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技巧

2024-05-22

初中物理教学技巧(精选9篇)

篇1:初中物理教学技巧

角斜初中蔡爱群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下面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

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

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

“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篇2:初中物理教学技巧

课堂是双向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有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要解决“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教师是学生作文的领路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模式陈旧,很难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选择一些内容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命题来进行剖析,针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剖析一篇问题力求解决一个问题。力求每一课有所得,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便掌握了分析命题的方法。

其次,让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方面,辩证分析问题。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可以从不同的思路来构思,要使学生立意不落入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扩散了,就会文思泉涌,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青少年思想解放,喜欢标新立异,但是他们的阅历浅,看问题肤浅,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反应出来,因此教师要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分辨能力,分辨能力提高了,就不会对材料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发表评论,必然能够抓住要领,褒贬得当,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

再次,改变“一言堂”的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模式,从作文的命题开始,教师不要限定一个固定的题目,但可以出命题的范围,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来进行作文,在开始作文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章的构思,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素材的采用等。经过讨论,学生对于写作的思路更清晰了,对其中的技巧和运用的手法都具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范文,结合同类型的范文进行写作技巧的剖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文章的写作技巧。达到有效迁移内化为自身写作能力的目标,在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将分析理解和技巧融合为一体。

(二)内外兼修,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研究表明,学校培养人才的途径无非有三:一是课堂引导,二是课外引领,古今中午,上下五千年,从科普、传记、文学作品中吸收知识。三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课外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来培育。实际上归纳起来就是课堂内外双管齐培养人才。这一方法同样也适用在作文教学中,解决“写什么”的难题。

1.校内活动。校内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活动。“听”听报告,举办讲座,收看一些有意义的影视节目,学生只有多听才能集思广益,启迪思维。说主要指要开口说话,包括有的学校的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比赛等学习活动,学生演讲说话要内容丰富,必修在活动前充分做足功课,比如上网搜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在这个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读”就是阅读,无数是事实证明,要写好作文,必修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文献都是写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只有从古人中吸取营养才能促使我们茁壮地成长。写就是写作训练,如果说阅读是有了素材,那么写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写作过程包括对素材的构思和对素材的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写作训练包括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也包括平时的片段写作训练。通过校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可以慢慢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2.课外引领。深入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一般疏于对事物的观察,对事件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缺乏对生活的真切的感受,这造成了他们的笔下的作文干涩无味。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有寝室中同学之间相处的方式,同一宿舍的同学的有什么性格特点,在相处之中又有的什么摩擦,最后,同学之间的摩擦又是怎么解决等,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下来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眼光有校内延伸到校外,对家乡的变迁,家庭的改善,人民的生活观念的改变等等,学生对身边的事务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提炼出有深意,有价值的素材内容,写作文的时候才能以小见大,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篇3:初中物理的入门教学技巧

关键词:初中物理,入门教学,技巧

初中物理起始入门的教学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 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 一般都显得很好奇, 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 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 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 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 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生活、情感等教学资源优势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而增强信心。

一、引导阅读,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物理的学习同样必要。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 提倡“终身学习”。因此,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学生一开始的那种好奇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 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 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发现, 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 我就因势利导, 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那幅图说明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 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 教师可暗示他停止, 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 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 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师生齐动手, 发挥物理实验优势

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 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 顺利地得出规律, 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 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 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更加投入。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 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例如, 分组实验中“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 若按书上的图排绕, 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 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 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 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 很难做好。我发现这种情况后, 和学生一起动脑筋, 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 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 既紧密又不易松动, 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 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 学生高兴地笑了, 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三、联系实际, 发挥生活资源优势

风霜雨露、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蓝天白云、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住我们。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妥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 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 后听到雷声;压水井手柄越长越省力;骑车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 教学中充分地利用, 这对学习新的知识, 形成新概念会帮助极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 我就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对学生提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阿基米德说过, 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 他能把地球翘起来, 这可能吗?家中门的把手为什么安在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等, 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 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 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 课堂效果很好, 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 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 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 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 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 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 对它非常了解, 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 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 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 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 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 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 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 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篇4: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技巧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

一、初中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步入社会,要学会相应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分数代表一切,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呆板。分数的高低只能说明学生对本次考试的内容的熟悉与否。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分数不高,就会被认为不是好学生,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使其产生自卑感,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這种教育模式和评析标准需要改变。

