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 教学设计

2024-05-01

囚歌 教学设计(共6篇)

篇1:囚歌 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囚歌》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里的一篇诗歌,写叶挺将军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忍受着敌人的残害,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誓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小结。(这些低矮潮湿的房子,便是曾经关押革命战士的监狱。

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余座监狱。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诗(出示《囚歌》手稿,并配以朗诵。)

2、这个留名为“六面碰壁居士”的人便是我国著名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板书:失去自由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4、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

第二个自由:

(1)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渴望)

(2)是的。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

对,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而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3)而且,这种所谓的自由还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

(4)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不)

(5)所以他是怎样回答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

(6)齐读第二小节。

(7)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革命者投降的目的。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

(8)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只有亲自出马。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你就算完了。”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永生”的意思。

2、“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 一定会到来。他们盼望哪一天?

4、“有一天”是哪一天?

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5、谁能说一说让革命取得胜利的“地下的烈火”指什么?(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6、这样的革命烈火要烧掉的是什么?(活棺材)

仅仅是烧掉烧掉活棺材吗?(还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7、就是为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反动派斗争的人吗?

8、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萝卜头,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烈士。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吃的是有毒的米饭。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就是遇害时,他也仅仅只有9岁。

江姐,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这烈士名册里,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9、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二、三小节吧!

10、让我们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

1、《囚歌》这首诗,后来被关在歌乐山集中营的同志谱成《叶挺囚歌》广为传唱,鼓舞人们的斗志。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感受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在歌声中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吧!

2、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心中获得永生!你枪毙我吧!

篇2:囚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叶挺将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播放图片,音乐配合:同学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虽然他们的生命失去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永存。如今在渣滓洞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保留着叶挺将军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囚”是本课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带读。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

3、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失去了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板书:失去自由。

4、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挺,关于叶挺你了解多少?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资料,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生汇报)他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带领“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长达五年之久。这五年是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狱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囚歌

紧锁

敞开

活棺材

3、读整首诗。(个别读,齐读。)

4、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

速浏览课文,文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赶快到书中画一画,读一读,找一找,谈谈你的感受并作好批注。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来说一说?(我是从第一个自然段这句话找到的:生读。第一个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充当叛徒,出卖革命,才能得到的自由。)找2个人谈。(2)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谈一谈。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4)理解“人”与“狗”分别指什么?(人:坚定的革命者。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门”指革命者坚持探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洞”指叛徒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道路)所以这个“自由”是建立在出卖革命,充当叛徒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由。

(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腐蚀革命战士的灵魂,消磨革命战士的意志,诱惑革命战士投降。)这是个什么句子?引导分析对比句(“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形成对比。对比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读出这种感受。(8)还有吗?接着汇报。(“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你能从“高叫”这个词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11)理解“爬”的意思(卑躬屈膝,不要尊严)

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12)齐读这首诗歌。

过渡: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一样吗?(不一样)那叶挺要的是怎样的自由?谁来说一说?

7、真正的自由,革命胜利了,人民获得了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理解“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读出坚定的语气。

8、用上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加体会到了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让我们引读:是啊,如果不屈服死路一条,对这一点叶挺是深深的知道,但是他无数次的问自己-----------读

叶挺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他心中一直明白一个道理------读

9、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让革命者投降的目的。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学生充分想象)

(7)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当年蒋介石

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只有亲自出马。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你就算完了。”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

图片

过渡:不管是敌人威逼还是利诱。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能换个词吗?(换词宁当玉碎 不屈不挠 至死不屈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这样的革命者会得到------(生:永生)(板书:失去自由

得到永生)过渡:既然不能得到所渴望的自由,那么叶挺将军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叶挺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再来谈谈你的感受

1、,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思考“永生”的意思。

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他们盼望哪一天?

