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2024-04-22

脊髓(精选14篇)

篇1:脊髓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篇2:脊髓

2、长期的错误流言,像那些艾滋不是病毒引起的或者脊髓灰质炎疫苗对穆斯林女孩不起作用,使控制其他疾病的努力功亏一篑。

3、生活二字几十年来回味得我大小脑抽搐,脊髓痉挛。始终不得要领。

4、一定要彻底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

5、实验室通过这些细胞来研究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病,甚至自闭症。

6、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最近传入。

7、脑脊髓液显示淋巴球居多,伴随蛋白质浓度升高。

8、为了刺激上行纤维,作者将右半部胸段脊髓分离出一段,其尾端切断,前端仍与脊髓相连。

9、目的:建立犬“膝腱脊髓膀胱”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研究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基础。

10、方法: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记数和显微测量,观察神经元存活和生长分化的状况。

11、如果皮窦受到感染,将可导致脑膜炎、脊髓炎,其症状有脊柱疼痛、僵硬和发热。

12、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表现有定特征性,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13、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14、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的网状结构深部,在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内侧,外展神经核的前外方。

15、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强啡肽致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16、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的疗效。

17、脊髓背角神经元超兴奋性被认为是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18、发生1型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病例之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卫生部自1月1日以来报告发生了430例脊髓灰质炎病例。

19、目的:采用嗅鞘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脊髓炎后遗证,探讨其对损伤神经功能是否有恢复的作用。

20、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及受体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21、的纽约时报关于脊髓性肌萎缩的文章说,他的父母被告知欧文将终身瘫痪,医生预计时间不超过两年。

22、同时,他还参与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鉴定,在免疫学、组织学和解剖学上都有贡献。

23、据以刚果共和国黑角为中心的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地区的报告,已有18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和85例死亡。

24、李斯特菌属将大脑和脊髓神经联系到了一起导致:功能障碍或严重的死亡,感染,已经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死亡。

25、重要的任务是,在癫痫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样的神经性和神经变性疾病中,星状细胞转运蛋白的不正常工作扮演着某种角色。

26、方法:应用碱性磷酸酶血管染色法,对脊髓内部血管,用体视学方法作计量和观察。

27、结论:颈部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是一种治疗脑性瘫痪病人有效方法。

篇3:脊髓

多发性硬化症 (MS) 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病, 主要在20~40岁的人群中传播。MS有4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延期复发型 (RRMS) 、初期递进型 (PPMS) 、后期递进型 (SPMS) 和渐进复发型 (PRMS) 。一些研究者提出, 其病因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 与髓鞘抗原、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倾向有关。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以炎性髓鞘中轴突的脱髓鞘为特征。当髓鞘受到损伤时, 神经之间的信号传导就会减弱甚至消失。MS通过细胞介导或体液应答从而直接作用于髓鞘蛋白, 这些蛋白包括髓鞘碱蛋白 (MBP) 、髓鞘相关糖蛋白 (MAG) 和髓鞘少突胶质糖蛋白 (MOG) 等。在正常状态下, 大脑与周边免疫系统被血脑屏障隔离, 但是当患有MS和EAE (试验性变性脑脊髓炎) 时, 细胞在黏附分子和炎性趋化因子的介导下便可进入大脑, 同时有活性的T细胞也进入了大脑。这些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被特异性抗原再次激活, 然后开始产生预防和消灭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物, 从而导致了髓鞘和轴突的损伤。

目前, 针对MS的治疗有三种被认可的方法, 一是应用不同类型的干扰素 (干扰素β-1b和干扰素β-1a等) ;二是由原代分化的少突胶质神经细胞 (NG2) 可以诱导和促进神经元的分化, 这为未来治疗MS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三是针对MS的疗法是口服免疫耐受, 经常被用于EAE复发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动物模型中。口服免疫耐受的效果与服用抗原的量和口服抗原的方式有关。多次低剂量给药可以减少临床麻痹和EAE组织病理学上的有效抑制, 可以通过分泌型抗炎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白细胞介素-4 (IL-4) 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 调节其抑制作用;与此同时, 高剂量服用抗原会导致无效克隆或染色体缺失。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使用猪脊髓蛋白水解物在各种试验性变性脑脊髓炎的动物模型中诱导口服免疫耐受的产生。

