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病虫害进行了集中治理,保证了玉米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农药等高毒性物质对种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改善种植园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交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杂交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论文 篇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摘    要: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文章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试验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玉米对种植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小,在种植选择时更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备受关注。针对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决定了玉米的产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而言,玉米对于种植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科学种植密度阈值下所种植的玉米种子,其产量可以达到相应标准,甚至超出预计数值。在种植前期,种植者需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玉米苗数应控制在科学密度阈值内,确保不会出现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情况会与整体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如果种植间距较小,每个玉米所能吸收的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有所下降,最后的成穗率会降低。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无法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遭遇极端天气,会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

对于玉米种植者而言,种植密度不仅影响玉米产量,也会影响玉米质量。一般来说,优质的玉米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劣质的玉米颗粒较瘪、蛋白质与各类营养物质的含量极低,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玉米种植密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营养价值和质量。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玉米种植密度较小时,整体蛋白质含量会随之下降,甚至蛋白质含量低于3%。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其淀粉含量会随之降低。在玉米栽培初期,种植过于密集或稀疏会使整体玉米长势较为缓慢,且在成熟期时玉米果实的营养成分会急剧下降。当种植密度较为合理时,玉米种植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当其成熟时,无论是蛋白质含量还是其他类型的营养物质含量都会极为丰富,成为高质量玉米[1]。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单株的叶面积,无论是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单株或整体的叶面积造成影响。众所周知,玉米单株叶面积应与整体叶面积保持一致,其相差面积不应超过5%。种植密度过大时,单株叶面积会按照一定比例下降,在成熟期如果玉米单株叶面积过小会严重影响玉米质量,甚至会出现茎叶成熟但果实不成熟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及时使用氮肥来提升其果实成熟率。当种植密度过小时,单株叶面积和整体叶面积也会随之增大,但是因为叶面积过大会吸收玉米果实和茎体的营养成分,也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只有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才能确保玉米单株叶面积符合科学生长需求[2]。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对于玉米的生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干、鲜物质的含量保持稳定,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严重影响整体营养物质含量,导致玉米质量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于密集会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较少,而鲜物质积累量较多,严重影响玉米的成熟时间,甚至晚于常规成熟期30 d以上;种植密度过于稀疏会导致玉米鲜物质积累量较少,其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当种植密度较大时,玉米的鲜物质积累量较少,营养含量相对较低,但是每个玉米的长度和大小会随之降低。无论是干、鲜物质对于玉米生长质量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在玉米种植前应注意把控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含水量的影响

玉米含水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质量和食用口感,而种植密度的大小会直接决定玉米含水量的高低。玉米的生长周期主要分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玉米每个阶段的生长都会有不同的特点,而种植密度对于各个生长周期玉米含水量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较小时,每株玉米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相对较多,其含水量也相对较高,但是含水量较高会推迟玉米种子成熟期;种植密度较高时,玉米的含水量会随之降低,因为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吸收土壤养分较多,这会导致单株玉米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甚至未到成熟期就已经枯死。只有合理地施用肥料,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阈值范围内,才能确保其含水量达到种植标准[3]。

1.2.4 种植密度对玉米秸秆经济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经济产量对于種植者的种植效益非常关键,种植密度在科学阈值区间内,会给种植人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反之会降低种植效益,使种植者收入减少。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施肥效果也会随之降低,每株玉米所能吸收的肥料和营养都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玉米减产;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小时,每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营养和肥料,但是这样会造成玉米营养过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无论种植密度过大还是过小,都需要进行相应施肥工作给玉米补充营养,针对每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应实施科学施肥计划,以人工干预的手段提高其产量,提升种植者经济效益[4]。

2 重视密度对玉米质量以及产量存在影响的试验

良玉米188号是文章试验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在试验过程中,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合理性,所选择的种植密度区域有4个。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区域采取的管理方式相同,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第一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5 万株/hm2,第二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6 万株/hm2,第三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7 万株/hm2,第四个试验区域的种植面积为8 万株/hm2。各试验区的行数均为7行,其长度为20 m,行距为0.6 m,其面积均为85 m2,排列方法以随机排列为主。

