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随班就读案例

2022-07-30

第一篇:智障随班就读案例

智障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三班特殊学生个案分析

一、 学生基本情况

王永婷,女,出生于2005年1月9日,2014年9月入学。现为海晏县寄宿制民族小学三年级三班随班就读学生。该生智力低下,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上课经常走神、发呆,经检查鉴定为言语残疾随班就读生。

1、家庭情况。

该生一岁时父母离异,一直由父亲和爷爷奶奶抚养,加之近来孩子父亲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责任就完全落到了两位老人身上。两位不识字的老人,既要种地,又要负责照看孩子的起居、学习,这样的条件,使得该生形成了自卑、内向的消极心理。

2、生理、心理及智力情况 。 该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平常能与周围同学交流,但行走太方便;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上行为缺乏自控,课堂上,他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到课堂上,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映迟缓,时常不自觉地发呆或课堂中乱走动。

3.学习能力分析。

该生语言能力差,读书不连贯。回答问题时好长时间才能说出一句,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所学生字只能记住简单的几个,句子几乎不能自己完整地说完,语法掌握地比较差。简单的重复性抄写作业能够自觉完成,较难的题目则会乱做,但该生学习态度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 。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该生没有自信心,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低于正常儿童,行动迟缓等特点,确定矫正目标为:

1.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

如自信心、行为习惯等,使其能正常参加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主要是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上课时多留意她,每当她出现发呆走神、教室里乱走动的情况及时帮助她收回注意力,并且尽量多提醒她,使她能够遵守课堂纪律。

2.有计划地开发智力因素。

如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等。具体为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子,只要能够会听、会读三四个字即可。掌握简单书写规范,要求会写字。

三、具体教学措施

1.与家长多交流、配合。 多与该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汇报该生在时各方面的情况,

了解其在家的具体表现,与家长合作帮助该生取得进步。给家长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逐步帮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让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发展。

2.运用伙伴的力量多帮助他。

该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与班级同学交流,性格较开朗。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同学的影响来帮助她进步。在日常的学习中为他挑选了一名“搭档”,这个搭档学习成绩优异,能够从语言与行动上感化该生,可让其搭档在课余时间帮助该生补习,晚上作业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打电话与搭档联系,让搭档帮助其完成作业。

3.尽可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个正常的学生应如此,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更应如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顺利进行的关键。当该生有任何细微进步时都予以精神奖励,进行口头表扬,当有突出表现,应用多种方法奖励,以激励其继续向上。

4.多关注,给予“特殊照顾”。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随班就读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都应该有所侧重,要能帮助该生操练新的字词,当然要注意难度适中、方法得当。

四、结论反思

随班就读学生是校园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残疾生随班就读工作,一定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发展,都能发展,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强壮的还是软弱的,它们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成长,这就是自然规律。随读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她也属于自然,绝不会越出自然发展规律。只要教师为她提供学习条件、机会、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她一定会随着自己的伙伴,按着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去学习和成长。而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条件、机会、环境、帮助和方法”。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平时与她多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她,给她们创造机会,让她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因为我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春天,在她的世界里,迟开的花儿也会散发出芬芳。

三年级三班特殊学生

晓 华

第二篇: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

作为教师,面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在工作的精神面貌上,特别是工作态度上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让学生时刻在你的身上感受到一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从业素养。例如、守时、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等等。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而这个播种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师,我们自己给孩子树立的标杆,就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

其次,我认为启智的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更多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的特殊教育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多面手”。多年来我校先后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在校内经常性地开展特教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内外的听课、观摩活动,校内每学期进行凭优课。同时,正在研发系统的校本教材(包括职业教育教材)。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确立了多个子课题形成群众性研讨氛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更应 “博览札记”,广泛学习、钻研本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从而为构建独特的春晖职业教育献力献策。不仅要做“苦干型”的教师,更要向“科研型”“学者型”方向发展。

再次,培智学校的职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职教老师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更何况启发教育弱智学生,要经常制作、使用

1 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更需要老师不提高自身能力。不然很难适应现代特教的发展。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们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施教时必须经常性地反复讲解,把“深奥”的知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以自然亲切的语态,生动贴切的语汇和富有情感的语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对职教老师来说也是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更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分层教育,综合教育以及搞多种活动的教育能力。职教学生大多青春萌动,更有学生受外界影响行为趋于社会化。所以,心理疏导就显尤为重要。老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动之以情,坚持热忱的关爱;晓之以理,坚持耐心的诱导;导之以行,坚持积极的鼓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四是一定的交际协调能力。众所周知,职教学生要有实习基地。因此,与实习单位协调好各方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必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而特教教师每日面对弱智学生,所教的不一定及时学会,要求做的学生不能很好去做。虽是职高学生性情却如三岁孩童;平时老实憨厚发起火来对老师又打又骂……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我们工作的艰巨性所在

