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组合

2024-05-03

杂交玉米组合(精选九篇)

杂交玉米组合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12年新测配的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 分别设定为铁12001、铁12002、铁12003、铁12004、铁12005, 同时将对照品种郑单958设定为代号铁12006。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铁12006作对照 (CK) 。6个杂交组合同时在辽宁省的5个地点进行试验种植, 分别为铁岭市、凤城市、锦州市、沈阳市和阜新市。5个试验点的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 3次重复;小区行长10 m, 行间距60 cm, 每个小区6行, 总宽3.6 m, 小区面积36 m2。5个地点的试验田统一施肥方式, 均为起垄时一次性施玉米专用肥 (21-10-11) 600kg/hm2。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

1.3 试验分析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和SSR多重比较法对产量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组合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中各因素的显著水平

方差分析结果 (表1) 表明地点内区组、地点、杂交组合、杂交组合与地点互作对产量产生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地点之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可以看出该试验选择的5个地点来自辽宁省的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 分别来自辽宁的东部、中部、西部, 代表了辽宁不同的玉米种植带, 玉米的产量潜力差异较大。杂交组合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5个杂交组合和对照的产量表现不同, 每个组合的产量潜力差距较大。杂交组合与地点互作差异显著性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杂交组合产量对各地点的反应不明显, 杂交组合的总体适应性较为优秀[3]。地点内区组的差异水平超过了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有的地点内的管理和栽培条件影响到组合的产量表现。

2.2 不同杂交组合和地点的差异性多重比较

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表明 (表2) , 铁12003组合的平均产量居首位, 其次是铁12004、铁12001、铁12006、铁12002、铁12005;铁12005与杂交组合铁12003、铁12004、铁12001、铁12006的平均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于对照郑单958 (铁12006) 而言, 仅与杂交组合铁12005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与其他杂交组合的产量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生态环境复杂, 各个生态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各个地点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表明 (表3) :阜新市与其他地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主要是由于阜新地区光温条件优势比较大, 而且2013年降水丰沛, 作为干旱地区限制玉米产量的干旱因素并未发挥大的作用;铁岭市和沈阳市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与铁岭市和沈阳市距离较近、生态条件比较相近有关;锦州市和凤城市差异不显著, 虽然2个地点的生态气候条件有所差异, 但是玉米产量潜力比较接近。

2.3 不同杂交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比较

不同杂交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 (表4) , 试验的杂交组合丰产性较好的依次是铁12003、铁12004和铁12001。在3个丰产性较好的杂交组合中铁12003稳产性最好, 铁12004和铁12001稳产性好。铁12002和铁12005产量较差, 均较郑单958减产, 铁12002稳产性较好, 铁12005稳产性较差, 这两者均应列入淘汰的行列。经过多点试验的综合评价铁12003是丰产性和稳产性最好的杂交组合, 适宜进行审定试验并进行示范, 做好推广的准备。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2012年在辽宁省代表省内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5个地点对6个杂交组合进行的多点试验, 考察不同遗传基础的杂交组合对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 试验结果表现出来杂交组合铁12001、铁12003和铁12004在5个不同地点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突出, 值得进一步深入试验;特别是杂交组合铁12003的产量和适应性表现最好, 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该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杂交新组合在不同生态气候环境下一个生长季的表现, 可以对试验的几个杂交组合做初步的评价;而如果新的杂交组合需要升级为品种, 就需要提供更广泛的评定和应用信息, 尤其是品种对不同年份随机变化的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评价, 这就有待于进行多年多点试验, 进一步验证其丰产性和稳产性, 做到将比较有价值的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示范、推广[4,5,6]。

参考文献

[1]陈尔冉.6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J].农学学报, 2013 (12) :12-15.

[2]赵久然.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J].玉米科学, 2005, 13 (1) :3-4, 9.

[3]刘忠祥.几个玉米新杂交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J].种子世界, 2008 (4) :21-23.

[4]库尔班尼萨·扎曼.自育玉米杂交组合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 :54-57.

[5]赵久然.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J].玉米科学, 2005 (1) :3-4, 9.

杂交玉米组合 篇2

对56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35个亲本自交系的株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杂交组合的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个别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交系各个株型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很多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对玉米自交系株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帮助了解自交系株型特征的相似性,从而间接地反映它们遗传背景的差异程度.这些结果对玉米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司书丽 刘晓萍 谢虹 何光荣 李立公 苏立生 张旭 SI Shu-li LIU Xiao-ping XIE Hong HE Guang-rong LI Li-gong SU Li-sheng ZHANG Xu 作者单位:司书丽,谢虹,何光荣,李立公,苏立生,张旭,SI Shu-li,XIE Hong,HE Guang-rong,LI Li-gong,SU Li-sheng,ZHANG Xu(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北京,100193)

刘晓萍,LIU Xiao-ping(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100125)

