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设计

2024-04-0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设计(精选11篇)

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设计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杜甫携带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胜利喜讯时,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种种表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本诗格调轻快活泼、语言爽朗奔放,绝对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写两个生字“涕”、“洛”;

2.能说出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指导朗读、背颂本诗,初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4.学习本诗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体会本诗最后两句中四个地名联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生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五”读明意悟情──仿照试写片段──课后诗会延伸。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有意义学习条件之一―学习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必须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所以古诗在导入教学时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非常重要。本课的导入首先是播放凄凉的音乐,创设出一种悲伤的.情境,然后再朗颂屏幕上展示的学生刚学过的杜甫的诗--《春望》。通过朗颂让学生体会到“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诗人和诗人当时痛恨战乱的悲愤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安史之乱”平定后,诗人杜甫狂喜的心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即能本诗中的字全认识,能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教师只负责其后的检查。(展示两个生字的字形、读音及组词)。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分三步:第一步是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展示重点词的意思)。第三步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本诗。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喜)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诗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3.诗人为谁而喜?4.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依次展示四个问题的答案,形成板书。)。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本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范读材料,供学生鉴赏、效仿。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朗读观点,从而引出学生自己有个性的情感朗读。(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古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在学完本诗之后仿照本诗的写作方法,即通过由写事件到写行为再到写想象来表现自己喜悦或者痛苦心情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非常重要。我设计了“**成功了”和“我惨了”两个题目让学生练笔。(展示题目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这点要求,我在课后设计了一次杜甫诗会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后去搜集杜甫的诗和杜甫的材料,再择时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诗的结构,又突出了本诗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能很容易回忆本课的教学内容,背颂本诗。

五、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本诗时我到中央电教资源库下载了多媒体。的内容有文字材料:古诗《春望》、杜甫简介、诗及诗义、板书设计等;图片材料有:杜甫画像;音频材料有:《听松》等音乐、范读;视频材料有:描述诗意的动画。本展示了本诗中非常关键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点醒目,让学生既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听觉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号的视觉刺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图片材料:杜甫的画像,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学生通过观察杜甫矍烁的精神和坚定的双眼,便可体会到他的朗朗正气和忠贞爱国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频材料主要用于配乐朗读,创设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情境。视频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理解本诗的诗意,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篇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能理解“涕泪、衣裳、妻子”等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2.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能借助课下注释,同伴互助大体把握诗意,在读中想象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喜欲狂”的心情。

3.借助有关资料,读懂诗人“喜从悲来”的原因,进而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4.能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指导朗读,积累古诗

1.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请齐读课题。读课题时不要拖音,要有节奏地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来读一读?

(检查学生朗读,看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师:请大家再自由练习朗读,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 指导朗读

师:刚才大家都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哪位同学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请大家自己先练习。

(生练读。师指名读并相机指导。生齐读。)

3. 积累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最好能背诵积累下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

(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生齐背。)

【教学意图:语文课堂上要“读”占鳌头,要书声琅琅,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尤其是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古诗教学理应从读开始,指导学生不仅能读正确,读流利,更应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语言的朗朗上口,这也是学生学习朗读古诗的必备能力。另外,古诗的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积累诗句,通过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第二板块:把握诗意,体会诗情,读出画面

1.把握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我们读好了,那么,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吗?请大家同伴互助,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大概诗意,并讲给你的同桌听。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讲讲诗句的大概意思?

(指名讲诗意,其他同学补充。在学生讲诗意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地名,为把握诗意扫除障碍。)

2.体会诗情

师:快速浏览古诗,思考:杜甫在诗中流露的是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的心情。(指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喜欲狂”,并理解。)

师:再次默读古诗,思考:杜甫从诗中哪些地方刻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欣喜若狂呢?请大家圈画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忽传:忽然传来,喜从天降。满衣裳:喜极而泣,无以言表。这是激动、幸福的眼泪。愁何在:脸上忧愁不再,代替的是喜笑颜开。放歌纵酒:高声歌唱、纵情饮酒,皆为不用再颠沛流离而高兴。好还乡:在春天美好的景物陪伴下,能很快回家,能不高兴吗?)

