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艺术论文

2024-04-24

写实艺术论文(精选6篇)

篇1:写实艺术论文

如何写实证经济学论文

(一)这个题目很大,我分两个层面讲写作论文的问题。第一部分为整体写作,第二部分为细节与步骤。

其实,这里的很多观点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的一位老师在平时课上和研讨会等场合反复强调的。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部分,一般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意批评任何个人和单本期刊。希望某些个人判断,不会伤害潜在读者的感情。

之所以写作本文,第一是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诲,第二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是论坛经常讨论实证论文的写作和发表问题。

一、整体写作

之所以叫“整体”是因为写经济学论文必须有通盘考虑,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即使技术含量很高也难以发表。本文主要讨论发表型论文(非学位论文),并且仅以实证研究为例。本段的重点是写作,故而所有技术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0.前奏

实证的文章首先要有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数据处理好。处理数据分两个基本步骤,第一为数据清理;第二为数据计算。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当如何处理数据,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么你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到计量模型。这样ID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构建计量模型,那么ID的工作要自己严格按照统计和计量要求做,对模型的假设前提与限制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国内的实证文章,包括刊发在《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问题。

1.研究问题

假设所有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稳健性检验都完成了,这个时候你要动笔写论文。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

其实,确认研究问题应该在处理数据之前,否则你很难想象连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处理庞大的原始数据。我之所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确定问题之前,主要是基于现实的情况。如果我们确认了问题,但数据处理的结果不支持我们的预设问题,那么结果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很多实证文章都是先做试验后确定论题的。但是,一旦有了结果,你就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一,你要用简洁但准确的经济学规范用语表达自己的问题。第二,注意表述中问题的导向性,确保读者看到问题不会疑惑。第三,确认这个问题是新问题!!

2.方法论

当你有了实证结果又确认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不,至少,在这个阶段,你还不能动笔写论文。

你必须要明白,论文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完美”的实证结果!!任何实证结果都是大厨做出的菜,一位厨艺高超的师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肴。所以,“完美”的结果有时候只能蒙外行,却不能欺骗审稿人。这里,我强调逻辑推理与阐述问题时的语言流畅性。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组织文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档次。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论,但在这里应该大致上趋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无外乎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你的贡献”。在论文主体部分,应当注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必须严格按照逻辑顺序,要有写“小说”的心态,做好铺垫,突出重点,善于总结。时时刻刻注意论文的走向,并且确保读者(甚至是外行)可以

通过你的引导轻松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即使他们未必理解所有经济学术语和计量方法)。

3.提纲与计划

在解决了数据、论题、方法论之后,你可以开始制定计划。这种计划不是国内写的那种空而无物的标题式提纲,必须在每一个段落明确写作目的,明确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设与限制,明确写作的要点。

完成计划初稿后,不要动笔。

两天之后修改计划。

再两天之后交给其他人修改。

一周之后自己再修改,与导师(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行)商议定稿。

4.写作与发表

接下来,按照提纲扩充论文,具体步骤将在下一段中详细展开。论文完成之后,不要立刻修改。等两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后再复读论文进行第一次修稿。将第二稿给同事修改,返回后再次修改。这个过程中可以举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馈意见。梳理和总结意见,进行第三(N)稿的写作。

严格地说,在大修改之后,应该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确认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对论文重新进行修改,定稿。一般论文从初稿写作完成到投递刊物应该有3-6个月。投递之后,如果通过初审那么一般会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发的稿子很少很少),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修改与等待了。

二、细节与步骤

一般实证论文分为:“摘要、引言、理论框架、实证部分、总结”五大部分,其中实证部分可以分为“数据描述、实证模型、实证结果、稳健性检验”。最后写作摘要和引言,这是惯例。一般应该先写作理论框架,随后可以确定ID的方法,然后解释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情况,最后报告结果与稳健性结论。

这些问题一般国内谈得比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赘述。我想着重谈谈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应该包括(按顺序):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方法选择、结果报告、文章结构安排

1、要提出问题,并且解释问题的重要性。

2、告诉读者现存文献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种贡献。

3、介绍方法,阐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简单明了地把结果或者结论告诉读者,如果他们有兴趣会认真去看论文的主体部分,否则。。

5、例行公事,要把后文的结构安排预告

不要在论文中单独出现文献综述部分,除非是学位论文写作,不然没有必要。第一,没有人去看文献回顾,对于外行来说这就是天书,对内行而言这些都是废话。文献回顾的价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贡献,告诉读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国内所谓顶级期刊的论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写得非常烂,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写作规范,也达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读者不关心过于“宏观”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风、锣鼓齐鸣,xxxx发表讲话),这种政治性高调在论文中没有意义。其次,读者不关心学派之争,不要去批评某些和你不属于一个流派的作者。最后,读者关心论文的方法和结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只字不提。

三、尾声

实证性文章的结果是报告参数,但其实这些参数的具体值并不重要。这话也许很矛盾,既然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参数进行的,为什么具体值又不要紧呢?

第一,这些参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它们不是圆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

就算你计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又能如何呢?

