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2024-04-30

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

篇1: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残儿随班就读经验材料

——老师管管我吧

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校认真做好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以培养“残而有为”社会小公民为目标,确立了“促其成长、援其自我发展潜能”培养理念,使残障儿童享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

一、多措并举,壮大特殊教育力量

一是构建教育团队。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由校长室负总责,教导处负责教学,德育、少先队、工会等部门负责保障工作,逐渐形成了教育合力。二是配强班主任。精选业务水平高,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具备护理和保育能力的教师担任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采取到特教学校学习取经、请特教专家来校指导、观看优秀课程录像、组织讨论等形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技能。

二、关注学生,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一是发展非智力品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学生非智力因素挖掘的研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操作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特征、顽强的意志力和动手动脑的创造力,学生的情商和德商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表扬式教学,教师常用“你能行”、“试一试”、“勇敢点”等鼓励语言,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克服自卑、培养自信。创造性提出降阶教学法,即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逐层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降低要求,努力使随班就读学生跟上教学进程,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拓宽教育渠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 询室,设立真情实录谈心日,通过心灵访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为每个随班就读学生配上3—5个助学小伙伴,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辅导和小组合作,帮助残障儿童进步。

三、多方互动,促进残障儿童发展

一是联系村里开展入学摸底。在新生报名期间,组织教师深入学区范围内所有社区调查残障儿童入学情况。对因行动不便无法上学的残障儿童,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组织捐款购买轮椅,并安排教师和学生轮流接送,保证每个适龄残障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联系家长开展爱心家访。安排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家长制定家庭教育计划,确立家庭生活教育目标,实现了家庭学校互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联系中学开展教育衔接。主动与初中学校联系,组织随班就读学生的小学班主任与初中班主任开展结对延续爱心活动,使初中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将来发展铺平道路。

四、架起情感桥梁用真诚的爱心去接纳他

教师必须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包容特殊孩子的不足,尊重特殊孩子的人格。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者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之为池塘,而没有爱,也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教师的爱还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爱,对待残儿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聪明可爱的孩子,也不歧视能力较弱的孩子,特别是要去帮助一些特殊儿童,做到对每一位残儿负责,善于发掘每一位残儿的个人潜能。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沐浴于爱的甘露下的残儿才会有安全感,而有 了安全感才能逐步适应残儿生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用我们的行动去感化他。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残疾儿童一般都具有孤僻、倔强、戒备的心理,使老师感到和他们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让我们无法顺利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怎样消除这一障碍呢?首先贴近他们的生活,缓和师生关系。比如去他们家串门,和他们交谈有关家里人的事。其次安排他们和更多的人接触,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比如带他们到老师家,让家长带他们去亲戚朋友家等。然后带他们去公共场所游玩,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最后寻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心。记得我第一次去车立超同学家,她用仅有的一个胳臂给我又是挡狗,又是倒茶、端饭的,非常高兴。当我第一次带她到我家门口,任我左拽右拉她都说:“害怕。”不肯进去。这时我爸爸手里拿着一把糖果笑呵呵的走出来给她,又轻轻的摸了摸她的头,拉着她的小手走了进去。我的哥哥、姐姐、姐夫、弟弟都笑眯眯的和她打招呼,渐渐的她不再害怕见陌生人了。毕业那天我安排她带领几个同学从熟悉的路去我家,我带领其他学生从另一条路走。结果她顺利的把同学带到我家,还骄傲的通过相册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人。利用节假日我还带她逛公园、划船、坐电动玩具火车,和她一起合影,并抓住机会引导她说话,让她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当她拿到我俩的合影时开心的笑了,也愿意和我在语言上沟通了,亲密的师生感情也建立起来了。这一系列的作法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跟家长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残儿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也取决于家 庭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理念,很多特殊孩子家长的心理要么是急于求成,要么就是溺爱过度,这样的心态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我们家长应该要用乐观的态度带动孩子去上学的兴趣,并保持向老师反映真实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很多正常孩子的家长对这种融合性保教有所担心,怕特殊孩子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个班里,特殊孩子的数量都是极少的,教学的形式与活动内容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孩子的心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不会对特殊的小朋友有抵触,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家长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强化特殊孩子的话题,因为,孩子对特殊小伙伴的一视同仁是有利于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健康成长的。为此,家长有义务和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携起手来,共同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对特殊孩子,制定并实施个别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家长要积极配合并及时地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以便更为准确地把握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同时树立家长的信心,调动家长的力量,齐心协力教育好孩子。

