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论述题

2024-05-03

中央银行学论述题(共6篇)

篇1:中央银行学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看法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就是指中央银行周四履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时的自主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发展提供未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保证,又是政府经济决策的制衡力量;独立的中央银行是避免出现政治性经济波动的需要,是避免财政赤字 货币化的需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关系,而与经济增长率没有关系,说明提高央行独立性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而一个稳定的物价水平又是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提高央行独立性不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世界上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央行的独立性均较高,也就是说央行的独立性的加强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2谈谈你对我国近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看法

 我国货币政策应实行多重目标,正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货币政策目标应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1)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应选择多重目标

(2)我国是处于一个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因而经济增长始终是货币政策目标之

(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充分就业均不能脱离货币政策的支持

(4)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责任

(5)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引导与改善公众预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足时保持币值稳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择多重目标即使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货币政策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美国通常以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作为操纵工具,我国为何更多使用存款准备金率

(1)流动性过剩。我国的顺差额逐年增长,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而造成流动性大量过剩,因此,央行必须回收多余的流动性,维护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效果

(2)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同时,一直困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系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问题一直没有好转,总体房价上涨过快,偏离了房地产本身发展的轨迹,而一旦泡沫破灭,将会损坏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3)信贷规模过增。央行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紧缩的信号,来收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对冲部分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央行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连续调节存款准备金可以说是一种因时制宜,大胆创新的政策尝试,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在特定时期自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论述)早期的金融监管和现代金融监管的不同:

早期的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和保证支付方面的监管,确定银行券的发行资格和发行准备、建了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早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现代意义上,一国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法律准则和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约束债务人的行为,确保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的公平竞争,促进金融业有序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实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标。

★4 金融监管的理由和内容

理由:(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

(2)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又关系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整的保障

内容:1预防性的管理a市场准入b资本充足性 c 流动性管理 d业务范围的限制e贷款风险的控制 f准备金管理 g 管理评价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救援 a 中央银行提供低利贷款;b 存款保险机构的紧急援助;c 中央银行组织下的联合救助;d 由政府出面援助。

★(论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状况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由于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对金融业监管的必然要求。

2.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金融机构若出现问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金融监管则可以帮助管理者将风险降低,保证金融体系安全。

3.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职责和权力分配方式的制度安排。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可划分为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范围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由中央银行承担。

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责任。

美国实施“双线多头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出现的3个明显趋势:

1.一些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分业监管体制,逐渐向统一监管体制过渡。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双重职能出现分离,金融监管的职能逐渐由专门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3.金融监管正在从机构监管为主转向功能监管为主。

金融监管的目标:

(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一)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二)依法监管原则

(三)“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四)稳健运营与风险预防原则

(五)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金融业监管的主要内容:

一、预防性管理,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管制、业务范围限制、贷款风险控制、准备金管理和管理评价。

二、存款保险制度

三、紧急救援,包括:中央银行提供抵利贷款、存款保险机构的紧急援助、中央银行组织下的联合救助、由政府出面援助。

四、国际金融监管的变革与发展

我国分业监管体制正式形成的标志:1998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保险监管管理委员会,把保险业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确立了金融监管“三分天下”的格局。

★论述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一、从经济体系运转看,央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和信用条件,为经济运行提供保

障。

1、央行通过垄断货币发行和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实现经济增长。

2、央行通过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信用及支付体系的顺畅,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保障。

二、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全球化地环境下,央行与促进世界融合的诸多要素如贸易、货币与资本流动、合作与交流等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三、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央行是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所有的经济活动均伴随着货币的流通和资金运动,央行则处于货币流通的起点和信用活动的中心,央行为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和管理者

★论述 国际金融监管的变革与发展

金融稳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的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

特征:金融稳定具有全局动态性和综合性

判断标准1价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目标(保持银行业保险证券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措施:1建立金融安全网

2设立专门的金融稳定职能部门

3积极引导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

4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

5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的报告和披露制度

篇2:中央银行学论述题

(2)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3)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局限性:(1)发行央行票据的收益过度受制于美国国债利率(2)冲销作用逐渐减弱(3).会对国债产生替代效应,提高国债发行成本5.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原则(1)首先,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其次,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以下原则。(2)1.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 3.流动性4.公开性5.主动性和独立性6.如何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流通量。要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应做到(1)遵循货币发行原则:垄断发行的原则、经济发行的原则、信用保证的原则、弹性原则(2)实施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保证准备制、现金弹性比例制度、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比例准备制。(3)规定有发行准备金包括有现金准备

