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2024-05-01

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共7篇)

篇1: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 85 页,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通过各种联系使学生学会用画图或计算的方法来进行移多补少。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看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1.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花? 2.晶晶比芳芳少做了几朵花?

3.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一样多?

第1个和第2个问题很简单,大家很容易解决,第3个小题难住了大家。

二、回顾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比多少”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拿出小圆片,老师说你来摆。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第一行摆5个红色的圆片,第二行摆4个黄色的圆片。提问:用学过的比多少来说一说。

提问:这位同学摆的,能不能一眼看出谁多?他是怎么摆的? 师小结(一边指图一边说):像这样第一个对着第一个,第二个对着第二个,一个一个对着摆下去,在数学上叫一一对应,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加上了小竖线。这部分是相同的,这部分是多的。(板书:多的)

谈话:仔细看,有什么变化?(老师又加了3个红色的圆片)[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比多少,让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同时找到多的那部分。]

三、借助摆一摆解决“移多补少”

1、引发猜想

谈话:想一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

2、体会多给少

谈话:不管答案是,都是谁给谁? 追问:为什么多的给少的?

揭题:想让两人的花一样多,都是多的给少的。(板贴:多—少)

3、实物操作,验证猜想。

谈话:到底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你想怎么办?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摆、画、算一算等)

谈话: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我们先来摆一摆。你想怎么摆? 引导学生说:用红色的圆片表示芳芳做的小花,黄色的圆片表示晶晶做的小花。

谈话:自己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移动的? 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学生知道一一对应摆的好处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摆一摆”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用数学的方法来找到正确的答案。同位交流过程中,老师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并梳理方法。]

5、汇报交流

谈话:我也想摆一摆,有没有想提醒老师的? 学生说,老师摆

(移动前提醒加上小竖线,找出多的)谈话:都听,他说的对不对。和你一样吗? 汇报(1)学生是一个一个移动的。提问:这2个是从哪里来的? 汇报(2)学生是一下移动2个。追问:你怎么知道一下移动2个?

2是4的多少?(一半)

小结:这两种方法无论怎么移,都是先找到哪部分?再从多的里面一个一个移给少的或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半给少的,两人就一样多。所以要(板书:先找出多的部分,再求移动的个数。)揭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移多补少。[设计意图: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移动的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体会移多补少就是先找到多的部分,再求移动的个数,并进一步明白2朵花是从多出来的4朵移来的,2是4的一半。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谈话:明明和亮亮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让刚学的知识帮帮他们好不好。

谈话:你能把图上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遍。

谈话:刚才我们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这次用画的方法好不好?你想画什么代表明明和亮亮的小风车? 谈话:画之前,谁想提醒下大家? 生汇报 师指导

移动一个,划掉一个。小结:

[设计意图:从用实物摆—借图分析,是一个方法提升的过程,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尝试画一画—交流,优化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借助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反馈练习

谈话:“移多补少”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用画图的方法帮帮小象和小猴好吗?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学习的快乐吗?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所学知识,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篇2: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智慧广场。【教材简析】

本智慧广场呈现的是“剪纸花”的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芳芳有14朵花,晶晶有10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了”这个问题,学习用移多补少解决实际问题。

本智慧广场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目标】

1.经历用移多补少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经历摆一摆到画一画的探究过程。

2.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中,感受“移多补少”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用画图法表示移多补少的结果 【教学难点】

总结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

【教具准备】题纸、课件,学具,学具操作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谈话:芳芳和晶晶正在进行做纸花比赛,大家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谈话: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花?