杂交玉米组合 篇3

关键词: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产量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已成为人类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目前, 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和增产潜力最大的谷类粮食作物, 并已成为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粮食产品[1]。玉米是辽宁省同时也是铁岭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其在当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不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远近不同。前人研究表明, 黄淮海玉米生态区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穗长、株高、出籽率、行粒数、穗行数, 且这些农艺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3]。有些学者认为不同品种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倒伏率, 其次是穗位[2]。笔者在铁岭市地区种植一些新选育自交系测配出的杂交组合, 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不同农艺性状与其产量的关系, 分析出不同农艺性状与其产量关系的远近, 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选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测配的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杂交组合一共为8个, 分别为T15001、T15002、T15003、T15004、T15005、T15006、T15007、T15008。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种植为4行区, 小区行长4 m, 株距和行距分别为0.33、0.60 m。在玉米生长后期测定株高、穗位;成熟后收获2行进行测产, 同时随机选取10穗进行考种, 测定其穗粗、穗长、行粒数、秃尖长、百粒重和出籽率等农艺性状, 计算出产量。

1.3 分析方法

对试验数据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玉米组合农艺性状及产量

由于不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单位不一定相同, 如株高和穗长等单位是cm, 百粒重单位是g, 出籽率单位是%, 产量单位是kg/hm2等 (表1) , 无法进行直观比较, 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 (单位) 处理。一般采取的是标准化变换 (表2) 。

2.2 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不仅可作为杂种优势分析的基础, 且可作为杂交组合决策的依据[2]。以不同杂交组合株高、穗位、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百粒重和出籽率等农艺性状子序列, 产量为母序列, 分析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分析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远近。对不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标准化后, 求其关联度, 分别为0.282 5、0.360 0、0.304 5、0.325 5、0.430 9、0.281 0、0.316 5、0.369 7 (表3) , 关联度越大表示该性状与单株粒重越密切[4]。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关系最近的是玉米穗部的行粒数, 然后是出籽率, 依次分别是穗位、穗粗、百粒重、穗长、株高和秃尖长。从本文数据分析来看, 在铁岭地区要侧重于选择玉米果穗行粒数较多的杂交组合, 这样更容易选出高产的杂交组合。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产量是不同农艺性状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远近不尽相同。本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关系最近的是玉米穗部的行粒数, 其灰色关联度为0.282 5;然后是出籽率和穗位, 其灰色关联度为0.360 0和0.304 5;穗粗、百粒重、穗长、株高和秃尖长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较远一些。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农业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对玉米育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与传统的通径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相比, 其计算方法简单, 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相符的现象,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对一个发展变化系统进行发展动态量化比较的一种分析方法[6,7,8], 不同杂交组合、生态环境、地点、时间都可能造成主要农艺性状的改变。因此, 还应该进行不同杂交组合多年多点试验, 进一步验证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峰, 刘新娇, 李秋枫, 等.世界玉米生产与贸易概况分析[J].世界农业, 2014 (3) :111-114.

[2]陈尔冉, 孙巍.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9) :75-76.

[3]洪德峰, 张学舜, 马毅, 等.黄淮海部分优良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 2008 (1) :48-50.

[4]常伟, 王娟, 陈吉宝, 等.玉米几种病害抗病性与单株粒重灰色关联度分析[J].作物杂志, 2015 (5) :41-45.

[5]李晓花, 谢淑芳, 胡美静, 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耕作与栽培, 2015 (2) :5.

[6]胥少东.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15) :46.

[7]李清超, 马浪浪, 文琼, 等.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30) :74-78.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4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地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玉米产量1.52吨,处于世界第二位。安徽省政府2008年提出了玉米振兴计划,目标到2020年玉米年达650万吨,其主要措施只能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总产。

杂交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涉及范围很广,针对我县现状主要是以下5项技术:使用高产专用型玉米杂交品种,扩大耐密型品种比例;推广覆盖栽培、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合理密植技术,因地因品种制宜提高种植密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科学使用有机肥;推广玉米病虫害草害防治技术。

一、品种类型及选用技术

1、玉米品种分地方和杂交品种两大类。作为异花授粉作物,其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杂交优势,因此推广杂交玉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有效途径。生产上目前推广单交种为主。

2、按籽粒形态和结构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不

同的粒型品种具有不同的品质特性、生育特性、丰产性和适应性。

3、按生育期长短可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早熟种:生育期70-100天,叶片数为18-20片,果穗短锥形,千粒重150-250克,一般产量较低。

中熟种:生育期100-120天,叶片数18-20片,果穗大小中等,千粒重200-300克,适应地区较广,产量中等。

晚熟种:生育期120-150天,叶片数20片以上,果穗较大,千

粒重较高,增产潜力大,适宜于春播。

4、按株型特点可分为叶片平展型、叶片上举型、平展和上举

结合型。不同的株型其高产栽培技术要求不同,一般要选择耐密型高产品种。

高产栽培首先要科学选用高产专用型玉米杂交品种,扩大耐密型品种比例。

二、覆盖栽培及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1、覆盖栽培主要采取地膜覆盖栽培。它具有保温、保水、保

肥、防杂草等显著特点,从而提早播期、防旱防杂草危害,提高产量。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较厚、质地较好、肥力较高的土壤;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播种期可比露地栽培提早7-15天;覆膜前喷洒除草剂,盖膜要拉紧铺平,紧贴地面;出苗时及时放苗出膜,用湿土封好膜口;追肥重点是穗肥。