4、“有一天”是哪一天? 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本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活棺材”(不仅指牢,更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力量)理解这小节。(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4、①是啊,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叶挺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读

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读

7、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三、课文延伸

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人吗?(如:刘胡兰、王二小)简单说

8、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边说边放图片。小萝卜头,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烈士。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吃的是有毒的米饭。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就是遇害时,他也仅仅只有9岁。

江姐: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

烈士陈然受尽种种酷刑,始终坚持所有全部是他一人所为——他决心牺牲自己,保护组织和同志们,特务们用威胁利诱的办法要他写自白书,陈然拿起笔,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篇——《我的“自白”书》: 写下《我的“自白书”》的陈然:师生配合读,在国际歌的伴奏下配乐。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9、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这烈士名册里,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让我们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

1、拓展;孩子们读了这首诗,面对叶挺画像,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应珍惜革命先烈们为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取的幸福生活,表表你的决心:学习革命先烈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沿着梦想前行,学习上的苦我们不怕,生活上的苦我们笑着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在我们坚定的信念面前都算不了什么。一切的磨难我们都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豪情面对。让我们一起努力,坚定心中的信念朝梦想前行吧

3、说的太好了!同学们,一首歌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歌可泣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无数个宁死不屈的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4、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捍卫尊严,重于泰山,勿严失。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望珍惜。

五、板书设计

《囚歌》

叶挺

失去

自由 得到

永生

鞍山市

旧堡小学

篇3:囚歌 教学设计

预习任务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图形进行预习和理解.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显性化

在课堂上,出示教学目标,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有很多,在《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对比实验中发现,教学目标呈现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的两个方案.

方案1:

【教学目标】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学会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会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方案2:

【学习目标】你能说出什么是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基本要素?你知道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吗?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分类吗?给你任意三条线段,你怎样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在教学中,用方案1呈现教学目标的班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能够带着目标学习,听课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方案2采用提出具体问题的形式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始终围绕着如何解决学习目标中的几个问题而展开,达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

三、课堂学习体验化

数学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运用中,笔者这样进行设计:(1)小明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走到点C,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哪一条最近?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下吗?(2)商店和学校分别位于两条交叉的大路边,可是有些学生去商店不是走大路而是走草地,走得多了就走出一条小路来.你说这些同学为什么会这样走呢?

2.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分析思考、总结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两种分类方法,深刻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笔者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得出三角形的两种分类、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活动一】动手摆一摆,请把你手中的小棍子摆成三角形,并说说这是什么三角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大的角的度数来观察,得出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情况;接着再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边长出发,得出三角形按边长分类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同时设计了摆不成三角形的情况,为下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四、习题训练题组化、层次化

题组训练,是指围绕训练目标或知识点,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系统性的问题或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在其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相似性、对比性、变化性、拓展性题组,促使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反应快、面对新的问题应变力强.

设置题组训练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归纳,认真筛选习题,认真设计,把更多习题重组拆分,在使用质量上下工夫,达到精讲精练的效果.

篇4:《囚语》《囚歌》诉深情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1月13日下午,叶挺受命带着随员下山与国民党军谈判,被顽军扣押。先被押往泾县五十二师师部,住了两天,又被押解到宁国顽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相总部。三天后叶挺一行被押到上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之后他被汽车送到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一座庙宇内,单独关押起来。随员们则被镣铐加身,关进了七峰岩山洞中。

堂堂的北伐名将、抗日的新四军军长,转眼成了“罪人”。蒋介石想在监禁中以威逼利诱等手段,逼迫叶挺“归顺”。叶挺不为蒋介石的淫威屈服,开始了长期的狱中斗争。在被监禁的第八天,就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战斗历程,写下了《囚语》一文。

《囚语》“未着一字”抒写忠诚

《囚语》原不为人所知,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而公示于众。《囚语》是叶挺边清理思绪,边断续写成的自述,是用心志和深情写成的战斗檄文;是一位尚无党籍的真正共产党人,面临生死抉择严峻考验时,发自内心的独白——对党组织的表白、汇报。