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学生一般提不出来,可由老师来提)

谈话: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了?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为解决问题做铺垫。

二、借助经验,探索方法

1.独立思考,初步解决(借助学具摆一摆)

谈话:同学们先来猜一猜,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谈话: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试着做一做看看能不能解决?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谈话:摆好了的同学和你的同位说一说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说一说摆一摆的具体方法。

预设:先摆了14个,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了10个,然后再从多的这里拿出2个给黄的,他们就一样多了。

追问:“为什么移动2个,为什么要从4里面移呢,怎么想到给2个?”三个逐一深入的问题

4.沟通联系,优化方式

谈话:同学的办法都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通过摆一摆发现,要想让芳芳的小花和晶晶的小花一样多,我们先一一对应的去摆。再分成2部分,最后移一移,从多的部分里拿出一些给少的,让他们变得一样多,这在数学当中叫做移多补少的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直观的摆一摆,在摆的过程当中,明确了是要从多的里拿出一些给少的才能变得一样多,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三、教师引领,初步建模

谈话:刚才我们是摆一摆找到的答案,如果没有学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想用什么符号来代替小花。(学生明确选定圆圈)

谈话:你能按照刚才摆一摆的过程在纸上画一画吗,把你的想法在图上清楚 的表示出来,看谁想的办法好,能让大家一眼看明白。(学生动手画一画)

集体交流,学生汇报画的方法,生生质疑提出更好的建议不断充实完善画图 方法。

小结:先画14个圆表示芳芳的花,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10个圆表示晶 晶的花,第二步分,画上小竖线找出多出的部分,第三部移,从多的里拿出一些给少的,让他们变的一样多,但一定要注意,拿走的我们就把他划掉,拿走几个就要在少的那部分画上几个。修改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在学生直观的摆一摆的基础上,找到画图的方法,初步建立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四、内化理解,优化模型

比较摆一摆和画图的共同点,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1、摆(画):一一对应

2、分:分成两部分

3、移:移动多的给少的

【设计意图】在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发现共同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模型,达到优化模型的目的。

五、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小亮有8个风车,小刚有4个风车,小亮给小刚几个风车他们就变得一样多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集体订正。

2.小猴摘了16个,小象摘了6个,小猴给小象几个桃子,他们的桃子就一样多了?

出示题目,学生通过画图找出问题答案,在汇报时学生评价强化重点,明确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3.拔河比赛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什么?比赛公平吗?怎么样就可以开始比赛了? 引导学生借助移多补少数学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的巩固“移多补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能利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解决生活

中的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六、回顾反思,感受价值 谈话: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预设:

知识:我知道了什么是移多补少;知道了可以分成两部分„„ 方法:我学会了可以摆一摆、画图、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篇3: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形势下, 各学校、各教师做得如火如荼的今天, 回顾本节课, 总显得还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没有完成较多的课堂习题, 没有小组的合作探究……回顾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意义、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后, 黑板上出示了三个简便运算的计算题, 根据学生的板演, 引导学生小结了简便运算特点:通过交换律与结合律, 使计算结果能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进而可以口算. 当然这一切如我所愿, 水到渠成.

因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本节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味的计算中, 所以设置了一个“9999 + 999 + 99 + 9”的简便运算. 此题一出, 学生立刻都进入了积极的思考中, 半分钟过去了, 一分钟过去了, 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这几个加数有些什么特点? ”我有些着急了.

“都是9. ”看似有些无奈.

“你们都想简便计算, 进行口算, 那喜欢什么样的数? ”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

“那再看看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 ”

过了一会儿, 我走去看了看, 没能顺利完成, 看来只是有想法, 可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再也没有提示, 因为我觉得此时再做提示亦是多余, 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引起思维的混乱. 两分钟、三分钟……我继续巡视, 我惊奇地发现已经有同学举起了小手, 半信半疑地走近一看, 他在练习本赫然写着“9999+999+99+9=10000+1000+100+6”.

“余字宝同学已经顺利完成了, 想法很独特. 看来没有做不到的, 只要你认真去思考. ”我激动地说道. 既想给该同学以肯定和鼓励, 也想为其他学生加加油, 打打气. 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还是“9999 + 999 + 99 + 9 = 10000 + 1000 + 100 + 6”.“张寓同学思考也够积极, 与余字宝同学做法相同. ”我是发自内心地高兴, 但我还是期待着.

