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2024-04-20

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精选11篇)

篇1: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0 引言 天云杂1号杂交棉是石河子下野地试验站于以自育早熟抗病品系为母本,以优质耐病品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而成.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该品系在抗病、早熟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

作 者:刘建喜 吴中强 作者单位:刘建喜(新疆兵团种子管理总站,乌鲁木齐,830011)

吴中强(石河子下野地试验站,新疆石河子,832061)

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3)分类号:S5关键词:

篇2: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本文通过对天协1号双亲主要特征特性的观察,结合近几年该组合制种实践,提出了天协1号高产制种配套技术措施.

作 者:刘平朱国邦 汪亚明  作者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9 15(2) 分类号:S511.2+2 关键词:天协1号   特征特性   制种技术  

篇3:富优1号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

1 富优1号亲本特性及高产田块的产量构成

1.1 亲本特性

富优1号是由Ⅱ-32A为母本、R21为父本组配育成的杂交稻组合。

1.1.1 R21:

苗期分蘖力弱, 叶片直立, 主茎15~16片叶。穗短, 粒圆形。耐肥, 抽穗快。开花快、集中, 花粉量中等。恢复力强。在平昌3月下旬播种, 播抽期为118天左右。

1.1.2 Ⅱ-32A:

分蘖力强, 生长繁茂, 叶片竖立, 叶色较深。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主茎叶片数15~16片。平昌4月上旬播种, 播始历期106天左右。抽穗不整齐, 主茎快, 分蘖慢。花期长, 穗型大, 花时早, 柱头外露率高, 结实率高。

从父母本花期来看, 母本比父本提前抽穗1~2天, 易取得高产;从花时来看, 父、母本盛花时较接近, 花时吻合, 有利于异交结实率的提高。

1.2 富优1号制种高产田块的产量构成

从制种亩产300 kg以上的高产田块穗粒结构分析, 亩有效穗17万~20万穗, 每穗总颖花数130~140朵, 结实率50%以上, 千粒重26 g左右。和一般田块相比, 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亩有效穗增加了1万~2万穗, 二是结实率提高了5%~10%。所以, 亩产300 kg以上高产制种的策略是:母本保足穗, 父本争大穗, 主攻异交结实率。

2 富优1号高产制种技术

2.1 合理安排差期, 确保花期安全相遇

平昌县3月中下旬气温开始回升, 4月逐步趋于稳定, 7、8月气温高, 光照足, 有利于抽穗、扬花、结实。Ⅱ-32A喜温喜光, 7月20日左右始穗为佳, 并以此推算父母本播种期。

R21一半芽谷、一半干谷, 于3月20日同时摆播;Ⅱ-32A于3月31日至4月3日干谷均匀撒播, 母本与父本播差期为时差12~14天, 叶差1.8~2.0片叶。

2.2 培育壮秧, 打好高产基础

2.2.1 父本:

R21按10.0 cm×10.0 cm双粒摆播, 规格湿润盖膜育秧, 促进营养生长良好, 个体发育健壮, 有利于早发苗, 保足穗、促大穗, 延长开花期, 增加花粉量。秧龄45~50天, 单株分蘖8个以上。

2.2.2 母本:

Ⅱ-32A营养生长期长, 为充分发挥其大穗的优势, 采用湿润稀播盖膜育苗, 保温、保湿、防鼠雀, 提高出苗率, 出苗整齐。秧厢亩播种量为4~5 kg, 秧龄30~35天移栽, 单株带蘖3~5个。

2.3 合理安排行比, 插足基本苗

2.3.1 行比:母本厢宽2.7 m, 父母本行比2:15或216为宜。

2.3.2 父本:

双行播种, 行距40 cm, 株距20~25 cm。干谷芽谷苗相间栽植, 四周以栽植芽谷苗为主, 小窝三角形栽插, 每亩1600~2000窝, 亩植基本苗5万左右。

2.3.3 母本:

株行距16.7 cm×16.7 cm, 亩插1.8万窝左右, 亩基本苗16万~18万苗。

2.4 加强田间管理, 搭好丰产苗架

为了不失时机地使父母本搭好丰产苗架, 必须做到一栽就管, 形成丰产长势。

2.4.1 施肥:

方式上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 每亩施用水稻制种专用复合肥30 kg、有机肥1000 kg作底肥, 移栽后7天亩用尿素5.0~7.5 kg追肥一次。当幼穗分化进入Ⅴ期初, 对缺肥田块亩施尿素2~3 kg作穗肥, 确保父母本早发、发足, 但不徒长, 稳健不早衰。

2.4.2 浇水:

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 足水抽穗, 干湿灌浆, 以达到增粒增重的目的。

2.4.3 病虫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特别注意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等病虫的防治。

2.5 采取辅助措施, 提高异交结实率

2.5.1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O:

根据Ⅱ-32A具有植株高、穗型大、包颈度轻的特点, 九二O的用量不宜过多, 一般亩用18~20 g为宜。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 也可以防止植株节间拉得过长而引起倒伏, 有利于提高柱头外露, 达到增加异交结实率的效果。用法上应相对集中, 采取“前轻、中重、后补”的方针, 母本抽穗15%左右时亩用4 g, 抽穗达到50%时轻割叶或不割叶, 亩用8~10 g, 第二天或隔一天亩用6~8 g喷植株中下部即可。

2.5.2 人工辅助授粉:

做到“重视第一次, 连授二三次, 推迟第四次”, 同时改变重视盛花期、忽视中后期授粉的做法。实践证明, 高节位分蘖及穗中下部颖花开放时, 继续授粉对提高异交结实率仍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2.6 去杂防杂, 确保制种纯度

篇4: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超级杂交水稻;推广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经验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68-2