教育界人士经常说:特教老师需拥有“四心”: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可见对特教老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第三篇: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初探

双流县华阳锦江小学 刘 秀

运动的发展是人类各种活动发展的基础,人从出生起便有了某些本能的动作。从最初的非条件反射到后来的随意运动,最终使人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运动发展与人的感知觉、思维活动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动作的发展,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范围扩大了,内容丰富了,感知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动作的发展为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为人的神经遍布全身,在受到刺激后肌体会有相应的反射与反应,改变肌肉张力而发生动作,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神经中枢。从这个意义看,通过运动训练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跳跃能力等都相对较差,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智力发展及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因此,我在这学期中对随班就读的智障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关注生活细节,训练智障孩子的跳跃能力

运动能力与儿童生长发育紧密相关。动作能力是反应其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刚开学,这孩子一点也不喜欢动,但是我发现他经常一个人静静的在那儿看别的同学跳皮筋、打沙包。因此,我借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相应的环境中,就生活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学会生存的目的。分析他喜欢看别的同学调皮筋、打沙包,不难发现,他想跳,但不会。为此,我给他设计了“取卡片”的训练,

“取卡片”这个活动主要是训练孩子的粗大动作——双脚向上跳跃,但是又必须做到手眼协调地去触摸头顶上方的物品。刚开始时,我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练习基本动作双脚向上跳跃,然后利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各种高低不同的悬挂玩具,让孩子在较宽松的生活环境中自己主动练习跳跃,从而也过渡到手眼协调的训练,同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最后,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又利用集体游戏“取卡片”,让其与其他同学一起比赛,同时与家长统一训练内容,并指导家长在家也为其创设练习跳跃的环境,与其一起比赛,就这样循序渐进,他终于学会了双脚协调地向上跳跃,取到卡片。

二、巧用游戏活动,训练智障孩子的动手能力

大家都知道,手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人在一生的生活及工作中都离不开手。手是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器官,手的动作的发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使用和创造工具的工具,是人类进化的显著标志,通过手的动作,可使儿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使儿童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健康的人手指、手腕很灵活,能够受大脑的支配,能够很协调的运动。而这个孩子手指、手腕不够灵活,拿东西不准、不稳,针对这个现状,我对症下药,把训练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智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游戏是提高智障儿童活动兴趣的有效方法。游戏对智障儿童的感官和运动缺陷具有明显的矫治作用。孩子在游戏中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从而获得发展运动技能的充分机会。特别是动手操作,能使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力度和灵活性得到锻炼、手的控制力得到加强。

在游戏中,视、听和触觉等感觉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游戏活动要比单纯的感知训练活动效果好得多,是最有效的运动能力训练手段及途径。我为这个孩子安排了“给布娃娃扣纽扣”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手指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刚开始训练时,我说,布娃娃起床了,来咱们帮他穿上衣服,扣上纽扣。我看见他很高兴、很配合的样子,知道他有兴趣了。然后给他示范了扣第一颗,再协助他扣第二颗,最后放手让他自己扣。在我的帮助和引导下,他终于完成了任务。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进步,我让孩子在游戏反复练习,我就让他做给“布娃娃扣纽扣”的游戏,他的手指、手腕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因为不断的练习而得到了发展。

三、再现生活情景,提高智障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肢体动作智能在人类基本学习能力的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儿童动作的发展涉及身体肌肉、骨骼、筋腱等各个部位,在这些部位中,分布许多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传导装置,通过动作活动,使人的大脑获得许多有关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获得身体与外界环境平衡与否的信息,而使动作协调起来,对外界做出正确反应。从这一意义来看,通过运动协调训练是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智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为了让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还可以利用生活情景的再现方式来帮助训练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如:完整的空塑料瓶,把瓶盖、瓶身分开,并把它们打乱放在盒子里,让孩子自己去配对、找朋友。这就需要孩子启动自己的记忆,无论是色彩、大小,他都要进行回忆,才能找到配对的瓶子。为此,我给他安排了“找朋友”的训练。