和证劵准备为什么中央银行要参与或监督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的综合安排。(2)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负有监督责任、运行责任、政策责任。(3)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账户进行划转结算(4)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5)支付系统因技术故障或遭遇突发事件而中断时,会对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实施产生冲击和干扰

7、从金融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9..描述货币政策基本框架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渐进式层次组成。(1)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工具来影响操作目标如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从而影响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最后达到实现最终目标的目的。(3)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10.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特点。(1)开展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2)业务操作的重点是调控货币供给量(3)业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而非个人(4)业务操作平台是金融市场

11、简述货币政策影响投资支出的具体渠道。投资支出渠道 ①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M   i  I   Y ② 托宾的q理论 货币政策将通过股票价格的影响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 当q<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也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当q>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M   Ps(股票价格)  q   I   Y ③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M 贷款 I  Y  ④非对称信息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递过程。M PS(股票价格) 企业资产净值 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 I Y

12、简析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是:(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中央银行收回贷款(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3)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之处:(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证劵买卖强,贷款弱(2)业务收益方式不同。证劵买卖为利息和买卖差价,贷款为利息(3)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劵买卖要求高,贷款要求低13.中央银行如何利用其存款业务发挥其职能的?.(1)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2)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3)中央银行集中必要资金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4)便于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5)通过存款账户掌握了解和监督金融业的资金运动。14 利用AD-AS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2)AS不动,当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AD右移,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都上升,但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而通胀水平却逐步加剧。(3)反之,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AD左移,随着货币供给减少,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下下降。开始时经济增长下降速度低于通胀下降速度,但随着货币供给进一步减少,经济衰退速度会变快,而通胀水平下降幅度减少。

15、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16 金融危机情况下,如何利用再贴现和再贷款进行流动性管理(1)多重贴现窗口和差别利率政策(2)扩大了合格证券的范围(扩大了抵押品的种类和降低抵押品的信用等级要求)(3)延长融资期限(4)扩大了合格金融机构范围。1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及金融创新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1)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以及外部时滞:包括微观决策时滞及作用时滞(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①金融创新减弱了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使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降低,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金融创新通过资产价格影响货币需求。(3)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放大了货币乘数,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2、论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有关内容。(1)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独立性。(2)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避免货币政策受到一国政治周期的影响。(3)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就是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①垄断货币发行权 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垄断发行、自主发行、经济发行),以维持币值稳定。②保持政治上的独立人事自主权,不受政府政治周期的干扰,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③拥有操作上的自主性 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经济上的独立性。

3、论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基本框架: M→i→I→E→Y(2)具体思路:货币供给量(M)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i)的变动,利率又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引起总支出(E)的变化,最终对总产出(Y)产生影响。(3)希克斯的IS-LM 模型

4、结合实际,谈谈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微观主体预期 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对 策,货币 当 局 的 政 策 可 能 归 于 无 效(。

篇3: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在实际考查中, 论述类文章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它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这一类文章的选材, 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 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比较陌生的, 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 新知识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是人们在深入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接触到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检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 选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那么, 如何有把握的把这一类题做好呢?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摸索, 我逐步掌握了以下技巧:

首先, 要仔细阅读全文。拿到试题后, 不看后面选项, 先通读全文。阅读时要平心静气, 全神贯注,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 着眼于整体内容的把握,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 或讲的是什么理, 文章涉及到什么人, 什么观点等, 。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抓住文章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句, 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还有一些在文章的过渡处。有时文章的标题也暗含着作品的主旨。总之, 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 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 要读准题干。注意题干中打重点符号的部分, 是“符合”还是“不符合”, 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找依据还是做出推断等。根据题干要求, 迅速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要明白“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次, 在筛选选项的过程中, 要做好四个比较:1、题干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 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 验明正身, 辨别正误, 注意题干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 是增加了哪些信息, 还是减少了哪些息, 还是换掉了哪些信息。2、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不少同学或由于情绪紧张, 或由于急于求成, 往往粗心大意,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 没有注意“主要”而选了“次要”, 没有看清“选错”而答了“选对”, 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 往往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审题, 进行比较, 避免答非所问。3、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辨析过程中, 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 其核心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 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时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 这就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语, 如:表示程度与范围的词语, “最”、“个别”、“凡是”、“都”、“一些”、“几乎”、“绝绝大多数”、“唯一”、“全部”等;表时间的词语, “目前”、“打算”、“未来”、“必然”、“曾经”等;表逻辑的词语, “原因”、“因此”、“相反”、“大约”、“大概”等。甚至一些助词如“着”、“了”、“过”, 也不要轻易放过, 因为增加或减少这些词有时甚至会改变文章的内容或观点。4、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在把题干与原文、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后还拿不准, 就在选项之间进行比较, 看看四个选项中是否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 再结合题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 就把两个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中谁的错误较大, 并且属于本质上的错误, 判断之后进行选择, 这样, 准确率就会比较高。