我国于1996年提出了实施超级稻育种设想,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杂种优质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近几年来,富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超级杂交水稻的示范推广工作,把它列为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促使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及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一套以“精量播种、培育壮秧、宽行稀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核心的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目前,已经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为我县实现粮食总产稳步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1 适宜播种期的研究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3月1日,3月5日,3月9日,3月13日,3月17日播种。试验设三次重复,进行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的面积为0.0015hm2。栽植密度: 15万丛/hm2,单本插。苗秧龄为19d。试验于2008年早稻在麦岭镇麦岭村进行。结果如下:

表1 播种期对中浙优1号生育期的影响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中浙优1号的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都相应的延迟(见表1),具有迟播种迟齐穗迟成熟的特性,营养生长期的时间较稳定。早播种可明显提早抽穗、提早成熟。根据试验统计,中浙优1号播种期每提前4d,成熟期则能够提前2-3d;3月1日播种处理的始穗期、齐穗期均相应提前4d,而成熟期提期前了2d;富川县为双季稻区,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为了不影响当年的晚稻生产,早稻一般要求在7月20日前成熟收割。从试验结果看,中浙优1号在富川种植于3月1日、5日、9日播种的均能以7月20日前成熟;3月13日播种的在7月22日成熟;3月17日播种的在7月25日成熟。

2 适宜栽植密度的研究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每公顷栽10.5万穴,13.5万穴,16.5万穴,19.5万穴,22.5万穴,于2008和2009年早稻连续两年在麦燕镇大坝村进行。结果如下:

表2 优1号不同密度的产量及经济性状

2.1 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经过两年的试验(见表2)可知,在双季稻区的早稻栽培,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当栽植密度在10.5-13.5万穴/hm2之间时,随着密度的降低,产量逐渐增加,栽植密度为10.5-13.5万穴/hm2时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的产量。

2.2 不同密度对穗粒结构的影响 不同密度经济性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见表2),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密度过大导致处理5比处理4有效穗数略减,每丛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稀植利于每丛有效穗数的增加和形成大穗。

3 不同施肥方法的研究

表3 优1号不同施肥方法的经济形状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基肥:促花肥=6:4;处理2基肥:分蘗肥:促花肥:促花肥=5:2:2:1;处理3基肥:分蘖肥:促花肥=6:2:2;处理4基肥:分蘖肥=4:6;处理5作基肥一次性施。每hm2施纯氮100kg。

不同施肥方法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均衡施肥有利于促进分蘖,颖花的分化和减少颖花的退化,施穗肥能提高水稻功能叶的氮素含量,增强功能叶的效率,从而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处理2产量最高,分别比处理5、处理1、处理3、处理4增产11.47%,9.81%,4.57%,4.32%。

4 中浙优1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1)中浙优1号属感温性较强超级稻组合,提早播种能明显提前抽穗成熟,有利于当年晚稻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在富川县双季稻区早稻栽培,要适时早播,尽量早插。建议播种期不应迟于3/10日。过迟播种,成熟期也随之推迟,影响晚稻生产。(2)实施短秧龄、中苗移栽可以实现低节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发挥其分蘖优势。一般采用19d左右的中苗移栽可提高农民移栽秧苗时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形成大穗,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3)适当稀植,有利于增加根系,促进单株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减轻纹枯病发生程度,采用强化栽培技术适宜密度为每公顷栽插13-16万穴。

5 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5.1 硬化秧苗 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前期秧苗素质的提炼,以提高分蘖苗的成穗率。壮秧培育技术措施即以三叶期前的高氮重肥促进,中期控苗提炼,后期促壮调节的肥料运作方式,较好地保证了四叶期前秧苗低位分蘖的早发和二次分蘖健长,避免连续平衡促进的秧苗中后期分蘖集中,苗体嫩绿,移栽后分蘖苗过多消亡。提高分蘖苗质量,增多有效穗数,这为水稻实现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强化茎秆 倒伏是水稻超高产的最大障碍。超级杂交水稻具有穗大粒多粒重的特点,为避免高肥水管理后期倒伏的风险,在栽培管理上应注重强化茎秆的培育,提高其抗倒伏能力,使相应生长群体的茎秆得到有效增粗和强化,素质群体质量得到提升,为超高产潜力的挖掘,坚实了高质苗架发育基础。

5.3 主攻粒重 在栽培措施方面,要加强促进粒重均衡,即通过对后期生长的调节管理,使营养转化得到合理利用,促进了谷粒发育的均衡,使结实率、千粒重相应发育关系得到了同步一致的协调,经济结构性状更显优化,并得到了相对稳健的提高。促进了灌浆结实期营养养分的有效吸收和秸秆贮藏物质的转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闵绍楷,程式华,朱德峰.中国超级稻育种及生产示范概述[J].中国农业信息.2002(12):30.

[2] 雷振山.超级杂交水稻在信阳的示范推广研究 [D].华中农业大学,2006.

[3] 项雄,倪日群,王铁忠,陶开战.中浙优1号在温州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6(05).