《囚语》起笔于1941年1月21日,原稿署着“民国三十年元月廿一日起,至……”,到底至于何日,叶挺未写明,抑或叶挺并未止笔。根据内容判断,止笔时间应该是2月中下旬。《囚语》全文16个自然段,相邻段落间,内容跳跃性较大,可见是断断续续写就。这首先因为牢狱之中,容不得“囚徒”自由写作,更因为叶挺将军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他需要清理思绪。他毕竟已身陷囹圄,又必须面对现实,他誓以生命为新四军的荣誉和使命向国民党当局抗争。于是有了第一段“四句不协律的诗”,然而,叶挺最关切的则是尽快向党组织报告自己被扣押的真相、此时的思想和斗争决心。叶挺在《囚语》中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以来历经的危难,倾诉了对皖南事变中死难者的悲痛和对被俘战友的关怀,表达了身陷囹圄后宁死不屈的斗争意志。叶挺的叙述,发乎于情,发乎于心,发乎于理智。阅读全文,通篇对中共组织未着一字,而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对党、对革命、对抗日的忠诚。“未着一字”大概也是《囚语》当年未被国民党当局查抄、销毁的成功之处。

叶挺自幼善学博记,古文功底厚实。《囚语》以清人邓汉仪(而非吴伟业)题息夫人庙之“自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起首,反其意而用之,“戏拟四句不协律的诗: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诗言志,叶挺以诗倾诉心声,宁死血战,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叶挺任军长三年,几无最后决策权,仍然尽责尽职;皖南事变之中,坚守岗位,指挥突围,在惨烈与悲壮面前,英姿岿然。最艰险危难的时刻,本着“如果是党决定派我去,我就服从”的原则,毅然下山与国民党军谈判,结果,连同随员十余人均被扣押,他的确问心无愧。他同时暗示:叶挺依然在战斗,“赤条条来”,即使牺牲,也走得干净利索,不会给党组织留下遗憾。这“四句不协律的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实际上是统领全文的主题。

他在记叙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的一段写道:“余素无非份之想,绝非事业野心家也。但三次被叛逆之罪,七次一败涂地,落荒逃生。”并逐一陈述,不弃不避,坦白而直率,为史笔所少见。其中对第“七次”的记述更是直言不讳:“此次皖南惨变之事,余不得不负其责任。但任军长三年来,实非所愿。三上辞呈,二次走避,而终不免于陷入漩涡,一败涂地。自动投案,又被叛逆之罪。此七次也。”这一段坦荡无私的文字,既包含了叶挺对“走避”的检讨,也包含了对“无奈”的解释,绝无推诿之意,但有高度负责之情。一军之长,不能参与对军事行动决策,不能正常行使军事指挥权,甚至在中央多次电令部队迅速从皖南转移,也因“副军长”的专断而“无可奈何”,坐失良机,导致部队误入重围,损失惨重,军长叶挺仍是主动承担责任,其高尚品质令人钦佩。虽然,“不得不”中似有“无奈”之意,然而更多的倒是“不能不”也“不会不”的中肯。这就是叶挺的人格。这样的文字,不可能告之于亲朋好友或妻子儿女,更不可能写给其他什么人,而只能是向党组织的倾诉。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文中还多次表达了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决心和斗争胜利的信念。在给妻子复信时想到:“我固不愿枉死,但责任及环境要求我死,则我又何惜此命耶?”他甚至对身后之事都做了安排:“他日我死了,墓碑愿至友郭沫若君为我一题。”“我墓碑题款:历史悲角叶希夷之墓。”

叶挺被囚五年,始终如一。坚持斗争,“以不变应万变”。威胁也罢,利诱也罢,我自岿然不动。这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抗争精神,在《囚语》的最后一句更是表露无遗:“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囚语》无处不闪耀出叶挺将军崇高的人格光华。

紧接第一段,叶挺在《囚语》的第二段记叙的是任光夫妇在皖南事变中的遇难。任光是知名音乐家,叶挺的好友。1月10日早晨在高坦,当军部教导队亦将加入前线作战前,“任君即指挥唱其新歌《东进曲》,与四周机关枪及手榴弹声融成最伟大战斗交响曲。”到12日,终日浴血苦战中,“情况万分紧张,余忙迫无暇关照其夫妇。”是日夜,“忽有二人辗转地上,在激战声中不能闻其哀号。”叶挺得知任光已身受重伤,“时萤箭蝗飞,余心痛如割,无语足以慰之,无法足以助之。”任光在叶挺身边牺牲了。“愿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以吊之。”对自己的部属、战友怀着如此沉痛而浓烈的悲情,有其特殊的原因。

