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2024-04-11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共6篇)

篇1: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但古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古代,诗和歌如同血与肉的关系,二位一体,几乎无法分割。现代歌曲与古诗词及音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有着可行性,在古诗词教学上,用音乐可以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用音乐布置背景,能够提高朗读效果。当然音乐只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但古诗词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说古诗词教学难,是因为古诗词毕竟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者已经扩大、缩小了,兼以许多语法现象也已经消失。所以在遇到古诗词教学时就会感觉难以下手。这常常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感觉特别头疼的问题。于是,许多教师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没有任何兴趣。”我们教师最普遍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把古诗词教学当作古汉语教学。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无法领会古诗词的韵味,也没有让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发展。音乐是带给人们的是一场场听觉盛宴,而了解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枯燥乏味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变成跨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学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见面会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一)古代诗词与音乐的联系

在古代,诗和歌如同血与肉的关系,二位一体,几乎无法分割。而歌,我们知道,它就是音乐。所以说,音乐与诗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句话,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把诗当歌来唱来吟诵的。中国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渊源,音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诗词等文体文学的发展。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家所熟知的汉代乐府诗、唐代律诗都曾经在历史上进行了配乐歌唱,这说明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促进,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这甚至是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根本所在。

中国的唐代,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诗歌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素有“大唐诗国”之誉。其实,还应该为它加上一个头衔:“大唐乐国”。以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十部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峰。宫廷尚乐,也带动了全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有趣现象是唐代的诗和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其一大特色。在今天,以音乐为主题的诗作,甚为罕见。但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音乐艺术,可谓唐诗的永恒主题。几乎所有的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岑参、刘禹锡、元稹、李贺、杜牧、李商隐莫不以乐入诗。

唐代取名士佳句入歌曲乃常俗。诗词的盛行,促进了歌曲的发展,而这些优美的诗章加上音乐的翅膀,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李白《关山月》、杜甫《清明》、刘禹锡《竹枝歌》、王涣之《凉州词》、王维《阳关曲》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歌曲。在上述诸多作品中,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是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王维,唐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作最善长于描写山水田园景色,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精通音乐,尤其擅弹琵琶,曾以一曲《郁轮袍》博得皇亲贵族的赞赏。《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为送好友出使边疆而作。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所以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流行一时的歌曲。因该曲歌词中有阳关、渭城等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对此,唐诗中有多首提及,如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听《渭城》”(《南园试小乐》),李商隐“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玻璃”(《饮席戏赠同舍》),“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赠歌妓》)。

《阳关三叠》在唐代不但作为歌曲流行,而且被选入《伊州》大曲中使用,但这首唐代艺术珍品不知为何至宋时失传。《阳关三叠》在唐时有三叠的唱法,即把歌曲反复叠唱三遍,这也是此歌曲称为三叠的由来。遗憾的是宋人已不知三叠的唱法,苏轼曾在《东坡志林》里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可见《阳关三叠》自宋在唱法上已有争论,苏轼在本书中提到了数种。宋至今,该曲的唱法更是多样,现存有不同传谱三十余种。

《阳关三叠》的曲谱最早见于明初的《浙音释字琴谱》,但唐曲至宋已失传,该谱与唐乐谱是否有关,已无从考证。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后加入的歌词是在原诗意义上的发展延续,形式由长短句组成。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泛读唐诗,发现一个很有趣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嗜琵琶如命,一生写了专门歌咏琵琶的诗不下十首——这在白诗中甚至整个唐诗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他对笛子艺术,几乎只字不提,更没有写过一首专门咏笛的诗。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李白,恰恰与白居易相反,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一生八首专门写音乐艺术的诗中,竟有五首是专门写笛子艺术的——这在李诗中乃至整个唐诗中也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李白对琵琶艺术,却形同路人,似不相识,也从未写过一首咏琵琶的诗,李白何以对笛子艺术情有独钟呢?这引起后人无尽猜想。

