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2024-04-25

中法饮食礼仪差异(精选7篇)

篇1: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法国人重视社交礼仪。

无论购物办事,不相识的人,总要先互道您好,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

开门出地铁口,前面的人出了门,总要继续侧身用手撑着门让后面的人出来,后面的又重复同一动作,以方便他人。

进电梯出电梯亦如是。

如遇女士,男士会侧身请女士先进或者先出,这已是公共场所的礼貌习惯。

下班换班,下班的人总要一一向同事道声再见。

接班的人也会依次与正在上班的同事先打招呼。

笔者有次去卢森堡公园的上议院参观,亲见一男子换班,即先与其他值班同事一一握手,然后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样的礼仪无疑加强了集体观念,我以为是值得仿效的。

这或许是西方人独到的礼仪,中国人也有独到的礼仪,那就是尊老爱幼。

无论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如遇有老迈的人或年幼小孩,中国人大多会自然起立让座。

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如是老太太,会欣然接受,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你。

若是老先生,则摆手婉拒。

也许是老太太理解成“女士优先”的礼仪。

公共汽车上有给老弱病残的专座,空间多些。

你可常看到一些年青法国人坐在那儿,遇有老弱病残,并不理会,旁若无人。

这种场合,中国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礼仪。

家人聚会,中国人习惯是先请老人坐下,方才落座。

遇有出行,或请长辈先行,或前呼后拥。

敬老尊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礼仪。

西人在这些方面并不考虑,满屋子人,各人自择座位。

一家三代人出行,也并没有长辈在前在后的问题,各人随性。

餐桌上的礼仪,中法也很不相同。

吃西餐要讲究仪态姿势,但法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并不仅止于此,主要还表现在交际中。

如宴请客人,主人应安排座次。

其基本原则则是男女宾客杂坐。

如主客共八人,长方餐桌,则男女主人两头对坐,宾客六人、两边各三人。

一边可将女宾置中间,两边各为男宾;另一边则将男宾置中间,两边各为女宾。

这样每个人的左右对面都是异性,以便相互交谈。

鲜少夫妇坐在一块,据说以避免夫妇窃窃私语。

灯光下。

觥筹交错,男欢女笑,很有些气氛。

赴宴就餐,女士着装要讲究,打扮要漂亮。

朋友间邀宴,一般都不带小孩,席间以交谈为主,总有些广泛的话题,有趣的故事,以谈话为乐。

此风习或许为宫廷和贵族沙龙遗风。

中国餐桌上并无多少礼仪,如是家庭聚会,先安排老人上座,以示尊敬;余下依辈分,或者男客一边,女客一边,有敬酒劝菜的习惯。

如是朋友、同事间邀宴,则一般并无安排座位的习惯,客人自择。

以吃饭饮酒为乐,即有猜拳行令,也是为助酒兴。

寻根究源,这或与中国农业社会传统分不开。

法国人在礼仪方面,重视情意的表达。

比如去亲友家作客,叨扰了几日,回去后总要即时写一封措辞美好的感谢信。

如去远方旅游,总要给亲朋好友寄张风光明信片,与之分享旅游的快乐。

回来时总要带点礼物分赠亲友,一枝当地的铅笔、一张小画片、一对富有异域风情的吊耳环等等,都会带来惊喜与快乐。

中国人一般并无这种习惯,即使有,也多限于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自古有入乡问俗,随乡入俗的习俗,这就是异邦风气之影响了。

无论东方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

篇2: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

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来,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

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选取中法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近”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二、法国味道·美食宗教

说“味道”就一定会想到“美食”。

法国的“美食”更是不得不提的法兰西民族的骄傲之一。

以往有很多文章介绍过法国大餐制作烹调之奢华精致,本文试图跳出这个旧框,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寻法国味道的根源。

