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4

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共9篇)

篇1: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以前是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每学年接一个新班时,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内容的加深,这种现象会更突出。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总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并且有些学困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国内很多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有独到见解,如杨光辉老师写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点滴体会》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数学“学困生”。再如公丕刚老师写的《谈“学困生”转化策略》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面转化“学困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也有很多的阐述。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小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界定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4、通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成因,总结出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横沟。本课题研究不侧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于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科学方法,以求得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解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

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3、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4、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具体人员分工安排

孙建勇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拔尖人才,负责对本课题的全面指导。

卢侠负责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工作,督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的实施情况,组织研究、讨论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把得到的经验撰写成论文。

杨晶晶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联络,实时跟踪课题研究的现状,收集课题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负责课题研究会议的记录,摄像,照相,以及各项材料的收集。

其余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数为本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也是本课题实践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本人教学班级的改革试点实验工作,并要指导组内教师老师对后进生的一些改进的措施收集和经验汇总,每人每周至少要上针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查问进展的情况,写出总结,积累学生各次考试以及课堂上的情况的资料。负责对各种重要教学改革事件的视频、拍照、光盘刻录、教学案例等资料收集工作。

胡军芳重点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从学生、教材、教师、家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材料性论文。

张洁杨晓梅 重点研究“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该主题内容较为具体,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应在听课、与后进生座谈、家长沟通方面多下功夫。

篇2: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以前是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每学年接一个新班时,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内容的加深,这种现象会更突出。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总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并且有些学困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国内很多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有独到见解,如杨光辉老师写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点滴体会》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数学“学困生”。再如公丕刚老师写的《谈“学困生”转化策略》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面转化“学困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也有很多的阐述。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小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界定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4、通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成因,总结出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横沟。本课题研究不侧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于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科学方法,以求得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解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

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3、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4、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9月至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年11月至2013年12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1月至20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年7月至2014年8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篇3: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1.数学学习天赋的差异

我们在承认一个人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人的学习天赋是有差别的。 有些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很强,容易较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反之,数理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就较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随着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

2.学习态度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换言之,也就是学习自觉性都比较强,总是勇于克服困难,善于约束自己。 相反,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究其原因是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从而成绩不理想。

3.家长重视程度的差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在班级中,家长能配合老师对孩子因势利导,加强管理,能针对孩子学习、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往往处于班级学生前列。 相反,家长对其学习不重视,甚至置之不理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是和班级平均成绩相差较大。

4.教师综合素质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与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往往能做到抓两头,促中间,班级学生成绩一般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教学责任心强的教师,他们不会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持之以恒,总会有收获。 个人修养高的教师,他们既富有爱心,又富有耐心,他们使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困生在学习上也会比较努力,成绩自然也不会很差。

二、缩小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

1.加强思维训练和学习的指导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 从低年级教学开始就应该加强对其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2.及时帮助,端正学习态度

教育实践表明,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又得不到必要的鼓励、指点。这样日复一日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消极的情绪反应,使得他们不爱学、不愿学。 要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和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 当他们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当他们掉队时,要及时找他们谈心,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家校互动,双管齐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适合的、或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可以使一个健康的孩子走向深渊。 教师平时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共同商讨解决学困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辅弱转差工作,切实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减少学习中的分化现象。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1) 提高师德修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他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对哪位老师所任学科也感兴趣, 学习就更加积极主动。 因此,教师如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 2) 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提高教学成绩, 必须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一是要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是要多研究教学,这也是最关键的。 四是要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并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以提升专业素养。

( 3) 提高教学水平

篇4: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

1.教材方面。在编写教材时不但要考虑小学数学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少了,学生需要感悟的知识变多了。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到数学就头疼。最终出现了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学生方面。爱迪生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就是说勤奋固然重要,但是人的智商也是有一定差异的。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小学时几乎是白纸一张,由于智商的差异,一年级就出现了成绩的差异,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加明显;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3.教师方面。班级中后进生越多,老师的耐心就越少;老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的不同,也是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原因。