第二,参数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问题或者现象。从这个角度说,解读比数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于国别(或者地区)差异,很多参数并不具备普遍性,也很难真正解释世界。不能夸大参数的作用,这一点国内研究做得非常不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无限夸大参数估计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总结: 从结构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紧。因为审稿人不看内容,单凭这两部分就可以拒搞。从内容看,数据描述和模型设定最重要。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错误最集中的地方。

有朋友跟帖问如何把常见实证文章分类,我想了很久发现这个很难。所以,在本文中,我只是试图给实证文章分分类,但绝对不是什么标准分类。

本文的目的还是希望引起讨论,并把一些好的范例介绍给大家。欢迎跟帖,我会整理并添加新的意见。所引论文全部为外文资料,这样也省得涉及对国内作者和期刊的褒贬不一。(这不表明国内论文没有好的范例,请勿联想。)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提一下经常做理论文章的Lucas(Robert Lucas)。也许本文的读者大部分对实证感兴趣,或者自己就是做实证研究的,但我还是想强调下理论论文对实证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很多人选择实证领域是因为自身数学、计量统计等专业能力所限,不得不转做实证,而真正理论过硬、数学过关的经济学家一般偏向做理论。你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但这个潜规则客观存在于这个圈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我的老师们(包括我提到过一年发一篇JME的那位)都希望我选择理论方向,但我自知水平有限选择了实证研究。他们同我说:“假如你认为做实证可以不学理论,或者说逃避过理论关,那么你的论文永远是中学生水平。事实上,实证论文比理论难得多!”

这段话,我最近才慢慢明白过来。类似的话,做纯计量理论的老师也同我和我的同学说过,当然,一开始我们都不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我逐渐发现他们的话是对的,所以,我把故事写出来。希望真正想做出优秀实证论文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回到Lucas的文章。之所以说他是因为我的老师曾经提起过,现役的经济学家中有两位的文章写得好。这个“好”与经济学无关,只和英文写作有关系。其中第一个是Lucas,第二个是Acemoglu。可能,他的总结主要局限于宏观领域,不过我们不妨学习下这两位的文章。

Lucas论文:

Acemoglu论文

Acemoglu et al.,2001的一篇AER,用殖民地做IV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论文

随后,作者汇报计量结果,本文主要测量两个参数值(他们的做法有点像宏观的路子,尽管用的是微观数据),这里不展开。然后,使用几种替代性的Specification。最后总结。

纵观全文,构思巧妙,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理论模型直截了当与计量模型高度贴合,计量识别讨论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并指出不同的specification。尽管这还是没有发表的working paper,但其水平已经很高。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在世界上30-40名的经济学期刊上看到,甚至可能进入前20名。如果我们对照下自己的文章,不难发现差距是全面的。第一,问题提出的方式不如他们新颖。第二,理论模型构建不够巧妙。第三,实证部分识别难以自圆其说。

接下来,我用JDE上刚刚录取的一篇论文(Urban growth and uninsured rural risk: Booming towns in bust times)做例子:

这是标准的发展经济学实证文章,使用是国别宏观数据,与上一篇微观数据略有不同。

基本调子很简明,要讨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劳动经济学版块老大deltaatfr所言“嗯,好文章就是这样,简介几句话,把问题就说清楚了。这篇文章立意很好,提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双轨机制,这就跳出传统传导机制的束缚了。”

具体的模型推导等,这里从略,我想突出一点,关于本文最后部分的模型检验。实证论文最怕无法检验自身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而本文采用模拟值与数据值比较的办法(out of sample prediction),就是在所有国家中逐一去除一组国家(如亚太国家,撒哈拉国家、拉美国家等),然后用估计系数代入重新模拟出这组国家的城化率趋势图。这种检验直观而且有力,我们看图就知道模型的效果如何。当然,在宏观中有calibration一环,与此还有一些区别,这是题外话。

2010-8-18 23:37:55 上传下载附件(53.77 KB)

图中第一行是没有IV的结果,第二行是使用IV的结果,对比明显。

============

最后,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回答到底实证文章分哪些类。

我只能说常见的:

第一,纯实证,没有理论部分。好的纯实证文章有两种用途,第一,检验某种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第二,为了提出新理论问题寻找现实数据支持。一个比较现成的例子是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文章很多,一般不需要再赘述引力模型的原始推导过程,可以直接做计量模型。

第二,实证加理论。这样的论文是从数据而来,发现问题,然后用理论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计量在前,然后开始构建理论。这类文章其实并不多,因为太难了。

第三,理论加实证。现在大部分外文期刊的实证论文多是这个模式,有一个历史文献中有的框架(当然有所改变,看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从理论到计量模型。

如果还要细分,第三类可以再拆开:

1、引用经典理论模型,稍加修改,符合特定实证问题的要求。

2、基于基本经济学理论,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型,然后过渡到计量模型。

我自己知道和想到的暂时就这些,欢迎补充!

篇2:写实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风貌。宋代画家忠实于自然,师法造化,形成了注重写实的画风,这为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主观情感与笔墨形式美相结合,完成了画风由尚形写实向抒情写意的转变。

关 键 词:宋元山水画 写实 写意

宋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主流,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们虽一脉相承,但却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迥异的风格面貌。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山水画大多作为人物的衬景,富于装饰味,呈现出一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隋唐时期,山水画渐趋成熟。盛唐之后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以王维水墨渲淡为法的艺术形式发展了山水画的意境。这些探索与实践都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变革准备了条件。

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开始走向成熟。荆浩隐居于太行之洪谷,写生创作,他笔下的山川较唐代水墨山水有了新的创造和突破,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在其山水理论著作《笔法记》中,他提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意思是说,画家要以自己的心灵来统帅用笔,达到认识与表现的统一。“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意为笔墨与形象融为一体,自然产生韵味。这将品评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气韵生动”推广到山水画领域,这一美学原则直接影响到宋代山水画的创作。宋初以李成、关仝和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家十分注重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宋人评李、范的山水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这些差异都源于画家对客观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他们研究山川的自然特征,把对生活的感受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这种“外师造化”的观念已在宋代画家的创作实践中得以普及,构成了写实山水画的基础。北宋中期的画家郭熙在他的.著作《林泉高致》中对如何观察和表现山水作了详尽的阐述,“欲夺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这就是要画家对客观自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又要通过深刻的体验来捕捉和把握自然造化的总体神韵。