六、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资源,培养了正常儿童的健全人格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用我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其他小朋友,通过正面引导,让正常幼儿树立起不歧视残疾幼儿、与残疾幼儿友好相处的意识,他们会不知不觉走进残疾幼儿的生活,关心和洞察残疾幼儿的内心世界,学会关心弱者,从小形成博爱的品质。由于尧尧的到来,孩子们有了照顾和爱护他人的机会。他们经常牵着他的手上下台阶,上厕所,教他说话,带他一起游戏„„正常学生通过帮助残疾儿童解决困 难,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增强了责任心。这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七、创设愉悦氛围发挥伙伴帮扶作用

一般情况下,普通学生都会歧视和欺负残疾儿童,令他们产生厌学和憎恨的心理,进而疏远大家,形成孤僻倔强的性格。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在班内组织召开有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取笑和歧视残疾儿童是不道德的行为。其次在全校号召大家关心和爱护残疾人,鼓励大家多接触他们,主动和他们作朋友,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学校生活的乐趣,从而热爱学校生活。那时因乡下条件的制约,我主要安排他们和同学们一起玩“丢沙包”“跳皮筋”等游戏。我也常常和他们打成一片,消除了她戒备、孤独的心理,露出一张活泼可爱的笑脸,同学们也从内心深处接纳了她。最后安排乐于助人、品学兼优的同学坐在他们的周围,让他们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当时我安排的助学伙伴除了学习好,有热心肠外,还是她平时的好朋友,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她。

八、提供参与机会强化缺陷补偿训练

每一种残疾类别的儿童都有自己的缺陷,而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训练就是整个教育的重点。比如郑春阳的缺陷主要是发音不准和听力轻度缺失。教师就从汉语拼音入手,用烟盒制作了许多拼音卡片,还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并通过触摸让他感受发音的部位和气流,进行强化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除了平舌音和翘舌音他都能读准。另外,教师依据听力语言互补作用,充分利用郑春阳的残余听力,对他进行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了 他辨音、听话能力,增强了他对言语感受能力和听觉灵敏度,能基本听到和理解别人的话,走出了无声世界。其次结合整体教学进程和个别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有利于残疾孩子缺陷补偿的教学内容,提供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每天课前安排五分钟领读课文,单独教读课文和生字,集体朗读课文,回答简单的问题和板演简单的练习等。我还应用愉快教学法,每天课后安排学习儿歌,对话游戏等,让他在快乐的教学和活动中受到语言训练。

大量研究表明,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保教,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每天和正常的学生一起生活,能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通常,处在儿童时期的残儿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残儿能得到良好的刺激和训练。另外,残儿与同龄人相处比与成人相处更自在,正常残儿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又能成为残疾幼儿模仿、学习的参照。我们学校给了残儿特殊生活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了其他孩子一个关爱他人的机会,也给了教师一个教育的机会。我们呼吁全社会伸出关爱之手,让那些不幸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更好的照顾和更优质的教育。陈云英博士曾说过“只有没有能力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的去做,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残疾儿童脆弱的心灵,每天都会有成功的喜悦。

利发盛中心校

2012年4月24日

篇2: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一、了解轻度智障儿童的特点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许多能力方面的缺陷, 如认知、语言、动作等, 因此他们缺乏与其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从而导致出现问题行为。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

(一) 认知活动表现迟钝, 感知的信息量小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更多的集中于单个信号系统, 以直觉分析或观察事物为主, 造成这类儿童学习迟缓。其识记特点是:识记慢、遗忘快、再现不准、偶然健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动作学得慢、学不会, 做出的动作总是比正常儿童慢一拍等。

(二) 个性与众不同, 高级情感体验少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意志软弱、求知欲差、自控能力差, 有的甚至还伴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 易受环境影响, 高级情感体验少, 容易造成情绪紧张、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 久而久之变得不太合群, 且性格孤僻。尽管如此, 这类儿童仍然具有普通儿童所具有的所有天性,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也希望表现自己, 且有较强的为班级争得荣誉的积极性。

(三) 运动协调能力差, 身体素质差距大

由于先天的智力缺乏使得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与正常儿童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 常表现为发育不健全, 身体素质差, 行动缓慢。在运动功能的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上亦存在较明显的滞后现象。如有大肌肉力量差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动作的稳定性不足, 手眼不协调, 并且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 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 其学习跳跃、攀登、下梯等需要联合的动作时均感到困难。

二、明确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 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也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确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 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 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一) 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的单个动作学起, 细心指导, 反复练习, 给予轻度智障儿童充分的时间来掌握基本动作, 而且要多给予鼓励和奖励, 为其提供完成动作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 情景性原则

