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2024-04-30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精选5篇)

篇1: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一、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讲一讲】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温州市区玩,身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是十分重要的。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多。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选一选】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练一练】比较《浙江行政区划图》和《温州行政区划图》的差异。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温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交通图》《温州政区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

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温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温州的距离。

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 4.根据《温州旅游图》,设计出在温州的游览路线。

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楠溪江玩两天,该怎样设计路线? 【比一比】

出示《楠溪江旅游图》确定楠溪江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能为张京介绍楠溪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吗?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3:出示图l-14 【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 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图1-6。

【想一想】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三)小结

【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三、教学反思

我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分别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教学方式:直接出示画好的等高线地形图,由教师解释其含义并在图上指出陡坡和缓坡的位置。第二种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由教师予以纠正并解释其含义,然后在图上指出陡坡和缓坡的位置。第三种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然后让学生对照立体图发现陡坡和缓坡的位置。

结果,我发现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第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第二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有所好转,但学生仍很被动。第三种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整堂课都“活” 了起来。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第一种教学方式中完全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只需进行机械记忆,不需要其他方面能力的发挥;第二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学生仍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为教师搭好了“戏台子”;第三种教学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同时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可见,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愿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学习。

地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③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②学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③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

①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等高统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只要读出各地面地点的海拔就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要依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也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师生课前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6~8份、世界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某城市旅游图、地形剖面模型、橡皮泥、水彩、小刀等。

②投影片: 海拔的计算示意图

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等高线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平平原,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表示的。

教学新课

板书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呢? 师:出示投影片一--海拔的计算示意图(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及等高线的模型,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 2.等高线--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师:出示自备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_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板书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从A点容易,因为从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师:出示投影片二--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如下: A.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B.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C.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D.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师:出示投影片三--等高线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学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图1.30,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1.30,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刚果盆地并说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大约是4000米左右,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是在200米以下,刚果盆地的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师: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好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的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师: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生: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师: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生:学生动手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出结论--不一样。

师: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图1.32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步骤,请你把A点到B点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②估计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生: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将此图补充完整。(师巡回指导)生:C点的海拔是200~300米、D点低于海平面0~100米。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师: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师: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①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②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③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生: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生:要想选择乘车路线需要交通图。

师: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生: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生: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生: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 2.地图的发展

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

(请你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外作业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地图的发展

篇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 不同种类的地图。

2、能力目标:学会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是十分重要的。板书:选择合适的地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情境,忆一忆:你知道哪些有关台湾的知识?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选一选:如果你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图1-11A和图1-11B,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看 哪个小组回答得多。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活动3【活动】学生动手活动 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 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选一选: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说说理由。练一练:比较《浙江行政区划图》和《杭州行政区划图》的差异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板书:巧用地图

情境

1、:暑假期间,王明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王明来设计旅游路线, 王明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交通图、杭州地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 组,展开竞赛。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2)让学生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4)根据杭州地图,设计出在杭州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且不走重复路的路线。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楠溪江玩2天,该怎样设计路线

出示楠千岛湖旅游图确定千岛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 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为了节约行程的路线,应选择哪个饭店

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能为王明介绍千岛湖的风土人情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3:(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 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阅读图1-14,议一议:(1)图上的河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活动4【练习】小结 小结

提问:

1、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篇3:从倾斜影像上获取核线影像的方法

1 不同核线影像的区别

在具体阐述如何获得核线影像之前, 说明一下各种核线影像的区别。第一种是基于平行于摄影基线水平核线影像, 这里的“水平”有特殊的含义, 它指核线影像面平行于摄影基线;第二种类似的核线影像, 即平行于地面水平核线影像, 这里的“水平”指核线影像面平行于地面。第三种则是倾斜影像直接获取的核线影像。“水平”核线影像的优点是无论是否竖直摄影, 得到的核线影像都是水平的, 立体显示比较真实;缺点是必须完成绝对定向后方可生成, 观测精度部分依赖于绝对定向, 而且生成速度较“倾斜”方式慢。“倾斜”的核线影像有生成速度快、处理比较灵活、不依赖控制点定向结果的优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立体显示与真实感不强 (但不会出现观测误差) 。

2 从倾斜影像上获取核线影像的步骤

怎样才能获得同名核线呢?在全数字型自动化测图系统中, 航摄底片是由滚筒式的扫描仪数字化, 这就无法保证沿核线进行扫描, 而只能获得如前所述的按规则排列的“数字影象”。这就必须对它进行重采样, 从中提取同名核线。