篇5: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秦优10号为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增产潜力大以及适应性广等特点.笔者根据多年试验和生产示范情况,提出了秦油10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作 者:吴琼 强光华 作者单位:吴琼(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宣城,242053)

强光华(宣州区文昌镇农业综合服务)

篇6: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1 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与植物学特性

卓玉1号适宜在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毕节地区、六枝特区和铜仁地区的海拔1 500 m以下、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全生育期127 d, 比对照黔单16短1 d。株型半紧凑, 株高280 cm, 穗位高101 cm。幼苗长势强, 叶色深绿。雄穗平均分枝10~13个, 穗长18.9 cm, 穗行数17.7行, 百粒重33.5 g。颖壳浅紫色, 花药紫色;雌穗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 籽粒黄色, 穗轴白色。

1.2 品质与抗性

经农业部谷物监督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粗蛋白9.44%, 粗脂肪3.76%, 淀粉75.73%, 赖氨酸0.31%, 容重794 g/L。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虫害鉴定结果: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1.3 产量表现

2010年省区域试验F组平均产量9 328.5 kg/hm2, 比对照增产12.62%, 增产极显著;2011年省区域试验F组续试平均产量8 976.0 kg/hm2, 比对照增产9.12%, 增产极显著。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153 kg/hm2, 比对照增产10.88%, 16个点次全部增产。201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583.0 kg/hm2, 比对照增产7.88%, 5个试点全部增产。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早播, 培育壮苗

播种时间取决于移栽时间和茬口安排, 以当地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 盖膜后可使膜内温度提高到11℃以上即可播种。一般低热河谷地区宜在2月底至3月初播种;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宜于3月10日至4月5日播种, 高海拔山区宜于4月5—15日播种。播种量22.5~30.0 kg/hm2。该品种植株稍高, 采用营养块育苗移栽效果更好, 一般在2叶1心至3叶1心时移栽为宜, 应选择适宜的土壤墒情和气候适时移栽[1]。

2.2 施肥与田间管理

采用单株定植, 种植密度4.50万~4.95万株/hm2, 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目标产量确定肥料用量。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 早施苗肥, 重施穗肥, 巧施粒肥。底肥一般氮、磷、钾、锌4种元素玉米专用复混肥600~900 kg/hm2, 移栽时施清粪水22.5 t/hm2淋窝活棵[2]。结合中耕除草, 5~6叶及时施苗肥, 一般用尿素75~150 kg/hm2对清粪水22.5 t/hm2淋施。重施穗肥, 11~13叶时即大喇叭口时期用尿素225~375 kg/hm2, 穴施结合中耕培土防倒伏。抽穗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 (铵) , 密度大可在穗未抽出前结合喷施玉米健壮素;灌浆期施尿素30~45 kg/hm2, 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 (铵) , 增粒壮籽[3,4]。

2.3 及时防治病虫害

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苗期防治地老虎, 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成熟后及时收获, 脱粒, 晾干贮藏[5,6]。

参考文献

[1]郭乐群.玉米高淀粉品种秦单5号的选育研究[J].玉米科学, 2003, 11 (3) :50-51.

[2]刘伟, 张世英, 于艳.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吉东17的选育及应用[J].玉米科学, 2006, 14 (1) :81-83.

[3]段明禹, 舒中兵, 胡章凯, 等.不同种植密度对遵义地区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0) :9-10.

[4]夏远峰, 许明学, 柳迎春, 等.玉米杂交种吉单261的选育研究[J].玉米科学, 2006, 14 (1) :87-89, 91.

[5]毕世敏, 舒中兵, 申萍, 等.遵义地区部分主推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析[J].种子, 2012, 7 (31) :118-120.

篇7:吉杂迷你一号黄瓜栽培技术

2. 育苗

①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在50~55℃温水中不断搅拌5~10分钟,然后取出在20~30℃水中浸4~6小时,搓洗掉种子表面黏物,甩干后放在28~30℃温度下催芽,新种子12~16小时即可出芽。

②适时播种。用陈草炭加田土作为育苗土,播前平整床面,用温水打足底水,先在床面上撒1薄层土再播种。播后覆土1厘米厚,并覆盖地膜,当小苗80%出土时揭去地膜。采用营养土育苗的需进行床土消毒。

③移苗。当子叶充分展平到真叶破心前分苗到营养钵中,在正常条件下出苗4天内结束分苗,每钵1株,营养面积为10厘米×10厘米。营养土用草炭(或马粪)、腐熟鸡粪、田土按4∶3∶3的比例配成,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400~600克磷酸二铵和800~1000克硫酸钾。分苗后2~3天以保温保湿为主,3天后再通风降温,防止秧苗徒长。

④苗期管理。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5~30℃;80%出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保持在15℃左右;移苗后为促进缓苗,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不低于15~20℃;缓苗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0℃,夜间不低于12℃。定植前5天进行低温炼苗,主要采取适当控制水分、加大通风量的方法,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最低气温控制在5~8℃。一般在播种前和分苗时浇足底水,其他时间根据情况酌情浇水,炼苗期间尽量不浇水。壮苗标准:日历苗龄35天左右,株高17~20厘米,4~5片真叶,茎短粗,初现雌花瓜纽。

3. 整地做畦

①土壤消毒。为了减少土传病害,要隔3~5年进行1次轮作。定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硫磺粉900克、敌百虫500克、锯木屑500克,或百菌清烟雾剂分几处点燃进行熏烟处理。

②整地、施肥、做畦。入秋前深翻整地。春季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一般每亩需优质腐熟农家肥8000~10000千克,配合施入50千克磷酸二铵,采用开沟深施,避免污染环境,1/3深施,2/3撒施。将肥料与田土充分混合后起垄做畦,畦高20厘米,宽60~65厘米,畦间距40~45厘米。垄栽时垄距为60厘米,垄高15厘米。畦垄上覆地膜,有条件的可铺设滴灌带,通过膜下灌水和滴灌系统降低空气湿度。

4. 定植 当10厘米土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定植。定植要选在几个阴天后的第一个晴天进行。畦栽的为一畦双行,畦内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垄栽时株距25厘米,先浇定植水,定植后叶面喷施糖尿液(白糖∶尿素∶水为1∶1∶200),以提高植株抗性。

