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

2022-12-03

2018年5月29日, 广东省检察院发布的《广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 (下文简称《白皮书》) 显示:近三年, 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率由4.20%降至3.17%,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7年广东检察机关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2016年、2015年相比, 降幅分别为1.52%, 31.48%[1]。但比例的下降并不代表形式的可观。据统计, 2017年, 广东省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932件6119人, 占全年审查逮捕刑事案件总数的3.65%。这庞大的犯罪数据揭示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式依然严峻。本文从广东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入手, 重点分析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并通过分析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与不足来探索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体制机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虽然近几年来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发案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一定的下降, 但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人数依然高达六千。对于未成年人自身而言, 违法犯罪的经历会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其同学、家人和朋友对他们的一些负面评价和看法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从而使未成年人产生自卑、消极、排斥社会等负面情绪。对家庭而言,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会给家庭増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还会使得家庭面对各种不堪的舆论压力。

我国2003年开始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时至今日, 社区矫正工作本土化有所发展,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社区矫正的概念、历史沿革、中外比较等方面, 而专门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的策略方法和制度方面的研究偏少。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体系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是社会的责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未成年人时期的人格状况将对未成年人的一生乃至整个国家, 整个民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若要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机制体制就要熟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其犯罪原因。

从对《白皮书》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 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特点。 (1) 暴力性: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白皮书》显示:2017年广东省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犯罪案件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26.89%、21.60%, 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等以暴力手段侵害人身权利犯罪的案件分别占11.51%、4.54%[2]。未成年人作案手段倾向暴力化, 常常不计后果, 这与其身心发育不完善,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紧密相关。 (2) 团伙性:结伙共同作案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17年广东省检察机关起诉共同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150人, 占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3.04%[3]。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发育不全, 能力有限, 平时滋事经常拉帮结派, 其作案时则通常采取团伙作案的方法。 (3) 流动性: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大部分为非本省户籍人员。2017年广东省检察机关起诉非本省户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082人, 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1.68%。作案中的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户籍不是广东当地户籍, 一部分是自己来广东务工, 另一部分是父母在广东省工作, 自己则来广东学习或辍学流浪。

通过分析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 未成年人犯罪在性质上出现了犯罪暴力性、团伙性、流动性等令人担忧的特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如果想要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则还需要深层次的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笔者通过对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发现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不仅是其个人心理原因, 还有其家庭、社区、媒介的影响。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 家庭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家庭中父母离婚、监护人对孩子疏于管教、监护人经常使用家庭暴力虐待未成年人或过分溺爱未成年人的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一, 父母离婚的家庭, 孩子仅由一方照顾或者由其他监护人监管, 容易出现对孩子监管不利的情况, 从而导致其应该得到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 其人格发展不完善, 自我认知出现问题。其二, 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早的模仿对象, 而存在暴力的家庭, 则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良的示范影响, 可能导致其模仿暴力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其三, 打工流动的家庭, 由于青壮年父母携带未成年子女进城打工的过程中, 忙于打工而疏于对未成年人管教, 外来未成年人流动人口又很难在本地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机会, 因此出现辍学或流浪的情形, 易于受到社会不当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二) 朋辈群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已经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未成年人本身具有易变性, 自我保护意识差、防御能力弱, 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 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工具;另一方面, 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求同归属感, 他们需要在群体中寻求尊重和接纳, 以克服孤独感带来的恐慌, 并倾向于从群体中、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因而很容易聚成团伙, 从而拉帮结派走上犯罪道路。

(三) 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越来越发达普及, 网络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互联网内容复杂同时又难以监管, 若使用不当, 很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并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便利和帮助。网络及供应网络服务的场所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形下, 往往变成了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本身的易变性及其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导致其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然而未成年人本身的可塑性也说明未成年人在经过心理疏导和教育后比成年人更容易改正自我, 融入社会。

三、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不足

未成年人本身的可塑性也说明未成年人需要一个完善的社区预防犯罪体制机制来对其进行有利的引导。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从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人员, 未形成科学的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体系, 缺少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项目活动以及缺少专门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项目资金等问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内地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主要由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下的社工机构承担, 社区中专门从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很小且专业性不足。现实情况是很多从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者并不具有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问题的能力, 其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能力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不足。同时, 由于缺少专门的岗位编制、社工工资偏低、职业认可度偏低等问题, 社工站中社工的流失率很高。

(二) 未形成科学的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体系

目前各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一般仅在其职权范围就其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职责自行开展工作, 因此在缺乏具有法定权威的牵头单位和具体联动机制的情形下, 社区综合预防就呈现出非体系化、缺乏有效配合的相对效率不高的现象。然而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本身就需要多方合作协助, 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 全社会共同参与。