从倾斜影像上直接获取核线影像的具体步骤如下。

2.1 内定向参数计算及坐标系统转换

在“数字影象”中存在着两种坐标系统:一是象片坐标系统, 它以象主点为坐标原点:O-xy;二是扫描坐标系 (I, J) , 它以扫描方向为I轴, 以步进方向为J坐标。I、J以象元素为单位, 对于某个象元素而言, 其J坐标值就是该象元素所在的扫描行的序号;它的I坐标值是该象元素在此扫描行内象素序号。因此扫描坐标系之增量为采样间隔。扫描坐标系相对于象片坐标系除了存在着平移、旋转以外, 还存在着仿射变形, , 因此应采用下述的一般线性变换关系予以描述:

内定向就是根据像片的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参数, 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 即建立像片坐标系。框标和相机参数由航摄鉴定表给出。一般来说象片上有四个框标, 可按式列出8个方程式, 而式只有6个参数, 因此可按平差求得内定向参数之或是值。实际解算时, 先将框标坐标重心化, 其重心坐标即为主点坐标, 然后由平差求得参数m1、m2、n1、n2。

根据所求得之参数m1、m2、n1、n2以及主点坐标就能进行两种坐标系的变换, 由扫描坐标I、J变换到象片坐标:

或由象片坐标反求其相应的扫描坐标:

式 (2) 、 (3) 除了用于两个坐标系统相互变换外, 还可以用其他的计算。例如由扫描坐标I、J直接计算象空坐标u、v、w (不通过像片坐标x、y) , 从而进行前方交会地面坐标。由于像片坐标与象空坐标之间的关系为:

考虑到关系式 (2) , 即可直接由I、J变换到u、v、w之关系式:

式中:

2.2 同名核线的确定

由于在倾斜像片上核线是直线, 因此, 只要求出核线上两个点, 核线就完全确定了。若已知左片上任意一点p1, 则应确定左片上通过点p1的核线上另一点q1。根据核线的定义, 摄影光线S1p1、S1q1与摄影基线共面, 所以:

若采用单独法相对定向系统, by=bz=0, 则 (a) 简化为:

式中象点的空间坐标vp1、wp1、vq1、wq1都是数字影像上像元素的扫描坐标I、J的函数, 将 (4) 式代入 (b) 并简化, 即可求得该核线上另一个的扫描坐标Jq 1:

此核线相对于扫描方向 (I) 的方向角K 1为:

由上述计算核线在倾斜象片上的方向只与该核线所通过的某个点 (如p1) 有关也就是说只要已知相对方位元素、数字影象的内定向参数, 给定了一个点的坐标, 就可以求出通过该点的核线方向J。

同理, 可得到右片扫描坐标系内的方向角K2。

2.3 核线上象元的排列与重采样

沿核线排列象元涉及到对原始的“数字影象”进行重采样。一般来说重采样有两种方法线性内插与邻近点法。本文方法要求沿核线上的象元之间的间隔沿数字影象的扫描方向上分量不变, 即仍等于原始影像的采样间隔。因此核线上象元之灰度只涉及到方向相邻两个象元之间的线性内插, 或者是在该两个象元之间选择一个最邻近的象元作为核线上的象元。

线性内插就是根据核线上的象元中心到数字影像上、下相邻的两个象元中心的距离d1、d2的加权平均。 (d1+d2) 等于采样间隔——常数△, 令

式中w1是行为J、列为I的原始影像的象元的灰度Dj, i的权, w2是行为 (J+I) 、列为I的原始影像的象元的灰度Dj+1, i的权。则核线上第i个象元之灰度Di为:

邻近元法比线性内插省时, 但其合理性及精度均不如线性内插, 故核线重采样采用线性内插法。

参考文献

[1]张祖勋, 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德仁, 周月琴, 金为铣.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3.