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他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回答。也难怪爱因斯坦有如此的回答,因为就表现人们情感的复杂与充分说,音乐是无与伦比的。正因此,叔本华认为在艺术等级体系中,音乐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是艺术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另一位大哲学家尼采说得更绝:“与音乐相比,一切借用词的传达都是无耻的方式,言词化神奇为陈腐。”

在唐诗中,几乎所有表现音乐的诗篇均可抽象为一种观念,如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房给事》所表现的就是渴望知音,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同样是这个题旨,至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明显的抒发了同病相怜情怀。相比之下,直接从音乐中感受到观念的有刘商《夜闻邻管》一诗:

何事霜天月满空,鹂雏百啭向春风。

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

这显然就是一首思春诗,它是抒发男女爱情的。和西方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之不同,中国诗歌中的爱情是现实的、灵肉不分的。在中国的爱情诗里,尤其是那些思春诗,情人们最渴望的是相互厮守,因此常常表现为相思的苦恼与相见的喜悦。思春诗之所以成为唐诗中爱情诗的主旋律正是上述观念强化之必然。在表现人们情感方面说,音乐几乎无所不能。在唐诗中,杜甫的《夜闻筚篥》便写出诗人从乐曲中感受到的恐惧:

夜闻筚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焱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又是并蒂莲、姐妹花,它们相生相依,装饰着人类的梦想,愉悦着我们的心灵。诗歌是一种人类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诗经三百篇开始算起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而诗歌和音乐自来就是密切结合的。诗歌和音乐就象一个母亲怀中长大的两个孩子。虽然这两个孩子已经各自长大成人了,但他们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同一个母亲的血液。《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把歌、声、律凝聚贯通,提炼出最精粹语言就是诗。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格律诗语言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有的学者称中国诗歌文学是音乐文学,这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二)现代歌曲与古诗词及音乐的关联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意境,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当前流行歌曲有很多歌词就是化用,甚至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但这些作品少有成功之作。其中较好的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当王菲以空灵冷清的嗓音吟唱出苏东坡词作《水调歌头》,我们听到了感动。还有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歌词来自李白的《静夜思》。此外李叔同的作品《送别》配乐演唱体现了传统与流行的良好结合。还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的歌曲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这类影视剧往往与这些古典诗词作品是有关系的,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电视连续剧岳飞的主题曲《满江红》《屈原》的插曲《橘颂》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主题曲《刺勒歌》。这些作品的借用,固然丰富了影片的主题,但作为歌曲本身,它们是不成功的,这与这些作品的意境与普通观众的接受心理相差太大也许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功的流行歌曲往往借用古典诗词的好的语句,甚至是一些意境。而不是完全的借用。如早年流行的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其中两句来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乱我心者,昨日之事不可留;弃我去者,今日之事多烦忧。”被幻化成“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语言更加通俗直白,却保留了那种古朴的意境。还有现今流行的歌曲《寂寞沙洲冷》的意境与题目便都来自苏轼的词作《卜算子.孤鸿》。

流行歌曲的创作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升其主题的广泛性。现在许多流行词作者更是希望借助古典诗词的故事或素材加以现代化的演绎。较具代表性的是台湾作家琼瑶的词作。如《当》“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分明是来自“上邪,我欲与君相思,山无棱、天地合„„”。再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她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派女子形象十分吻合,一派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

当然,相对于有意的借用古典诗词占主流的还是无意的借用,甚至没有借用。但在那些歌曲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气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无形影响。

二、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对人是有影响的,它通过音调能影响到人的情绪。不同的音乐类型也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国外有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都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乐曲子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的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有人对一些音乐爱好者作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而热衷于现代派音乐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

