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2024-04-09

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通用7篇)

篇1: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

免费公文网

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2010-06-29 19:16:0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达拉特旗在不断实现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已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着

社会和谐。

一、基本情况

达拉特旗现有总人口35万,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2524人(其中,农牧民159728人,城镇无业居民12796人,75周岁以上13836人,(农牧民13229、城镇无业居民607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已到龄人员41972人,男25-59周岁、女25-54周岁116716人)截止10月底全旗共有55499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中农牧民53267人,城镇居民2232人,75岁以上有7282人,到龄31907人,不到龄14078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59512413元

二、实行市级统筹

为顺应时事的要求,鄂尔多斯市于***年初,率先在伊旗、准旗启动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工程试点工作,试点初期考虑到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参保对象居住分散、数据处理量大、及时性要求强的特点,为避免将来数据反复录入核对,试点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下属的苏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均增设了专管员,同时还一步到位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及专用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且与旗社保局实现联网管理,网络化的管理不仅方便了参保农牧民就地实时业务办理,也便于旗社保局的工作指导和管理,实现了旗乡两级双层管理一步到位,使全旗的农牧民养老保险工作从启动时就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试点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地农牧民非常满意,参保热情越来越高,其他各旗区也纷纷酝酿,值此,经过反复论证,市政府果断决策,***年**月,鄂尔多斯市政府人民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至此,从制度上我市将社保范围扩大到了城乡所有人群,这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程正式启动。

达旗人民政府极积响应市政府的政策,立即行动,为保证***年底前符合

享受待遇的城乡居民都能及时领到养老金,在市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旗财政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今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预计今年将有6万多城乡居民受益。

三、各项政策规定

(一)参保范围:凡具有达拉特旗户籍的城乡居民或外地迁来本市两年以上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的年龄在2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的;未享受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的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或以上的,均属参保对象。

(二)领取养老金条件:参保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其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以上的,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75周岁以下的人员可一次性缴纳15年,且年龄每增一岁,缴费年限减少一年,最低不得少于5年,75周岁以上人员不缴

费,直接从启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基金中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缴费方法:从2009年起缴费的农牧民以我市20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城镇无业居民以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为基数,三年调整一次。

(四)缴费比例:农牧民总缴费比例为18%,其中个人缴纳8%,财政补贴10%;城镇居民总缴费比例为16%,其中个人缴纳10%,财政补贴6%,财政补贴比例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还实行土地换社保的原则,鼓励农牧民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经营权,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且财政补贴lo%来鼓励农牧民转移进城。

(五)个人帐户:农牧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缴费基数的12%划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缴费基数的10%划入,个人帐户余额比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计发办法与标准:由基

本养老金(政府补贴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到龄时我市当期月缴费基数×实际缴费年限×l%;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计发月数(男1,女170)。启动时到龄的农牧民月领取养老金为200元,城镇无业居民为450元,以后计算不足的补齐到此标准。三年调整一次。

(七)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全市户籍已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因正当理由在旗区之间迁移的,其养老保险关系也可以随之转移,迁入地社保

篇2: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会保障覆盖面窄,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已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谐。

一、基本情况

达拉特旗现有总人口35万,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2524人(其中,农牧民159728人,城镇无业居民12796人,75周岁以上13836人,(农牧民13229、城镇无业居民607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已到龄人员41972人,男25-59周岁、女25-54周岁116716人)截止10月底全旗共有55499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中农牧民53267人,城镇居民2232人,75岁以上有7282人,到龄31907人,不到龄14078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59512413元

二、实行市级统筹

为顺应时事的要求,鄂尔多斯市于***年初,率先在伊旗、准旗启动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工程试点工作,试点初期考虑到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参保对象居住分散、数据处理量大、及时性要求强的特点,为避免将来数据反复录入核对,试点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下属的苏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均增设了专管员,同时还一步到位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及专用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且与旗社保局实现联网管理,网络化的管理不仅方便了参保农牧民就地实时业务办理,也便于旗社保局的工作指导和管理,实现了旗乡两级双层管理一步到位,使全旗的农牧民养老保险工作从启动时就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试点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地农牧民非常满意,参保热情越来越高,其他各旗区也纷纷酝酿,值此,经过反复论证,市政府果断决策,***年**月,鄂尔多斯市政府人民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至此,从制度上我市将社保范围扩大到了城乡所有人群,这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程正式启动。

达旗人民政府极积响应市政府的政策,立即行动,为保证***年底前符合享受待遇的城乡居民都能及时领到养老金,在市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旗财政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今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预计今年将有6万多城乡居民受益。

三、各项政策规定

(一)参保范围:凡具有达拉特旗户籍的城乡居民或外地迁来本市两年以上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的年龄在2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的;未享受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的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或以上的,均属参保对象。

(二)领取养老金条件:参保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其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以上的,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75周岁以下的人员可一次性缴纳15年,且年龄每增一岁,缴费年限减少一年,最低不得少于5年,75周岁以上人员不缴费,直接从启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基金中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缴费方法:从2009年起缴费的农牧民以我市20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城镇无业居民以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为基数,三年调整一次。

(四)缴费比例:农牧民总缴费比例为18%,其中个人缴纳8%,财政补贴10%;城镇居民总缴费比例为16%,其中个人缴纳10%,财政补贴6%,财政补贴比例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还实行土地换社保的原则,鼓励农牧民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经营权,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且财政补贴lo%来鼓励农牧民转移进城。