这个活动主要训练孩子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协调发展。我收集了好多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瓶盖、瓶身完好无损的空塑料瓶子,事先将这些凭盖、瓶身分开、打乱放在一个大纸盒里,先是让他按大小、颜色等来配瓶盖,然后提供盖上瓶盖的瓶子,让其拧开瓶盖,最后练习为空瓶配瓶盖及拧上瓶盖。经过大约

三、四周不断地练习,他能较为熟练地拧瓶盖了。为了巩固技能,我又提供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塑料制作的螺丝与螺帽,让其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分类、配对,为塑料螺丝和螺帽找朋友,不仅提高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将他的感知能力、思维活动的发展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四、运用协同教育,提高智障孩子手脚协调能力

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的技能,是通过个体内外环境中丰富的刺激物的不断刺激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刺激得当,就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发展。

为了让孩子的运动能力稳步提高,我同体育老师一起对这个孩子进行研究分析,在体育课上给予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他的运动协调能力。他不会跳绳,体育老师针对这个孩子的跳跃和手脚协调进行了特别的训练,示范跳,刺激他视觉;握着他的手摇绳,刺激他的触觉;带着他跳,边跳边数,刺激他的节奏感„„我在旁边帮助他完成相应的动作,并给予指导,并及时帮他纠正错误动作。在训练中,视、听和触觉等感觉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不会跳,到现在的可以跳两个,可以看出他的手脚协调能力有进步。

通过这段时间的运动康复训练,这个孩子运动能力有所提高。事实证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总之,对智障儿童进行动作协调训练,意义十分重要的,训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安排,细心去指导必然会取得显著的成效。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这份特别的爱,这些迟开的花朵也会一样的绚丽、一样的多姿。

(此文荣获全国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贰等奖)

第四篇: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学后感

教育智障儿童对于普通学校里的教师来说是个重任,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包括一些智障儿童,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班集体教学,但单一使用这种集体教学,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很难满足其特殊的需要。教师必须根据各个智障儿童的状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使智障儿童成为能适应社会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的公民。以下是我在《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的学后感:

一、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童,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时间划分上理解“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还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照顾智障学生,就多让智障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的问题并不适合他们回答,为了让智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等待,而置大多数普通学生于不顾,普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智障学生参与机会少。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需加强师资培训

有研究认为校长和行政人员对于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该校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领导越是重视,态度越是积极,该校的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越好,反之随班就读工作则难以开展。因此可以首先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特殊教育培训,使其从观念上发生转变,重视随班就读教育,这样对于广大的普校老师是一个榜样和促进。针对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针对随班就读持有更消极的态度,应组织进行适当学习,使其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制定个别教育的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很多人对智障儿童教育有误解,他们简单地以学习的好坏来评价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成果。其实,对他们的教育,应采取“以生活为核心,满足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特殊需要”的思路,打好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的良好基础。根据他们和自身特点,我们要为每个智障儿童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于同龄人,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要符合他们自身的条件。

四、高度重视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知识训练应及时反馈和强化。对智力落后儿童而言,他们的短时记忆力极差,学过的知识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忘记,在训练过程中,为了更好较长时间地保持所学知识,教师要把所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分成细小的步子,然后按步骤进行学习,进行消化,最后达到相应的目标。还要让儿童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能及时了解,知道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能够根据情况作出自我评价,对错了的地方要及时纠正。这是智力落后儿童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于儿童整个身心发展有重大帮助。在反馈过程中,对他们在学习、训练的内容初步掌握以后,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以便儿童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便增强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也可采用精神上的鼓励,在他们获取进步的同时,给他们以赞许、微笑、夸奖、鼓励等方法。其次是生活训练,生活训练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这项训练是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由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补偿他们的智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达到半独立生活,尽量减少衣赖他人的基础。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必须高度重视。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正确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采取多种积极性的策略,促进教师与这些智障儿童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爱号召同学们和这些智障儿童友好相处,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信心。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集体教学,而对于这些智障儿童,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还采用伙伴助学的形式来帮助他们学习。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让他们爱护这些特殊学生,让这些智障儿童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第五篇: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

刘建会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11110041024)

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我国近二十年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目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智障儿童

随班就读

现状与问题

建议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and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LIU JIANHUI