终于我看到了:9999+999+99+9=10000+1000+100+10 = 11110 - 4, 那不正是我的另一个期待吗? 我当然知道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 可当时那种心情真有些许溢于言表, 欣喜若狂.

“9999 + 999 + 99 + 9 = 10000 + 1000 + 100 + 10能用等号吗? 想想. ”静下心来的我指着上面的算式说.

“不能. ”该生有些犹豫.

“后面-4出现了, 前面却没有, 前后两个算式就不相等了, 那可以怎么办使它们相等? ”

“前面那一步也加上-4. ”

“非常正确. ”我停了停又说, “吴鑫同学思维敏捷, 他又有了新的做法. ”我想就此停下来, 但我又耐下心来, 等待了一会. 我又看到了“9999+999+99+9≈10000+1000+100+10 = 11110 - 4”. 两名同学的做法虽然有问题,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比较到位的, 只是算式在书写与表达上有欠缺. “你用约等号, 说明你发现了前后不相等, 后面又用了等号, 我们可以怎样使前面也能用等号? ”我提示说道. 相继又有几个小手举了起来, 和前面两种做法相同. 时机到了, 该让他们发表想法了, 将其思维放大, 也好让其他同学“茅塞顿开”.

“我把后面的9分别给前面的9999、999、99补1, 用10000 + 1000 + 100再加上剩下的6, 最后等于11106. ”余字宝停顿了一下, 又补充说, “我采用了‘以多补少’的方法. ”

“还给这种做法取了一个名字———以多补少, 我们就把它叫作‘余氏做法’吧, 多么睿智呀! ”我将这四个字板书在了黑板上. “余字宝同学真够大胆, 还能给做法取名字. 而且根据他的做法, 这个名字也取得很贴切. ”同学们向该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 可我怎么也停不下来……

吴鑫同学汇报道“我把9999先看作10000, 999看作1000, 99看作100, 9看作10, 每个数都多了1, 再在后面减4. ”学生们不住地点头, 掩饰不住内心的“恍然大悟”.

“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叫‘先补后减’. ”有名同学大叫道.好一个“先补后减”, 看来学生的思维还不断“发酵”.

拖堂, 上课的大忌, 可我今天还是觉得———值.

“今天这节课, 几名同学的做法让我们思维豁然开朗, 大开眼界, 也让老师我大开眼界:不仅能找到这么特别的做法, 还能给自己的做法取一个响亮而合适的名字, 这是老师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看来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应该相互学习的, 学习你们大胆、创新的精神. ”

“367 + 198”,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算式, “用367加200, 再减2”“把367移2给198……”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沸腾了.

“下课. ”是该下课的时候了.

不清楚现在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倡导什么. 但本节课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就是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就出现了那么独到的见解, 竟然还有“以多补少”“先补后减”的想法, 让我都觉得有些天马行空.虽然我知道这样的命名可能有些欠缺, 不是十分的准确, 但具有那么大胆、创新的精神, 让作为老师的我也自愧不如.

课堂上确实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平时我们也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机会, 却没有让学生跳出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 学生始终都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步伐, 一步一步地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天马行空”的机会太少了. 我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应该“以多补少”, 教师就能把把控课堂的时间、空间、节奏补给学生们.

篇4:由“感”及“理”,移多补少

片段一:初步感知——我看到了得到“平均高度的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被平均分为3份,每份都装有高度不同、颜色不同的豆子。(如下图)请学生观察后标出每种豆子的高度。

师:猜一猜,如果把中间的挡板抽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猜测。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看谁猜得准确。注意观察,这三个地方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说说,这三个地方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高的变矮了,矮的变高了,最后变得一样高了。

师:那这个高度是原来红豆的?绿豆的?还是黑豆的?

生:都不是。

师:那我们给这个高度一个新名字,叫做这三种豆子的平均高度。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这个平均高度是怎样得到的?