(三) 社区缺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项目活动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由于其在成长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 经常处于流浪闲散的状态, 从而被不良分子带上犯罪道路。因此, 让未成年人在业余时间多参加有意义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服务活动, 对其人格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未成年人做义工, 多参加志愿者服务这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 增加其与社会正能量的接触, 让其在劳动奉献中学会感恩, 端正对社会的看法与态度。

(四) 社区缺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资金来源

在资金来源上, 对社区工作者的理论培训和对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各个社区在实践工作中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性的标准。有的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通过政府财务专门拨款;有的社区是通过招募免费志愿者来开展活动的;有的社区则是联系民间公益组织通过拉赞助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或心理咨询师开展相关活动。总之, 我国缺少一套明确的标准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资金来源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描述, 在社区工作中具体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时应该明确实践主体, 工作对象, 工作内容和基本原则等以此建立社区工作中系统的合理的科学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笔者针对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人才队伍

理论上社工需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一门甚至多门学问, 必须取得社工证或心理咨询资质, 运用相关技巧对未成年人进行开导。笔者认为理论探索上应建立专家组来讨论进而建立适合中国本土的预防理论体系。这些专家应由各大高校的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教授与多年从事于司法社工一线工作的实干家组成。

实践上司法社工需要具有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相关工作经历, 一线社工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策略的实践者、推动者和检验者,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并给予反馈。只有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岗前培训、日常督导、绩效评估等措施, 才可以促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提升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对象

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中, 既要对未成年人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也要有全面性的普及教育。对社区中的未成年人需要进行全面性的心理评估, 使用心理评估问卷表或开展心理游戏来进行心理评估。再把有问题的心理评估问卷和其未成年人汇总起来, 结合社区走访、社区观察来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和行为纠正。其中要特别注意社区中单亲家庭子女、暴力家庭子女、流动务工家庭子女和社区辍学的未成年人。通过个别访谈和心理疏导, 对有行为偏差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品德特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家庭结构、管教方式以及其独特的个人经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运用耐心的倾听、共情、同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本主义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赋权、优势视角、社会网络理论等方法来帮助未成年人, 使其情绪得到宣泄, 找准他们的心理因素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联, 从而对症下药使其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仅仅将关注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们忽视了其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则我们很难得到想要的成效。所以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在对有行为偏差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能够指导他的家庭和学校配合社区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

(三) 形成科学的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体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需要多方协作, 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机制, 改善或加强未成年人与它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家庭应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首先父母或者监护人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 言传身教地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比如不酗酒、不吸毒以及不使用家庭暴力等。其次, 父母或监护人应该学习教育孩子的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一些沟通技巧, 改善原来不对的那些教养方式, 比如经常以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子女。再次, 未成年人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交流,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向。最后, 应随时告诫和监督孩子远离社区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拒绝与不良分子进行交往。

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学校也应发挥其正面的功能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向上成长, 营造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有趣味和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 比如普法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等课堂讲座, 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使未成年人学到更多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意识。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社区应发挥其积极正面的功能

家长教育方面, 社区应该培训家长, 帮助其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增强其教育子女的技能。可以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 使社区中的家长们有更好的教育子女的交流平台。也可以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 向家长们提供一些教育子女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同时应该经常开展家庭教育课堂, 为未成年人父母尤其是有行为偏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系统的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在互联网的管理方面, 一方面社区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另一方面要明确规定社区内的网吧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在图书馆或其他有上网服务的场所要过滤暴力、淫秽、赌博、或者教唆犯罪等不良信息, 营造健康、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四) 政府应明确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家庭、学校、社区的工作职责。同时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制度保障和具体举措, 规定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一是要出台明文政策, 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权威领导部门, 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之间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上的职责和权限。二要加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预防未成年人上的职责。三要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心理咨询驿站, 塑造心理健康的公民文化。四要完善立法, 建立家庭暴力预防惩治机制, 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克服和减少家庭暴力行为对孩子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应建立智能化的服务平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应建立智能化帮教平台和社会化资助平台。智能化信息的云平台包括社工帮教服务平台、社区网络监控平台、心理专家咨询平台、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平台, 形成多方合力的预防体系。建立社会化资助平台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注入动力”。形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核心, 以社会爱心力量捐助和基金会资金管理为两翼的系统化资助平台。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检察院发布的《广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的数据为研究数据, 以文献分析为研究方法, 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有个人原因, 还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媒介原因以及社会原因。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犯过罪的未成年人的重返率取得了一定数量的下降, 但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的研究和投入尚不足。针对文中提到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工作进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社区工作,社工介入

参考文献

[1] 刘艳红, 李川.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 2015 (2) :145-152.

[2] 高蒙蒙.社会工作介入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现状研究[D].南京大学, 2016:28.

[3] 刘艳红, 李川.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 2015 (2) 145-152.

上一篇:全球重要生态学会出版期刊介绍下一篇:亲子关系确认的相关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