可见音乐的确能够影响到人。但是不是音乐对人的影响程度都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人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都引起听者情绪的变化。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但是,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愤怒,畏惧,嫉妒等。音乐在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个规律。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大都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例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因为,音乐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任何工作都不像音乐那样具有开拓性、创新性,音乐本身对人有着特别强的陶冶作用,它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前进。应该说懂得音乐才能更好地懂得人生。所以,人生这个乐章需要音乐谱写出更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譬如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教师在指导诗歌鉴赏时,只有将诗人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加以改造或强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体验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该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整首诗押的是“ao” 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三、音乐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古诗的主题、内容分析多了,不仅学生云里雾里弄不明白,诗歌本身的意境也被弄得支离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学生浅尝辄止,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让音乐注入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奇妙的意境中,品味古诗词的典雅之美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之美与古诗词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西方文学史上,“琴歌”是吟唱的,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我国的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是吟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即词的曲调名称,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依调填词”是它创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诗歌和音乐实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诗歌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

用音乐可以重塑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诗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离开背景解读、感悟诗歌不免雾里看花,难解其味。诗人的创作过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由文字到情感,实现诗歌背景的重塑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跨越的捷径。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准确定位诗歌的背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很难改变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作品的错误习惯,也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一段合适的音乐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或郁郁寡欢、或春风得意,音乐可以其独特的魅力穿透时空,并润入心田。

用音乐可以体验诗歌的音韵美,除了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之外,还有那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只不过印在课本上的诗歌没有节拍、旋律,因此对普通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很难体会到这种美。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诗歌音韵的强弱、长短、畅涩的韵律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可直接感受的音乐韵律带动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通过音乐产生的韵律共鸣引导学生建立诗歌的“曲谱”,在音乐旋律的反复呈现中,自然而然体验到诗歌由语言构成的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从而得到一种具体的美感的愉悦,不仅能让学生恢复诵读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借此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世界。

(二)音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1.用音乐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才能跨过时空、产生共鸣。当铃声响起,教室里荡漾着或喜或悲、或急或缓的旋律,慢慢地酝酿、积蓄、引导学生的情绪,利用音乐铺垫,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神伤,让他们逐步靠近诗人的情感世界,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

2.用音乐布置背景,提高朗读效果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用音乐激发情感,开启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

(三)用音乐辅助诗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可以融进诗歌教学,为课堂带来惊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选择的音乐要与诗歌内容、情感、意境契合。音乐的种类繁多、情感不一,在选择音乐时要特别慎重地考虑到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说诗歌是一个人的话,音乐就是衣服,要从款式、颜色、花饰等方面考虑寻找到合适的衣服,来衬托出主人的内在气质。选择的音乐要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契合。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要注意控制音乐的使用长度,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播放的时间太短,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在选择好音乐之后,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以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作为朗诵背景的音乐,有时要根据诗歌内容、节奏对乐曲进行剪辑、拼接。

结语:音乐是一种声音,激发起心灵最底层的灵动;诗歌是一种文字,感染了现实与梦的际遇。音乐与诗歌,声音与文字,承载着最古老与最现代的意义。这种结合音乐进行语文教学的方式还可以在其它的体裁中应用。语文学习就是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自我体验的兴趣为主,创设语文学习新环境。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诗歌的学习本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乐在诗歌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并非所有诗歌教学都需要使用音乐,并不是所有诗歌内容都适宜编配入音乐,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追求音乐的运用,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诗歌,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最需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赵飞《中国古代歌诗与当代歌词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3] 乔羽《歌词创作美学·序言》: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张中来《浅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表达》:滩坊教育学院学报,1993.[5] 亓迪《中国风歌词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探析》:重庆师范大学,2010.[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李平收 左小玉选编《经典影视歌曲》:南海出版社,2008.[8] 庆振轩《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9] 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 庆振轩《中华诗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2月.

