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

2024-05-01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共4篇)

篇1: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

论述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P24-25)

“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这表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2、“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3、“两个必然”同“两个决不会”的统一。“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须的条件。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P66-67)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毛泽东关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P80)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主张,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早在1929年,他就明确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延安时期毛泽东又从理论上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道路。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党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但是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路并没有过时。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这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使那些意志薄弱者理想淡化,信念动摇,甚至经受不住考验而走上腐化堕落的歧途。社会意识形态和党员队伍思想状况的复杂局势,迫切要求我们发扬延安优良传统,继续走“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头脑,强固党的先进性。

四、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P82-83)

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特有的革命性质和战斗风格,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的政治生活上和党群关系上的生动表现,是我们克敌制胜、永往直前的法宝.在今天,深入领会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理论,对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这些人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

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P94-107)

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63-64)

1、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2、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3、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P103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在中国七大上,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八、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P111)改革开发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存在巨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九、全面社会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127)

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十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P166

十二、全面深化改革P171-176

十三、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解。(P178)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87

十五、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188-191)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意义、内容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1、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3、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国(“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十六、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原则P193-194

十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P212-215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路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实现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十九、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54

十八大报告八点

1、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错误。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引到自己的旗帜下,并在党的熔炉中加以教育和训练,把他们锻造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只有这样,党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吸引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

二十、群众路线,如何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P25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1、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2、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4、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5、深入改进作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

6、严明党的纪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7、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8、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二

十一、“四个全面”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2、“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篇2: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

①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三个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辨析)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确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内容上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选择)、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做是一个受苦受难、值得同情的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善心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必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喝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1、科学的实践观的唯物的历史观(选择、辨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1)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资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唯物观的创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辨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恩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不可分割。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辨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辩证法学说主要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形容态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的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人的认识必须遵循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选择、辨析)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未来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

(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学的拓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选择)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1、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选择)

(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①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②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③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①(商品概念)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统一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两者的实质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者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③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辨析)

答:简单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而社会分工又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这样一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矛盾。这一原理适用于一切商品生产。

④劳动二重性的意义: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运动,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

⑤如何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所以,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货币及其职能: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辨析)

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①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略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②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

题: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说明价值不全不是价格的基础。

答: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第二,商品的供求不断变化,但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

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3)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工作日的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剩余价值,都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般在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占主导)

(4)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5)资本的基本构成: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辨析)

答:正确,其内容包括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③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的过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资本积累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金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

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实践证明,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制进行的资本集中,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

(2)资本积累的后果:资产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两方面结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以上两个方面,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必然构成对抗性的矛盾,主要表现: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导致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①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生产过程以及生产成果的社会化。)②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可生产足够多的商品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③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分析(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趋势,意味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

四、马恩对空想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18世纪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的揭露了,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为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基础: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4、《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关系: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辨证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是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6、巴黎公社革命历史公绩: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7、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多选)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答:①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书中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和特点,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功绩与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中间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又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想脱离,从而达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境界。它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②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确立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和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③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比较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指明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途径和原则,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恩格斯晚年论及未来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论述可用)

答: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包括:①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②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③ 未来社会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因此,合理的想法只能是: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巡以进行的总趋向④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认识,包括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通过经济的道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思想,拒绝实行暴力剥夺,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及建党学说(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敢于接受批评监督,臵身于群众之中,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等)、未来社会等重要思想观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具指导意义。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P33-P36)

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是指那些掌握了一个或几个部门大部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联合企业,其根本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②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通过竞争也加快了资本的集中。结果少数大银行在金融业占据了垄断地位。银行巨头和工业巨头的联合形成了新型的资本即金融资本,帝国主义时代就是金融资本统治的时代。金融寡头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真正统治者。

③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获取了高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同时也加剧了资本的竞争,从而限制了在国内的投资。资本输出(两种形式:借贷资本的输出和生产资本的输出)的后果,加强了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