3. 读出画面

指导学生带着体会朗读古诗,并能在读中结合表现诗人“喜欲狂”的关键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高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结合课文注释大体把握诗意,为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之后,指导学生默读勾画,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一步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进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读出诗句的画面感。】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读懂“喜欲狂”背后的原因,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为什么在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之后这样“喜欲狂”呢?其背后的原因何在?(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原因进行述说,教师相机补充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杜甫一家人也和许多百姓一样,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和他的家人离开家乡,流落了近5年。这5年中,杜甫曾来到长安街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补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指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紧扣“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抵万金”等关键词语,在读中想象杜甫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感受诗人看到昔日的大都市在安史之乱中变成如今的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情景时,内心的无比悲伤、凄凉。最后引导学生背诵《春望》。)

师:这5年中,杜甫的生活很不好过,有一年他流落到四川。(补充《百忧集行》中的诗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诗人杜甫和老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孩子啼叫发怒,这究竟是为什么?(指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不安,体会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期盼官军收复失地结束流亡生活的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杜甫,你的心情如何?这5年中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次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教学意图: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之意,更应该明白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意图,学习古诗也应如此。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是诗人通过诗句所传递的内心情怀的背后原因,或许是学生深入把握诗情的难点所在,这时,借助学生能理解的课外资料,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锻炼了他们读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能力。】

第四板块:体会写法,尝试表达,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在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时,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引导学生发现诗人是通过描写其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的。)

篇4: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关键词:杜甫 喜欲狂

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万分,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快炙人口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一.杜甫其人

杜甫是唐代社会由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正逢盛唐,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生活颠沛流离。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由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他享有“诗圣”的美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宝应二年,即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唐军以雍王李适(代宗子)为帅,会同回兵攻打史朝义,连战大胜,相继收复东京,郑、汴等河南州郡。十一月,唐军渡河北进,追破史朝义,并围之于莫州,叛将薛嵩、张忠志降。次年正月,叛将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在莫州、范阳投降,河北州郡平定。史朝义见大势已去,遂逃亡自杀。自此,持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捷报传来之时,杜甫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一时狂喜,写下这首诗。

三.喜跃之意,一气贯注

诗首联描写诗人乍听喜讯时喜极而泣,百感交集的真实情态。“剑外”指梓州,因其在剑门之南,以长安言之,故称剑外。“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今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收复蓟北,意味着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全句诗说:在僻远的四川,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北州郡的喜讯。句中“忽”字极妙,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刚听到喜讯时的惊喜之情。诗人回首自安史之乱开始后,他避鄜州,奔凤翔,又一路辗转,流寓蜀地,生活的艰辛,情况的凄凉,尤历历在目。整整七年零三个月,他每时每刻都盼望着平定叛乱,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天喜讯终于传来,本是意料之中的,却反而觉得突然了,诗人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他对平息叛乱的深切盼望。句中“传”字形象生动,它准确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早日平叛,以至捷报初闻,大家互相奔走相告,很快将喜讯从蓟北传到千里之远的剑外的情景。诗首句叙事点题,虽不言喜,却已有满纸喜气扑面而来之感觉。次句的“初闻”由“忽”字而来,由于消息来之突然,诗人心中并无准备,听到后喜极而悲,悲喜交加,七年多梦魇般的日子总算要熬过去了。诗人尽管受尽兵燹流离之苦,但毕竟家未散,人还在,和天下别的家庭相比,又幸运得多了。回想这些,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诗以满衣裳的涕泪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喜悦而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诗颔联是承转,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由于初闻喜讯,不禁再去看老妻幼子,七八年来,他们跟着诗人,一路饱尝了战乱之苦,因此在战乱始定,喜讯传来之时,诗人泪流满面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曾经愁容满面的妻子儿女,现在一定该笑逐颜开了吧!句中用“愁何在”反衬“喜洋洋”,此时此刻,诗人再也坐不住了,随手拿起诗书,胡乱地翻卷,这一不寻常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喜欲狂”。

