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2024-05-02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共9篇)

篇1: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对出现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预示和决定了我国未来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数学课程标准。由于我国真正编制数学课程标准尚属首次,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制力量比较单薄,编制时间比较仓促,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缺乏充分对话,因而我国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不断地吸收实践中的经验,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数学教材发展展望。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课程数学教材在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可接受性方面较以往的教材均有显著改进,更关注数学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但数学新课程的实践表明,人们对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满意度还比较低,新课程数学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或缺陷,有待研究改进。

(三)、数学课程实施发展展望。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而学习结果的质量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尽管达成这一结果的方式千差万别。教师应以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为指导,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进步,教学应与学生已知的、能做的以及所期望的学习质量紧密联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

(四)、数学课程评价发展展望。数学课程评价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评价是否科学、有效、可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程评价理念与方法,并在数学新课程中进行了尝试探索。

(五)、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展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师认知结构变化的结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程与实施数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它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数学课程改革与推广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不断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既应该肯定成绩,在总结成绩的过程中增强课程改革信心和课程发展动力;也应该正视问题,在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危机意识和保持清醒头脑;更应该追寻答案,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找准眼前位置和辨明前进方向。我们既应该回望过去,在对以往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应当审视现在,在对当下数学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寻求突破;更应当展望未来,在对未来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预见中实现创新。

篇二:国培计划初中数学研修日志(1138字)

月8日星期一晴

从数学视角认识初中数学新课程早几天就闻听王尚志老师其名,可究竟是什么传奇性的人物,今天才得以见识。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整整一天的讲座没有坐一下,不停地在黑板上板书,足以可见,他对数学追求的热情。王教授从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的三个基点出发,告诉我们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即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重点谈了初中新课程目标中的结构中的数与代数。

他主要从两方面谈起:

一、数、字母与运算——运算对象认识——运算背景认识——运算法则——运算应用在教学中出现的我们所疑惑的问题,王教授亲自在黑板上板演,一一证明,我们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从运算的规则上提醒我们要注意运算法则、顺序、等式、不等式运算的基本性质,同时将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运算律这个问题抛给我们,接着在用字母表示数上,引入了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我们在授课中间第一次遇到配方法时,重点讲了一下,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我们只是以一句简单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大家下去自己体会吧!”也许就是这样一句普通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在配方法前面望而却步,一错再错,而此时,我们作为老师总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错啊!”王教授告诉我们配方法要不断重复地讲,每用到时就要从头再来,要容忍学生犯错!

二、符号、字母、模型王教授在算术到代数中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①什么叫算术代数?②各种方法的价值③算术与代数的相同点、不同点④不要认为算术方法就可以抛弃⑤要关注学生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过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述,他以一个具体的情景问题出发,从问题的答案中启示我们无论是算术还是方程,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学生,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数学思想的渗透,如穷举法联想到分类讨论思想等。在模型的认识与确定中对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①“学习方程”不等于“求解方程”。②通性解法③不要过分求“快”④教书不是显示自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函数中他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①分析方程和函数的最主要的差别在哪?②每一个具体的函数让学生记住五个“背景故事”。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④函数和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

听完王教授的报告,一个感觉,不向以往那样一味地追求教育理论,而是从数学的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学数学中所存在和关注的问题。他从具体的实例出发,一步步演算,直到达到问题的答案:不停地抛出问题和我们互动,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个个建议,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无后顾之忧;一个个为完成的疑问,让我们不断发挥团队的力量去解决,真正地体现数学研究对我们的帮助。总的来说,他今天讲的可以这样概括:

1、要站在高角度、多角度的视角认识数学

2、国家对教育很重视,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3、我们对数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4、数学里那些东西重要。

篇三:初中数学研修日志(1207字)

紧密接触的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同时,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交流,自己从各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在研修期间,我坚持观看视屏讲座、学习案例、积极参与在线研讨、相互交流评论、撰写研修感言、认真完成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观看了全部的在线视频,完成了作业。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与班级情况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我经常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但继续教育研修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从教学的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触动,无论是一线的优秀教师对案例的生动解析,还是专家导师对理论的生动讲解,都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次培训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它并不枯燥无味的数字算式教学,它是一门集生活、方法、情感在一起的一门很有趣的实用学科。老师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着和引领者,只有与学生心灵沟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理,使数学教学日趋生活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非常关注专家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听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听完,总会有收获。通过研修,促进了我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研修体会:

