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心得

2024-04-15

深化国企改革心得(精选8篇)

篇1:深化国企改革心得

近期我通过学习阳煤集团“深化契约改革,激发全员活力”的文件,了解了文件精神使我收获颇多,我决定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公司文件。

阳煤集团改革的核心是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的十六字。模拟合伙就是每一个项目单元相当于一个市场主体,员工成了模拟合伙人之后,就有了自我激励意识,主动找活干,创造条件干。契约出资是参与项目的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超利分红则是把超出的利润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

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我们要怎样才能过得更好,必须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按照全员契约出资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因为有了超利分红,干得越好,年底就会挣到更多的钱。大家工作起来由过去等着派活到了现在抢着干活。

强化“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大讨论工作,切实做到强力促改,主动求新,勇于干事,推动思想大解放,精神大变样,工作大提升,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打造阳煤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见贤思齐,迅速掀起学典型,争做典型的热潮。引导职工以这次典型报告会为契机,自觉对标先进,查找不足,不增强改革发展,创新驱动的理念,增强勇于担当作为的自觉,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积极地投身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持久发力,久久围攻,持续汇聚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磅礴力量,要以先进典型报告会为起点,以先进典型彰显的精神为指引,真正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查找问题上,体现到解决问题种,转化为持续推进工作的强劲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从严治党取得新突破。深刻地感受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企业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深切感受到了强烈的工作激情和爱企情怀。

集团公司大力实施“236”工程,全方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即“两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方面,阳煤集团推行选人用人市场化,重点对新兴产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岗位推行外部市场化选聘;推行薪酬分配市场化,形成了不看身份看岗位、不看级别看贡献的市场化氛围;“3”,即“三上”:着力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促推企业转换动力。一是深入推行契约化管理,推动内部体制机制革命性重塑,着力推动“根上改”。安全契约化、经营业绩契约化、投资项目契约化、借款契约化、“一事一契”考核等五类契约考核的基础上,探索推行“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将企业内部每个生产单元都作为一个项目,全员抵押,形成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内部“合伙人”,传递市场压力,实现动力变革。二是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顽疾,大力推动“制上破”。构建“板块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差异化监控、集团化运作”的体制模式,解决了大集团产业多元化条件下的体制问题;推行“五个一”机制体系,即管好一套班子,建设一支队伍,核准一批指标,审批一类事项,防控一切风险。6”,即“六定”:推行定职数、定员额、定机构、定机制、定任期、定薪酬,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聚焦定职数,做到岗位设置精干高效、岗位责任层层压实,解决了干部能下问题。二是聚焦定员额,坚持“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通过薪酬激励手段,鼓励各单位精减人员、增加工资、提高效率,同时建立内部人力资源“蓄水池”。三是聚焦定机构,撤并虚设、低效组织机构,对煤矿实行二级管理。四是聚焦定机制,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新导向,推进去行政化改革,探索管理、技术、操作“三条线”的W型岗位设计,严格管理技术人员准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五是聚焦定薪酬,推行“抽瓦斯、挣工资,安全好、挣工资,超利润、挣工资”的工资机制,提高绩效薪、风险薪比例,当月考核、当月兑现,实行机关费用包干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六是聚焦定任期,推行重点项目、重点事项、重点企业契约化任期制,坚决做到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就问责、不担当就挪位、不作为就撤职,推动优胜劣汰成为常态。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有创新的精神,并且要奋发图强,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阳煤集团作为省属重点企业,通过深化契约化改革,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改出了活力。

作为一名机电技术人员,我始终牢记煤矿工作宗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学习中,以“勤”“实”“严”要求自己,积极为所在队组出谋划策,勤勤恳恳工作,尽到一名机电技术人员的职责。

改革创新不畏难,奋力拼搏走向前,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开元公司今后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深化国企改革心得

第一,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我们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机制必须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做出新的思考,让孩子在更完善的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下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篇3: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改革话语

一、理论创新, 坚持改革话语权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首先, 《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变为了现在的“决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首要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又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2]。

其次, 《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最后, 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到后来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提并列, 放在同等地位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任何长盛不衰的理论, 必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能够不断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权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紧把握时代话语权。

二、人民至上, 使改革话语内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执政合法性所赖确立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从《决定》的起草过程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是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的。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 “广泛征求意见, 开展专题论证, 进行调查研究, 反复讨论修改。其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分别审议决定, 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 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5]《决定》的起草充分征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反映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和愿望, 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成。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 全文提到“人民”多达42次,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条改革主线, 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定》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及具体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 一方面从满足人民要求, 改善民生入手, 以深深抓住民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举措。另一方面从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提高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性举措。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决定》中的这些措施, 都与作为话语权客体的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这就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对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把握时代话语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建设, 为党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胡锦涛同志通过对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总结, 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并告诫全党“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7]

由于“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8], 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突出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决定》全文提到“制度”的次数高达183次, 是所有热点词语中次数最多的。制度建设贯穿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所有领域, 使以前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 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决定性措施。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四、党的领导, 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话语权主导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5]这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体现, 也是在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下,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也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党,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兼具的党, 加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威信, 从而牢牢掌握和引领改革时代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78.