在法国,食物的烹饪有着宗教的外在一切:它的礼仪、信条,以及它的“大祭司”们。

法国人相信奶油或油脂的优点,并在感情上与拉伯雷、埃斯科菲耶是相通的。

从耶稣最后的晚餐到圣餐面饼,基督教徒们都在信仰与肚皮间加上相近的印记。

餐桌和任何宗教一样既是超验性的又是强调社会与经济现实的。

高雅的格调有其礼仪性的习惯。

在很长时间里它是依照基督教的历书建立起来的礼仪。

其中包括吉祥食物:酒、面包、盐、鱼猪肉等等。

在法国,从前,圣诞节是素食的一天(食用薄饼、烤栗子伴热酒)。

这表示对基督、人以及化为肉身的神等一切的信仰。

至于更为丰盛的晚餐的传统很晚才从法国南部地区传播开来。

当时餐桌覆盖着三层桌布和装点着三支蜡烛,象征着三位一体,十二个小面包环绕着一个大面包,同样代表上帝和十二使徒。

传统的菜单包括与基督的七个伤口相应的七样菜,随后是基督和十二使徒的十三份餐后点心(烤饼、杏仁、无花果和葡萄)。

这顿圣诞晚餐事再望午夜弥撒后由团聚的家人或相聚一堂的朋友共同分享的。

圣诞节吃劈柴形蛋糕的传统令人想起一种有关燃烧一块劈柴,上面浇上一杯酒,同时祈求圣三位一体的保护性的礼仪。

这块劈柴一直燃烧至翌日12月26日,祈求来年幸福和兴旺发达。

圣诞日开始的欢庆活动要延续到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封斋前的星期二才结束。

于是开始以四十天为标志的封斋节的斋戒禁食。

此时,法国人吧肉类、蛋类及肥肉撇在一边而喜欢吃鱼(神化的)。

复活节食基督教庆祝基督复活的第二大节日。

传统要求用耶稣受难日鸡下的蛋做摊鸡蛋。

逾越节宰杀的羔羊食阖家团聚时才吃的,但是羊骨必须完好无损,一根骨头也不能折断。

这一宗教的历法如今也渐渐变得非宗教化了。

但是法国人还是在原来的日期举行节日欢庆活动。

相反,节日的菜肴却失去了象征的意义,价格却往往昂贵得多。

斋戒限于每星期五只能吃鱼。

然而宗教对法国饮食得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

与《圣经》一起进入家家户户的是多得多得烹调书。

孩子们想大人一样,通过学习烹调,初步学会扮演成年人的角色。

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美食是靠回忆失去的童年的天堂,或回忆大家对田园诗般的理想的乐土的崇敬而被创造出来的。

水果不仅是大地的食物,而且也是精神的粮食。

再也没有比《巴贝特的盛宴》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了。

这部卓越的丹麦电影是根据卡伦·布里克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描述一位巴黎公社流放的法国女人使严守戒律的人大包口福,并得到言论自由。

在我们眼前完成的奇迹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只有巴黎才出美食家”这句古老的民间格言。

法兰西民族的才华可能就是这样首先有利于孵化出口上的幸福。

法国人可能有两张嘴,一张喝水或吃饭的嘴,和一张说话的嘴。

这两个口的功能又使累加的,最终,它们合并在普遍的人道主义中。

三、中国味道·审美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古典美学中存在着的视听中心主义倾向形成对照,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却和视听中心之外的味觉,结下了亲密的姻缘。

先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一看“美”这个字在汉语里的构成。

篇3: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 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 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 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 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 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 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探究其文化底蕴, 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4:中法饮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法国;对比;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42-01

一、饮食内容对比

两国的饮食各有其特点,从两方面展示出来。

(一)感性的美味与理性的营养。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感性,追求食物的口味感觉,而往往忽略了食材本身的营养价值。而法国人则是抱有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食材与生俱来的营养成分。中国人饮食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吃饱,还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以此来达到身心的愉悦,过分强调味觉,以及用餐过程的精神享受。相反法国人他们不吃他们认为一切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法国人吃的是营养,吃的是健康。他们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对食物的精准要求到苛刻。而在于法国料理中,食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们没有创新,肉永远搭配红酒,鱼类永远搭配白酒。在理性的营养中,营养均衡才是唯一目的。他们可以每天吃同样的食物,用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二)植物主义与动物主义。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历史悠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植物主义。法国是在一个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她需要他的人民去保护她,法国人为了能有更强壮的身体能更好的摄取营养,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动物主义。