颈、尾两联由喜讯初闻转入畅想踏入还乡之旅。叛贼已灭,路忂复通,流寓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此刻春天来临,正宜起程。句中“青春”指春天,“青春作伴”以春天的花明柳绿之景衬托诗人还乡旅途心情之畅快。尾联是诗人“还乡”的遐想:顺江东归即从巴峡顺流而下到巫峡,然后出川经襄阳返洛阳,一气流注。诗人想象归途路径十分具体,思绪飞快,反映其返归家乡的欣喜、急切的心情。“即从”、“便下”两词,表现了诗人的连翩遐思;“穿”、“下”两词,既形容其舟行迅速,又形容其行走如飞,生动传神。尾联在写法上运用了流水对,即上下句意贯穿,不能颠倒,“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的文意,正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一句延伸,犹如流水一般。另外尾联两句对仗也非常工整,上句“巴峡”对“巫峡”,下句“襄阳”对“洛阳”,十分妥帖。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自己实际境遇比较艰难之际,却完全忘却个人遭遇,以国家之忧而忧,以国家之喜而喜,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全诗贯穿一个“喜”字。首句叙事,点出喜讯;次句以转作承,以“涕泪满衣裳”写其初闻之际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态;三、四两句虽描写“却看”、“漫卷”两个动作,但落脚仍在“喜欲狂”;第五句以“白日放歌”衬托“喜欲狂”之态;第六句以下转入“喜得还乡”,由此将喜悦之情推向高潮。正如明王嗣奭云:“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篇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出示杜甫画像,认识诗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认识吗?他就是谁?(板书:杜甫)

2、你对杜甫的了解有多少?

杜甫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3、解题。“闻”是什么意思?谁听?他听到什么?“官军“指什么?“河南河北”什么意思?“收”字怎么理解?

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导朗读课题。

4、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反馈。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歌的意思。生评。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请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这首诗曾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你认为诗中那个词语最能描绘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欲狂”怎么理解?

2、你还能从那些词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1)“涕泪满衣裳”

诗人仅仅因为高兴而哭吗?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听!(师配乐读)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叫也伤心,诗人流的是悲愤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那么此时听到胜利喜讯的杜甫,再一次流泪了,这次诗人流的是一种怎样的泪?(喜悦、高兴、悲喜交集、喜极而泣……)(板书:悲喜交集)为什么高兴的流泪了?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2)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3)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板书:放歌纵酒)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4)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现在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板书:归心似箭)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请大家迅速找到诗中六个表示地名的词。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出发放舟从巴峡南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跨越了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5)升华情感。那么大家想一想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胜利了,想回故乡的只有杜甫一家吗?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板书:人民)诗人杜甫被称为人民诗人,正因为他与人民同悲同喜,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同学们,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其他背井离乡的老百姓也能回到家乡了。这位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他能不喜欲狂吗?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民 悲喜交集

杜甫 欣喜若狂

篇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

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谁来说说?

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请看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

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这问题的答案。

①、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的同

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举手请教。)

②、在诗中找出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③、在诗中找出诗人“喜欲狂”有哪些表现?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一)、交流诗句的意思(每人交流一句)

(二)、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①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有谁知道?(简介“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去了解一下。(播放古诗及诗意)

师:(指课件地图)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7年了。20xx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②从“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谁再读,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一起来读。(生齐读)

③从“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老婆和子女、同乡、做伴。

生: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从巴峡到巫峡,经襄阳到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

师:他哪里是坐船呀?“穿、下、向”三个动作就到了,简直坐的是………(生自由答:飞机、火箭……)

师:李白曾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点名读)再读,读出杜甫的归心似箭!

让我们一起用语言送杜甫回家。(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师:作者“喜欲狂”时的表现你从课文中看到了吗?(涕泪、漫卷、放歌、纵酒)

⑴引导涕泪

师:这是什么泪?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指名学生读)

⑵指导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的意思是…(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⑶引导放歌、纵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

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蓟北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心声。(视频范读)

师:(配乐)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层峦叠翠、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喜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返回离别了7年的家乡,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生读)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诗中为国而喜,为民而喜,爱国爱民。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习背诵诗句3分钟)

师:配乐齐诵

七、拓展延伸:

篇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春望》 导入课文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师巡视指导: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我们来听听,***圈的是哪一些?