(五)个人帐户:农牧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缴费基数的12%划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缴费基数的10%划入,个人帐户余额比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计发办法与标准:由基本养老金(政府补贴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到龄时我市当期月缴费基数×实际缴费年限×l%;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计发月数(男139,女170)。启动时到龄的农牧民月领取养老金为200元,城镇无业居民为450元,以后计算不足的补齐到此标准。三年调整一次。

(七)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全市户籍已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因正当理由在旗区之间迁移的,其养老保险关系也可以随之转移,迁入地社保

局应准予转入。

为了防止社保移民,凡正当理由从外盟市迁入鄂尔多斯市的,如其在原籍已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金转入本市后,允许其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若原未参加养老保险的,需在我市常住满三年后方可参保。

(八)农牧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基本

养老保险之间流动,原个人账户应转换为新险种的个人账户。

由低缴费险种向高缴费险种转换的,按换算折抵的缴费年限和最低缴费标准,从换算之日起前推补建个人账户。换算公式如下:应折抵缴费年限=折算系数×原个人账户累计缴费月数÷12;

折算系数=原个人账户本金累计余额÷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相同年限(社平工资)个人缴费本金(折算系数≤1)。由高缴费险种向低缴费险种转换的,原个人账户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执行现行标准。

四、周密安排环环落实

一步到位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市委、政府已经做了决策,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真正惠及全民,关键在于旗区各级政府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认识和管理,因此旗委、政府、劳动保障部门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对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行了周密的时间安排和工作部署,整体工作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政策宣传和动员阶段。主要任务是:

l、筹备召开全旗劳动保障工作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动员大会,具体部署工作计划,学习讨论有关方针政策,使旗乡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经办机构“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2、开展媒体宣传,印发小册子,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第二阶段为机构人员落实和设备采购、材料印制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成旗乡两级农保内设机构的建设,完成聘用工作人员的考录和村、社区居委会社会保险专兼职协管员的选聘;完成办公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各种表格材料的制作印制工作。

第三阶段为人员培训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旗乡两级经办机构、劳动保障事务所专业人员和村、居委会社保协管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四阶段为全而实施阶段。主要任务:

1、完成对第一批参保人员和75岁以上人员的调查摸底、登记和征收保费工作。

2、完成旗社保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将第一批参保人员基本信息核实和录入计算机。

3、分批核定办理城乡居民退休手续,开始发放养老金。

4、逐步建立健全各种账册。建立健全旗乡两级会计核算制度。

5、规划退休审批和养老金发放程序,使各项工作基本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篇3:为农牧民医疗保障提供双重保险

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新农合市级统筹从2 0 1 2年开始, 全市新农合统筹由县级提高到市级, 在保持各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隶属关系、机构性质、工作职能、筹资渠道不变的基础上, 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组织管理、基金管理、服务监管、政策标准、待遇水平和信息系统的统一。同时建立起市与旗县区新农合基金风险共担机制, 即以各旗县区当年筹集基金的90%作为本辖区内参合农牧民的补偿基数, 10%作为全市新农合基金风险备用金。年度内各旗县区按全市统一标准为农牧民报销医药费用, 总支出超出补偿基数部分, 由当地政府和市新农合基金风险备用金各承担50%。旗县区政府承担部分, 在2011年及以前的风险金和沉淀基金中支付, 不足部分由旗县区财政支付。

二是购买商业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在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的基础上, 在新农合基金中拿出10元钱用于购买人保健康的大额医疗补助保险, 从而使农牧民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标准得到相应提高, 充分体现新农合互助共济作用。一是提高住院补偿封顶线到20万元,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偿封顶线拉平。对新农合住院补偿达到6万元以上的可报费用, 由人保健康按80%的比例进行报销, 年度支付总额为14万元, 以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参合农牧民在统筹年度内住院补偿未达到6万元, 但住院总费用已经超出6万元的个人自付可报费用, 由人保健康按照50%的比例进行报销, 年最高赔付限额到6万元, 以扩大参合患者的受益面, 尽量降低个人支付医药费用的比例。三是参合农牧民外伤等意外伤害的住院费用补偿, 按新农合报销比例由人保健康支付和经办。

三是引入人保健康参与经办新农合主管部门与人保健康签订服务协议。一是由人保健康向市、旗县区两级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派驻60名工作人员, 其中市级12人、旗县区48人 (平均每旗县区4人) , 与各级合管办合署办公。负责核保、理赔、报表统计、精算等工作, 为参合农牧民提供服务。二是向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派驻驻院代表, 负责参保人员的身份核查, 检查用药、诊疗情况, 做好现场报销、信息收集、资料传递、政策咨询等工作。三是承担起对参合农牧民市外就诊、外伤诊疗的核查和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日常监督。

保障措施

一是规范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 实施精细化管理, 提高抗风险能力。统一筹资机制、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参保对象、统一起付线、统一封顶线、统一补偿水平、统一结报方式、统一特殊慢性病病种范围、统一诊疗目录、统一用药目录。注重政策的普惠性, 保证参合农牧民公平享有。