1937年9月下旬,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后,在组建新四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次努力,对实现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按中共中央提出的人选,交由国民政府任命,叶挺起了关键作用。同时,北伐名将叶挺的身份和影响力,成功地团结、动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来到新四军工作。他们当中,就有任光夫妇。这些青年精英慕新四军抗战之名而来,慕叶挺军长之名而来,这正是叶挺将军人格魅力之所在。

抗战爆发前,任光就在上海从事左翼音乐工作,代表作有《渔光曲》《打回老家去》。1937年8月曾去法国巴黎音乐师范学院进修,组织了巴黎华侨歌唱团,以义演方式为祖国难民募捐,还在救国时报社教唱革命歌曲。1938年10月,任光回国后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春回到重庆,7月随军长叶挺等人前往皖南,成为新四军战地文化工作者,创作了《别了,三年皖南》的歌曲。任光的牺牲,对叶挺是沉重的打击。叶挺心情十分沉痛,所以,“余心痛如割”地追述任光的遇难。

nlc202309090012

叶挺在《囚语》中多处记叙了对被捕战友的惦念,也倾诉了心中的愤怒。其中第十三段描叙了黄源的牺牲(误传),第十二段披露了陈子谷的被俘。“闻陈子谷君被俘”,叶挺心痛如绞,“陈君本旅泰国华侨富商之子,本为国家民族的血诚,回国参加抗战。”却“以一无党派立场之书生”,遭受“党狱折磨之苦”。这些文字,充分表露了叶挺对国民党当局愤怒的控诉,对抗战救国事业的赤诚;让人感触到铁血将军对部属的关爱和战友情怀,以及叶挺丰富的精神世界。

心灵之声:人格重于生命

叶挺在被囚禁的五年中,不断遭遇说客的“规劝”,好友的暗喻,乃至蒋介石亲自出马的诱降。但是,叶挺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给以有力的批驳。《囚语》深刻地记录了叶挺将军心灵中的激烈争斗和斗争必胜的感情储备。他在第四段中写道:“由重围苦战流血的沙场,又自动投入另一个心灵苦斗的战场了。后者比前者令人提心吊胆更加几倍。一个人,当可能到达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时候,他的感情与理智,或感情与感情,或理智与理智(意识),一切矛盾是最容易一齐表现在他的心头激烈争斗着,比血的战场还要厉害。他需要眼泪,好似后者需要血一样,这不是妇人、懦夫的眼泪,是壮士哭战友的眼泪。他需要狂歌,需要狂笑,最后一个意识、一个感情战胜一切了,他会发出凯旋的微笑。”人格高尚的叶挺将军,在“自到友军后直至上饶数日间,‘阶下囚’与‘座上客’同时兼备一身”的角色转换中,成为“心灵苦斗”的胜利者。一方面,他以理智、机敏和意志力,描绘了“阶下囚”的壮士本色;另一方面,他以狂歌、狂笑去迎接无形的战斗,他满怀着胜利的希望,准备着藐视一切敌人的战斗姿态,甚至已经在等待着胜利,准备着“凯旋的微笑”。这就是叶挺,一个感情丰富、无往而不胜的叶挺。

叶挺在《囚语》文中,多次与“吾妻”对话,读来有时催人泪下,有时让人感奋,有时给人火焰般的激情。在第三段叙述一生革命经历中,叶挺说:“余与吾妻谈及吾遭遇之事,吾妻答曰:‘尔的名(挺)与别字(希夷)便是征兆,铤而走险,绝少平安,可(以)此作解释矣’。”一则笑谈,道出了妻子的担心,妻子的深爱,她多么希望叶挺平平安安啊。然而,军人,特别是战斗着的军人永远与险恶相伴,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叶挺深爱其妻,但是,“妻儿的私情固深剜着我的心,但我又那(能)因此忘了我的责任和天良及所处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呢?”可见,叶挺心中军人的责任远超过对妻儿的爱。即使在生命与天职的天平上,依然如此。“我固不愿枉死,但责任及环境要求我死,则我又何惜此命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精神巨人,似乎他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军人的天职。