中国的植物类一直处于饮食的主导地位。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希望通过吃来达到养生的效果。在中国植物主义并不简简单单就是吃菜。它也有它的特点,人们用蔬菜来冒充各式各样的肉类鱼类,做出的菜肴活灵活现。食疗的关键就在于五味调和,人们用植物搭配成各式精美的菜肴,享受的同时又达到了治愈的效果。在搭配上,变成了完美的植物主义。

法国人虽然喜欢肉类,但不是动物的任何部位都食用。他们有他们自己认为对的吃法,他们的吃法永远以营养均衡为首要目的,他们似乎永远不会吃鸡爪、鸭头之类的一些看似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对于动物主义的法国人来说,没有过多的花样,只有合理的营养成分。

二、中法烹饪方法的对比

烹调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是不能被模仿的,每种烹调的背后都有它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

(一)中国的烹饪方法。中国烹饪的中心点是五味调和。由于中国的食材选取广泛,这也成就了烹调的多种多样。有:焖、烧、焯、蒸、炸、酥、烩、扒、炖、爆、炒、拔丝等数不胜数。而且用来装盘的点缀也很繁琐,但是大多数都是不食用的,这也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浪费。而且关于菜品盘子也很重要,不同类型的菜品要配有不同类型的盘子,这也算是烹调艺术吧。中国的烹调还是厨师个人对食材感性的选择,有这么一句话叫“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烹调的过程是随心所欲的,不受任何限制。

文化决定了烹饪的方法。在食材的形状上是有一定要求的,丁就是丁,块就是块,形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允许改变的,中国的刀工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部分菜品都离不开炒,炒也分为很多种情况,这根据油温、火候的不同分为生炒、滑炒、熟炒以及干炒等。这需要厨师对油温和火候有精准的掌握。“炖”是最费时的,它需要把食材变得软烂,还要透着咸鲜。炖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在转为小火慢炖。

(二)法国的烹饪方法。法国的烹调过程全是科学的规范,他们只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即使每天机械的工作也乐此不疲。西餐虽然不像中餐那样复杂多变,但是西餐给人的立体感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喜欢浪费,盘子里装的食物绝大多数都是能食用的。法国的烹调方法都是使食材保留着原味,西餐的烹调方式主要以煎、烤为主,还有一些焗、铁扒、串烧、煮、烩、焖、蒸。西餐里经典的烹调方式烤,烤并不是像中餐那样直接用火烤,而是烤箱,要掌握好烤箱的温度,才能制作出诱人的菜品,使食材拥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三、中法用餐礼仪的对比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也千差万别

(一)中餐用餐礼仪。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的在改进,形成了今天的用餐礼仪,但是相对于一些传统的礼仪并没有改变。关于筵席的就坐,是中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这关乎尊卑问题,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长者为尊,长者的位置一定要正对着门口,过去女士是不可以入桌的,但是现在尊重的是男女平等。待来宾朋友全都就坐以后,主人方可就坐。主人要为客人斟酒,并且要向每一位来宾敬酒,等客人喝完都放下酒杯,主人才可以放下。

当热菜端上桌时,主人要首先拿起筷子,指着第一道菜请客人们先吃,然后主人最后再夹菜,如果主客拿起筷子并没有夹菜而是又放下了,其他宾客是不能夹菜的。在出席筵席的时候是有很多规矩围着你的。不要让别人看起来你很贪吃,每吃一口都要放下筷子的,而且只能夹靠近自己的菜。汉民族的饮食与肉离不开,但是注意在吃肉的时候,千万不要把骨头之类的,放到邻座的桌面上,也不要把它扔到桌子底下。

(二)法餐用餐礼仪。吃法国菜是一种享受,懂得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是值得遵循的餐桌礼仪,品尝法国菜要处处彰显绅士、淑女风范。在用餐期间要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法国的用餐礼仪要谨记“整齐、整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邀请别人以及应邀参加宴会都是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用餐时一定要保持正直的坐姿,不管凳子有多舒服都不能倚靠,进餐时身体要略靠前,两臂要贴紧身体。法国的餐具数量颇多,使用前要先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吃什么用什么餐具切,这点千万不能弄错。食物要由外向内食用,吃完每碟菜刀叉要摆放整齐。

四、结论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往的桥梁,饮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据第一需要的地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根据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

篇5: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摘要: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中西方饮食方式在就坐形式、用餐工具、餐饮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中西方餐饮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用餐工具