④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金融资本的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的迅速增长,必然引起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的尖锐斗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保证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往往达成暂时妥协,结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同盟。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国际垄断资本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密切联系的。(瓜分抢占殖民地是为了占领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资本和商品输出场所,转嫁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矛头)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①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②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剧社会生活的各种腐朽现象。③政治上趋向反动。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在国外,垄断资产阶级瓜分世界领土,争夺世界霸权,必然大搞军国主义,成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主要发动者。④工人贵族的形成和机会主义思想的滋生。

(2)腐朽的趋势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帝国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竞争。第三,垄断资本的形成,对促进科技进步、扩大资本规模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积极的历史作用不能消除它固有的寄生和腐朽的趋势。

(3)帝国主义垂死性的主要表现:①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连续不断的帝国主义战争的趋势。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会使其世界体系出现矛盾的焦点和薄弱环节,这就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国获得胜利③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的民族战争不可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缓和了资本主义矛盾,表现出了相当生命力,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变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没有改变他的剥削本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寄生性,腐朽性,掠夺性和侵略性。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阶段性质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直接继续和更高的发展阶段,是资本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实质是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机构,利用国家权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并且巩固和扩大金融寡头的统治。产生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垄断资本的本性上看,它必然竭力和国家机构相结合,控制国家政权,以便于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谋取高额垄断利润,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的干预,实现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①国家垄断资本②国有和私有联合的垄断资本③国家实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调节。

4、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理论依据: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正由于这一规律,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

5、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1)列宁关于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辨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应。‛同旧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通过感觉所感知)

(2)列宁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选择)①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②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③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阐述(论述可用):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承认知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实践是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是具有近似的性质,因此,实践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一面。

(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由此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P43)(5)列宁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选择):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6)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多选):①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②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③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④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七、列宁晚年对新型民主建设的思考(多选)①注重党内生活的民主化②强化人民监督权③改造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④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主素质。

八、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选择)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①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②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③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党的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内所有负责人员和机构都由选举产生,党的负责人可以随时撤换;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有最后决议权;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行动一致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等。)④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九、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为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违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新经济政策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自己暂时无法恢复生产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形式包括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这里关键是‚国家‛变了,它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种国家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就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革命与改革的界定——革命是自上而下的,疾风暴雨式的,最彻底、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审慎地、逐渐地改造旧事物,力求可能少地加以破坏。)

2、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论述可用)

①十月革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这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势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②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社这种组织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是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③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

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与加强政权建设相联系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他清醒的看到,由于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列宁强调执政党要重视党员质量,使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增强党的团结,尤其是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党内分裂。)⑤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

这些构想反映出列宁从俄罗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点。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②革命领导权不同(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③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P65):1940年1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基本形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治: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他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辨析):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过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选择):①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②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③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苏联集体农庄经验),忽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导致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为,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所谓‚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累和推动作用。所谓‚相矛盾‛,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有积累和消费、生产和需要等矛盾存在,还需要不断解决;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的探索(论述可用):1953年12月,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修正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1963年9月,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政治建设,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政策,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

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外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这是革命对象)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个时间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的。

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同时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二重性,决定了同资产阶级联合又斗争的政治路线。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根本目的: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使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基本精神:(1)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2)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3)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1、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着,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②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把全心权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③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2、党的思想建设: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而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造:①整风形式: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②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突出的问题(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上的一种表现,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3、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即党的作风(辨析),是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反映党的精神风貌。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是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

党的三大作风(选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优良风格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始终把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毛泽东还强调艰苦奋斗,认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五、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辨析)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要性表现在①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提供精神动力。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⑤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多选):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他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但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与人的利益有关)。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目的在于统一思想,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顺利完成)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多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④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遵循的原则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④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⑤民主原则。

六、政策和策略

1、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

辨析题: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就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否则,就不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否有利与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一切政策策略好坏和作用大小的根本标准)

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1)区别不同阶级和阶层,对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2)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级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3)区别不同地区和条件,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和策略。