[2]许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N].人民日报, 2013-11-15.

[3]冯建华, 翟江玲.理论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3.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2.

篇4:深化国企改革重在执行

此次的《决定》赋予了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更准确和丰富的内涵。首先,现代企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新形势的,国有企业能否与市场经济相融合,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尽管《决定》认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也委婉指出,国有企业在效率、活力和定位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因此,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不是“进入”或“退出”的问题,而是如何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提高效率和持续发展。这说明,国家治理者对国有企业仍然寄予厚望和重任。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明确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为起点。确定改革路径的首要之事,便是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设定了企业的目标,由此才能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式。如果企业主要承担的是公共服务功能,就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要求企业。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不同,此次《决定》去掉了“垄断行业”的笼统提法,直接针对“自然垄断行业”,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并首次提到破除行政垄断。这些变化反映出政府对市场逻辑的把握。

第三,国企经营机制的改革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来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到过完善法人公司治理结构,但那时候政府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仅限于形式上的公司治理,要求国有企业建立和规范“三会”,强调党管干部,对职工只是提到了民主管理。此次的《决定》一改以往的“官府气”,从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家作用,到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追究企业经营投资责任,以及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字里行间充满了“市场主义”色彩,不再提及具体的治理结构和党管干部的原则。

最后,用人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市场化选聘的原则。与以往“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粗线条提法相比,此次《决定》的内容更为精细化,强调了市场化的选聘原则和薪酬、待遇和职务消费方面的行为规范。

篇5:深化改革的心得体会

一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__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的尝试,闯出了一片天地,探索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就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只有党才能为民族谋复兴。

二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意义。吃透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讲话的精神实质,关键在于把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的经验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把讲话精神同实践相结合起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伟大的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关键在于实践,无论我们从事哪个岗位,我们都是改革的一份子,只要不断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使党的决策落地生根,使党的事业开花结果。结团实际,特别是在新班子带领之下,面对集团困境大胆的改革,铝后的整体改革,包括企业的转型,也是符合文件的要求,也是集团这几年的改革,也不是盲目的前进,而是有依据的,有政策的,有方向的,也是国家有号召的。

篇6:深化改革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要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要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命力,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目标,就明确了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

二、必须始终恪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必须坚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四、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艰巨,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必须把政治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治历练,增长政治才干,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承担的改革任务相匹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思想,既讲改革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改革怎么办、怎么干,为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政治站位、担当精神和能力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篇7: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1

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久经磨难,而是永葆初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改革举措出台,都与“问题倒逼”息息相关。每一次伟大的改革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国家进步,促进民族发展。

直面问题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就当做到居安思危、敬终如始,顺乎时代、顺应民心。深刻理解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消减改革面临的危险与考验。

直面问题要有敢于担当的职责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党近百年来的艰苦奋斗,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担当。直面问题,就要深入查找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要看到改革的良好基础、诸多机遇,也要看到创新、环保、生态等一些列短板和不足,在发现问题中找准症结,在认清问题中理清思路,做到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敢想敢干,以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的使命担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直面问题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勇气。“夜觉晓非,今悔昨失”,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摸爬滚打,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直面问题、修正错误的决心勇

气。直面问题,就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决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倒逼改革。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对不对?但是,深问一句:问题从哪儿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产生,老问题新问题,“世世代代无穷已”。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要想彻底地、终极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答案了。这个答案就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唯物主义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问题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问题就不断产生。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之间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

而产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才能更好地前进。

弄明白了这个原理,对总书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的这些重要论述,我们就能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阻碍,比如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等,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我们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选择,是顺应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着眼于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自那时以来,全面深化改革

闯急流、涉险滩、立柱梁、破藩篱,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停歇、无止境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是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所在。因此,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动力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9 年*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届*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图景,一场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更深层次的全面改革,已经开启崭新的征程。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3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准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一、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二、必须始终恪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

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必须坚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

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四、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

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要增强抓改革落实的能力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切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扎实抓好改革督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

篇8:深化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思考

2014年8月《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 拉开了深水区的高管薪酬改革的序幕。利益固化是国企收入分配秩序长期存在的问题, 也是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必须把握重点。要深化国企改革, 必须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改革的顺利推进, 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有深远的意义。到2015年底, 多省政府已经相继出台国企高管薪酬改革方案, 国企高管薪酬结构有望得到重新确定。然而国企发展的几十年来, 内部盘根错节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果不能从根部解决这些缺陷, 那么这些改革方案仍然难以为继。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虽已开启, 但如何通过高管薪酬制度改革, 推动国企长远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国企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 是当前国企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一) 国企高管高薪旱涝保收, 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无论企业发展情况如何, 高管都能够坐享高薪, 这似乎已成社会共识, 我们不难发现, 半数的央企高管年薪超过30万元。即便财务出现大幅亏损, 高管年薪也远远高于普通职工。事实上, 国企高管薪酬的增长并不完全依靠利润增长, 有时还会出现“逆业绩增长情况”。例如在2014年国有四大银行行利润增长速度在近年来首度降至个位数, 但加上五险一金等的单位缴费项目, 高管薪酬仍普遍高达百万以上。但是国企薪酬较高的仅仅是那些所谓的高管, 基层职工薪酬仍然普遍很低。例如北京市属一家非上市银行, 一名支行副行长发放补充公积金作为福利开支, 个人和单位再缴存后达每月1.5万多元, 而该行董事长月公积金一度超5万元, 是基层柜员的数十倍。调查显示, 到2015年底, 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薪酬的差距扩大至17.95倍, 超过20%的员工在5年内未涨过工资, 超过60%的员工认为当前最大的不公平是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

