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旅游业促牧民增收

2022-09-05

第一篇:源旅游业促牧民增收

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牧民稳步增收调研

如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如何依托**优势,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如何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带着这些问题,4月1日至10日我办对神农公司、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我县农户的蔬菜大棚建设及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设施

农业的发展背景:

**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准葛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交通便利(

319、217国道和229省道构成了内部及对外交通的主干网络),四通八达、土地光热资源充足,全年光照时数2800.5小时,日照率为63%。全县可开垦耕地面积88万亩。共辖5乡2镇41个行政村,由汉族、哈萨克族等15个民族组成。全县人口3.7万,农业牧业人口共1.92万,其中农业1.15万,牧业0.77万。**县目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县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边境小额贸易,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的国有独资企业,并与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建立了系统的科技协作关系。

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09年,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现有200座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投资900万元,在托普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再建100座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使全县的设施农业面积增加到538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维纳斯西红柿、寒月黄瓜、冬月黄瓜、彩辣椒、农椒、葫芦瓜、葡萄等10几个品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在种植上述品种的基础上,增加菌草、瓜果、鲜花等的种植面积。大棚一年可种植两季,(3月-6月、7月-11月)每座西红柿棚种植菜苗900-1000株,(西红柿每株一季可结果实5-6公斤,按每座棚900株计算一季可结果实4500公斤)。每座彩椒种植菜苗900-1000株(彩椒每株一季可结果实3-4公斤,按每座棚900株计算一季可结果实2700公斤)。每座棚纯收入为3-3.5万元。温室大棚内主要种植葡萄、蔬菜、草莓、桃子等水果。

2、配套设施:为解决上市蔬菜的储存与保险等相关问题,**县**商贸公司应对哈国市场需求,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国内农产品基地,着力打造**县城北仓储物流园区果蔬冷藏库。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69787.8m2,储存量10000吨。2008年完成一期建设,储量为5000吨的冷藏保鲜库土建、设备安装及公用设施的投入,建筑面积4277m2。

3、技术服务:2009年3月份,县委农办、吉利公司积极与自治区设施农业领导小组联系,将我县吉利公司作为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联系点,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进农科院先进科研成果及技术,同时依托其先进的蔬菜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无公害施水肥量化管理技术;通过推广与实施这些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基地蔬菜的优质与丰产,达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市场需求分析:中亚目前有人口5700多万,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使其消费能力不断增长。中亚及俄罗斯国家独立17年来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设施农业方面刚刚起步,反季节季蔬菜供应严重不足。2006年哈萨克斯坦消费量超过48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1公斤,同期生产量仅能够满足消费量的34.3%,需求缺口高达60%以上;预计到2010年,设施蔬菜缺口将增加到52 万吨,2015年缺口达到61万吨。通过市场调研,俄罗斯及中亚反季节季蔬菜数量少且价格高,如西红柿、黄瓜2008年冬季卖到每公斤8美元、茄子达到10美元,蔬菜的短缺和高价格已影响到百姓的基本生活和餐饮业。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2006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21.7万公顷,总产量5.83亿吨,占世界总面积的40%以上,产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我国蔬菜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8,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优势类农产品之一,出口方面具有很强的潜在优势。据海关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蔬菜出口国。截止2007年11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736.66万吨,出口创汇55.78亿美元。然而,我国蔬菜出口量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9%左右,约占国内蔬菜总量的1.3%。可见,我国发展出口蔬菜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巨大潜力。

**县环境优良,无污染,病虫害少,具有生产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良好条件,同时境内拥有常年通关的国家一类陆路**-****,具有通往中亚、俄罗斯、欧洲的国际贸易通道,而哈萨克斯坦国对高品质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有着强

烈的市场需求和很大的市场容量,是国内设施农业产业向外延伸的大市场。**县绿色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前景,市场潜力巨大。

四、主要问题:

1、基地建设资金不足,保鲜加工发展落后: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资金缺乏,主要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政府扶植资金有限,社会参与资金不足,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金融部门主渠道作用

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设施农业目前出口的蔬菜、水果全部是初级产品,加工、保鲜方式落后,精深加工基本上是空白,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现有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县是地道的传统农牧业县,大部分农牧民对蔬菜、瓜果及特色农业的大棚种植经验知之甚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但目前我县相关技术人员屈指可数,从而对提高农牧民的大棚种植技术存有很大程度的约束力。