二是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化管理网络, 通过信息网络加强资金使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 促进合理医疗, 确保农牧民受益。通过新农合市级管理平台和新农合专网实现市级平台与自治区平台、旗县区平台的互联, 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 在网上进行费用即时结报、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实施监管, 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一卡通”。下一步将按照有关卫生信息化的要求, 完成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 建立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实现参合农牧民市外跨区域就医的网络监管和即时结报。

三是一站式服务做到服务保障多元化、管理平台一体化。实现人保健康与新农合“一站式”服务, 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窗口即时报销医药费用, 降低运行成本, 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人保健康在精算管理、风险管理、理赔管理和服务网络覆盖广等方面的优势, 为新农合提供方案设计、医疗费用审核等经办管理服务。

工作成效

一是全面覆盖, 重点保障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 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57.7万人, 农牧业人口348.2万人, 农牧业人口占76.08%, 是一个农牧业人口大市。参合农牧民占全自治区参合人口的1/4强。如何来降低参合农牧民患大病的医药费用负担一直以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通过利用新农合基金全体参合农牧民整体购买人保健康的大额医疗补助保险, 一方面使全体参合农牧民在享受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 对于参合人员的患大病风险又增加了一重保障, 又多了一个保护伞;另一方面对总费用花费较高的参合患者自付的合规可报费用又实行了最低50%的报销比例, 医疗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 最高达到80%。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1~8月份, 人保健康已经对全市744人次的大病患者进行了理赔, 理赔金额1253.70万元。为全市几百个家庭大大减轻了医药费用负担。通过与2011年同期数据对比分析, 总费用段在6万元以上的和报销达到封顶线6万元参合住院患者同比增长分别为144.25%和236.67%。说明对于我们赤峰这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参合农牧民来说, 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大病患者从实施新农合前后不敢看病到想看病的转变, 已经开始向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的转变, 参合人员的受益面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保障功能, 真正做到了双重保障的全面覆盖, 同时提高了大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和受益水平。

二是政策公平, 保障均等新农合的市级统筹, 消除了以往地区间的政策性差异, 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新农合政策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的统一, 也得以使全市的参合农牧民能够以统一的标准来购买大额医疗补助保险, 全市的参合农牧民可以公平、平等的享受到新农合和人保健康双重的医疗保障。不但使新农合的互助共济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而且利用商业保险的放大效应, 使我市的参合农牧民的住院报销封顶线整体提高到20万元, 与我市城镇职工的报销封顶线持平, 这是前所未有的。基本消除了城镇职工和农牧民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的身份差异, 达到了政策公平, 保障均等。新农合报销封顶线从试点之初的2万元, 经过2.5万元、3.5万元、4万元、5万元、8万元一系列缓慢的提高, 一跃提高到20万元, 这里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变化, 反映的不简简单单的是保障能力的提高, 更真切的是老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农牧民家庭在面对灾难性医疗费用支出时能够有的那份坦然和从容。也正是农牧民享受到医改成果的最好体现。截至2012年8月底, 我市达到报销封顶线20万元的已经有6人, 5人已经得到实际补偿, 1人正在审批核查。

三是同步结算, 及时便民新农合作为民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是否能够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否满意是考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在与人保健康合作之初, 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我们就提出了新农合即时结报和人保健康理赔同步结算“一站式服务”的要求, 要求人保健康改变以往保险理赔按保险年度手工报销、每半年或一年报销一次的方式, 对参保患者实行出院新农合报销以后, 同步即时结算, 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报销款, 合管办与人保健康按规定与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结算。目前, 我们组织研发的大病保险结算管理软件运行良好, 全市市县乡三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都安装了该软件, 并实现了现场同步结算, 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参保农牧民。

四是强化监管, 提升效率通过引入人保健康在核保与理赔方面的管理经验, 能够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机构和参合农牧民“骗保”行为的发生, 人均住院费用会得到有效降低, 农牧民的医药费用负担也会相应减轻。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经办工作, 可以减轻新农合人员不足的压力, 同时能够利用其专业技术力量和网络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减少行政成本的支出。可以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与人保健康的深度合作和科学的方案设计, 能够引导参合人员根据需要就近就医, 既可以缓解大型综合医院的就医压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病源不足和资源闲置问题。

几点启示

一是政府主导是本制度设计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新农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在我市实施几年来一直列为市政府的惠民实事之一。今年推行的新农合和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经办, 购买大病医疗补助保险工作更是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标志性的民生工作来抓。市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进行调研, 召开协调会议, 统一思想认识, 研究论证方案。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 听取相关部门汇报, 并研究决定落实新农合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提高机构级别待遇和相关工作经费。为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 发挥两项制度的保障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领导保障。

二是普惠均等是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基本方向新农合制度覆盖的人口多, 政策设计需要统筹考虑的方面广, 随着新农合政府补助资金的逐年提高, 基金总量的逐步扩大, 在考虑政策的普惠性的同时, 尽量消除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之间的差距, 消除农牧民与职工、城镇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的身份差别, 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均等化, 一直是我们工作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今年通过实施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经办、购买大病医疗补助保险, 使这个工作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实行新农合市级统筹, 扩大新农合基金总量, 提升了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强新农合的吸引力, 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互助共济作用。消除了我市地区间的政策性差异, 农牧民看病就医可以享受平等统一的政策待遇, 逐步满足农牧民对新农合的期望, 确保了全市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通过购买大额医疗补助保险, 利用商业保险的放大效应, 可以说间接地使新农合在市级统筹的统筹层次上又有所提升, 提高到省级或者是国家级。商业保险的放大效应对参合农牧民保障水平的提高是新农合二次补偿所不能达到的。

