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5-2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1篇)

篇1:《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语文 新天地》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6──2009.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09.10──.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0.11──.4)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1.5──2011.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课题的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

⑵教师反思录。

⑶研究学生个案案例集(成长记录袋)。

⑷学生朗读作品集。

⑸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

⑹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

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 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马志杰(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董军(课题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

张珍苗瑞赵丽张震宇

(课题的阶段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和电教设备技术保障。)

周艳祁爱梅尹成芳李春霞高呈程

贾春芳李明茹万平冀文东

陈红王霞马巧云李春梅

(课题实验教师,具体开展实验。)

专家指导:吴秀玲(市教研中心语文 教研员)

乔梅(区教研室语文 教研员)

篇2:《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叫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朗读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朗读能力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能力。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臵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对指定文本测读并制定以下目标:

1、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

(1)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发音无方言现象、漏字添字不超过15%,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三次;

(3)朗读中有一定的流畅性,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五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五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五处;

(4)能基本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1)学生朗读兴趣浓厚;

(2)发音中能注重变调、儿化和轻声的读法,漏字添字不超过10%,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两次;

(3)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两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两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两处;

(4)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3、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

(1)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

(2)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

(3)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研究内容:

1、分学段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1)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3)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5)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3、开发朗读资源。

(1)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2)教师自编朗读资料;

(3)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

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

(1)成立校园广播站,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艺术节,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4年3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6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明德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篇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了解信息渠道的单一和不畅通, 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不够。二是部分教师还不太习惯或者适应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三是不少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日常教学中, 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答疑。四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五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客观的限制。六是新课程改革接下来所要面临的是成果的巩固问题。

二、课题意义

作为西北贫困县农村九年制学校, 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已整整七年, 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 但陈富老师指出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所以我们申报“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对学校教研活动进行优化, 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相连,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有助于优化学校教研活动, 提高活动实效;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 最终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促进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革新, 走出一条适应农村教学条件的教改之路;二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 让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课改带来的实惠。

四、研究内容

1.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的任务驱动研究。

五、研究原则

1.人文性原则。2.普遍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教学相长原则。

六、课题思路

以全县中小学开展“实施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为契机, 探索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 建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 形成有助于农村教师自主发展取向专业成长新模式。

七、研究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行动研究, 同时辅以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

八、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 (2012.4—2012.6) 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2.学习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新课程标准修订版;调查分析, 总结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3.制订课题实施计划, 拟订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2012.6—2012.12) 课题启动阶段

1.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多所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新课程实施存在的困惑、所在的学校教学所需配套的硬件设施等状况。2.收集研究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 作比较性研究, 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3.通过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合作交流等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第三阶段: (2013.1-2013.4) 实验成果总结推广阶段

1.课题组成员登记发表的论文。2.总结推广研究经验。3.汇总课题研究, 形成终结研究报告, 申请课题鉴定。

九、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教师根据课程实施小结撰写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另外, 冉变喜老师辅导的学生李富强荣获2012年第22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甘肃赛区二等奖;王瓛老师辅导的学生刘彦雄荣获2012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甘肃赛区二等奖。2.研究后的反思。在本课题研究中,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教育局“关于对全县各学区及部分学校教育工作综合督导的通报”及“关于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学调研情况的通报”, 发现了很多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也具体提出了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需要进一步在全县甚至更大范围内推广验证。

课题批准号:[2012]GSG592号

参考文献

[1]陈富.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2) .

篇4:《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将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一)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关键词之一“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指小学双语(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學;(3)关键词之一“能力”: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能力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双语班的教学重点。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双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

选题,申报,设计实施方案,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3年6月)

按方案与计划具体操作,在实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完善方案,积累资料,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反思提高。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对操作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组的鉴定与评估。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辉;张辉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诺依红、许辉娟、张膑云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赵桂花、张月华、蔡逢希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成果展示

1、《调查材料集》。

2、《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

3、《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反思集萃》。

4、《识字有效教学优秀论文集》。

九、课题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组织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加强集体学习,加强课题学习的管理,利用好网络学习,在自我学习和集体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建立健全课题开展和课题学习制度,及时提供和交流学习信息,使课题研究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