笔墨作为山水画的最基本元素,是气韵的载体,对自然山川意境的表现,要依靠笔墨作为造型语言。荆浩认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正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这里他强调了用笔的变化和用墨的韵味,他在历史上首次把“墨”作为独立的范畴来加以讨论。宋代随着山水画技法的不断完善,各种皴法相继被创造出来,并用来刻画不同形制的山川,成为笔墨造型的重要方法。在宋代绘画中,我们看到画家层层勾皴,积染出的形象是通过笔墨塑造出来的。这时的笔墨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离开了形象,笔墨就失去了对象。 山水画经历了五代、两宋的发展,尚形、写实的画风已成为当时画坛的风尚,山水画家积累的丰富笔墨技巧和创作经验,为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宋中期,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开始介入绘画,他们强调表现绘画主体的主观意趣,重视以书法入画,注意到形与意的关系,如欧阳修的“忘形得意知者寡”,郭若虚的“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同时在苏轼的《枯木图》和米芾的《珊瑚帖》中已经呈现出以草书笔法入画的明显意图。在继承宋代写实画风和文人画思想的基础上,元代文人画开始走向成熟。赵孟作为元初画坛的领袖,在元代文人画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明确地提出书画同笔的理论,为元代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图》自跋:“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意思是要以飞白法画石头,以表现石头的形状和质感,以大篆的笔法运用到枯树的枝和干的画法中,以追求一种苍老遒劲的效果。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知识分子的人格与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严格的控制和压抑,这些处于进取无门的文人士大夫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纷纷隐遁山林,寄情于诗文书画中,注重主观心境的表达和笔墨风格的表现,将诗、书、画紧密地结合起来。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被称为“元四家”,有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过着隐居不仕的生活,这就使他们有机会云游往来于江泽湖泖间,体察自然山水的变幻。同宋人一样,“元四家”从不忽略师法自然造化。

与宋人一丝不苟地运用笔墨塑造客观山水不同的是,元人在感悟自然山水之美的同时,认识到笔墨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他以草篆之法入笔,勾、皴、点结合,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全画写的意味很浓,这种线条与墨色的变化,就是笔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这时的笔墨美并未完全独立,它与客观物象一起共同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心绪。正如倪瓒所说“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画家把笔墨作为抒发自己主观心境的工具。“宋人刻画而元人变化,然变化本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由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其画风和理论不仅主宰了整个宋代画坛,对元代的山水画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元人看来,宋代严谨、写实的画风并未成为他们创新发展的桎梏。相反,经过稍加萧散的变化,形成了符合文人气质的简率、写意风格。

纵观宋元山水画的发展,从宋代写实、重再现到元代写意、重表现的风格变化,反映出中国山水画随时代而嬗变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元人的变化正得益于前人的刻画,即刻画是变化的前提,变化是刻画的必然,没有前者,后者也就无从谈起。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变化是对前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既受当时政治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又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特质,决定了这种变化只能是一种渐变和转化,而不是突变和断裂。

参考文献:

[1]何志明著 《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版。

[2]周积寅著 《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潘运告著 《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版。

篇3:写实艺术的情感

“写实”作为一种艺术方法, 主要是指真实地描绘与再现事物对象。“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 但是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 绘画, 雕塑, 音乐, 戏剧, 建筑等。写实艺术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拥有了写实艺术。十五世纪,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传统的圣经为题材, 画面通过耶稣与犹太人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冲突;十六世纪, 夏塞里奥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以幻想性的神话为题材, 这幅作品既有诗情又有文学的味道, 也有优美高雅的格调;17、18世纪德拉可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着人民》以革命内容为题材表现在法国战争时期, 人民不畏艰险, 热爱生活, 体现出为自由而奋斗的革命精神;19世纪, 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以农民生活为题材, 表现农村生活的艰苦, 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库尔贝的《风暴来临的海洋》以风景为题材, 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这些不同时期, 不同题材, 不同画家都是以写实艺术方法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那么情感是指什么呢?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比如: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情感一经产生, 便“扩散于整个的有机体, 在心脏、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的工作中留下痕迹。内脏器官都自动地参与情绪的兴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 情感是不自觉的。情感来自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并不完全为“主观”所主宰, 单凭生理情感是无法画出深刻的动人心弦的作品, 尽管情感始终是创作的动力;也只有经过理智引导和净化的情感才有画入作品的价值—这种情感为“艺术情感”。艺术情感的核心是评价情感, 是画家对客观事物“体验”即认识程度的最高水平。这样, 从生活情感到艺术情感, 再到评价情感, 便是一个情感不断深入而得到升华的过程。在写实绘画中情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米勒是法国19世纪的一个写实主义画家。米勒追求深沉质朴的农村风俗画, 他对农民的生活有着真挚和崇敬的情感。在《拾穗者》中, 农妇弯腰拾穗的劳动场面引起作者的情感冲动。虽然这幅画描绘的是夏天一个及其平凡的劳动场面, 但是作者把美丽富饶的农村自然景色放在后面, 把拾穗粒的三个农妇放在前面。突出了农妇劳动的场面, 同时画中反映出画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农民无法改变命运。虽然辛苦的劳动, 但是生活一样艰苦, 对政治风波无能为力, 只能观望。虽然是普通的劳动场面, 作品因米勒真实的表现而显得伟大, 因为他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 不是谎言, 画中蕴藏着米勒深沉的情感, 体现米勒热爱人民, 关心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伟大情感。画家情感的不断深入而使画中的意义得到升华。