1 试验动物

本试验使用6周龄的雌性路易鼠。通过灌喂猪的脊髓组织匀浆 (50%) 与弗氏完全佐剂和结核分支杆菌的混合物来诱导产生EAE。

2 脾细胞的增殖

在出现临床症状的高峰期 (约第13天) , 切除脾脏。将脾细胞在37℃下培养48 h后检测细胞因子 (IFN-γ和IL-10) 的浓度,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检测IL-10和IFN-γ聚合物的浓度。

3 淋巴细胞增殖

在培养后的脾细胞中加入猪的脊髓溶液, 作用5 d后, 加入3-甲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反应16 h, 结果以数据的平均值来表达。同时在脑和脊髓的组织匀浆和血清中用Western blot法测量IL-10的浓度。

4 结果

灌喂了猪脊髓蛋白水解物的鼠的脾细胞有40%~94%受到抑制, 干扰素γ的浓度下降。在某些培养的脾细胞中IL-10的浓度有轻微的增加。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出喂有猪脊髓蛋白水解物的鼠其IL-10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6倍。

5 讨论

口服免疫耐受是一种降低免疫反应的方法。经口服给药产生的自身抗原可以导致有效抑制或无效克隆。此机制中的重要因素是服用抗原的剂量、饲喂的频率和抗原的呈递方式。低药量会导致有效抑制, 高剂量则导致无效克隆。有些调节细胞对受到抑制的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4的分泌有间接的调节作用。在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和眼色素层炎的病例中, 口服免疫耐受最初的临床试验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使用脊髓水解物 (与神经肽混合) 通过口服免疫耐受诱导髓鞘产生抗原的方法对改善免疫应答是有帮助的, 小剂量给药在动物免疫中比较重要, 喂养动物的某些数据能够显示出有效抑制的机制, 即抑制脾细胞的增殖和降低干扰素-γ的含量。

6 结论

篇4:脊髓电刺激:“唤醒”受伤脊髓

孙成彦#主任

孙成彦#脊髓电刺激

医生手记

半年前,一名来自四川的24岁男青年来到我的门诊求助。5年前,他在家修缮房屋时,不小心从2楼摔下,导致脊髓损伤,当即出现双下肢肌力完全消失、腰部以下感觉消失的症状。受伤后,他在当地医院紧急接受了L1~L3椎体减压手术,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能扶着拐杖走上几步,但下肢感觉仍然不敏感,皮肤温度也较其他正常部位要冷,并出现了顽固性褥疮、排尿不尽和性功能障碍,十分痛苦。经过认真讨论和充分准备,我们为其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手术。术后两周,患者的痛温觉便有了明显改善,皮肤温度也比治疗前有了明显升高,褥疮开始愈合,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性功能明显改善。目前,该患者一直在进行康复训练,已能脱离拐仗行走一段距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脊髓损伤:身体“断电”之痛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柱外伤时,常合并脊髓损伤。严重脊髓损伤者可出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截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打个比方,如果把人体的脊神经网络比作一张电网,那么脊神经损伤,就如同电网的某个位置被切断后出现大面积“停电”一样,其支配的区域就会出现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比如,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其脊髓损伤部位在胸12-腰1,症状为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也是因脊髓损伤导致截瘫,但她的损伤部分更高,还影响到了上肢的功能。

常规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是急性期治疗,在受伤早期通过椎管减压和重建手术,清除血肿,避免脊髓受到进一步损害。急性期治疗很重要,是治疗脊髓的黄金时间,一旦错过了,即便原本只是不完全性脊髓损害,也会因为血肿的形成及后续的水肿,进一步压迫、损害正常的脊髓,导致更严重的损害。二是康复治疗,通过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及康复锻炼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然而,尽管康复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脊髓电刺激:诱导神经功能的恢复