2.教学方式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很多还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的模式。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各有各的优缺点,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肯定不适合一些学生,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个学科的时候,就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

3.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不够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作业,规定学生在什么时候交作业。这样,学生就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4.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知道按照大纲把应教授的知识点死板地传授给学生,却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生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欲望,并且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准备,敢于迎接以后学习中的问题,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这种自我肯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步入社会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二、解决方案

1.改变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只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英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评价准则也必须改变,不能仅仅单靠学生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还应该把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在其中。

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在讲台上拼命地灌输。这种灌输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是片面的。合格的教学过程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就该针对性地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对力学方面弱,就该针对性地给他讲解力学方面的知识,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自己从各种困惑中走出来,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出引导。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讲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两个质量不同的球同时从同一高度降落,谁先落地。学生可以动手做这个实验,一个学生释放小球,另一个学生观察落地时间,当学生发现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小球一起落地的时候,就会有种去探索其中奥妙的动力。这不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改善,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学习如何做人。自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对人才的培养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果学生对课程存在排斥心理,即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再科学,教学模式再先进,也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去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例如,学“折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种让筷子在不受损伤的前提下变“弯曲”的方法,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肯定比传统的一味灌输好得多,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无处不在,从而加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定律发现过程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也会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作用,要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会使学生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莉、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李明江,《浅谈物理教学方法》

【责编 张景贤】

篇5:初中物理答题规范技巧

每年总有一些考生中考成绩与估计得分有差异,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很多,事实上考生最容易失分的不单纯是某个知识点,还有因为考试答题不规范。

垂直符号,垂直符号,切记垂直符号!

重心标O,重心标O,重心切记标O!

篇6:初中物理答题方法技巧

第一,先拣会做的做。一定要先把看上去一眼就会的先做完,这样你就有一部分分稳稳的握在手里了,你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了,心里就有底了。

拿到卷子先用三分钟时间大概扫一下整套卷子的难度分布,大概确认一下答题策略,先做会做的,再做可能会做的,最后做不会做的,不会做的尽量写。

提示:注意别把答案填错了。

第二,对于大题:先猜后解的策略。即使不会解,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电学比例题因为求R比例的题,比例都不大,不会给什么3:1.4这样的比例,给的比例都是比较简单的数,所以可以先猜后解,反正猜得出来猜不出来半分钟就知道,猜不出来在规规矩矩的解。力学大题,也可以这么干,只是需要你观察的更好些。

第三,多选题如果是计算,不会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选项去验证题目。因为是多选所以肯定应该不止会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样如果B对,用B的结论还能再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一定在其它选项中。

第四,透镜成像。成放大或者缩小的像,最好一眼半秒钟就能看出来,又快又准,同时为其它题赢得时间。平面镜成像来回就考“从多个角度观察,玻璃板和水平面是否垂直”等固定东西背都应该背下来。

第五,电路故障题,正着做和反着做。可以先读题目再看是否选项满足题目,或者先看选项的故障再看是会否会出现题目所说现象。

学好初中物理的七个窍门

死记硬背

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独立做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要过程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

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抓紧课堂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

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

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坚持做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

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整理好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等等,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发展与训练

有的学生也十分想学,也确实在努力学习,这些老师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反观之,听课认真,作业工整,笔记细致,但一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这种学生就不知所从。

这样的学生多数也不是完全因为笨,主要还是思维上出了问题。常见的思维性障碍如下:

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4.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6.旧有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初中物理考试策略

1、认真审题:

(1)最简单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看两遍。如果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设问,问题的性质甚至可以截然不同。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所谓的生题就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相关联的问题。遇到这种生疏的题,心理上首先不要畏难,由于生题第一次出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已知的条件及待求的内容以题目的叙述为准。不要仅仅以某些插图为准,有时图中给出的符号不一定是已知量,另外,凡是能画草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作出物理草图,这样可以建立起直观的物理图景,帮助进行记忆和分析问题。

2、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

(1)单项选择题的应答: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他选项是不正确的。②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

(2)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符号、单位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3)作图题的应答:对定性的作图也要认真对待,不要潦草;对定量性的作图一定要准确,比如力的图示法解题、透镜中焦点的确定等。

(4)实验题的应答:通常有四类:①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②做过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③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或课内外的小实验④设计性实验。应答时要严格按要求作答。

(5)阅读探究题的应答:在探究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思维顺序,掌握在完成探究要素时所用到的一些具体的常用的方法,如归纳、推断、控制变量等方法。

(6)计算与应用题的应答:在解题过程中必须通过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运算才能较好地解出答案。能画图的一定要作图辅佐解题,数字与单位要统一。

篇7:初中化学教学技巧有哪些?

