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特殊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一直受到社会关注,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樣重要。许多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缺陷带来的影响导致心理问题严重,所以,落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培养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小学是学生的初期学习阶段,这个时期进行学生的心理培养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基于随班就读谈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差异

【摘要】目前,世界的残疾儿童受教育上落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根据这种情况也相继使用了随班就读的政策,随班教育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但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随班就读的教育上还是有所不同,本文就基于随班就读谈一下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 差异 中西方

特殊群体的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融合教育思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在本村小学随班就读的试验,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在特殊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模式在中西方的差异

1.1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我国随班就读实践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保留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比较重视弥补学生的缺陷。西方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是建立在自由、平、人权等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之上的,而中国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理念之上的。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体权利”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会使学生在班级被认为没有学习能力而无故劝退,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而在西方国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西方国家的权利文化有利的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理念的形成,我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的消解了权利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

1.2特殊教育所面向的群体对象不同

在西方国家,特殊儿童的安置模式比较系统、完整,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是以随班就读为主,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安置模式较为简单。西方的随班就读模式面向的是全体残疾儿童,其目的就是为了所有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加国民的基本素质,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主要面向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非常局限,就会导致许多其他类型或重度残疾儿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西方的特殊教育对象是全体的儿童,不分性别、户籍、民族等,所有人都公平对待,而我国的随班就读对象则关注的是盲、聋、弱智三类特殊儿童。

1.3重视程度不同

在美国,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教师对特殊儿童都给与高度的重视,在学校内,教师一视同仁,“特殊的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打成一片。设立了有辅导帮助的随班就读,这样也可以间接的得到特殊教育机构的帮助。不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也为他们未来平等公正的进入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在中国则不然,残疾儿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教师对其不重视,同学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这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极大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1.4相应法律法规有所差别

我国的随班就读的立法政策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相应的法律政策的条款中对特殊教育的内容描述较为宽泛,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出,经常会因执行依据模糊不清而带来问题。比如,经常有随班就读生被“拒收”和“劝退”的现象,导致学生无书可念。为此,有关部门对有这种现象的地方要进行强制管理或惩罚,国家要建立随班就读申诉制度,随时可以保障他们自身权利以及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我国在随班就读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经过国家及教育事业者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经达到了两千多所,而且每年的特殊教育招生都有所增加,随班就读在普通学校的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为此,在一些地方也专门成立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不仅对特殊儿童有利,而且对正常儿童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国家也正在实施相应的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残疾人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3.在随班就读方面,提出一点建议

中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一些原因,我国随班就读体系还比较简单,并没有达到像融合教育那样完善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体系。随班就读在目前看来,确实是解决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3.1随班就读的目的要明确,形式要灵活

首先,要提供一个“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残疾儿童在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他们的基本受教育权利。其次,必须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教育的特殊需要。同时,随班就读的安置,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保证不同人群的所需。

3.2政府、学校和教师加大重视力度

随班就读应由普通教师负责,学校加大关注力度,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出。随班就读切忌搞成随班混读,不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一个教室,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教师应当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关心,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目标。政府要提倡大力开展学习困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取消或者排斥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等安置形式。对于一些中重度残疾儿童或者综合残疾儿童等群体安置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这也许就会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

3.3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正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的落实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增加残疾儿童受教育的人数。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组织“重残助残”等献爱心的活动。努力为残疾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

4.总结

随班就读模式在我国事业的发展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通过国家以及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会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张会敏.重新审视中国随班就读的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17-19.

[2]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125-129.

[3]邓猛.特殊教育管理者眼中的全纳教育:中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执行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41-47.

[4]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董李梅

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生的教学策略探思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特殊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一直受到社会关注,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樣重要。许多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缺陷带来的影响导致心理问题严重,所以,落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培养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小学是学生的初期学习阶段,这个时期进行学生的心理培养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殊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选择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其自身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随班就读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特殊儿童创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本文主要是从小学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策略的角度开展分析,落实特殊儿童的教育指导,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教学策略分析

引言:

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与指导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实施特殊儿童的良好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这些特殊儿童与正常的儿童一样,都需要接受一些符合其特殊需要的知识,也同样都有享受知识教育的权力与义务,但是自身的缺陷可能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问题,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时候,老师需要了解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多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要运用特殊的教育方式使这些学生能够接受并掌握知识。对待随班就读的儿童,教育要保持一致,不要歧视这些特殊的学生,老师要积极进行班级学生的引导,照顾特殊儿童,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填补特殊儿童心理的创伤,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小学特殊儿童的就读现状

1.学习效果较差

由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自身身体上存在某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存在欠缺。这些特殊儿童进入新的环境中不适应,加之自身的心理欠缺影响知识的摄入。自卑的表现在这些儿童的教育中更加明显,所以普遍体现出学习效果差的情况,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另外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系统培训,这方面的知识水平依旧存在欠缺,教学策略采用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2.容易受伤

特殊儿童进入学校开展学习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这些学生自身就存在心理或身体上的差异,小学的学生年龄较小,不能正确的对待每个事物;学生课下的吵闹可能会激发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并且特殊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普遍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很难辨别同学间的玩笑话,一时冲动就会引发打架斗殴情况;老师缺乏对特殊儿童的关注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身心健康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落实小学生的随班就读的策略分析