餐饮对象 餐桌举止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 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和餐桌礼仪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用餐使用的是刀叉,并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1.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文化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能够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3.餐桌举止

着装时,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喝酒时,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喝汤时,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西方人喝汤,一般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当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便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通常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6:中法饮食文化对比

世界上最懂饮食的意义,并用它来充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民族只有两个:中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的美食史不仅和他们的文明一样悠久,而且还成为本国文明的一个部分。一道菜肴,或一种烹饪方法似乎就能让人嗅到一个民族文化悠久和深远的味道。而中国和法国一个响当当代表东方饮食文化,一个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神奇,要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就从这两国的食文化比较说起吧。

一、味觉盛宴:百味中国VS原味法兰西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鬲其间,五味以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史书另有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其他原料也是如此。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 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可谓一种食材,千般做法,百人百味。

传统的中国菜有八大菜系,系系菜色口味各不相同,除了主食米面比较一致,各地人所中意的食物五花八门。

法国料理的精髓在于尽可能真实体现食材的原味,当法国师傅在做料理时,他所加入的调味料、配菜甚至于搭配的酒,都只有一个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给带出来。其料理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风靡全球食客的胃。因为菜肴要体现食材的原味,法国料理十分重视“食材”的取用,“次等材料,做不出好菜”是法国料理的至理名言。而法国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因此”到什么地方吃什么菜、什么时令吃什么菜”也很重要。

法国料理的精华在酱汁(SAUCE),因为对食材的讲究,法国人使用酱汁佐料时,以不破坏食材原味为前提,好的酱汁可提升食物本身的风味、口感,因此如何调配出最佳的酱汁,就全看厨师的功力了!此外,法国菜也被喻为最能表现厨师内涵的料理,每一道菜对厨师而言,都是一项艺术的创作。

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比较固定,是蜗牛和青蛙腿,最喜欢的食品是奶酪,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丝。

二、酒文化:杜康VS葡萄酒神

美酒配美食,食文化大国必定是酒文化大国。中国酒多以谷物酿制,有清酒、烧酒、汾酒、白酒、黄酒、沽酒…品种丰富口味繁多。闻名于世的茅台、花雕、女儿红、二锅头等都是谷物酒。法国酒多以水果酿制,象是法国人最爱的苹果酒、茴香酒等。但法国最富盛名的还属葡萄酒,依产地和酿造工艺不同又有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气泡酒、波尔多酒、勃垦第酒、博若莱酒、香槟酒,XO等。其中包括闻名遐尔的勃肯地产葡萄酒酒、波尔多餐酒、酩悦香槟。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法国葡萄酒的守护神是圣-文森 Saint-Vincent,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艺术家从酒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中国的政客从酒桌中广结人脉,中国的文人在酒精作用下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名著。

法国的艺术家为美酒留下许多不朽之作,自古法国的军政要员都向酒庄致敬行李,法国的文人墨客纵情书写葡萄酒的有亚于高贵。

中国宴会上,祝酒是一种礼节,喝多少代表对对方的尊重程度,醉的程度表示尽兴的程度。俗话说“不醉不归”“一

醉方休”,所以中国的餐桌上人们通常只喝一种酒,但会喝很多,甚至烂醉如泥。

法国宴会上,喝酒是一种传统,餐前有开胃酒,佐餐吃肉要配干红、海鲜配白葡萄酒,餐后有烈性酒,配茶点还有气泡酒和香槟,但喝多少则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喜好,通常大部分人不会喝太多。

三、纯净的茶文化VS自由的咖啡馆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的一种反映。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禅宗开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

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先前,中国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为每天要饮茶,方知青、红、黄、绿茶之类,这多半是和自己的饮茶习惯有关。但是,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并不注重茶类之分,茶品之分。茶类、茶品他们早已烂熟于心中了。比如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毛尖、毛峰、云雾等,谁人不知?而是注重着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

法国人的血管中流淌着拉丁民族热烈奔放的血液,他们热衷于高谈阔论,张扬自我。中世纪封建王朝年代,法国宫廷是法国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上流社会的沙龙一直引领着法国的大众文化和生活时尚。皇宫贵族轻松优雅、浪漫多彩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情趣。咖啡馆在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社交生活中传承的是贵族沙龙的某些交际功能。