最后, 还要清楚干扰项的设置方法。这些干扰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如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清楚了这些干扰项的类型, 在项与项的比较中就能确定题中的选项为什么与原文信息不一致, 是要选的项还是不要选的项。这样, 做题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篇4: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选择题,必须准确把握全文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要特别重视对文中重要长句和中心词语的理解,做选择题要注意:将题干与原文比较,将题干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原文比较。选项中,通常出现的干扰是: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主要涉及到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的副词,对这些干扰项的设置角度,要了然于胸。另外,论述类文本还要分析文中运用材料的情况,运用材料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对应。

简答题,一般是要求归纳文章的观点,而不要求“鉴赏评价”。因此,做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紧跟作者思路,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脱离文本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失误。我们提倡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作答,不要随意更替原文中的中心字眼,以免造成语意上的偏差,要尽量就文章中的原句进行概括。

另外,平时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热点问题,对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要适当关注。提升文化品位,开阔文化视野,同样有利于解题。下面将近年高考试卷上的议论类文本作简单的归类。

【文艺论文】

论述创作规律:如,《诗与歌词》(2009年全国Ⅲ卷),《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2009年辽宁卷),《诗与直觉》(2008年广东卷)。

讨论艺术现象:如,《昆曲》(2009年北京卷),《艺术上的“变形”》(2008年宁夏/海南卷)。

作品(人物)评论:如,《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江苏卷),《“龙城”还是“卢城”》(2007年山东卷)。

【文化论文】

学术文化现象:如,《说“异”》(2009年江苏卷),《甲骨文解谜》(2009年全国Ⅰ卷),《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2009年全国Ⅱ卷)、《专家与通人》(2009年上海卷)。

历史文化知识:如,《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2008年山东卷)。

天文知识,关于“盖天说与浑天说”(2008年全國Ⅰ卷)。

社会生活现象:有关“居民健康”与“健康国家”的文章(2009年天津卷)。

【自然科学文体】

科技探秘:如,讨论“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2009年重庆卷),《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2008年安徽卷),关于“人类的左右大脑的不对称”(2008湖南卷)。

生活百科:如,关于“塑料袋”的环保问题(2008北京卷)。

本文以文艺论文为例。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是这样两个朋友:他们既互相欣赏,也常有龃龉。屠格涅夫属于西欧派,托尔斯泰属于斯拉夫派;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托尔斯泰的创作则是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在托尔斯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但他本质上不是一个“艺术至上”论者,而是,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然而,对托尔斯泰来讲,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但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却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都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之所以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赋予了被夸大的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来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格涅夫的创作属于具有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的西欧派,托尔斯泰的创作反映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属于斯拉夫派;因此两人常发生龃龉。

B. 屠格涅夫像许多俄罗斯作家那样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过于经常和直接地介入生活,因而影响了创作,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艺术。

C. 托尔斯泰具有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和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

D.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作品包含了作者一生都不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特别是对“文学”本身价值的追求。

2. 作者认为文学的目的和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主旨

本文首先比较两位伟大作家创作的不同特点,特别指出托尔斯泰的可贵,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指出,中国现代作家只有勇敢地生活,无畏地写作,才有可能创作出文学精品,才能跻身于高贵而伟大的文学领域,无愧于时代。

命题思路

1. 本题检测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针对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艺术创作特点出题,答题时应重点关注相关的第一、二段。

A.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之间互相欣赏的是各自的才华,常有龃龉的原因很多,如艺术追求的不同和思想意识的差别,两人分别属于什么派别并非他们意见不合的原因。本项的错误是误加因果关系。