生: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师: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

师:还有没有? 生:剑外。

师: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齐读诗歌,教师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 生:河南,河北。师: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

生:襄阳好像看到过。师:

师: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古诗。

师: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里去?心在哪里? 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你圈哪个字? 生:喜。

师:我们会发现整首诗是围绕“喜”字来说的。板书:喜 师:如果给“喜”字组词,***,你会组什么? 生:喜悦。生:欢喜。生:欣喜。生:欣喜若狂。

师:“喜”字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变过,都是欣喜,高兴的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杜甫欢喜,喜悦,欣喜若狂?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所以杜甫这么开心。

师:了解历史的同学知道是因为什么事件导致蓟北这个地方“失去”吗?

生:安史之乱。

师:是的,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国家,一心渴望九州能够统一,希望能够收复失地。这的诗,你读到过吗?

生: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出示《示儿》交流陆游的情感。陆游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从这一点上说,杜甫比他幸运。为什么?

生:因为杜甫听到了好消息——剑外忽传收蓟北。师:所以杜甫心里“喜”啊,再次默读。说他喜,你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请划一划。(学生独立找一找,划一划,较长时间。)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他白天都唱着歌,还喝酒。师:两点,一个是放歌,一个是纵酒。板书:放歌,纵酒。师:除了这两点,还有吗?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的愁也没有了。师:他说的“妻子”指的是什么? 生:现在的妻子和儿子(孩子)。板书:妻子。

师:这个妻子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是指老婆,古代指两类人,老婆和孩子。在这首诗里面,还有没有 词语跟现在用法不一样的?

生:青春,现在指示年轻,古代指春天中的景物。师:还有哪个词跟现在用法不同? 生:……(沉默,发现不了)

师:“衣裳”也不一样呢,现在,衣裳指的是衣服,在古代指两类,上为衣下为裳,杜甫这个眼泪流得够可以啊。(生笑)

师:从“放歌”可以看出喜,从“纵酒”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从“漫卷”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师:“漫卷”就是随随便便一卷,杜甫性格上是一个比较沉稳的人,跟李白不一样,但是性格这么沉稳的人现在却漫卷诗书,高兴啊,高兴才这个样子。还有吗?板书:漫卷

生:初闻涕泪满衣裳。他哭得衣和裳都湿透了。师:是啊,这不是难过地哭,而是——喜极而泣。生: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可以看出杜甫听到这个事情很高兴,马上就要回家。

师:立马就动身,一刻不停留,干嘛呀?——还乡(再读一遍诗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主要表达什么情绪? 生:喜悦,高兴。

师: 诗人想快快地回到家乡,你从哪些字里感受到这种“快”?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表明诗人想立刻动身,一刻都不停留。

生:诗里写到马上到了巴峡,就到了巫峡,刚过了襄阳马上到洛阳。

师:还是回到诗中吧,你是从哪些字里感受到的。生:穿,便,下,向。这些字眼让我们感受到这一路非常畅通无阻,非常的快。

师:“便下襄阳向洛阳”还是因为—— 生:高兴。

师:让我们练习读出这份喜悦。(练习朗读)

师:你们猜想一下回到故乡后,杜甫的生活应该怎样呢? 生:我猜他后面的日子过得很舒适,与他妻子一起劳作,过着快乐的生活。

师:有老来伴,然后过一种惬意的田园生活。因为还乡了嘛,因为收蓟北了嘛。你的设想呢?

生:他们不会很辛苦,回到家乡不难过。

生:回到蓟北后,他们的心情每天都愉悦,但生活应该不会过得很好。

师:可能在战争刚刚结束,在恢复阶段,生活可能还比较穷困,但心情很好。到底如何,我们还是来看杜甫写的诗;

出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师:跟刚才几位同学的设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感觉不一样,这是他回到家乡后三年写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那个欢喜呀,但是三年后,他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如果刚才那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喜”来概括,这首歌用什么来概括。

生:悲。师板书:悲。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悲?(约一分半钟)

师:从哪里看出他的悲?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师:“常作客”什么意思? 生:经常不高兴。

师:可不是现在走亲戚的意思,而是常年的客居他乡。他就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客人,没有找到自己的故乡,悲,哪里看出来?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他非常难过,两鬓都斑白了。生:潦倒新停浊酒杯。现在连酒都喝不下了。

师:你看我们刚才读了好多诗,我们古代的诗人高兴的时候喝酒,送别朋友的时候喝酒,重逢的时候也喝酒,但是现在已经酒都喝不下去,还从哪里读出悲?