借助形象化的直观教具,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一些自然情境, 运用通俗易懂的指导语言, 帮助轻度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动作表象的形成。并要允许和鼓励轻度智障儿童在课上自由地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 借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趣味性原则

要让轻度智障儿童始终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此, 体育课程的设计应更具趣味性, 并且能够为轻度智障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让体育课堂成为一个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快乐的场所。

(四) 补偿性原则

要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地了解轻度智障儿童, 要善于发现轻度智障儿童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强化每一次的进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补偿轻度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 并通过合适的体育运动, 增强这类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自信心, 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

三、实施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具体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 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它具体落实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体现了一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有张有弛, 在充分把握每个儿童的需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 同时培养其优势和特长。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语言讲解, 通过简化知识, 同时结合直观的动作示范, 将浅而易懂与奇妙有趣相结合, 以加深儿童对动作的理解, 使知识毫不费力地钻进他们幼小的心灵。

1.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 是上课内容的依据。但作为教师,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灵活地处理教材。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来安排, 并要遵循安全性、趣味性、补偿性等原则, 能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具体内容可以是体育游戏和跳绳为主。

体育游戏以其独特的趣味性深受儿童的喜爱, 轻度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可以选择对抗性小、方法和规则简单易行的体育游戏, 比如低段儿童《走》的单元教学中, 可以将不同方式的走联系生活, 创编“模特走秀”“扮演不同角色的走”“小动物的走”等小游戏;队列练习可以创编游戏“学做神气的军人”。

跳绳是适合轻度智障儿童体育锻炼的理想运动项目, 不受场地、设备和人数限制, 运动量可以随时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过跳绳练习, 能促进轻度智障儿童骨骼、关节和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 锻炼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促进脑功能的发展。

2.降低难度, 采用小步子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不在于复杂华丽, 在于实效方便, 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跳绳》教学中, 考虑到初学跳绳的轻度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差, 肢体协调性弱, 应该从他们的这些实际出发, 制订如下方案:

(1) 制作跳绳的专门练习绳。根据儿童能力的实际情况, 初学的儿童用一副跳绳的手柄可以练习徒手摇绳的动作;有手柄的半段绳可以练习摇绳的节奏。总之, 熟悉了手中持物练习后, 再持有柄的半段绳练习, 最后才用一根完整的绳。

(2) 学习上肢动作。手把手地指导儿童首先学会空摇绳, 完成以肩为轴两臂向前的体侧绕环动作;动作熟练后尝试左右手各握一只绳柄的徒手练习, 练习次数由单个开始逐渐有节奏地增加个数;然后再练习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 要求绳子要抡得圆, 让儿童能听见绳子击地的响声, 教师同时给与其击掌或口令伴奏, 强化有节奏的练习。

(3) 学习下肢动作。先抱着儿童跳, 让其双脚离地, 感受跳的感觉, 培养跳的意识;双手叉腰, 原地练习双足并跳, 要求跳起有一定的高度与节奏;教师用带跳的方法, 带着儿童一起跳, 培养儿童感受动作的连续性;师生配合练习:教师将折叠绳从儿童脚下甩过, 儿童起跳, 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起跳意识;根据他们的体力, 连续跳的次数不要多但要有节奏的连续性。

(4) 学习上下肢配合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模仿跳绳练习, 尝试双足并跳、徒手模仿空摇绳动作;过渡到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跳绳练习;待儿童较熟练掌握后, 便可以学习并足跳绳, 轻度智障儿童由于平衡能力与协调性都较差, 接受能力相对也较差, 往往不能连贯进行, 需通过反复强调不断地练习, 才能顺利地掌握并足跳绳的技能。

3.抓住学习兴奋点, 补偿缺陷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创法, 不管是哪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在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应多考虑他们的学习反应, 找到他们学习的兴奋点。例如, 在接力游戏中可以根据轻度智障儿童的能力, 将起跑点往前移, 让路程长度减半, 这样让他们不再总是落在正常儿童的后面, 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不会因为轻度智障儿童的参与而影响了大家的练习。