写实艺术是需要情感的, 绘画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也是画家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情感表现, 也是内在的精神表现。其次他们用写实的手段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关注, 抒发心中要表现的情感。他们面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追求真实和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情感是写实艺术的基础, 写实又是使情感有了艺术的成分, 情感让画面变得更深邃有意境, 写实艺术使情感的意义更升华。画中有情, 情中有画。就像红花离不开绿叶, 绿叶衬托红花, 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19世纪, 达维特的《荷拉斯三个兄弟的誓言》, 画家再现的不是战争的场面, 而是三兄弟向他们父亲宣誓要为祖国献身的情节。男主角的斗争与姐妹们的哭泣, 形成刚与柔的对比, 三角构图, 寓动于静的造型增添了画面的紧张感。作品反映出坚韧的美德与崇高的牺牲精神, 受到革命者狂风暴雨般的喝彩。真切浓烈的绘画激情是这幅作品的灵魂与生命, 只有艺术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才能创造出至深至美的艺术境界。他的另一幅作品《马拉之死》真实地再现了雅各宾党派领袖马拉被谋杀的情形。作者用一幅极端冷静的手段传达一种极端的激愤之情。被刺马拉垂死在浴缸中单纯的可怕, 冷静的可怕。作者通过这一幅画唤起对宗教殉难者的联想方式, 强化了一种崇高感。写实艺术情感在作者的体验中孕育, 在绘画中发展, 并通过绘画的语言及全身心在艺术中宣泄, 是艺术与情感的高度融合。作品中的造型, 笔触, 节奏及丰富的色彩无不触动画家的神经、细胞及身心肌肉。作品随着画家的意念在生命中运转, 情感与写实艺术的内在生命融为一体, 随着画面的起伏而起伏, 随着画面的张弛而张弛, 随着画面的延伸而延伸, 随着画面的震荡而震荡, 其迸发的情感具有写实艺术的真切, 色彩流动、节奏韵律及艺术内在生命的一切对比特点。画家有了对艺术的深切体验, 唤起了绘画的激情, 才能很好的表达作品。可见, 情感与写实艺术二者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

同时在写实艺术中也是需要情感的。不同国家, 不同性格、风格的艺术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例如:米勒是法国19世纪一个农民画家, 深沉性格夹杂着农民质朴气息。在他的作品《晚钟》里, 米勒绘画这样的情景:暮色之中, 一对农民夫妇停下手中的工作, 虔诚祈祷, 辽阔的草原延伸到天际, 袅袅青烟悄然散开, 钟声悠然飘荡, 一切都沉浸在安详中, 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 大自然也仿佛正在溶化渐深的夜色中, 米勒用蒙胧的色调使画面充满了宁静肃穆的气氛, 观众能体会到期间蕴藏着画家深沉的感情暖流。米勒描绘的农民是勤劳淳朴的同时也是顺从、忍受和安于天命的, 这和米勒浓厚的宗教思想有关, 同时米勒大胆表达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情, 给画坛吹进一股清新淳朴的空气, 带给劳动人民形象在艺术上的重要地位, 这便是米勒绘画中别人所不具备的社会价值。另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怀斯, 他从小随父亲学画, 主要学习水彩, 后来尝试干笔画和蛋胶粉画, 其作品色彩柔和细腻, 刻画深入而洗练, 具有油画的厚重感。在他作品中可以看出怀旧和伤感的情感。《克丽斯蒂娜的世界》画面空寂的气氛, 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体现出显著的怀旧和伤感的情调。他一生只画故乡的两个村庄, 而且是两个不大的村庄, 画邻居、房子、道路、鸟、树木和草, 仅此而已。他一生着迷的就是这两个世界, 想穷尽它无尽的秘密。他的情感、好奇、热爱、包括憎恶, 也都在这里了, 艺术家把目光仅仅投射到方圆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区域, 因为他熟悉这里, 对这里的一切都怀有无比的深情。在他作品中不仅不显得局促和偏激, 反而因此有了深度和强度。他抓住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也抓住了自己的认识, 更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 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怀斯的艺术得到美国人民心灵的共鸣, 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他对生活的体验, 敏锐的感觉以及渗透他所有作品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对大自然永恒的讴歌, 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呈现。我们可以从以上举例中看出, 他们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背景, 不同的风格传达着不同的情感。一个是真挚的朴实的情感, 一个是怀旧的感伤的情调。虽然两个人不一样的情感。但都说明了写实艺术需要情感这个问题。然而从古至今写实主义的画家又何止千万呢?

写实的雕塑作品同样也有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罗丹的雕塑。罗丹不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的雕塑家, 他的意识里充满阴暗迷离带有悲剧性的色彩。他表现人苦恼灰色的精神世界, 表现人心灵痛苦的挣扎和矛盾状态, 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罗丹借助《地狱之门》来表现人类的苦难。门的上端是亚当的象征形象, 罗丹通过把他造型为倾斜和摇摇欲倒的体态, 来揭示人类充满苦恼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下面的思想者形象, 代表着最不幸的罪人和最不幸的裁判者。《思想者》全身肌肉抽搐, 好像正处在阴郁充满矛盾的苦苦思索之中。在他的姿态和表情中, 那种为难苦恼的心理被刻画得毫发毕露, 这个思想者也反映了罗丹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 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位思想者。在门的横额下面, 地域的门被分为两边, 一边是依恋拥抱, 接吻的恋人他们想双双投入地狱, 这些接吻者的爱恋和热情是罗丹极力表现的, 被认为反映了作者美好的人类理想, 门的另一边是想吃人肉却被活活饿死的饿鬼, 表明艺术家对邪恶和暴力的无情诅咒和愤怒。罗丹在《地狱之门》里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悲剧。罗丹对雕塑的贡献还在于他以一批无头、少臂、断腿的人体躯干像证实雕塑语言的宽广性, 可以说是对残缺美的一种深入探究的结果。这些肢体残缺的精灵产生于那些优美甜蜜的人体雕像之间, 残缺似乎不妨碍人体的运动。更能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残缺也不影响作品的完美, 甚至能增加作品的完美。《运动躯体》, 《飞翔的人体》, 《行走的人》等以前所未有的粗野形态展示着一种奇异的生命力和美感。罗丹的雕塑赋予形象以真实的生命力, 他为艺术贡献一生, 他内心的情感世界是细腻丰富的, 罗丹通过他的雕塑来表现他的情感。至今, 我们触摸他的作品感觉是如此真实, 甚至觉得是温暖的。罗丹说过, “没有生命就没有艺术。雕塑家要表现快乐, 苦痛的某种狂热, 如果不首先使他所表现的人物栩栩如生, 那就不可能感动我们, 因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一块石头的快乐与悲哀, 对我们是毫不相干的。”可见, 写实雕塑艺术也需要情感。