三是实惠便民是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农合是重要的民生工作, 新农合与人保健康的合作, 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经办是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企业提供的商业产品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与商业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是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机结合。将是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的深度合作与发展的有机融合。更是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落实政府责任、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个有力举措。实惠便民一直是我们目前合作方案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更是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几点思考

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国家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合作进行了制度性安排, 开展这项工作有了政策支持。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 在新的机制和管理体制下, 相关部门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为确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希望在国家层面上能够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二是当前医疗保障管理系统无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系统分割, 制约管理效率。建议加强信息化管理, 做到统一规范,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 提供便捷服务, 努力提升管理效率。三是建议国家加大新农合信息化项目投入力度, 使之能够与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四是当前的工作正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 应该认真研究新农合与商业保险之间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多重医疗保障体制的框架如何搭建和完善。

篇4:牧区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牧民主要分布在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共6个旗、18个苏木镇、351个嘎查村中,牧民总户数7.1万户、总人口27.1万人,劳动力总数13.1万人,从业人员12.2万人,其中有10.1万人从事农牧业,有2.1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全市牧区耕地面积140万亩、草牧场面积4600万亩。*年全市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739元。*年以前,赤峰市的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农区,由于近几年牧民收入增幅减缓,从*年开始牧民人均收入已经落后于农民,*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625元,比农民低209元。

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的草牧场资源与全区牧区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据自治区农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草场面积为169亩,仅为全区牧民人均1119亩的15%。由于草场面积少,限制了牧民的养畜规模,加上牧区种植业基础差、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少等因素,使得目前赤峰市牧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全区水平。*年,赤峰市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27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3526元的60%,人均现金收入为2828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6539元的43.3%,牧民人均存款为589元,仅为全区牧民平均1992元的29.6%。

二、牧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由于赤峰市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牧民收入水平低,目前赤峰市牧区和牧民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底,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嘎查村为198个;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7.02万人,占牧区人口总数的25.9%;大大高于全市14.3%的贫困面;牧区温饱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为9.22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为34%,也高于全市21.1%的比例。另据市农牧局多经站统计资源显示,目前全市牧区尚有9184户牧民是无畜户,占总户数的13.4%,无畜户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市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8.4%,绝大多数无畜户的人均纯收入低于自治区核定的牧民最低800元生活保障线。

(二)贫困原因分析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牧民居住非常分散,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仍有267个不通电话,44个不通汽车,46个不通广播电视,280个嘎查村牧民没有自来水,7.1万牧户中15%的户不通电,40%的嘎查村没有卫生室。

2、部分牧民因经营规模萎缩而返贫致贫。赤峰市牧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由于草牧场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牧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超载过牧,就是大面积开荒种地(目前赤峰市牧区人均耕地已经超过农区达到5.08亩,而人均水浇地只有0.81亩),这两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草牧场的严重破坏,牧区草牧场沙化、退化面积越来越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萎缩,部分牧民家庭成为无畜户或少畜户,由此出现大量的返贫致贫人口。

3、因病、因教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一般的牧民家庭而言,主要劳动力一旦患上比较严重的疾病,就会因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支付学生的医药费而返贫致贫。另外,牧区居住分散,多数牧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采取寄宿制上学,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支出一般在8000-10000元左右,一名初中生也要4000元以上,这对没有多少积蓄的牧民家庭来说,学生上学的费用只能靠大量出卖牲畜来支撑,有的甚至卖掉种畜和基础母畜等重要生产资料,造成家庭生产经营规模迅速萎缩而返贫致贫。如克旗达尔罕乌拉镇巴彦都胡木嘎查,162户牧民中,近两年,就有10户因病返贫,有20户因供高中以上学生读书而致贫,这两类反贫致贫户占该嘎查占现有贫困户总数的40%。

4、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多数牧区贫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养畜,自然放牧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牧民饲养的牛、羊仍以当地土种为主,胚胎移植、牛羊冷配技术、饲舍育肥、饲草料加工青贮等先进的畜牧业适用技术在贫困牧区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很低,由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提高和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牧区贫困问题已经成为赤峰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下大力量尽快帮助他们解决牧区和牧区的贫困问题,将会影响到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牧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牧区扶贫工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和贫困牧区实际,切实把牧区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对牧区集中扶持列入各地“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并制定牧区专项扶持计划。在认真调查摸底基础上,对牧区贫困户作进一步分类,把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和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分别建档立卡,前者列入扶贫开发对象,后者列入救助对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对象,采取有针对性帮扶措施。

(二)对牧区扶贫实行倾斜政策。一是积极协调,整合各类农口资金向贫困牧区倾斜,适当加大投资强度。二是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等重点扶贫项目确保覆盖一定比例的牧区贫困嘎查村。三是加大牧区的社会帮扶力度。安排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和单位定点包扶嘎查村和干部帮扶贫困户时向牧区倾斜,同时积极组织牧区养殖大户、富裕户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