例如, 二年级 (2) 班的小李同学是个轻度智障儿童, 表现为自控能力差, 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有时还会冲动, 对其他儿童有攻击行为。但是她比一般儿童长得高, 力气也大, 所以排队时让她站在排头, 整队时第一个报数, 并鼓励她带头做好, 下课时还请她帮忙做一些可以完成的小事, 在同学中表扬她的勤劳, 让其他同学接受她、不再排斥她。得到肯定的小李同学自控力一天天好起来, 每堂课基本都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融入团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四条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使儿童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例如, 二年级 (1) 班的小冯同学是个完全游离于全体同学之外的人,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时而边走边口中念念有词, 时而又指着一个所谓的学生, 模仿老师的讲话, 尽管他语言模仿得很好, 但是要让他模仿个动作就很困难, 所以一开始他抱怨学动作难, 也不愿参加体育运动, 针对他的运动能力, 每次练习和游戏时教师都降低了练习要求, 并引导其他正常儿童真诚地帮助他, 在不断地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 他变得乐观了, 也喜欢上了运动, 广播操和直线跑都做得不错。现在如果哪天体育课被换课的话, 他还会摇着脑袋大声说:“今天没有体育课, 好可惜, 好可惜!”

篇3: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李佳佳是我所任教的四年级的一名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视力残疾,对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她入学的时候已经7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使得她性格孤僻、自闭,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在学习和班级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别的同学交流没底气,课间活动的时候经常一个人独自躲在角落里。由于视力不好,生活上有许多不便,上下学也要同学帮助、家长接送。该生的境遇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正视随班就读学生与正常儿童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为随班就读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抛弃,不放弃,让随班就读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让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度过美好的小学时光。

二、案例分析

(一)个案简介

姓名:李佳佳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5年8月

个人状况:李佳佳同学属于视力残疾,先天性发育不良,视物略有模糊;思维正常,上下学有困难,胆小、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上学,但由于学习基础差,不喜欢做作业,经常交不上作业,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课堂上思维不活跃,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性,需要老师不断的给予启发、鼓励。

(二)问题行为表现

性格固执、孤僻,胆小、自尊心强。由于受视力残疾的影响,性格内向,内心比较封闭,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们说话玩耍。课堂上基本不举手发言,少言寡语,不和同学们积极主动的交流。

(三)行为原因剖析

(1)家庭因素:由于身体的原因,父母亲对她十分疼爱,过多地关心和照顾使她在生活中养成了不用动手、动口,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不愿批评、说教。

(2)环境因素:上学要家长接送,双休日和寒暑假一个人呆在家里,很少和邻里的小朋友玩耍、交流、沟通。

(3)气质因素:胆小、好独处。性格内向、拘谨,不爱活动。自尊心很强,缺乏自信心。因此,该生对同学们在学校里开展的许多活动不参与,对集体活动产生了畏缩心理。

三、确定目标行为

(1)帮助该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从自卑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2)激发该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她完成作业。

(3)培养该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她参加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生活的乐趣。

四、教育过程及措施

(一)用爱心赢得信任

人们常说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我认为,热爱学生同样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力就丰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师爱在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不应“头痛”,而应“心疼”,对随班就读学生不应放弃,而应给予更多的关爱,用爱去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去理解、宽容、赏识、信任随班就读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不自信,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像其他学生一样接受生活的考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幸福快乐地成长。

由于身体的原因,该生学习能力较弱,表达能力不强,在班级活动中很孤立,久而久之,性格变得越发孤僻、自卑,不愿与人相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有意无意地创造和她接触的机会,中午休息时主动叫她到我的办公室来共进午餐,以增进师生感情,消除师生隔阂。她的作业当面批改,借此机会跟她谈心、沟通,赢得她的信任。渐渐的李佳佳的性格有了变化,话多了起来,也愿意和老师交流了,脸上多了一份笑容,多了一份自信。

从该生的转变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当学生被老师的关心、爱护、真诚所打动,就会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倾吐给信任的老师,听从老师的引导,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用爱心帮助成长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学习上多鼓励,多帮助,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随班就读学生没有学习任务,她可以不做作业,对她的表现老师可以听之任之。但我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家长愁眉苦脸的无奈,教师的职业感,使我没有理由放弃她。当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我单独找她谈话:“老师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好学生,但作为学生不做作业大家知道了不太好,你怎么不交作业呢?”她低下头说:“老师,我不会做。”我把她拉到身边小声地说:“下次不会做就来找老师,我帮你做,好不好?”她怯怯的点点头。每次的文化课测试,李佳佳的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老师都给予表扬,鼓励她取得的细微进步,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多法并举,培养主动性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体验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情感愉悦,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李佳佳同学喜欢画画。每次完成美术作业后,我都及时点评她的作业,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使她的绘画水平有了显著进步。班上办学习园地,她都积极参与,认真地准备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地去画、去写。在评比中老师及时给予肯定,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看着学习园地里自己的作品,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体育课上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时,老师让她当击鼓手,当她看到同学们在自己的指挥下奔跑穿梭,被抓以后还要表演节目时,她笑得最开心。慢慢地,她忘记了痛苦,丢掉了自卑,鼓起了勇气,树立起了信心,在和同学们相处时比较主动了。