2、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玉米间作套种的模式主要春玉米套种秋大豆,禾本科作物与非禾本科作物套种有利于控制有害生物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光照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合理密植及种植方式

1、合理密植

推广耐密型杂交玉米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密度是杂交玉米夺取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株型紧凑品种可以提高种植密度,亩株可以达4500株以上,耐密型品种及株型紧凑亩株可以达到5000-6000株;土壤肥、土层深厚、光照条件好可以适当密植,反之适当减低密度。

2、合理种植方式

根据我们本土的种植方式适宜采取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60-75厘米,株距35-60厘米,每穴留双苗,苗距6-10厘米,相邻行株呈错位形,行间适宜间作豆科类作物。

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

1、测土配方施肥

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供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

2、玉米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吸收磷较氮和钾少。一般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氮2.2-4.2公斤;磷0.5-1.5公斤;钾1.5-4.0公斤,三要素的比例为3:1:2。

3、施肥技术

基肥占总施用肥量50%左右,以有机肥为主,磷肥100%与有

机肥堆袄后作基肥施用。

苗肥,一般在幼苗4-5叶期结合定苗、中耕施用,应早施、轻施、偏施。基肥充足、土壤较肥、幼苗生长好的可不施或少施。壮杆肥,一般在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时追肥,约占总量的20-30%。穗肥,一般应重施。此时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10天左右,是决定雌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施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60%左右,并以速效肥为宜。

粒肥,施肥量约占总量的10%左右,注意轻施、巧施。穗肥不足,发生脱肥,粒肥可适当多施;反之,则少施或不施。

五、病虫害防治

杂交玉米组合 篇5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苗期,耐盐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玉米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供求矛盾加剧。我国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面积近0.13亿hm2,加强盐碱地的利用,潜力巨大[1]。利用盐碱地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选育具有抗盐碱、耐干旱等性状的新品种。近年来人们纷纷开展将耐盐碱相关基因导入玉米以提高其抗逆性的研究。吴畏等将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转入玉米获得了稳定的耐盐后代材料[2]。程艳松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3个耐盐基因SOS1、SOS2和SOS3一起转入玉米基因组中。经耐盐性比较表明,抗性愈伤比非转基因对照愈伤耐盐性明显增强[3]。BcWRKYⅠ基因是来自具有复苏植物特点的厚叶旋蒴苣苔的转录因子,是WRKY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受干旱、低温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诱导后表达[4]。该研究以6个转BcWRKYⅠ基因的玉米杂交组合与其非转基因组合为试材,通过苗情观察和苗期耐盐性相关指标检测对其耐盐性进行鉴定,旨在为玉米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玉米材料为6个转基因杂交组合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组合。各组合全部为母本转基因组合,其编号为:1.K10(WRKYI)×HR10,2.郑58(WRKYI)×444,3.吉846(WRKYI)×444,4.合344(WRKYI)×熊掌,5.7884(WRKYI)×P8112和6.HR30(WRKYI)×K10。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高产育种研究室提供。

1.2方法

1.2.1 NaCl胁迫下玉米发芽试验

选取饱满度一致的转基因组合和非转基因组合共12份材料的种子,用0.1%的HgCl2消毒10min,蒸馏水清洗3次,在浓度为100mmol·L-1的NaCl溶液胁迫下室温浸种20h,浸种后,将种子移至装有细沙的塑料钵中,同样以100mmol·L-1的NaCl溶液浇灌,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种子萌发试验,3次重复。每重复20粒,昼夜温度为(25±2)℃/(20±2)℃,每天光照16h,光强为2 500~3 000lx,相对湿度60%~80%。萌发7d后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2玉米苗期盐胁迫处理

另取一批种子同样消毒处理,蒸馏水清洗后放在铺有2层滤纸的发芽盒中,室温清水浸种20h,吸去多余的水置于28℃培养箱中发芽,其间及时补充清水。萌发后,选取芽期生长状况良好且长势较一致的种子播种于装有蛭石的塑料花盆内(直径20cm、高22cm),各盆装有等量的蛭石,同时浇灌适量的1/2Hoagland营养液(每盆营养液用量相同),于植物生长室中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同1.2.1,待长出第二片真叶时,每盆保留5株生长一致的健壮幼苗。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期时,用300mmol·L-1的NaCl的1/2Hoagland溶液处理,并每天以此浓度的处理液浇灌,浇灌量为蛭石持水量的2倍,从而将以前的积余盐冲洗掉,以保持各个处理液浓度的恒定,共处理7d。

