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论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前言

赵荣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认为:“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任何门类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饮食文化,全面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反过来说,只有全面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才可能全面了解那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泱泱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作为中国华夏文化的一支奇葩,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其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璀璨耀人、光惠众

一、历久弥新。因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广阔无垠、地貌丰富的中华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诸多的地域性饮食文化圈。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以及地域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圈是不能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来武断划分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在口味上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孟子》等所记北方黄河流域的饮食风格,主食以玉米和蜀黍之类为主,副食以牛、羊、猪、狗肉之类为主。而《楚辞》中所记南方主食多为稻米,副食多为水产,并明确注明了部分原料产地。原料的差异必然导致了饮食文化地域风格的差异。

赵荣光先生在他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明确了“饮食文化圈”的理论。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视野把其分成了“东北地区”、“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东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11个饮食文化圈。各个地区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饮食的地域性风格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科技、地理气候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各地区人民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长期演变发展起来的。

1、政治、经济因素

政治、经济是饮食文化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在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中尤为重要。在远古时代,甚至在如今我国诸多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俗,并世代相传,影响着下一代。相反,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近百年来餐饮也繁盛异常,外邦风味荟萃,名店棋布栉比,肴膳之精,发展之快,尤为突出,所赖也为经济、政治之实力,交通、商业之发达。商品流通和交通便利越来越有力地改变了地域差异对个区域之间人们饮食生活的限制性影响。

2、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各地食物资源的产出越是历史的早期和文化封闭程度高的地区就越是决定了当地饮食的主流。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嗜食鱼虾,且尚生猛;而西北地区与海无缘,当地居民传统上基本不吃海产鱼虾;中北地区,人们离不开羊牛肉和奶制品;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饭稻羹鱼”、时鲜蔬果、点心小炒。一般来说,地域相邻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当然这要以自然地理不出现巨大反差以至造成物候差异过大为限。例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但地理物候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以至饮食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黄河下游濒海地区,鱼盐便利,运河转运物资方便,与黄河中游地区内陆的典型自然经济农业不尽相同,因而在总体风格上产生了诸多不同:下游地区菜肴多海味、多鲜活,而中游一带偏畜禽、尚汤煮。如果自然生态相近,同时文化生态也比较接近,一般来说便会依其饮食文化特点的基本一致而自然形成同一个饮食文化区,相反则不然。

3、宗教信仰、民族饮食习俗因素

在中国西部游牧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这三个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饮食文化区。这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的因素。蒙新草原沙漠地区分布这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其饮食具有鲜明的食肉、饮奶的特点。虽然两地流行同一的喇嘛教,然而由于新疆一带居住着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内蒙古众多民族的传统宗教是萨满教,因此形成了特色不同的两大饮食为文化区。同样是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又别有风韵。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且干,加之这里弥漫着喇嘛教文化的神秘气氛,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区。而西南地区居住者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虽大都以农耕为主,但其文化风格较为独特,既与藏族饮食有异,也与东部汉族的饮食有所不同,自称一体。

4、心理因素影响

另外形成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和重要的原因时心理上障碍——对异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习惯是的人们在外出或其他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或其他饮食风格的食品进入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每个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饮食习俗具有的特点、形式,不但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极为敏感。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三、饮食文化地域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饮食原料极大丰富;地区经济的繁荣,使得地区间的封闭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在相互之间交流糅合的同时,各地区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独特的风格。

1、趋同化发展

基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的共性,地域之间的文化处于不断地流动渗透过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进行交流和糅合,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来求得发展。这种趋同性在现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菜种丰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随时找到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食料,甚至在西北内陆的餐桌上也可以看到来自东部沿海的生猛海鲜。各地区的食单上不再是单一的土产,而更显得缤纷多彩。

(2)讲究营养。过去各地方的菜讲究口感,并认为肉类、蛋类及奶制品类食品富有营养。但现在欧美国家的“三高”(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结构带来的“文明病”已引起了社会的还重视,人们开始更注重如何搭配食物,使各种营养均衡。在继承民族饮食习惯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调整食物结构和消费习惯,将“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巧妙地融入食文化中。

(3)方便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加剧,人们在心理上也希望减轻家务负担,快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的成品、半成品食品层出不穷。对过去那种精雕细琢的工艺化食品的需求淡化了,而转向以效率和营养为出发点。 (4)口味趋淡。强调体现菜肴的原味,在菜肴的选料上追求原生性,不希望有任何人工催长型的化学添加剂的存在。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的向往。在烹饪方法上讲求自然适中的调味,不甜不腻,不咸不辣,从淡中见味。