2.1 方法

试验地区具备良好的种植条件,营养物质丰富。在种植前施用基肥。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为300 kg/hm2,硫酸钾的施用量一样,尿素的施用量为500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施肥比例为2∶1∶1.2。在基肥施用完成后,施用尿素,施用量为400 kg/hm2。本次试验所选择的季节为春季、夏季,考虑到试验区的夏季属于雨季,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应将田间排水工作作为重点,具体措施为将排水沟设置到距离垄沟20 cm处。此外,在后续比较过程中,以玉米抽丝后的30 d为时间点,通过随机方法,选择玉米植株,具体为选择穗上的玉米果实100粒作为分析样本,在重复分析3次后,对不同密度下的玉米品质进行准确分析[5]。

2.2 试验结果

2.2.1 叶片发育

玉米植株发育的好坏与叶片生长相关,主要原因是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需要依靠叶片来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此,文章试验所采取的方法为检验不同时期的玉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植株叶片面积随之减小,但总体的光合面积增加。

2.2.2 产量

通过测定采样玉米质量,并将其换算成单位面积产量,其中百粒重和穗数与种植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其中,第一个试验区和第四个试验区的百粒重和穗数呈下降趋势,产量也会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站在理论角度而言,提升种植密度会提高产量,但是穗数会因为种植面积过大而减少,具体表现为穗数减少后,百粒重会降低,文章试验结果也对这一点予以证实。

2.2.3 籽粒脂肪含量

对不同成熟度玉米的籽粒脂肪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玉米灌浆后期,籽粒脂肪含量会逐渐上升;在成熟期,籽粒脂肪含量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当在临近成熟期对玉米进行检测时,发现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处于最高值。

2.2.4 籽粒淀粉含量

对不同时期的玉米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时期的籽粒淀粉含量会有所区别,这也直观呈现出了一种规律,而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会直接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正向变化。

3 提升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有效措施

3.1 根据玉米品种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与种植时间

玉米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经度、纬度的土壤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北方播种时间在春季,南方播种时间在3—4月或6—7月。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生长过程,种植密度过小不利于玉米生长,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品质,还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种植密度过大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形、土壤湿度和玉米种子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选取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前提条件,通常种植户都会依照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状况来选取适宜的玉米苗。不仅如此,还要对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进行严格筛选。抗倒性强的品种,其根系较为发达、秆茎相对结实。抗病性强的品种可选用农大108、同玉609、鲁单981等。选用包衣优良的种苗,种子的纯度高于96%、出芽率高于85%、净度高于98%。

玉米品种较多、植株高度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光合作用的效果,要求种植人员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充分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密度。此外,在种植前要对种植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确定种植区间,以此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茎秆高度以及叶片的繁茂程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种植杂交玉米,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种植平展型玉米,应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2 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的产量受重量、株数、穗粒数等因素影响较大。在质量统一的情况下,如果玉米株数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但在具体种植期间,要考虑到种植密度、土壤养分、株粒、水分等因素对产量造成的影响。部分种植人员可增加种植密度,以提升玉米产量,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施肥方式供给养分,待养分充足、籽粒质量达标,可以适当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种植密度与玉米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种植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各类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保种植密度、养分以及水分的科学性,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

3.3 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不同,产量也会发生变化。平原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分较大,可以应用宽窄行进行玉米种植,该种植形式可以保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产量,玉米吸收养分较多,不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传统等距种植形式會导致玉米在生长期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植株生长效率。如果必须应用等距种植形式,需要合理设置行距,适当增加行距,明确地质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最低值。宽窄种植方式与等距种植方式相比,不需要考虑到种植格局,可以有效避免植株后期生长光合作用减弱的情况。因此,在满足宽窄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可应用该形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保障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

3.4 种植技术开发

种植技术是影响密度与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现代化技术可以在保障种植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种植人员应该科学选择玉米品种,设置合理种植密度,在玉米种植领域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化、信息化作业。