1.2.3耐盐性分级

参考付艳等研究,根据苗情对12份玉米杂交组合进行苗期耐盐性的评价,比较转基因组合及其对照耐盐级别的变化(见表1)。

1.2.4 NaCl胁迫下玉米各生理指标的测定

(1)株高的测定:盐处理后测量玉米幼苗的株高,以苗地上部分最高点的拉直高度为准,每处理3次重复。(2)干重的测定:盐胁迫处理后,取出完整植株,用去离子水快速冲洗掉蛭石和灰尘,然后将植株放入烘箱以105℃杀青10min,80℃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即为干重。(3)脯氨酸含量的测定: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利用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缩合物,用甲苯萃取后,此缩合物在波长52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脯氨酸浓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消光度呈正比,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具体方法参考郝再彬等编写的《植物生理实验》[5]。(4)相对电导率的测定:NaCl胁迫后叶片真空处理,室温放置1h测其电导率(S1),沸水浴10min测其电导率(S2),相对电导率=S1/S2,具体方法参考郝再彬等编写的《植物生理实验》。(5)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采用叶绿素含量测定仪SPAD502。

1.2.5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采用DPS软件,采用成对数据比较的t测验方法对转基因组合耐盐级别及相关性状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转基因组合苗期耐盐级别的变化

转基因组合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组合苗情观察的耐盐级别见表2。为了便于观察,将耐盐级别变化绘制成图(见图1)。可以看出,4个组合耐盐性提高了1个级别,1个组合即组合6提高了2个级别,1个组合即组合4耐盐性未发生变化。说明BcWRKYⅠ基因的转化对多数玉米组合的耐盐性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2.2玉米转基因组合苗期生理指标的变化

由于转基因组合与非转基因组合采用相同的NaCl胁迫条件,只是在是否为转基因这一性状上存在差别,因此采用成对数据的t检验对各性状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外源基因的转化,所有7个指标中,耐盐级别、发芽率、干重、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株高的变化达到极显著水平,脯氨酸含量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说明BcWRKYⅠ基因的转化对玉米苗期生理指标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注:*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Note:*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means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3转基因组合发芽率的变化

对6个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组合在100mmol·L-1 NaCl胁迫下比较发芽率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全部组合NaCl胁迫下发芽率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相差很大,其中组合6盐胁迫下发芽率提高的幅度最大。

2.4转基因组合生理指标的变化

在耐盐级别评价的基础上,对苗期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与其对照的株高、干重、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指标的变化分别进行分析。

2.4.1转基因组合株高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6个组合的株高都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大的是组合6,提高最小的是组合4,几乎未发生变化。

2.4.2转基因组合干重的变化

由图4可以看出,转基因组合的干重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同样增加最大的是组合6,增加最小的是组合4。

2.4.3转基因组合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由图5可知,不同转基因组合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组合2、3、5和6的脯氨酸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组合1和4的脯氨酸含量却下降了。

2.4.4转基因组合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由图6可知,除组合4外其它5个组合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组合6叶绿素含量增加的最大。

2.4.5转基因组合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由图7可知,组合4的相对电导率增加,而其它5个组合的相对电导率都有所下降,特别是组合6的相对电导率下降幅度最大,这与其耐盐级别提高最大相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3.1苗期耐盐性评价NaCl浓度的选择

不同苗期耐盐性评价试验对NaCl浓度的选择不尽相同,刘芳等研究认为NaCl溶液浓度为250mmol·L-1可作为玉米苗期耐盐性鉴定的理想浓度[6]。而张春宵等认为100mmol·L-1的NaCl溶液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叶片相对电导率等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达到显著,可以用来进行苗期耐盐性筛选[7]。NaCl浓度的选择要根据试验的目的进行,如果进行现有玉米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建议使用较低浓度,因为浓度过高对玉米种质资源的区分鉴别能力减弱,如果进行耐盐资源选育特别是在进行耐盐品种选育时应尽量选择较高的NaCl浓度。该研究中苗期鉴定的NaCl浓度为300mmol·L-1,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杂交组合与非转基因杂交组合的耐盐级别呈显著性差异,已经达到筛选鉴定的目的。

3.2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植物的耐盐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性状,Ashraf认为正是由这种耐盐生理上的复杂性以及植物物种上存在的重大差异,很难选取一个单一的指标用来评价植物的耐盐性[6]。付艳等对玉米耐盐系和盐敏感系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盐敏感系相比,玉米耐盐系叶绿素含量高,脯氨酸、MDA含量及组织外渗液的相对电导率低,且变化幅度小[7]。该研究采用了成对数据的t测验,选取了发芽率、耐盐级别、株高、干重、脯氨酸含量等7个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其中有6个性状在转基因杂交组合与其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这些指标确实与耐盐性存在重要的关系。同时也说明通过BcWRKYⅠ基因的转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苗期的耐盐性。

参考文献

[1]刘永信,王玉珍.盐碱地区域化种植耐盐植物可行性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49-50.

[2]吴畏,苏乔,刘建凤,等.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玉米的田间筛选及生理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612-614.

[3]程艳松,杨会,侯丽宏,等.三个拟南芥抗盐基因在玉米基因组中整合、表达及抗盐性能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211-218.

[4]刘戈宇.厚叶旋蒴苣苔转录因子BcWRKYⅠ基因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6.

[5]郝再彬,苍晶,徐仲,等.植物生理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刘芳,付艳,高树仁.玉米幼苗的盐胁迫反应及玉米耐盐性的鉴定[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19(6):22-26.

