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2022-04-18

作者简介:王婕(197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于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工作,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推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农村教育。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与新时期农牧民教育培训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也对当前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社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需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新时期新型农民,这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广播学校作为农牧民教育培训的生力军,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针对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实现壮大发展,使农牧民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教育培训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要想做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就需要有大量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然而,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牧民的综合水平较低,这也影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新时期农牧民教育培训的特点,既要做好自身的建设发展,又要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而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当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实践技能不强

新时代的到来,也对当前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民培训的内容也愈加多元化。然而,就当前绝大多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发展。就算有相应的教师队伍,其实践技能也不强,针对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内容而言,大部分的教师都只是学习了理论,却没有真正地动手实践过,这种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却并未真正起到作用。

再加上对于农业发展来说,需要的并非是浅显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实用技术作支撑,然而,目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技能都不算强。这就导致社会上很多积蓄的专业课程无法开办,也没有学员愿意去学,学校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学员学不到实用知识,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想去学习培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办学声望。

(二)过于重视学员的培养,却没有考虑到学员的发展

一般来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招到学员后,通常会对有两年的理论学习阶段,然而,这样也有弊端,那就是过于重视学员的培养,却没有从学员自身的情况考虑,这也影响了学员的发展。

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的学习,要求是要各科的成绩均合格,且毕业资格审查也显示合格后,就会为其发放毕业证书。毕业的学员回到农村后,则很少使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来开展工作,而学校也并未及时为毕业学员提高相应的就业信息,学员的发展完全依靠自己,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招生难度。

(三)没有办学经费作支撑,办学条件很差

自诞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来,影响其发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相应的硬件设备。一般来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都是政府举办的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学校,没有办学经费作支撑,再加上没有充足的资金积累,政府部门也未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也就很难更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相应的软件存储教学质量,也没有电视、投影仪和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致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这样也就很难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二、新时期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校知名度,开展特色培训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应根据农牧民教育培训的特征,开展特色培训,既要对农牧也的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又要完善相应的培训体系。另外,还要加大对农牧业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为了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还应顺应新时期的发展政策,对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形势事先做好预测,同时开展专业技能的知识培训,聘请专业的教师为农牧民讲授农业生产知识,这样既能吸引更多农牧民的关注,又能增强农牧民的创新性,从而推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发展。

(二)重视建设师资队伍,增强综合水平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还要重视建设师资隊伍,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期农牧业的挑战。学校要了解农牧民的心理诉求,定期邀请学者或是专家来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还能为农牧民带来更好地教育培训方式,既能引起农牧民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文化实力。

(三)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培训,并做好推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培训重点,是要做好技术培训。因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老师应做好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农牧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类型,并根据农牧民的反馈,及时改进更新教育培训的计划和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又能增强农牧民的经营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应认识到自身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农牧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不仅要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还要做好技术培训,这样既能让农牧民学习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又能提高其既能水平,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辉,范琦智,王桂英,等.浅谈农业广播学校发展与新时期农牧民教育培训[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20.

[2]周东彩.浅谈农广校新时期如何做好农牧民培训工作[J].科学与财富,2011,(3).309,316.

[3]和平.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与新时期农牧民教育培训[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9).89-89.

[4]武运喜;发挥农广校办学体系优势 拓展农广校生存发展空间[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02期.

作者:古丽介乃提·玉苏甫

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2:

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王婕(197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于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工作,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推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农村教育。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英利《农业推广的新模式—中德湘西项目农民田间学校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2008

[2]王天元《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J] .《现代商贸工业》.2007第11期

作者:王婕

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3:

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逐步探索建立依靠职业化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当前,随着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农民教育与培训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因此,认真梳理和分析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现状、问题,积极探索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新途径,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落后的面貌,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紧迫和深远的意义。

一、新疆自治区农牧民与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新疆农牧民的基本情况

1. 数量比重大。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21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2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3%。

2. 增长速度快。新疆农村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人口由911万人增加到1029万人,年均增加3.9万人,年均增长0.43%。

3. 少数民族众多。新疆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少数民族。2008年底,少数民族达1294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75%;南疆部分偏远地区可高达90%以上。

4. 农户单元变化不大。2008年,新疆农户为236万户,户均人口为5.4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2人,与1978年户均人口持平。

5. 收入分布不平衡。 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是南疆4地(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喀什、克州及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09年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巴州增长最快,达到了23.1%;克拉玛依市农民人均收入位居榜首,为7876元;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最低地区的3.4倍。