3、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低,农牧民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投入意识淡薄,对技术服务人员依赖性强。

五、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1、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科技兴新、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能挂靠的挂靠,能捆绑的捆绑,集中支持出口基地建设。

2、加强对地区、县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的争取力度。努力争取地区和县财政对出口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争取将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3、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培育**商贸有限公司和吉利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当地涉农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以独资、控股、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同时争取引进一批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物流、加工、外贸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带动基地发展,扩大订单生产。

4、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种植效益。一是规范日光温室建造模式。规范建棚标准、各类参数和建造工艺,大力推广最适宜我县气候条件的日光温室。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以将吉利公司作为新疆农科院设施农业联系点为契机,加强技术培训力度。首先是对技术人员培训。邀请农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对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其次是对农民的培训。把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温室大棚建造到生产技术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民培训。

5、依托**优势,搭建中哈两国沿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睦邻友好互信合作关系。要与哈国东哈州,斋桑县及其他邻边县(市)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互访,增进双方沟通了解,加强经济贸易、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斋桑县、吾兰县的合作,力促达成实质性协议,推动双方共赢发展。

6、全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要在已经实现蔬菜基地备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积极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生产标准化进程,加快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对外开放经营模式,加快培育和扶持以**商贸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第二篇:锡市多措并举促进牧民增收

杨凌云《锡林郭勒日报》2006.05.1

1本报讯 锡林浩特市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为契机,紧紧围绕“一转双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大棚圈、围栏、人畜饮水井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程度,改善牧区生产经营条件,全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今年全市计划建设棚圈3.5万平方米;草地围栏120万亩;在水、电环境较好的地方集中连片种植高产饲料和人工草地。5个产业化重点嘎查每个嘎查投入28万元用于棚圈建设,另打小型机井10眼;引进300只优良种公畜,每只补助200元。二是加快良改化速度,提高良种覆盖率,使良改杂交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双羔选育和两年三羔技术,提高出栏率。今年该市计划牛改良 2.23万头,其中冷配1.8万头,黄牛本交改良0.43万头,引进优良西门塔尔基础母牛0.1万头。绵羊改良配种35万只,双羔羊选育示范群40群,选育8000只;两年三羔繁育5群,1000只。今年全市落实黄牛冷配站点33个,冷配区落实能繁母牛6548头,本交区落实能繁母牛5033头。三是做好奶牛养殖业。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协调租赁打草场,由奶牛养殖区或相关企业组织统一打草,同时连续3年对统一购进的国外奶牛由指定的高产饲料基地按低于市场价0.04元/公斤提供5000公斤/头的青贮玉米。奶牛防疫费用从2005年10月开始连续3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解决。激活奶牛市场,建立公牛犊育肥场和良种奶牛繁育场,按市场价收购犊牛,公牛犊进行育肥,母牛犊饲养成成年母牛并配种受胎后以成本价反馈给奶牛养殖户或出售给新的生态移民户实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在卫生、消毒、计量、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奶站的规范管理,积极协调龙头企业逐步提高鲜奶收购价格。四是指导牧民,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大力推广接冬羔、早春羔、两年三羔、双羔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畜群周转,延长企业加工时间,实现错季多季出栏,增加效益。五是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健全现有的19个专业经济组织,年内新组建7个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和培育集约化、规模化肉羊产业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十牧户”形式,建立健全企业与牧民利益的分配机制。鼓励协会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疫病防治、配种、饲草料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充实完善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宣传应用网络查询、专家热线、科技特派员等服务方式。六是扩大肉羊养殖规模,提升肉羊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肉羊繁育户和育肥户。结合冬羔(早春羔)育肥出栏和收购旺季出栏工作,协助小肥羊公司组建宝力根苏木、朝克乌拉苏木、阿尔山宝力格镇以及毛登、白音锡勒、白音库伦等牧场的肉羊协会,签订定单协议,形成连接机制。七是认真落实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移民户籍、住房、就医、社保、低保、子女上学等生后困难。加大清理非牧人口和单位占用草场、放牧养畜问题的力度,严格控制和减少牧区雇佣外来人口放牧现象。今年计划转移1500人,推进牧区人口向非牧产业和城镇转移。