所谓脊髓电刺激,就是对有剩余功能的脊髓神经进行内置电刺激,以恢复脊神经功能。脊髓电刺激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植入患者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电极、植入腹部或臀部皮下的发放电脉冲的刺激器,以及连接两者的延伸导线。电极植入在需要激活的部位,发生器产生的电脉冲能模拟人的神经电冲动,通过对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调控,对“沉睡”的受损脊髓神经或部分正常脊髓神经进行持续性激活,从而诱导神经功能的恢复。

当然,这并不表示脊髓电刺激术能够完全治愈截瘫。实际上,仅仅依靠脊髓电刺激手术并不能完全改变截瘫患者的未来。脊髓电刺激可以帮助改善局部细胞的生存环境,为神经细胞信号传导建立一种新的联系通道,逐步重建皮肤感觉功能,逐步、适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为此后的运动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还需要努力提升早期急性期治疗的水平和覆盖面,建设并完善术后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打造一个能够涵盖医院、社区和家庭的康复链,才有可能让更多的截瘫患者早日站起来。

篇5:脊髓损伤病因

1.开放性损伤多见于战争时期,多伴有脊椎的损伤,主要见于枪弹、刀刺、爆炸性损伤使刀刃、砸伤、撞伤等直接作用于脊椎,使其发生骨折或脱位,进而使脊髓受到损害,损伤与外力作用的部位一致,损伤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可发生于任何脊髓部位,以胸髓最为多见。2.闭合性损伤多见于和平时期,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扭伤、过重负荷等,使脊柱发生过度伸展、屈曲、扭转,造成脊柱骨折、脱位,脊椎附件的损伤或韧带及脊髓供血血管的损伤,进而造成闭合性损伤。病理上按损伤的轻重可分为脊髓震荡、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或横断、椎管内血肿。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外伤性病证范畴。由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导致脑气震激,髓窍壅塞不通,阳气不能上达于脑,神明失用,而致肢体失司;或血脉损伤,血溢于脉外,阻塞髓窍,日久筋脉失养而致病。

篇6:脊髓损伤病理形成因素

1.脊髓震荡:脊髓受损伤之后短暂的传导及反射功能遭到抑制,是可逆性的生理性紊乱。无肉眼及显微镜下可见的病理改变。

2.脊髓挫裂伤:其损伤程度可有所不同。轻者有挫伤改变,但软膜保存完好,叫脊髓挫伤;重者脊髓软膜和脊髓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出血及坏死,称脊髓裂伤,甚至有脊髓断裂。

3.椎管内出血:椎管内有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及脊髓内。血块可迫脊髓引起坏死。

4.脊髓缺血:当颈椎过伸或脱位时可使椎动脉牵拉,引起脊髓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坏死。血管本身受损、压迫也可产生同样现象。

5.脊髓中央灰质出血性坏死:是一种特殊而又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可在伤后立即发生,并成为不断发展的脊髓自体溶解过程。在伤后数小时和数天,受力点附近的脊髓中央管周围和前角区域出现许多点状出血,并逐渐向上下节段及断面周围扩展,有时可遍及整个脊髓,但脊髓表面的白质区较少出现这种出血。

脊髓坏死、水肿,各种神经组织成分被破坏。整个病理过程在2~3天达到高峰,2周后逐渐出现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征象。脊髓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脊髓受损后,有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积储及释放,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等,使脊髓局部平滑肌受体处的浓度达到中毒的程度,有微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栓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

篇7:儿童脊髓损伤怎么办

儿童脊髓损伤的病人可运用工作肌群完成平时不能做的活动代偿丧失功能的肌群,如颈5损伤的患者可用肩外展和外旋通过重力来使肘伸展。选择性牵拉特定肌群,对儿童脊髓损伤病人完成功能性作业是重要的,如牵拉?绳肌,使仰卧位直腿抬高接近120°,有利于进行转移性活动和穿袜裤鞋及膝踝足支具。

牵拉胸前肌使肩关节充分后伸,有利于床上运动转移和轮椅上的作业。牵拉髋和踝屈肌对行走摆动和站立稳定重要。每日定时进行肌肉按摩和牵拉,再配以针灸理疗。制定肌力训练计划。每日按计划训练,并每日评估肌力进展情况。

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具有不同程度躯干和上肢障碍的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尤为重要,自理活动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病人在床上进行移动,并逐渐过渡到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大多数截瘫病人可独立完成。