生:高的变矮了,矮的变高了,最后它们一样高了,这个高度就叫做它们的平均高度。

片段二:动手理解——我做到了“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每组三种卡片,三角形7张,正方形3张,圆形8张。

三种卡片有的多,有的少,你能想办法让这三种卡片的数量一样多,也就是知道平均每种卡片有几张吗?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摆卡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汇报不同方法:

摆一摆。学生边摆边说。

师:你发现了吗,他们刚刚移动了哪些卡片?

生:移动了三角形和圆形。

师:为什么要移动这些卡片?

生:因为这些卡片多。

师:给了谁?为什么?

生:给了正方形,因为它少。

师:最后呢?

生:最后数量一样多。

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移多补少”。最后可以看出,每种卡片数量一样多,都为6张。

片段三:理性思考——我算出了“平均数”

学生已经分小组计算完自己小组的平均身高。

师:我们刚刚都会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了,那么你会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应该怎么算?

生:先算大家的总身高,再除以全班的总人数。

师:大家同意吗?可是要把全班同学的身高都加起来,很麻烦。那你能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会和哪些同学的身高比较接近?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应该和中等身高的同学比较接近。因为所谓平均身高,就是假设让高的同学变矮,矮的变高,最后大家一样高。所以,平均身高一定比高的要矮一些,比矮的要高一些,只能是和中等身高的比较接近。

反思:以上三个片段,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移多补少”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片段一,用盛有豆子的盒子进行演示,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当中间的挡板抽走后,里面的豆子“移多补少”最后一样高,这是一次借助于生活经验和直观演示得到的感性认识。片段二,把三种数量不同的卡片进行重新摆动,使得每种卡片数量一样,让学生不得不把卡片“移多补少”最后一样多,这一次是动手摆一摆得到的直观经验,而这一经验会经过算式得到理性思考,从而完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片段三,在学生有了计算小组平均身高的巩固练习后,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则完全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理性思考。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伴随着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知识的本质,和学生一同经历由“感”及“理”的过程!

篇5:青岛版智慧广场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移多补少”的内涵,会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发现、总结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移多补少问题,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

学具盒,两只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纸。【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是什么呀?(小花),现在有两名同学正在做纸花的比赛,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请看大屏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信息,比赛结果怎么样?谁来说说一说。

预设:芳芳做了14朵红花,晶晶做了10朵黄花。(板书)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

问题?

预设:

生1:芳芳和晶晶一共做了几朵花? 生2:芳芳和晶晶谁做的花多?

生3:芳芳比晶晶多做几朵花?晶晶比芳芳少做几朵花?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提问: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熟悉的手工制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一)独立尝试,探究方法 1.自主尝试,引发猜想

谈话:到底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请你大胆猜一猜。预设: 生1:4个 生2:2个 „„

【设计意图】猜想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由想而入的规律,通过让学生猜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猜想,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能否有根据的进行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2.学生独立探究

谈话:到底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了?让我们用数学的方法来找一找正确的答案吧!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借助学具或其他方法进行探究。学生活动,教师走到学生中搜集学生的不同做法。预设:

方法1:14-10=4。

方法2:用摆一摆(摆小圆片)的方法。方法3:画图的方法。

„„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想到了许多的方法,老师都给予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渗透了几何直观的思想方法。

(二)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谈话:同学们刚才用了好多方法,现在在小组里面说说你的方法吧。小组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了解更多小伙伴的不同方法,同时教师到小组间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并对摆一摆、画图方法进行指导,为接下来的全班交流做准备。

(三)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1.全班交流方法(1)直接列算式

谈话:谁来说说芳芳应该给晶晶几朵花,他俩就一样多了? 预设:4朵。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我用14-10=4,所以芳芳给晶晶4朵花,他俩就一样多了。谈话:这样做对不对? 预设1:对。

追问:用芳芳的减去晶晶的就是芳芳要给晶晶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预设2:不对。追问: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学生说出:用芳芳的减去晶晶的,只能求出芳芳比晶晶多了4朵,要想使他们的花朵一样多,就要把多的4朵中的2朵给晶晶,这样就一样多了。谈话:他说的对不对?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学具来验证一下。(2)摆一摆

