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楼乡卫生院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

2024-05-04

陶楼乡卫生院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精选3篇)

篇1:陶楼乡卫生院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

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

为巩固我院有关脊髓灰质炎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根据长丰县卫生局有关会议精神,2011年11月13日,在我院开展一轮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培训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

接卫生局通知后,我院按照要求安排主管院长、防保科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脊髓灰质炎培训的会议。学习结束后,院领导高度重视,按照县卫生局的要求,对这次培训进行了专门安排布署。由卫生院防保科组织协调,对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及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了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培训,做到不漏一人,保证培训效果,全员掌握。

二.宣传动员

为了让我院所服务的居民对脊髓灰质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我院防保科利用横幅、标语、板报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我院的职工对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识,更有利于动员适龄儿童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以方便我院脊髓灰质炎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

三、培训情况

2011年11月13日,我院组织了一次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培训活动,全院医务工作人员及卫生室人员均参加了学习,学习后参加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考试,保证了培训效果。培训的内容是:脊灰的感染预防和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治疗的等知识,培训工作是做好脊髓灰质炎工作的前提,今后,我院将不断加强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

篇2:陶楼乡卫生院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

陶楼乡辖12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6550人,已婚育龄妇女5765人,无孩妇女户276户,一孩妇女户2501户,二孩妇女户2137户,其中双女户387户,多孩妇女户808户,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户1065户。流出居住地半年以上人口5890人,流入居住本地半年以上人口65人,60周岁以上老人3823人。

近年来,陶楼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计生委的大力指导下,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彻底扭转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连续4年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高标准建设乡所和村级计生服务室。2010以来,乡财政投入70多万元,对乡计生服务所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同时,对12个村级计生服务室、人口学校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和建设,配齐了所需器械及辅助设施。

二是针对我乡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把严格控制性别比,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乡、村包保工作责任制。特别狠抓二胎持证人员的监督管理,坚持乡服务所医生和村计生专干对持证在孕人员每月随访一次。严格落实终止妊娠有关规定,有效遏制政策内在孕人员私自引流产现象。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 1

娠行为。

三是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按照“年轻化、知识化、女性化”的原则,对村级计生专干进行了选聘。每年都邀请县计生委科室负责人对计生专干进行业务培训。通过重新选聘,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有了明显提高,为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开展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春季集中攻坚活动。每年的一二月份,我们组织全乡工作力量,分为12个组,利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以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清理计划外孕育为重点内容的计划生育春季集中活动。

篇3:陶楼乡卫生院脊髓灰质炎培训工作总结

1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趋势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决策以来, 不少城市积极试点探索, 并已取得初步经验, 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 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 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 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 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城镇社区70%~80%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需要大医院的高精尖技术解决[1], 因此21世纪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学教育规范化和深层次培养, 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

1999年12月15日卫生部印发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从素质、业务、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要求, 全国各地都制订了相应的社区医师培训规划, 并开始了在岗或脱岗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来提高社区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城镇社区卫生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卫生人员配备还不太合理, 尤其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工作人员大多学历偏低、接受能力差, 加之经济利益等原因, 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处于发展阶段的新时期。

实践证明, 没有城镇居民的健康, 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 抓好社区医疗工作是新形势下城镇建设的重要环节, 而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养, 也是构建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同时, 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是促进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城市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保证。

2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就应主动承担起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发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各项优势, 开发和研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养模式。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必须要立足基层, 培养能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的全科医师, 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为基层输送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关键。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城镇社区从事基层卫生工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特殊的卫生技术人员, 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制力、约束力, 能够自觉地把学习和社会、工作的需要联系起来。但他们大部分基础薄弱, 学历偏低, 理解能力偏差, 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和技能的能力不强, 尤其是科研能力不足, 不能将一定的医疗经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总结、交流、展示, 也不利于自身业务能力和技术的提高。现有的社区医师培训多采用集中授课为主、临床实践为辅的模式, 不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学习特点, 影响了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教师要不断探讨, 力争探索现阶段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养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这样使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 真正达到社区全科医师水平, 能够在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防治, 使他们在改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保护城市生产力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初探

我们认为德国“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具有借鉴意义。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开展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

(1) 利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契机,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精神, 做好宣传工作。

(2) 设立社区医师培训模式试验组与对照组, 单科结业采用同一试题、统一技能测试法进行成绩评定。通过对比研究, 总结出一套适合社区医师继续教育的高效模式。

(3) 分层次因材施教, 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 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尤其是现代诊疗手段的运用, 加强社区健康调查、社区诊断习惯的培养, 设置医疗文献和科研写作能力集训等。

(4) 建立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结合全科医生的培养特点, 考试分为理论测试、实践技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定。其中综合素质评定包括医疗文献、科研论文写作、医患沟通能力测试、医疗法规知识掌握等。

(5) 进行教材的改革。现在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教材与教学计划、授课时间、学员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应用, 都存在一定的矛盾, 应鼓励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教材改革, 制订适宜的讲义。

目前全国关于社区医师医学继续教育成功模式较少, 研究和探讨有效的提升和规范社区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趋势[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模式应突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与职业角色化的结合;临床思维、服务观念的创新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它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社区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强化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必备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使其不断接受新信息, 开阔视野,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提高其综合防治能力和竞争能力, 真正培养出能满足城市社区医疗市场需求的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全科医务人员, 以造福城市社区广大居民。

关键词:高校资源,培训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郑锐平, 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87~88.

上一篇:检察机关忠诚谱写的美丽人生演讲下一篇:关于对开学收费问题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