(二)新疆农牧民年龄和知识结构

2010年5月,自治区农广校对全区1261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 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农民受教育平均年数为7.1年,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3.55%,初中占42.9%,高中及高中以上占32.27%。教育的区域差别依然明显,北疆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南疆最低。

2. 农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全区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25岁以下只占到2.46%,25至50岁的占68.28%,50岁以上占24.26%。

3. 农牧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全区从事种植业的有65%,从事养殖业的有32%,从事其他产业的占3%。同时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12%。

4. 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农民对种植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技能“知道一些”的分别占28.5%、34.6%和33.2%,“不太知道”和“不知道”的占7.7%、8.3%和9.1%。

(三)新疆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的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新疆乡村从业人员为4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27%。其中:北疆8地(州、市)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40 %以上;南疆5地(州)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64%以上,其中28%从事牧业生产;东疆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56 %以上。

2. 农村女劳动力较多。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中,妇女已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在农田里已成为主要劳动力。目前,在农田里的男性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男、女劳动力的比例是1︰0.5,到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1︰0.8。

3.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2008年,新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95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高的塔城地区可达18亩以上;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低的和田地区只有1.68亩,仅有最高地区的1/10。

4.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未变,但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同时,乡村工业、乡村建筑业、乡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劳动力、乡村批零商业劳动力比例在不断上升。与南疆地区相比,东疆和北疆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要大。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难度大。据统计,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闲置100余万农村劳动力。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二、新疆自治区农民教育与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农牧民占绝大多数,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援疆的重要文件,为新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 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1999-2005年,新疆开展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截至2009年底,自治区农广校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15.4万人,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农民骨干,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阳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农广校系统以“阳光工程”为抓手,开展农民培训。据自治区农广校统计,2004-2009年全区农广校系统共承担9.07万人的培训任务,占培训全区总计划的37.8%以上。

3.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1994年以来,新疆在总结试点和借鉴区内外农民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截止到2009年末,全区13个地(州、市)的84个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9.1万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8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治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区唯一一所面向农村、面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机构。目前,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1所区校、12所地(州)分校,91所县(市)分校,92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47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全区农广校体系共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3000多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新疆农广校围绕自治区四大基地六大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广泛采取农民科技书屋、农村“大喇叭”开展“三进村”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新疆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专业,以媒体教学和面授辅导两种形式为主,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专业技能。截至2009年底,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58万人次,其中有11893人取得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累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3万人。媒体教育和培训主要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VCD光盘等。组织翻译制作声像教材207种,翻译维、哈语教材60种;在37个县(市)分校建立了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在272个村镇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在62个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在全区建有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在931个村建立“大喇叭”广播站。

(二)教育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1. 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新疆自治区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所,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1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1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70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31799人,初步形成了全区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科技、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2. 建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区建立了28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育才兴农示范校”建设,共建立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加强了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3. 初步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农业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使有关方面形成合力,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很多地(州)、县(市)都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作为目标考核任务来完成,明确提出了培训工作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将各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

4. 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近几年来,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颁布了《新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订了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与区财政厅、区团委共同制定了《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还制定了《新疆农广校媒体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新疆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为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全区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仍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因素。

1. 认识不到位。由于社会轻视农业和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还没有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列入议事日程,而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目前,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天津市、甘肃省正式颁布《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新疆自治区至今还未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由于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 经费投入不足。全区农村劳动力有435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3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2%,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十分繁重,但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是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未列入国家和各级财政预算,使一些地方难以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二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整个系统财政只拨付工资,无事业经费。许多基层农广校经常为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经费而苦恼。

4. 体系不完善。全区虽然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但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师资培训、条件建设还不健全,直接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综合效益。

5. 办学条件较差。全区农广校系统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的条件较差。

三、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力度,才能满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一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出台支持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工作的领导,专门制定全疆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狠抓工作落实。要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建设,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的权利义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和必备的办学条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农民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必须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应有的力度。因此,自治区发改委应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财政专项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下转41页)(上接14页)主要用于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专兼职教师待遇等经费开支,并给予支持和保证,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重视民族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农牧民教育培训水平

新疆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民族语言教育培训资源极度缺乏。因此,随着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少数民族农牧民急需本民族语言、通俗易懂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为了宣传、推广新疆特色农业实用技术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急需翻译、制作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努力提高全区农牧民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强化教育培训规划管理,保障新型农牧民培训项目实施质量

为保证“新疆特色农牧业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自治区农业厅“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特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组织实施。要求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地、县、乡都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有专人具体负责,并将项目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日程,作为重点项目,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地、县、乡三级新疆特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网络,为培养具有新疆特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业实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杨复顺

上一篇:语文公开课管理论文下一篇:热源厂电气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