第三篇:促进农牧民增收(原创).doc

第39期: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以日光温室、棉花、制种、草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全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4.9亿元,比上年增加3.11亿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744元,比上年增加616元,增长12%。

一、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已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和市委“三化促三市”的战略要求,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金塔精神,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2、把握市场信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各级组织检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广泛搜集市场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等各种形式将先进、实用的信息及时产地给广大农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尤其是农口各部门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获利较大的实际,采取市场预测、算账对比、科技助推、订单保证的办法,引导广大农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2008年,全县粮经草比例达到了22:76:2,农业结构实现了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

3、发展重点产业,稳步推进农民增收。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组织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形成了棉花、肉羊、制种、日光温室四大优势和主导产业,支撑着全县农民持续增收。在棉花产业发展上,主攻品种效益,狠抓超高产栽培和膜下滴灌,棉花栽培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年实现棉花收入近5亿元,农民人均棉花收入4400元;在草畜产业发展上,主攻提质增效,狠抓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和小区建设,已经建成肉羊温精授配点109个,年改良肉羊10万只以上,建成了1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年实现畜牧业收入2.5亿元,成为全省农区最大的养羊县。在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上,市、县财政加大扶持,县上各级组织加大工作力度,全县累计日光温室总面积近3000亩,年收入2000万元。在制种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制种生产,建成了中东镇、金塔镇、古城乡、西坝乡等四个制种重点乡(镇)。年制种面积在5万亩左右,年均收入9000万元,成为国内最理想的种子繁育基地之一。

4、推进科教兴农,认真落实重点措施。全县各级组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紧盯种、养、特、优四个重点,抓住引、繁、育、推四项措施,加快普及名、优、新、特品种,积极推广高、新、精技术,使棉花新品种更新换代、棉花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肉羊温精授配改良、高代肉羊杂交改良等一批关键增收措施得以落实,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8年,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

5、狠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全县各级组织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的重点,继续突出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流通促销三大重点,促进了全县农业向低耗、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围绕棉花、粮食、日光温室、制种、肉羊、加工菜等产业,初步形成了30万亩优质棉花、5万亩优质粮食、3万亩制繁种、1万亩加工菜和百万只肉羊生产基地;扶持建立了52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全县7多万人(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户均增收达到400多元。

6、强化农民培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农口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县乡结合、乡镇组织、集中培训的办法,以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内容,利用广播、电视、因特网、印发资料、培训班、科技赶集、宣讲团等多种形式,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推广行动”计划,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据统计,去冬今春,围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畜牧业发展、林果业病虫害防控、农民就业技能等内容,共开展各类培训203场次,培训农民4.9万人(次),印发资料2.85万份,组织农民观看科技光盘153场次,受培训农民9770人次.同时,各级组织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思路,大力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增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积极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成功率,不断壮大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至目前,全县输转农村劳动力3680人,其中有组织输转1460人,实现劳务收入304万元。

二、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起步良好,势头强劲,进展顺利,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发展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特别是依靠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二是畜牧业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辐射带动力不强。四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速度慢,影响农民增收。五是农资价格上涨使种植业成本增加,使农民收入减少。六是

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稳定、不明显。七是资金短缺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八是灾害性天气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棉铃虫的爆发给棉花产业带来了潜在的影响。九是是农村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农村土地、移民纠纷没有彻底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

三、今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农业结构,持续推进结构调整

全县各级组织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紧紧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价格调结构、围绕供求调结构,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逐步增加优质、高效、市场行情好、附加值高、能挣钱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据近期调查,全县42.2万亩耕地,计划种植粮食作物12.6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其中:小麦6.6万亩,玉米6万亩(其中套种孜然4万亩);计划种植经济作物28.5万亩,比上年减少3.4万亩,其中:棉花15万亩,比上年减少7万亩,加工番茄2.1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洋葱9000亩,比上年增加3700亩,瓜菜2.5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亩,制种5.1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种植饲草2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全县农业种植结构呈现出粮食、瓜菜、加工菜、制种、孜然套种、饲草面积增加,棉花面积减少“六增一减”的趋势。预计,通过结构调整,今年全县“万元田”面积可达到4500亩,占总耕面积的1.2%;“五千元田”面积可达到1万亩,占总耕面积的2.5%;双千元田”面积可达到20万亩,占总耕面积的47%。如果落实以上结构调整数据,按上年农产品价格分析,今年全县农民将增收316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73元。