法国人去咖啡馆不单单是为了喝咖啡,他们更多的是去那里放松身心。普通百姓喜欢凑热闹,聚会或聚餐,哪里人多就喜欢去那里。无怪乎在法国的普通餐馆中,服务生大多会把第一批客人安排在靠窗的桌边,然后点上一支小蜡烛。夜色降临时分,外边的客人会不由自主地被餐厅内摇曳的烛

光、隐约的人影所吸引,去分享厅内温馨的空气。

不论你是一个学问深邃的哲学家,还是失意文人,潦倒的艺术家,放学下课的学生,只要要一杯热咖啡或其他饮料,你就可以在那里放松自己。当然,邀上几个朋友、同事或同学坐在那里谈天说地,交流思想,讨论功课,书写作业也无不可。一些孤独落寞的人,常会来此消磨难耐的时光,寻找心灵的慰藉。法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常被浓缩在这不足百米见方的咖啡馆中。

四、饮食方式:随性的中餐VS考究的西餐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

在菜色上中餐的前后道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合,吃什么与喝什么酒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很有些像中国多元的文化

观念和不断改变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包容、同化、为我所用是基本特点。

在吃正式的法国餐馆吃饮,餐具、酒具的配合使用都是一丝不苟的。法国的菜单通常都只有区区两三页,还包括甜品和饮料。每道菜都有特定搭配的点心、酒水。

吃甚么样的菜用甚么样的刀叉,也很有讲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选了两三套。酒杯也是一样,因为在这里吃食与喝品配搭是一艺术。习惯上,餐前要喝一杯开胃酒;用餐过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着高矮胖瘦好几个酒杯放在跟前。席问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频频举杯,却都浅到即止。保持餐桌上愉快的气氛,但又不至于过分喧闹。

篇7:中法建筑工程管理差异性介绍

1 文化与法律背景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契约型社会。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实行强制性工程保险制度的国家,法国《建筑职责与保险》规定,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建设单位、建筑师、总承包商、设计或施工等专业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均须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承担设计失误、质量事故,承担在工程竣工后10年内质量问题的维修和赔偿。因而法国的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安全的把控没有中国的跟踪严格。

2 建设项目管理组织

法国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MO、管理公司/AMO、建筑师/MOE、现场协调员/OPC、质量监控员/BdC、安全与健康保护督查员/CSPS及施工承包商组成。政府相关部门由保险公司、水土保护设计室、电力、煤气等主管部门、地方规划局、地方文物保护局、劳工局等组成[1]。与国内相比除了未独立设现场协调员之外,其他的组成机构基本相同,但是各管理机构的职能却差异较大。法国项目管理机构关系如图1所示。

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建设单位与管理公司组成业主团队,推进整个项目。管理公司作为业主助手,只负责向业主提供专业意见,不直接向其他项目参与方下达指令;建筑师作为项目管理者,负责按照业主的要求,实现整个项目。建筑师对下负责管理所有施工承包商,对中间,负责接收所有其他项目管理参与方提出的建议和项目信息,对上,负责向业主汇报项目进展,并提请业主同意对施工承包商发布各种管理命令,包括:开工、停工、完工、付款要求、奖惩措施等;质监、安全以及现场协调员负责向建筑师提出各自专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管理体系中,成员的职能如下。

2.1 设计师/MOE

不同于国内的施工承包商项目经理负责制,法国采用的是建筑师负责制,因此在项目管理中建筑师又称为项目经理(Matre d’oeuvre,简称MOE),而施工承包商项目经理则只能称为施工管理员(Conducteur de travaux)和工地负责人(Chef de chantier)。法国的建筑师在建设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法国建筑师职业道德条例》的规定,建筑师的使命是参与一切与建筑行为及空间设施有关的事务,建筑师应完成建设单位赋予的任务[2]。这意味着建筑师作为工程建设阶段的直接责任人,就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直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质量管理分为施工详图和工程实体质量管理。另外还全程参与工程招投标工作,把控招标技术及造价,定期检查现场,提出检查、处罚或整改要求并监督实施;参与审核工程付款申请。这些职能与国内设计院有着较大差异。法国设计团队出具的图纸,只类似国内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由施工单位完成。而国内施工图设计主要由设计院完成。