篇2: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而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今天,教师需要更新授课方式,学生需要身临其境、全方位地学习音乐。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巧的学习,而是表现在启迪、唤醒和激励等教育效应上。我认为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一、激活音乐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学生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他们早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渐渐会感到音乐课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于趣味性。例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教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并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图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二、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更好地实现音乐课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怎么才能使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出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呢?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往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无论多么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革命斗争场面,由于缺乏应有的表现手段,都会显得空泛和苍白,以至于学生对音乐课没有相应的热情。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声、形、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设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就能使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们能够喜闻乐见;并且在学生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 草原小姐妹》 这首作品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姐妹为什么在暴风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保护小羊羔,可精心制作一幅幅画面,如草原牧歌、与暴风雨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心、鲜艳的花朵遍地开,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旋律连同画面的场景,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向小姐妹学习的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体验被推向高潮。教师只有把音乐形象中崇高的思想揭示出来,音乐对学生才有意义。

篇3:浅谈如何善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辅助教学

1. 前言

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交换和传递信息,将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在教育领域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所进行的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以前教室中"黑板白字"单一的叙述加讲解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存在着不同的误解。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因此,我们在看到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时,也应当看到它所存在的弊端,及时总结,不断反省和调整,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下面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应用中的利弊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多样化、智能化、丰富化等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教育由"应试教育、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转变的今天,开展多媒体教学,加速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2.1 教学内容多彩,方式多样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一些比较单一的媒体,而学生靠眼看、耳听、手写等方式被动的接受。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的开展。应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效果好,它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成一个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一节,以往的教学都是只介绍各部件的功能,编程结构等。而对于各个部件本身的外观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很直观形象地把各个组成部件都给演示出来。学生看后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率高

传统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优秀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案,由于传播和保存不便,教师之间不能广泛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料载体,能够长久保存并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广泛传播。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其制作的课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扩展了教学时空的范围,使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它,学生可以自学或者和教师进行交流,大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信息的利用率。多媒体课件能进行更新,随时根据需要增补相关的学术前沿内容,增删修改内容便捷,吐故纳新,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便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最新发展动向,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3 教学过程效率高,无尘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控制板书速度和语音速度来调整课堂的节奏,当一堂课的信息量、板书过多时,刚讲过的知识点,不得不从黑板上擦去。当后续内容与前边内容相关时,不能重新快速展示出来,学生难免遗忘。对于一些没有课后复习习惯和不善于在教材文字中寻找知识点的学生来说,无疑存在"过眼烟云"的现象。相反地,在多媒体教学中,所有的教学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并且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也反映对于课件当中的图文记忆比单纯的文本记忆深刻得多。教师可以方便地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瞬间展示在屏幕上,省去在黑板上书写、画图的过程,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也可以利用节约的时间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粉笔是传统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它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健康,危害现代教具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脑等设备。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粉笔教学,能够创造清洁卫生的教学环境,减少粉尘污染,既保护了教室的环境,又保护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

3.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一般事物发展一样,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正处于摸索阶段,在诸多地方有待完善和提高。

3.1 师生盲目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最好的效果。当滥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看作是无所不能的,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其实,教师的讲授才是主导,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起到助学助教的作用,它本身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更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时尚。

3.2 师生缺少交流互动。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

3.3 课件质量受教师开发水平制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件繁琐、耗时耗力的工作,对演示内容取舍、投放顺序、节奏安排等方面缺少专业的理论指导和训练。部分教师课件设计不合理,重点、难点不突出,选题不够充分,有时把可以简单处理的问题复杂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如何使课件美观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上,忽视了教学目的,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落点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多媒体上,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又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

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只能辅助传统教学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二者应是互相对应、互相支撑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4.1 加强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互动。

多媒体应该是辅助工具,通过使用无线话筒和遥控鼠标等设备,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表现,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2 加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培训。

师资培训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为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多媒体教学管理部门就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使相关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3 建立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一节课的质量孰高孰低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作为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

5.结论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了教学改革。而影响多媒体教学全面、成功开展的因素有很多,应针对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使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多媒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一种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我们只有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建设和研究,才能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多媒体教学早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子江.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袁继锋.略论多媒体教学的效率与效果[J].教学与管理, 2009.2