(三)根据贫困牧区资源特点,确定不同扶贫模式。各地在多年的牧区扶贫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成功扶贫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一是水浇地开发扶贫模式。如翁旗东部、右旗东部、阿旗东南部沿河两岸牧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优势,对原有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搞好以稻田开发为主的水浇地建设项目,力争为每一贫困人口建设2亩高产稳产田。二是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科尔沁沙地地下水位比较丰富的牧区,可大力推广“水、草、林、机、窖”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为每户贫困牧户建设一处20-30亩左右的家畜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扶持贫困户走以农养牧、种养结合的路子。三是家畜改良扶贫模式。水源条件差的干旱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在帮助贫困户搞好草场围封改良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优质种畜和基础母畜,尽快淘汰劣质土种牲畜,使贫困户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劳动力输出转移扶贫模式。在水资源和草牧场相对匮乏而劳动力比较充足的牧区,在对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使贫困户通过劳务收入实现脱贫解困。五是异地搬迁移民扶贫模式。对草牧场退化、沙化极为严重,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牧民应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扶持。

第四,加大科教扶贫力度,努力提高牧民整体素质。一是切实加强牧区基础教育,通过国家扶持和社会帮扶等形式,确保牧区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结合实施扶贫项目和劳务输出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牧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牧民推广各种农牧业适用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持。四是引导和教育贫困牧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第五,切实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战略契机,加快牧区基础建设步伐,尽快解决贫困牧区的通电、通路、通话、通邮、通广播电视等“五通”及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为牧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牧民脱贫解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农牧民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市级统筹运行平台。**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合市级统筹的基础枢纽,投入***万元,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了纵向连接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横向连接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网络,实现了全市新农合数据集中管理、定点医疗机构数据实时传输、经办机构在线实时监审、参合农牧民即时补偿。

(二)强化旗县区职能,建立市级统筹基础保障。注重发挥旗县区综合管理职能,实行旗县区政府与新农合统筹基金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将旗县区当年筹集基金的90%作为本地区补偿基数,实际补偿超出基数部分由旗县区政府和新农合统筹基金各承担50%。强化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职责,做好参合农牧民登记、参合费代收代缴、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就医费用补偿初审等基础性工作。采取“三段式”抓好县一级监管,即患者入院24小时内经办机构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在线进行初审,出院前抽查住院病历(每月抽查不少于当月补偿人数的70%),住院期间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每日监审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住院检查、用药和治疗等情况,并适时进行现场检查(每周至少2次现场稽查)。

(三)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增强新农合服务能力。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实行动态管理,强化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使用《新农合药物目录》以外的药品减免药费10%,使用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减免费用30%,尿毒症参合患者门诊透析减免费用15%。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市所有市级和部分县级、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手术等14个临床路径明确的单病种付费试点。二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责任,严格对就诊人员《新农合医疗证》进行核对,做到人、证相符,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发生。三是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就诊即时补偿,并垫付补偿资金。四是实行新农合医疗服务协议与保证金“双控”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协议规定的,按要求扣除保证金(两年全市扣除10.68万元)。

(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市级统筹运行水平。一是实行三级监管和交叉轮换监管模式,参合患者在市内就医补偿,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县级经办机构在线复审、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抽审或在线审核后现场及时补偿。市级定点机构由5个市辖区经办机构就近监管,定期交叉轮换。二是开通新农合网上银行,将新农合资金直接转付定点医疗机构账户或参合患者银行存折,节省了办公成本和参合患者办理补偿兑付开支。三是采取新农合资金预付制,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接到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材料5个工作日内,将垫付补偿款预拨到定点医疗机构。四是鼓励定点医疗机构将减免资金、保证金扣减资金与科室、医生收入挂钩,医生使用《目录》外药品,为患者减免10%的资金由医院扣减科室和医生奖金。五是保证金实行“谁扣减谁受益”,将扣除金额的50%用于奖励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增强新农合监管积极性。六是全面开展异地参合,长期在包头市非户籍所在旗县区居住(一般在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的我市户籍农牧民,可自愿以户为单位选择在现居住地参加新农合。七是保障新生儿享受新农合政策,错过缴费参合日期出生的新生儿,随参合母亲在出生当年共同享受新农合保障制度。八是探索扩大参合人群,非我市户籍的计划外生育人员、与当地农牧民存在婚姻关系尚未办理户口迁移人员、异地农牧民与子女长期在包头居住人员以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我市非农业户籍人员,可以以户(3人以上)为单位就近选择参加新农合。

二、取得的成效

(一)新农合基金规模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行市级统筹以来,整合了分散在各旗县区的新农合基金,大大提升了全市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住院补偿比例两年平均提高25%,最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提高到85%,县级医院提高到75%,市级和市外医院提高到65%;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4.27%;将19种慢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补偿,每年每人补偿**元,尿毒症门诊透析等同住院补偿一年最高补偿10万元。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广大农牧民对市级统筹高度认可,参合积极性高涨,参合人数和参合率较统筹前分别增加5.91万人(达到60.7万人)和近10个百分点(达到98.6%)。

(二)新农合补偿效率明显提高,农牧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实行市级统筹以来,参合农牧民在全市103家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就医、就医费用即时补偿,实现了新农合“一本通”,补偿更加公平,即使在市外就医,也只需将有关就诊补偿材料报所属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初审,参合农牧民在家中就能领到新农合补偿款(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复审后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将补偿款划入