(2)同伴互助法。在全班开展“一帮一,对对红”活动。李佳佳和班上的一位同学关系比较好,我就利用她们的这种关系,不论是做作业,还是课间活动、集体活动时,让这位同学尽可能地和她在一起,帮助她,拉她一起参与活动,她也乐意和这位同学一块儿参与活动。渐渐地她被同学们感化了,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融入到了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一起活动、交流。

(3)情景教育法。在安排座位时,我将李佳佳的座位安排在靠前的位置,把愿意帮助她的同学安排在她周围。在课堂上,选择适合她回答的问题,鼓励、引导她积极发言,从而使她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她观察别的同学相处的情景,待人接物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方法,让她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教育,在文明、和谐、欢乐的校园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五、教育效果与反思

(一)教育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该同学基本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学习和参与班级活动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上课时能积极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主动和同学相互交流,从朗读课文、作业书写、绘画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下课和同学们一块玩耍做游戏。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反思

(1)教师需要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要与其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才能听其言,信其道,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2)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的水平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目标要起点低,有易到难,循序渐进。

(3)主动性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方法也应多样化。在以一种教育目标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渗透其他内容,多种方法交叉使用,相互补充、互相促進。

(4)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家长的有效配合,相互沟通,是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

篇4: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随着农村村民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 以前总放家里教育的农村智障儿童现在也被家长送学校进行随班就读, 如何让这些儿童在就读过程中能学有所成而不是变成“随班混读”, 同时又让普通儿童不受影响呢?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尊重关心, 一视同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只有做到尊重, 才会有真正的关心。尊重应不分层次、不划优劣, 对于受教育者要一视同仁, 用平等的眼睛去看待、去尊重, 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走近智障儿童的内心,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 智障儿童更需要关怀呵护, 在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在思想上教师要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 不嫌弃他们,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多关心他们,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对每一名随班就读儿童进行全面分析, 因材施教, 使教学离开僵化走向灵活, 离开依赖走向自主。教学中善于发掘智障儿童的特长, 以点促面, 使他们能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尽力让他们和健全儿童受到同等教育。

二、教学目标, 适度差异

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随班就读课堂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要实施差异教学, 制定有效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难度上要体现, 普通生掌握知识难度大一些, 随读生只掌握容易一些的知识。比如, 普通生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随读生则能正确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教学目标在密度上要体现, 普通生接受知识数量多, 容量大, 随读生数量少, 容量小。如普通生的目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用1个字组5个词语, 随读生的目标可定为1个字组1个或1个以上。教学目标的适度差异是为了符合智障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使其通过努力可以达成, 逐步构建其知识体系, 允许差异的存在, 是为了逐步缩小差异、消灭差异, 从而走向正常化。

三、因势利导, 个别教学

(一)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因人施以个别教学, 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

特教组的教师与任课教师一起制定有利于智障生学业进步的个别教学 (训练) 计划。所制定的计划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是设计教学方法要"适当", 注重形象直观, 可操作性, 启发思考, 力求巩固;二是作业难度要"适中", 评分时要多鼓励, 提高其自信心;三是课堂气氛要"适宜", 营造和谐氛围, 使智障生在困难之处得到帮助, 闪光点得以发挥。同时, 根据人的各感官之间的优、劣, 对接受事物具有互补性的生理特点, 就读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选择途径:一是多提问, 强化其听力,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多动手实践, 培养其动手能力;三是利用电教媒体及直观教具, 培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发挥弱智学生潜在优势, 从而达到或接近正常儿童认识水平, 逐步实现回归主流之目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弱智生充实"课前引导预习、课后重点辅导"的方式方法, 逐步优化弱智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 同桌帮助, 互相进步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 随读生同桌助学的帮助非常重要。因为在一体化的校园生活中, 每节课同桌助学都会发挥指导、帮助、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安排适宜于智障儿童发展的学生作为其同桌, 同桌助学可以分为课前准备性助学, 课中指导性助学, 课后辅导性助学。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同桌助学进行个别辅导。一是在助学内容方面的培训, 避免助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二是在助学技巧方面的培训。伙伴助学要做到:1.助而不夺。同桌助学要在随读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不能面面俱到, 事无巨细, 更不能不分时间和场合, 剥夺随读生的发展权利。要注意给随读生思考的空间, 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让他们得到适当的发展。2.助而不养。不能使随读生产生依赖思想, 别人不帮助, 自己就不会学习, 离开同桌助学, 作业就不能完成。要知道, 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才是对他们帮助的最终目的。

