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2024-05-14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精选10篇)

篇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学生的点滴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师教育最终为学生成长铺垫基础。教师教育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滴活动,每一次与学生的交往中,都要逐步培育教师的敏感度,洞察事物的敏感性。教师如果把最低能量的知识用最通俗的、最明了的、最简洁的和比较有序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最低水准,同是又能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愿望,这样的教学,才能让他们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得到了拓展。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成长过程是教师是学校。通过课程学科的学习,构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点滴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如果学生想不断的快乐学习,热爱学习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不断的强化,拓展。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以求得学习上的满足。学生从教师那里里获得了依恋感和自信心的满足。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成长,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已经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学与致用,勇于创新,不断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切记空谈理论。期望各位同仁为了孩子的成长,要像驾船出海的水手瞄准目标,勇往直前,以全速驶向成功的彼岸。相信:学生的成长在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让我们一路航行为了祖国的花朵,奋力拼搏吧!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篇2: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本周日早上,我观看了“河南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的视频。看到这么多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确实有很多方面都很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伟大标杆和榜样。他们真正做到了——“只要有强大的动力和热忱,即使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教师这个工作是平凡的,但是它所蕴涵的价值是无限的,所以,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新班主任与这些优秀教师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这些优秀的教师的`深刻感悟:

一、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所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充满了个性。所以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的、个性的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期望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是完整的人,每位学生的发展与成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学生看,而不能成人化教学,要因材施教,切勿拔苗助长。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位学生都存在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二、具有强大的动力、热忱和责任心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它所蕴涵的价值是不平凡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力和热忱,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信念。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良心。只要具有爱心、责任心,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动力?是啊,老师也是凡人,不是圣人,也会为生活所迫,也会喜怒哀乐。但是,只要一名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识,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理念,那这样具有责任心的老师,才会使学生爱戴,家长放心。

三、教书+育人=双赢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所谓教书,顾名思义,教会课本。可仅仅是课本知识吗?古人说的好:“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所以教师现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使学生掌握经验,发展能力。

育人,顾名思义,培育人。可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对学生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篇3: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要关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也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 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哲学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幸福观, 体验幸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幸福, 获得心智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于幸福, 不同的场所,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政治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懒惰而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 在追求与探索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虚伪, 虚伪可能使人们在现实现世获得一些利益, 但却永远难以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体验, 只有真诚与真情, 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善美, 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幸福。在哲学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通过哲学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样, 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体验幸福, 创造幸福。

二、兴趣引领促进学生感受幸福

政治哲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 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同时, 只有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习, 学生才能体验到创造中成长的快乐, 学生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反之, 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一些哲学原理, 学生在理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何谈兴趣;没有兴趣, 何谈成功;没有成功, 何谈幸福。因此, 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幸福感。

例如, 在教学哲学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形式, 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认知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入“三个和尚有水吃”, 使学生认识到部分只有服从整体才能获得成功, 取得成果。这样, 可以变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问题为生动的故事, 学生在聆听故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 轻松掌握这一哲学命题, 同时, 学生也更懂得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可贵, 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获得智慧的幸福。

三、哲学教学促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

在生活中, 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生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 烦恼不断, 停滞不前。哲学是一种智慧, 在哲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有关哲学内容, 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 使学生利用哲学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例如, 在教学矛盾统一的有关哲学内容时, 学生对这种哲学概念, 很难真正理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更难以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引用一个故事, 使学生思考, 领悟哲学概念, 体验成功的幸福。如教师可以引用雕塑家的故事: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了一只鹰, 鹰雕得栩栩如生, 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哲学家见了, 问:“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得飞起来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 这只高飞的鹰本来就在那里, 我只不过把石头中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在引入故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块石头是怎样飞起来的?学生会容易结可以想到是把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头与人生的关系:其实人也一样, 只有能够把人生之中多余的东西舍弃, 才可以获得成功, 人生中的诱惑, 就像一块石头多余的边边角角, 只有在面对诱惑时, 敢于舍弃, 敢于放弃, 人生才能真正获得精彩。学生的认识得到不断发展, 生活中的许多困顿迎刃而解, 学生在哲学学习中可以真正体验到成才的快乐和幸福。