篇8:脊髓

但是颈椎前路手术较复杂, 不仅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腺、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毗邻, 而且还有脊髓、脊神经根和椎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 易于出现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2,3]。 术后细致的护理、严格的监测和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是保障手术疗效、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之一。但是, 前路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治疗CSM术后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少。本研究选择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CSM患者30例, 疗效显著, 现将其术后临床护理要点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CSM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70~52岁, 平均5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眼胀、双上肢疼痛和麻木、感觉障碍、双下肢行走无力、踩棉花感、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躯干束带感、大小便费力和控制功能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部分患者双下肢严重无力和行走困难等。 X线检查显示颈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 其中3例病变阶段不稳定。 MRI检查显示颈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 1个或2个阶段椎间盘脱出或突出, 所有病例脊髓均严重受压变形, 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 合并胸腰段椎管狭窄1例, 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例, 一期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病变手术阶段:8例C4/5, 8例C5/6, 10例C4/5~5/6 , 4例C5/6~6/7 。

1.2手术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 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 植骨融合方式: 自体髂骨块、钛网或cage植入, 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植骨融合方式。

1.3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麻, 气管内插管。

1.4术后护理方法

及时严格执行术后医嘱, 持续心电监护、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 积极防治切口疼痛, 注意观察和处理伤口引流、言语和吞咽变化、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变化及心理变化, 保持呼吸通畅, 适度制动颈椎, 积极指导功能康复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4个月~6年, 平均3年。 病情均显著改善, 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感觉减退和肌力下降显著好转或基本恢复正常;大、小便费力或控制功能较差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

各种诊疗措施执行准确、及时、到位, 患者心理平稳、积极主动配合诊疗, 无一例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 顺利康复。 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疼痛、咳嗽、 咳痰等不适, 3~7 d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 诊断为喉返神经损伤和喉上神经损伤, 3个月后恢复正常。

3讨论

3.1术后常规护理

注意观察病情发展, 确保生命安全, 有效防治并发症。

3.1.1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采用全麻、 气管内插管, 利于对麻醉水平的控制, 便于手术操作, 减少了患者的疼痛, 但是对患者的全身情况, 尤其是循环和呼吸功能, 影响相对较大。加之患者多为中老年, 常常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所以虽然手术本身创伤较小, 出血很少, 对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是也必须注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进行心率、心电、血压、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尤其必须密切注意呼吸情况变化。 如术后出现呼吸极度困难, 且伴有颈部增粗时, 则多因颈深部血肿压迫气管所致, 应立即通知医生, 配合医生紧急处理。

3.1.2伤口引流护理该术式切口较小, 局部渗血很少。 一般主张采用引流管进行引流, 但是这样在原手术切口之外, 又增加了一个小切口, 增加了创伤, 更重要的是又产生了一个切口瘢痕, 影响了美观。 所以本研究应用橡胶引流条经原手术切口进行引流, 避免了产生新的创伤和瘢痕。 术后注意观察引流量的变化, 确保引流通畅。如果引流较多, 局部敷料渗透, 及时换药, 以提高患者舒适度、防止切口感染, 同时减少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刺激。

3.1.3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观察颈前路手术入路, 上部易损伤喉上神经, 下部易损伤喉返神经。 喉上神经为感觉神经, 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会厌及舌根等。 喉返神经为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 支配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 喉上神经损伤出现误吞、呛咳和声调降低, 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4,5]。 术后和患者交谈, 注意观察其声音变化和吞咽情况。 如出现呛咳和声调降低, 则说明喉上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如出现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 则提示喉返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 及时通知医师, 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3.1.4神经功能变化的观察神经功能变化是评价手术疗效的基本指标。一般情况下, 如果减压彻底、没有加重对脊髓的损伤, 术后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和躯干部的束带感即刻或很快消失或缓解、感觉减退明显好转、肌力明显增加。 术后即刻评价其神经功能状态并详细记录, 严密观察术后病情的发展变化。 如果术后病情加重、四肢麻木、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 说明脊髓又受到损伤, 提示可能是局部硬膜外血肿形成, 导致脊髓损伤[6]。 应立即通知医师, 采取紧急措施, 争分夺秒, 抢救脊髓功能。

