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2024-04-10

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共9篇)

篇1: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法 纬 线(圈)

圆圈

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 线(圈)

半圆

南北方向

相等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0°一180°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数量特征

0°一90°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强化训练:

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篇2: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篇3: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设计思想:将所讲知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知识的渴求者和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图形变化为教学主线,在图形变化中以问题的提出,与寻求解决方法为突破口,达到新问题的引出与学习。将知识要点融合到问题的探讨中,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研究与分析,掌握知识要点,突破重点、难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联想思维。教学中通过问题展示和提问,可以使台上与台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相探讨,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相容、和谐共鸣、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避免传统式教学中学生囫囵吞枣地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现象,有助于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仅以讲解AutoCAD两维图形编辑中的修剪、复制、倒角、倒圆角、偏移、拉伸、比例缩放、移动、旋转、环形阵列、矩形阵列、镜像等命令,从“井字”图形开始(如图1所示)为例,说明怎样通过从“井字”图形变化这个教学主线,将AutoCAD两维图形编辑中的这些命令讲清、讲透,在宽松愉快而有兴趣的图形变化和问题讨论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AutoCAD两维图形编辑命令的学习。

1 教学设计

1.1 设计题目

从“井字”图形开始,通过不同的变化达到不同的目的。在宽松愉快而有兴趣的图形变化和问题讨论中,完成两维图形编辑命令的学习。

1.2 教学目的

通过不同的变化达到不同的目的。在图形变化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AutoCAD两维图形编辑命令的学习与掌握。

2 教学组织与分析

问题的提出,研究与分析以及寻求解决方法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好相应的“教学主线”,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必须拟定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达到锻炼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注意及时引导、启发与总结,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特别要使学生明确和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从“井字”图形开始说明如下:

2.1 图形A1到图形A2的变化

问题1:从“井字”形到正方形:学生很容易想到把伸出正方形以外的几条线剪掉,从而引出“修剪”命令。还有其他方法吗?当然还有,让学生产生悬念。

2.2 图形A2到图B3的变化

问题1:怎样从正方形变为带有圆角的正方形图B1?好多学生会想到,在正方形内侧四角处画四个相切的小圆,然后进行修剪即可。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经提示引导,引出“倒圆角”命令。如果圆角中R=0,结果会怎样?能否用R=0的“倒圆角”命令把“井字”形倒成正方形,让学生试试,前面的悬念就落到实处。

问题2:怎样从带有圆角的正方形图B1变为带有同样圆角的长方形图B2?图B1与图B2圆角相同、宽度相同,只是长度不同,只要改变图B1的长即可,从而引出“拉伸”命令。在“拉伸”选择中,如果使用“窗口”方式,结果会怎样?

问题3:怎样从带有圆角的长方形图B2变为图B3?图B3与图B2相比增加了两圈,形状相似,从而引出“偏移”命令。能否往内“偏移”?并举例说明“偏移”命令的使用。学生会举出好多例子,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跑道的画法,另一个是栅格的画法(如图2所示)。

2.3 图形A2到图C2的变化

问题1:怎样从正方形图A1变为直径与其边长相等的圆图C1?这个问题是难了一些,但从正方形的倒圆角进行启发,就容易多了。如图B1,圆角增大,中间直线部分变短,当圆角半径为多大时,中间直线部分就没了,经提示、启发,学生会想到:当半径为正方形边长的二分之一时,中间直线部分就没了,即四段纯圆弧组成了圆。

问题2:怎样从图C1的圆到图C2?图C2中间的圆与图C1圆相同,周围均布8个小圆。图C2中间的圆与图C1圆相同,可以想到复制。周围均布的8个小圆,好多学生会想到,先画一个定位的大圆,再8等分确定小圆圆心,然后“缩小”、“复制”就可以了;或着画一正八边形,八边形角的顶点就是八个小圆的圆心。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方法,从而引出环形阵列。问题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紧跟,层层深入。

2.4 图形A2到图D2的变化

问题1:图形A2到图D1的变化。图D1的正方形比图A2正方形多了四个倒角。前面已经知道了“倒圆角”的方法,“倒角”就比较方便了。

问题2:图形D1到图D2的变化。肯定有学生提出先画三条横线,再画六条竖线定出18个带角正方形的位置。然后复制一带角的正方形并缩小,最后将小的复制到固定的位置。有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从前面的“环形阵列”引出“矩形阵列”。

2.5 图形A2到图E5的变化图形A2到图E1用复制就行了。

问题1:图形E1到图E2的变化。将图C1的圆以圆心为基点复制到正方形的四个角上。能否用“矩形阵列”的方法完成四个小圆的画法?