篇4: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

在评课时,常常把有没有小组合作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如果没有就不能列入好课的行列,迫于压力,教学中都会有小组合作的形式。然而,小组合作前,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需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二是,如果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怎样设计活动问题,既能让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接入点,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走弯路,又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如在教学《相交线》时,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不作引导,学生将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使得讨论活动不能有效的开展,得不到本课所讲的知识要点,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即使有的学生通过看书得到“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但是学生们不能清晰的分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区别,以致将来遇到更加复杂的图形时不能分辨对顶角、邻补角和其它一些角,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都得不到提升。因此,在学生探讨之前,可以作如下引导,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将角两两组合会形成多少对,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几对角放在一组,又可以将这几对角分成多少组,找出各组的特征,会根据各自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吗?这样明确任务,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角”的一系列问题上,在给角取名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各自特征的理解。分步引导,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活动留足时间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一接到老师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听起来热情高涨,看上去又是另外的一个景象,只是小组内的一些优秀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俨然成了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其他学生侧耳倾听,偶尔点点头,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互相启发,优势互补,思维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他人或是小组合作来取代的,而小组合作讨论只有基于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想要让学生知道“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等到有一定的想法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才会有讨论的必要,也能使讨论更激烈、更有价值。

三、做一个耐心倾听者

课堂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错误,不能回避,更不能有抵触。不管是对还是错,都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倾听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给学生,吸取精华,纠正错误。对答对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培养他们交流能力和应对能力;对答错的同学要给予鼓励,期盼着下一次的回答,营造一个敢表达,乐表达的快乐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

篇5:关注学生的成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笔者始终秉承着“育人德为本”, 铭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格言, 怀揣着“衷心执教、爱心育生”的理念, 认真呵护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 特别是教育学生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学生上课说话、睡觉、厌学、打闹等等。作为任课教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引导“问题”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是一个很重, 很难的课题。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多是90后 (95后) 的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方法, 视学生为朋友、视学生为兄妹、视学生为亲人, 诚心引导、诚心教育、诚心对待。让学生理解你、信任你、依赖你,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的。

工作中, 笔者注重摸清学生的脉搏,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以情感人,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变师爱为母爱, 用微笑面对学生, 对学生多理解一点、多欣赏一点, 离学生就会近一点, 更近一点。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男同学, 其具体表现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概括:性格比较叛逆, 脾气暴躁, 家长、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听。然而笔者发现这个学生篮球打得非常好, 口才也很好, 并且写得一手好字。抓住这些优点, 我向班主任推荐他担任了班级和学年的板报宣传员, 他干得很认真, 精心设计, 每期板报都受到师生们的赞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他们都是一个个性化的矛盾体, 因此笔者注重个性化引导、个性化施教, 注意捕捉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虽然也许只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 但我们可以将它人为放大, 就有可能通过这个闪光点发掘出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藏。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了笔者用来教育学生的一条理论定律。

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标准是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 笔者注重遵循教学规律,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极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认真钻研教材与课标, 一丝不苟地备课, 深入浅出地授课, 认真批改作业从不懈怠, 做到上好每一节课, 向每一节课要质量。教学中始终都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倡并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保证当堂、当场、当时解答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赢得了学生的高度信任和好感。

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我所任教的高三毕业班中, 有个外地转来的复习生, 由于前一年高考时家里突然出现变故, 没能参加高考。她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强, 非常懂事而且特别爱学习的孩子, 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进班学习。就是考试的时候, 学习成绩提不上去。笔者发现了这个情况后, 在课下找她谈心, 发现她的学习方法不好, 学习时间挺长, 但学习效率低。我就给她找了本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书让她看, 并根据她的学习情况, 帮她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她的努力, 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 她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最终不负众望, 在当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

徐特立老先生曾经说过:“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 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 为社会做出贡献时, 你会多么高兴呵!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 后来居上, 这里不也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

摘要:教师这一职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 有的只是小事情, 一堂课, 一道题, 一个学生, 但做起来很不易。教师首先得有爱, 爱学生, 只有内心真正要做到爱学生, 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