(二)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棉花、肉羊“两白”产业是支撑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棉花产业发展上,要将播种面积调控在20万亩左右,把重点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整体实现品种换代,30%的棉花面积实现2担变3担的目标。肉羊产业发展上,认真落实肉羊品种改良和提质增效的重点措施,新建高杂改良点1000个,改良生产优质肉羊10万只以上,扩大杂交肉羊品种覆盖面,提高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专业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户1700户以上,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11个,引导分散养殖农户入驻养殖小区,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农牧部门及各乡镇的宣传引导下,肉羊引种任务基本落实,已组织调引基础母羊2200多只;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今年群众热情很高,目前已落实规模养殖小区14个,落实优质种羊繁育场1个,种羊扩繁厂4个, 20个完善配套设施的养殖小区和10个肉羊纯繁组初步落实。预计全县农民今年将从草畜产业上增加收入1500万元,人均110元。

(三)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田

提高“双千田”,发展“5000元田”,争创“万元田”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今年,我县将发展日光温室设施农业做为重点,采取政策激励、行政助推、部门帮扶等措施,新建温室300座,改造维修原有旧棚,推行“一区一品或一乡一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增加亩收入过万元的设施高效农业比重。至目前,新建日光温室已初步落实20个点,363座,大部分乡镇完成了土地调换、流转工作,部分乡镇已定购了建设材料,4月中旬可全面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发展以网式制种为主的高效制种产业、以加工番茄、青红椒为主的蔬菜加工业、以孜然套种为主的特色孜然产业,最大限度挖掘土地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根据测算,今年新增日光温室可增加收入500万元,制种、加工番茄、孜然、瓜菜、洋葱、青红椒等加工菜可实现收入3.56亿元,人均收入2170元。

(四)落实重点科技措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种植业上,继续主抓棉花品种换代和超高产栽培两大重点,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总量,提升效益;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粮食带田等高效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单位亩效益;重点建设古城乡日光温室市级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鼎新镇、航天镇棉花优质高产综合示范园区、中东镇高效制种示范园区、金塔镇、东坝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机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棉花超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为农业提质增效搞好技术装备。同时,由县农技中心负责为全县日光温室小区提供统一育苗,实行工厂化统一育苗、统一供应。三春生产前夕,县农业部门根据上年土样化验结果,制作了3万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免费发放到全县广大农户手中,指导农民开展科学施肥。畜牧业上,继续落实畜禽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关键措施,全面落实县委、政府提出的“养羊120万只、养鸡120万只、养猪12万头”的“312”畜牧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东坝镇西盛种羊繁育市级示范区、10个规模养殖小区、4个种羊扩繁厂、 20个完善配套设施的养殖小区和10个肉羊纯繁组,逐步提升棉花和肉羊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五)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依托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继续把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积极宣传劳务输转的政策和信息,教育广大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看摊守业”的观念,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劳动力输转渠道,年内引导培训农村劳动力1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5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左右。至目前,全县输转农村劳动力3680人,其中有组织输转1460人,实现劳务收入304万元。

(六)高度重视产业安全,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

认真贯彻省、市苹果蠹蛾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和动物防疫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县植保部门在做好玉米螟、棉花蚜虫、棉花红蜘蛛等常规病虫害监测防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苹果蠹蛾和棉铃虫的防控。通过开展以农业、物理为主要措施的冬春防控和以化学药剂喷打为主的夏季“百日防控行动”,确保完成防控任务目标,保障水果产业和棉花产业发展安全。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县乡动物防疫部门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扎

实工作,年内要完成牛、羊、猪“W”病免疫率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率均达100%的目标,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如果落实以上关键措施,今年全县种植业总收入将达到79490万元,比上年增加3166元,全县农民人均从种植业增收273元;全县畜牧业收入可增加15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0元,加上因农资价格下降,全县可减少种植成本2500万元,亩均减少60左右,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10元左右,预计2009全县农民人均将从农牧业上增收590元左右。