谈话:哪位同学用了摆学具的方法?谁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找学生在黑板上用圆磁铁展示摆一摆的方法,一边摆一边说。

预设:我用红色圆片表示芳芳剪的14朵红花,1、2、3„„(边数边摆),再用黄色圆片表示晶晶的10朵黄花。(摆的时候,一朵黄花对应着一朵红花),芳芳比晶晶多4朵,芳芳给晶晶两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了。(边演示边说)

谈话:刚才的做法同学们看明白了吗?刚才他在摆黄花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预设:一朵黄花对着一朵红花。

提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将圆片还原成14朵和10朵。)预设:一眼看出红花比黄花多了几朵。

谈话:那我们用一条虚线来区分芳芳比晶晶多的部分。教师在学生摆好的图上画虚线。

追问:然后怎么做两人就一样多了?你是怎么做的?

预设1:把多的两个移过来,他俩就一样多了。

谈话:把芳芳比晶晶多的部分移一半给晶晶,他俩就一样多了。

预设2:把多的先移过来一个,两人还不一样多,再移来一个,现在芳芳和晶晶就一样多了。

谈话:你是把芳芳多的部分移给了晶晶,移一个,补一个,移一个,补一个,直到两人一样多。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能够清楚的看到芳芳怎样把多的部分移给晶晶,两人就一样多了。

【设计意图】在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的操作活动中,学生们借助摆圆片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芳芳和晶晶做的小花,同时还引导学生感受一一对应地摆的优点,然后把多的部分移一个补给晶晶,再移一个补给晶晶,直到两人一样多,从而得出答案——芳芳给晶晶2朵花,两人的花就同样多。不仅很快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为后续的画直观图的方法做好铺垫。同时也验证了刚才的猜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3)画图方法

谈话:刚才咱们借助小圆片用摆一摆的方法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谁的猜想是正确的?我发现有的小组是用画图的方法做的,做的速度非常快,咱们来看看他们的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图的方法。学生一边指一边说。

预设1(用不同颜色表示芳芳和晶晶):我用14个红圆圈表示芳芳的14朵花,用10个黄圆圈表示晶晶的10朵花。

预设2(用不同形状表示芳芳和晶晶):我用14个圆圈表示芳芳的14朵花,用10个三角形表示晶晶的10朵花。

谈话:同学们看,他在画黄花的时候,是不是跟刚才那个摆的同学一样,也是一个对着一个画的?这样做有什么优点?

预设:对。一下子就看出芳芳比晶晶多了4个。

谈话:那我们也用虚线把多的部分区分开来。(教师边说边画虚线。)谈话:接下来怎样画?

预设:我把多的4个先划去一个,然后补给晶晶一个,(边说边划去一个,在晶晶的后面画上一个图形),再移一个补给晶晶,两人就一样多了。

谈话:这位同学的方法真是太棒了,让我们在大屏幕上看看他刚才是怎么做的。教师借助课件展示画图的步骤,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画图的方法。谈话:你能说说画图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预设1:既方便,又容易。

预设2:看起来清楚,能够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

预设3:能够清楚的看出芳芳怎样把多的给晶晶,两人就一样多的过程。„„

2.学生尝试画图

谈话:既然画图的方法这么方便,现在请同学们也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吧。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交流。

提问:同学们刚才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你认为在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

生1:一个对应着一个去画。生2:然后用虚线区分多出来的部分。

生3:把多出来的部分一个一个地移到少的事物中。3.总结课题

小结:不管是摆一摆还是画一画,我们都需要将芳芳比晶晶多出来的部分移一移,然后补给晶晶,像这样从多的里面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人的花一样多。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会有一些困难,而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此环节重点交流画图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画图方法的优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的数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和技巧,突出画直观图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建立起了画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基础练: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移多补少,你能用这种方法帮一帮小猴和小象吗?