[7]张春宵,袁英,刘文国,等.玉米杂交种苗期耐盐碱筛选与大田鉴定的比较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5):14-18.

[8]Ashraf M,Harris P J C.Potential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salinity tolerance in plants[J].Plant Science,2004,166:3-16.

中稻杂交组合对比试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组合

早中熟杂交稻组合:丰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中迟熟杂交稻组合:中浙优1号、国杂3号、扬两优6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安排在旌德县俞村乡杨墅村一农户承包田, 冬闲田, 土质中壤, 肥力水平中上等。试验每个组合为一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133.4m2, 未设重复, 随机排列。采用旱育秧方式育秧, 4月19日播种, 5月15日移栽, 秧龄26d, 秧苗素质较好, 单本栽播, 栽培密度22cm×22cm。大田基肥 (耖口肥) 为进口三元素复合肥施300kg/hm2。栽后7d追施尿素75kg/hm2, 同时施用除草剂, 栽后20d追施尿素75kg/hm2。6月16日排水烤田, 追施进口三元素复合肥150kg/hm2, 大田药剂防治病虫害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势长相

田间考察结果, 参试的5个组合总体表现株型和长势长相良好,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苗床期, 丰两优1号和新两优6号2个早熟组合, 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 出苗期要迟1.0~1.5d, 生长较慢, 株高明显矮于中迟熟组合, 叶色偏淡。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国杂3号苗床生长较快, 长势较旺, 以中浙优1号苗床长势长相最好。在大田期, 参试组合分蘖表现差异明显, 丰两优1号分蘖发生迟而慢, 扬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分蘖力最强, 新两优6号和国杂3号分蘖力较强。从株型看, 国杂3号和扬两优6号株高125cm, 其他3个组合为120cm左右, 植株高度、株型松紧度较适中。国杂3号叶片则相对宽大, 易披垂, 叶色偏浓, 后期叶片明显早衰。

2.2 抗逆抗病性

参试组合抗逆性表现较好, 生育期基本未受低温和干旱危害。2008年是旌德县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重发年, 由于防治及时, 为害较轻;生育后期各组合均有较轻的纹枯病发生。扬两优6号和丰两优1号有轻微的稻曲病。国杂3号后期有中度的黑粉病, 造成功能叶早衰, 对千粒重有一定的影响。参试组合均未发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3 生育期

参试组合生育期在128~144d, 2个早中熟组合中, 新两优6号全生育期为128d, 丰两优1号133d。2个组合始穗期差异不明显, 但开花灌浆结实时间差异较大, 新两优6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35d, 而丰两优6号则长达41d, 主要原因是丰两优1号穗大粒多, 2次灌浆, 开花灌浆时间长。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也属2次灌浆类型组合。扬两优6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41d, 中浙优1号和国杂3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38d。在3个中迟熟组合中, 中浙优1号生育期最长, 为144d, 扬两优6号次之, 为141d, 国杂3号最短, 为133d (见表1) 。

2.4 产量结构

5个参试组合中, 扬两优6号产量位居第一, 产量达9 037.5kg/hm2;新两优6号居第二, 产量达8 925.0kg/hm2;中浙优1号居第三, 产量达8 850.0kg/hm2;国杂3号居第四, 产量达8 355.0kg/hm2;丰两1优号居末位, 产量为8 137.5kg/hm2 (见表2) 。产量结构考察结果, 扬两优6号的优势在于有效穗多, 穗粒数较多, 千粒重高;新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的优势在于有效穗和结实率高;国杂3号有效穗少, 丰两优1号有效穗和结实率低是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5个组合中, 中迟熟组合扬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 早中熟组合新两优6号表现较为理想, 建议来年可作为水稻主推品种进一步加快推广。国杂3号和丰两优1号可以作为搭配品种推广应用。但在生产上, 要加强技术指导, 针对不同杂交组合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栽培技术方案, 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 以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摘要:为确定旌德县来年主推杂交稻组合, 进行了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的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和新两优6号表现较理想, 可在来年推广, 国杂3号和丰两优1号可作搭配品种。

关键词:杂交稻,对比试验,安徽旌德

参考文献

[1]王建煌, 肖文强, 黄咏虹.汕头市2007年晚造水稻品种 (组合) 区域试验分析[J].汕头科技, 2008 (2) :35-38.

[2]赖贵青.晚季优质稻新组合品化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3) :64-65.

兔不同杂交组合屠宰效果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屠宰测定设计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从正反交9个杂交组合各组断奶的F1代商品仔兔中,选择健康仔兔90只,每组合随机分成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兔;于40日龄分别进行育肥试验,到90日龄结束试验,试验期为50天;再经空腹12小时,于第2天早上称重后进行屠宰测定(繁殖及育肥另有报导)。

1.2 屠宰方法

将致死肉兔左后肢用绳子悬吊倒挂,用利刀颈动脉先放血、去毛、开膛、取内脏,测定内脏,然后去掉头、爪。称胴体重,再行剔骨;公别称其净肉重和骨骼重,求得骨肉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效果

通过试验测定,从表1数据得出:不同品种间的正反杂交,与纯种繁育组相比,杂交后代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以新×比、加×比杂交组合后代日增重最高,杂种优势率分别达17.85%、17.42%。