篇4: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一、调整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感受合唱乐趣

数理化是外延真理,具有鲜明的客观性,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属于内容真理,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因此,艺术范畴的音乐,其教学目标应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气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合唱乐趣以及艺术魅力的体会是初中音乐开展合唱课的意义所在,而不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侧重点。因此,教师须明确专业合唱课与合唱教学的差异所在,调整教学认知。为保证教学成效,教师要谨记二者差异,不可本末倒置。教学应注重将学生带动起来,而不是将歌曲教唱、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将学生带动起来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合唱教学,如,可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或是观摩、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将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添加至教学设计中,降低教学的严肃感,为学生体会音乐魅力创造良好环境。

以《雪绒花》合唱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将柯尔文手势应用其中,以直观的手势引导学生,对演唱时旋律的连与断,情感的欢快与抒情、力度的弱与强、音高位置等产生影响。

唱名手势的特点,即以直观动作方式有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带动学生跟随教师活泼生动的肢体语言,丰富直观的面部表情走进合唱音乐氛围中。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合唱歌曲的调性进行调整,尽管以原调演唱歌曲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正在生长发育的初中生较为特殊,在变声期影响下,一些学生是难以唱出歌曲原调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及时调整演唱歌曲的调,确保学生均能参与至歌曲的合唱中,收获合唱的乐趣,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合唱,乐于参与。

二、 分析教材内容,开展梯度进阶合唱教学

对现阶段所用的教材进行整合分析,人文线索在编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学生学习合唱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过程,以其实际能力发展为依据选择歌曲较为合理,但实际编排时却是围绕歌曲展开教学,由歌曲决定了合唱教学难度与编配,对于学生的稳步提高不利。现行教材编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数量分布不合理,合唱歌曲在不同单元中数量差异明显,对教学进度造成一定影响;其二,难度难以把握,合唱歌曲在各册中无明显的难易分布。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以学生合唱能力为依据整合教材,对其布局与排序进行重新整理,使合唱曲目难易编排呈梯度,数量分布合理,确保教学的循序渐进。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应有明显梯度,七年级教学应采取两个乐句长度,主要学习具有较强旋律性低声部,较大音程距离的合唱,以补充式、轮唱式为主;八年级教学可向四个乐句长度扩展,合唱主要是三度叠唱;九年级教学可适当提升难度,曲目选择上较为多样,在巩固过往所学知识上进行提升。或者,选择某一合唱曲目,如《我和你》,教师可对这首歌进行改编,以难易程度不同将其分成多个版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相应的版本。总而言之,合理的合唱教学须采用梯度进阶方法,不断引导学生以自身能力为出发点向更高一阶的难度攀登,以不断升级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掌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情感审美体验

合唱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因此,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曲目,在合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歌曲选择上首先要确保其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感,能够给予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能够通过形象思维来体会其中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歌曲有以下特点,即贴近生活、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教师可依据学生这一特点展开合唱歌曲教学,培养其合唱能力。

以《保卫黄河》为例,教学前,教师可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询问学生有没有到钱塘江观潮的经历,有没有见过那种波涛汹涌的场景。我们在听很多音乐作品时往往能感受到自己仿佛身处在音乐意境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音乐的美妙之处,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歌曲也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听和唱的时候仿佛此起彼伏的浪潮就在眼前一般。接着,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优秀学生合唱作品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奇特之美,再将相关的知识向学生说明,如轮唱知识、演唱力度以及顺序等,在学习后进行初步尝试,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坚实力量,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相应的背景,深化主题。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学习一些时间较久的歌曲时并无明显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当下的流行歌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挑选一些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增添合唱教学的时代感,使教学与时俱进,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围绕学生所喜欢歌手的音乐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方式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帮助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唱技能的提升可以是非常快乐、值得享受的过程,而并不应该只是一项任务。以二声部训练学习为例,教师应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能够正确把握音准为前提,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启发,在其能力基础上进行二声部合作,学习发音的基本方法,并将合唱相关规则传授给学生。以《北京欢迎你》为例,这首歌演唱者较多,其中不乏学生喜爱的歌手,教师可将其作为合唱教学材料,依据学生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如可应用欣赏与对比教学,说明影响音乐形象的具体要素及其具体作用,如速度与力度等。总而言之,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应掌握学生特点,并多样化选择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静与动,掌握不同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四、 进行科学训练,提升学生合唱综合素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合唱教学的科学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维果茨基认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行程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科学的合唱训练表现在训练声部由少到多,节奏变化由简到繁,作品结构由短小简单到长而复杂,和声及调式调性由少变化到多变化等。