首先,应用新型自动化机械对玉米进行种植,在控制种植密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自动化机械种植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操作比较简单,设置参数后可以自行作业,完成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效率较高。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自动化机械种植玉米,种植效率可提高40%左右,播种率可达95%以上。其次,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对环境、水文、日照等条件进行设置,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类种植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达到高产的目的。

3.5 做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玉米生长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三叶期玉米会打开枝叶,要及时对枝叶进行观察。在五叶期必须要对玉米植株进行定苗,将影响玉米生长的弱苗及时除掉,并及时对玉米进行补苗,避免在后期出现玉米植株生长不一致的情况。在定苗后要观察玉米根部的情况,及时对玉米进行施肥和松土,保证每根幼苗都能汲取到营养物质。

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玉米出现病虫害时要及时消杀,以免对玉米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要在种植之前制订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前准备相应的消杀药剂,以备不时之需。

4 结束语

试验研究发现,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玉米植株高度,玉米种植密度过小会降低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要加大对玉米种植密度的管理能力,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合理把控玉米种植时间,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我国玉米种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種子科技,2021,39(4):137-138.

[2]王晓娟,何海军,寇思荣.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36(1):169-177.

[3]王明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0(24):6-10.

[4]宁慧云.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9(17):63.

[5]陈亮,张宝石,王洪山.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0(2):88-93.

作者:李伟伟

杂交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论文 篇2:

提高绿色玉米产量的重要管理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病虫害进行了集中治理,保证了玉米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农药等高毒性物质对种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改善种植园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防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绿色玉米;产量;管理技术

合理的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的威胁,同时能够提高玉米的质量与产量。因此,玉米种植用户应重视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應用物理和生物以及化学的防治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1玉米的绿色栽培技术

1.1玉米整地、选种、施肥

在玉米种植时,首先应选择土壤肥沃、土层较深,并且排水效果好的地块进行。土壤的耕种应以深松为基础,并和翻、松工作相结合;其次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从而选定优质、抗病强的绿色玉米品种;最后时玉米在施肥时,化肥应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并根据土地情况合理施肥,在作追肥工作时,应在收获玉米前一个月进行,在玉米整地时,每667m2地施入8%左右的农家肥为宜。

1.2玉米播种

当土壤的温度适宜时,即可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当土壤的含水量低于标准值时,进行坐水播种;当土壤含水量高于标准值时,可以直接播种。在播种时应注意深浅一致,播种深度一般在3cm左右即可。完成玉米播种工作后。第二天需要进行镇压工作,除此之外,应根据土壤的综合情况,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于一些土壤肥力较好的地段,可利用小穗品种密种,而对于一些土壤肥力较差的地段,可利用大穗品种稀种。

1.3田间管理

绿色玉米的间苗工作易早不宜迟,一般情况下,间苗次数要根据玉米的出苗率决定。刚开始进行间苗时,应在玉米叶片出三片时进行,而第二次间苗,则需要在玉米叶片出到五片左右时进行。与此同时,一定要保障每穴留一株壮苗,从而确保玉米的出苗率。待到玉米长出三片叶子时,就要进行铲趟工作,一般深度在23cm左右即可,当完成第一次铲趟工作后,要时隔10d左右再进行第二次铲趟工作,在绿色玉米整个生长期,需要做到三铲三趟。另外,还需要将玉米旁边的杂草清理干净,防止雨后趟地损伤育玉米苗。当玉米到了拔节时期,就可实行追肥工作。可施加尿素5kg/667m2,追肥时深度应在13cm左右为宜。

2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2.1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要点

2.1.1农业防控

首先,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之前,要对玉米品种进行科学选择,根据不同的种植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冷、夏天热,春天和秋天较短,在玉米种植初期,要选择耐寒、耐热、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结合种植地的区域特征和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其次,种植人员要对玉米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重视对玉米种植环境的保护,对种植密度和水肥管理方面提高重视,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种植人员要对田间进行定期除草,将玉米种植地中存在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除,防止田间病菌滋生,避免害虫在种植区内寄生,有效提高玉米的品质。最后,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玉米的品种对田间农作物进行多样化管理,丰富田间农作物种类,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不同类型的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杂交品种,避免田间农作物品种单一,促进种植区的生态平衡,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2.1.2物理防控