1.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

为了更好的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得到心理与身体的全面成长,帮助这些儿童获得一定的知识,学校应该首先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实施指导,这些特殊的儿童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都与普通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接收知识的能力水平也不同,但是只要教学目标制定得当,教师采用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备课时根据特殊儿童的学情分析,在课堂环节的构建中,分别结合班级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全面教育。例如,在开展知识教育之前,首先需要做好特殊儿童的心理引导,让学生认识自己与普通儿童之间虽然存在不同,但各有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有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我听过的最温柔的话就是,孩子都是上帝的小天使,因为上帝太爱这个天使,所以在他的身上留下记号,体现与他人的不同。就是这样,特殊的儿童就是上帝的小天使,上帝最爱这个孩子。然后引导班级其他学生爱护同学,照顾特殊儿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讲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采取个别化教学手段,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方便学生学习。

2.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沟通,了解儿童特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老师还要加强家校沟通,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状况自身描述不够完整,所以会存在某些不同。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落实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也需要家长共同配合。家长的一些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培养,开展家长的共同教育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教育,培养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例如,老师可以进行学生的家访,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家长应该对特殊儿童实施哪些教育,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开展学生教育的讲座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家长的指导确立一些方向,强大特殊儿童的心理,减少受到伤害的可能。普通儿童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与这些特殊儿童接触,主动的关心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怀,实现健康成长。

3.根据学生表现作出评价

课堂的评价是教学的重点,不管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指导还是针对正常的学习落实教育都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能够实现课堂总结,使老师明确课堂讲解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这个课堂评价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原因。课堂教育中,老师要针对特殊儿童实施鼓励,良好的鼓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注意,在面对特殊儿童的评价时候不能与普通儿童的评价标准一致,要从这些儿童的自身表现上入手,落实学生的指导,帮助儿童树立起好好学习的信心,提升教育的水平。例如,对于普通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完成的速度和准确性,对于特殊儿童,教师只要要求其能够完成就足够了,不以完成速度来要求特殊儿童。考试的时候特殊的儿童只要做到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可以,重点关注学生的状态。

总结语:

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是社会群众所关注的事情,为了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身体的共同成长,随班就读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老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其次,要积极引导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交朋友,还要不断进行家校合作,实施学生的全面培养是关键。最后,希望所有的特殊儿童都能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兰玲.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与对策[J].职业,2017,(35)::125-127.

[2]杨猛.特教不特殊,营造大融合——南京市江宁区翠屏山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7,(15):17-18.

[3]莫琳琳,傅王倩,肖非.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4):4-9.

作者:王晓娟

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论文 篇3:

特殊教育的突围与超越: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政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残疾学生入学率,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随班就读探索伴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全纳教育”的“中国模式”。

第一阶段: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是随班就读实验开始的“初衷”。在我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该帮助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也是残疾学生享有教育权的根本保证。为了落实宪法精神,教育部在1983年颁布的《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出计算义务教育入学率时应包括残疾儿童,并肯定了以普通教育资源去服务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在1986年国务院转发的国家教委等四部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特殊教育的办学可以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联系。

该阶段的主要时间节点是1986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等四部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迫于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的压力,随班就读作为一种解决方式,探索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初步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践探索

1987年,国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中首次出现“随班就读”一词。这是“随班就读”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之中,拉开了全面探索随班就读实验的大幕。在1990年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中提到:“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提出:“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这是国家法规层面对随班就读实验的认可和推进,使得“随班就读”成为国家认可的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首要方式。同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从随班就读的对象、入学教学要求、师资、家长、教育管理等方面,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以保证随班就读试验全国推进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该阶段的主要时间节点是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颁布和《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的发布。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随班就读实验从一种局部的设想变成全面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阶段性总结及提升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在探索中的不断总结,国家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增加了问责机制,对于拒绝招收残疾学生入学的学校、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问责。可以看出,两部法律的修订不仅仅扩大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学历范围,而且从法律层面上通过问责机制来保障了工作的开展,将随班就读工作推向纵深发展。

2017年国务院通过了对《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并于2017年5月开始施行。最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国家有责任为残疾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且重点提出在残疾学生的教育安置问题上,优先选取普通教育的方式,明确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正常接受普通教育的,必须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需要特别资源支持的,优先到具有资源教室及康复支持的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之后才是特殊教育学校以及“送教上门”等形式。同时,在文件中还提到了通过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教师来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工作中的资源支持和质量提升。

为了配合《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和落实,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强了政策的支持,加大了经费的投入,据统计,仅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下达的特殊教育补助经费达4.1亿元,是2013年的7.5倍。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划》更是提出了“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学校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适当增加年度预算”。“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进一步明确了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同时,文件中还提到了对于随班就读教师的队伍建设、专业成长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从随班就读的政策发展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随班就读试验的大力推进,逐步形成了全世界开展“全纳教育”的“中国样本”。

编辑 温雪莲

作者:肖宇 孙丽娟

上一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