生: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师:是啊,境由心生啊。这落木,这不尽的长江水让人悲从心来。

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看起来很难过,景色很凄凉。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感觉身体也力不从心了。生:一个“独”字也感觉到诗人很孤独。

师:本来以为收回蓟北高兴,回到故乡很高兴。但是生活并没有如他所愿,我们回到刚才那一刻,他知不知道他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当时他还是充满着向往,充满着希望。每一句都写进一个字“喜”。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背一背,换一种方式。请***来读一读这个版本,什么体?隶书。接着依次出示行书,草书版本的诗歌。(有意思,换一种方式背,既欣赏了书法作品,又背了诗歌)

师:三个版本,你认为更符合这首诗意境的,你认为那种版本更合适,为什么?

生:那个时代用的应该是草书。生:因为当时他的心情很欣喜,用草书。生:漫卷,比较随意。

师:漫卷,很狂放,很随意,所以整首诗凸现一个“喜”字。

板书:

闻官军手河南河北杜甫 涕泪 妻子

漫卷

喜 放歌 纵酒 还乡

篇8: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杜甫其人

杜甫是唐代社会由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正逢盛唐, 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 生活颠沛流离。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 使他成为由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他享有“诗圣”的美誉,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宝应二年, 即代宗广德元年 (763) 春。前一年, 唐军以雍王李适 (代宗子) 为帅, 会同回兵攻打史朝义, 连战大胜, 相继收复东京, 郑、汴等河南州郡。十一月, 唐军渡河北进, 追破史朝义, 并围之于莫州, 叛将薛嵩、张忠志降。次年正月, 叛将田承嗣, 李怀仙分别在莫州、范阳投降, 河北州郡平定。史朝义见大势已去, 遂逃亡自杀。自此, 持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捷报传来之时, 杜甫正流寓梓州 (今四川三台) , 一时狂喜, 写下这首诗。

三.喜跃之意, 一气贯注

诗首联描写诗人乍听喜讯时喜极而泣, 百感交集的真实情态。“剑外”指梓州, 因其在剑门之南, 以长安言之, 故称剑外。“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 即今河北北部, 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收复蓟北, 意味着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全句诗说:在僻远的四川, 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北州郡的喜讯。句中“忽”字极妙, 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刚听到喜讯时的惊喜之情。诗人回首自安史之乱开始后, 他避鄜州, 奔凤翔, 又一路辗转, 流寓蜀地, 生活的艰辛, 情况的凄凉, 尤历历在目。整整七年零三个月, 他每时每刻都盼望着平定叛乱, 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天喜讯终于传来, 本是意料之中的, 却反而觉得突然了, 诗人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 反映了他对平息叛乱的深切盼望。句中“传”字形象生动, 它准确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早日平叛, 以至捷报初闻, 大家互相奔走相告, 很快将喜讯从蓟北传到千里之远的剑外的情景。诗首句叙事点题, 虽不言喜, 却已有满纸喜气扑面而来之感觉。次句的“初闻”由“忽”字而来, 由于消息来之突然, 诗人心中并无准备, 听到后喜极而悲, 悲喜交加, 七年多梦魇般的日子总算要熬过去了。诗人尽管受尽兵燹流离之苦, 但毕竟家未散, 人还在, 和天下别的家庭相比, 又幸运得多了。回想这些, 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诗以满衣裳的涕泪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喜悦而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诗颔联是承转, 从“初闻”转出“却看”, 从“却看”转出“漫卷”。由于初闻喜讯, 不禁再去看老妻幼子, 七八年来, 他们跟着诗人, 一路饱尝了战乱之苦, 因此在战乱始定, 喜讯传来之时, 诗人泪流满面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曾经愁容满面的妻子儿女, 现在一定该笑逐颜开了吧!句中用“愁何在”反衬“喜洋洋”, 此时此刻, 诗人再也坐不住了, 随手拿起诗书, 胡乱地翻卷, 这一不寻常的动作, 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喜欲狂”。