在玉米种植期间,物理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主要的手段有在玉米种植区域内设置诱虫灯、捕虫板等,利用灯光吸引害虫,进而对其进行捕杀。在实行物理防治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常见的害虫种类,掌握其生长和繁殖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对其进行捕杀。例如,玉米螟会在幼虫期寄生在玉米中,破坏玉米的内部结构,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种植人员充分了解玉米螟的生长周期后,在每年5月中旬,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其进行捕杀,保证玉米生长不受害虫影响。

2.1.3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技术是充分利用自然生物食物链条件下形成的新型害虫防治方法,种植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种植田间投放玉米害虫天敌的方式,对害虫进行集中消灭。例如,玉米蚜虫可以通过投放瓢虫解决问题;玉米螟则需要赤眼蜂解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投放生物制剂实现消灭害虫的目的。以草地贪夜蛾为例,在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生长造成威胁时,可以在其幼虫期间将其捕杀,具体办法为:种植人员要在其卵孵化初期,对玉米种植区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等,同时将多杀菌素、苦参碱等农药配合使用,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的繁殖速度,减少草地贪夜蛾的数量。种植人员在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性诱剂对其进行诱捕,采用草地贪夜蛾性诱芯套装,通过在玉米种植区释放草地贪夜蛾成虫的高浓度性信息素,对其进行引诱,进而将其捕杀,以上两种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方式,均可以起到有效捕杀草地贪夜蛾的作用,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玉米螟为例,种植人员可以在种植区内放置不同密度的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玉米螟成虫,发挥性诱剂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彻底消灭玉米种植区内的玉米螟,实现对玉米种植区的科学管理,达到生物防控的目的。

2.1.4化学防控

化学防治与农药防治有一定区别,在开展化学防控工作时,主要使用维菌素、菊酯等效果好,毒性低,残留少的药剂,对玉米种植区进行治理。例如,江苏省在对玉米斑病进行化学防控时,可使用50%多菌灵500倍液和8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在防治玉米锈病时,使用苯醚甲环唑400mL,与水混合后,均匀喷洒在玉米种植区内,可有效防止玉米出现病株。

结语

为了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实现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应了解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并明确其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保障农户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清。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9(1):69.

[2]邵应德。云南德宏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7.

作者:胡广欣

杂交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效益论文 篇3: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进步,影响着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加强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业发展中需利用先进技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维护农业发展进步。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多,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结合市场实际状况,针对性调整及创新玉米栽培技术,以提高玉米种植效率及质量。本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选择及推广、种植方式、施肥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综合栽培技术、机械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以期通过总结经验提升玉米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

1新品种选择及推广

此前,人们已开始应用玉米优良新品种,通过杂交品种,玉米种植效率显著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也有所增长。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玉米品种也持续更新,新品种数量明显增长,玉米种植水平提高,抗病性能增强,实现了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玉米栽培品种已由稀植大穗品种逐渐发展为现代化优质高产品种,玉米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基于玉米栽培品种的改进,农技人员也针对性的改进了玉米种子栽培前处理及土壤准备工作技术要点。针对不同玉米品种,在选种时,需考虑不同地区土壤结构,结合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耐密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在播种前,落实整地工作,坚持春季起垄,在后期落实镇压保墒工作,使土壤表面形成覆盖膜,以减少水分蒸发,保证土壤内水分含量。若土壤结构为离地层,土壤较为紧实,需对其深耕以提升土壤活力;若土壤紧实度适宜,可适当减少耕地次数,以充分发挥土壤保墒作用。在筛选种子时,通过分级及精选方式处理种子,结合种子大小分级。考虑到机械化播种方式所采用的设备需求,要求种子具备较高的出芽率及良好的长势,其发芽率不得低于95%,需具备较强抗性。