篇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关键词:化学信息素养;全面发展;化学问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化学信息素养的方法,这样使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进一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变得丰富,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

一、捕捉生活现象,为初中学生引入化学问题

化学中好多反应和化学原理都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意地将教材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捕捉恰当的生活现象引出新问题,从而对其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提炼。

比如用新买的鋁锅烧自来水以后,出现了黑色斑点;在雷雨交加天气出现较多的地方,禾苗长得更旺。对于这种奇妙的现象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学习并掌握铝与氮气的性质。因为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兴趣也会更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初中学生提高获取化学信息素养的能力

从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考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为了提高学生们获取化学信息素养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以下几方面得以重视。

1.生活中的粮食与化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所吃的粮食与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有密切的关系。在1909年,哈伯发明了合成氨技术以后,世界粮食产量剧增,如果没这一化学技术,则世界上约有50%的人会吃不饱,世界上约有50%的人的生命会出现危机。

对食品进行加工制造,使其色香味俱全,这更需要食品添加剂,比如芳香味剂、味精、防腐剂、色素等东西,它们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者是化学分离方法做出的。

2.生活中的合成纤维与化学的关系

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合成纤维这一化学技术,则世界上大部分人就穿不暖,更谈不上打扮得漂亮。仅有的天然纤维是不够用的,中国在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大约为330万吨,约有90%为合成纤维。另外纯棉纯毛类的天然纤维由棉花、羊毛在进行化学处理以后所制成的。另外还有合成橡胶,没有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中,有很多人要穿草鞋过冬。正是合成染料的问世,使世界有了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以说化学使人们“丰衣足食”,没有了化学,一切都得不到保障。

3.生活住房与化学的关系

以生活住房为例,引导学生对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引起注意,通过分析哪些不是化学制品,哪些可以不用,师生一起进行总结,人类的生活离得了铝合金,用木制的窗户,但是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如果我们不用玻璃,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这些还是化学制品,另外,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比如牙刷、洗发用品、香皂、护肤用品、清洁用品等都与化学有一定的联系,这些都是化学制剂。

三、参与生活实践,使初中学生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知识才能够延伸与升华。教师更不能束缚学生手脚,只让他们死记硬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实践,才可以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明白所学知识具有的价值。

比如,教师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环境状况(生活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与原理、周围农村所施化肥与农药的全部情况等做好调查与分析,进一步对生活中的化学信息进行深入的提取。与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和“白色污染”相结合等,让学生对新闻加强关注,并通过网络查询并分析出原因。

在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利用化学原理积极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篇5: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教案设计

文昌市琼文中学信息技术

龙小静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来确定搜索的关键词

(2)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和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下载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网页、图形、文字、文等信息的下载

教学难点:文字的保存和文的下载

2、,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将学习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又有别于以往我们熟悉的事物,而是一种并不为学生所了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上述理论,在学习信息搜索的时候,我们采用“皮影艺术”这样一个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导入新,引出本节的讲解内容,然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可以通过关键字的调整,搜索到更为具体的信息。

在确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然后讲解有关网页、图形、文字的不同的保存方法。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感官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堂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在学习了网络下载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影视技术的不断改进,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艺术,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我们海宁是盛产皮革的地方,皮革除了用于穿着和饰品之外,也是制作皮影的原材料,皮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处于消亡的边缘了。然而庆幸的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传统艺术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

(2)新讲授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A、搜索引擎的概念

介绍一些知名的搜索引擎(Ggle、百度、雅虎、搜狐等)

B、例1:搜索有关皮影艺术的信息

操作:进入搜索引擎,然后在关键词栏目中输入要搜索的内容“皮影艺术”。点击“搜索”按钮进行搜索。对于搜索到的信息,点击相关的“超级链接”就可以查看有关的内容。、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要了解海宁皮影艺术的发展,应该输入什么关键词?以此培养学生根据搜索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关键词。

(提出新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获取资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过渡到信息的保存)

②下载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操作:选择“文”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在“保存eb页”对话框中选择保存网页文的文夹。在“文名”处输入要保存文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

B、保存图形

操作:将鼠标指针移动至网页中的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在“保存图片”对话框中选择保存图片文的文夹,在“文名”处输入要保存图片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

、保存文字

操作:以拖动方式选择所需要的文字,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在rd编辑区内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

(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视觉听觉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

D、下载文

操作:单击要下载的文,弹出“文下载”对话框,选择“将该文保存到磁盘”,单击“确定”(或者,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文夹,单击“保存”按钮)

(3)小结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②下载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B、保存图形

、保存文字

D、下载文

(4)教学评价

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辅以教师在学生操作和演示过程中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评价标准设计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关键词的确定

②是否掌握了网页、图形、文字的保存和文的下载

③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

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和同学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

4、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

网络教室(两人一台机器),连接到internet,教学

、教学后记

上一篇:教师文明风采竞赛下一篇:卖炭翁新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