5. 田间管理

①生长前期管理。此期以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为主,当温度降至15℃时要使用火炉等辅助增温设备。缓苗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8~30℃,夜间不低于18℃。缓苗后要采取四段变温管理:即8~14时温度控制在25~30℃,14~17时在25~20℃,17~24时在15~20℃,24时至次日日出前在15~10℃。空气相对湿度缓苗期控制在80%~90%,开花结瓜期在70%~85%。定植后1周浇缓苗水并随水施1次肥,每亩施尿素5千克左右。定植到根瓜坐住这段时间,采取不旱不浇水的原则,根瓜坐住后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有机肥500千克,然后开始灌水促秧、促果。浇水后及时绑蔓,绑蔓时要抑强扶弱,使黄瓜的龙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发生侧枝时要及时摘除。

②生长中期管理。这一时期既要保持适温,又要大肥大水,还要做好植株调整。温度的调控主要通过放风来管理,放风的原则是先通顶风后通底风,阴雨雪天气也要揭开草帘,并适当放风,以排出温室内的潮气,当夜间室外气温达到15℃以上时要昼夜通风。

结瓜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每5~7天浇1次水,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追肥要少施勤施,每隔1次灌水追1次肥,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下午放风排湿。为提高植株抗病性,要定期叶面喷施0.2%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

③生长后期管理。这一时期进入采收顶瓜及回头瓜阶段,主要是加强病虫害防治,避免植株早衰。大棚栽培在植株25~30片叶时摘心,温室栽培当植株爬满架时摘心。摘心后要重追1次肥,以促进回头瓜生长。在温湿度管理上除加大放风量来控制外,还可通过覆盖遮阳网降温。此阶段要减少灌水次数,以降低湿度,控制茎叶生长,促使养分回流,直到回头瓜开始发育时再恢复正常浇水;追肥以钾肥为主,适当补充氮肥。

6. 病虫害防治

①总的防治原则。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进行防治,不打保险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化学药剂防治需符合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优先使用粉尘剂和烟雾剂,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合理混用,轮换用药,控制用药次数,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时间。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认真执行药后安全间隔采收期:夏季为5~7天,春、秋季为7~10天,冬季为10~15天。

②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病虫害有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黑星病、炭疽病、斑潜蝇等,可分别用15%霜疫清烟剂、40%斑枯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混合液、2%武夷霉素200倍液、20%斑潜净微乳油1500倍液等防治。

篇8: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1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

1.1 龙葵杂1号

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胞质雄性不育系84102-6A为母本, 龙R5为父本杂交育成。198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龙葵杂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育成的黑龙江省首个油用向日葵杂交种。该杂交种属中熟种, 生育日数104~110 d, 株高194 cm, 叶片数30~34片, 花盘直径18 cm, 无分枝。花盘平展, 倾斜度4级, 子叶下幼茎淡紫色, 幼苗势中等。花色橙黄, 花粉量较多, 亲合力强, 结实率80%左右, 单盘粒数1122粒, 恢复率100%。盘中籽粒排列紧密, 口紧不落粒。籽粒黑色, 卵圆形。百粒重5.7 g为中粒种。皮壳率28%, 籽仁含油率52.7%, 籽实含油率37.96%。由吉林、黑龙江、山西和新疆等省 (区) 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 该杂交种具有耐菌核病、高抗霜霉病兼抗锈病等多抗性特点。

1.2 龙葵杂2号

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88101A为母本, 龙R5为父本杂交育成。199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种, 生育日数110 d左右, 株高192 cm, 茎直立无分枝, 叶片、花盘直径数分别为35~40片、20 cm以上, 平盘, 籽粒黑色, 卵圆形, 排列紧密。单头粒重、百粒重分别为>60、6.6 g, 为中粒种。恢复率、结实率分别为100%、>80%。在黑龙江省籽实含油率40.09%, 比龙葵杂1号 (CK) 高2.13%。龙葵杂2号耐 (中抗) 菌核病, 高抗螟虫, 兼抗叶斑病。1991—1992年2年全省区域试验, 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894.0、2 229.0 kg/hm2, 比对照分别增产22.7%、17.2%。1993年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787.5、1 966.5 kg/hm2, 比对照分别增产14.8%、9.6%[1]。

1.3 龙葵杂3号

用同型恢复系8814、经济作物研究所胞质雄性不育系88101A分别作父本、母本杂交育成。1993—1994年在肇州县、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产量鉴定试验;1995—1996、1996—1997、1997年分别参加全省向日葵区域试验、全国联合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同时进行田间检验、抗性鉴定、田间鉴评和油脂分析等, 完成全部育种程序。1998年2月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种, 生育期112 d, 株高、花盘直径分别为186、21 cm, 无分枝, 平盘。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28.0%, 百粒重6.6 g, 籽粒黑色, 卵圆形, 籽实含油率39.1%。1997年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881.6、2 408.2 kg/hm2, 分别比对照增产25.1%、19.2%[2]。

1.4 龙葵杂4号

用同型恢复系S277R、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0南118A分别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1997—2001年进行2年鉴定试验、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 于2001年育成。2002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品种, 生育日数110 d左右, 株高、花盘直径分别为180、21 cm, 茎粗2.7 cm, 无分枝, 平盘。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27.2%, 籽粒黑色, 卵圆形, 百粒重5.9 g, 籽实含油率44.03%, 比对照种龙葵杂1号高0.6个百分点。2001年生产试验, 籽实产量2 316.3 kg/hm2, 油产量1 019.9 kg/hm2, 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2.1%和24.6%[3]。

1.5 龙葵杂5号

用同型恢复系龙R5、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0南112A分别作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0—2004年进行2年全国联合区域试验、3年鉴定试验、省内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各1年, 2004年11月完成全部育种程序。2005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2005年列入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推广项目。该杂交种属于中熟种, 生育期、株高、茎粗分别为105 d、180 cm、2.7 cm, 没有分枝, 花盘直径、结实率分别为21 cm、80%以上, 平展, 倾斜度4级;百粒重5.5 g, 籽粒卵圆形, 黑色, 皮壳率27.5%。八省区2年平均籽实含油率、最高点次 (宁夏) 籽实含油率分别为40.65%、50.20%, 2004年黑龙江省籽实含油率53.36%。2004年在黑龙江省进行生产试验, 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1 570.1、2 929.3 kg/hm2, 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9.1%、21.9%[4]。