关键词:育人,引导,情感,个性,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特立.徐老和青年学生谈投考师范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篇6: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学校要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本,求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促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要全心全意地用智慧关注教师,而教师则要全员全程地用爱心关注学生。当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管理者和教师在各自岗位上的发展问题得到确实关注,并逐步解决的时候,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和朋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学校要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要科学认识和管理学校的教职员工队伍,要重视他们的职中和职后培养,逐步建立具有终身学习特征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三是务本求实抓德育。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德育不只是任务,更是责任,德育要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心路历程的参与过程,要帮助学生建立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如诚实、尊重、爱心、正直、正义等公民风范;要发挥学校的优势,所有教职员工都应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落在实处。

四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为了使学生、班主任、学科教师、校长和学校互动发展,各方面需要紧密沟通和交流,如学校应重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把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进度以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家长在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情况后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社会也应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提供动力和资源,使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出有良好道德情操的青少年一代。

(作者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

篇7: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关键词:教师,叙事研究,专业成长

“教师成为研究者”,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 被视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为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故事, 借助反思和理性的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性和教育敏感性, 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这种研究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 作为研究者、反思者、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者的教师, 必然是这种研究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叙事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叙事研究可以升华教师的专业经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成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经验是他们的宝贵财富。这些专业经验不加以总结与研究就无法得到升华,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叙事研究则有助于推动教师深刻地认识其专业经验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有众多但零散的教育经验, 这些经验与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教育理论。叙事研究就是要串联这些经验, 发掘其背后的价值与规律。

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说事故”或“经验描述”的方法, 进行思考与分析, 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叙事研究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其自身经验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与体悟, 不断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无力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无暇顾及身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很多教师不愿或不敢承认自己是研究者。叙事研究, 则着眼于教学实践, 从身边亲历小事开始研究, 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方式把教师从教育研究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树立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在这种研究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经验不断升华为教育理论,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反思中不断提升。

二、叙事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的反思, 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

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记录教育生活, 而是观察与思考教育实践活动。所谓反思教育实践, 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过去教育经验的一种会诊、思考、评价, 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 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叙事研究以自己的教育过程为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审视、分析, 从而提升了教育经验, 改进了教育活动, 必然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 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 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通过反思, 总结经验与教训, 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因此, 教师写教育故事, 实际上是在寻求转化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是在寻求变革课堂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教学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 从而切实地改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才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情感意识的研究。

同时, 借助网络, 使这种个体反思走向群体反思。在交流中, 反思会更深刻、更彻底, 更见智慧。这种群体的反思, 势必形成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自己开展叙事研究, 同时还应有更多的机会, 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与互动能让教师感知自己的专业声音与观点, 激励教师提高的专业意识, 提升自信心, 以及从中学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 甚至批判、反省自己的经验。运用教师团队进行叙事研究分享专业经验的方法, 可以协助教师达成个人的、社会的以及专业的三个层面的提升。

三、叙事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深入, 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富实效性

由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往往会使某些预先设定的理论框架陷入困境, 使得理论与实际难以结合。叙事研究从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出发, 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 为理论走向实践, 指导实践, 开辟了新的途径。

叙事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 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中回到教师手中, 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通过对教育生活的研究与反思, 往往能比外来研究者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教师是教学活动最理想的观察者, 他们可以通过反思教学生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最合适的方式方法, 做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自我检验、修正和完善, 在参与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富实效性。叙事研究的实践性、反思性, 无论对叙事研究者、同伴还是对学生、学校,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叙事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否则这种研究就会停留在“叙事”上而不能得结出理论硕果。因此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结合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这是一种研究中的学习, 学习中的研究, 克服了以往单纯专业理论学习的盲目性, 解决了以往脱离实践的所谓“教育研究”的虚无性, 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叙事研究即拓展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必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投身叙事研究, 表达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核心是专业知识的获得并形成合理的结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 (或) 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 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叙事研究中, 教师 (研究者) 以叙事的方式对教育生活、教学事件、实践经验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深刻的分析, 从中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叙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是提升行动理论的必然途径, 也是发掘实践性知识的必然环节。反思, 将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理论化、系统化, 外化成显性知识,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可见, 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显现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促进教师在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观念,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教育叙事的过程, 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和调整的过程, 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五、积极参与叙事研究,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叙事研究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进行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教育生活的有心人, 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叙事研究中, 教师要叙述一个真实的自我, 同时要求故事要具有感染力, 更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过程, 将更好地陶冶教师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叙事研究, 教师能够从叙述的事件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 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教学中值得发扬光大或引以为鉴的素材, 也可以供他人运用或借鉴, 使教师处于一种永远修正和丰富自我的状态中;叙事研究中, 教师实际上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管理、德育、生活等角度的反思, 将使教师更加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 将自己放在一个因果链条中去看待, 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师叙事研究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育人观念、思想工作艺术、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篇8: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76-02

