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2024-05-06

饮食礼仪(共9篇)

篇1:饮食礼仪

在企业界,喝下午茶的风气愈来愈普遍,也愈来愈受欢迎,时间可订于下午3点半到5点半间的任一时段,适时让员工远离办公室喘口气,在专门提供下午茶的饭店和朋友谈天,然后焕然一新回到公司迎向新挑战。传统上,下午茶是女主人在家招待女性朋友的聚会,是下午接待访客的最重要时刻。在这个纯女性的聚会上,桌子总是铺着白色蕾丝巾或斜纹布,摆上纯银枝状烛台,以及插着一束鲜花的花瓶。此外,桌上还应该放:1.一面大银盘,上头放纯银茶具。包括,茶壶和底下可再加盏酒精灯的热水壶、牛奶、附钳子或茶匙的糖罐、装人工甘味剂的容器、滤网和倒茶渣的碗以及装薄柠檬片的小碟子,并附一支小叉子。2.每组配一支纯银茶匙的瓷制茶杯和托碟。3.装食物的小盘子。4.吃糕饼的叉子。5.吃果冻或草莓的纯银茶匙。6.果冻杯或草梅钵7.装乳脂的纯银容器。8.可盛装小三明治、饼干、热奶油圆饼干、水果蛋糕、干果巧克力糖、或任何甜点的小碟子。9.精美的白色午茶餐巾。今日我们请人到家来“喝杯茶”,不过是在客厅或家庭聚会厅喝茶,有时加上三明治和一份甜点。事实上,请人喝茶是款待朋友非常棒的方式,感觉温暖亲近,可惜一般人不常办下午茶。

篇2:饮食礼仪

2、正确的握杯姿势:为了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杯里的酒温增高,影响酒的风味,正确的握酒杯姿势是用三根手指轻握酒杯的杯脚,即使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轻握杯脚,小指则放在杯酒的底台来固定。

3、在喝酒时绝对不能用吸着喝,正确的喝酒姿势,应是倾斜酒杯,就像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品酒时可以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切忌猛烈摇晃杯子。

4、喝酒时应避免以下失礼行为:非敬酒时的把酒一饮而尽、拿着酒杯边说话边喝酒、边喝酒边透过酒杯看人、将口红印在酒杯的边。

西餐中喝酒的礼仪文化

在西餐礼仪中十分讲究以酒配菜,并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相配的规律:一般各式牛排或烤牛肉,最适合选用浓味干型红葡萄酒;羊肉类菜肴如羊扒、烤羊肉,则适宜配淡味的红葡萄酒;猪肉类如火腿、烤肉等,适宜配香槟酒、甜白葡萄酒;家禽类菜肴,宜选用红葡萄酒、甜白葡萄酒;野味菜肴肉色浅、味道鲜美的,适合选用淡味的红葡萄酒。总的来说,就是口味清淡的菜式与香味淡雅、色泽较浅的酒品相配,深色的肉禽类菜肴与香味浓郁的酒品相配。

根据西餐用餐环节的不同,具体地说西餐在喝酒方面可以分为餐前酒、餐中酒、甜食酒、餐后酒四种。

餐前酒,顾名思义就是在用西餐之前喝的酒了!很多西方客人喜爱在用餐之前饮用一杯具有开胃功能的酒品,这类酒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味芳香、刺激食欲,酒通常含糖分较少,口味或酸、或干烈,即使是甜型餐前鸡尾酒,口味也不是十分甜腻。

在用餐时饮用的酒,通常有干红、干白等。一般食用冷头盘或海鲜类食品都佐以干白;肉类的食物佐以干红。如果您对西餐选酒规律不是很精通,又不想失去礼仪,不要紧,你可以选择香槟酒,因为香槟可以在和西餐搭配时可以和任何种类的菜式相配。

甜食是西餐中不仅重要而且是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用甜食的时候,西餐也有相对的甜食酒来相配合的,甜食酒是以葡萄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酒,由于酒中勾兑了白兰地酒或食用酒精等原料,因此,他属于配制酒类。这类酒的基酒酒精含量很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果汁味和甜度。