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交流画法,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直观图的方法。2.变式练:

谈话:移多补少的问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我们经常玩的拔河比赛。(课件出示题目。)

交流做法。3.拓展练:

谈话:兔哥哥有9个胡萝卜,送给弟弟一个,它们两人的胡萝卜就一样多了,想一想,兔弟弟原来有几个胡萝卜?

预设:兔哥哥给弟弟1个两人一样多,说明原来哥哥比弟弟多2个,用9—2就能求出兔弟弟原来有7个。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吸收,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

四、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画图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用画图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移多补少。(课件“会用”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不仅想到了很多办法,也学会了用画图法解决移多补少的问题,你们棒不棒?来,让我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自己和你的小伙伴们!

篇6: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一、对上节课问题较多的作业题讲评;

二、对比较多少的题型进行巩固复习:

1. 一辆公共汽车里原来共有30人,到站后下去10人,又上来17人。那么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2. 小红有旧书10本、新书20本,小明有新书18本、旧书14本。小红和小明的书谁多?多多少本呢?

3. 小明身上有30元钱,小华比小明多12元钱,小明比小伟多8元钱。那么小华比小伟多多少钱?

4. 哥哥和弟弟多有很多苹果,而且哥哥和弟弟的苹果一样多。这时哥哥把自己的8个苹果给了弟弟。那么现在哥哥比弟弟少几个苹果?

5. 小张送给了小王5本故事书,这时发现小张和小王的故事书恰好一样多。那么小张原来比小王多几本书?

6.草地上有一些白羊和一些黑羊,当黑羊跑掉8只后,黑羊还是比白羊多4只。那么草地上原来的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可以在测验时抄在黑板上,也可以测验后由教师读题,让同学口算答题。

比较多少型的题目是本学期前半个阶段的重点。

三、本讲讲义的讲授;

讲义二 移多补少问题

注意:注意让同学们注意本一讲题目与前一讲题目的联系。

1. 小明有20个苹果,小红有12个苹果。小明应该给小红几个苹果,才能使小明和小红的苹果变得一样多?

2. 桌上有两个盘子,第一个盘子里放着21个梨,第二个盘子里放着9个梨。如果既想维持桌子上的梨总数不变,又想使两个盘子里的梨变得一样多。那么应该怎么办?

3. 小丽有7个洋娃娃,如果小丽给小花2个洋娃娃,小丽和小花的洋娃娃将变得一样多。那么小花原来有多少个洋娃娃?

4. 哥哥有32块大白兔奶糖,弟弟有18块大白兔奶糖。要想哥哥和弟弟的大白兔奶糖一样多,哥哥应该给弟弟几块大白兔奶糖?

5. 小伟有一些连环画书,后来小军又从自己的16本连环画书中选出2本送给了小伟,于是小伟的连环画书刚好和小军一样多。那么小伟原来有多少本连环画书?

6. 甲、乙两个花瓶里插着一样多的花。现在从甲花瓶中取出4支花放到乙花瓶里。那么现在甲、乙两个花瓶哪个花瓶里放的花多?多多少?

7. 小黑兔拔了16个胡萝卜,又送给了小白兔3个胡萝卜,结果小黑兔和小白兔的胡萝卜一样多。问原来小白兔有多少个胡萝卜?

8. 小黑鸭有11条鱼,小白鸭有13条鱼,鸭妈妈又抓来7条鱼,应该怎样分给两只小鸭子,才能让两只小鸭子的鱼一样多?

9. 姐姐比弟弟多4个大鸭梨,但是好心的姐姐把自己的3个大鸭梨送给了弟弟。现在姐弟俩谁的大鸭梨多?多几个?

10.小明有集邮的爱好,后来小红也跟着小明开始学集邮。这天小明又送给了小红4张邮票,可是数了一下,发现小明还是比小红多2张邮票。问小明原来比小红多几张邮票?

11. 妈妈给东东和南南各买了10支铅笔。两天之后,东东说他的铅笔都找不到了,伤心地哭了。于是好心的南南分给了东东4支铅笔。可是过了一会儿,东东又跑来说他丢的铅笔都找到了。那么现在东东的铅笔比南南多了几支?