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始终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故对教师的培训也需要以此为基本原则。但传统的教师培训却很少考虑到教师这项最为重要的需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以一“考”代替全面质量评估,多限于以学历达标、持证上岗、获得继续教育学分为培训目标,导致培训低效甚至无效,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培训获得成长。如何结合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师培训方案,思考和琢磨“怎样的策划组织才能够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201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决定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旨在通过深度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方面的资源优势,在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直接支持下,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协同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小学英语能力提升”是其子项目(以下简称“英语项目”)之一,该项目选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历经10余年实验,精心培育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项目。攀登英语学习实验走进广西,以引领教师“做最重要的事”为己任,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一、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简介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多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实验项目的依托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总负责人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小学英语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中心主任王文静教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立足我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和实践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个体语言能力的新要求,整合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关于语言学习与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验旨在解决我国小学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优质英语学习资源缺少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哑巴”英语现象及整体学习成效低等一系列问题,紧紧抓住儿童英语学习的早期优势,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创设真实、丰富、多通道输入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非英语教师”的组织作用,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活动与内容。通过“容错原则”、“English Only原则”和“动静结合原则”等激发儿童的英语学习动机,通过小组和评价等活动方式的开展,调动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儿童自主探索、同伴学习的潜能。让儿童像学习母语一样自然地“习得”英语。从2001年9月至今,已先后在北京、山东、广东、浙江、海南和河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所小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二、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广西的开展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广西实施一年多来,以“引领实验教师做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为己任,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为首要目标,通过系列集中培训和全程跟进式指导,重点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整体促进广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引领教师做“最重要的事”

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价,最终要看专业发展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为此,在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案设计中,确立了以“关注学生成长”为评价教师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对教师发展评价的重心进行调整,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评价教师发展的依据。在深入分析广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和不同层面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实验教师发展评价指导性原则,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基础和前提,进而关注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教师自身英语素质,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立足教师的课堂实践,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而通过教师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开展更高阶段的学习。

(二)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改变是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确定的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项目在广西实施的过程中,以英语课堂教学为核心,引领实验教师参考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在做中体验、反思和成长。项目的实施使对教师的培训方式由单一聆听式的专家讲座转变为参与式互动学习,通过课例观摩与模拟、“1+1+1”参与式课例点评、沙龙对话式研讨等方式,引领实验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着力于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培养教师在做中研究、在做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正是在系统、具体、可操作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等,逐步改变了日常的教学行为方式,并进而理解了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兴趣导向”、“学生主体”、“发展性评价”和“以人为本”等先进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和理念又进一步迁移到实验教师的本学科教学中,鼓励教师成为活跃的行动研究者,在当下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结合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帮助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倡导多种培训与指导方式的整合,结合不同类型学校的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性强的支持和帮助。项目在广西的实施过程中,本着“小步子,低压力”的原则,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减轻了英语教师的选择门槛;通过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实地或远程等多种形式的指导和联片教研、专题研讨等活动,为实验教师搭建了广阔的研讨与交流平台,提供了多种展示机会;多渠道的全程跟进式实施指导与管理,以及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工具的提供,让实验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孤单,逐步引领和帮助每一位实验教师胜任英语教学工作。

