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能力

2024-05-13

音乐审美能力(精选6篇)

篇1: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 教育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推动整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 时代 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 历史 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于美?关于这些 问题,笔者依托音乐 学习的经验,从四个层次加以 分析。

篇2: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篇3: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应强调和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全身心地体验到音乐,感受到音乐。可让学生发挥特长,如表演舞蹈、钢琴、小提琴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让学生注意体验乐曲表现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距离变化同力度大小的关系,这样与音乐欣赏相结合进行讲解、传授,效果更好。

一、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过程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信息,并迅速将这些信息综合为整体,通过对形式特征的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在审美感知阶段,人们的感性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感受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把握。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因此,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和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感知的重要能力。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逐渐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审美体验中想象、联想和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音乐欣赏能通过想象再加上音响提供的律动中,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艺术境界,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能使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情感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情感因素可以说贯穿于欣赏活动的全过程,只是在审美体验阶段更显得强烈和突出。

(三)审美启悟

审美启悟是整个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更深刻地领悟到音乐形象中的思想意蕴或深邃的意境,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宗白华先生在论述艺术审美境界的创造时指出:“从直观感相的横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书’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审美启悟正是由‘情’到‘格’的升华,只有到达‘格’的领悟层次,才能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可以说审美启悟阶段是音乐审美升华的阶段,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积极意义。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刻地体会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那么音乐的美育功能有哪些?怎样才能使之与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灵敏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音乐形式美的意义,在感知阶段非常重要,人们对音乐形式感受能力与修养也在审美感知中起重要作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首先是音乐中音的排列组合的多样化、节奏的变化,其次是速度、力度的变化,最后是调式调性的变化。

(二)音乐形象的特异性

音乐形象寄予着作者的深厚感情,是对客观世界的情感体验的外化和结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要善于抓住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特异性来分析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从而引发高尚的审美情感。音乐形象的特异性首先表现为形象塑造的模糊性。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不同,音乐语言是由不确定的意向的音响组成的,是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通过物质中间媒介来表现构成的幻想,并非客观事物本身,不能直接展示现实的空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意蕴的丰富性

音乐作品通常包括三个立体的层次,即音响外层、情感层和思想意境层,其中思想意境层是音乐作品的深层核心。音乐作品意蕴丰富性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有理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意蕴,从而确立崇高的审美观,把内在的精神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是提高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审美心理结构不断趋向优化和完善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作用。音乐欣赏还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音乐欣赏教学与音乐的审美功能相结合,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力,从中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其意义是深远的。教师一定要努力研究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169-170.

[2]张冠华.音乐艺术鉴赏[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58-73.

[3]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04) .

[4]尹学毅.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湖南教育, 2002, (04) .

篇4:音乐审美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音乐课程开课率提高了,引进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使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音乐专职教师的缺乏,以及有些学校对艺术的不重视,使得很多音乐课形同虚设的现象还是很多,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突出。音乐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以至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缺乏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聆听中感知美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说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聆听,这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前提是给学生聆听的音乐必须是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音乐。

实际上在小学音乐教材和本土音乐素材中有许多适合小学生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情趣的有利因素,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一年级下册歌曲《春晓》和合唱曲《春晓》虽然曲名一样,但是演唱方式不同,速度节奏情绪也相差甚大。前面一首速度较慢,情绪优美抒情,而后面一首合唱曲速度较快、情绪活泼欢快,所以在欣赏《春晓》时,可以用对比聆听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两首歌曲的美。

二、情境中发现美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发现美的重要手段。所以创设有效的审美情境可以让学生发现美,并沉浸在审美情境中。在学习《杨柳青》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学生喜爱旅游、爱看的身心特点,结合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江苏。在播放课件的同时,我又结合简洁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进行介绍,像真的旅游一样,让学生在静静聆听和视觉享受中感受苏州的地理风光美景以及音乐美,然后引出江苏的地方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置身于审美的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对江苏的地域风光、人文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也随之油然而生,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任何一个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一个发现美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实践中体验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获得的审美愉悦感和师生的认同感,让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1.歌唱中体验美

歌唱是学生最易于接收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所以可以通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学习歌曲《两只老虎》时,我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改变歌曲的演唱形式让学生再进行表演,从齐唱到二部轮唱,等学生掌握轮唱形式后,再增加难度,让学生进行三部轮唱、四部轮唱等等。学生在表演歌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了审美体验。

2.舞蹈律动中体验美

舞蹈是小学音乐活动中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舞蹈表现音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加入到音乐情境中,体验审美需要。二年级下册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歌曲,富有舞蹈性,所以我在教唱这首歌曲的时候,给学生看了一段孔雀舞的舞蹈视频,然后我又教了学生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舞蹈,在歌曲学会的基础上,分组表演,在舞蹈中体验歌曲的美。

3.器乐演奏中体验美

器乐演奏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演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简单的器乐演奏和音乐相结合进行表演,让学生在其中享受体验的快乐。我在上一年级上册歌曲《龙咚锵》的时候,歌曲中要求认识锣、鼓、镲三种乐器并能探索三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所以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分别用这三种乐器按照乐曲的锣鼓声的节奏,请学过乐器的学生和我一起先来表演下锣鼓声,下面的学生看了,学习兴趣很浓烈,有的已经迫不及待想来试试啦,于是,我就分别教学生三种乐器的演奏方法,等学生学会后,请学生将三种乐器合起来演奏来表现歌曲的锣鼓声,并为歌曲做伴奏。学生不仅认识锣、鼓、镲,还掌握了演奏方法,并在演奏实践中体验到了审美愉悦感,获得了审美表现能力。

四、创造中深化美

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所以,音乐教师要在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音乐活动中不断地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其中。在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时,我请学生8-10人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大胆的创作,表现出对音乐的独特的见解,表现了自我的审美情感,充分感悟了音乐的魅力。在自我创作中深化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五、评价中提升美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作出的判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我都会请学生自愿来表演歌曲或者舞蹈,然后请表演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请观看的学生评价,最后我来总结评价。用开放、公平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这对学生吸取优点、改善不足有一定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音乐教师作为一个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作为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感受生活。所以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从而逐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5: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的。学生在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审美爱好,以排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所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同时,新课改提出,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其个性化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等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讨论,突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为其他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篇6:音乐审美能力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上一篇: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策略研究下一篇:高层建筑结构有哪些控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