篇3:论周代饮食礼仪中的和谐之道

一、德与仪的和谐

饮食礼仪要求行礼者毋失威仪。所谓威仪, 是指人的周旋揖让、形态举止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威仪属于德之内容, 敬重威仪, 则可立德, 如《诗·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 以近有德。”外在之仪以及慎重威仪目的在于建德。周人观念中, 外在礼文为慎德之体现, 德内而威仪于外, 为下民所取法, 诚如《诗·大雅·抑》所云:“敬慎威仪, 维民之则。”燕饮以及祭祀之中的饮酒之仪, 周人更是注重其威仪。《左传·成公十四年》记载卫宁子说:“古之为享也, 以观威仪, 省祸福也。”《诗经》中燕饮诗所歌颂的是谦恭揖让、从容守礼之“令仪”, 以及宾主之间和谐融洽的气氛, 即《毛诗》所云“饮酒孔嘉, 维其令仪”。饮食礼仪, 周人要求外在威仪与内在之德的和谐, 从而体现出君子之风。

二、以乐侑食与和而不流

周代贵族举行饮食礼, 往往“以乐侑食”。乐的功能, 在于营造“肃雍和鸣”的庄严气氛, 目的在于激起宗族群伦之间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 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秩序。

以周代的乡饮酒礼为例, 乐宾包括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等四段。饮酒献酬礼毕, 乐工升歌, 以示尊敬和慰劳, 意在使宾欢愉。四位乐工 (鼓瑟者二人, 歌者二人) 升堂, 在堂上歌唱《小雅》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用瑟伴奏, 称为“升歌”。唱毕, 主人向歌者敬酒。

升歌毕, 吹笙者入场, 站在堂下磬架之前, 吹奏的乐曲是《诗·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和《华黍》。此谓之“笙奏”。

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 轮流一歌一吹, 更递而作, 谓之“间歌”。堂上鼓瑟唱《鱼丽》之歌, 堂下则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唱《南有嘉鱼》之歌, 堂下则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唱《南山有台》之歌, 堂下则笙奏《由仪》之曲。《鱼丽》愿诗赞美太平之年物产丰饶, 此处暗含酒旨菜美、优礼于宾的意思。《南有嘉鱼》原诗说太平之年君子有美酒, 乐与贤者分享, 此处含有礼贤下士、与之燕乐的意思。《南山有台》原诗说太平之治以贤者为本, 此处含有礼遇贤者为邦国之本的意思。《由庚》、《崇丘》、《由仪》早已亡佚而不可考。

间歌结束, 堂上升歌, 堂下笙奏, 同时歌奏, 谓之“合乐”。所合之乐, 亦谓之乡乐。奏乐至于合乐, 正礼结束, 故乐正告“正歌备”。以下节目中, 行旅酬, 無筭爵, 同时行无算乐。无算乐, 或者间歌, 或者合乐, 重复奏乐, 尽欢而止。

正歌演奏结束, 场上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旅酬开始前, 先立司正监酒, 以防止有人醉后失态, 流于放肆, 称为“和乐而不流”。在“和乐而不流”的乐声中, 宾主交酬, 君臣有节, 长幼有序, 气氛和谐, “和乐且湛”, 充分体现出“和”的精神。

周代饮食礼用乐尚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礼记·文王世子》云:“乐, 所以修内也;礼, 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 是故其成也怿, 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是作用于内心, 礼是形诸外, 二者相互作用于内心, 形成内心之和与外在之顺的完美统一。饮食礼仪之中, 在礼乐作用下, 和在人心, 敬在外貌, 相互协调, 内和外顺, 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礼仪的和谐。

三、为政之和

礼之制作, 体“人义”, 察“人情”, 其本务于治, 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和合”有序的秩序。周代饮食礼, 充分体现这一为政之道。《国语·周语中》记周定王阐发饮食礼仪的文化内涵说:“饮食可飨, 和同可观, 财用可嘉, 则顺而德建。”亲戚宴享之礼, 旨在“以示容合好”, 和谐典礼, 为民树立法则。