二、消除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1.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我们上的观摩课,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而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艺术、课堂驾驭能力,都是从平时的常规课上磨炼出来的。所以,希望我们的教师,多去请教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备课组多进行推门听课的活动,多交流,多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加强练习是减少两极分化的有效手段。差生的共同特点是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所以,加强练习是消除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能有的老师认为,题海战术会让学生疲惫不堪,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练习方式。例如:在设计“长方形面积”的练习时,第一节课可以设计知道长、宽求面积的训练;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节课进行变式训练,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宽,或知道周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后进生的成绩才会不断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因为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所以,在备课时,要做到因生施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设计练习课时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练习,巩固基础知识。二是综合练习,强化基础知识。三是发展练习,主要针对优生。

(2)作业的分层布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给全班布置同样的作业。有的老师会给优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但这样就忽略了后进生,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作业要分层给学生布置。后进生只做基本练习题,优秀的学生做一些拓展训练,使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进而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3)有效的组织教学。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上的课很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时候,他会进行适当的引导,调节课堂气氛。所以,我认为有效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强化辅导

(1)加强集体辅导。后进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数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而老师没有精力、时间进行一一辅导,所以,进行集体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2)强化个性辅导。具体学生具体分析,根据学生进行施教。老师要对后进生做到耐心、细心。除了帮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参与”、学会“理解”外,还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课后一定要耐心辅导,包括当面批改作业,批改试卷等,让他们每天都有进步。

篇5: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在高明区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新课改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具体是向上分化和向下分化的增大;两极分化时间前移,从原先的小学三年级前移至一、二年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在全面了解高明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现象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去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起责任,使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预防“学困生” 过早出现和转化“学困生”提供借鉴。该课题的研究能解决教与学的一些矛盾,使教师从数学新课改的误区中走出来,让新课程的春风沐浴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推动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省内外有很多教师过去对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作了一些探讨,有些教师认为从学生方面看造成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二)学习数学的意志薄弱。(三)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主要有:(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会学生学习。(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及时指导帮助,防患于未然。

(六)设计教法,因材施教。

(七)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八)共同参与,相互交流。

(九)教法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研究得不多,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尽量杜绝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假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习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状况。

“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指一部分小学生出现数学学习成绩的明显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里主要研究“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多”这一现象。

“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有关。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2、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4、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假说

进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内容及其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把课堂学习分为了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机械学习是不理解的重复学习,学习结果遗忘迅速。而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联系是建立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习结果是能持久保持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一个主要认识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儿童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教育与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同等重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课程也只是一个骨架,要使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就得深入学生内在情感世界,以师生间的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否则,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中并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他的自我意识的成长、潜能的发挥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教学的意义之所在。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1998年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他认为,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做准确的评价,那么,最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智力乃至素质表现是多方面的,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素质的综合性来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的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而只用单一的、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

5、人的动机理论

根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都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只要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只要教师的教学能够促进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麦格雷戈(McGregor)的理论也为“人的动机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不是天生好逸恶劳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动机,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就能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就要检查防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主要用引导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2、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3、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二)具体的做法

1、通过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分析出来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3、将制定出的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在实验班进行实践。实践时,为了使研究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首先期初根据课题阶段计划落实好各项工作,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悟、遇到的问题等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解决,根据研究过程反馈的情况,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使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4、学期末根据所搜集的研究信息、数据,认真筛选信息资料,分析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的有效性,得出实验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调整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措施和方法,在新学期初继续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尽可能使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操作性强,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5、增加实验班,扩大实验范围,将总结出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再实验,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6、根据实验效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供高明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借鉴。

六、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每一个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三)效果检测

1、通过合理设计的问卷调查进行前测、中测、后测,对比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对比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根据各个阶段的测验或考试卷,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学成绩进行跟踪对比。

3、根据实验教师的观察记录对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4、实验班学生各类测验、竞赛等成绩跟校内外同级学生的成绩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课题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研究课题如何开展和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填写课题申报书。