3.2体位护理

在颈椎前路内固定应用以前, 椎体间植骨融合率较低, 很易出现植骨块移位, 从而出现相应并发症, 因此术后对患者的体位和颈椎制动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患者取平卧位, 颈部两旁放置沙袋6 h;搬动时, 勿使颈部旋转, 且轻搬轻放, 以减少对内植骨块的影响; 翻身时为保持颈部稳定, 应戴上颈围, 轴向翻身[7,8,9]。 患者下床活动更要求严格外固定。

由于cage或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的应用, 使术后颈椎即刻获得稳定, 避免了因局部不稳定对植骨块的影响和对脊髓的损伤, 因此术后对颈椎的制动要求较低, 不需要严格的外固定, 患者可以正常地旋转头部、自由翻身, 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如果生命体征平稳, 清醒后即可将床头部升高, 以颈托制动取半卧位或坐位, 术后第2天即可以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所以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 同时也显著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3.3切口疼痛护理

切口疼痛是人体对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其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等系统的并发症, 同时也是患者的术后早期的主要痛苦之一[10], 如何有效镇痛一直是外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颈前路手术一般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疼痛也相对比较轻。传统的术后疼痛处理是在患者出现疼痛时方给予镇痛处理, 或让患者强忍疼痛, 在坚持不住时再镇痛处理等, 不能取得很好的镇痛效果。

本文对颈前路手术术后遵循“早期、强效、足量、 规律、全程”的镇痛原则, 即早期:在术后返回病房、疼痛出现之前注射镇痛剂;强效:选择强效镇痛剂阿片类, 如盐酸布桂嗪、盐酸哌替啶等;足量:首次给药量应足够, 如盐酸哌替啶100 mg肌内注射;规律:每隔6 h注射1次;全程:镇痛处理24 h。 通过实施这一镇痛原则, 患者术后基本消除了疼痛, 解除了术后切口疼痛对患者的折磨, 实现无痛手术, 患者均反映非常满意。但是, 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恶心和呕吐, 经对症治疗后消失。

3.4保持呼吸道通畅

CSM患者颈髓功能障碍, 呼吸肌肌力下降, 呼吸无力, 咳嗽反射减弱。术中对颈髓的刺激或损伤, 进一步加重了脊髓功能障碍。气管插管和术中牵拉造成气管和喉部水肿、分泌物增多, 可以出现呼吸阻塞。术中喉上神经损伤可以导致呑咽反射障碍, 造成误吸。 喉返神经刺激或损伤, 可导致术后咳嗽无力, 不能及时排除痰液。另外, 颈部手术区血肿也可压迫气管。所以术后易于出现呼吸道阻塞, 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 威胁患者生命。所以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确保呼吸通畅。若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嗜睡等症状时, 需警惕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11]。 应督促患者深呼吸, 鼓励咳痰,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每日2次, 以及时排出痰液, 防治呼吸道阻塞。

3.5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原则:主动锻炼为主, 被动锻炼为辅, 尽早开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根据患者肢体的感觉、肌力、运动等情况, 和医生一起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待患者麻醉清醒时, 即开始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被动或主动活动四肢关节。

手功能的锻炼: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 恢复肌肉力量。主要方法如下:①拇指对掌练习;②手捏握力圈、毛巾或与家属进行握手、掰手腕等对抗性肌力训练或手用力握拳后用力伸指;③揉转保健球, 双上肢锻炼可进行外展, 扩胸运动等。 每日3~4次, 每次30 min左右,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若生命体征平稳, 尽早活动。在清醒后即可将床升高, 以颈托制动, 取半卧位或坐位。 若全身情况允许, 术后第2天即可以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 以避免长时间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