2.2 料重比情况

通过试验实测增重结果,由表1可知:杂交组的料重比最低是新×比、加×比分别为3.56、3.58,其次是新×加、比×新为3.71、3.74;最高是比×加、加×新,分别为3.81、3.78。纯繁组的料重比以比×比最低为3.66,新×新为3.72,加×加为3.66。

2.3 屠宰测定结果

经屠宰测定,3个纯种兔中仍以新西兰兔的屠宰性能最好。平均胴体重1295.78g,屠宰率55.14%,净肉重927.99g,肉骨比4.01:1,其次是加兔平均胴体重1237.91g,屠宰率53.57%,净肉重873.67g,肉骨比4.04:1。

不同品种间的正反杂交杂交组合所产F,代育肥屠宰效果中,以新×比和加×比的屠宰性能为最好,分别平均胴体重1535.78g、1532.32g,屠宰率57.47%、57.47%,净肉重1109.24g、1114.39g,肉骨比为4.24:1、4.30:1;其次是新×加,比×新分别平均胴体重1393.78g、1398.22g,屠宰率56.42%、56.23%,净肉重1006.99g、1016.32g,肉骨比为4.10:1、4.20:1。屠宰测定各项指标见表2。

3 讨论与小结

3.1 饲养结果表明

通过引进3个良种兔在铜仁市万山区养殖,并进行相关试验,证明他们是目前做大做强肉兔产业值得就地推广的优良品种。

3.2 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育肥试验,通过3个良种肉兔品种纯繁后代和6个正反交杂种兔的饲养试验,杂交后代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杂种优势明显,新×比、加×比杂种优势率分别达到了17.85%、17.42%;同时杂交组的料重比最低是新×比、加×比分别为3.56、3.58。

3.3 屠宰测定表明

新×比、加×比屠宰率高,均达到57.47%,都是生产商品肉兔较好的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此组合在贵州山区值得推广。

3.4 建议和努力方向

在目前贵州山区种兔场少的情况下,要加强种兔的建档立卡和选育,确保种群质量;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多元杂交,以提高肉兔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促进山区肉兔养殖业的发展。

六个肉兔杂交组合筛选试验 篇8

1 材料

试验在贵州欣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兔场进行, 试验兔购自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种兔场。引进比利时兔 (B) 、新西兰兔 (X) 、加利福尼亚兔 (J) 、齐卡兔 (Q) 共120只。

2 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即纯繁组, 按公母比例1∶5建立家系, 经纯繁观察, 分别从不同家系中选择体格健壮、外貌特征明显的后代作为亲本, 分别组成B♂×B♀、X♂×X♀、J♂×J♀、Q♂×Q♀ 4个亲本纯繁组, 作为对照组。

2.2 试验组

试验组即杂交组, 将比利时兔分别与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齐卡兔进行正反交, 按公母比例1∶5分别组成B♂×X♀、X♂×B♀、B♂×J♀、J♂×B♀、B♂×Q♀、Q♂×B♀6个杂交组合。

2.3 测定项目

根据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制定的《家兔常用生产性能指标名称及计算方法标准》, 测定纯繁组和杂交组兔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记录产活仔数、称初生窝重、计算窝平均产活仔数和平均初生个体重。称28日龄断奶窝重, 记录成活只数;计算平均断奶重和成活率。称30, 90日龄空腹重, 记录90日龄成活只数和饲料消耗量;计算平均30日龄个体重、90日龄个体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90日龄成活率。

2.4 饲养管理及日粮组成

2.4.1 种兔饲养管理及配种

采取单笼饲养, 按公母比1∶5建立1个家系, 每日饲喂精料2次, 青料2次, 精料为自配种兔全价颗粒饲料, 自由饮水, 自然发情配种。

2.4.2 仔兔饲养管理

仔兔出生后, 选留体格较大的6~7只仔兔作为哺乳兔, 母仔分笼饲养, 每日上午哺乳1次, 16日龄开始补料。饲料为自配仔兔全价粉料, 每日4次, 自由饮水, 28日龄断奶称重、编号。

2.4.3 育肥兔饲养管理

在不同组合的断奶仔兔中, 分别选择体格健壮、健康无残疾的幼兔各30只, 根据断奶个体重平均分组, 每笼2只, 总重量一致。预饲2 d, 31日龄早上喂料前空腹称重, 然后进入育肥试验期。每天饲喂自配育肥兔全价颗粒饲料3次, 自由饮水, 91日龄早上喂料前空腹称重。

2.4.4 防疫

种兔每年春、秋两季各注射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梭菌疫苗1次, 饲料中加入预防球虫病的药物各1个疗程。仔、幼兔注射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疫苗各1次;饲料中加入预防球虫病的药物, 1个疗程;在仔兔断奶期间的饮水中适量加入多种维生素。