2、个性化发展

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大趋势。但融合不意味着个性的消失。一切的吸收和融合都是局部的、个别的,个性化依然是各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现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者往往怀有猎奇心理,希望在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后能看到一种异域的文化和情调,而饮食的特色是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旅游中,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人文胜地是,优雅的饮食环境、丰富而具地方特色的食品,显然也是重要的选择内容。异域的食尚,是各区域必然会打破地域的限制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是由于产生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饮食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别就不会消失。也只有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会有各地域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地域间的不断交流互补,从而使地域性饮食文化更具发展的动力。

结束语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具有鲜明地区域性,而引起区域其区域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各种地域的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国饮食文化已趋向于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烹饪的科学性以及地域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各种地域性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色,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国饮食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

吴澎 化学工业出版社 赵荣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金炳镐 《中国饮食文化》

胡自山

时事出版社 王维维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宫保鸡丁的做法

材料:鸡胸肉 250克、花生米 50克、蒜 2瓣、姜 2片、葱白 1段、干红辣椒 20克、花椒 10粒、酱油、淀粉、油。

调料:醋、糖、酱油、料酒各 15毫升,肉汤 30毫升、淀粉 5克、盐少量。 步骤:

1、先炸花生米。锅中倒入适量油,油凉的时候将花生倒入油中,用中火加热,用漏勺不断翻动花生米,使其受热均匀。

2、待油热,花生米变色后立刻捞起,沥干油,撒上少量盐和糖,凉凉。

3、将鸡肉平铺在案板上,用刀背拍松,再用刀在鸡肉上轻切十字花刀。

4、将鸡肉切成 2厘米左右的肉丁,放入碗中,加入酱油、淀粉、油拌匀。

5、将干红辣椒剪成 2厘米的段,去籽。将所有调料调和成芡汁待用。葱切成 1厘米长的段,蒜去皮洗净切片,姜切成姜末。

6、炒锅用旺火烧热,倒入适量油,放入干辣椒段和花椒炒成棕红色。

7、放入鸡丁炒散,炒变色。

8、加入蒜片、姜片、葱段,炒出香味。

9、加入芡汁炒匀。

10、 加入炒香的花生米炒匀即可。

第二篇: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及成因分析

(综合网络资料而得)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

一、中国饮食文化三字经

涮北京包天津甜上海烫重庆鲜广东麻四川辣湖南美云南酸贵州酥西藏 奶内蒙荤青海壮宁夏醋山西泡陕西葱山东拉甘肃炖东北稀河南烙河北 罐江西馊湖北汃福建爽江苏浓浙江香安徽嫩广西淡海南烤新疆

二、我国八大菜系的特点

鲁菜的特点: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川菜的特点: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苏菜的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浙菜的特点: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运用香糟调味。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粤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口味上以爽、脆、鲜、嫩为特色。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湘菜的特点: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湘菜调味尤重酸辣。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闽菜的特点: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徽菜的特点: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烹饪技法: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三、影响我国饮食文化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的影响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嗜食鱼虾,且尚生猛;而西北地区与海无缘,当地居民基本不吃海产鱼虾;中北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饭稻羹鱼”、时鲜蔬果、精细点心、风味小炒。一般地域相邻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当然这要以自然地理不出现巨大反差以至造成物修差异过大为限。例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但地理物修的不同是十分显明的,以至饮食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的影响

1、城市的区位往往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该地的饮食文化,例如北京,自古为中国北主重镇和著名都城,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各地著名风味和名厨高手云集京城,各民族的饮食风尚也在这里相互影响和融合。

2、经济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在古代是一个以采集——渔猎和游牧文化为主的地区。然而随着大批汉人的不断徒入和垦殖、开发,中原农业文化渐渐普及于白山黑水之间,尽管其文化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尽相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其饮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我国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这也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如回族不吃猪肉,而其他民族则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其饮食具有鲜明的食肉饮奶的特点

第三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跨国企业面临着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影响。并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面考虑,分析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几种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中外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以实现跨国并购得战略目标。

[关键字]跨国经营,文化差异,跨国并购,文化整合

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罗兰贝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挑战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对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是问题的核心,中国企业通常会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升入,缺乏有充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报告称,中国企业目前进行海外开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自我开拓和收购兼并。格兰仕、海尔等走的是从代工到区海外建厂的国际化之路;联想、TCL等则采取的是收购兼并方式。无论是何种方式,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文化的差异对公司经营和绩效的影响。