问题2:图形E2到图E3的变化。将图E2中正方形以外的四部分圆删除,将正方形内的四部分圆分别向圆心偏移。试问,能否用修剪的方法剪去正方形外圆的部分?答案是否定的,让学生分析、讨论,寻找原因。原因很简单,该圆不是整体,是由四段圆弧组成的。

问题3:图形E3到图E4的变化。将图E3再复制3个,然后进行适当的“移动”再拼接到一块。还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让学生思考。再从剪“囍”字窗花的方法及裁剪衣服的方法启示,这两种方法都利用其对称性折叠起来进行。那么,能否利用其对称性,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八个变十六个,从而引出“镜像”复制命令。显然,“镜像”复制比前面的方法好得多,要拼接的图形越多,优点越突出。

问题4:图形E4到图E5的变化。将图E4旋转45度,从而引出“旋转”命令。正45度与-45度结果是否相同?

3 课堂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设置的情景,带动学生去探讨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调用命令的方法。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巧妙地把深刻地教学活动寄寓在有趣的有趣的图形变化、问题提出和问题讨论与解决之中,这样能使学生听课中感到内容新鲜可学,兴味盎然。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讲授者的传授技巧。

4 课堂总结

从“井字”图形开始,通过不同的变化达到不同的目的。在图形变化中以问题的提出,寻求解决方法,以达到新命令的引出。在宽松愉快而有兴趣的图形变化和问题讨论中,完成两维图形编辑命令的学习。学习了AutoCAD两维图形编辑命令修剪、复制、倒角、倒圆角、偏移、拉伸、比例缩放、移动、旋转、环形阵列、矩形阵列、镜像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劲松,于萍,王新程.AutoCAD2008中文版机械设计范例导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肖洪云.AutoCAD2005基础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

[3]郑金州.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EB/OL].徐汇教育信息网,2003-12-08.

[4]赵金泽.浅谈绘图技术在机械制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10).

篇4: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关键词:《地理图册》;历史地图;地理视角;历史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中图版《地理图册》,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其中引进了多幅实用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洞鉴古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现结合历史地图在图册中的应用实例,将其教学功能分析如下,以期与各位读者沟通和交流,使图像教材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一、呈现历史原貌,佐证地理文字教材

由于教科书中的某些知识涉及历史地理学,单纯的文字难以简明、直观、形象地加以表达。只有利用图像呈现历史原貌,学生才能一目了然。

因此,新版《地理图册》中引进了展现史实的地图,旨在为课本原文提供翔实、具体的佐证。例如,借助一组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图1),《地理图册》真实还原了1978年、1995年和2008年深圳地区的街区范围,生动反映出当地聚落的变化历程,印证了课文中关于聚落发展的表述。同时,《地理图册》还摄取了一组反映深圳东门老街发展的景观照片,使抽象的文字教材具象化,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提供历史资料,解释地理现象成因

地理课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无论是人文地理现象,还是某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方可对现象成因展开有头绪、有依据的探讨。

在我国内地,世界历史通常开设在九年级,这意味着七、八年级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时,会面临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困难。加之历史资料匮乏,许多地理现象(尤其是文化地理现象)在学生看来如同无本之木,很难从根源上探讨它们的成因。

因此,新版《地理图册》在内容方面融入了资料性的历史地图,为学生解释地理现象提供必要的工具。例如,在“美国”一节中,“美国本土的历史发展和移民”资料图(图2)对学生理解当地文化地理现象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借助从图像资料中获取的地理信息,学生能够了解“星条旗”、“民族大熔炉”等现象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对其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

三、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地理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于思考、潜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无论是地理教师,还是地理教材编写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把握上,都应注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为此,新版《地理图册》引进了一系列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素材,并借助地图形式加以呈现,其中不乏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典故。例如,图册利用历史地图“郑和下西洋”(图3)及百余字的辅文介绍,从不同的地理视角透视了“郑和下西洋对季风的妙用”这一有趣的故事,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海上航行主要依靠风力驱动。为有效利用季风,郑和船队从中国出发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返回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季。

