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

2022-09-12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导致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 (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的障碍。其中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多发的严重合并症之一, 并且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导致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脊髓损伤并发的肾积水可造成肾功能不全, 最终导致SCI患者晚期死亡结局。故重建SCI患者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心理负担, 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康复科对31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xx医院康复科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纳入标准: (1) 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年修定的标准 (ASIA, 2000年版) [2]。 (2) 病情稳定, 能够开始轮椅活动和/或接受康复训练在2个月以上。 (3) 尿动力学测定示逼尿肌反射亢进。排除标准: (1) 合并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 (2) 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患。 (3) 既往有严重肾积水、膀胱造漏、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及严重排尿植物神经系统过反射等疾病。符合纳入病例有62例,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18例;年龄25~71岁;颈髓损伤27例, 胸髓损伤12例, 腰髓损伤23例;完全性损伤8例, 不完全性损伤44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47例,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及排尿功能障碍程度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具体包括: (1) 间歇留置尿管导尿法:脊髓休克期患者常出现尿潴留。初期开放以保持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避免逼尿肌在无张力状态下过于牵伸和疲劳;1周后, 定时夹闭尿管, 每4~6小时放尿1次。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增加腹肌压迫膀胱, 使其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 使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2) 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先嘱患者将尿排空后在膀胱区频谱照射15~20min;排尿后用手按摩膀胱区15~20min, 然后快速灌注常温生理盐水50m L, 在按摩15~20min, 随后快速排出全部灌注盐水。 (3) 手法按摩训练:膀胱充盈状态下, 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 可予手法按摩排尿, 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 用力均匀, 由轻而重, 待膀胱缩成球状, 一手要托住膀胱底, 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4) 盆底肌训练:让患者平卧于床上, 指导患者做肛门的收缩和放松动作, 每次收缩保持在3s以上, 然后放松, 反复交替做15~20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采用ST—608尿失禁治疗器 (由台湾科隆公司生产) , 波宽220ms, 频率10~40Hz, 刺激强度10~15m A, 嘱患者侧卧位或仰卧位, 将治疗棒置于直肠 (男性) /或阴道 (女性) 内, 根据患者耐受量调整刺激强度, 利用电极棒两端电流刺激骨盆底肌肉组织, 2次/d, 每次30min。

注:组内训练前后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组内训练前后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1.3 主要观察指标

训练前、后2个月对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进行监测;训练前后尿动力学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训练先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比较 (表1)

2.2 2组患者训练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比较 (表2)

3 讨论

脊髓损伤急性期常表现为脊髓休克, 常可合并肌痉挛、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神经性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康复治疗原则包括[3]: (1) 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 (2) 恢复膀胱适当的排空能力; (3) 恢复膀胱具有适当的控尿能力; (4) 尽量不久用置导尿管。目前, 认为在患者全身一般状态稳定后, 予以无菌性间歇导尿是脊髓损害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的首选方法, 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 刺激膀胱恢复功能, 使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达到平衡性膀胱的指标。盆底肌肉电刺激 (PES) 是经直肠或阴道插入电极, 属于NMES的范畴。电刺激主要是电冲动传导至盆底肌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等肌群, 进而引起脊髓神经反射对逼尿肌产生抑制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尿流动力学多项指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康复训练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 可增加膀胱容量, 减少排尿次数, 并有可能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 (P<0.05) ;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 可增加膀胱容量, 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盆底电刺激

参考文献

[1] Frankel HL, Coll JR, Charlifue SW, et al.Long 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 1999, 36:266.

[2] 关骅, 石晶, 郭险峰, 等译.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2000年修订)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1, 7 (2) :49~52.

[3] 韩肖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 (3) :188~190.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研究下一篇:构建音乐高效课堂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