饮食之礼, 有助于消弭争斗, 培养恭让谦逊的君子之德, 由此形成天子燕然的和谐之治的王道。《礼记·乡饮酒义》解释饮酒礼的意义道:“尊让、絜、敬也者, 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 絜、敬则不慢, 不慢、不争, 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 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 故圣人制之以道。”《礼记·燕义》说:“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 礼之用也, 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周人试图在等级秩序的基础上, 增强宗族以及异姓亲戚之间的亲合力, 创造和睦的宗族氛围, 实现宗族和国家的谐, 最终建立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 周代饮食礼, 无形中起到了敦睦个人情感、整合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这样, 饮食礼成为加强政治教化、强化伦理规范的一种凝聚剂, 使饮食打上了政治伦理的烙印, 这也许是饮食礼之和谐精神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4: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发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者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松珍夏达”的“三口一杯”制。在弹酒敬神后,受酒者应先饮一口,敬酒者续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诚意的。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系可视为一家人,亲同手足,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外或瞧不起。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从事“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各自单独饮用。

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敬酒人献上酒,受酒者接过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时敬酒者斟满杯中酒,走到宾客前即开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时,再将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弹酒仪式及饮酒。在许多地区还流行罚酒制度,一般分“角羌”、“过羌”,“替羌”等形式。所谓“角羌”意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饮酒人提前将杯中酒过快饮干。唱酒歌时,杯中没酒认为是不礼貌的,故而需罚酒一杯。所谓“过羌”意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后,饮酒人还未饮完杯中之酒,被视为反应迟钝,也要罚酒。“替羌”意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时,饮酒人也正好将杯中酒饮掉,但在杯底还剩有少许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酒。人们认为杯中剩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是无诚意,对这样的人要给予惩罚。不会饮酒的人,可以说理由,一般不会强迫饮酒,而藏族社会上很少有不会饮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过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严厉的处罚。以上罚酒是对饮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时将歌词唱错或是忘记歌词等,也要罚酒一杯。有时,敬酒者唱的酒歌极其出色,饮酒人可以接过酒杯,反过来向敬酒者献酒,这杯酒则称为“勒羌”,意为好酒,表示对敬酒者歌唱的赞赏,在座者会一致要求唱歌者饮下这杯好酒。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饮酒给欢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机会使对方陷入圈套,让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敬酒人有时边唱边舞,声情并茂,也有即兴演唱的,诙谐幽默。

要么就请喝酒,

要么就请唱歌。

饮酒唱歌之间,

任你挑选一个,

请听吧,文成公主,

请喝吧,伦波噶瓦。

要么饮酒,要么唱歌,二者必居其一。酒歌还请出了最受藏族人敬爱的文成公主和名臣噶尔·东赞域松来劝酒,不善饮酒者也定会举杯豪饮。

我们在此相聚,

祈愿永不分离。

祝福聚会的人们,

永远无灾无疾。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酒歌,在西藏各地都能听到。酒歌歌词简朴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的祈盼与珍视,并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深祝福。

藏族的饮食禁忌表现为忌食某些类别的食物和对锅灶火塘的禁忌上。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鱼、虾、蛇、鳝以及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大多为青年)少量食用外,广大农区和特区的群众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必须要过一天才食。当天宰杀的肉称为“宁夏”(意为“日肉”),人们认为牲畜虽已宰杀,但其灵魂尚存,必须过一天后灵魂才会离开躯体。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忌食与否与地域密切相关。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而藏东地区不食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至今鱼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也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以致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鱼。

然后,雅鲁藏布江流域同藏东三江流域的情况却大为不同。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拉萨河流域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从事渔猎生产的网坠,还有鱼骨。雅鲁藏布江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居木遗址、云星遗址、红光和加拉马等遗址和采集点均发现了捕鱼的网坠,如居木遗址采集到网坠3件。网坠“皆用扁平砾石加工而成。分两式,一式将扁平砾石侧打成两缺口;另一式将扁平砾石四周打成四个缺口。”这一现象说明,西藏腹心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广阔范围内的藏族先民曾从事渔猎生产活动,普遍存在食鱼习俗。

篇5:日本饮食礼仪

第二,经常吃海产 品、豆腐、酱汤等传统食品,加上西方的 牛奶、酸奶等,搭配蔬菜,保持了膳食的平衡。

第三,吃生鱼片用的佐料日本芥末 (天葵),像中国的大蒜一样,具有强烈 的杀菌作用。

第四,日本大力提倡减盐运 动,配合药物治疗。

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 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 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