1.6 龙葵杂6号

用同型恢复系R5、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86-1A分别作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1—2004年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各2年, 生产试验1年, 2004年完成全部育种程序。2005年7月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龙葵杂6号生育期97~102 d, 为早熟种, 株高、粗分别为150~180、>2.1 cm, 没有分枝, 花盘平盘, 直径20 cm。百粒重6.0 g, 结实率80%以上, 籽粒黑色, 卵圆形, 籽仁率、籽仁含油率分别为71.50%、59.36%。2004年全国东北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5.2 kg/hm2, 比对照增产10.85%[5]。

1.7 龙葵杂7号

以同型恢复系ALBE、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7115分别作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4—2009年区域试验、鉴定试验、生产试验各2年, 2010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于中早熟品种, 生育期104 d左右, 株高215 cm, 茎粗2.7 cm, 叶片数41片, 花盘直径20.6 cm, 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0%、27.7%, 百粒重7 g。籽粒黑褐色, 卵圆形, 排列紧密不落粒。籽实含油率42.83%, 比对照高2.83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 平均油产量、平均籽实产量分别为1 336.5、3 120.7 kg/hm2, 分别比对照增产28.7%、16.3%, 均居试验第1位[6]。

2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栽培技术

2.1 亲本繁殖与制种

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原种繁殖空间隔离距离>5 000m, 不育系和保持系按4∶2或2∶1配植, 同期播种。配制杂交种空间隔离距离3 000 m以上, 不育系和恢复系按8∶2或6∶2配植, 同期播种。生育期间严格除杂去劣, 开花后每日检查, 摘除不育系中的可育株, 消除隔离区内散生向日葵。开花期采用蜜蜂或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结束割除恢复系 (可供青贮) 以保证杂交种纯度。

2.2 栽培技术要点

2.2.1 选地和整地。

选择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豆茬、麦茬、玉米茬地块。实行轮作, 周期4年以上。若菌核病发生严重, 其前茬不能是豆茬。为提高向日葵的出苗率, 确保一播全苗, 播前深翻整地, 保墒播种[7]。同时, 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蛴螬、地老虎等, 也可用呋喃丹、锌硫磷等制成毒土、毒饵防治地下害虫。

2.2.2 播种。

黑龙江省最佳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适当晚播可减轻病虫危害, 降低菌核病的发生, 但要保证向日葵不受初霜冻影响。

2.2.3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为3.75万株/hm2, 即行距、株距分别为66.7、40.0 cm[8]。夏播可适当增加密度。

2.2.4 田间管理。

播后出苗后, 经常检查田间出苗情况, 1、2~3对真叶时间苗、定苗, 同时进行病虫鼠害防治。适时中耕除草, 防止草荒。中耕除草一般应进行2~3次, 第1次结合疏苗进行;第2次结合定苗进行, 避免定苗后除草伤苗;第3次在封垄前进行, 要求结合培土, 把土推到茎基部, 增强抗风力, 防止倒伏[9]。

结合深翻整地施优质农家肥15 t/hm2, 同时分别施磷酸二铵、硫酸钾200、50 kg/hm2作种肥, 适当补充锌、硼、钼等微肥。现蕾前结合中耕追施尿素150 kg/hm2, 施肥深度为10 cm。

2.2.5 辅助授粉。

积极开展蜜蜂或人工辅助授粉, 以提高结实率。放蜂3~4箱/hm2。在蜂源不足的情况下, 可在向日葵盛花初期采用人工辅助授粉[10,11]。当田间开花株数达到70%以上, 单盘开花2~3 d后, 每日开花量最多, 可进行第1次授粉;每隔3 d授粉1次, 共授粉2~3次, 即可收到预期效果。每天授粉时间不可过早, 宜在露水干了之后进行。露水不干花粉易粘结成块, 中午气温过高花粉生活力弱, 授粉效果都不佳。一般应在9:00—12:00、15:00—18:00授粉比较合适。

2.2.6 防治向日葵螟虫。

向日葵开花初期, 放赤眼蜂卡45~60张/hm2用于防治向日葵螟虫[12]。

2.2.7 适时收获。

为降低病虫鼠鸟的危害, 减少损失, 要适时收获。同时, 要做好脱粒晾晒和储藏[13,14]。

摘要: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 龙葵杂6号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龙葵杂1~5号和7号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介绍了该系列杂交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为广大葵农在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上提供参考依据。

篇9: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一、试种地点

选择在上杭县庐丰乡上坊村种植,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上,种植面积5亩。

二、种植表现

1. 农艺性状。群体整齐,穗大粒多,叶梢大但不披,后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4.4万穗,平均株高126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207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7.5克。

2. 生育期。6月26日播种,7月11日移栽,11月3日成熟,全生育期130天,比对照宜优673多两天。

3. 产量表现。上杭县农业局2012年10月30日组织市、县有关专家进行田间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56.6千克,比对照宜优673增产48.9千克,增长8.05%,增产效果显著。

4. 抗性表现。在审定公告中,该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但在上杭县做烟后晚稻种植过程中未发现叶瘟、穗瘟,纹枯病发生较轻,收获期未倒伏。

5. 稻米品质。该品种糙米为红褐色,根据福建省品种审定公告,糙米率79.1%,精米率70.5%,整精米率43.7%,粒长6.6毫米,长宽比2.8,垩白粒率31%,垩白度2.8%,透明度2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蛋白质含量8.8%,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三、高产栽培要点