2、对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

3、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5、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实施阶段。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班级实施,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2、要求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类学生的表现,勤于记录,认真填写学生跟踪记录表,勤于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探索预防或减弱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心得体会。每学期围绕课题上好研究课,并进行自我评价。期末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3、随时收集、整理好各类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做有心人,用研究者的心态,认真搜集研究信息,仔细筛选信息资料,写好情况综述等。

4、整理前期研究过程中在实验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反思前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中期研究工作计划。

5、整理前一阶段积累的资料和数据,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根据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反思中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后期研究工作计划、方案。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

1、认真分析、整理各项资料,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将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2、收集和整理论文和个案,形成研究论文集和个案研究集。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分析报告、实施方案、教学反思、经验总结、论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个案集、阶段小结、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顾问:市教科所专家

课题指导:罗伯尧、温庆生、邹官保、管向民 课题组长:袁小兰

课题组成员:黎金彩、陈志诚、王卫华、严丽珊、陈燕华、关健辉、吴少平、胡彬艳、彭文杰

(二)初步分工

1、袁小兰负责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各项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2、黎金彩、陈志诚和彭文杰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材教法,力争从各年级教材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组织实验教师实施。

3、王卫华和关健辉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教学,力争从教师教学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4、严丽珊和胡彬艳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力争从学生学习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5、吴少平和陈燕华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与家长交流方式,力争争取家长方面支持,从家庭方面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三)课题制度

1、课题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但课题组一经成立,成员不能无故退出。

2、课题组实行定期学习和交流研讨的制度,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学习和交流,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制定,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学习和交流研讨。

3、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应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各项资料进行归档保管,以一个学期为期整理好移交给课题组,每个成员享有借阅参考的权利。

篇6:数学两极分化课题开题报告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a、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b、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c、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d 、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六、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3月至207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年8月至2014年10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14年11月至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207月至年11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文本类成果: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篇7: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成因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迫人深究。尤其是对于我们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在推行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上,还没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高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我校处于工业区附近,大部分的留守子女以及外来人员子女都到我校就学。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数学学习成绩提前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呢?

为此,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2、研究的必要性

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同时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学生个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认知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学评价差异。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而产生了。

4、家庭教育的差异。农村、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二、课题的理解与研究假设

1、对课题的理解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2、课题的研究假设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但是,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如果能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预设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留守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留守子女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因文化程度太低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教师遵循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1、准备阶段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 第一实验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案例及课题研究总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篇8: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进入初中阶段,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出现, 后进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那么, 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这是摆在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根据学校的一项数学抽样调查表明, 全校600多名学生,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占42%。结果学期末考试显示, 后两类学生数学成绩明显低于前者。

2、掌握知识、技能不够扎实,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技巧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归纳掌握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则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解决办法

1、深入了解差生, 正确地对待他们,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许多差生, 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 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 就是课后贪玩, 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 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 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 老师稍有这种情绪, 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 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 学习成绩更下降。教师对待差生, 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上不来的原因, 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2、精心设计新课引导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 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 自卑感日趋严重, 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 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导方法,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 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 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 教师的引导, 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上, 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培养差生的成功感

差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看不到“出路”, 就逐渐缺少学好的信心。差生常常感到“差等生的椅子坐上了, 再用功也是白费”, 以致情绪越来越低, 甚至“破罐破摔”, 越学越不爱学。

怎样才能使差生树立信心, 使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 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 教师只要注意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 及时表扬鼓励, 信心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其实, 差生获得成功的同时, 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启发是有重要作用的, 哪怕是极小的成功, 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震动, 获得长期不曾得到的体验, 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这有利的时机, 进行表扬和激励, 就会使差生的认识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 甚至化开他们心中“多年的冰冻”, 成为他们进取的第一步, 最终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总之, 知识传授决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 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 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必须深入了解他们, 注意发现和抓住他们的“成功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为未来的人生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为我们国家的未来造就民族振兴的栋梁。

参考文献

篇9: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际,发现数学课程班级内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越到高年级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当然,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班级管理的问题等等。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减少这种现象出现,在这里我想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