农牧民存折),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牧民的就医补偿。同时,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促进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两年为35059人次减免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和自费药品费**万元,人均减免141元,间接提高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2.1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参合农牧民的就医负担。

(三)新农合监管形式科学有效,基金更加安全稳定。实行市级统筹以来,新农合监管程序更加科学,由一级监管转为三级监管。监管方法更加有效,各级经办机构通过新农合网络实时监控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在线检查参合患者住院及补偿情况,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新农合资金管理、使用、审核、补偿更加科学有效,基金更加安全稳定。**年全市住院补偿3.5万人次,平均住院率*%,补偿资金**万元,基本用完当年统筹基金;**年住院补偿**人次,平均住院率**%,补偿资金**万元,占当年统筹基金的76.4%;*年住院补偿3.64万人次,平均住院率5.99%,补偿资金**万元,占当年统筹基金的81.86%。对比显示,在住院补偿人数和住院率增加,补偿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当年统筹基金结余有所增加,新农合基金更加安全。

三、几点体会

(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建立市级统筹机制的根本。包头市市、旗(县、区)两级党委、政府把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目标,连续三年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全力予以推进。市编委会批准成立了**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各旗县区均成立了新农合经办机构,保障了市级统筹的有序运行。

(二)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是推进市级统筹的前提。近两年,**市建立了稳定的新农合投入机制,**年市、旗两级政府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元,人均筹资额达到160元,高于自治区筹资标准10元,**年人均筹资额达到**元,高于自治区筹资标准2元,2012年市、旗(县区)两级政府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0元,人均筹资额达到**元,农牧民医疗保障实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市级统筹的正常运行,市财政投入启动经费200万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一本通”印制和人员培训等。市财政每年都安排市级新农合专项工作经费,旗县区财政按照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不少于1.5元标准,安排新农合专项工作经费近90万元,保证了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

(三)完善制度,是市级统筹健康运行的基础。为保证市级统筹工作有序进行,包头市制定了《**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和《市外转诊审核补偿制度》等20多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了市级统筹的健康运行。

(四)积极总结,寻找差距,是提升市级统筹水平的动力。包头市在不断总结完善市级统筹机制的同时,充分认识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差距,认真分析三类医疗保险参合人数、筹资标准、资金规模、报销比例、报销封顶线和监管能力等现状,寻找差距,不断增强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篇6: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2009年我县教育系统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按照县减轻农牧民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精神及要求,我们立即行动,积极组织,对教育系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执行情况、治理乱收费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领导高度重视农牧民负担工作,召开局委会专门传达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自查工作,各学校立即展开行动,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切实把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自查结果

(一)“两免一补”执行情况

“两免一补”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政策性非常强,我局加强领导,各学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严把贫困寄宿生资格认定关,并对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关键环节实行公示,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2006年春季开始起,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截止2008年,全年享受新机制经费419.36万元(其中:公用经费补助253.5万元,中央203万元,自治区本级15万元,地县35.5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165.86万元,中央82.93万元,自治区58.04万元,县市24.89万元)。

(二)治理乱收费情况

我们始终把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作为减轻农牧民负担,树立行业形象,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各项规定,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果,确保了“两免一补”的全面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纪检书记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与县纪委、县物价局等单位的协调联动,并对各级各类学校收费工作进行牵头抓总。各学校也分别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治理乱收费工作。今年以来,我局治理教育乱收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县治理工作,并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分解人,实现了“日常管理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的良性运行机制,与各学校校长签订了责任状,明确学校一把手为治理乱收费第一责任人。

二是重点突出,扎实工作。教育局把治理乱收费与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结合起来,我县中小学都设置了校务公开栏,公开了纠风办、教育局投诉举报电话,公开内容全面、准确、及时。同时,还对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要求其严格按照《方案》规定加强管理。

三是深入自查,效果明显。今年6月份,我们组织全县所有中小学校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对各学校“两免一补”工程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各学校对补助项目,代收费等内容都进行了公开、公示,确实做到了公开,公正。普通高中也能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无违规乱收费问题。

篇7:牧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关键词:木垒县,牧民定居,问题分析

0引言

牧民定居是新疆牧区发展的重要环节,新疆于1986年提出草地畜牧业必须走定居发展的道路,把实现牧民定居作为改变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对草地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有计划大规模推行暖季在天然草地上轮牧放牧,冷季在定居点舍饲的生产方式,全面实施以实现和提高牧民科技文化水平、经济收入为目标的牧民定居工程。木垒和萨克自治县是一个牧业县,在二十多年的定居工程建设中,如何进行配套建设,让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木垒牧民定居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木垒县畜牧资源及畜牧生产概述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端的一个县。全县天然草原面积160.85万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2.5%。其中春秋草场面积占草场面积的42%,主要由荒漠草原组成;冬草场占草场面积的52.6%,主要由荒漠和半荒漠草原组成,质量好的草场只有草场总面积5.4%。县域内虽有6条河流,但木垒县属于较干旱地区。全年无霜期在110—16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5.3℃,年均降水280.1毫米,年均蒸发2204.7毫米,地下水年提取量2786万立方米。因降水量少,大部分草场属于荒漠类草地,植被稀疏,所以单位面积产草量低。