B. 原文说“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后半部分加点的字才是原文的意思。选项将意思弄反了。

D. 原文说“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选项后半句意思与此相反。

2. 此题考查同学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可以从第三段文字中概括提炼,不赘述。

3.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同学们对全文主旨有准确的认识。第四、五两段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作者写作此文就是要告诉今日作家,文学是件神圣伟大的事业,并指出被私欲裹挟的作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答案

1. C

2. (1) ① 文学必须面对人的生存境况。② 文学是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

(2) ① 作家要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② 作家要为他人而写作,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③ 作家要为真理而写作,大胆地抨击罪恶,追求真理,探寻生活意义。

篇5:货币银行学论述题

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

1.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3—5分);

2.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3—5分)

3.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3—5分)

七、论述题(15分)

试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2—3分)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2—3分)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2—3分)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2—3分)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2—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财政体系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试述垄断的保险市场结构的弊端和我国保险业的改革方向。

货币银行学试题参考答案

1.(1)银行和财政是再分配部门,所集中的货币都不能由自己直接运用,而要贷给或拨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个人等去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和银行一样,成为国民经济的货币供给者之一。财政把自己的收入拨给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个人,那么其货币收入就增加,因而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增强了,或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增强了。

(2)从直接的购买力来说,财政收入资金则流通中货币量减少,财政支出货币则流通中货币量增加;此外,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同时影响流通中货币的供给结构。

(3)财政部门的货币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的收支过程实际上是货币收缩和

流入商业银行账户,由此而扩大商业银行货币供给能力扩张的过程。

2.我国垄断的保险市场结构的弊端在于:

(1)垄断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矛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保险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垄断则窒息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谈判地位不平等,保险人通过垄断价格追求垄断利润,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却不高。

(2)垄断的市场在运行上缺乏适应性和应变性。突出表现为险种设置和保单条款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全社会对保险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3)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由于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保险公司内部易滋生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等现象。

我国保险业的改革方向是:

(1)发展一些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形成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的适度竞争的保险市场。

(2)规范现有的保险公司,对现有的保险公司,应按照《保险法》、《公司法》等法规加以规范。

(3)鼓励以多种形式发展农村保险业。

(4)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着手建立健全与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保险中间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险代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保险中间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险代理制度;建立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保险公证人制度;同时,相应组建保险精算、风险评估、律师服务等机构。

七、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2、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1、答:①商品流通速度(2分)

②产销地区的距离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2分)

③经济管理体制、商品组织和摆布是否合理(2分)

④生产结构,产、供、销是否衔接(2分)

⑤人口数量(2分)

⑥信用机构的发展和信用机构的完善程度(2分)

2、答:(1)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存在的基础(2分)

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生,决定信用的出现(1分)

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达程度,决定信用的发展状况(1分)

(2)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1分)

①客观上存在着货币资金余缺调剂的必要性(1分)

②货币调剂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1分)

(3)扩大企业自主权对社会信用关系有较大影响(2分)

①引起信贷资金来源的增中(0.5分)

②导致信贷资金运用范围扩大(0.5分)

③信用形式日益多样化(0.5分)

④信用的杠杆作用日益加强(0.5分)

七、论述题(共15分)

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

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3—5分);

2.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3—5分)

篇6:中央银行学论述题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判断题

1、(判断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判断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3、(判断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法律草案的表述中指出,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不可以单独表决。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 o o

4、(判断题)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 o o

5、(判断题)并不是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 o o

6、(判断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对宪法和法律监督的职责。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判断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案件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是十八届四中决定要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的背景。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明确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判断题)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10、(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1、(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12、(判断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13、(判断题)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行政机关可法外设定权力。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14、(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明确指出,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

15、(判断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16、(判断题)我们继续完善以法律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17、(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宪法宣誓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种制度。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18、(判断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19、(判断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 20、(判断题)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非财产性利益。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21、(判断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2、(判断题)创建法治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3、(判断题)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的。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4、(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民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25、(判断题)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6、(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7、(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28、(判断题)法治城市创建的目标是实现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民主政治完善、法律服务优先、法律保障有力、监督体系健全、城市全面实现法治化管理。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

29、(判断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 o o 30、(判断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1、(判断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2、(判断题)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33、(判断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但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外。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34、(判断题)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首要条件。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35、(判断题)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但是不能让公众参与,因为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错

36、(判断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7、(判断题)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

A.对 B.错 o o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8、(判断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上一篇:输也美丽作文下一篇:2017—2018学年上期科任大组工作计划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