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辨析):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二是在对敌战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三是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战略上,消灭敌人,敢于和敌人进行斗争,策略上,要善于斗争,又善于妥协。(在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不但可以向同盟者作出某种让步和妥协,甚至也可以向敌人作某种妥协。这是积极的妥协,是为达到某种革命目的而实行的有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四是‚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策略思想。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当前最主要问题。五是把一起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策略原则)。

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包括(辨析):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

毛泽东在70年代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即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基础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实事求是(P98-P106)(论述可用)‚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①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统一)③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首先,毛泽东论述了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再次,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矛盾的运动过程详尽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各种情况,说明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方法)。④坚持实事求是,需要科学的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胸中有数‛‚波浪式前进‛还提出了‚留有余地‚‛集体领导‚‛力戒骄傲‚‛多谋善断‚‛当机立断‚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认识的路线:毛泽东对认识的根本规律作了科学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东堤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3、独立自主:含义:(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民国革命时期,独立自主,即时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上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独立自主不仅是处理政党与政党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同时也指出要同世界交往,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而且是有分析的,以我为主,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不从之,要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内因与外因的唯物辩证理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导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选择、判断)

时代背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实践基础: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②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新时期特点——改革开放、成就——快速发展、标志——与时俱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15大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两大历史关头‛考验:第一个重大历史开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是20实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时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提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大确立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7大,作为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多选)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全党各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多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特理论体系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关键在于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对待,要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去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新时期党的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邓小平有一个重要思想: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以下四个重大现实问题(多选):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③,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④,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自觉实现‚三个解放‛:第一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第三,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和目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选择):①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要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这个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②江泽民同志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断,③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提出):①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确立生产力标准,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发展质量高于资本主义。只有加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人民相信社会主义确实优于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只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等。(多选)

(2)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辨析):共享有特殊含义,一方面,共享不是指均享。按劳分配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共享着眼于共同、公正。基本需求尽可能平等共享,享受需求靠个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制定:领导和团结全国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第一,一个中心。第二两个基本点,第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第五,依靠群众。第六,党的领导。(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13大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1981-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部,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部,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十五大又将第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分成三个具体的阶段和步骤: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建党一百周年,是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改革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2)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2、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1)正确认识处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辨析:一般地说,改革对发展的作用是正面的,是促进性的,但是改革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时机不当等,造成改革失败,必然会影响发展)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把握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稳定是改革提供保障、改革对稳定起促进作用)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主要原因:(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滞局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完成的工作,即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基本框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多选):①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②自然垄断行业③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④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

答:(1)社会经济复杂多样,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需求多样性的客观需要。(2)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及其巨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解决就业的客观需要。(3)非公有制机关经济产权清晰,它生在市场,长在市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强,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客观需要。(4)资源全球性流动加速,外资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继续进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5)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发展的虚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关系的企业并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6、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措施有:(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政府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7、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一是: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度增长转变。二是,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三是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四是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五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3)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国家。(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内容)

1、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集中体现②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民主制度,是有效实现形式。

3、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即要坚持又要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政治制度。第三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探索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4、为什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

5、依法治国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①有法可依——根本前提②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关键③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基础工程

6、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阔创新的关系。

7、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8、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具体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

9、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及遵循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已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发展先进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③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第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方针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方向和方针的具体表现。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实现传统型与现代型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第一,解放思想,推进文化观念创新。第二,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文化机制,机制创新。第三,围绕核心,推动文化内容创新。第四,推进文化形成和文化业态创新。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议

1、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其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2)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第一,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第二,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4)和谐社会建设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

2、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依赖,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五方面内容。(P183)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辨析、选择)

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1、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人民军队性质)

2、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3、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到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人民军队性质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多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创造和探索。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中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始终是不断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鉴定力量,始终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可靠力量。

江泽民提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

(1)劳动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劳动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辨析)

(2)知识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尊重知识,大力开展知识创新,可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4)创造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5)坚持‚四个尊重‛在本质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3、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如何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涉及民族政策,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必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此外,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宗教问题有长期性。古今中外的实践一再证明,对宗教不能采取粗暴手段,决不能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取消,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宗教信仰的不同,制造民族纠纷和事端,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进行。