合唱能力训练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如气息控制、音准与节奏把握等基础技能。气息控制训练可采取闻花香、吹乒乓球等较为有趣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再如声部均衡训练,合唱时,若学生不具备群体意识就很难将歌曲中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来。作为合作艺术,统一与和谐是合唱的关键,而声部的均衡则对合唱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须注意声部均衡训练。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听”,听声部间的均衡,听不同的声部是否被压倒了。在节奏训练方面可采用跺脚、拍手等方式,多样化训练防止盲记盲听,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五、利用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内涵

合唱教学时,教师单方面的解说较为单调,若对相关辅助手段加以利用则可丰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其内涵进行深入了解。以《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声像材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均可,利用辅助手段将音乐知识立体化。将这首歌中的“爱”凸显出来,将作者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体会其中内涵。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让世界充满爱》的创造有其意义,而多媒体资料则可立体展现其意义。实际上,虽然不少合唱歌曲创作时间较为久远,但却非常典型,有其深刻意义。为提升教学成效,应从音乐风格,演唱的情绪、形式以及速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其中情感并表达出来。

此外,若教学条件较好,各类乐器较为齐全,教师也可利用电子琴、钢琴等乐器展开听辨与模唱教学,训练学生音高、音准。通过鲜明的力度变化、情绪对比可帮助学生明确歌曲表达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与音色。

篇5: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篇6:利用音乐辅助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究

【摘要】

研究目的:利用音乐辅助美术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研究手段: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研究结果: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美术、音乐互融的教学情境

1、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2、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3、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互进。

【关键词】: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正 文】

一、研究目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话:“绘画和音乐有密切的亲族关系。”美术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从事一种艺术专业的人,都应该注意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把艺术探索的步履渗透到事物的本质深处去,在艺术的海洋里触类旁通、相得益彰、取精用宏。

目前,中学正式的艺术课程只有音乐和美术,且二者的课时也很少,各中学基本上每周各一节,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课程课时或增设艺术课程都不现实。另外,我国艺术教育落后于其他国家,最主要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不如人家,因此,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两者均使得艺术之间所固有的相互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以此证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将现有的音乐、美术课程加以高度融合而使课堂教学产生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从国内国外的艺术教学研究来看,研究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各艺术之间的综合,对专指中学音乐与美术的互融教学研究虽尚有涉足,但在实践方面却很缺乏,所以在课改的影响下,综合艺术教育将势在必行。因此,我从系统理论出发,立足于初中艺术教学,对初中音乐、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互融研究,并设计一些操作案例,直接作用于教学的课堂实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初中美术、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并以课堂为实验室,定位于研究那些有助于音乐与美术互融教学的因素,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策略,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即利用音乐为美术教学服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各种形式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凝固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流通、相互影响的。音乐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却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为了通过视听结合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