例如吃寿司,日本 人习惯赤手拿著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 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 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 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 文化,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 亦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

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 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 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若有数道 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先 品尝那一道。

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 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 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 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 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在日本吃饭需要 调动上你所有的 感官。

他们不用 刀叉而用筷子, 尤如在触摸食物。

用手举起汤碗放 到嘴边感触食物 的冷热,咕嘟咕 嘟地吃着热气腾 觉得这样做显得无礼,它烘托着 团聚的气氛。

日本社会可以说是个 比较典型的“亲兄弟 明算账”的社会,就 算男女朋友出去吃饭 AA制也是家常便饭。

当然请客也无妨. 日本人在用餐时, 要摆上一张矮桌, 然后男子盘腿而坐 于地下,女子则跪 人们应该了解一些筷子的礼仪。

不要对着食物举筷 不定,这样的行为很不礼貌, 同样,不要用筷尖插食物, 虽说有些食物用筷子不太容 易夹起来,但筷子不能用来 插或铲食物。

另外不要用筷 子挪动盘子,不要用筷子把 食物传来传去。

席间比较严 重的冒犯行为是把筷子直插 进饭碗里,这是一种死亡的 标志。

招待客人用膳时, 不能把饭盛得过满或带 尖。

当着客人的面不能 一勺就将碗盛满,否则 被视为对客人不尊重。

给客人盛饭时, 禁忌把整锅饭一下 分成一碗碗的份饭, 因过去给囚犯盛饭 时多采用这种方法。

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 只食用一碗就说够了,第二 碗饭即使是象征性的,也应 要求添饭。

因为只吃一碗则 寓意无缘。

吃饭时禁忌敲饭 碗,据说这是因 为人们迷信敲碗 声会招来饿鬼。

祝酒 一顿正统的日 式饭食通常备有日 本米酒,日本人喜 欢在用餐时喝米酒, 他们通常会在互相 祝酒后才开始用餐, 即使客人不想喝, 款客者都希望客人 会假装喝一小口。

餐桌和入座 在日本,日式餐馆和传统日本家庭内设置的是日式矮桌 和坐垫。

开始用餐之前会很虔诚的说itadakimasu(我要开始用餐 了),在吃完后要说gochisosama (deshita) (承蒙款待了)。

共同进餐在日本家 庭和餐馆(如小酒馆) 里,点几种菜,大 家一起吃的时候, 用公用的筷子从大 盘子里夹一些食物 放到您自己专用的 盘子里吃。

生鱼片 将酱汁倒进准 备好的小碟子中。

可以在生鱼片上放 一些芥末,但不宜 太多,因为这会破 有可能会冒犯到作寿司的师傅。

吃的 时候,把生鱼片夹 起蘸酱汁。

另外有 一些生鱼片需要和 姜末一起品尝,而 不是芥末。

日本茶 日本人深爱茗茶,在同一餐的 不同时间会端上不同种类的茶。

一般来说,用餐之前会端上绿 茶,用餐期间及用餐之后会端 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

茶汤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

细 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

饮至第二盏,舌尖已有茶津涌 濡濡。

此时再细细品读,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 前的清幽淡薄了。

寿司 小盘子中倒入酱汁。

注意用多少就倒多少,在资 源并不丰富的日本,浪费被视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吃寿司,最好一口一个。

分为几次吃的话常常会 破坏食物的精美外形。

另外,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用手或者筷子吃寿司。

如果是握寿司,把一片倒立浸入酱油,鱼肉部分 向前。

有几种新的握寿司不应该被浸入酱油,例如腌 如果是军舰寿司,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倒小量的酱汁在寿司的上面,而不是把寿司浸入酱汁。

米饭吃米饭时一只手拿碗,另一只手拿筷子,把碗 举到嘴边吃。

与寿司不同,白米饭一般是不会同酱 油一起食用的。

日式咖喱饭 像日式咖喱饭那样的大米食物,由于是白米饭 上盖菜(例如大碗盖饭),饭菜掺着吃,所以用筷 子夹起可能会比较不顺手,所以您可以选用勺子吃。

面条 用筷子将面条送入口中,并且可以有节奏的吸 食。

在日本吃面条出声音是正常的,不会被认为不 礼貌,所以您可以大胆的啧啧的吃面条,周围的日 本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篇6:中国饮食礼仪