上杭县春烟一般在6月下旬采收结束,烟后稻生长期间光温资源丰富,烟田地土壤肥沃,有利于禾苗插后早生快发、稳健生长、夺取高产。

1. 适时播种,适龄移栽。亩用种量1千克,于6月18~26日播种,7月5~11日移栽,采用软盘育秧,浸种8小时后催芽至露白播种,秧龄控制在15天以内;秧苗一叶一心喷施多效唑(每克15%多效唑配水0.6千克),亩喷施60千克多效唑液,以促蘖控长、培育壮秧,叶龄掌握在3叶左右移栽。

2. 合理密植。采用机械插秧的秧龄掌握在15天以内,叶龄3~3.5叶,要做到带肥、带药、带土插,以促进早生快发,为大穗打下基础。金农3优3号分蘖力中等,栽培要求适当密植,插足基本苗,增加有效穗,即亩插1.5万~1.6万丛,确保基本苗达4万苗左右,保证有效穗达15万穗以上。

3. 精量施肥,确保水稻高产需肥要求。肥力中等田块,按每亩目标产量650千克计算需用纯氮11~13千克,纯磷6~7千克,纯钾11~13千克。施肥掌握“攻头、稳中、保尾”原则。基肥一定要施,亩施农家肥400~500千克,结合犁耙亩施碳酸氢铵35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5千克;在栽后6~7天早施分蘖肥,为高产搭好苗架,亩施碳酸氢铵25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氯化钾5千克,或施水稻专用肥40千克;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二期施用,亩用氯化钾5~8千克、尿素3千克,促进大穗;孕穗后期若叶色较浓绿,则不施粒肥,如后期叶色偏淡或有缺肥现象,则一定要施好粒肥,即在穗肥施后1个星期,亩施三元复合肥3~5千克,以确保水稻高产需肥要求。

4. 科学灌溉。在大田生育期内以湿润节水灌溉为主。返青期采取浅水勤灌,促进低节位分蘖。机械插秧后6~7天施分蘖肥灌浅水,然后落干露田1~3天,如此循环进行,保持田间湿润。当茎蘖数达到每亩15万穗时(每丛10个左右茎蘖),开始多次轻搁,每次搁田以达到“脚踏有印而不陷为度”。搁田控制苗数每亩在25万~27万苗之间,以确保田间通风透光。复水后薄水孕穗养胎,齐穗后干湿交替灌溉至收割前七天斷水。

5. 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做好田间病虫害防治。秧田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蓟马,大田期结合追施分蘖肥喷施复混型抛秧田除草剂进行除草。大田前期主要做好叶瘟、二化螟、卷叶虫防除工作,中后期主要抓好“四虫三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的防治。

6. 及时、分区收割,提高稻米品质。10月底成熟后(成熟度须达到90%~95%)抢晴及时分区收割,并做到分品种单收、单打、单晒,不与普通稻谷混合,以提高优质稻米的品质。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上杭县北环路540号农业局 邮编:364200)

篇10: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秋乐杂8号,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秋乐杂8号是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早熟、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 2007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豫审棉2007001) 。同对照豫杂35相比, 突出特点是铃大、产量高、品质优、抗枯萎病、抗虫性强, 是未来黄淮棉区具有较大推广前景的一个杂交棉花新品种。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制定育种目标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杂种优势的利用作为动植物育种的主要手段。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棉花杂交种是育种的目标之一[1]。为此, 根据黄淮棉区生态特点和棉花生产实际需要制定了高产、稳产、早熟、优质、多抗的棉花育种目标。

1.2 亲本选配

根据制定的棉花育种目标合理选配亲本。秋乐杂8号的亲本组合为QL16 (母本) ×GK12 (父本) 。母本QL16是用中19作母本, 豫棉21作父本进行杂交, 从F2中选择优异单株病圃鉴定种植F3, 通过南繁北育, 在F5中筛选、鉴定、优选其中第16个单株作株行, 定名为QL16。该品系生育期132d, 大株型, 茎杆硬, 植株塔型, 果节中等, 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绿, 结铃性好, 单铃重5.8g, 衣分40%~42%, 绒长31.8mm, 比强度23.7~26.0c N/tex, 马克隆值4.4~4.7。父本是从GK12系选而成的中早熟抗虫常规棉品种, 生育期130d左右, 出苗快, 苗壮、苗齐, 前期长势强, 后期长势一般, 整齐度好, 结铃性强, 吐絮肥畅易采收, 抗棉铃虫, 耐枯萎病、黄萎病, 植株筒型, 较紧凑, 株高中等, 果枝上举, 叶深绿色, 大小适中, 皱褶明显, 透光性好, 铃卵圆形, 铃嘴尖, 单铃重5.3g, 衣分40%, 籽指11.6g, 2.5%跨长29.4mm, 比强度21.1c N/tex, 麦克隆值4.7。

1.3 后代选择

2000年组配60个组合;2001年海南加代观察和本地病圃种植观察, 其中QL16 (母本) ×GK12 (父本) 是较好的一个组合;2002年在病圃中种植, 决选QL16 (母本) ×GK12 (父本) 组合, 定名“秋乐杂8号” (秋乐棉8号、秋乐8号) 。2003年、2004年2年进行品比试验, 2005年、2006年连续2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 同时参加2006年河南省杂交棉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003年品比试验, 产籽棉2 325kg/hm2, 较对照中29增产13.4%;皮棉810kg/hm2, 较对照中29增产14%;霜前皮棉741.6kg/hm2, 较对照中29增产15.64%。2004年品比试验, 产籽棉3 225kg/hm2, 较对照豫杂35增产11.4%;皮棉1 260kg/hm2, 较对照豫杂35增产9.8%;霜前皮棉1 222.5kg/hm2, 较对照豫杂35增产12.4%。