3.6小结

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是治疗CSM的有效方法, 但是手术复杂、危险大, 规范的术后护理是其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认为除一般基础护理之外,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切口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保持呼吸通畅、注意观察言语和吞咽情况、注意观察病情的演变、科学的镇疼、适当制动颈椎、尽早活动、加强功能康复是其术后护理的重点, 对保障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颈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CSM) 的术后关键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术后护理经验和教训。结果 30例CSM患者术后病情均明显好转, 大部分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1例出现喉上神和喉返神经损伤, 3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规范的术后护理对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SM保证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篇9: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和肠壁生长繁殖。此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均可以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流行,其中Ⅰ型最为多见。该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温及干燥甚敏感,煮沸立即死亡。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病。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可通过与患者及带毒者(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但未患病)的密切生活接触被传染,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玩具、衣物等,再经口传染。在发病的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部分人可以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有少数感染者因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或大脑,危及生命。此病麻痹后最初6个月恢复较快,1~2年内可有不断的改进。若长期肌力不能恢复,则可能留下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此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方法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含Ⅰ、Ⅱ、Ⅲ型)疫苗,糖丸剂型每剂1丸,液体剂型每剂2滴。由于脊髓灰质炎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故服用疫苗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剂三价疫苗,每次至少间隔4周;4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1.5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强化免疫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全国、一个省或一个省的一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管是否有服苗史一律投服疫苗。应急免疫主要针对一些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可疑脊髓灰质炎病例,可迅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一个县及其邻近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免疫。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只有极少数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该疫苗只供口服,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凡发热、腹泻(一日大便>4次)、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或有免疫缺陷症或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者均禁止使用。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篇10:治疗脊髓损伤方法有哪些

治疗脊髓损伤方法有哪些

1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

2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用特殊护理和药物如维生素A、C/E、固齿强骨胶囊、钙片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6文体康复:利用文娱、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的使用训练(如耐力和技巧训练),并且为进行社会活动做出适应训练。

7理疗: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8中医康复: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人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

篇11:什么是脊髓小脑变性症

大量临床资料报告研究表明:小脑萎缩的大多数患者是属于遗传性的,且病情呈慢性、进展性恶化,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会危及生命,

所以,一旦发现应及早用药治疗,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原有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篇12:急性脊髓炎读书笔记

题目:有关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常规

内容:

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性炎症引起的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的脊髓炎性病变。本病病因未明,大多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测出病毒抗体,可能是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病人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受累脊髓肿胀质地变软,充血或炎性渗出物,严重损害时可软化形成空腔。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起病急,多数患者在2~3天内症状发张到高峰,病变最长侵犯胸段尤其是T3~T5节段,颈髓,腰髓次之。临床典型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锻炼障碍。

一. 基本护理:

1.饮食指导,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多吃瘦肉,豆

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供给足够的热量和

水分,以刺激肠蠕动,减轻便秘和肠胀气。

2.生活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卧气垫床或按摩床,防止关节畸形

和肌肉萎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尿失禁或便失禁者,及时

清理,予定时翻身叩背,保护骨突出,预防压疮。鼓励患者有效

咳嗽,协助进食和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肺部感染。

3.评估患者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平面是否上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呼

吸费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4.安全康复护理,与病人及家属共建立康复训练计划评估病人日常

生活活动的依赖程度,指导病人早期康复训练。

二. 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护理

1.评估排尿情况,早期患者膀胱可因充盈过度而出现充盈性尿失

禁,恢复期患者膀胱容量开始缩小,尿液充盈到

300~400ml时即自动排尿,注意观查患者排尿方式,次

数,频率,时间,尿量和颜色并区分。

2.对排尿困难的患者可与膀胱区的按摩,热敷等治疗,处进膀胱肌的收缩,排尿,尿失禁容易造成尿床并形成压疮,一定

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勤洗勤换,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必要时留置导尿。

三.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的进行功能锻炼。

2.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生活和康复的护里,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加强被动和主动运动,鼓励日常生活动作锻炼,锻炼过程应加以保护,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伤,避免感染。

4.留置尿管的患者鼓励多饮水,保持尿道通畅。

护士签名

篇13:脊髓损伤治疗的进展

1 药物治疗

撕裂、剪切等机械暴力作用于脊髓, 导致神经元、胶质和血管结构的细胞死亡, 即原发性脊髓损伤[1]。在原发损伤之后数分钟, 由于缺血、缺氧, 一系列炎症反应开始发生[2], 如自由基产生、神经蛋白酶激活、前列腺素产生等, 最终导致大量的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死亡[3]。因此对于原发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只有针对损伤脊髓的再生, 而对于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则以神经保护, 减少继发性损伤的细胞损害为主。