1、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同时也要有一套行之药效的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2、进一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充实提高发展的机会。教师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

3、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这次的研修我深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同事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与学习,在同一个问题上折射出不同的智慧,把知识、经验与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促进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继续教育远程研修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看到了那么多的同行为了梦想在孜孜不倦的追寻着,读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评论和一份份饱含学员心血的很有见解的文章,我将不断地进行远程研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四:国培计划初中数学研修日志(809字)

进去地去对新课程新教材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挖掘似乎却不多,而这样的学习似乎正好为我们去挖掘去思考新课程新教材中更深入的内容提供了机会。这次国培让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这次培训,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一、通过国培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通过这次国培,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三、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如何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作学习如何做到恰当的时间利用等。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学期后反思和学年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篇2: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转眼间,我校进入高中新课程已一年多的时间。一年来,我在高一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统一的顺序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进度要求,用两个学期时间完成了数学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的教学任务。现任教高二一个理科班数学,正在进行数学必修五的教学。

回顾一年多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编排有创意、学习方式有创新、能力目标有层次,学法教法要求高。可以说数学新课程给教师的施教、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及学生评价落实等方面的都带来了一系列实际困难,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创新的全新教学实验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既会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不乏失败的痛苦经历。

就我个人而言,应当说高一阶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在困惑、疑虑、学习与反思中走过的。反思已经走过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经历,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后,学科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丧失了,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在不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必修、选修内容的非系统化及分层目标设定与目前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尚不能很好接轨,对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该怎样处理才能既做好平时教学又适当兼顾到今后的高考复习;

模块化的必修教材,该如何安排内容的学习顺序才能既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在知识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分散和突破高中数学学习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编写时给出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层次反差该如何处理更为合理;

教师如何认识模块教学必修阶段应重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即教知识还是教方法、教思想,教结果还是教过程;

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模块化阶段学习评价、必修模块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和高中数学新课程学分修够后的高考选拔考试评价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教师该如何对待等。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新课程施教过程中的感受谈几点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新课程教材反思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感受,注重活动体验。

(1)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设计新颖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3)布局得当 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我校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试想教师每天都在赶课时,又怎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探究,实施新教法呢?也难怪要“穿新鞋走老路”了。我的做法是①大胆删减内容。象“三视图”,“推理与证明”——类比、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没有必要专门开课,在教学中渗透,节省教学时间;②压缩内容,突出重点,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自作主张改变课标的意图。比如增加课时量,补充知识性的东西、增加教学的难度。如:上必修一时,不人为地去训练函数的值域的求解,集合中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负担,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起到适得起反的作用。③注重讲授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达到平衡互补,不走极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衔接性差。如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初中不讲,但高中却经常会用到,高中教师需补充强化。因式分解、配方法初中降低要求,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这是高中要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三角恒等变形等常常用到。在新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移至必修5讲授,平面解析几何的“到角公式”不讲了,但在一些习题中涉及却屡见不鲜。

3、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时教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简化概念的定义,如:三角函数的定义:设单位圆与角 的终边交于点P,则r=1,P(x,y),得到:

。学生在练习: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P(3,4),求角 的三角函数值;结果出现:

错误。建议采纳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定义,即: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点P(x,y)(异于原点),r= 得到 来处理。。把利用单位圆作为求解的特殊情况

4、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新课程实施中,发现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如《数学必修2》所提到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安排了难度不低的例题2,但没有一题相应的练习题、习题,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如《数学5》的第76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0题:在等比数列中设数列前n项和,证明:

成等比数列。这一问题有漏洞,如:数列 1,-1,1,-1……就是反例。显然,当q=-1,且k为偶数时,不可能是等比数列。有些知识点衔接不好,如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由于没有学三角函数,很勉强地加了公式

;其次:教材很多都以物理为背境引入数学知识,但两个学科在时间上有时差,如由“简谐运动”引出三角函数的曲线,由物体做功引出向量的数量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反思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案例:《必修5》中学习正弦定理知识,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入正弦定理,哪个最优呢?纵观前后知识,我采用了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入;先从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入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给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c边与角A,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主动地作高而求得三角形的面积,进一步讨论得到:只要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即:

若上式各除以abc得到:

又得到:

把握教材的“度”,活用教材,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篇3: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一、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 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二者之间形成主体———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以单纯地灌输、教授为主, 学生则以被动地接受、记忆为主,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跟从, 既缺乏主动求知的兴趣, 又缺乏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被动性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失落, 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该传统模式的二元对立结构着眼, 力求把它改变成为主体———主体型的主体间性模式。消除二元对立结构, 建立一种多元对等的互动结构, 这应该是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主体—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成为对等的主体, 这等于传统模式中教师的主体性弱化了, 而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通过主体的对等互动,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 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与接受的过程。当然,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但不需要教师直接提供现成的答案。这种模式的改革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比在其他学科改革中更显著, 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精确化程度更高的学科, 它的严密、精确、程序要求使得数学带有机械性的特征, 好像只能牢记特定的规则, 从而获得唯一的正确答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指导着行动, 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 除了他们有执著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师超前的教育观念。

2.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 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 即是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的挖掘;从历史角度反思数学知识, 主要是探究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产生发展过程, 搞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获取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材料;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编排特点, 教材变迁, 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材的加工处理, 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

3.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 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 ,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教学目的, 重点与难点, 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4.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反思, 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学习基础,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 (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 ,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 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 而且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三、新课程教学反思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案

1. 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数学发展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或数学故事等,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了解数学家的治学态度, 了解他们是如何经过不断钻研发现数学原理的。比如, 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而且从中受到了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 树立提问的意识和勇气, 给学生创造机会, 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 追求真理, 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能, 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中感知数学无尽的魅力, 体验无穷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根据数学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 使用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阐述, 揭示数学美的内涵, 加深数学美的理解。二是运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 指导解题。数学美和数学思想方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对称美与对称的思想相对应, 符号思想与简洁美相对应, 整体思想与统一美相对应。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数学美的渗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首先必须以坚持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基础, 而不能凭空想象。在基础理论的扎实准备之上, 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思维发散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想象材料, 鼓励逆向思维、多向思维, 避免思维定势和思维死角,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锻炼。

3. 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 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 要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可能的话, 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 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要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劳动, 多征求学生意见,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 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心的, 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数学学科,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4. 评析交流

教研组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针对课堂上的问题, 各抒己见, 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得出最优方案为大家所用,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活动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 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 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篇4: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 教学模式改革 ; 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98-01

高中数学教育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所受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表明,数学教育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带头学科。教育不断改革的必然性也就成为数学教育不断改革的必然性的理由。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质性变革,其不断的改革成了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自然而本质的特征。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1精选在现代生活中更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充实课程,如估算、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与决策、计算机应用与数据处理,还有与经济、金融、贸易密切相关的其它数学知识等。

1.2改造原有的数学内容,用增强应用、强调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以及其它学科中提出问题以及发展数学概念的观点,对传统的内容进行根本性的处理。

1.3开发实践环节,以来自实际、专业的课题和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设计分工实施,获取所需信息,将单项结果汇集综合。

2.加强课程基本的数学知识

2.1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更为简明的数学知识结构。理清数与数系、代数与运算、几何与空间观念、综合几何、三角、函数与图像、向量、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初步、微积分基础,或者再加离散数学(对高中学生主要指有限图、矩阵、数列与递推) 等。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化核心的部分,突出通性通法,减弱需要强记的法则、公式、事实、复杂的笔算方法以及过量的特殊性质与运算技巧。

2.2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与数学自身的发展,应当重新审视知识的基础,不断确立新的基础观。完全封闭的欧几里德几何体系、精细描述的圆锥曲线、单列课程的立体几何,这些是现行数学课程的重要基础,但可考虑作大幅度调整。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着计算方法、程序设计等内容进入新的基础知识行列,应当使之尽快取代繁琐复杂的笔算,取代用数表和插值法进行的开方、对数、三角函数运算,甚至方程的代数解法。

3.探索数学教学模式

教师主动性的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1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活动经验主要由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构成,其核心成分是应用意识。应用意识包括“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检索与抽取数学信息、选择和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征、抽象化与形式化、选择数学模型、预测结论、对有关结论进行证明、调整与完善数学模型、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与说明、巩固与应用所得知识等经验,这些经验正是高中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所必须的。