教学内容:

1.食礼的含义及分类

2.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 3.中式宴席活动的性质

4.现代中式宴席的各种礼仪

第一节、食礼

一、食礼概念

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二、食礼内容

饮食礼仪: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

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俗: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义: 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 饮食礼制: 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三、食礼的分类

1、按时代划 原始社会食礼 奴隶社会食礼 封建社会食礼

资本主义社会食礼 社会主义社会食礼

2、按民族划分 汉族食礼

少数民族食礼

3、按用途划分 敬贤养老食礼 祭神祀祖食礼 重教尊师食礼 生寿婚丧食礼 贺年馈节食礼 接风饯行食礼 诗文欢会食礼 社交游乐食礼 百业帮会食礼 民间应酬食礼

第二节、古老的中国食礼

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据《礼记礼运》描述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为发挥“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礼中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第三节、中式宴席礼仪

一、宴请活动的性质

1、礼仪性

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等举行的宴会,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2、交谊性

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

3、工作性

主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二、请客方餐前须知

1、宴请的准备

确定宴请目的、名义、范围和形式 确定宴请时间和地点 发出邀请 定菜单 现场布置 ××女士:

为×××,谨订于××年×月×日(星期×)晚×时在××宾馆举行宴会。敬请光临!

请答复 ×××(盖章)

电话××××× ××年×月×日

2、确定拟请的人士、就餐的人数、开支计划

3、确定拟设宴的餐馆卫生情况和烹饪质量

4、预先知道客人民族、信仰,是否有禁忌或排斥某种食物

5、提前与餐馆联系,预定座位,并了解停车的难易情况

7、宴请当日再次和宴请的客人联系,提醒并确定出席与否

8、可提前订好菜单,待客人入座征求意见后交给服务员

9、请客方应提前15-20分钟到达餐厅,迎接陆续到达的宾客

10、拟订菜单的数目不宜过少或过多,应量力而行。

三、客人赴宴前须知

1、及时告知设宴主人是否赴宴,如赴宴是否能准时

2、赴宴前应保持身体清洁

3、赴宴的服装应与宴请的人士相符

4、如果身体突然感到不适,应及时和主人联系取消赴宴

5、切忌携带未受到邀请的其他友人和子女及配偶出席宴会。

6、应携带一定数目的现金,已备救急之需。

7、应事先告知家人自己赴宴的地址和大致时间

8、如果是参加家宴,一定要事先购买礼品,不能空手赴宴

9、尽量避免携带多余的物品,否则宴客方可能误认为所携带的物品为礼物而造成尴尬局面。

四、入座礼仪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2、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3、主人的陪客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

4、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5、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呼一声是绝对必要的;

8、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它宾客方可离席。

五、进餐时主人须知

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

1、迎宾和引宾入座

宴会开始前,主人应站立门前依次招呼每一位来宾,待客人大部分到齐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

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

2、致词、祝酒

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

3、上菜、介绍菜肴

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主人应确保不冷落任一位客人,不应依客人的身份不同而加以明显的区别对待,应当关照每一名客人,令其感到备受重视和享受主人的友谊。

4、侍应和斟酒顺序

5、适时结束、送客

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

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

六、进餐时宾客须知

1、服从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后不可旁若无人,也不可眼睛直盯着盘中菜肴。

2、在主人致词时,应停止任何交谈,认真倾听并视情况鼓掌感谢和致意。

3、点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点菜的宴会,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

4、取菜时,应取靠近自己一方盘中的菜,不能在盘中挑来拣去,也不可只夹取自己喜欢食用的菜肴,一次取菜不应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负责斟茶,次序由最长者至最年轻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以示感谢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从容

不要发出声响或因进食过快而打嗝,席间不得不打喷嚏、咳嗽时,应转身用手捂住嘴鼻,并向邻座表示歉意;

吃食物时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去就食物;

嘴内有食物切勿说话,若进餐中遇别人问话,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话;

进餐时同别人讲话,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挥舞或指指划划。

7、不要批评菜肴的质量和味道,决不要将此次菜品与既往历次相比,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8、筷子的用法

忌敲筷,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忌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或两边各放一根。

七、喝酒礼仪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本章思考题

1、食礼按用途可分为哪几类?