十、经费预算

篇5:《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第一学期小结

我校“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校领导班子的关怀指导下,在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课题组组长:王**,确定了由邱**、彭**老师为此课题实验教师,还设立了崇安小学六年级2班,六年级5班和5年级五班为实验班。

二、制定了课题实验开题报告和操作细则,论据充足,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符合我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导我们搞好实验的依据。同时,还制定了课题实验第一阶段计划,计划详细,针对性强,操作性高。

三、加强了对实验理论的学习。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学习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了习作教学有关理论,使课题组成员了解了这个实验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知道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参加实验,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除了周二下午的语文组集体学习以外,我们课题组几个老师还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闲聊式研究,课后时间积极自学,写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为参加实验做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当然,这些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要随着实验的深入发展,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

四、开展了《小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报告》。目的是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喜欢朗读。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读书时毫无感情,抑或是有口无心等,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为了培养学生爱上朗读,自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我们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生朗读对策能力的研究,目前已进入课题开题阶段。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为今后进行推广提供依据,我们对参与实验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爱看电子产品,爱玩游戏,不爱读书,甚至有学生说:“看到书就想睡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导朗读花的时间很少;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的时间少,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强,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慢慢地,学生由“难得开金口”就变得“不爱开金口”了。

由调查,我们思考:

1.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乐于朗读。

2.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指导他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3.要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语文课“读占鳌头”。

4.要培养学生朗读悟性,促进朗读水平提高。

五、开展了很好的研讨活动。通过多次的研讨课和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感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还有很多不适应实验需要的地方,如我们还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教学的真实起点是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关键。

六、开展了很多课题活动。2014年12月课题组开展了传承国学经典,弘扬祖国文化诵读比赛。在元旦期间开展了迎新朗诵比赛。在12月份课题组开展古诗朗诵微课教学,王惠英老师的古诗朗诵微课《画》已上传到福建省云教育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题活动,师生收获颇多。老师们的朗读指导水平提高了,理论也加深了;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对朗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篇6:《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是马鞍山市科研所批准立项的市级课题,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小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04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 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06年8月-2006年9月;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06年9-2008年6月;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08年7-2008年9月

五、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 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相关文章(以论文形式呈现)

篇7:《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李中健负责典型学生的交流谈话。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罗小霞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制定及问卷调查。

3、分类、比较研究法: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按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黎孝江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4、评价研究法:对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俞华平负责对每阶段研究工作进行评价。

5、对比实验法:跟进个案的变化,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作横向、纵向的比较,不断改进方法。余维蓉负责此项工作。

研究对象:天河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组织机构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组成员:

师培中心 罗大文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 代志荣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研究人员 范俊

2、课题核心领导组成员

组 长:王琴 学校校长

副组长:

张杰先 学校副校长

尹显华 学校副校长

主研人员:

李忠建 学校学生处主任

杨广军 学校办公室主任

俞华平学校教导主任

黎孝江 学校教导副主任

罗小霞 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

3、参研人员:

1――6年级班主任。各年级具体负责人:低段(佘映堂)中段(张建玲)高段(陈明宇)

(二)课题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全校性课题实施规划;

2、确定课题研究重点,人员分工;

3、指导项目组科研工作;

4、监督各项目组按计划如期完成阶段成果;,

5、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汇编工作;

6、及时矫正研究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建立课题保障系统,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8、及时与上级科研部门沟通,汇报研究情况;

9、按期结题,按期完成各项成果总结编撰工作。

(三)课题研究小组工作职责:

1、确定研究项目,向领导组申报、批复;

2、制定研究计划,分步实施;

3、积累案例,分工协作、深化研究;

4、按期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5、定期发表、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6、及时向领导组汇报研究中的问题,请示解决办法;

7、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研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如期结题,汇总成果及时上报。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计划在我校本部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和教师中开展研究,研究周期为3年。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认知阶段(.09―.9)

此阶段目标:初步了解灾区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能力现状,达成对“灾后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共识。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调查班级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及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2、立项申报课题,得到课题组审批。