俄国著名的绘画大师列宾是非常热爱音乐艺术的,而且深切地体验到绘画与音乐这两种艺术之间有着微秒的血缘关系。他常把音乐中得到的启发和灵感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他经常象欣赏音乐似的欣赏视野中的色彩、调子和形态。特别他欣赏风景的时候,好比作曲家的全部乐章形形色色的具体形象。列宾的绘画成就大部分是从音乐中去启发的,他说:“只要我听到一首新的乐曲那他就会在我全身产生无法抗拒的印象,也就等于给我提供了最好的题材,最佳的作品。”有一次他创作一幅《睚鲁的女儿》一画时,请求他弟弟为他整整演奏了几个小时的笛子。他感觉到这旋律正与这幅油画的构图和色调完全谐合的。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颜料,只是表现我们的思想手段,我们的色彩并不是美丽的斑点,它应当给我们表现出画的情感,画的精神,它应当象音乐的和音似的去感动观众,我们何不在音乐的影响造就的感觉中来体现绘画并运用到绘画中去呢!”列宾在绘画上有了音乐感觉后,评论绘画作品时,都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美术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他说:“伦勃朗的画始终带有空气透明的影子,象是美妙的管弦乐,它和和谐的声音在画的背景上颤动着。”列宾生动的阐述使我们不免想到我国画家傅抱石的山水画,尤其那线条的弯曲,总感到如一群矫健柔美的芭蕾舞演员在灿烂的阳光下舞蹈一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目耀心眩,感人肺腑,这与贝多芬的乐曲旋律又何其的相似,是那样的和谐多变、和声韵律。

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所带来的美感。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

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画、唱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一个人能从好的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好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我们看到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一些大家山水画中依稀可闻的瀑布汩汩之声,树林沙沙之响,溪泉流畅曲水。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到“马啼声碎、喇叭声咽”的声音,又如画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仿佛那老红军悠扬的笛声使小红军所感到陶醉的神情。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可比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作为艺术教育者,首先就要树立起这样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美术、音乐互融的教学情境

美术与音乐互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在美术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课堂上,不同的课业内容,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听,在听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的享受中进行创作,既愉悦了心灵,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让学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在美术课堂上使用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知不觉中完成角色互融。根据心理学分析,人要活动首先取决于他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能使人产生艺术美感。所以教师在课题的导入部分或学生的作画过程中播放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 可调节学生绘画情绪,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例如:在教国画山水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意境,做到“意有笔先、胸有成竹”,从而形成学生用笔如行云流水、宜行宜止、挥洒自如的中国画笔墨所独具的风格;再如教学生画手绘线条图像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首先感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使这种氛围通过绘画表现在画面之上。又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这一课时,我运用了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段抒情的、朦胧的《晨曲》,一段热情的、欢快的《邀午》,请学生听此两段音乐来辨别两幅色彩冷暖完全不同的绘画作品。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后,同学们很快的就把两幅画与两段音乐对应起来,并能自己把感受与理由陈述出来,同学们精彩的理由正是体现了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色彩冷暖的感觉,体验到了冷暖的特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领悟力。

3、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互进。通过音乐还能营造出无拘无束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发现和想象,去塑造他们心中活灵活现的形象。这种诱发学生积极探索,思维的方法正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春天的畅想》这一课中,让学生先听音乐《春天在那里》来寻找春天,接着闭上眼睛听音乐《春天》然后在创作。同学们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每个学生对春天都有自己的见解,就连平时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的一位学生也拿起了画笔,“这黄色就像春天的阳光,暖暖的,又不太热,这紫色让我感觉想作梦”。通过音乐的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得到了大步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都有所提高,有些同学一个人创作了好几幅作品,并且结果全年级的作品没有一幅是相同的,大家在构图上、在想法上百花齐放。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自然进步,得到了升华。

四、结论与建议:

实施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今年举办的校园艺术节中,很多班级的学生手绘了文化衫作为班服,为校园增添了又一抹亮彩。

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此外,通过互融教学法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通过公开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校内进行了展示交流,并推广,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虽然音乐与美术互融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文化底蕴和知识面相对较差,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参差不齐,同时教师的素养也有待于提高,毕竟提高艺术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些都给互融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加深认识,我们的任重而道远。【主要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

2、《艺术教育论》

3、《心理学大字典》

4、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

上一篇:自我监控职业规划下一篇:财科所近几年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