2005年参加区试, 植株塔形, 株型松散, 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浓深, 卵圆铃、茸毛少、吐絮畅, 生长稳健。株高104.79cm, 果枝16.0台/株, 单株结铃27.0个。生育期126.4d, 霜前花率96.81%, 属早熟品种。单铃重6.08g, 籽指10.79g, 衣分40.79%。枯萎病指2.1, 相对防效77.9;黄萎病指22.2, 相对防效65.1, 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病品种。平均产籽棉3 511.65kg/hm2、皮棉1 429.65kg/hm2、霜前皮棉1 375.35 kg/hm2, 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5.82%、6.42%、9.95%, 籽棉增产显著, 霜前皮棉增产极显著。在该组11个参试品种中分居第2、第2、第1位。绒长29.51mm, 整齐度84.34%, 马克隆值4.72, 比强度30.16c N/tex。

2006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生产试验, 8点汇总, 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3 664.5kg/hm2、1 473kg/hm2和1 420.5kg/hm2, 比对照豫杂35增产3.1%、3.2%和4.3%, 在杂交春棉1组6个参试品种中分别位于第4、第3和第2位。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该杂交种植株塔型, 株型较松散, 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浓绿, 卵圆铃, 茎叶茸毛少, 出苗好, 长势强, 吐絮畅, 株高107.92cm, 果枝15.45台/株, 单株结铃27.28个, 铃较大, 单铃重6.2g, 籽棉11.45g, 衣分40.39%左右, 色泽洁白, 生育期127.4d, 霜前花率94.95%, 枯萎病指9, 黄萎病指19.2, 属高抗枯萎抗黄萎品种。

3.2 品质分析

秋乐杂8号原棉外观色泽洁白有丝光, 纤维品质优良。2005~2006年河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点提供棉样, 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检测, 2005年, 绒长30.9mm, 比强度29.9c N/tex, 马克隆值5, 整齐度85.7%, 伸长率6.4%, 反射率74.1%, 黄度8.1, 纺纱均匀性指数149%;2006年, 绒长29.51mm, 比强度30.16c N/tex, 马克隆值4.72, 整齐度84.34%, 伸长率6.92%, 反射率75.6%, 黄度7.7, 纺纱均匀性指数142.04%。各项品质指标优良, 符合纺织工业要求。

3.3 抗性鉴定

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05年枯萎病指2.1, 相对防效77.9;黄萎病指22.2, 相对防效65.1, 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病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2006年枯萎病指15.9;黄萎病指16.2, 属抗枯萎抗黄萎病品种。

4 栽培技术

4.1 播种期及密度

育苗移栽4月10日前后播种, 5月中旬移栽, 地膜覆盖4月15日前后播种, 直播棉田4月下旬播种, 一般棉田2.25~2.70万株/hm2。

4.2 种植方式

适合春棉、麦棉套种, 地膜覆盖等种植方式。因该品种杂交优势强, 株型较大, 宜采用6∶1、5∶1、4∶1式种植。全生育期免整枝, 每株留2~3个强势营养枝, 每个营养枝上留4~5个果枝, 及时打去营养枝和主茎顶尖。

4.3 合理施肥

在足施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增施氮磷肥, 补施钾肥, 配施微肥。一般棉田基施棉花专用肥600~750kg/hm2或过磷酸钙600~750kg/hm2、尿素225~300kg/hm2、氯化钾300kg/hm2、硼肥22.5~30.0kg/hm2[2]。早施重施花铃肥, 追尿素225~300kg/hm2、钾肥150~225kg/hm2, 补施盖顶肥[3]。为防止晚熟, 后期不宜根施, 可采用叶面喷施, 连喷2~3次, 间隔7~10d。

4.4 及时灭茬, 加强田间管理

麦套棉田, 收麦后及时进行灭茬中耕、锄草、追肥、遇旱浇水, 及时防治病虫害, 促壮苗早发。根据田间情况做到勤中耕, 加强肥水管理, 促苗早发, 及时整枝和抹杈。

4.5 合理化调

采用全程化调技术, 培养理想株型和合理群体结构。正常年份应分别在蕾期、花铃期和打顶后7d分别用缩节胺原粉1g/hm2、2g/hm2、3g/hm2, 对水喷洒[4]。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应根据肥力、雨水大小适当增减。

4.6 病虫害防治

根据历年黄淮地区棉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结合植保部门的虫情测报, 掌握棉田虫害发生动态, 选择有效农药。除一般年份不防棉铃虫外, 苗期、蕾期抗虫棉要防治好盲蝽象、红蜘蛛、蚜虫、棉蓟马等害虫[5]。在多雨低温情况下, 蕾期、初花期枯萎病等病害易发生, 应采用改善田间条件和药、肥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减轻发病。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曾昭云, 杨芳荃, 等.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J].作物研究, 2002, 16 (5) :258-261.

[2]董合林, 李运海, 王润珍.华北平原棉区一熟棉花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6 (4) :28-29.

[3]陈圣栋.棉花栽培技术[J].种植要略, 2008 (1) :51-54.

[4]王书平, 王洪信, 崔红亮.化控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 2007 (2) :67.