1.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地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教学语言在字斟句酌、符合学科知识的前提下,还应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疲劳,激发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我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指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庞杂,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实验教学是抓好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我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教学。我认为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1.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并试着做一做课后的练习。

2.常复习,多记忆,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作业。

3.吃透课本,联系实际,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

篇8: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技巧

1. 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步入社会, 要学会相应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 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分数代表一切, 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呆板。分数的高低只能说明学生对本次考试的内容的熟悉与否。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分数不高, 就会被认为不是好学生, 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能使其产生自卑感, 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 这种教育模式和评析标准需要改变。

2. 教学方式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很多还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的模式。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各有各的优缺点,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肯定不适合一些学生, 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个学科的时候, 就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从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 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

3.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不够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作业, 规定学生在什么时候交作业。这样, 学生就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4.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只知道按照大纲把应教授的知识点死板地传授给学生, 却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生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欲望, 并且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准备, 敢于迎接以后学习中的问题, 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这种自我肯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步入社会都是很重要的, 因此,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二、解决方案

1. 改变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只注重理论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样学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英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 评价准则也必须改变, 不能仅仅单靠学生的分数来评价学生, 还应该把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在其中。

2.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 而不是在讲台上拼命地灌输。这种灌输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是片面的。合格的教学过程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就该针对性地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对力学方面弱, 就该针对性地给他讲解力学方面的知识, 一步一步地引导, 使学生自己从各种困惑中走出来, 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特点, 针对这种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出引导。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 在讲重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两个质量不同的球同时从同一高度降落, 谁先落地。学生可以动手做这个实验, 一个学生释放小球, 另一个学生观察落地时间, 当学生发现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小球一起落地的时候, 就会有种去探索其中奥妙的动力。这不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改善,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还有学习如何做人。自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对人才的培养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果学生对课程存在排斥心理, 即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再科学, 教学模式再先进, 也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 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并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去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例如, 学“折射”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种让筷子在不受损伤的前提下变“弯曲”的方法,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肯定比传统的一味灌输好得多, 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无处不在, 从而加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定律发现过程的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也会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作用, 要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才会使学生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莉、郁博众, 《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9:初中化学教学技巧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技巧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20

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在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进入社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一直是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科目之一。不同于语文、数学这些常规学科,初中是学生开始正式、全面的接触化学的时期,对这门学科存在陌生感,更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化学的学习方面存在着困难,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理性学科来说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在化学面前手足无措,学习方面始终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手段,做好化学教学的开头工作,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的天地。

一、全面了解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受到先天智力发展的水平和后天成长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知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合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体化学学习水平做出评估。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带两个以上的班级的化学,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整体的化学水平也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要分别了解并做到“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在教学重难点内容的讲解方面也要有所侧重,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保证班级学习水平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有所了解。一个班级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都各不相同,理性思维较好的学生在化学的学习方面会感到相对轻松,但对于感性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来说,化学的学习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保证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包涵难、中、易三个方面,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是需要两者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教学角色的转换,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我国通常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课”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的教学关系,将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做好知识的补充和重难点的讲解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排列组合会产生许多神奇的化学现象。而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课本理论知识的描述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是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才能够直观、立体的感受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一些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试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实验中的错误,等实验结束后,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这样即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理论是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来说,有着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技巧,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打开化学学习的大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学化学。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如果说教师备课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就会直接关系到学生上课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时间只是用来听课都会感到时间紧迫了,更别说要进行知识的预习了,因此学生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预习工作,了解这堂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明白自身学习的重难点所在,这样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侧重,紧跟教师的思路前进,对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其次,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工作。所谓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对于化学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将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言采用学生容易理解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会觉得自己掌握的很好,从而产生轻视心理,长久的不练习,等到再做题时却发现已经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要督促学生多加练习,可以适当的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或者是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到温故而知新,保证一定的知识重复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持久性效果。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卫生教案下一篇:高三学生第一学期学习评价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