生》)。

师:(学生读到了“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抑扬”是什么意思?

生:声调很高。

师:你们先听我读读藤野先生说的一段话再说。(读“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一段话,读得声调有高有低。)

生:“抑扬”就是声音有高有低。

师:对。抑,就是声调低;扬,就是声调高。大家都把藤野先生的话读一读,看谁读得抑扬。(学生饶有兴趣地练读)

师:“顿挫”就是说话有停顿,声音有时重,有时轻。你们听老师渎藤野先生的话:“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请大家读读。(学生练读)

篇8:有趣营销案例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笔者整合了第二册的《画叶纹》和第三册的《树叶的拓印》这两个有关联的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 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通过对叶子的收集、观察、了解、表现、应用, 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感受探究的乐趣, 寻求探究的收获。这样的教学既保持美术学科特色, 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 使学生有充分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表现。

[课堂实录及教学思路]

一、课前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叶子, 并对感兴趣的叶子做进一步的了解, 比一比, 谁的知识多。

(为新课做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课中

1. 欣赏、谈话导课

师:同学们, 春天到来的时候, 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 到了夏天, 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 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等到冬天, 树叶纷纷飘落, 给大地盖上厚厚的棉被。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让树叶变得如小精灵般可爱。我喜欢它们, 很多的画家也喜欢它们, 让我们去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喜爱之情的。 (欣赏名家的画)

学生观看四季变化的图片, 自由表达此刻的心情。

(综合语文的学习。用优美的语词以及教师有感情的表达吸引学生注意。用画家的作品创设人文情境, 激发学生对树叶的好奇与喜爱, 对美术作品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 对学生审美做初步的引导。)

师:我们一起举起自己最喜欢的叶子, 互相欣赏一下吧。谁愿意说说你采集的叶子?

生1:这片叶子叫薄荷叶, 可以用来做糖, 还有牙膏。

生2:我的叶子叫芦荟, 它可以治病的……

生3:这片叶子发出的气味还可以驱赶蚊子呢……

(这实际上是跨学科的综合, 同学、老师介绍的有关叶子的知识, 可进一步拓宽本课的学习维度。)

师:请大家用手仔细地摸摸你的树叶, 有什么感觉?生1:滑滑的。

生2:有点刺手。

生3:……

(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由“看、闻”引入“摸”, 加强肌肤的感受, 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师:请各小组互相欣赏, 看看你们组有多少不同形状的树叶?请说出它的特点。 (板书:叶形)

生1:像三角形, 像……

(提出教学要求, 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美术本位。)

2. 拓印增趣

师:现在, 让我来变个魔术。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 每位同学都来试试吧, 看你能变出来吗?

(建议各小组用各种笔试试拓印, 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1:我印得有深有浅, 有变化, 好美哟。

生2:我用水彩笔印不出来, 为什么?

生3:你的笔太多水了, 要用铅笔才好呢。

生4:油画棒也可以的。

师:认真观察了老师的“魔术”的同学都印得成功了, 不成功的同学知道原因了吗?哪些同学能当小老师帮助他们?

生1: (扮演小老师) 印的时候要用硬的笔, 要按紧纸和叶子。

生2: (扮演小老师) 不能用水性的笔。

师:很好, 还要把笔平放, 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这样就能印好了。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 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师:经过拓印, 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我们人类的血管一样, 通过它, 提供叶子生长的养料。 (板书:叶纹) 这些叶纹都有自己的名字…… (板书:主脉, 网脉) 让我们来欣赏用叶脉和叶子制作的拓印画。 (课件呈现)

学生自由表达感情……

(综合科学的学习, 明白叶纹的作用。欣赏资料充分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3. 明确任务, 布置作业

师: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丽的叶子,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节的变换去看一看。 (课件附带优美的音乐)

(综合音乐的学习, 学生体会叶形、叶纹的变化美, 季节变化的节奏美, 为后继创作做准备。)

师:同学们, 老师有一个难题需要你们一起用美术的办法来解决。

教师指着教室里放置的一棵没有树叶, 只剩树枝的枯树, 播放讲述大树悲惨遭遇的录音故事, 呼吁同学们帮助这棵受环境污染掉光了叶子的大树重新拥有美丽的衣裳。

师:同学们, 一定会有好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叶子。它们的形状、花纹和颜色又是怎样的呢?大家都来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我们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来帮助大树爷爷着装, 老师现在就第一个行动。 (说到这儿, 教师在树枝上贴上了自己制作的几片不同叶子作为示范。)

(情景创设:卡通化设计大树的造型, 利用嘴型的变化来表现树的怒和喜。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件、优美的音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鼓励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4. 展示作品,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评议

师:树爷爷在大家的帮助下, 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你知道它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生1: (上讲台带头饰, 扮演树爷爷) 我最喜欢这片红纸做的叶子了, 叶脉用毛线来粘, 很好看……

生2: (带头饰, 扮演树爷爷) 我想唱一首歌来谢谢大家。“我得到了好多叶子, 好多叶子……”

师:同学们, 老师看到你们这么有爱心, 又这么团结能干, 真高兴。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这样一颗环保的心,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永远是美丽的。

(角色扮演既有趣, 也调动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环节巧妙地将“欣赏·评价”学习领域与思想品德、人文﹑表演学科进行综合。)

三、课后

在随后的两周, 不断有学生拿着自己新“发明”的叶子来找我分享, 我认真地听他们的介绍, 也给一些自己的意见。还有学生把拓印的方法用到其他物品上, 并兴奋地给我描述过程。他们都盼望着老师能再上这样有趣的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上的一节“综合·探索”课, 是一节“好玩”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了不同的兴奋点吸引学生,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立体的、跨学科的知识。

上完这节课, 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 即教师在课堂上巧于给学生设置恰当的难题,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本节课设计的拓印游戏, 我在示范的时候并没有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 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看似简单的示范动作, 然后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再通过小组讨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发现更多种类的笔可以用来拓印。

学生在创作一片叶子的时候, 我也没有逐一讲述画叶子的步骤, 而是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实践证明, 一年级学生具备初步造型能力, 完全能够完成“型”的塑造, 作业成功的关键是创意。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年级学生课堂自控的能力、上课的注意力相对高年级来讲要弱一些。要想使他们上课形神俱在, 教师一定要有课堂教学机智。在一个班上课时, 我播放配乐课件, 传出儿歌《小燕子》的配唱, 一学生突然说:“怎么是小燕子?春天来了?”他的话引来课堂的哄笑, 我随即说:“大树爷爷得到这么多小朋友的帮忙, 小燕子也很高兴啊, 春姑娘也赶来了, 不是很热闹吗?”诸如此类的插曲在课堂中时有发生, 我觉得这也是锻炼自己应变能力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成为课堂的另一种“强心针”, 使课堂活而不乱, 收放有度。

上一篇:在毕业20年聚会活动上的发言下一篇:市场调研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