2.4.5 日粮组成

参照NRC饲养标准, 分别组成种兔日粮和育肥兔日粮。种兔日粮组成:玉米24.0%, 麦麸31.0%, 豆饼16.50%, 草粉14.50%, 菜籽饼5.0%, 鱼粉6.0%, 骨粉2.0%, 食盐0.50%, 添加剂0.5%。日粮营养水平:消化能 (DE) 11.06 MJ/kg, 粗蛋白 (CP) 18.10%, 粗纤维 (CF) 10.80%, Ca 1.30%、P 0.55%。

育肥兔日粮组成:玉米46.0%, 麦麸12.0%, 豆饼10.0%, 草粉19.0%, 菜籽饼5.50%, 鱼粉5.0%, 骨粉1.5%, 食盐0.50%, 添加剂0.5%。日粮营养水平:DE 12.05 MJ/kg, CP 17.80%, CF 8.0%, Ca 1.20%, P 0.50%。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合繁殖性能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各组合平均窝产活仔数为6.36~7.87只。试验组中以比利时兔为父本的组合平均窝产活仔数均比双亲对照组高, 其中以B×X组最高 (7.87只) , J×B组最低 (6.38只) 。试验组平均初生个体重均高于对照组, 较高的3个组合是B×Q、Q×B和B×X, 分别为65.33 g、63.28 g、63.14 g。平均28日龄断奶重表现较好的3个组合是B×Q、B×X和Q×B, 分别为478.13 g、468.12 g、458.30 g。 28日龄断奶成活率较高的3组合是B×X、B×J和J×J, 分别为94.55%、93.26%、92.21%。

3.2 各组合生产性能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各组合平均90日龄个体重中, 表现较好的3个组合是B×Q、Q×Q和B×X, 分别为2 036.56 g、2 035.22 g、2 011.28 g。30~90日龄阶段, 日增重较快的3个组合是Q×Q、B×X和B×Q, 分别为26.16 g、26.10 g、25.94 g。料重比较低的3个组合是B×X、X×B和J×B, 分别为3.31, 3.46, 3.50。90日龄成活率较高的3个组合是B×X、J×B和B×J, 分别为88.78%、85.20%、84.22%。

4 小结

将比利时兔分别与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和齐卡兔进行品种间杂交, 可以明显提高后代生产性能。在30~90日龄阶段, 6个杂交组合的平均日增重为25.05 g, 4个纯繁组合的平均日增重为22.77 g, 提高了10.01%。其中B×X组合 (26.10 g) 的优势最明显, 比双亲平均日增重 (22.18 g) 高3.92 g, 提高了17.67%;其次是B×J组合 (24.97 g) , 比双亲平均日增重 (21.40 g) 高3.57 g, 提高了16.68%。但比利时兔与齐卡兔杂交的后代优势不明显, 正反交平均日增重 (25.36 g) 仅比双亲平均日增重 (24.19 g) 高1.17 g, 仅提高了4.84%。

各组合的饲料报酬均偏低, 杂交组的平均料重比为3.55, 纯繁组的平均料重比为3.67, 杂交组仅比纯繁组高0.12, 优势非常小。料重比相对较低的组合是B×X组 (3.31) , 比双亲平均值 (3.56) 低0.25。从以上结果分析, 料重比普遍偏高的原因可能与投料饲喂方式导致抛撒和回收量不准确有一定关系。

对28日龄和90日龄的成活率进行比较, B×X组的成活率均高于其他组合, 其中28日龄成活率分别比纯繁组平均值 (88.48%) 和杂交组平均值 (91.76%) 高6.07%、2.79%;90日龄成活率分别比纯繁组平均值 (71.41%) 和杂交组平均值 (82.71%) 高17.37%、6.07%。

综上所述, 比利时公兔与新西兰母兔进行的二元杂交, 在日增重、料重比和成活率等方面均可获得较明显的杂交优势, 在生产上可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为了提高商品肉兔的日增重和成活率, 试验采用比利时兔分别与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和齐卡兔组成6个正反交杂交组合, 进行品种间杂交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在日增重、料重比和成活率方面的杂交优势较明显, 其中比利时兔 (♂) ×新西兰兔 (♀) 组与双亲对照组相比在日增重、料重比、28日龄成活率和90日龄成活率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关键词:肉兔,杂交组合,繁殖性能,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吴跃华, 吴旭娟, 田金星, 等.4种肉兔杂交组合筛选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9) :129-130.

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产性能研究 篇9

关键词:肉牛,杂交组合,生产性能

云南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西门塔尔、短角等引进良种牛对云南黄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品种改良,F1、F2代杂交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杂交牛已经覆盖到全省。然而,随着杂交改良的深入,各地在母牛的利用、肉牛品种组合和杂交选育技术路线等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困惑。试验旨在根据云南省杂交牛的生产性能调查数据,对一些理想设计的品种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和筛选适合在云南多数地区饲养并能达到优质肉牛生产需求的肉牛品种组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以能代表云南大多数地区、地处滇中的巍山县作为试验地点,对现有数量较多的西 (西门塔尔) 本 (本地云南黄牛) F1代、F2代和短本等杂交改良牛和云南黄牛的生产性能进行调查。并根据引进良种牛的特点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增加海福特♂×西本♀、安格斯牛♂×西本♀、婆罗门♂×西本♀、云南正在选育的热带牛新品种婆莫云 (BMY) 牛 (婆罗门50%、莫累灰25%、云南黄牛25%) ♂×西本♀等几个品种组合,在农户舍饲和半舍饲的传统养殖条件下,开展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组合试验。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2]