3.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各有优势。选择多媒体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考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支持,融合传统教学的优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媒体演示相结合。

“多媒体”只能部分代替教师板书。恰当的板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达静态的文字信息,更是一种表达思维活动的有力手段。“多媒体”限制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师生间各种形式的交流是教师收集信息、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3.3 使学生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挖掘数学思想方法上,将繁琐的计算与技巧性强的题目让学生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我们在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数学软件的使用均安排了10個学时,期末上机操作成绩20分。每章讲授完以后,便安排2学时的上机操作,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维度理解,给学生全新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4.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4.1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

开设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建模培训,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数学实验中,师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经过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某些尽可能的假设,使问题得到简化,并进行抽象概括,运用数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再研究数学模型的解法,利用数学软件求得结果,最后回到实际中去应用、解释和检验。建模素材选自现实生活中的、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源于专业的一些例子。

4.2建立数学网站,构建开放与自主的学习模式

建立个性化的课程网站,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开辟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网站设置教学功能区、教学资源区、学习功能区。

数学网站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构建了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模式。

认真把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着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等问题,展开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君灵.浅谈高数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等数学研究,2006(4).

篇5: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田镇义和完小 赵学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好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注重 “四个创新”,突出“四个结合”,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情境,坚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国共产党同配合完成任务的学习,都是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促长自主学习,也不能无限地使用合作学习,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科学地进行整合。学生能自主探究的就不一定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讨论。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研究结果多样、独立思考困难、解决策略不同、需要分工操作等确需合作讨论的问题时,才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以至争论。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提倡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的精神,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的同时,注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达,构筑学生展示独特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思维活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不但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辨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新教学思路,坚持知识灌输与方法应用相结合。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在数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它作为生活知识普遍性的一面,也要体现它作为思想方法特殊性的一面;既要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又必须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应该辨证地处理好数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头脑。

创新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用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是现行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新课程教学,虽然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但这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和分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把考试和分数当“靶子”攻击,不能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把正确评价与分数评价对立起来,要正确处理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有机结合使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及时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好予以表扬对差生也要充分进行鼓励。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表扬,不批评,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

篇6: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篇7: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一、合作流于形式

记得去年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上一堂参赛课时。课堂上,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安排小学讨论。前排的同学立即回头,整个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学生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全都是“收音机”,没有任何补充的表示和迹象;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紧紧抓住此时,把它作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几分钟后,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做”、“我的意见是┅┅”,让人觉得似乎是教师既定的程序,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我个人认为: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的背后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而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二、手段成为束缚

曾经观摩了一堂公开课。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整个教室学生鸦雀无声。教师眼中满是求救和无奈的眼光,专职计算机教师马上跑过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让人觉得: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

我个人认为: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抽象的东西栩2

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是一大好事。但目前很多教师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唯一、时尚的手段。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计算机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走有什么区别呢?教师只是指导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计算机,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教学开放过度

去年10月我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任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又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才学的知识。笔者当时就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真的就这么强了吗?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开放是这样开放的吗?

重温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

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时还需讲授。

四、评价滥用失真

有这样一堂观摩课。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立即表扬他说:“讲得真好!大家表扬他1其余同学马上就“啪!啪!啪1地鼓起掌来。后来起来回答了老师问题的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堂课上,表扬不断,掌握此起彼伏。静思其做法:这样的评价久而久之参激励学生学习吗?

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你真棒!你真棒1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1表扬的掌声,回答得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意外的得到了教师翘起了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8: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 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正是为了贯彻这种基本理念才产生了导学案, 导学案最根本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导学案不能简单地视为教师的教案, 更不能视为课堂练习。要真正认识导学案的作用, 还要从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起, 这才是新课改需要教师改变的地方。