3、分工研究专题。

4、邀请专家讲座,召开开题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课题践行阶段 (2009.09- .11)

此阶段目标:行动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与《城乡结合小学学生生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联系,和学校德育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2、先培养习惯,再学会自理,然后形成能力,最后落实到实践,帮助别人。

3、细化实施实验措施,通过多项工作布置,深入调查、收集有关实验资料,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现状、学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联系;发现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4、以安全为先导。在各项活动尤其是动手、校外实践活动中切实进行安全教育。

5、分工明确,合作共进。李中健、罗小霞、陈明宇主要负责学生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杨广军、俞华平、佘映堂主要负责家长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黎孝江、张建玲、余维蓉主要负责老师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

6、进行中期论证,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11―.09)

此阶段目标:总结灾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的途径,撰写结题报告。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全面总结,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

3、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组织结题评估。接受验收,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表现方式

1、努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发展人际交往,初步养成合作品质。相信在3――5年后,重建的不仅仅是新的家园,还有我们这一批灾难健康成长的孩子。

预期研究成果:

1、各年级段有关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面较为详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

2、学校关于交通、食品、生活能力方面开展活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家长、教师关于此课题的文章及原始资料。

4、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总结。

5、中期研究报告。

6、经验总结、论文、案例集。

7、《我能行》学生主题活动集。

8、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

1、人力保障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多次主持、参与德育的项目研究。课题组多数成员发表过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近的论文,研究起点较高。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及相关骨干教师,受过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或训练,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流程,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制度保障

课题采取分层管理,逐层负责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课题总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规划和全面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阶段反馈会议,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与进程。组员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工作进程与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组同时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督导,促使课题项目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有效开展和完成。

3、资源保障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教育,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剪辑等资料,以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制订奖励办法,按课题进度予以奖励,提供课题经费,同时充分依托天河小学优质资源推进课题有效开展。

4、措施保障

我校鲜明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办学思路,高度重视科研室的建设,科研资料配备齐全,并且配备了专用电脑。5.12地震后,在紧张的抗震救灾和校园重建过程中,申报课题《灾区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已在全校引起了共识,得到了家长、社区的强烈反响。

同时,我校拥有重科研,具有多年科研领导经验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充满科研热情的教师队伍。我校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省级课题《中国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生德育素质培养途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市级课题《赏识教育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策略研究》,有着充分的精力、知识与时间准备。

5、经费保障

篇8:《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基于以上的认识,2006年3月,我校成立了《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一五”课题组。同年8月2日,被立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回顾四年的课题研究历程,研究总结汇报如下:

●课题性质及其研究目标

(一)性质

属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二)研究目标

运用以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下面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构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的技能。

3.实现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有效工具。

●研究模式及其操作程序

在研究中,我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通过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我们从人文学科教学和科学学科教学两条路径来探索能够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范式。

(一)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

确定主题一—创设情景一—设计问题——搜索材料——分析整理——总结评价

操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采用多媒体网络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意向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对每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②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景要蕴含矛盾与冲突,充分考虑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③确定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确定核心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般的问题设计流程是:确立框架问题(用于框定单元研究范围)——初拟内容问题(规定基本的教学内容)——确定核心问题(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主线)。

④搜索材料。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搜索技巧,但可能仍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学科教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进行指导。

搜索过程的主要环节:拟定主题一一选择搜索引擎——确定关键词——统计查询情况——判断相关性——信息存储——总结评价搜索过程。

⑤分析整理。材料的分析整理过程是学生认识提高的过程。在确定了研究问题,进行了资料搜索之后,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进行材料分析整理与加工处理,这是学生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过程。分析整理材料的主要环节是:判断相关性一材料归类——比较分析一归纳阐述。

⑥总结评价。师生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方法,寻找规律,对缺漏进行补救。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二)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

确定主题——教学实验——提出假设一—证明分析——引申扩散

操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采用多媒体网络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意向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

②教学实验。教师出具一个数学问题或演示一个物理、化学现象,让学生在工具软件中建构起相应的教学实验。

③提出假设。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模型,不强调统一,而强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④证明分析。当解释或模型确立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演绎与推理,验证假设或模型的正确与合理。