四、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 在学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1]。随读生之所以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厌学, 其原因之一是学科知识本身是由枯燥文字组成的载体。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情并茂, 视听交融, 动静交错, 感染力强的特点, 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随读生的多种感官, 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习兴趣, 极大地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随班就读是智力障碍儿童接受教育的比较好的模式。它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 有利于培养其社会适应性。但随班就读的同时, 应该注意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 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 努力使他们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 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坚实基础。

摘要:农村智障儿童很少进入特殊教育学校, 所受教育往往是排斥性的, 常常以跟班就读、随班混读的形式存在。随着国家的重视、人们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 随班就读的方式成为了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实践教学, 探究农村小学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的策略, 为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篇5:浅谈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随班就读学生 教学方法 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 :《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方法研究》,立项编号:15-HJYY-256。

【中图分类号】G7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67-02

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家长、教师的电话访谈,我们发现:在各级普通学校内,教师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衡量班内的所有学生,造成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使他们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实践。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随班就读学生能否在课堂里与普通学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关键要看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因此,教师要依据统一与分层相结合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即: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方面,兼顾学生的学习共性与特殊性,从而让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上得到最佳发展。教学目标分层,大致可分三层:一般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性目标是全体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提高性目标是学优生达到的目标;发展性目标是学有余力学生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将学情相近的学生分成A、B两组,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接受知识快,迁移能力强,教师指导进行说句拓展练习。B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积累少,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的意思,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词语的理解。目标分层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层,对号入座;通过目标分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拓展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较强,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中等学生层,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追赶同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智力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让其能朝着“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进步。如:《桂林山水》一课时,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喜欢桂林的山还是喜欢桂林的水呢?请选择令你最感动的一处来讲给大家听。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范围。感悟能力弱的,找一处较为浅显的说,感悟能力强的,找一处意蕴较深的说,这就兼顾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形成了人人都可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学习氛围。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有了对学生综合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兼而包容,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受益,又要灵活多样,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可采取表演法,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的顽皮、黑熊的紧张、山羊的出色,学生上台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田忌赛马》一课,可设计演示法、比较法,用不同颜色、不同数字的扑克牌代替田忌和齐威王不同场次、不同等级的马,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形象、巧妙地再现了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孙膑的智慧,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文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

四、建立对随班就读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行为的尺度,是教学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依据,科学的评价是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所有的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衡量教师,在这种评价标准的约束下,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得以抹煞,学习趣味性受到压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的积极性受到牵制,这与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和谐发展,不利于教师大胆创新,开展教改实践。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应端正正确的教育目标,即: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促进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围绕这个目标确立重能力、轻成绩,重过程、轻结果的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分层、灵活、及时、交互评价。通过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评价,肯定教师个别化教育实施的行为和成绩,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自觉、积极地开展教改实践与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作用,保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J].中国特殊教育,2003,2:1~3

[2]陈云英.残疾儿童教育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19

[3]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22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39

篇6:随班就读工作点滴做法

一、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健全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通过认真学习, 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对这些特殊学生的关爱和重视, 把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使残疾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第一, 为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形成了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 (任课教师) 组成的四级管理网络,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第二, 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筛查、鉴定的程序及管理进一步规范。我们对各班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的筛查摸底, 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逐个建档。学校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 经过认真的研究, 制定了具体的工作管理制度, 如《随班就读教育管理制度》《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制度》《随班就读班主任工作职责》《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职责》等。第三, 在资源设置上, 配备了适合特殊学生需要的教具和康复器材。根据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 我们重点加强了资源教室的建设工作。学校重新设置了大量图书、玩具、电视机、音乐和体育等康复器材及一些橱柜, 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图书区、美术手工制作区、小超市区、儿童康复区, 这些器材的购置和摆放尽力适合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和康复的需要。

二、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管理

1. 重点抓好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第一, 组建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教师辅导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随班就读生教育的关键。学校专门抽出部分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并热爱此项工作的骨干教师作为辅导教师, 其中有优秀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能歌善舞、善绘画的音体美教师等。我们在安排随班就读生时, 将他们安排在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的班主任班中, 这些老师能对这些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 使他们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爱下身心健康的成长。第二, 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使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 学校组织了对这些教师的培训, 并选派他们外出学习参观。通过系列安排, 不仅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而且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及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第三, 安排特教专职教师专业辅导。学校教导处培养部分专职的辅导教师为特教老师, 指导本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特教老师不定期到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听课, 直接与学生谈话, 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策略、教育补偿等问题。