木垒县畜牧业生产在大农业生产中占重要的地位,2009年末,全县牲畜存栏52.1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65402万元,占大农业的60.49%,较上年降低了5.63个百分点,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全县畜牧业人均收入1440元,人均增收133元。

2木垒县牧民定居的现状

2.1牧民定居的户数增多,愿意定居的比例增大

2006年前大部分牧民不愿定居。一是定居点选择不当,定居点分配的饲草料地无法满足牧民的需求;二是木垒县土地贫瘠、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滞后,收获的饲草料不能满足冷季舍饲需要,若购买饲草料喂养则成本增加1-2倍;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薄弱,水、电等较缺乏、路况较差,造成人们生活生产不便。2005年在木垒县几个村的定居点调研发现:政府盖的定居房空置率超过了50%,许多牧民弃房又过着游牧的生活。

目前新定居点都有国家拨的专项资金及项目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草料地的补贴,县里选择定居点时更加科学,并进行定居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始定居和愿意定居的牧民逐渐增多。木垒县牧民2007年定居1628户,2009年定居2268户,占当年总户数的42%;初步定居牧民1719户,占33%。两年中,已定居牧民平均每年增加320户。表1反映了昌吉州东三县牧民定居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于“昌吉州牧业县、半农半牧县“三牧”工作调研报告”,2010年.

从表1可看出:牧业县木垒、半牧业县奇台和农业县吉木萨尔定居牧民的比重依次减少,木垒县定居比重最大,说明政府对牧区牧民定居关注的更多。2011年8月对木垒县的牧民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95%的牧民愿意定居。

2.2国家和当地政府对牧民定居的补贴投入不断提高

2005年之前进行的定居,房屋为60平米,没有配棚圈,三通、四有、五配套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国家投入相对少。考虑牧民家庭人口数和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2011年新建的定居房,每套为80-100平米的抗震房、有土暖等,配备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的牲畜棚圈,每平方米补助30元,达不到面积标准不予补助。房屋和棚圈共需12万元,但牧民个人只需缴纳2-2.5万元,剩余房款和三通、四有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县里每平方米补贴100元、乡里投资2-2.8万左右,其余由援疆资金、国家拨款和项目资金负担。

2.3对定居工程的配套措施建设力度加大

牧民定居后,牲畜冬季舍饲所需草料大部分是牧民种植所得,若要使牧民“定的下,稳得住”,就必须进行饲草料地建设,保障牧民舍饲所需草料。

进行饲草料地建设,首先面对的是草料地缺乏的问题。木垒县的牧民草料地面积少,人均5亩,并且新增人口没有草料地。近几年,通过补贴推广滴灌后平整沟、渠、埂,使土地利用率提高6%左右;不断投入资金,通过开发土地,收购小农场等方式2004-2008年间完成了621.9hm2人工饲草料地的建设。其次,是保证用水问题。木垒县降雨量少,草场用河灌,利用率低,所以近两年县里一直在推广滴灌技术,2010年在每亩450元的成本中,国家每亩补贴200元,引导牧民采用滴灌技术。2010年投资3932万元,建成高效节水面积5353hm2。此外,截至2009年投资4400万元,完成了西吉尔、大石头等四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6座小Ⅱ型水库安全鉴定等工作,2011年开始木垒县筹集资金拟建两座水库以缓解缺水的现象。最后,是草地改良、补播,老地更新问题。苜蓿是五年一换,木垒县一直免费提供籽种进行老地更新,2004-2008年国家和地方投资,补播改良4万hm2。

3木垒县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3.1国家对牧民定居的补贴加大,但牧民的负担也加重

2005年之前建造的定居房标准低,牧民只需交几千元就可入住,2005年之后定居房标准提高,牧民缴纳的房钱也不断提高。在木垒,有钱的牧民早已定居,无畜户、困难户本来就没钱,定居后会增加各项生活开支,很难增加积蓄,当牧民把有限的积蓄用于住房后,缺乏发展生产的资金,生活易陷入困境,所以入住定居点前缴纳的房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并且政府在住房中补贴越多,对牧民的吸引力越大,牧民为了要房子而交房款,随后将房子用于其它用途,自己依然游牧。

3.2缺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木垒县水资源相对匮乏,2001-2010年间,年均降水量仅为280.1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204.7毫米。开发草原、打机井使得地下水位以每年3-4米的速度下降,已造成几个乡草场严重退化,政府采取“不新增一眼农业灌溉用井”的措施,通过机井解决缺水问题已没有太大空间。建水库只能缓解缺水现象,不能根本解决缺水问题。

节水技术———加压滴灌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首先青贮玉米适合用滴灌技术,苜蓿地并不适合用滴灌(因为苜蓿一年可以打两三茬),而且滴灌成本高,2011年每亩花费500元,苜蓿地的经济效益却较低,牧民不愿投资;其次,在很多乡,加压滴灌技术不过关,没有按标准的方法安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牧民不愿改滴灌。水资源缺乏,影响着定居牧民生产生活,使其不能真正定居下来,也给一些相关部门的扶持和企业的投资造成了障碍。