该案例中,图文并茂的故事化呈现形式既可为教师提供有枝有叶的教学素材,还能使学生收获有滋有味的读图体验,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主动了解、探索地理新事物的意识,即地理学习意识。

四、反映历史变迁,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的对象通常是学生自身未知的,如教师提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观察和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书本中的问题等[1]。可见,问题情境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源泉。

为创设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图册中新增了反映历史变迁的地图,在学生的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起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介绍“黄河及其治理”时,图册引入“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图4),颠覆了学生对“母亲河”一成不变的认识,驱使他们对河道多次变迁的原因产生疑问。通过采用观察地图、采集资料、分析、综合等探究学习方法,学生可获得“黄河的频繁改道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科学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还能在上述学习过程中,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思考地理问题,初步认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提倡借助历史地图来理解地理问题,是因为我们当前所处的地理环境绝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而是历史时期长期演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当时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范畴。现今的地理环境就是明天历史记录中的重要因素。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可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同样,所有的地理问题都应有历史观。▲

参考文献:

篇5: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读图:读P36.C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位于雄鸡的脖子,渤海湾至长江口为黄海,长江口到台湾海峡为东海,台湾海峡以下为南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补充: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读图:请同学们注意看图 C右面有两个放大的图,这是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请看两幅图哪个海的面积大,(渤海),因此,我们说我国最大的内海是渤海。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可以看出它的陆上边界和海岸线都比较长。因此,它的“好邻居、好伙伴”也较多,下面我们走进中国的邻国。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画出陆上边界和海岸线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2.引导学生以朝鲜为起点逆时针方向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补充:⑴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⑵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泊和不丹。

缅甸老挝接越南,陆上邻国依次连。

⑶编故事记忆:朝阳升起,一位俄罗斯小伙子在蒙古包内酣睡,忽然听到一阵优美的乐曲,原来是哈、吉、塔三位姑娘在载歌载舞,她们擦着阿富汗,整理好巴基斯坦,沿着文明古国——印度来到山国尼泊尔、不丹,由于她们离家已久,怎能不惦记(缅甸)自已的老家(老挝)呢?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日子不会越来越难(越南)。

3.自北向南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补充: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韩日菲文马印尼,隔海相望是近邻。4.学生活动 :出示题单。学生填图

(1)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至。

(2)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大临海和两大内海。

(3)请大家依次填写出我国的14个邻国。

(4)请大家依次填出我国的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祖**亲的位置、范围和邻国。从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再来齐唱《歌唱祖国》。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下列国家中,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的是

A、朝鲜、俄罗斯 B、蒙古、老挝 C、印度、俄罗斯 D、蒙古、印度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邻国最多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云南省 C、内蒙古 D、新疆

3.下列国家与我国接壤的是

A、朝鲜 B、韩国 C、日本 D、新加坡

4.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A.南有越南、老挝、泰国 C.朝鲜是我国的海上邻国 D板 书设计:

三、中国的邻国: 1.14个陆上邻国

2.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海上邻国中,纬度最高的是日本

.越南和我国的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

篇6: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1教学目标 评论(0)

1.了解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了解恒星、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认识宇宙的物质性。

2.了解太阳系的成员(八颗行星及其卫星、彗星等天体)的基本特征。3.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重点难点 评论(0)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地球在宇宙中 评论(0)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古老的宇宙观

地是一块平板,天是一个盖子,(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阔如圆盘。公元2世纪

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地球外于中心,在这之外还存在很多个天层,月球天处于最内层,而恒星天处于最外层。它无法解释木星和土星的回旋。16世纪

哥白尼: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18世纪

天文学家引入星系一词,其实是指宇宙。20世纪以来

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F流星:运行于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如果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未燃尽落到地球上的残骸称为陨星。

狮子座流星雨:最壮观的流得雨,1966年11月17日美国西部都能看到辉煌无比的狮子座流星雨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2001.11.17夜23点~2001.11.18晨5点:最多一小时1000多颗,每分钟40颗。(2)运动性: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具体表现在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观察图1-1-2 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2000多亿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8万光年。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总星系: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的总和,即为总星系。它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以上这些天体系统是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九大行星分类:类地,巨、远日);金星离地球最近。表1-1-2对比九大行星数据:图11-3 地球所处的位置