2.2 现场协调员/OPC

法国工程项目设了现场协调员OPC,而在国内没有独立设置。OPC职能类似我国的生产经理,其主要对工程进度负责,并全面协调工程所需的人、机、料环节,确保工程能有序完成。OPC在工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可称为项目进度的“总指挥”,协调各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划分施工界面和施工顺序,主持周例会,确认工程进度,督促材料的进场和准备情况,并组织验收,监督和落实工程整改情况等。

2.3 质量监控员/BdC

法国质量检查控制机构由法国建设部组织成立,是独立的机构,其成员由法国建设部、教育部、人事部、保险公司和技术专家组成[3,4],其不得在国内参与质检以外的任何商业活动,以保持其第三方的客观公正地位。质量监控员主要负责工程设计及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的质量监理工作,比如审核并确认施工详图,检查工程建筑材料是否符合建筑规范及设计要求,定期抽检工程质量,并定期向建设单位出具质量报告[5]。

2.4 安全与健康保护监督单位/SPS

监督单位对工程各承包商负责安全管理,其职能与国内工程安全总监职能类似,他们需要制订安全、文明施工守则,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查和整改落实工作。

3 值得借鉴的施工技术

法国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混凝土预制技术应用广泛,劳动力数量少,隔热隔声及环境污染要求较高,法国对质量隐患控制点的工艺做得较好。例如,法国保温体系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即聚苯乙烯及增强混凝土板为一体,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且内墙面平整光滑,表面强度高。而国内目前普遍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如果黏结层和面层质量把控不当,容易造成保温层脱落,面层开裂,涂料和抗裂砂浆层产生颜色反应等。值得国内学习借鉴的内容如下所述。

1)预制混凝土墙板柱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楼板混凝土采用底部预制,顶部现浇,可节约模板投入。图2为预制吊装模板施工。

2)现浇混凝土圆柱采用一次性纸质增强模板支模,浇筑完的柱子质量观感较好(见图3)。

3)预制混凝土楼梯,一次成型,踏步阳角倒成圆角,既美观又坚固,同时减少二次抹灰,节约工程造价(见图4)。

4)电梯井、墙体在外部采用预制模板,在内部现浇混凝土,墙体表面平整度较好,并减少二次抹灰,节约造价(见图5)。

5)外墙砌体阳角采用预制的钢丝网条,外墙喷涂完成后阳角顺直,并有效防止墙角开裂(见图6)。

6)外墙砌体完成后,不用进行二次抹灰,采用喷砂浆与涂料一次成型,能有效防止由于二次抹灰引起的面层开裂现象(见图7)。

7)窗台板为预制构件,能有效防止因窗台开裂引起的窗台渗漏等质量通病(见图8)。

8)屋顶节点处理较好,女儿墙采用钢板压顶,能有效防止因女儿墙开裂引起的渗漏(见图9)。

9)外墙内保温采用聚苯板与石膏板合成工艺(见图10)。

10)现浇混凝土时,采取提前预埋钢制门框的方法,能有效防止门框与墙体接合部位产生裂缝。

11)现浇混凝土不上人屋面防水保温工艺,如图1 1所示。

4 法国工程质量管理

法国项目质量管理由施工单位内部自检,建筑师检查,监理检查和业主检查四部分组成。法国施工单位素质相对较高,建筑师及监理检查的力度及频率较国内要低,另外检查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检查方法也不同于国内。法国项目质量情况整体受控,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施工图纸精细化

所有的施工详图均由施工单位配合负责其分项工程的设计院及下游分包商、供货商联合出图,施工方案的制定经过三方的仔细研究与推敲,从源头上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工人技能专业化

所有现场的施工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且都为施工单位或其分包单位的正式员工,大部分工人在其工作领域工作时间超过3年以上,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能够很好地保障工程质量。

3)施工材料规范化

法国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都需要获得法国规范NF认证,法国建筑科学研究中心负责检查全法国的厂家并颁发认证。除混凝土强度测试及少部分安全要求等级高的材料(如阳台栏杆、玻璃)需要做复试外,其他大部分材料并不需要交由第三方机构测试,厂家提供的NF证明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保证[6,7,8]。另外经过多年的工业发展及企业兼并,部分施工材料已经被几大品牌垄断,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板主要由LAFARGE(拉法基)供应,玻璃、保温棉等主要由SAINT-GOBAIN (圣高班)供应,电箱、插座等主要由LE GRAND供应。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规范,材料质量有保障。