⑤引申扩散。对证明已经成立的模型还要进一步进行引申扩散,对于现象产生的内外条件进行相关变化,进一步观察现象与模型的变化,对现象的存在条件和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尝试把这些结论运用于生产与生活实际。

为提倡教师在研究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灵活运用。

●主要研究措施

1.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工程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织网络。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并把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作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2.确立课题研究的四个工作阶段。一是调查研究和理论、文献学习阶段;二是实验研究实施阶段;三是总结评估阶段和应用阶段;四是研究成果推广阶段。

3.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实现了以下几个观念的转变:

(1)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把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价值观,转变为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评价教育质量标准的新价值观。

(2)学生观的转变。把传统的“顺从、高分”就是“好学生”的学生观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善于独立思考、勇于主动探索、敢于提出独立见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是优秀学生的新学生观。

(3)教学观的转变。把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观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双主’优化结合,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新教学观。

(4)师生关系观的转变。把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教师支配学生,学生服从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为师生和谐共处、沟通心理、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观。

(5)人才观的转变。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观念,我们应该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建立科研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同时,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和在各级各类公开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均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也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5.加强过程管理。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计划、研讨、总结、激励”四个环节:

(1)计划:除了实验计划外,要求每个课组成员都要做到:熟悉本学期的研究步骤和要求,明确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把任务分解到自己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去,每个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两节课题研究实验课,并做好教后的反思和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材料。

(2)研讨:以实验研究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每学期安排两次全课题组的集中研讨活动,以研究课为载体,学习课题思想—一研讨操作模型和操作流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计——开课、听课——总结得失、研究改进措施。坚持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研讨过程中,我们主动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省市教研室及市电教馆的有关专家、教授来校作“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专题讲座,进行指导帮助,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3)总结:课题组坚持做好边实践边总结的工作:一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活动后及时总结;二是学期总结,课题组成员根据实验研究情况,撰写至少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或教学案例,对课题研究进行学期总结;三是中期总结,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总结。

(4)激励:对于认真参与研究的、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研究成果是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课题组成员自觉参与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策略

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3.初步建构起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4.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范式,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具体体现在:

1.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2.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4.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结合,深化了课程教育改革;

5.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6.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57篇,其中21篇在各类杂志发表,34篇分别在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②整理课题研究案例、教案45篇,其中36篇在省市级优秀教案设计中获奖。

③制作课题研究教学辅助课件22件,其中14件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④课题组成员运用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在参与省市级各类赛教课、公开课、示范课共19节,其中18人次获奖,其中万建荣老师获得省级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顾晓老师获得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例三等奖。

●实验启示和反思

篇9: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朗读能力;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课文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契合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朗读能力,能够促进小学生记忆力的不断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朗读过程本质上是对普通话的领悟和学习。学好普通话是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这样,小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的困境

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具有重要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然而,在追求朗读效果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其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些不足来自于多方面,都是显而易见却不易克服的顽疾,在很大程度上演着影响着小学生朗读效果和朗读能力,限制了小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朗读地位拿捏的不准确

原来,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仅给学生有限时间进行朗读。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部分教师却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朗读,致使教师的讲解指导环节出现纰漏。这种顾此失彼,走极端的现象不利于朗读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的朗读效果不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男女同学穿插朗读,一人带领全体同学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这种做法片面的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只想到朗读的乐趣,忽略了朗读效果的实现,偏离了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动向,导致教学活动气氛有限

目前,大多数小学的语文老师,只是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不能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机会。因此,经常出现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而成绩差的学生被冷落甚至成为观众的不良现象。

(四)缺乏对学生客观适时的评价

老师在小学生朗读完后总会说他们读得很好很棒,时间一长,他们摸清了老师的评价形式,也就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因此,老师在朗读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能加以单一的夸奖,不足之处应当及时指出,让学生及时改正,认真对待朗读活动。