从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与自转周期等各方面,地球没有一项是最大值或最小值,这说明地球仅仅是太阳系中一颗最普通不过的一颗行星。

2、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问题]为什么? 因为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唯一存在生物,特点是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 原因:(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说:地球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例:A、九大行星公转的同向性、同面性、及公转轨道的近圆性。B 太阳光照条件的稳定性。

篇7: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点、所处的位置。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游戏、猜谜语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对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有较好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课堂理解与背诵“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科学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

(3)、能运用地图初步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堂通过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小组评比,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过程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掌握行政区划知识对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2).通过学习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激发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材设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要求学生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阐明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位置,奠定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学生分析:

在过去二个学月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对地理科目充满了兴趣,虽然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有点抽象,但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知识比较扎实,这一个学月进入我们进入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绝大部分学生对地图掌握得比较好,懂得在地图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效果显著。3重点难点 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其空间的分布。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新课导入----“写信”

(1)这种由“大到小”的地址,就反映出了我们的行政区划。(2)引出出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活动2【活动】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材设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要求学生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阐明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位置,奠定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活动3【活动】教学活动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计生动而有趣的练习题,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采用猜谜、填图比赛、拼图游戏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帮助学生辨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轮廓和利用动画人物出练习题等环节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兴趣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活动4【讲授】讲授 新课导入“写信”

学生A:同学们,有位朋友想写信给我,你能帮我告诉他地址吗?

学生B:思考与表达。学生B说的内容,学生A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总结出“写信的顺序”。首先写:省、(或者)自治区、(或者)直辖市、(或者)特别行政区 其次写:县、(或者)自治县、(或者)市、第三写:乡、(或者)镇、(或者)民族乡 第四写:村、(或者)学校 第五写:班别、姓名 教师小结:

(1)这种由“大到小”的地址,就反映出了我们的行政区划。(2)归纳出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3)我国现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教师指引:学生初步认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读课本第38页表格“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简表”,教师指出读错的字。教师: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单位有两个简称? 学生回答:

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教师:我们要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点,有没有同学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快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吗?

学生:请四位学生轮流上台展示方法:可以把轮廓和人物的形象、动物的形象或者是一些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例如:湖南像一个尖鼻子的太婆,江西像一个挽簪的大伯,浙江像一个爆发的洋人,陕西就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佣;黑龙江省像只伸长脖子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新疆像朝西的牛头,西藏像游泳的鱼;海南省像一个菠萝;台湾省像一个香蕉,贵州省像树叶,甘肃省像电话筒。教师:(考考你们),小组比赛,每个小组发一张印有部分省区的轮郭图,看哪一组辩认得又快又准确。

教师:小组填图比赛,填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在正确的位置上,看哪一组填得又快又准确。教师小结:

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共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省区简称是()A、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B、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C、广东、海南、福建、台湾 D、广西、广东、海南、台湾

2、我国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

A.新疆 B.黑龙江 C.西藏 D.海南 3.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的省级行政单位()

A.内蒙古 B.新疆 C.西藏 D.青海

4、下列省(区)的全称、简称与行政中心的组合,正确的是()

A、吉林省—吉—吉林 B、广东省—广—广州

C、贵州省—贵—贵阳 D、山东省—豫—济南

5、下列省区有两个简称的是()A、云南、青海、西藏 B、陕西、甘肃、安徽

C、陕西、甘肃、宁夏 D、云南、贵州、陕西

6、按地球五带划分,我国完全位于热带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广西 B、云南 C、海南 D、台湾

7、选择一个动画人物,说出其背后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8、小组比赛猜谜语:这是哪个省级行政区或哪个省级行政区中心? 1.船出长江口()2.四季开花()3.双喜临门()4.拿枪的兵()5.胖子开会()6.千里戈壁()7.久雨初晴()8.圆规画蛋()

9.宝地()10碧波万顷()

9、拼图题:在空白图中拼上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

活动6【活动】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

篇8:中图版地图一节的教案

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能训练”。考虑到知识点的连贯性、紧密性, 特别是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 都安排在教材的最后, 多数重点的练习题围绕它展开, 所以计划新授用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2) 通过实验和探究、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现状, 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 热爱大自然、保护家园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引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同时还需要光照。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产物或条件呢?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金鱼藻实验)

(1) 多媒体投影。

(2) 学生带着问题, 自学阅读相关内容。教师组织学生逐一完成上述问题的讨论。

(3) 教师引导:大家想看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是否能重新复燃吗?教师演示实验后: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启发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产生氧气, 都需要什么原料呢?