3.3饲草料地建设投入不能满足需要

首先,乡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大量收购小农场的熟地,或开发新的草料地,满足牧民冬季舍饲的需要;现有的草料地土层薄、土壤盐碱化,改良难度大,乡里资金缺乏,改良速度慢,并且国家对草料地的投入也不足,因为同等条件下,小麦有每亩88元的良种补贴,苜蓿只有每亩10元的草料地补贴。其次,人工饲料地配套设施不完善,如修建的防渗渠少,使得有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最后,牧民对饲草料地的物化投入和劳动投入都不大,使得饲草利用率低,特别是饲草料加工利用率不高,购买饲草料喂养的成本是放牧的2-3倍,饲草料不能满足牲畜越冬需要时,会出现人定畜不定的现象,牧民不能真正定居下来。

3.4牧民生产力转移力度不够、培训没有针对性

定居减畜后,牧民主要进行一、三产业的转移,但多数定居点后续产业建设滞后,缺乏较为完备的市场条件,缺乏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撑,转移难度大。在农区插花式定居中[1],对牧民进行种植业的安置,虽然近几年种植技术提高较快,但牧民长期在山区居住,受思想观念、信息闭塞、培训不足和传统的粗放式养殖、种植方式影响,先进的种养技术接受并利用程度不高,种植技术依然较差,很难增收。在县城分散式定居中,木垒第二产业发展慢,就业岗位少,若有外地的招工机会,乡、县政府会组织人去,但由于牧民的思想观念上、生活习惯上的问题,愿意去的人少。虽然针对这两类定居,县里每年都进行农业种植、加工机械操作等免费培训,但有些培训只进行几天,效果不大,有些技术培训因针对性不强,牧民较少用于实践。牧区集中式定居中,一般在木垒本县进行转移,主要进行的是养殖业、刺绣等方面的培训,但刺绣以民族传统图案为主,从内地请来的设计图案的专家只能小规模进行指导,还没有成为带动刺绣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5定居后转场难度加大、没有牧道,大型机械成本高

据调查,每年冬春季转场的时间约为两周左右,沿途十分艰苦,恶劣天气屡见不鲜,肥羊走瘦、瘦羊走死,怀胎母羊流产是常见的事,使游牧民遭受巨大损失[2]。定居后,定居点与牧民的天然草场的距离变远,牧民冬春季转场的时间加长,并且定居点与草场间的牧道屡次被冲毁,牧道变得狭窄,转场难度加大。表2显示:木垒县转场的道路不好走、牧道破坏严重。因为在昌吉州2市5县中,木垒县转场的牲畜不多,但拟修建的牧道数、牧道公路数、桥梁数处于前列,而且将要完成的牧道公里数几乎都是新建。

资料来源:昌吉州天然草地保护利用与人工饲草料地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减少在转场中的损失,使用了大型机械转场,但每只羊来回20元的花费,对牧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开支。

4对策建议

4.1定居工程建设需要以提高游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心

国家、地方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给牧民建造了高标准的住房后,缺乏资金进行草料地建设等相关配套的建设,无畜户、困难户到处筹资缴纳剩余的房款后,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发展,使牧民无法实现“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所以定居工程不仅仅是以保障游牧民住房为重点的安居工程,更是着眼于实现小康,从根本上解决广大游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工程。在确保定居游牧民“乐业”的基础上实现“安居”。

4.2重视草料地的改良、节约用水的方式

在水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侧重于开荒而是通过发放牧草良种补贴等方式,调动牧民改良土地、增加土地肥力的积极性,促使现有草料地增产,并且,通过修建防渗渠、玉米地实行滴灌、苜蓿地使用新技术、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方式节约用水,从而相应的增加饲草料地草地面积,逐步做到以草定畜,增草,增畜。

4.3因地制宜,保持定居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牧民收入有高有低,水土资源条件有差异,不宜采取一成不变、固定僵化的定居模式,若水土资源条件满足需要,定居游牧民可以选择继续从事畜牧业;若水土资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定居游牧民必须适度转产,甚至全面转产。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牧民定居工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

4.4提高国家预算内资金补助标准、当地政府的补贴力度

为了使所有游牧民能安心定居下来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必须要解决他们生活、特别是生产中的困难。一方面增加草原水利设施补助,解决牧民用水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饲草地的补贴标准,每亩应提高到50元/亩,增加牲畜良种化的补贴种类等,此外国家要拿出部分资金,地方再配套资金加快牧道的维修、新建工作,解决牧民定居后,转场难的问题。

4.5培养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

政府应合理有效地使用牧民培训专项资金。首先,加快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或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制定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办法,民族乡镇每年选派3-5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到汉族乡镇进行技术交流,提高少数民族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指导牧民的生产。其次,在培训方式上,加大实践跟班培训力度,有些培训项目要手把手教,利用培训中心和各类培训阵地,在每个民族乡镇有计划、有步骤挑选5-10名具有养殖、种植、刺绣等方面的乡土人才进行系统免费培训,提高示范带动能力。同时,少数民族参加的电工、电焊工、厨师、宾馆和餐厅服务等技能培训,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增加实践操作、实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闫海,龙张永明.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7-39.

[2]李霞,李万明.新疆牧民定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福海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7649-17652.

[3]宋哲.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4.

[4]吐尔逊娜依.热依木.牧民定居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院,2004年3月.

上一篇:辩论会善意的谎言作文1500字下一篇: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