一、国际经营中的文化差异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贸和商事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合资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在经营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文化差异和冲突,文化差异主要是三种文化的不同:国家文化、组织企业文化、行业文化。

(一)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涉及对于一个国家成员来说习以为常的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国家成员共同分享并且决定其生活模式的一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事物优先级别的系统。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强烈的并且长期存在的。

(二)组织企业文化

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风格等等。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企业成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行业文化

当被雇用在功能相同的行业的一组人,这些人有着与那个行业相关的共同的原则,价值观和信仰时,行业文化得以存在。行业文化通过对个人进行职业培训得以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子文化,带有鲜明的国家文化特征。国家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持续地对其成员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层面上,企业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上,但国家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企业和行业文化的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国家、企业、行业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二是企业对外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组织及不同行业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业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在企业外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只有当原有传播沟通的价值观念被你这个市场所认同中,企业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对待自然、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态度不同,从而对跨国经营的文化及生产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组织经理虽然每天在不同环境中工作,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许多原有国家文化方面的价值观。跨国经营在东道国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体系必然存在与政府部门、东道国企业及消费者沟通的困难。由于国家差异导致的消费者喜好不同,使得东道国市场容纳新产品的程度也与预期不符。比如:在日、韩、中国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对新产品接受晚但一旦接受则普及快。而在欧美等国家易于接受新产品但普及起来却慢。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模式和偏好及决策冲突,而且由于下级职员的国家文化差异使上级命令、决策在传导及执行过程中都困难重重。所以国家文化差异负面影响了跨国经营的绩效。

(二)组织企业、行业文化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合作企业而言,原来两个企业文化截然不同,代表着各自公司的特征、管理者的思维定势和惯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双方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对彼此行为的可预测性降低,模糊性增加,很难将这些不同背景、阶层的人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行业文化差异使得他们的职业社会生活涉及的内容、物质有所不同,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人员在解决问题等方面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偏爱。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差异都阻碍了跨国经营的有效合作。

随着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要想在多元化的全球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了解和拥有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虽然无法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但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来融合两家企业的组织惯例和管理风格,从而了解和掌握基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企业文化传统的精华。因此,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双方企业现有的业务的相关性、企业规模及文化宽容度等因素对并购整合的影响,将企业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差异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并使其对并购绩效产生正面影响。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

近年来,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市场,这些并购事件时间密集、金额巨大、涉及众多行业。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所在国家、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跨国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一环,文化整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并购目标的实现与否。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就是在整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建立并购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拓展并购双方员工的全球化思维,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化的统一,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在充分考虑企业各种情况下,必须重视所面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双重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根据并购双方所能接受的文化改变程度,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

式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吸收型、分隔型、融合型、引进型及全面改革新型。

(一)吸收型

一般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并购方企业文化比较强势,被并购方企业规模比较小,还没有形成强劲的企业文化,这种情况下的被并购的企业文化会完全消失,完全接受并购方企业的文化。思科、通用资本、可口可乐等公司在并购中常常采取这种文化模式。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并购整合能力,因为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

(二)分隔型

一般是并购方企业和被并购方企业不在同一行业,双方的企业文化都在本企业内根深蒂固,并都在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成功,并购只是母公司多元化的战略行为,并购后双方企业保留各自的文化。

(三)融合型

当双方并购企业都比较优秀,又属于同一行业,这种文化整合模式有助于新企业真正整合双方文化的精华而形成新文化。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并购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实施这种文化模式时要注意:

1、真正理解文化融合是要融合双方文化的精华,剔除双方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

2、必须系统地了解被并购企业领导团队的核心能力和行为风格;

3、并购整合过程中要重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

(四)引进型

这种策略防的主要特点是并购方不整合被并购方,而是让被并购方的文化影响并购方的文化发生转变。当并购方在行业内的地位或某领域不如被并购方,或者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战略文化调整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时,需要采取这种文化整合模式。

当中国企业通过资金优势或者运用某种谋略而并购了一家外国企业时,中国企业文化可能还处于不完善的水平,而外国企业虽然被并购但可能其企业文化是强势完善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应从整体企业的发展考虑,充分重视和吸收外国企业的优秀文化资源。中国采取这种模式也能够赢来外国企业员工的满意和支持,避免双方出现许多文化冲突。

(五)全面革新型

这种模式适用于企业并购后不保留任何一家企业的名称,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和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并购双方的协调不再与重新确定事业领域,而注重于重塑一个企业。文化整合涉及到并购企业双方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双方互动地做出一体化的合作决定。

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得文化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五种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包含了中外两种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往往将其组合起来混合使用,形成各种组合模式,以完成单个模式无法完成的使命。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要根据中外双方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模式,有效利用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创新,进而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