三、实验实施的初步成效与启示

快乐攀登,自信展示。攀登英语学习实验为广西小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世界,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鲜活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及宽松、激励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实验实施一年以来,90%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0%多的学生初步建立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并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力、口语表达等语言知识、技能上表现优异,已经初步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实验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通过一年多来“做中学”、“做中研”等系列项目实施工作的开展,广西的实验教师逐步体会到关注学生成长是教师最为重要的事情,他们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实现了自身角色和行为的转换,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教师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行为的变化使得他们的学科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一批优秀的攀登英语教师初步具备了“种子”培训者的素质,他们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同时,还帮助更多的教师做好自己最重要的事——学生的成长,开始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项目实施由“输血”到“造血”机制的转变,为固化项目实施效果,深入推进广西英语课程改革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协同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广西的有效实施对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实验教师以“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发展目标,在低压力、高宽容的日常课堂改革和发展环境中,以“小步子”发展为原则,在各层面专家的有效引领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逐步发生改变,在“做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好”的持续进步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积累和超越。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政府、大学和中小学的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篇9: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作为校长,希望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在培训中有所提升,在赛课中获奖,这并没有错。教师的专业发展很重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和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受益。但是如果校长只重视教师专业水平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这岂不是又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说到底,专业发展只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部分,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照教师的工作状态。

教师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一位工作7年的教师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他不是为学生而来,而是为自己。他跟心理教师倾诉自己的工作状态:以前意气风发的自己,现在“一直提不起精神,做事有气无力,没有一点工作的热情,每天都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越来越感觉做教师没意思”。相信这位教师所描述的症状在教师群体中并不少见,这些症状是“工作倦怠”的表现。教师工作状态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从两个方面关注教师: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与工作相关的,具有活力、奉献和专注特征的工作状态,工作倦怠则是与之相反的工作状态,二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的工作状态与职业定位息息相关。

目前教师培养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师培养的目标只为达到岗位标准,是以“用人”为前提,表现为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工具化和技术化三种趋势。神圣化是指把教师工作定位为“红烛”、“春蚕”、“奉献”,教师成为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能犯错的“完人”,其结果是教师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工具化是指把教师当作管理学生、传递知识,确保学生考试成功的工具,其结果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而疲于奔命。技术化是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看作遵照一定规则、技术行事的程序化行为,教师工作成为技术性的程序化操作,其结果是扼杀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努力进修、培训、赛课、加班工作等,期望以此证明自己。但就像一台一直运转没有维修的机器一样,过多的工作投入,又缺少相应的生命关怀,教师会由工作投入的状态逐渐演变为工作倦怠。要减缓、预防这种转变的发生,除了教师自身改变认知、合理定位、寻找支持外,更需要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改进。这些都需要以尊重教师,给教师以生命关怀和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为前提,广东佛山南海区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南海区教育局正在酝酿一项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工作满一定年限,就可以有一个学期的“学术假期”,可以参加学历进修、专业培训,可以从事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还可以外出游历或者陪伴家人,总之,这个学期的安排完全由教师说了算。这种做法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教师的生命关照可以表现为物质福利,也可以表现为精神福利。物质福利有高低,而精神福利则没有高低,教育管理者应该多多思考如何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给教师应有的尊重。

校长应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他人”

在一次会议的交流互动环节,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的老师上课毫无新意,让我昏昏欲睡,你们应该怎么惩罚老师?”与会的几位教育领导、校长、教师都回答了这个问题,最令人欣赏的是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的回答,他说:“首先,我不赞成用‘惩罚’这个词语,教师出现了问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和环境的原因。我要做的是,和这位教师沟通,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比如是处于职业倦怠期,还是个人私事影响等,然后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使他的教学情况得到改善。”在这位校长的理念中,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教师的支持者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他人”。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学者RalphFessler和Judith C.Christensen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分为职前教育期、职业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并非线性发展,而是交叉进行。有时在一个学年内会经历好几个阶段,有时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在其他阶段也可能发生。这八个阶段也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要经历的,因人而异。职前教育期、职业初期属于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顺利实现职业角色转换。职业初期又称为“存活阶段”,经历过初期的紧张、焦虑、混乱之后,有的人能够适应并安定下来,有的人可能也会选择离开教师岗位。所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不妨多倾听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多给予肯定,或许能减少一名教育战线上的“逃兵”。