(College of Education,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111110041024)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d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in China at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aim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第 1 页 共 11 页 solution. Key words

mentally handicapped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dvice

前 言

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是指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的残疾学生, 如肢残、轻度智障、弱视、重听等学生, 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在当今国际上, 经历了“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之后, 以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国际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及其所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为标志, 特殊教育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即“融合教育”[1]。我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末, 是受北欧“正常化”思潮和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其是特殊教育所提倡的“正常化”教育、“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包括特殊教育探索融合教育的一种创新。在我国大陆地区基本实行随班就读,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这种教育模式称为“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所谓融合,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教育策略或仅解决一个安置问题,融合是要做到归属于一个团体、一群朋友,一个校区或一个社区[2]。因此,随班就读的目标应该是使这一群体的儿童享有像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尽可能的使残障特殊儿童经过教育后回归正常社会,回

第 2 页 共 11 页 归主流,最终达到生活自理、自立。然而,能否维护每一个儿童, 尤其是各类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权利, 最大限度地为个人提供实现潜能的机会,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3]。

随班就读在我国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60. 99%[4]。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近年来各地随班就读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出现了有学者指出的“随班就混”等现象, 这些新问题掣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及其有效性。本文通过文献法,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试图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现状 1.1 关注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

通过对调查文献的分析后,我们了解到从1990年到1999年这十年间,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大规模开展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从实验逐渐走向普及的初期, 研究集中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是否可行、现状如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上海是我国最早探寻学前融合教育安置模式的地区,于 1994年在定点幼儿园招收智力残疾幼儿入园,

第 3 页 共 11 页 并于本世纪初提出了“融合保教”的理念,即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 同时让轻度残疾和有一些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全融入、 部分融入和间断融入三种融入模式[5];《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调查了1996 年 5 月至 1997 年 1 月北京市所属 18 个区县教委管辖下的随班就读工作, 弱智生随班就读人数为 6640 人, 远高于盲生、低视生和聋生[6]。这些都说明了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是一种良好的安置模式, 但在实施中有些具体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故而,人们在以随班就读的形式来追求融合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模式。

1.2 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

在编制、调整和选择课程中,邓猛(2004)认为,全纳学校的课程“应该具备弹性,应该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 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要。”在课程调整上,要注意三点。一是课程准入,即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充分地参与到学校各种教学和活动中, 不得因学生的残疾而将学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二是要为残疾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服务。三是课程分层,即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7]。兰继军等(2003)探讨全纳教育的原则是正常化原则、早期干预原则、成功教育原则、平等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和个别化教育原则[8]。李青燕和罗文达在《分类教学在“随班就读”课堂上的应用》初步探索了整体分类, 集体教学, 异步要求;局部分类, 分组教学, 异步调整式以及混合分类, 个别教学, 异步训练

第 4 页 共 11 页 这三种课堂模式, 并通过教学实例加以说明,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些模式[9]。以上这些研究实践性强, 但是专业性不够,因此需要加强理论上的研究与指导。 1.3 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

崔艳萍等人(2012)对山西省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50%的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形式多少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并且这种形式会影响到班级上普通学生的学习, 尤其是对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10]。严冷(2008)对北京市的幼教工作者调查发现,66.4%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招收特殊需要儿童持中立态度[11]。

1.4 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研究

崔艳萍等人(2012)对山西省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仅有 48.28%的随班就读教师“经常参加特殊教育培训”, 41.38%的随班就读教师“有时参加特殊教育培训”,10.34%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参加特殊教育培训”。培训多数是学校组织的、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而教育局或者其它部门组织的培训多是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 内容偏重于一般残疾儿童教育的理论且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 培训效果欠佳[12]。上海一份 普通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中显示, 多数教师( 占 81 8% ) 对亲自教育特殊儿童有无力感[13]。这表明目前的特殊教育培训仍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真正需要。

第 5 页 共 11 页 2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2.1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较为单一

随班就读是我国独特的特殊教育模式,属于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体系。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 各国实行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融合教育发展最好的美国,目前主要有四种融合教育模式:(1) 咨询模式( Consultat ion) ;(2) 团队教学模式( TeamTeaching) ;(3) 助手服务模式( Aide Services) ;(4) 有限的移出式的服务模式(Limited Pullout Service) 。亚洲日本的融合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 巡回教师模式;(2) 资源教室模式;(3) 助教模式。[14]我国大陆地区的随班就读模式主要为2类:(1) 巡回教师模式,往往是由各地方教育局的特殊教育专员或特殊学校中的骨干教师来充当, 主要工作是指导各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 (2) 资源教室模式。这是我国发达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就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 此两种模式还未完全发挥作用。其次, 在我国普通班级中还没有助教的参与, 普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2.2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体系的支撑