自由,叶挺在《囚语》中专门谈论了自由。叶挺说:“‘自由’像水和空气一样,得之不觉可贵,失之则难堪,或至于死。只有在沙漠中才觉得水的可贵,只有在病中才觉得康健可贵,屠格涅夫说过:‘我爱自由胜过世上的一切’。”叶挺和常人一样酷爱自由,崇尚自由。同时他也知道,国民党、蒋介石是不可能轻易给他自由的。如果获得自由是以出卖灵魂为代价的,叶挺绝不为之,他宁可永远不自由,因为还有比自由更高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格。狱中,叶挺留发蓄须,国民党方面屡屡派人劝之,均无功而返。叶挺以此立身明志:“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这些就是《囚语》记录着的叶挺将军对待爱情、生命、自由的价值观。叶挺以此向国民党进行了五年顽强的战斗,为新四军的荣誉而战,为真理而战,为人格而战,叶挺是胜利者。

“生命和血写成的”铁窗铭

“军人天职、人格重于生命。”是《囚语》中叶挺将军留给世人的最浓重的人格宣言。如果说,《囚语》是叶挺从“流血的沙场”刚刚投入“另一个心灵苦斗的战场”用心志和深情写成的战斗檄文。那么,1942年11月21日在狱中写成的《囚歌》,则是叶挺经过狱中斗争和深思熟虑凝炼成的铁窗铭,是叶挺用“生命和血写成的”(郭沫若语)人生宣言书。

囚 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囚语》是文,叶挺以“文”向党中央诉说了一个革命军人不变的意志和忠诚;《囚歌》是诗,叶挺以“诗”向党中央表述了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不屈的斗志和正气。《囚歌》与《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囚语》谈自由:有比自由更高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格——人格重于生命;《囚歌》写自由:有比自由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党性高于一切。为了人格和党性,叶挺宁可不要“自由”,而要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正是有了这份刚毅而坚实的精神储备,叶挺才在这场“心灵苦斗的战场”上,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责任编辑 毕铭)

篇5:《囚歌》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几张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师简介背景:(这些低矮潮湿的房子,便是曾经关押革命战士 的监狱。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10余座监狱。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诗(出示《囚歌》手稿,并配以朗诵。)

2、这个留名为“六面碰壁居士”的人便是我国著名将领“叶挺”将军。对于叶挺将军你有什么了解?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补充 :叶挺: 北伐将领,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扣押,关押在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山洞里。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叶挺却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屈服。他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里写下《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遇难。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板书:失去自由)“囚歌”就是人关在监狱里写下的诗歌。

2、检查预习情况。

A认读生字词 B指名分节读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身体上的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放弃理想,气节,尊严苟活于人世。)

(2)理解“人”,“狗”,“爬”的含义 ①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 预设(生: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②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③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④“人”指什么人?

⑤敌人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走狗是给予所谓的自由,这怎能不让人愤慨。来,读出你的愤慨。)自读,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⑥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⑦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3)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4)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

3.第二个自由:

(1))这里的“自由”又是什么意思呢(人类的解放,人格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2)这样的自由敌人会不会给他?敌人让他-------爬

(3)可是他是怎样回答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生比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哪个句子更好。表现了诗人什么气节?(宁死不屈,坚贞不屈。。)(5)指导朗读。(再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活着,绝不做狗,绝不背叛革命,读。铮铮铁骨、凛然正气的将军就在我们面前,再读。齐读第二小节)

(6)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革命者投降的目的。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

(7)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亲自出马。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你就完了。”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

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看第三小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讨论“有一天”,“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的意思。

2、反馈

有一天: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地下的烈火:革命的烈火。

活棺材:牢房,也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永生: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3、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叶挺不为所动,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永生,你想用哪个词来赞美叶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4、感情朗读第三节(一读读出叶挺宁死不屈的气节,再读,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夺)

四、总结 拓展

(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1、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反动派斗争的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萝卜头,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烈士。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吃的是有毒的米饭。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遇害时,他只有9岁。

江姐,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人民心中。)

2、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 齐读整首诗歌。

3、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心中获得永生!

4、好书推荐 板书设计:

囚歌

失去

自由

——

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

得到

篇6:《囚歌》优秀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CAI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上一篇:歌颂教师的经典句子下一篇:吆喝的八年级下册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