能力构建期、热情与成长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积极阶段,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增长,教学技能不断提高,班级管理变得游刃有余,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这种状态是教师进修、培训、赛课、研讨等挑战自己的最好机会,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就可能实现从新手型教师到熟练型教师,最后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则是一个相对消极的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困难与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教师原有的工作激情会开始泯灭,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满,感觉无趣。职业稳定期的教师开始停滞不前,进入瓶颈状态。这两个阶段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时期,可以从关心教师的家庭和生活入手,采取让教师参与管理、给予足够的教育教学自主权、组建团队工作模式等方式,重新激活教师的工作状态。如果成功度过这个消极阶段,教师可能会实现新的超越,再次经历积极的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指教师萌生离开岗位之意并最终离岗的阶段。八个阶段中,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需求、感受和心态等具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教育管理者,清楚地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一书中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独特的不断成长的个体;生命关怀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升生命的质量。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育;尊重教师,更是对教育的高度尊重。

篇10: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随笔

一、高中体育档案的内容

学校体育档案的内容非常多、非常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上级部门及学校有关体育的文件。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体育课本、及相应的体育教学参考书。体育专业用书,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教学理论书籍;体育词典、运动竞赛规则等工具书。学校有关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育工作计划,体育法规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各年级常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体育课成绩质量分析汇总表等。学生身体素质和达标档案册。学生参加早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等考勤登记表。学生体检表及病免、请假证明材料。体育课教案及器材出借、成绩考核和出勤情况资料等。学校运动队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训练计划、考勤、竞赛成绩等。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类竞赛资料,如: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球类比赛、长跑比赛、跳绳等。教师自编的教育教材内容,如:体育理论试题、大课间操资料等。教师各类获奖情况档案,如:论文、基本功比赛、培训证书等。学校体育组的科研档案,如:体育教学相关报刊、杂志及摘抄、复印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及其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其他,如:学校对体育场地改善和维修、学校器材配置、学期体育经费的开支、体育教师的待遇等。

二、师生体育档案的整理和分类

由于学校体育所收集的材料内容广、教材大、数量大,加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校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以便在体育教育工作中提供查阅和上级领导各部门的检查、参观。

按材料内容分,如:校内同一运动竞赛类(学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活动类(早操、课外活动)等。按时间顺序分,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整理,一般学校以一学期或学年为一单元进行材料整理。这类档案可参加“两个条例”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建档,按实际情况需要整理。除上述两种或在上述两种整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经常要使用或较有参考价值、可重复使用的资料进行单独组卷,如:达标、合格表的成绩册、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记录、摘抄的图片资料或剪辑的网络资料、照片等。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分,如:按两个“条例”的备查目录分类建档,等等。

三、建立与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事项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牵涉的内容广、影响的面大,因此,做好体育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收集、整理建档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长期性、整体性、有序性、创造性的原则。档案建立后,需加强管理,最好建立档案厨,将资料分类放置档案盒子内,记录所存档案的类别、目录及时间。合理使用并及时更新或充实内容。对有时限的或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内容应及时装订成册,归案入档案(加编号),以便日后检查或其他用途备用。而对那些理论性知识或政策法规、计划要注意当前教育动态和形式变化结合本校、本教研组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保存档案要规范,材料要完成。通常学校体育档案的目录等要依照“档案法”要求,规范、清晰、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也有利于查找和收集、整理。

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要及时、经常性地把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并建成档案,运用时要结合教学、训练等,以参考为主,以推动为目标。要以档案为准绳,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深入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档案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督促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指挥,不要把它做一种摆设或作为应负上级部门检查的内容。

四、建立学校与学生体育档案的意义

建立体育档案,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地开展,有利于宏观调控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档案的建立把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同时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师能力。有利于体育教师将零散的材料系统化、将实践的经验理论化,同时随着档案内容的增加,也丰富了体育教师的知识,为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指明方向,并提供大量的经验资料。有利于促进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档案的建立可促使各项体育活动长期、规范地开展下去,从而一方面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如何进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李东晓下一篇:消防梦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