颈、尾两联由喜讯初闻转入畅想踏入还乡之旅。叛贼已灭, 路忂复通, 流寓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 此刻春天来临, 正宜起程。句中“青春”指春天, “青春作伴”以春天的花明柳绿之景衬托诗人还乡旅途心情之畅快。尾联是诗人“还乡”的遐想:顺江东归即从巴峡顺流而下到巫峡, 然后出川经襄阳返洛阳, 一气流注。诗人想象归途路径十分具体, 思绪飞快, 反映其返归家乡的欣喜、急切的心情。“即从”、“便下”两词, 表现了诗人的连翩遐思;“穿”、“下”两词, 既形容其舟行迅速, 又形容其行走如飞, 生动传神。尾联在写法上运用了流水对, 即上下句意贯穿, 不能颠倒, “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的文意, 正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一句延伸, 犹如流水一般。另外尾联两句对仗也非常工整, 上句“巴峡”对“巫峡”, 下句“襄阳”对“洛阳”, 十分妥帖。

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自己实际境遇比较艰难之际, 却完全忘却个人遭遇, 以国家之忧而忧, 以国家之喜而喜,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全诗贯穿一个“喜”字。首句叙事, 点出喜讯;次句以转作承, 以“涕泪满衣裳”写其初闻之际喜极而悲, 百感交集的情态;三、四两句虽描写“却看”、“漫卷”两个动作, 但落脚仍在“喜欲狂”;第五句以“白日放歌”衬托“喜欲狂”之态;第六句以下转入“喜得还乡”, 由此将喜悦之情推向高潮。正如明王嗣奭云:“此诗无一字非喜, 无一字不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篇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例谈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生:我们也从“漫卷诗书”体会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手舞足蹈了,他胡乱地收拾诗书,已经没有心思读书了。我们组要跟第一组PK一下。(还是小组齐读第三四句)

生: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无比激动。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痛快地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建议全班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齐读整首诗)

生:我们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迫切心情。这两句中“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我想一个人来读一读这首诗。(自读全诗)

生: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心情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我们从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看出诗人高兴得都已经泪满衣裳了。我也想读读这首诗,跟他比试比试。(读全诗)

生:因为可以回家了,诗人,激动得都快发疯了。我们想以我们组的方式读读这首诗。(小组分句读全诗)

生:因为收复失地了,再也不用逃亡了。所以诗人特别高兴,高兴得泪流满面,打湿衣裳。我们想挑战上一组。(小组男女生分读上下句的形式读全诗)

生:我们应战。(小组齐读全诗后,小组代表继续发言)失地收复了,诗人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所以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欢乐气氛中。

(各组汇报展示时,全班呼啦啦,站起一大片。各组同学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气氛甚是热闹。教者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似乎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

[教例分析]表面看来,这个环节的学习,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自主研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还是班级汇报交流,学生始终处于自动自发的状态,无需教师提醒、组织,大有“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势。那教者则干什么呢?教者或巡视、或微笑、或颔首,即使参与学生的展示也是“嗯、啊”“说得不错”“有见解”“读得很有感情”串联了全过程,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了、说了、读了,似乎也有所收获了,但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甚至重复的,没有深究、没有挖掘、没有借鉴和提高。学生是自主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却“缺席”了。

如果上述案例中教者能够及时“闪亮登场、指点江山”,及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拨、总结和提升,那么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师:找得真准,这个词直接点明了杜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呢?

这里教者及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全诗的题眼,再以一句“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就为学生接下来紧扣“喜欲狂”进行交流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得交流杂乱无序了。

再如:

生:终于可以回家了,国家终于统一了,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我建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全诗,感受一下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全班齐读全诗,显得很有声势)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读得也很投入。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此时学生已经悟出,杜甫是因为国家统一而欣喜若狂,教者再及时给予总结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心声,对杜甫爱国情怀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篇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过程:

一、聊诗人,初知杜甫

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孩子见多识广,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咱们来个诗句大接力好不好?游戏规则,我说第一句,每组挑出三人,一人一句往后接,看那组的速度最快,完成的最好!

第一题:黄四娘家花满蹊——

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

http:///author.php?mc=%B6%C5%B8%A6 教学反思:

我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去领悟诗的意境和情趣。

篇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Y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上一篇:感动为话题800记叙文下一篇:断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