以往的教学, 所谓的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但实际上往往是教师自己在讲, 尤其是数学, 因为内容抽象, 教师讲的就会居多。暑假在石河子大学参加了新课程培训, 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师大附中的陶维林老师的讲座, 因为他举了个非常真实的例子。他说, 我们很多数学老师还不如体育老师。当时在座的很多老师都露出异样的眼光, 这怎么有可比性, 根本不是一个学科。但是他接着说, 一样都是教给学生知识。比如这节课要学5000米跑, 体育老师一定会告诉学生基本的动作要领, 弯道的动作要领等, 然后会让学生去跑, 而自己不跑。而我们有的老师数学课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学习函数的单调性, 单调性的定义讲完, 接着就会举例讲单调性的应用等, 其中还夹杂各种高明的技巧, 以体现教师功底的深厚。很快, 一节课下课了, 学生听了一节课。让他做题, 还是不会。原因很简单, 这节课对比那节体育课就相当于“同学们, 这节课学习5000米跑, 5000米跑的基本要领是这样的……接下来同学们请看我示范跑……”结果老师跑了5000米, 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当时陶老师讲完这个例子, 满堂哄笑。但仔细回味, 好像自己的教学就像是自己在“跑”给学生看。

使用导学案教学则不同。我对导学案的认识, 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 确定好一节课的目标, 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到达目标的“路标”, 指引学生“在哪拐弯”, “在哪直行”的标志。导学案是让学生“跑”, 教师从旁指点, 不再是教师“跑”, 学生看。

二、课改以来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 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 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 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 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 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 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 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 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 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 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 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课时不足问题

教师普遍认为, 教材越编越厚, 习题越配越难, 内容越上越多, 感到教学如同追赶, 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 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 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 甚至不预习, 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大搞题海战术, 就教材教教材, 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 忙于处理习题, 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探索数学结论, 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 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 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 探究函数的性质, 就成为虚设。

5.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 习惯于被动接受, 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 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 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 但学生往往不会找, 归纳不出来, 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 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 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6.阅读材料与实习作业难以完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数学文化和数学史有关, 老师课堂上几乎不讲, 这与新课程精神是不符的, 而实习作业更是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完成。

三、思考

1.课标的定位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 课标是最低标准, 考纲是最高标准。

2.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素材, 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

3.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 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辅。

4.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 其他两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 因此练习要做, 测验考试要搞。

6.教学常规的定位

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7.校本教研的立足点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8.课改后的课堂

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堂上, 我们追求两点: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的头不再是抬着的;学生回答问题时, 说的不仅仅是结果, 而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 有些人很看不起, 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 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

篇9: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亮点;困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时间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组织讨论和交流,学生自己解决,而我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

一、实施新课程带来的亮点

新课程实施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面就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汇报。

1、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我和许多教师一样一直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有一种深深的认识:课堂教学本身应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交流与对话才是主动的、高效的、发自内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教师正在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在教学中也上这样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中获取知识,真正地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课程观念的逐步转变。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现在我们意识到,教材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却同时给以了我们老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我们固然要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不是不可改变的圣经。没有一个完全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平台挖掘各种有利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得到三维一体的综合发展。

3、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确实这样的观念正在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就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他让两个学生进行跳绳活动,让其他学生统计跳绳的个数,根据数据学生提出了“一共跳了多少下?”“某某比某某多跳多少下?”“某某比某某少跳多少下?”等数学问题。

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反思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相对难以解决的问题。

1、教师基本素质的不平衡。参与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等在理解和行动上表现得很不平衡,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长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有的只满足于课堂的热热闹闹,忽视了最基本的双基教学。这主要是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缺少相关的课程改革资料或平时不注意学习而造成的。我认为这对新课程改革健康、全面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合作学习难以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盲目讨论多,个人思考少;互动多,互助少;自私多,分享少;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讨论讨论,动动手,再让一个学生起来汇报,其他补充,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与效果。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深入、更有成效,值得我们交流探讨。

3、崇尚激励性评价,致使一些评价失真。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一些老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嘿,嘿,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老师都厉害!”等表扬声。如果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违背了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马上加以纠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如何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有待于我们思考。

三、几点建议

在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工作者一起面向挑战,加强学习,勤于思考,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实践。下面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1、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我国的传统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有许多很好的方法,如注重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和生长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系统完整等,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身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及教法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要明确认识的重要观点。

2、注意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

3、对学生的评价提倡“真、善、美”。表扬和批评都是对学生行为强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老师不能吝啬表扬,但表扬要有理,褒奖要有度;不能随便批评,但要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真、善、美”。真,评价必须准确而又符合实际;善,评价要表现出善意及对学生的爱护与尊重。美,评价在真、善的基础上讲求语言的艺术性。总之,教师对学生的中肯、科学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自信,给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纪律作风整顿检讨书下一篇:峰谷分时电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