第四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镇党政办公室

贾晓光

随着中央对农村关注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也迎来了自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教育、农村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在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基层政权起到了组织、领导和坚强的保障作用,切实推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造成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不足,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约了农牧民增收步伐。此外,由于集体资产而引发的农村矛盾纠纷,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影响到上级党政机关的正常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一条良好的发展模式和监督机制,已成为农村经济及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加强对集体公有制资产的监管。在农村集体荒山、林地、机动地等资产的使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相增送、暗箱操作、程序不合法等造成资产流失的现象,集体资产甚至成为部分干部买卖人情、拉扰选票的礼品,给集体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使用的监管。一是在集体资产的使用权转让、买卖中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二是镇级政府加强对村级资产的评估和监督,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上,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审计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将涉及农村、农民关注的热点事项公开,方便群众的监督,从体制上制止村级集体资产的低价流失;三是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去,使其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逐步引导群众依法施行村民自治,逐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要加强对现有集体资产的开发利用,推广特色产业,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效。农村集体经济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掘最大的经济效益。找技术支撑点、找增收渠道,找新兴产业,在突破中寻发展,在发展中获效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打、敢拼、敢闯、敢试、敢担风险、敢于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立足招商,引资引智,开发新兴产业,是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出路。集体以资源的形式参股,由企业、个人自主经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长效机制,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来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益,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第三、从远处着眼,短效增收。农村集体资源有限,在个别农村存在着干部上任尹始便兜售荒山、拍卖林地,动哲三十年、五十年,执行着不折不扣的“三光”政策,即:卖光所有财产、花光所有积蓄、吃光子孙饭。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村集体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活力和主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干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识,在集体经济建设中能够循序渐进;二是加强对集体建设项目的调研,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强引导和指导,找准切入点,避免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不必要性,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是通过群众监督,政府干预及时发现和制止类似的现象发生,对造成村级资产流失,给集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干部要依据有关法律给予严肃处理。四是发挥农村集体经济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始终掌握集体资产使用中的主动权,努力实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群众满意的发展目标。

第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向广大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历史使命,也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决策、执行的角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动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集体的正当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干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干部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外出参观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丰富市场经济头脑,提高抢抓机遇,把握市场的能力;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实现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正确领导和村委会对党支部的有效监督,增强班子团结,形成合力和战斗力;四是执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干部“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实现奖优惩劣。

第五、要继续开展撤并嘎查村工作。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工作已从原来以“催粮、要税”为主的行政管理转变到指导和服务农民生产建设上来,从“量”转到“质”上来,不再需要人数众多的村级干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而是需要能服务、懂技术、有能力、在带领群众增产增收上有办法的高素质、少而精的复合型村干部,因而坚持地域调整及群众自愿的原则撤掉一些地缘偏远、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嘎查村,不但可以减少干部职数,减轻农牧民负担,还可以进一步整合村级集体人力、物力及集体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开发产业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提升村级集体的经济实力,激活村级集体在组织、领导农民发展经济工作中的活力。

总之,只要坚持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减少并杜绝在集体经济建设中损公肥私,造成资产流失,集体受损的现象发生,维护集体利益。立足地域、资源特点,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找准项目,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自主与招商相结合,开发特色产业,必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牧民稳步增收。

第五篇:奶牛业发展成为阿克托别村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通讯员:马卫勇、居马别克报道)2008年,阿克托别村坚持把奶牛养殖和奶业发展作为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但农牧民手里没有资金,发展之路异常缓慢。2012年,州纪检委成为该村包扶单位。通过深入的了解村域经济发展情况,州纪检委从财力、物力上加大对阿克托别村的投入。

2012年,通过召开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会、党员群众意见征求会,招商引资为该村建起了奶牛养殖合作社。经过州纪检委的积极动员牧民购进优质奶牛入托奶牛合作社,目前已购进奶牛183头,并结合扶贫资金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新购进奶牛的养殖户,每头奶牛补助6000元。购买奶牛牧民托牛的方式入股耀刚奶牛养殖合作社办理入社手续,合作社每年给入社牧民每头牛给300元的奶子款,每头牛一年纯收入按1850元计算,总计33.9万元,人均增收196元。奶业发展已成为该村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切实为当地牧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上一篇: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下一篇:音乐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