增加的品种组合由适合热区和温带优质肉牛生产的品种组合模式筛选课题组提供冻精,与巍山县畜牧局一起挑选条件较好的兽医站,按要求统一母本的品种、体况和饲养条件,与农户签定好协议,再进行冻精配种,同时做好记录,对初生、半岁、1岁、1.5岁和成年几个年龄段的体尺、体重进行跟踪测定,时间误差不超过3 d。对西本 (F1、F2) 、短本等现有杂交牛和本地黄牛进行调查,根据牛的年龄,把体尺、体重校正到相近的年龄段。

为保证体重测定的准确性,专门定做了误差为0.2 kg的便携式电子称,体重、体尺测量同时进行,方法及标准经过适合热区和温带优质肉牛生产的品种组合模式筛选课题组专门培训,每个站由专人负责,以减少人为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详细记录饲养、疾病等其他情况,作为分析时的参考。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6.0和SPSS13.0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地牛和二元杂交牛生产性能 (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二元杂交牛各年龄段的体重都极显著高于其母本云南黄牛 (P<0.01) ,说明引进良种牛对云南黄牛有显著的改良效果。但级进杂交的西西本与杂交一代的西本相比,3岁以后的公牛体重才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P<0.01) ,母牛和3岁以前的公牛体重则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级进杂交后杂交优势率有所降低。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表示西西本、西本、短本牛均未达成年,因此数据未测出。

cm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含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者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各二元杂交牛在3岁和成年时的体尺与其母本云南黄牛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 。胸围、腰角宽等主要反映肉牛产肉性能的指标都明显改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年西西本的管围显著大于其他组合牛 (P<0.05) ,结合其体重与其他组牛相比差异不显著的情况,说明用体型较大的温带品种牛进行级进杂交虽能增大后代的体格,但因杂交优势率、耐粗饲和抗病等适应能力降低,在饲养条件较差时,断奶育成期的生长情况并不理想,3岁以后体重才超过杂交一代。

2.2 三元和多元杂交牛生产性能

选用云南巍山县数量较多,已有较好表现的西本杂作为母本,与其他引进优良品种和在云南取得较好表现的培育品种———婆莫云 (BMY) 牛进行三元和多元杂交试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表4。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者 (P>0.05) 。

从表3可看出,半岁断奶以前各品种的三元和多元杂交牛体重均差异不显著 (P>0.05) ,1岁时BMY×西本牛比海福特×西本、安格斯×西本和婆罗门×西本牛有更好的表现。

注:同行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表中海代表海福特,婆代表婆罗门,安代表安格斯。

从表4可以看出:海福特杂交牛在半岁断奶前反映出其体格大的特点,但到1岁时除管围较大外,其他体尺指标与其他杂交牛差异变小;BMY杂交牛的体高增长较大;婆罗门杂交牛的管围则相对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1) 云南黄牛母性强,繁殖性能好,适应于山区饲养,特别是在低营养、天然牧场放牧的粗放管理条件下仍可保持很高的繁殖率,是杂交肉牛生产的优秀母本。但它个体小、成熟晚、产肉率低,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本品种选育或适当引进外血导入杂交,以提高其生产性能[2]。

(2) 云南的培育新品种———BMY牛在杂交改良中起到了提高杂交优势率和抗病等作用,但因它已含有云南黄牛血缘,不宜直接用来改良本地牛,而应借鉴肉牛业发达国家的一种先进制种方式,与含75%以上的西门塔尔等温带牛血缘或多元杂交牛来生产复杂血缘的合成系。

(3) 婆罗门牛与普通牛有远缘杂交优势,还具有抗蜱、抗焦虫等寄生虫病和降低难产率的特点,可在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选育中可起到独特的作用。

(4) 西门塔尔牛因其体型大、泌乳性能好、早期生长快、适应范围广,在云南各地的杂交肉牛生产中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引进时间长的地区出现了近亲、盲目级进杂交等导致生产适应能力降低的情况,大多数养牛户对肉牛品种改良还处于只注重毛色等体型外貌和早期生长速度上,对耐粗饲、抗逆、产肉和料重比等经济性能重视不够。在杂交改良工作中,应重视当前饲养条件较差的现实,保留一定的云南黄牛血缘,以提高后代的适应能力。

(5) 杂交改良的第一步应首先考虑适应性和经济性,舍饲条件和气候温和地区先用温带牛改良,可尽快改善体格和提高生长速度;热带地区应先用耐热、抗蜱、抗焦虫病能力强的婆罗门牛改良,兼顾生产和适应能力,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用肉质更好的安格斯或复杂血缘的合成系进行商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各优良品种的特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英汉, 陈宏, 马云, 等.论中国的肉牛育种问题[J].黄牛杂志, 2002, 28 (1) :1-5.

上一篇:高中生物作业下一篇:新文化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