2、中式宴请活动的性质有哪些?

篇7:德国饮食礼仪文化

德国人是十分讲究饮食的。

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所以德国的胖人极多。

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

德国菜以酸、咸口味为主,调味较为浓重。烹饪方法以烤、焖、串烧、烩为主。蓝格的桌布上摆着一筐面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国面包很有咬劲,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味道。德式的汤一般比较浓厚,喜欢把原料打碎在汤里,这大概与当地天寒地冻的气候有关。据说德国人生性比较俭朴,水煮香肠,一锅浓浓的马铃薯豆子汤,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顿饭便打发了。

此外,德国美食还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汤、德式生鱼片、德式烤杂肉、德式肉肠、酸菜、德式苹果酥、煎甜饼等。

自助餐发明于德国。在外出用餐时,德国人很爱选择这一进餐方式。

在一日三餐之中,德国人最重视的是晚餐。用餐的时候,他们习惯于关闭电灯,点燃蜡烛,以朦胧的烛光烘托出优雅的气氛。

就餐礼仪

德国人十分重视就餐时的坐姿。按照从小接受的教育,德国人坐在餐桌旁始终保持上身笔直,两臂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一般只有手腕以上部分在桌面上。(聊天和抽烟时例外)

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更重要。在餐具使用上,德国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礼仪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切食物要大小适合,切忌叉起一大块再一口一口从叉子上咬着吃,也不能把食物全都切成小块再一一叉食。

另外,在德国吃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满,在一盘全都吃完后再续添。尽量不要剩食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令主人很尴尬。

饮料也是如此,喝完一杯再去续杯,不要随喝随续。另外,德国人也不流行“干杯”,慢慢来,没必要一口喝光。

与国内一样,嘴里有东西时不要开口说话,德国人会耐心等你咽下去。

在德文里,德国人称喝汤为“吃”汤,因为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送到嘴里“吃”。

如果汤比较烫,也不能用嘴去吹,只能等着它自己慢慢变凉。

另外,就餐时不要发出怪声,不要吧唧嘴与国内没什么不同。而像剔牙、挖鼻孔、挖耳朵、抖腿、不停扭动身体也被视为有伤大雅甚至粗俗或缺少教养的表现。

在德国的观念中,宴会即社交,令主人最难堪的不是碰翻酒杯或者刀叉落一地的情况,而是面对一圈埋头吃喝,不吭不响的食客。

参加宴会可不仅仅是“一饱口福”,首先这是个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然后是展示个人口才与修养的机会。

当然,谈话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要涉及影响食欲或者使气氛紧张的内容,比如夸奖女主人的手艺就是一个优秀的主题,席间不时应上几句赞扬,绝对能让宴会始终气氛融洽。

注意事项

在馆子里吃,一顿消费15欧左右,另还需给小费。很多学生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这个当然需要自己看清楚问清楚,每个地方规定不一样,一般5%-10%,即使喝咖啡也应该给一点,该给却不给,是非常不礼貌的。

不得不说,很多中国同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态度,在很多服务员眼中,中国人不讲礼貌且小气,在小费礼仪方面的确需要留意一下,特别是在外旅游期间。入乡随俗友好待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别人尊重的人,才值得被尊重。

近年来,素食主义在德国越来越受追捧。“素食主义者(Vegetarianer/in)”只吃蔬果,而“纯素食主义者(Veganer/in)”甚至不吃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蜂蜜。

篇8:饮食礼仪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 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 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 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 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 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 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探究其文化底蕴, 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9:春节饮食文化礼仪习俗

春节的前夜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除夕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意味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们依长幼之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祟钱”,寓意镇压“邪祟”。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饭为主。

除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取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湖北部分地区流行“压甑饭”。当地居民从农历正月初一起,数天内不做生米饭,谓之吃存有余。由于是除夕这天各家煮好的够几天吃的饭,俗称“压甑饭”。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朔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生、核桃、榧子、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依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这天清早他们从池塘里捕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斡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都备有年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做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上一篇: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建议下一篇:物理教学设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