以上所说的都是西方写实艺术需要情感的问题。现在我要介绍中国的写实艺术, 他们同样需要情感。陈丹青是“十年动乱”之后最早享誉国内美术界的青年画家, 他在“文革”末期创作的表现西藏题材的力作《西藏组画》中, 以一种深沉、浑厚的笔调, 塑造了一个古朴而坚实的藏族人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具有纪念碑般的分量和气势。他表现的是极富民族性和地方性的题材。他凭着自己的感觉, 根据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画出七幅小画一经展出, 便产生极大的反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单从画面上看, 《西藏组画》确实是对现实的直观表现, 但在这现实之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为他向我们展示了从来不可能在艺术表现上的真实。那些粗犷沉默的康巴汉子取代了豪情满怀的工人和农民, 贫穷而表情木讷的喂奶农妇也不是在很多美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翻身农奴的形象, 尤其使人怦然心动的是那个朝圣的场面, 虔诚的人们全身匍匐在地上, 沉浸在宗教的迷恋中……对很多人来说, 陈丹青的这种表现手法是不可思议的, 艺术应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向人们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怎么能这样来表现生活的沉重、阴暗与迷信。陈丹青认为他只是画了他所见到的真实。一件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语言中产生效力, 并不依赖艺术家本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正是从这作品中看到了贫穷与愚昧, 而又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蕴藏在其中。《西藏组画》在题材上有着更多的启发, 他使人们从政治斗争的疲惫中看到了纯粹的人性, 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也看到了比政治精神更为强大和更震撼的宗教精神;而这些正是几十年来被政治运动弄得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陈丹青对宗教情绪的关心, 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波澜, 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在作品中。这些组画完全出自内心的需要, 所表达的情感是深远的。《西藏组画》常带有中国本土的色彩, 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气氛, 乡土的环境和画家个人情感的流露。

如果写实艺术没有情感, 会怎么样呢?那就和无本之木一样, 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来讲吧。在美术院校的时候我们所学的都是石膏, 强调的是三大面、五大调训练。长此以来, 我们的绘画激情被这些给淹没了, 甚至对绘画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学校里, 老师所强调线条的运用对我们学生来说已经达到了形体的准确表现。人物刻画手笔细腻, 在技巧上是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即使我们画的再像, 也只是临摹, 属于习作。因为我们脱离了生活, 得不到创作灵感和源泉, 以至于后来的我们不得不极力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而掩饰其创作力的枯竭。没有感情的作品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样, 完全没有喜怒哀乐, 从而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变得索然无味了。社会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调色板, 我们要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 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点又要对新鲜的事物敏感, 我们的作品才会有内容有生气, 不会单调枯燥以致于黯然失色。

总之, 一个写实主义艺术家, 情感在他的生活中的分量以及它的决定意义有多大, 观众很容易就弄明白, 画里的节奏、气氛, 一切方面的严肃和夸张, 都必须是内在的, 既有内在的根据, 也有内在的理由。既然有艺术, 就必须有情感, 我们只是强调任何情感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社会生活之中。比如说, 你突然心血来潮, 想画一种能表现出庄严肃穆, 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你自己又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 画出来的作品是虚假的, 没有真正情感流露的作品。毫无疑问, 情感是艺术的根本, 是艺术的真理, 人是有情感的。情感虽然不是艺术, 但艺术必须有情感。无论怎样发展, 艺术总像一面镜子, 能够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是艺术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写实艺术发源于西方, 在中国也蓬勃发展, 相当多的画家画写实油画是有文化原因的, 自古以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审美的倾向。写实艺术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 观众与写实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 更能产生共鸣, 从而打动人们的心灵。就拿画莲花来说吧, 在我看来, 莲花有什么好看的, 可是很多人都喜欢看, 那是因为在中国, 观音是坐在莲花座的上面, 赋予莲花一定的宗教意义, 文人笔墨让它变得圣洁, 莲花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拿竹子来说, 中国有很多人就喜欢它。那是因为文人在诗词里赞颂竹子, 用它比喻人的气节清高。还有很多物体都被人赋予一定意义, 变成一种文化符号。人们接受文化的熏陶,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人们的情感流露。情感是审美的核心, 写实艺术需要情感, 情感又使写实艺术得到升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 按照中国大部分人的审美习惯写实艺术就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 写实艺术中的情感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 还要积极参与世界性的艺术文化交流, 写实艺术才会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情感也增加了写实艺术的表现力量。

摘要:写实艺术作品与画家的内心情感关系, 写实的含义, 情感的含义;写实艺术需要情感, 情感深化写实艺术, 深入二者的关系, 画中有情, 情中有画。西方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地点的作品说明同一个问题——写实艺术需要情感, 完全出自内心的需要所表达的情感是深远的。反论没有情感写实艺术会如何?总结写实艺术的情感, 发表对写实艺术情感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写实艺术,情感

参考文献

篇4:“写实”是艺术还是照片?