4)管理分工明确化

法国项目质量管理团队由建筑师(含各专业设计院),质量监理,业主三方组成。建筑师团队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从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施工的整体质量控制;质量监理工程师主要检查工程是否符合规范,尤其是结构规范,热力学规范及无障碍设计规范等,但并不检查施工过程中的细节质量问题,如观感质量等。

5 竣工验收

法国建设工程中私人工程的验收主体是业主和建筑师(MOE),除非该项目中含有向公众开放(ERP)的建筑物,否则政府部门不会参与验收。即使是向公众开放(含向非经常在该建筑物中经常活动的人员,如培训人员、外部集会人员等),政府部门的验收内容也只有消防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其他的建筑物,在建筑师(MOE)核实质监(BdC)及安全与健康保护员(CSPC)的报告后,在竣工申明(Déclaration attestant l’achèvement et la conformitédes travaux)上签字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即可。验收时间一般2~3天,工程资料由有关方面各自保存。施工单位在工期结束前,通过挂号信的方式向建筑师(MOE)及业主(MO)提出工程验收申请,建筑师在20天内向业主给出是否验收及验收日期的建议;业主在5天之内给出是否开始验收的答复,并在30天内确认建筑师提出的验收日期,否则视为同意。验收之后3个月内,施工单位必须将验收过程中发现的留置问题整改完毕,否则,业主可以采取罚款或者请外部施工单位来完成留置工程,费用由责任施工单位承担。

6 法国建筑工程保险制度

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实行强制性工程保险制度的国家。《建筑职责与保险》规定,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建筑师、总承包商、设计或施工等专业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均须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规定工程竣工后,承包单位应对工程的坚固性和安全性,在十年内负责缺陷保证。即第一年出现的缺陷100%由建造商负责(若第一年建造商倒闭,则由业主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其余九年则由保险公司负责。业主保险费率为建筑工程总造价的3%左右。质量责任包括建筑结构的牢固性(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固定在结构上的设备)、建筑结构影响到的人员安全、防渗漏和噪声控制与保温等建筑功能,如表1所示。

开发商在法国开发项目需要购买的险种如下。

1)房屋险

期限是项目验收后10年。本险种是根据法国民法1792条的强制性要求:其承保范围主要为那些对房屋质量造成损害或者对建筑物的某一构件或者设备造成影响,致使其无法达到其使用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当房屋因质量或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法院判决前,能及时预先提供资金进行维修。

2)工地险

期限适用于施工期间。本险种涵盖了施工期间建筑物本身以及工地上的财产及材料;同时也涵盖了由于建筑物本身对机械设备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是火灾、失窃、冰雹等。

3)第三方责任险

期限适用于项目施了期间。本险种承保范围涉及可归于工程施工或可追溯于工地的,对第三方造成肉体、物质或非物质的直接损害,可唯一归于业主的社会责任侵害或按照法国民法1382~1386条规定的近似侵害行为,即施工期间因为项目原因造成的第三方责任损失。

4)开发商质量险

期限是项目验收后10年。本险种是对开发商项目质量的保证,如果房屋出售,则必须购买此险种。

法国通过实行强制工程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国家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而我国的工程保修制度存在许多推诿和扯皮现象,也有许多专家呼吁推行工程保险制度,但目前仍未出现试点项目。

7 结语

总之,通过研究中法建筑工程管理差异性,目的是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蒋伟,万彬彬.法国项目工程总结[R].中兴发展,2013.

[2]孟宪海,王綦正.法国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研究[J].建筑经济,1999(7):6-9.

[3]汪黎明.法国建筑管理考察报告[J].安徽建筑,2003(1):11.

[4]徐波,赵宏彦,高小旺,等.法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体系和实施情况[J].工程质量,2004(4):29-33.

[5]ZTE欧洲培训研发中心CCAP建设合同[R].中兴发展,2011.

[6]CCTG[S].2003

[7]NF P08-500[S].1999.

上一篇:世行贷款项目申请下一篇:国际商务会展员认证考试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