2. 强化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关注过程管理是落实管理效果的有力保障,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求教师们在实施随班就读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做好随班就读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随班就读生除了在智力上有一定的障碍之外, 在心理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班主任、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班主任、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疏导, 使这些随班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班集体中。第二, 着重抓好班风建设。有随班就读生的班主任更应在班风建设方面下功夫, 在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避免鄙视随班就读生情况的产生, 使这些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第三, 创造个性化教案, 指导随班就读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这是特教工作的重要环节与目标。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 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每周两次对随班就读生进行个别辅导,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定出分层目标, 并进行过程质量监控。第四, 给每一位随班就读的学生建立教育档案。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对每一个随班就读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障碍情况及他们的爱好特点和平时存在的问题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 就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语言发展、文化知识、身体状况、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逐项记录, 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一方面方便了教学管理, 另一方面也描绘了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 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这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 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训练, 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各种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康复和开发。比如:一名因小时候生病打针造成智力障碍的四年级同学, 刚上学时, 下课上厕所回来经常找不到教室, 对自己的名字都很难认识, 经过两年多的辅导、训练及自己的努力, 她的各种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也能跟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了。

三、增强与随班就读生家长的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 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 便于老师和家长经常性地开展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生活、学习表现, 方便校家双方能及时发现教育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更好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要求班主任教师、任课及辅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两次家访, 并与家长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欢迎家长来校探访。在教学安置上, 邀请家长参与认定, 通过家访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家长的需求和愿望。二年级一名学生从小患重度听力障碍, 通过家访老师对该同学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并通过工作打消了家长的种种顾虑, 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 赢得了信任。在教学中, 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虽然听力有问题, 但他的智力却非常好。执教老师针对其优势着重培养, 给予特别关注。经过一年多的辅导训练, 这位同学的学习令老师和家长惊喜, 期末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居然考了A, 就连最差的语文成绩也考到C了, 除了学习之外的其它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家人非常感动, 在孩子的身上他们看到了希望。

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通过学校的宣传呼吁, 社会各界在改善随班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困难、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力配合了我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篇7:残儿随班就读教学设计

一、了解轻度智障儿童的特点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许多能力方面的缺陷,如认知、语言、动作等,因此他们缺乏与其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导致出现问题行为。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

(一)认知活动表现迟钝,感知的信息量小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更多的集中于单个信号系统,以直觉分析或观察事物为主,造成这类儿童学习迟缓。其识记特点是:识记慢、遗忘快、再现不准、偶然健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动作学得慢、学不会,做出的动作总是比正常儿童慢一拍等。

(二)个性与众不同,高级情感体验少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意志软弱、求知欲差、自控能力差, 有的甚至还伴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易受环境影响,高级情感体验少,容易造成情绪紧张、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久而久之变得不太合群,且性格孤僻。尽管如此,这类儿童仍然具有普通儿童所具有的所有天性,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也希望表现自己,且有较强的为班级争得荣誉的积极性。

(三)运动协调能力差,身体素质差距大

由于先天的智力缺乏使得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正常儿童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常表现为发育不健全,身体素质差,行动缓慢。在运动功能的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上亦存在较明显的滞后现象。如有大肌肉力量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动作的稳定性不足,手眼不协调,并且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其学习跳跃、攀登、下梯等需要联合的动作时均感到困难。

二、明确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确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的单个动作学起, 细心指导,反复练习,给予轻度智障儿童充分的时间来掌握基本动作,而且要多给予鼓励和奖励,为其提供完成动作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情景性原则

借助形象化的直观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自然情境,运用通俗易懂的指导语言,帮助轻度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动作表象的形成。并要允许和鼓励轻度智障儿童在课上自由地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借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性原则

要让轻度智障儿童始终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体育课程的设计应更具趣味性,并且能够为轻度智障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体育课堂成为一个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快乐的场所。

(四)补偿性原则

要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地了解轻度智障儿童,要善于发现轻度智障儿童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强化每一次的进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补偿轻度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并通过合适的体育运动,增强这类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

三、实施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具体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落实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体现了一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在充分把握每个儿童的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同时培养其优势和特长。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语言讲解,通过简化知识,同时结合直观的动作示范,将浅而易懂与奇妙有趣相结合,以加深儿童对动作的理解,使知识毫不费力地钻进他们幼小的心灵。