——刘太乃

今年春拍已经收官,上拍数量和成交额明显缩水,低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偶有出彩的拍品,也难掩整体颓势,人气、媒体报道、评论争议也明显不如往昔,与前两年相比似乎过于冷清了。

不过作为今年各大拍卖行力推的写实油画板块一如既往地稳健,虽然没有令人惊艳的结果,但是成绩单还是不负众望,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等一批写实派大将都有高价作品成交,相对比较稳定。

尤其是在北京保利春拍上,杨飞云《静物前的姑娘》以3450万成交,王沂东的《盛装的维吾尔族姑娘》以1495万元成交,据传被收入山东藏家杜双华囊中。中国嘉德春拍,王沂东早期作品《回娘家》以782万元成交,陈衍宁《西窗声动》以586.5万元成交,杨飞云《赞美之声》以460万元成交。艺融拍卖中,陈逸飞《聚焦》以690万元成交,徐芒耀《雕塑工作室系列之二——开模》以609.5万元成交,打破了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成交纪录,郭润文代表作品《梦归故里》以575万元成交,朝戈巨幅画作《东方》以506万元成交。北京匡时春拍中,陈逸飞《音乐家系列:吹竖笛的女子》成交价为747.5万元。

今年写实油画的稳健与各拍卖行把这个板块作为重点推出脱不了关系,升温、回归、扎实、稳健在拍卖前就成了市场行情预测的关键词,并在结束后得到证实,不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和期望。除了写实语言本身的亲和力和生命力,画面唯美、欣赏门槛低、伪作少也是众人热衷追捧的重要因素,翰海拍卖油画部的柴宁认为,“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产量少,市场流通的数量也少,加之有比较固定的收藏群体,必然导致这一板块的稳定” 。

目前中国本土藏家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收藏体系,话语权慢慢回归,写实油画有稳定的收藏群体。然而,新藏家尤其是年轻一代藏家的进入却引起部分人的质疑:这是否引起审美诉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收藏方向的颓变?

是艺术还是简单的复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提到写实油画创作存在的问题:“以技术精到遮蔽精神性的苍白。以风格上的表面模仿代替个性的创造。一招鲜的老面孔之反复出现透露出安于停滞的态度。用矫揉造作的描写怀恋陈旧的富态闺惰生活。”时至今日,这样的问题依然没有改观,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钟涵认为是部分画家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迎合受众口味,尤其是有购买力而文化贫弱之辈的口味,“油画有作为装饰和身份摆谱的用处,又好像有某种‘高贵’价值,于是庸俗趣味在此滋生。社会上缺乏有效的人文机制的力量予以制约,虽然私下议论痛感其害,却在公开场合心照不宣,难以听到有效的质疑声音”。

随着财富阶层的日渐精英化,买家审美品位的提高定然会从根源上消减庸俗化,但是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人文机制的规约却并不好构建,目前的批评仍然是被利益绑架的,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品格不利于批评的规范化。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品位的培养,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褒贬。

目前,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方法也存在一些争议,画家直接画照片,或者通过扫描设备协助创作,有些人认为这样会削减作品的绘画性和收藏价值,唐炬就是其中之一:“照相、扫描制作出来的所谓作品不会入我眼。”而有些持相反看法,比如台湾收藏家刘太乃认为画照片和扫描只是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技法,并不会消减作品的绘画性,关键是看作品的情感部分,能否动之以情。

2009年,燕娅娅因涉嫌抄袭摄影作品被告上法庭;去年曾梵志的《雪豹》被指抄袭摄影作品而惹争议,人们在围观的时候也在思考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挪用与抄袭的界限问题,然而在艺术史上的挪用使得这一行为变得合理。退一步想,创作的素材和描绘的对象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画照片与写生有什么本质区别吗?结果都是经过艺术家再创作的主观产物罢了,是不是优秀的作品还是要看画家创作的激情和作品蕴含的精神性。

选择投资还是投机?

艺术品收藏是种长期的投资,收藏乐趣和投资收益并不矛盾,真正的藏家追求的是艺术品带来的怡情,渔利只是附属,刘太乃一语中的:“这是艺术,谈钱俗了。”

而投资者无非就是渔利先于怡情,但不会完全忽视艺术价值。虽然在艺术市场这口大锅里抢饭吃,投资者带来的资本拉动了市场需求,耳濡目染之下市场也会把投资者培养成收藏家,但无奈其中夹带着不少投机分子,给艺术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在投机者眼里,只考虑升值问题,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作为选择艺术品的标准,大有“这是投资,谈艺术傻了”之态。

市场专家们频频建议投资者在追求投资价值时不要忽略了艺术价值,刘太乃认为:“艺术品是可以隔代继承的,是可以交给下一代的,海外的藏家与中国的藏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在中国,一个人买一件艺术品花10万,短时间后转手卖30万,这就被认为是成功的案例,但其实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健康的,频繁地买和卖,投资与投机心理会导致艺术家作品的重复性,从而稀释作品的价值。如果抱着投资的心态购买中国艺术品,在未来的几年可能会比较失望,赔钱的可能会比较大。在中国的投资氛围下,创高价是不奇怪的,买进高,卖出也高。就长期持有藏品的收藏家来说,不会选择太贵的艺术品,因为太贵的作品风险比较高,只有投机型的才会选择高价作品,因为买卖频繁。”