三、走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困境的途径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今后学习生涯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应当充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面对小学生语文朗读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应当结合现状,从老师及学生等多角度出发,努力寻求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朗读效果,确保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一)在朗读过程中加以必要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熟悉故事梗概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味的给学生留出过多的时间进行朗读是不可行的教学方法。老师应当给予较为合理的时间,并且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后,对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进行大体上的复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例如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后,老师应当让学生细心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使他们对故事的梗概有所了解。

(二)在朗读过程中注重对语境语感的学习,提高朗读效果

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朗读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年级的语文朗读都应当注重语境语感的学习,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应当对少年的每句话用心分析后,才能读出应有的效果,才能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文中“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吧”这些语句代表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是不同,只有了解当时的处境,才能准确的把握语感,读出效果。

(三)对文中的某些词语进行留意,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真正意义

文章内容的到位表述需要借助到位的词语进行勾连。因此,对文章中的某些词语进行留意,理解其真正涵义,懂得用在此处的意义,才能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在《买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都有着深层的涵义,只有明确这层涵义,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基调,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思考,实现对通篇效果的把握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要想朗读好课文,就应当对感情基调予以深刻理解。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理,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也应当带着思考进行。比如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时,少年流露出遗憾神情的原因是什么,当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时,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带着问题去朗读,才会真正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

(五)在朗读过程中采取合理方式,注重评价效果的客观性

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关系到该学生对朗读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朗读活动中应当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并且评价方式应当与时俱进,避免单一。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让他们很直观的发现彼此的错误或不足,也可以让彼此发现优点,从而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学习的好习惯,也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朗读《卖木雕的少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互评,如果甲同学对他人的朗读提出不足,老师可以让甲同学进行朗读,以此来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结语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传统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朗读更是学生生涯的关键环节,其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发挥着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充分重视朗读的重要性,使朗读发挥应有作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艳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21)

[2]张黎.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9(34)

篇10:《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学习新课标后,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以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交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具备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包含以下二个方面:

1、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

2、教学效果的检验。

三、课题研究的步聚: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1)课题申报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小组,预选课题组成员,确立实验教师、班级

(4)研讨方案及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开题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2月)

(1)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内容有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内容为参与课题试验学校打下基础。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小学1至6年级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3)跟踪调查分析。

(4)问题诊断、原因剖析

(5)围绕课题、开展活动、深入研究

(6)课题讨论、研讨、论证

(7)汇编案例、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1)逐步完善,解决课题中还存在的问题

(2)经验交流

(3)收集试验班级教师论文

(4)课堂实录

篇11:《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丹阳市第5中学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1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问题的提出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地达到形成学生地理意识的程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1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学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地理学习能力亟待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中学地理教学创设了1个教改的舞台,我们借此良机,在学校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1条重点中学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1)、发挥地理学科特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1,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10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1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1览无余。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1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的1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社会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1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8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3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1。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学评估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处?认为吉林是辽宁的省会;到1个陌生的环境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综观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地理意识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10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高考新1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1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1轮改革的出台,人们已普遍从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定。2019年在5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区实行“3+X”或“3+综合”,因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

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地理教学最直接的检验成果——高考成绩,教师也应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图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1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1就是要让学生掌握1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高3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放在1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叫学习能力?概言之,即人们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已经习得与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去进行深1步求知获能的各种实际才能。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应包括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地理事象观察、认知、记忆等方面的能力);②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地理特征及成因的能力);③地理应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③地理创新能力(包括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第1阶段——对我校高1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学习的目标和自信心,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鉴于此,我们此项课题研究围绕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3方面展开,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做到”会学地理"。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3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1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1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从中学生的特点看。

中学生的年龄在13~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1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3、 地理学科特点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2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4、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1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照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谭延平、侯建成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侯建成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张琳霞、陈春蕾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汤国华、王文华、侯建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所有成员各负1职,并协调工作。

(2)、实施过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A、认识规律原则:

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1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B、实际性原则:

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C、。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1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读图1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3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1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1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要利用“1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1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1图多思、1图多用。每1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1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哪1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1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1个方面。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总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1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3,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0,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1空间或某1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1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第4,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

第5,要学生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文变换将饼状图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 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 英语课题如何结题报告范文

★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待优化

★ 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摘录

上一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美容院早安心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