四、总结

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个隐形的杀手。通过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文化整合,使合作企业在共同经营目标驱动下,最大效率的为企业创造财富。中国企

业跨国经营的文化整合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国家和企业的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文化整合模式,避免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吸收不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性的统一,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雯,蔡斌,略论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经济与管理,2002

年第1期

[2]. 何超华,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理论与运用,商业研究,2005

年第1期

[3]. 刘丽霞,中外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4]. 庄恩平,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整合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上海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5]. 李拓晨,许辉,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第四篇:韩国和中国饮食文化差异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最明显看出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因为人们生活当中,“食”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通过各国家的饮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文化。 中国有一句,“食在广东”意思是在中国广东地区的菜很丰富而且很有名。由于这种原因我调查广东菜,进而我为了品尝正宗广州菜的味道,亲自去在广州里有名的几个饭店或酒家,那时,发现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简单来说,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 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驻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 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第五,邀请客的时候,中国人认为留饮食有礼貌,所以迎接客人的时候,主人点多菜或者做了多菜,客人留下一点食物,但是在韩国留下食物不太礼貌。 韩国人认为给东道主看出空碗就是真正表示感谢的象征。

如许,两国国家一瞥很近似,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很多不同的点。所以仔细看饮食文化是以可以知道国家的文化。了解把中和韩饮食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了解两国文化。如果无论你去哪儿,那国家的文化认识很重要。所以我希望你们去别的国家时候,不要怕吃不同的国家饮食,通过饮食进一步了解那国家的文化。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曾一度被人们怀疑是否可行,事实证明确实是非常困难,不仅要克服语言上的差异,做到形美,更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做到意美.然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却并不容易.我国古诗词产生、流行和鼎盛时所处的封建时期的文化可能连本国人都没有能够充分了解,更不要说外国人了.译者要面对的不仅是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还要克服区域、习俗等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中国古诗词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无论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上都很难做到完全传递.译者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补偿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正是文学的发展史,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都独具特色.目前,西方除了有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的“沙学”,也有研究我国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不断追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文化上来了,而研究文学作品则正是了解一国文化的良好途径.因此,被称为我国文学瑰宝的古诗词不断的被翻译为各种外国语言而被各国的人文学家所研究.然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我们本国人,都可能会因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不用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的外国人了.本文将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2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诗词在形式上很注重工整、对仗和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与“天涯”都是表示地点的词,“知己”与“比邻”都是关系亲密的人,这两对词语在词性和词义上都相互对仗;统观整首诗,首联、颈联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津”,“邻”,押“in”的韵,再加上五言绝句简短精悍的特点,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阶级之分,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其流行和使用范围都不局限于统治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也有使用和创造的权利,甚至有一部分诗人希望能让目不识丁的老弱妇孺都能听懂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现代的古诗词教育在学前班便被列入必修内容.其次,我国的古诗词很讲究意境.一篇词或者一首七言绝句不过寥寥数语,却要将事情讲清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一首不过20 个字的五言绝句都不仅能将所描写的情景写的细致入微,还能充分的表达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慨,如李白的《静夜思》.因此,一首好的诗或者一篇好的词都非常讲究用语的精炼.诗人们会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使某一个字词能体现出他想要的意境“. 以静制动、以虚写实”就是常用的手法.另外,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样,诗人们也非常擅长用以少总多的方式,抓住其中最富有包孕性的一点来着力刻画,使读者们能以小见大,了解整个社会的状况.最后,中国古诗词非常注重含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封建制度都可以被称为王权制度,王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除了皇室成员外,普通百姓和朝廷官员都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止损害了皇室的威严.诗人们在创作是不仅要注意是否犯了皇室的避讳,更要其中某些词语加以修饰以使其显得含蓄,比如“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古人用雷霆代表天 子的威邢,用雨露代表天子的恩泽,再比如清朝时