(二) 国企高管职务消费数额巨大

现有的国有企业薪酬体系中, 职务消费未列其中, 而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总体来说弹性较大, 并且消费具有隐蔽性, 这就为很多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提供了便利。经调查显示, 很多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金额惊人, 一些国企高管往往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 请客送礼拉选票, 有的还往上级领导手里送, 跑官要官。还有一些领导盲目攀比, 吃喝玩乐, 生活挥霍, 开高档车, 办公楼奢华, 带名牌手表, 生活奢靡腐败。职务消费成为很多国企高管的烧钱游戏, 也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虽然国家出台了诸如《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但是并不详细, 更无法对企业变通的做法做出明确规定, 转移性消费几乎无法准确监控。

(三) 国企高管隐性收入来源广, 比例重

薪酬并非全部收入, 这早已成为社会公开的秘密。隐性收入包括广泛, 所有与职务有关的便利得利都可以归属于隐性收入。通过剖析国有企业的薪酬机制, 不难发现, 国企高管收入除基本性工资外, 还包含工资外的各种隐性收入, 比如奖金、补助、保险、实物等福利。据估计, 这部分收入约占国企高管总收入的一半。即使在中央八项规定之下, 一些行业、单位仍存有大额的灰色福利。例如, 有些国企领导人除了配有专用高档轿车 (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 , 一般还配有越野和商务车, 专车专用。在交通消费上, 公车私用甚至滥用极为普遍, 车辆购置、保险、保养、燃油、过路过桥等等费用, 每年平均下来要几十万元。然而从13年开始国资委对国企高管薪酬的摸底工作就已经涉及了高管的隐性收入, 但由于隐性收入的不公开不透明, 因此国资委对于国企高管的隐性收入调查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 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中人情越位, 法制缺失

随着2004年, 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国企高管薪酬机制初步形成。该办法规定, 央企高管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然而, 为何高薪与巨额亏损并存的现象持续了10年时间仍未能改变?

“有关国企高管规范薪酬, 历来都不缺少政策,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约束过软始终是难题。”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方法到位了, 人情越位了, 法制约束缺位了’是当前国企高管考核中常常出现的状况。倘若不能以法制取代人治, 以制度取代行政措施, 那么这样的薪酬错配还将难以避免。”

三、国企高管薪酬改革深化要点

(一) 国企高管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方法

对国企高管, 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内的激励收入。对聘任制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机制,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坚持分类管理, 实行与企业高管选拔方式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管理方案;二是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实行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分配办法;三是坚持统筹兼顾, 综合各方面考虑, 合理确定企业高管薪酬水平。无论对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 还是对聘任制职业经理人, 都要在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综合确定其薪酬水平。

(二) 建立高管职务消费阳光化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高管职务消费的管理规定, 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清晰的界定, 仍有一些企业存在职务消费制度不健全, 业务招待铺张浪费等情况, 并且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极具隐蔽性难以发现。针对这些情况建立高管职务消费阳光化机制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促进职务消费公开透明化, 仅靠加强监管并不能完全奏效;二是完善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信息审计和内部审计, 对其职责和业务支出的处理性能设置合理上限的标准和禁令, 加强系统的约束力,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奢侈浪费。

(三) 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完善国企收入分配秩序

有步骤的规范国企收入分配格局, 调整不合理的收入, 让“隐性”收入可视化, 这不仅是规范国企高管收入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深化薪酬改革改革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工资外收入的界限, 如何合理管理工资外收入,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对不符合规定的发放福利、缴存公积金等行为加强约束和惩处力度。另外, 既然是国家的企业, 国企就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增强透明度, 让社会了解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 共同监督。

(四) 以法制取代人治, 以制度取代行政措施

有关国企高管规范薪酬, 政策方面历来不缺少, 然而在实践中, 约束不够始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国企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从国企内部来说, 要深化和完善高管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高管薪酬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还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一旦高管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 有应对措施,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薪酬与责任匹配。不同类型的企业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完整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量化薪酬, 符合市场化机制。从社会角度来讲, 需要完善高管薪酬披露制度, 促进高管薪酬透明化, 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 推动民意监督, 也能够有效监管国有资产。规范高管薪酬, 仅靠政策远远不够, 严格的监管会使政策的落实事倍功半。

四、结语

上一篇:李白将进酒全文书法下一篇:很简单的春习俗小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