由于学术地位、艺术价值和市场表现被认可,当下的名家力作被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热捧,有些投资者认为应该投资那些价位相对较低的成长中的画家的最重要的作品,等其市场成熟起来以后,收益会更加丰厚。但是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选择哪些画家的投资价值比较大、风险比较小呢?毕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艺术家是否具有潜力和生命力,尤其是写实类画家大多数没有画廊代理,作品分散,不好把画廊当做一个风向标和参照物。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倒认为可以通过学术机构和大型展览寻觅那些有才气、有想法、有志于艺术的潜力股,多圈定几个,进行长期投资,总会有几个艺术家能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即使赌输了,由于买进的价格便宜,也不会亏。

篇5:怎样写实操型技师论文

技师职业能力鉴定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操作技能(应会)考核、专业理论知识(应知)考核、技师论文写作与答辩。对于技师班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应该是拿手好戏;专业理论知识虽说不是强项,但经考前复习强化,达到基本要求还不成问题;最大的难题往往是论文写作。难在何处?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明怎么写。

一篇好的技师论文首先要有好的选材,选材不当则无法写出好论文;其次,便是写作方法。要写好技师论文,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技师论文及其选材

1.技师论文

技师论文是讨论或探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是一个人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反映,通过技术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可以考评一个人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能力。技师论文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实操型、理论型、报告型和详述型。在工种技师论文中,实操型论文占绝大多数。这类论文突出其实践性,它往往是具体的某种工艺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实用性和创见性是其两大特点。所谓实用性是指内容具有实用价值,创见性是指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不是实际操作过程的简单罗列。需要指出的是,各类技师论文,还必须具有成功这一共同特点,即论文结果必须是成功地提高了某项指标,或是某方面改进或是发明创造。

2. 技师论文的选材

选材即确定写作内容,是技师论文写作的首要问题。选材时,以下三点不容忽视:

(1)最好是本人所从事的专业范围

一般而言,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通常是自己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有成绩的。只有在该范围内选择写作题材,才能得心应手。

(2)最能反映本人专业水平的事例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肯定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也曾经解决过一些难题,这是技师论文的最好题材。将它们归纳整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性结论,就可以写出好的论文。

(3)内容真实可靠

大多学生通常在技师鉴定考核临近时,才想起寻找写论文的题材,由于平时没有积累,往往弄得手足无措。为了应付,就出现了诸如抄袭他人论文、网上下载论文、甚至购买论文等怪现象。

二、技师论文的结构与写作要求

技师论文与其它论文(如学术论文等)有很大差异,它讲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使表达的层次清晰,技师论文规定了标准格式,使写作者有章可循。按照标准规定,技师论文的格式应由标题、署名、摘要、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组成。

1.关于标题

标题即论文的题目,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拟定标题时应仔细斟酌,如果标题不能完全涵盖论文的主题,则可添加副标题。

对标题有三点基本要求:首先,标题与论文的内容一致;其次,标题文字力求精炼,一般不超过20字;第三,标题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使人看了产生阅读的兴趣。

确定技师论文的标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避免不规范的专业术语。

(2)避免涵盖范围过大的标题,如谈谈数控加工、论数控加工工艺等。

(3)标题应有专题性,通常只针对某专业中一个独立问题,或者某独立课题的某一部分。

(4)选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当确定了值得一写的内容后,通过归纳整理,再进行标题的确定。

(5)标题应由一句话构成,标题中一般不宜使用标点符号。

(6)标题是论文中心内容的体现,措辞应准确、有吸引力,不能太肤浅。

另外,为了便于检索,应尽量在标题中包含那些在文献索引中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关键词。

2.关于摘要

摘要即内容提要,是技师论文内容基本思想的浓缩,它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并揭示研究成果。

摘要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论述目的、论述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基本结论及所研究问题的适应范围及所起作用等。撰写摘要时要遵守ISO和GB的有关规定,不要在其中引用图标、公式、化学结构式等。

摘要本身是完整的短文,能独立使用,字数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之间。

3. 关于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从标题、正文和摘要中提炼出来的,能够表示技师论文主题内容特征、具有实质意义。

关键词是技师论文核心宗旨的概括体现,为了高质量地选取关键词,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分析论文的核心宗旨,使读者既能概括核心宗旨,又能大致判断论文论述的内容;二是关键词应精炼且有唯一性,不出现同义词和近义词;三是用语规范、准确。

关键词可以选用名词、动词或词组,诸如专业术语、产品型号等。应尽量采用本专业中普遍公认的词汇作为关键词。一般要求在技师论文中附上3~5个关键词。

4. 关于正文

正文是技师论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实操型技师论文的正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在文中要使读者感觉到作者的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创造性工作的成果。

实操型技师论文的正文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实际操作对象的技术原理。应简要说明实际操作对象的工作原理,实际操作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实际操作过程、调试和管理方法等。

(2)实际操作的技术对象。这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必须从其应用背景、技术特点和实际操作方法等方面加以论述。当然,对于已有的材料、设备和传统的工艺方法作简单介绍即可。如果是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内容或者采用新的操作方法等,就应当从技术改造和创新所用方法的理论依据、基本原理、详细结构、条件以及所使用的整个技术装置的基本情况、原材料规格、性能、测试手段和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叙述说明。

(3)实际操作基本步骤。该部分主要说明实际操作方案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并要说明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因素及其依据等。阐述操作方法和程序要抓住主要矛盾,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理顺次序,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来叙述,并注意所述实际操作程序的科学合理性和逻辑连贯性。要从是与非、成与败、优与劣等方面详细阐述。