1.1 治疗原发性脊髓损伤

促进脊髓再生的药物主要有[4]: (1) 神经营养素:是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可促进神经递质的生成, 诱导轴索的生长并为其生成提供营养, 如神经生长因子NCF可通过刺激Bcl-2的表达以及抑制Bax蛋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来保护受损的神经组织[5]。 (2) 褪黑激素:经在体和离体研究显示, 能使谷胱甘肽激活并拥有中和OH-的功能, 保护过氧化氢酶[6]。此外还有人参皂苷、CTP、软骨素酶、脑活素等。

1.2 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

减轻损伤处的炎症反应的药物主要有: (1) 类固醇激素:其中的经典代表是甲强的松龙[7], 通过恢复血-中枢神经屏障, 抑制脉管源性水肿,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血流量, 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垂体内啡肤释放抑制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清除剂和磷脂酶抑制剂抑制引起血管痉孪的前列腺素产生, 抑制损害后组织内儿茶酚胺的代谢和积聚。 (2)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尼膜通等均为脂溶性的药物, 易通过血脑屏障, 选择性阻止钙离子的内流, 进而缓解损伤导致的血管痉挛, 使受损脊髓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 阻止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3) 阿片受体拮抗剂:造成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内源性阿片肽, 内源性鸦片拮抗剂主要代表是纳络酮, 其作用机制是改善脊髓的血供, 升高血压, 减少脊髓组织缺血坏死, 达到了保护损伤脊髓的目的[8]。 (4) 腺苷:因使EAA的毒性降低, 并减少内源性阿片肽而发挥保护作用。另外, 通过实验观察到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还能明显抑制脊髓损伤早期钙离子内流和抑制突触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9]。 (5) 神经节苷脂:实验证实, 它能促进拮抗氨基酸毒性作用, 减轻脂质的过氧化作用, 促进神经和减少损伤后的神经溃变, 降低氧自由基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细胞内的钙离子, 从而阻断了细胞的凋亡。另外还有释放NO类药物、自由基清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药、米诺环素、Ras同源蛋自抑制剂等, 在实验中都取得了一定的作用效果。

2 手术治疗

2.1 传统手术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用减压及内固定等方法, 解除脊髓的进一步压迫, 为受损脊髓创造一个稳定的外环境, 尽可能的保留脊髓功能, 减轻继发性损伤, 并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由于对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更深认识并发明了各种内固定器械, 同时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最大程度避免了手术对脊髓造成的损伤, 且达到了手术的预期效果。

2.2 细胞移植

一般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的移植细胞主要是各类干细胞[10], 因为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功能分化的特点[11]。在正常情况下, 中枢系统的神经元在成年后不再具有再生的能力, 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就是使移植后的干细胞分化而取代受损的神经元细胞, 恢复脊髓正常传导的功能。目前可用于脊髓损伤细胞移植的干细胞主要有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12]。另外, 还有将嗅鞘细胞、许旺细胞[13]。少突胶质细胞[14]、活化的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用于细胞移植[15], 同样在实验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2.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将特定的DNA片段转移至特定的细胞, 使DNA在这些细胞中得到表达, 生成蛋白质和多肽, 向损伤局部提供神经营养因子, 并将神经营养因子以一定的方法转染到合适的受体细胞, 再移植到损伤区, 让它在体内表达并发挥效应, 是轴突的再生成为可能, 从而达到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刺激脊髓再生、促进损伤脊髓的再生修复[16]。目前, 多数研究均以病毒作为载体来转移基因, 而用非病毒载体将基因转移至动物脊髓己有较好效果。目前, 基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中枢神经再生认识的加深, 基因治疗定将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方法。

2.4 组织工程治疗

组织工程是将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 并在体内或体外建立组织和器官的技术[17]。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就是将修复材料做成各种形状植入损伤的脊髓处以诱导脊髓的再生[18]。使用人造神经结构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人造神经结构移植治疗组较对照组BBB评分有明显的提高, 脊髓生长情况亦比对照组明显改善。