盛行的“文字狱”,都迫使诗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带来灾祸. 3 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无论是语言的模糊性还是其他翻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本质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对于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不管哪一个定义,对于文化应当是思想或者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的认识是统一的.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生活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态度都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诗词翻译中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中西方在地域上的差别,会导致中西方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同.如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候差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则是寒冷的.同样是报告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的意思,但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却会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如果将其按字面直译的话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如唐朝罗隐的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其“东风”的意思表示春天的意思,与这之中的秋相对,如果直译为“east wind”,不但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也不能体现出其意境,如果换成“spring breeze”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其次,社会习俗的不同对人们认知的影响也会较大,如中国古诗词中提到“月亮”,通常以为着诗人在表达其思乡之情,但是在西方国家月亮的寓意通常是年轻的美女或者年老的妇人(随着月亮的盈缺而有变化).如上文所说的“东风”在陆游和唐婉合著的《钗头凤》里还有指代陆游的母亲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注释出其不同的含义外,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衬托出这一词在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最后,汉语比较注重意义,汉语在意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但是英语比较注重结构和逻辑性.而在翻译时要创造出同样的意境是非常难的.如《竹枝词》的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几种不同的翻译: 1.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2.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 is rain or shine? 3.In the east the sun is out, in the west there is rain; It is not yet clear, but somewhat clear, you may as well say. 原诗借助夏天天气的特殊性,以及“晴”与“情”在发音上相同的特点,一语双关的表达出少女在看到久无音讯的情郎的欣喜之情. 诗歌中“无晴”和“有晴”其实指的就是无情和有情.三种翻译的前半句都体现出了原诗表面的意思,后半句的翻译中,翻译1 和翻译2 缺少了原诗中所有的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分别都较直白的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在说少女的感情问题,翻译3 试图充分的展现原诗的双关语手段,但是“clear”一词却不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这是在表达少女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发现情人对自己也充满情意的情感.究其原因,就在于英语直白而理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汉语模糊而感性的特点的差异. 4 实例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导致古诗词翻译被人怀疑“不可行”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古诗词的翻译较艰难的首要原因.下面将以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篇冰心在玉壶.英文翻译版本为: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 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 am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r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这首诗整体上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下了一夜寒冷的大雨之后江水滔滔,天才刚亮的时候,我(诗人)就要送别我的友人辛渐,那一刻,连朦胧的远山看起来都显得非常孤单,当你到达洛阳后,如果亲友们问起我了,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暇,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其中所隐含的不但有四年故乡的亲人朋友的意思,其中最后一句更是有多重含义,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离别多年的亲友保持着对故乡对亲友的拳拳深情,还表现出他在遭到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英译本可以做如下理解:寒冷的雨混合在来自东方的溪流中侵袭了这个夜晚,黎明时分你将南边

的孤独的雾中,如果我北边的朋友们问起我是否安好,我的心就像在水晶瓶里一样的冰一样摆脱束缚了.显然,由于语言的差异,原文与英译文在形式上差别很大,几乎完全失去了古代诗人们所追求的简练、工整的形式.第一句中“连江”是满江的意思,诗人想表现寒冷的秋夜,哗哗的大雨,再加上滔滔的江水那种萧瑟的场景,译者将其翻译为“mingle with East stream”,没有能够准确的表达除原文的意思,但是在意境上也能够让人体会到悲凉的感觉.第二句和第三局中的“southern”和“north”相对,分别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和洛阳,南方和北方都是很宽泛的,但在译文中直接用洛阳的英译,则又可能不利于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人理解.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喻人非常的正直清廉,诗人是在向人们传达他虽然遭贬,但是不会自暴自弃,而改变他纯洁完美的品格的信息“. free of strain”是摆脱束缚的意思,而“crystal vase”是水晶花瓶的意思,一方面,诗人要传达的不是摆脱束缚的意思,另一方面,冰放在水晶花瓶里在西方文化中也不存在指代圣洁完美的品行的情形.因此,基于文化的差异,最后一句很难通过英文来表达出诗人的原意. 5 小结

在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希望能对其他国家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影响某一片地域内的居民的行事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了解一国文化来了解其国民性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流传不但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还能使本国文化对外国产生影响.然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另一国文化的同时,国家质检文化的差异会阻碍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的古诗词一直贯穿其中,因此,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到较全面的信息,然而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却是横亘在古诗词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汉语的含蓄、委婉以及许多独具匠心的指代无法通过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就如文中所举例子的“冰心”和“玉壶”一样,不能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能充分理解中国的古诗词,在无法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的前提下,我们或许只能通过注释、注解的方式推动中国古诗词在世界各国的流传. 参考文献:

〔1〕孙飞.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大家,2011,(18). 〔2〕汪孝恩.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3〕张科伟.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4〕孙彬.论媒体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体现[J].中国报业,2011,(12). 〔5〕孙敏.从香港译名与内地译名差异看香港翻译(英文)[J].海外英语,2011,(08). 〔6〕陈莹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07). 〔7〕和凌娜.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汉民族思维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7). 〔8〕韩广义.邢台翻译史及邢台翻译界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9〕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

上一篇:中国志愿者协会章程下一篇:主管选任民主测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