篇11: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一、特征特性

属两系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形松散适中,叶片着生角度小,上三叶挺直,微凹,农艺性状优良,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光能利用率高,株高130~135厘米,抗倒性强,分蘖力强;亩有效穗17万~18万,生长旺盛;穗大粒多,每穗总粒数228粒左右,穗长31厘米,千粒重26.4克,长粒型,易脱粒不落粒,枝梗活力强,后期落色好,结实率高而稳定;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耐高温和耐低温能力都比较强,田间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稻米外观品质较好,食味尤佳。

二、栽培技术要点

1. 根据当地气候,确定播种期。为了避开高温伏旱或低温多雨对抽穗扬花的不利影响,应将灌浆结实期安排在多晴少雨、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播种期确定在5月中下旬,这样正好赶上9月份灌浆结实,此时多晴少雨,昼夜温差较大,为灌浆结实最佳期,有利于提高结实率,促进籽粒饱满。

2. 培育壮秧,合理稀植。育秧宜采用软盘旱床育秧,这样移栽大田后无缓苗期,3天后即有分蘖发生。如受前茬作物影响,需要大田育秧时,秧田播种量应控制在10千克/亩,秧田亩施钙镁磷肥50千克,人畜粪1000千克。采用药剂浸种和多效唑育秧(应重视“送嫁肥”和“送嫁药”),争取育成无病虫害多蘖矮壮秧。软盘旱床育秧秧龄在10天或叶龄在2.5~3.0叶即可抛栽;大田育秧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株行距以21厘米×28厘米为宜,每蔸两粒谷苗,每亩1.1万~1.2万蔸,基本苗数每亩2.2万~2.4万苗。

3. 定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们对该组合确定产量为每亩830千克,针对这个产量对土壤进行测土配方,大田亩用肥料量:三元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5∶15∶15)20千克,钙镁磷肥46千克,尿素27千克,氯化钾24千克,合计每亩纯氮15.5千克、五氧化二磷7.4千克、氧化钾17.4千克。基、蘖肥9.4千克纯氮,穗粒肥6.1千克纯氮。具体施肥时间与有关事项如下:

①基肥:每亩三元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5∶15∶15)20千克、钙镁磷肥46千克、氯化钾10千克、尿素5千克,在整田的最后一次耙田时施下,使土肥充分融合。

②分蘖肥:每亩尿素8.8千克,氯化钾3千克。分2~3次施用,第一次在移栽后7天左右即返青时每亩施4.5千克尿素;第二次在移栽后15天每亩施尿素4.3千克,氯化钾3千克。追施分蘖肥时宜薄水,施后落干,以利于提高肥效。如在8叶以前发现明显落黄(缺肥),可及时补充少量尿素促平衡生长。

③穗粒肥:每亩施尿素13.3千克,氯化钾11千克,分3次实施。一是幼穗分化期施尿素6千克,氯化钾6千克,晒完田复水时施用。二是主茎第13.7叶时施促花肥,尿素4千克,氯化钾5千克。三是主茎剑叶抽出时施增粒肥,尿素3.3千克。钾肥不能在有露水时施用,否则叶片会产生肥害。

4. 水分管理。实行浅水活蔸,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抽穗,干湿壮籽,后期不早衰的水分管理方法。具体做法:

①移栽后不马上灌水,保持湿润,争取立苗3~4天,促使根系下扎。从活棵到有效分蘖临界期,间歇灌溉,每次灌水2~3厘米深,并结合在两次灌水之间的短期落干进行露田通风,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②达到够苗数的80%时(每亩茎蘖数达到14.4万,每蔸平均13苗)或在主茎叶9叶1心以前,开始排水晒田,采用灌跑马水多次轻晒的方法,促使叶色落黄,并在12片叶左右时结束晒田,若晒田后叶色未转淡,则应继续晒田,不能复水施肥。

③以后采用湿润灌溉,即1次灌1~2厘米深水层,等自然落干后数日再灌水1~2厘米深,如此周而复始。抽穗期及其前后以适当缩短落干的天数,做到干干湿湿,保持清水硬板,争取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重、活秆到老,才能获得高产。

5. 病虫害防治。浸种时要用种子消毒剂消毒;秧田重点防治稻蓟马;大田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德安100亩示范区主要进行4次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非常明显,病虫为害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提高了成穗率和结实率。

第一次:6月9日送嫁药,主治稻蓟马、稻瘟病和二、三化螟,用药是10%烯啶虫胺加75%三环唑加18%杀虫双加40%乐果。

第二次:6月28日,主治二代二、三化螟和二代稻纵卷叶螟,兼治稻飞虱,用药是2%汉邦阿维菌素加18%杀虫双加25%噻嗪酮。

第三次:7月25日,主治三代二、三化螟和三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兼治稻飞虱、稻瘟病(即破口药),用药是48%毒死蜱加2%汉邦阿维菌素加75%三环唑加爱苗。

第四次:8月15日,主治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用药是10%烯啶虫胺加爱苗加少许敌敌畏(60~70克/亩)。

三、示范结果及分析

从5月22日谷种下田开始,我们通过长时间定点、定时、定项观察记载和实地指导,发现其剑叶挺直,穗大粒多,谷粒饱满,色气很好,长势喜人。具体农艺特性、经济性状等见附表:

四、示范结论

1. Y两优2号在德安示范非常成功,该组合分蘖力强,生长旺盛,叶片前期像韭菜,后期像葱,达到“风吹禾叶响,叶尖刺巴掌”的长相,秆壮穗大,群体协调发展,全田一般齐,不倒伏,抗逆性强。尤其是上三叶挺直,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光能利用率高,从而促进了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谷粒的饱满度。

2. 经江西省九江市农业专家和德安县老科协农业组及县科技局有关专业人士在实地测产分析,县、乡、村领导及全县种粮大户现场观摩,大家一致认为:该组合在德安县示范种植表现出丰产性高,纯度较好,抗倒伏性强等特点,适合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3. 该组合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实施中还需准确把握好各个技术关键点,尤其要把握好抽穗扬花结实期的肥水管理技术,切忌断水过早,以免引起后半穗空秕粒的增加。

上一篇:禁烟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摊位租赁简单版的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