12.小华有两盒糖果,第一盒有78粒糖,第二盒有38粒糖。每次从第一盒取出5粒糖放到第二盒里,要这样调整多少次才能使两盒的糖数相等?

习题二

移多补少问题

1. 小明有20个贝壳,小红有10个贝壳,小明再给小红多少个贝壳,两个人的贝壳数量才会一样多?

2. 姐姐原来有50元钱,给妹妹10元后,两人的钱就一样多。妹妹原来有多少钱?

3. 两堆西瓜,从第一堆拿出16个放入第二堆后,还比第二堆多出8个,问原来两堆西瓜相差多少个?

4. 哥哥和弟弟一起去捉蟋蟀,哥哥比弟弟多捉了5只蟋蟀。但是哥哥又把自己捉的蟋蟀送了5只给弟弟。现在哥哥和弟弟谁的蟋蟀多?多几只?

5. 小黑熊抓到了15条鱼,小棕熊抓到了17条鱼。熊妈妈又抓了8条鱼,她想把这8条鱼分给两只小熊,使小熊的鱼都一样多。该怎样分?

篇7:移多补少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移多补少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对于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已较好地掌握。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移1差2的道理;理解掌握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主要是相差数2;此外还有平均数-小数、大数-平均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设计理念:

1、应用题教学中组织主题式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教师活用好教材,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为了突出让学生理解移1差2的道理;理解掌握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这一重点,开始让学生通过设想8个图书架分两行摆设的不同方法,既渗透极限思想,又解决了问题。再通过动手操作,最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在理解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鼓励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变式练习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检验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教学难点:理解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每生10个圆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规律:

1、教师请每个学生各自数自己信封里的三角形,发现同桌两人的颗数不一样。于是教师趁机问:怎样才能一样多呢?这时学生出现了三种解决方法:多的拿走。少的加几颗。多的给少的。

2、教师接着问:如果总数不变,应该选哪种方法?就请大家一起来移一移。学生在操作后汇报移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方法也就出现了:有比较多的学生先算出总数,再求平均数,然后看自己与平均数的差距后移动;也有学生直接用多出来的一分为二。)

3、教师让学生给移动的几种分法分类,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当学生指出直接用多出来的平均分简便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说那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种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板书)

二、探究规律:

1、感知、归纳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规律。(1)10个三角形分成两排有几种摆法?(2)分别移动几个才能使两排同样多?添表相差个数移动个数(2)问:你们有什么感想或发现要对大家说吗?(3)归纳小结。移动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即:两排相差个数2=移动个数;(板书)(4)想象发展。如果有更多的三角形,现在摆成了个数不相等的两排。在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来确定多的一排往少的一排移动多少个才能使两排同样多?(先确定相差数,然后用相差数2=移动数来确定)(5)练一练。①第一行摆9个圆,第二行摆5个圆,第一行比第二行多()个,第一行移()个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同样多。②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12个圆,两行相差()个,第二行移()个到第一行,两行个数同样多。③两行相差14个,移动()个,两行个数同样多。

三、新知探索。

1、出示例4:三(2)班第一小组有图书13本,第二小组有7本。第一小组借给第二小组几本,两组图书同样多?①学生尝试解答。②反馈交流解题方法。(解法一:13-7=6(本),62=3(本);解法二:13+7=20(本),202=10(本),10-7或1310=3(本))③比较解法一与解法二的简便情况。

2、试一试。三年级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多6本图书,第一小组借给第二小组几本,两组的图书同样多?(3)比较例4与试一试的异同。(4)归纳总结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解题方法。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

四、巩固应用。(1)专项练习。(课本第120、121页的第1至5题)(3)提高练习。三年级参加写字兴趣班的有48人,如果从写字兴趣班调8人到美术兴趣班,那两班的人数相等,美术兴趣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上一篇:四节一环保施工方案下一篇:五本畅销的励志书籍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