3 物理治疗

3.1 电磁刺激的治疗

神经系统传递信息是通过生物电的方式, 脊髓损伤后, 使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发生障碍, 脊髓功能的恢复需要轴突的正确连接, 实验表明点刺激可促进轴突朝向正确的方向生长, 从而达到恢复脊髓功能的目的[19]。同时电刺激还能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3.2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已被证实可逆转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高压氧治疗的机制为:可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及氧张力, 从而改善脊髓损伤部位的缺氧状态;使血液稀释并加速血液流动, 既可以抑制凝血系统, 又可以使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加速, 降低了血栓发生的几率, 脊髓组织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轻组织水肿, 减少脊髓实质的坏死, 使损伤脊髓功能得到最大的保留, 实验证明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 这个早期指脊髓损伤6 h以内, 损伤超过6 h高压氧的效果明显降低。

3.3 自血光量子疗法

该疗法是将病人的静脉血抽出一部分, 在仪器中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在回输到病人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20]。脊髓损伤后血液会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粘滞血症改变, 以致加重缺血缺氧、血液经过紫外线照射充氧后, 光量子破坏了红细胞膜的结构, 彻底激活红细胞的功能, 同时血氧饱和度提高, 使血液发生根本性转变:血液稀释和血流加快。增加了损伤平面以下的血流量, 降低了血液粘滞度, 保护了毛细血管的功能, 进而保护了神经元的功能、动物实验表明, 实验组功能较对照组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4 总结和展望

篇14:脊髓空洞症1例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两者可单独发生或并发,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等。其原因多不明,近期遇到1例,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男,28岁。因“双下肢进行性无力伴感觉减退7+年,双上肢无力、麻木2+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入院神经专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自如,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口齿清晰,颈软,剑突下感觉减退,双上肢温度觉消失,痛觉减退,四肢肌肉萎缩,右上肢肌力Ⅲ级,左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下降,病理征阴性。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MCV所检右侧胫神经运动神经动作电位降低,运动传到速度减慢,右侧腓神经未引出动作电位;SCV示所检左尺神经、右侧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右侧腓浅神经感觉动作电位降低。头颅MRI未见异常,颈胸段MRI示C2~T12段脊髓增粗,内见连续条团状长T1长T2信号影,考虑脊髓空洞,颈6、7水平颈髓局部实质不均匀增厚,但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入院后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认为无手术指征,进而给予弥可保100μg静滴1次/日,胞磷胆碱(欣可来)0.5静滴1次/日,舒血宁15ml静滴1次/日,维生素B120mg,口服3次/日等保守治疗,连续10天后,患者觉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有所减轻,办理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B族维生素、欣可来、弥可保、三七通舒胶囊及达纳康巩固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觉症状有进一步好转,因经济原因未再进一步复查。

讨 论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病因不十分清楚。该病多在20~30岁发生,偶可起病于童年,男女之比约3:1,其基本病变是脊髓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以颈下段上胸段病变多见,可伸延至延髓,罕有到脑髓者。临床特点是肌肉萎缩,相应节段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本体感觉相应保留,肢体瘫痪及营养障碍等。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X线摄片可证实所伴有的骨骼畸形,脊髓磺油造影可见脊髓增宽。MRI检查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空洞的位置、大小、范围及是否合并Arnold-Chiari畸形等,根据青壮年隐匿性起病,病情进展缓慢、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皮肤关节营养障碍等可初步诊断为脊髓空洞症,MRI检查发现空洞可确诊。该病还需注意与脊髓肿瘤、脑干肿瘤、颈椎病等鉴别。但由于本病进展缓慢,常可迁延数十年之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予B族维生素、辅酶A、胞磷胆碱、活血化瘀内中药、神经营养药等;有疼痛者可给予镇痛劑;感觉缺失者应防止外伤、烫伤,防止关节挛缩,辅助按摩、护理等,继发者需注意原发病的治疗。由于一般保守治疗不能够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较大空洞伴椎管梗阻等严重可选择性手术治疗。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工作总结下一篇:以雷锋为榜样的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