目前我国随班就读的理论基本上从国外引进,尤其是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的思想和理论,而我国本土产生的理论较少,而经验总结性的“理论”较多,基本上是以引进为主,并结合我国各地区情况加以改进其引进的理论。有些国外理论引进后或许呈现出“水土不服”的情况,有些经验还有待验证。

第 6 页 共 11 页 2.3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

崔艳萍等人(2012)对山西省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即使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也偏重于一般残疾儿童教育的理论且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 培训效果欠佳。而实际情况中,有些学校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较少,名额有限,而且往往是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参加培训,这就导致普校教师的能力业务水平难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要。 2.4 普校教师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有待改善

韦小满等人在对普通小学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包括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的教师)教师进行调查以及张莉对上海市幼教工作者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后分别发现,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认识上,特殊学校教师的态度比普通小学教师要更为积极;普通幼儿园教育者得分最低[15]。可见,普校教师关于随班就读的观念态度有待改善和提高。 2.5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缺乏法律支撑

另外,通过文献的调查以及我国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特殊教育的专门成文法律。例如,1795年,美联邦政府颁布了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法案,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该法案指出,美国社会要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适当教育,为每个符合规定的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我国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使得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缺乏法

第 7 页 共 11 页 律支撑,有些学校在接收智障儿童上表现的很不积极,而且很多轻度智障儿童也并未得到很好的教育。

3 建议

3.1 完善智障儿童教育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智障儿童教育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单一,在广大地区基本上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呈现,虽然发达地区已经有了巡回教师和资源教室模式,但也只是少数,并不能满足广大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智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成功模式,如美国的咨询模式、团队教学模式,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广大地区的智障儿童教育安置模式,以使更多的智障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尽可能地步入正常生活。

此外,我们在进行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研究,如具体的教学、安置模式等方面时,应注意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的成熟理论和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建立我国智障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使实践研究有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3.2 实行“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普校教师特殊教育培训机制

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而实行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即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普校教师资格证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制度。在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成功,而我国已经建立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高

第 8 页 共 11 页 级、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是制度,但目前却尚未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我国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特殊教育的成功管理经验,推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另外,针对普校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还应加强其特殊教育培训,建立普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普校教师关于特殊教育的知识素养。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安排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教授到普校进行讲座,定期培训。

3.3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包容文化

普通大众尤其是普校教师对智障儿童的态度对于实施随班就读具有很大的意义。几乎所有的随班就读的学生都会受到忽视、排斥与歧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普通儿童家长对随班就读生的态度也会影响自己孩子对这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态度。因此,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如果想要得到发展,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很大,覆盖面积广泛,因此这是可以改善普通民众文化观念、改善对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的最有效和最为直接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普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观念,传播人道主义的思想观念,积极创设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环境和理念。

3.4 健全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提供政策性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尚未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方面的法律,使得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这也导致特殊教育

第 9 页 共 11 页 的发展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 为了维护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除了一般的号召、动员和倡导之外, 必须发挥国家各级政府干预和指导的职能, 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和个人在负责儿童教育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一定的特教立法和相应的法规是绝对需要的。各级政府有关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对特殊儿童的评估、认可和接纳做出必要的规定, 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促进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任务和具体途径, 为实施随班就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制定必要的评估制度, 从宏观指导和管理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因此, 建立我国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提供政策性支持是开展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尹敏敏,袁茵.论随班就读视觉障碍学生的融合教育[J].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 K . Eileen Allen, Ilene S.Schwartz著.特殊教育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周念丽,苏雪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6. [3] 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3). [4]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PPPedoasPwebsite18P09Pinfo1280796844414209. htm, 2011- 08- 09 [5] 蔡蓓瑛. 融合背景下特殊早教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特殊

第 10 页 共 11 页 教育,2010(6).

[6] 李慧聆, 张思堂, 覃海琪. 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 1997, ( 4) . [7]

邓猛. 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8]

兰继军,李国庆,刘树森.论全纳教育的教育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3(6). [9] 李青燕, 罗文达. 分类教学在随班就读课堂上的应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 ( 8) . [10] [12] 崔艳萍,丁相平等.山西省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问题及发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1] 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13] 刘春玲, 杜晓新, 姚健. 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0, ( 3) . [14] 曹洁琼,昝飞.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15] 虞洁.对教师、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 11 页 共 11 页

上一篇:组织委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组织委员思想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