1.学生因素:爱迪生曾说过 “成功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他在承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承认人的智商是有区别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可以看出,学生入校时本来都是白纸一张,但由于受智商的影响,一年级就已经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差异,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随着知识由直观思维往抽象思维的转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缺乏,加上学生习惯的差异,都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

2.教师因素:

(1)一般学校在老师任课的安排上采用的都是分段循环的形式,如果老师平时不注重学习,那就势必造成了“教几年级的老师就是几年级的水平”的现状,低年级老师不了解高年级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对知识的延伸达不到高年级的要求,而高年级老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不了解,对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不熟悉,势必造成在教学时出现空中楼阁的现象,或者出现知识点的偏移。现在就有些高年级老师不了解低年级教学现状,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直接采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在解方程的教学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除数的位置类型的方程是可以的,但采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去解答,这些做法都值得怀疑。

(2)老师的责任心与组织教学的能力。随着班级中学困生的不断出现,随着老师付出效果的减弱,不少老师越来越缺少耐心;同时,由于个别老师教学能力,特别是课堂组织能力的缺乏,上课时出现多种不应出现在课堂的现象,造成了学生课堂上学习效果的低下。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1.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要加强备课组内的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平时进行的研讨课都是执教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备课组内充分研讨的结果,很难听到真正的常规课,而每位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教学经验的积淀、随即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平时的每堂课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建议每位老师要虚心学习,主动找有经验的老师听课,备课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内实际多安排一些这样的常规课,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

(2)加强多重练习,是减少两极分化的有效手段。差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遗忘,为此,我认为,加强多重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少老师认为,重复性的训练会让学生厌烦,那你为什么在训练点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一下训练的方式。例如:在设计圆的面积的练习时,第一节课可设计告诉半径、直径、周长求面积的最基本的训练;为了让学生不厌烦,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第二节课即可进行变式训练,既告诉半径、直径、周长,同时也告诉面积,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多重练习我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节课中的循序渐进的分层练习,二是第二节正式上课前针对前一节课存在的问题的变式强化练习,三是在复习课时的巩固练习。通过不断的变换,反复的强化,后进生才会逐渐减少。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数学基础不同,势必造成整节课是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的。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情的需要,对知识的传授方法、练习的设计以及提问都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例如练习题的设计环节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练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这一层次主要是本节课知识点的基本应用,使全班学生在独立或半独立作业的过程中加以消化新知。二是综合练习,主要是强化“双基”。这一层次应是新旧知识混合,有一定的难度,灵活性强,用于防止旧知的干扰,强化新知,这一类型的题目的设计,必须坚持学困生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够领会的目标。 三是发展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层次为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目的在于训练优等生。

(2)作业的分层布置:对于作业的布置,长期以来,很多老师都是布置统一的作业,做的好一点的老师,也就是每天对优等生吃一些小灶,布置一两道拓展训练,很多情况下都忽视了学困生这个群体,学困生每天作业中出现大量错誤,极大的挫伤了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不管是作业本,还是辅助练习都应该分类要求,学困生只布置基本练习题,中等生多做几道自选题,优生还可多做课外钻研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学困生学起来有兴趣,优等生学起来有追求,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3)有效的组织教学: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又是组织教学。很多教学轻松、效果好的老师都是因为他们上课幽默,方法多样,学生学习气氛浓,兴趣高,不歧视学困生,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导,或用一种幽默的语言进行过度,使学生不会尴尬,课堂气氛愈浓。因此,我认为组织教学的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在这方面老师们要多交流、多学习。

3.强化辅导功效

(1)加强集体辅导

由于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具有共性的特征,他们基本上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因素,而老师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因此,进行相应的集体辅导是必要的。

(2)强化个性辅导

由于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具有十分强的个性特征,因此,必须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具体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每位老师要对后进生做到循循善诱,除了教会他们在课堂上学会“提问”、 学会“参与”、 学会“感悟”外,老师还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一定要做到一对一的耐心辅导,包括作业的面批,试卷的面批等。同时对于作业的布置,特别是练习册,一定要做到分层布置,让他们逐渐进步,一促而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上一篇:交管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下一篇:景观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