(2)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劳动者爱国者的联盟,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联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十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形式: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① 一个国家——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②两制并存——基本途径③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战略思考④高度自治。

2、坚持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两岸和平统一问题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3)不承诺放弃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如何理解:首先,当时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打过之间形成战略平衡,谁都无法取得完全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绝对优势。其次,美苏两国争霸全球的战略受到世界各方面的牵制。因而使两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共同斗争,汇成了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时代洪流。第四,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

辨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当今世界,来自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仍然存在,国际形势仍不太平,尽管如此,和平的力量还在增长,国际形势总体仍是趋于缓和)

2、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安全观(多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提出建立以经济为核心的安全观。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基本内容是①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基础②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经济保障③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正确途径。

4、‚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基本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①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③在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意义:第一,它为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奋斗目标,一种新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目的是使世界逐步走向和谐。第二,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第三,它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两大历史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多选)?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①党的性质决定的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③现实的需要

(2)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的性质和纲领:党的性质纲领①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性和先进性)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如,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新民主主义。现在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3)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选择)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②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我党的性质决定

2、以改革创新的谨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

(1)重要性和紧迫性①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②国情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③党情发展变化的根本要求

(2)总体要求: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五个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3)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体包括: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②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③上述二者统一于党的执政实践中

篇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

答: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当然,对于敌人的专政,并不是不给他们出路。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P238)答:首先,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是多极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再次,各种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空前活跃,是多极化的重要方面。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P212)答:主要面临三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二是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三是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1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2)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P231)答: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

答: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

答:正确。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155)

答:错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126)

答:正确。(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

答:错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

答:错误。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P285)

答:错误。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P201)

答:错误。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第二、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P114)

答: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

三:论述题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把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只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296)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

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P145、P167)

答:(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P121)答:(1)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

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2)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3)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4)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5)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篇4: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论述题

一、概念

1.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精心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独立自主: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95):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地统一,是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7.商品: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生态文明: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市场机制三要素: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

14.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41 15.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正确。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一是在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二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行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1—42)正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绩推向前进。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错误。同上。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P223)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错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民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大作用降低制度性我不,提商供给体系质量种提高投资有效性。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源。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领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正确。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P17)

错误。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P87)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错误。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没有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0)正确。第一,先进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P109)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革命不能输出,革命也不不能输入。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张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路线指引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尔后的进一步现代化莫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也十分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援助,认为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挫败各类封锁、鼓励中国的政策。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226)

正确。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自党成立以来,它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慘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P77)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一个严密统一的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能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P41)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P32—33)

答: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成帝国主义,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价值规律的作用。(P13)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用于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无论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都要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P54)

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三、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五、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P48)

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二、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的整体。

三、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组织。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53)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三、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三、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P14)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肿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P24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44)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24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

第一、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第二、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第四、调节过高收入。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社会收入差距。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P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实现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85)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P61)

那么,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登。第一,第一次世界大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上述区分中,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由于革命领导权不同,就导致了指导思想、革命力量、发展前途等方面的不同。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P44)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是由客观事物物本身的灵活性决定的。客观地运用它,就是唯物辩证法,而主观地运用它,就是折衷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的总和,防止抓住个别事例以偏概全,以个别现象歪曲事物的本质。

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 a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才能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诡辩论割裂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相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稳定性和绝对性可言,犯了把相对绝对化的相对主义错误。对客观辩证法而言,必须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3.资本的特殊性质。(P16)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资本的惟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殖。一且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P132)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生活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好,实现人与自然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水续发展。因此把握这一总布局就是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是要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持续提高,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更加充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更加丰富高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充满活力,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得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纲领。

第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全面协遇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把握这一总布局,就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神、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P241)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要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法我国所有回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加理和改普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六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七是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这些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出极大丰富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不仅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后一个制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随着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社会化。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扩过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机构。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地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P228)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强有力保证。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P251-254)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P1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上一篇: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下一篇:县召开基层基础工作现场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