1.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是上课内容的依据。但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灵活地处理教材。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来安排,并要遵循安全性、趣味性、补偿性等原则,能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具体内容可以是体育游戏和跳绳为主。

体育游戏以其独特的趣味性深受儿童的喜爱,轻度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可以选择对抗性小、方法和规则简单易行的体育游戏,比如低段儿童《走》的单元教学中,可以将不同方式的走联系生活,创编“模特走秀”“扮演不同角色的走”“小动物的走”等小游戏;队列练习可以创编游戏“学做神气的军人”。

跳绳是适合轻度智障儿童体育锻炼的理想运动项目,不受场地、设备和人数限制,运动量可以随时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过跳绳练习,能促进轻度智障儿童骨骼、关节和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锻炼他们动作的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

2.降低难度,采用小步子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不在于复杂华丽,在于实效方便,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跳绳》教学中,考虑到初学跳绳的轻度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差,肢体协调性弱,应该从他们的这些实际出发,制订如下方案:

(1)制作跳绳的专门练习绳。根据儿童能力的实际情况,初学的儿童用一副跳绳的手柄可以练习徒手摇绳的动作;有手柄的半段绳可以练习摇绳的节奏。总之,熟悉了手中持物练习后,再持有柄的半段绳练习,最后才用一根完整的绳。

(2)学习上肢动作。手把手地指导儿童首先学会空摇绳,完成以肩为轴两臂向前的体侧绕环动作;动作熟练后尝试左右手各握一只绳柄的徒手练习,练习次数由单个开始逐渐有节奏地增加个数;然后再练习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要求绳子要抡得圆,让儿童能听见绳子击地的响声,教师同时给与其击掌或口令伴奏,强化有节奏的练习。

(3)学习下肢动作。先抱着儿童跳,让其双脚离地,感受跳的感觉,培养跳的意识;双手叉腰,原地练习双足并跳,要求跳起有一定的高度与节奏;教师用带跳的方法,带着儿童一起跳,培养儿童感受动作的连续性;师生配合练习:教师将折叠绳从儿童脚下甩过,儿童起跳,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起跳意识;根据他们的体力,连续跳的次数不要多但要有节奏的连续性。

(4)学习上下肢配合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模仿跳绳练习,尝试双足并跳、徒手模仿空摇绳动作;过渡到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跳绳练习;待儿童较熟练掌握后,便可以学习并足跳绳,轻度智障儿童由于平衡能力与协调性都较差,接受能力相对也较差,往往不能连贯进行,需通过反复强调不断地练习,才能顺利地掌握并足跳绳的技能。

3. 抓住学习兴奋点,补偿缺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创法,不管是哪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在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应多考虑他们的学习反应,找到他们学习的兴奋点。例如,在接力游戏中可以根据轻度智障儿童的能力,将起跑点往前移,让路程长度减半,这样让他们不再总是落在正常儿童的后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并体会成功的喜悦,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不会因为轻度智障儿童的参与而影响了大家的练习。

例如,二年级(2)班的小李同学是个轻度智障儿童,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有时还会冲动,对其他儿童有攻击行为。但是她比一般儿童长得高,力气也大,所以排队时让她站在排头,整队时第一个报数,并鼓励她带头做好,下课时还请她帮忙做一些可以完成的小事,在同学中表扬她的勤劳,让其他同学接受她、不再排斥她。得到肯定的小李同学自控力一天天好起来,每堂课基本都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融入团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四条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儿童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例如,二年级(1)班的小冯同学是个完全游离于全体同学之外的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边走边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又指着一个所谓的学生,模仿老师的讲话,尽管他语言模仿得很好,但是要让他模仿个动作就很困难,所以一开始他抱怨学动作难,也不愿参加体育运动,针对他的运动能力,每次练习和游戏时教师都降低了练习要求,并引导其他正常儿童真诚地帮助他,在不断地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他变得乐观了,也喜欢上了运动,广播操和直线跑都做得不错。现在如果哪天体育课被换课的话,他还会摇着脑袋大声说:“今天没有体育课,好可惜,好可惜!”

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人间的小天使,他们都是美的象征。面对轻度智障儿童的行为,作为教师要学会包容和忍耐,学会适度降低标准和要求,平日里要关注这些儿童的细小进步和成长,要注重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要相信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在自由与自信、平等与快乐的天地中飞翔!

上一篇:受灾情况汇报材料下一篇: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