2种植方式

传统玉米种植方式为压、扣等粗放型技术,玉米植株种植方式为稀植,种植户经济效益很难提升。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种植玉米,通过垄上机械设备处理上茬作物,严格把控玉米植株间距,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做到一次性早播,玉米种植密度明显提升,玉米种植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相关主管部门在深耕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壤耕作制度,通过松、翻、耙的有机结合,玉米播种质量明显提升。

3施肥技术

在玉米种植中,提升施肥技术水平,可明显提高玉米种植质量。此前,土壤培肥以有机肥为主,作基肥、种肥、追肥,施肥方式主要为饼肥及堆肥等;20世纪60年代,玉米肥料不断更新,种植户开始采用氨水等胺肥作为化肥,但施肥仍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后来逐渐转变为农肥及化肥并重,以氮肥为主的化肥用量明显提升;80~90年代,玉米施肥逐渐转变为氮、磷、钾并重,严格把控氮肥、磷肥、钾肥的施入比例,同时适量补施微量元素,施肥工作质量明显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由过去凭经验施肥转变为结合土壤养分及玉米需肥规律诊断施肥;新时期,在玉米栽培中已明确施肥技术的应用质量及范围,高浓度肥料、缓释肥料、复合肥料进一步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优化,农作物肥力供应力度明显增强,玉米种植产量大幅度提升。

4保护地栽培

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关技术人员在推广玉米移栽技术的同时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并逐步推广,通过光合作用及对地膜内温度、水分等条件的有效调整,为玉米营造了良好生长环境,玉米传统栽培问题得以解决,玉米栽培产量及质量均明显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玉米种植过程中开始采用65 cm直播覆膜种植方式、70 cm直播种植覆膜方式、110或130大垄通透密植种植直播等方式,可提高特定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种植成本。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将育苗移栽技术及地膜覆盖技术有机结合,玉米综合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可减少玉米种植成本,提升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强早熟品种种植效果。

5综合栽培技术

近年来,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各项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套综合、规范的栽培体系,通过大力推广使技术应用效果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模式化栽培研究,开发并推广了玉米栽培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结、优选良种、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检测施肥情况、催芽坐水抗旱栽培、无公害栽培、早播晚收等技术,玉米种植效益显著提升。同时,玉米综合栽培技术可充分发挥覆膜技术应用效果,使大双覆膜栽培技术应用效果显著提升,玉米栽培实现增产。

6机械化栽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国营农场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开始采用玉米机械播种技术;80~90年代,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及田间运输均运用了机械化技术,到了21世纪,除机械化水平较低环节外,玉米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不仅劳动强度明显减少,作业效率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也全面提高。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种植户购买机械设备,玉米种植机械化水平处于稳步提升狀态。在干旱地区,滴灌浇水设施等基础设备的建设,实现了抗旱节水栽培,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7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人工除草方式除草,666粉拌种、制毒土方式防治地下害虫,烧草或泥拌封垛方式防治玉米螟,人工扑杀粘虫,通过合理轮作、选择抗性品种、病株处理及药物防治方式玉米病害;60年代开始使用“乐果”“1605”、敌百虫等新型药剂;80~90年代,除草方式发展为化学除草,大面积采用化学除草可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危害,种衣剂逐渐发展为多功能系列行,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实现了大面积推广,高压汞灯、赤眼蜂、白僵菌、Bt基因等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进步较大;21世纪,现代化、安全性的除草方式开始推广,除草剂的科学使用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可避免各类危害,生态化病虫害防治措施愈发受到重视,不仅可预防病虫害,减少种植问题,提升种植效益,同时还可避免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玉米栽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需逐渐向着生态化、绿色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可在明确玉米栽培标准及要求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防护体系,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对栽培技术有效利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措施解决技术难题,创新玉米栽培技术应用方案,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

(山东省海阳市植物保护站张晓龙)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模式健美操教学论文下一篇:环保教育与化学教育的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