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市法院近三年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情况分析

2023-03-07

一、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 青少年毒品犯罪形势严峻。

据数据显示, 2011年未成年毒品犯罪11件, 占未成年犯罪量的5.98%;2012年未成年毒品犯罪9件, 占未成年犯罪总量的5.26%;2013年未成年毒品犯罪12件, 占未成年犯罪的11.54%;截至2014年10月受理未成年毒品犯罪10件, 占未成年犯罪的9.6%。据此可以看出, 目前W市市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数量大致呈现上升趋势, 亟待引起重视。

(二) 犯罪类型集中。

2011年-2014年10月涉及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40件案件中, 31件涉及贩卖毒品, 占77.5%;容留他人吸毒仅9件, 占22.5%。未成年人涉毒案件犯罪类型比较集中, 主要为贩卖型涉毒案件。

(三) 以简易程序审理为主。

截至2014年10月涉及未成年毒品犯罪案件共40个, 其中仅9个案件适用普通程序, 占22.5%。

(四) 未成年涉毒呈现低龄化。

在40件未成年毒品犯罪中共涉及42名未成年被告人, 14-15周岁8人, 占19.05%, 且其中7人为2013年-2014年期间犯案。可见, 未成年罪犯低龄化趋势开始显现。

(五) 结伴吸食毒品, 存在以贩养吸现象。

查阅案卷发现, 已归档案件中涉及的39名犯罪人中有15人吸食毒品 (3人曾因吸食毒品被行政处罚) , 并且多与周围朋友结伴共同吸食毒品, 对于该15名犯罪人中, 有4人因贩卖毒品被刑事处罚, 2人因抢劫被刑事处罚, 其余9人均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刑事处罚。

(六) 罪犯文化程度较低。

据统计, 在未成年人罪犯中有2人为文盲或者半文盲;16人为小学文化程度;24人为初中学历;1人为高中学历。翻阅公安讯问笔录发现, 其中32人在12-14岁时就辍学来W市打工。

(七) 未成年女性毒品罪犯比例高于成年犯。

据已有数据分析, 未成年女性毒品犯罪人数为7人, 占总人数的16.28%, 高于成年女性毒品犯罪的15.43%。

(八) 家庭监管缺位。

根据案卷对未成年罪犯的家庭状况分析可以发现, 在39名罪犯中有36人为外地人, 且其中34人为脱离家庭独自在W市打工, 2人和父母一起在W市打工但不处于同一个区域;6人父母离异, 3人生活于单亲家庭, 4人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为留守儿童。这些数据显示家庭监管的缺位对于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具有重大影响。

(九) 罪犯基本无固定职业。

未成年罪犯多为外来打工者, 且在本地主要从事KTV、餐馆服务生等工作, 甚至有些人在W市一年多也没有找到固定工作, 这就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

二、犯罪原因分析

(一) 主观原因

1. 对毒品认识不清。

毒品的成瘾性以及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危害是打击毒品主要原因, 但是在部分案件调查中发现, 较多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仅是受好奇心驱使, 存在侥幸心理。据台州市戒毒所统计数据显示, 近80%的人第一次吸食毒品是因为对毒品的好奇, 对于毒品的成瘾性的怀疑以及过于自信。

2. 错误金钱观的驱使。

在缺乏有效的校园和家庭管理的情况下, 在需要塑造成熟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 众多的青少年过早接触到社会。由于技术知识以及年龄的限制, 他们无法获得固定工作和收入, 长期处于物质贫乏的状态, 对金钱的渴望往往强烈而扭曲, 进而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例如, 一名来自于云南镇雄的未成年犯, 在13岁时独自一人离开父母来浙江打工。因没有找到固定工作, 大多时间都辗转在KTV上班, 且没有固定住处, 因为想多挣点钱以获得更好的物质消费, 听从朋友误导走上贩卖毒品的道路。

3. 自身法制观念薄弱。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高中前极少进行法制教育, 日常家庭教育也鲜少涉及, 导致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较为薄弱, 一旦家庭监管缺失,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环境。

W市当地群众多从事商业活动, 长期外出或者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情况较为突出, 父母给予子女较高的物质条件, 但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 往往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也无法及时发现。外来务工的孩子, 过早脱离家庭到异地打工, 容易产生孤独情绪, 也极易交往上不正当的朋友。另外, 父母的不良示范也会为孩子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家长的吸毒行为便极易造成子女吸食毒品。例如, W市市石桥头镇蒋某的父亲有吸毒史, 而他的母亲终日沉迷于赌博,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蒋某自己也很快走上吸毒和赌博的道路。

2. 身边朋友的诱导。

当家庭监管、校园联系过于薄弱时, 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日趋紧密, 而鲜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就容易过于依赖身边的朋友。通过案卷分析发现, 42名未成年罪犯中有33名是通过工友、网友、男 (女) 朋友或者老乡等人接触到毒品, 其中具有吸毒史的几名罪犯身边也都聚集着一群吸食毒品的朋友, 更有甚者在第一次贩卖毒品时仅是帮助朋友。

3. 禁毒教育不到位。

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于毒品危害的认识不清, 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侥幸心理以及错误的金钱观, 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对于毒品危害及禁毒宣传的不到位。多数人对于毒品的认知还停留在海洛因、大麻等传统型毒品的表现形式上, 不知道一些含有甲基苯丙胺以及苯丙胺类的兴奋剂MDMA、苯环利定, 氯胺酮 (K粉) 等也属于毒品的范畴。在不能分辨毒品的同时, 他们也不知道服用摇头丸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贩卖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行为属于犯罪。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青少年的犯罪多发于年龄小、学历低、没有专业技能的群体。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联合劳动局、财政局有针对性地对登记在册的青少年矫正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邀请职业技术学校的专职教师进行专门授课, 并组织他们进行技能的专业考试, 对于考试合格者发与培训证书并将他们推荐到对口的企业单位。

(二) 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帮教”。

W市法院联合司法局、关工委以及公益企业开展对未成年犯的“帮教”活动, 但限于户籍制度只能针对本地户籍的未成年犯。根据现有犯罪数据统计, 未成年犯九成以上为外来务工者, 这个庞大的群体如不能有效获得矫正将极容易走上二次犯罪的道路。对于不能回原籍进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 建议可与其户籍所在地司法局取得联系, 将他们归入所在地未成年“帮教”活动范围, 安排他们到公益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工作。

(三) 依法强制戒毒, 帮助重返社会。

依法推进戒毒和社区康复以及重返社会工作, 设立街道居委会以及乡镇村委会为主体, 公安、民政、司法、劳动保障、戒毒所等部门协调一致, 向社会招募社工、技术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 认真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 依法开展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康复和重返社会机制, 对戒毒人员开展帮扶工作, 教授专业工作技能以及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转变他们的思想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

(四) 加强青少年校园警示教育。

一方面, 学校可定期开展校园毒品警示教育, 从毒品的构成、其成瘾性以及对身体的危害等方面辅助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对在校学生进行深入教育, 使其能够深刻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同时, 加强对外合作, 和缉毒部门、戒毒所、公安以及司法局等机关开展相对应的教育活动, 通过犯罪人现身说法以及缉毒民警对涉毒案件的深度剖析等方式, 向学生解读毒品的危害。另一方面, 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吸食毒品只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当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解决在校青少年的心理疑惑、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 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摘要:毒品犯罪不仅直接危害个人身心健康, 造成家庭破碎, 更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涉及他们的毒品犯罪危害更为深远。本文以2011年-2014年10月W市法院受理的毒品犯罪案件相关数据为基础, 分析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并探寻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成因,对策

上一篇: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下一篇: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