(4)分析与讨论。实际操作的目的是要从中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此目的只有通过分析和讨论才能达到。因此,该部分对于技师论文至关重要,写作时应满足以下几点。首先,不能脱离科学的基本原理。其次,要对操作的实际手段与过程加以讨论,突出介绍在实际操作中的新发明和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并通过分析说明新发现的内在必然性或偶然性。如果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并提出进一步探讨的建议。

(5)结论。主要总结从实际操作性技术工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它是论文的精华。结论要突出核心,强调重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用词要客观恰当,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可过于夸张和绝对化。

5. 关于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论文中需要解释的词句加以说明,或是对论文中引用的词句、观点注明来源出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的方式(即在论文的末尾加注释);论文的末尾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的目录。

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为:

(1)图书:按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版次、页码的顺序标注。

(2)期刊:按作者、篇名、期刊名称、年份(期号)、页码的顺序标注。

(3)报纸:按作者、篇名、报纸名称、年份日期、版次的顺序标注。

篇6:写实艺术论文

虚与实是一切文学艺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以虚写实就是一种侧面渲染、烘托的写法。它不直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而是借助于他人、他物进行间接表现。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突破实际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浓化作品的艺术氛围。

侧 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在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形式中被广泛地运用。汉代著名的乐府叙事诗《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就是侧面烘托法。第一段写罗 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 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 事务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时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 用来说明本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为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在形貌方面)更为敏 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兴趣。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 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描显得更加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正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清代学者陈祚明对此评道:“写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采菽堂古诗选》)

《水浒传会评本》中有这样一层写鲁智深的文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和尚来,喝到:“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金圣叹批曰:“乃今观其叙述之法,又何其诡谲多变,一至于是乎!第一段先飞出禅杖,第二段方跳出胖大和尚,第三段再详其皂布直裰与禅杖戒刀,第四段始知其为智深。先言禅杖而后言和尚者,并 未见和尚„„先言胖大而后言皂布直裰,惊心骇目之中,但见其胖大,未及详其脚色也;先写装束后出姓名者,公人惊骇稍定,见其如此打扮,却不认为何人,而又 不敢问也。盖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这是总批,原文中还有夹批:“看他先飞出禅杖,次跳出和尚,恣意弄巧,妙绝怪绝。” 看过这些批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行文以虚写实,这比正面直接描写人物外貌、穿着、事先点出姓名来,要活泼得多,节省得多,而且节奏快,气氛也紧张了,在读者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急迫感。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沃尔夫岗·伊塞尔说:“作品只有激发读者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他作品本文的意图。”上面这段引文,就有着“激发读者的想象”的效力。

再如李白《梦游无姥吟留别》一文开关是这样写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起笔先写传说中的仙境,借“海客”说出;再言天姥山于云霞明灭中的时隐时现,以“越人语”道明。这就把天姥山的缥缈难求烘托出来,起句诱人。不着“实”而着“虚”,为下文的“梦游”涂上虚幻的色彩。

其实,艺术的表现手法往往有相通之处。唐代著名仕女画家周昉,画过一幅“背面欠内人(教坊歌伎)画”,苏东坡看后大加赞美。他把观画的感受写成一首《续丽人行》:

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

此画妙就妙在“背立”二字,即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引起观赏者的无限遐想,从而表现“无穷”的画意。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

美人背依木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回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以上评论足见侧面烘托渲染法在诗文和绘画中的艺术感染力。明代学者李东阳说:“正直叙,则写于穷尽而难于感发,”而侧面描写则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生活体验,进行艺术的欣赏,从而体会作品的“弦外音,味外味。”(沈德潜《说诗卒语》)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理论家莱辛在美学论著《拉奥孔》中说:“诗人啊,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描绘出来,那你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

可见侧面烘托法的妙处。写作中巧用此法行文,可以收到“烘云托月月更美,不雕明月月自出”的神奇效果。

[例文展示]

我喜欢读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如果有人问我:天下万物,你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喜欢读书。是的,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在我的心目中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我 喜欢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如是说。其怡情也,最见于当一个人独处幽居,读名著时为书中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 与同学争论问题时不时地旁征博引,大有“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之势。把同伴说得服服贴贴之时,心中便升起一种幸福感:读书真好。其长 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时。书中学到的公理、定律等知识在这里都大放光彩,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等哲理在这里都大显神通。

我 喜欢读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知者。”只有感到读书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相知的朋友,只要一打开书,我就 会完全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这时,世界就向我款款走来,我一睹再睹了孔圣人的睿智渊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领略了林肯的善良和伟大、莎士比亚的泉涌文 思、鲁迅的笔法、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读书使我蹒跚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间,好不惬意,好不快活。我漫步于先哲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认真思考,认真汲 取,真是高兴。

我 喜欢读书。书,魅力无穷,它将历史写就,它能揭示未来。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读书倾向于寻求一种心的指引,寻求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 一本好书,我在不断地剖析自我,洞悉灵魂,一种顿悟的惊喜,一种痴迷的恋情,一种未有的体验,一种说不出的好感觉,尽在其中,美不胜收。

哦!我喜欢读书,它能使我更加充实自己。著名作家肖复兴致语高中生说:“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失去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失去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赢得什么都不 重要,更重要的是赢得知识。”为此,我要珍惜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抓紧时间读书,读好书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例文评点]

虚处著笔写华章

本 文的美主要表现为构思美和语言美。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喜欢读书的种种表现,而是侧面展示“书在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书的世界的精彩、书对‘我’的生 活、心灵的影响”,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中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新颖。作者用“我喜欢读书”这一中心句贯穿全文,不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而且使主体 段落之间有了一种整饬美,从这我们又能看出作者构思的精巧。至于文章的语言,有“情感美、哲理美、整饬美、精炼美”等诸多优点,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咀嚼了。

上一篇:面试技巧精心准备下一篇:小学读后感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