其一,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1) 指导学生阅读128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实验①、②、③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 请学生回答交流实验①、②、③的结果。并配合学生及时播放课件。

(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特别强调:植物可能能吸收二氧化碳。

(4) 同学总结: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其二, 探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1) 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 就这一探究问题, 你的“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分别是什么?

(3) 你预测的结论是什么?

(4) (播放课件:友情提示) 根据探究的问题, 最好设计对照实验。那么本实验的唯一变量应该是什么?

(5) 如何设置变量, 形成对照实验?

(6) 总结学生的设计方法。接下来应该怎样继续实验?

(7)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4.光合作用的实质

(1) 播放课件:知识小结。要求学生完成。

(2) 试着说一下什么是光合作用?

(3) 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4) 教师重点指导深化: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来自光能。

(5) 播放课件。

5. 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 那么, 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呢?播放课件:议一议。

(2) 教师讲述: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教师引导讨论:那么, 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现状如何?

(4) 二氧化碳过多地排放到空气中, 形成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同学们认为,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6.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由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生成过程后, 依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板书内容, 指示多名同学总结本节的知识体系。教师重点围绕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光合作用与碳-氧平衡进行引导总结。

六、教学反思

篇9:以中图版为例略谈地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读图能力;初中地理;中图版

地图蕴藏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学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中图版”地理教科书中穿插适量的插图及配套“地理图册”,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但日常地理教学中,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不会读图、用图、画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认识地图、学会地图、升华地图”的地理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帮助学生通过地图获取直接和间接的地理知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进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一、激发识图兴趣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首先应努力激发其读图兴趣。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课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其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学会读图,理解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八年级学生对地理读图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激发学习地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明白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学会做一个“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

讲解地图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阅读地图,在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使其注意区分地图和一般图画的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从广州乘火车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西藏旅游朝什么方向走,途经哪些大山、大河等,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也可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地图三要素的知识。此外,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获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感受到地图是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教会读图方法

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训练并指导正确读图方法 :首先,看地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中图版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所表达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了解图中所表示区域的范围、位置,最重要的是找到图名,不能被图中其它地图符号干扰,造成读图时走弯路,影响阅读效果。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如“中国人口分布图”不仅表明所示区域是中国,而且还表明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其次,阅读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比例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图所表示的详细程度和精度,从而了解该图的主要范围及用途。图例是阅读地图的钥匙,从中可以帮助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具体内容,进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找准方向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制图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而调动大脑搜索相关信息。

再次,阅读补充资料。关注图旁、图下的一些文字解释、重点说明或相关问题,能增强对主题的读图认识。

最后,就是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对地图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再造,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大脑中有清晰的中国行政区划分布,对相关问题就可以顺利作答。

三、培养析图习惯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是地理新课标在教学中最直接的反映,它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教会学生读图入手,进而培养其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是每个地理教师落实地理新课标的具体体现。

在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遇到相关地理问题时,一定从地图入手,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以辅助学习。如果能长期坚持,可使学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逐步提高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某个国家或地区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到相关地域,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就会形成查看地图的习惯,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四、提升用图能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地理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在对教材知识点识记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大脑的空间想象把教材中的地理事物绘在地图上,通过学生的动手填图,真正让学生渗透、领悟其中奥妙,达到更高层次要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来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具体方法如下:①课堂训练。可在学习新知识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先让学生指图、填图,然后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如学习 “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中国地形分布”时,第一步,让学生对照“中国山脉分布图”,把教材中各种走向的山脉在图上找出来,然后按照固定位置在图上熟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描出各种走向的山脉,检查他们对山脉分布的掌握情况。第三步,在绘出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按顺序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核对无误后在学生画的地图上填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使学生明确山脉是骨架,中国地形复杂多样。②课余训练。组织学生课余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如参观校园、地理园、气象局等,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绘制教室平面图或校园平面图、所在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

总之,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张扬个性、独立发展。愿教师们都能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不断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他们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通过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明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J].云南教育,1982,(2).

[2] 秦艳.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J].中小学教育,2012,(4):94.

上一篇:有关于工会工作报告下一篇:《态度胜于能力》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