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2024-04-30

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共9篇)

篇1: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暑期一开始,我街道就风风火火地启动了研修班的继续教育活动,街道党委、政府邀请了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刘德武、王延安、徐长青等近十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亲临我街道,现场作课,阐述新课改理念,这在我区教育战线是一个创举!为期七天的研修班培训活动,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

我作为街道语文科学科能力,被街道推荐执教一课阅读研讨课,由于永正老师主评。课前我胸有成竹,一直奉行求真、求实的原则,我也像于永正老师一样事先没有和学生见面交流,就开课执教《将相和》一课,整个课的设计都是我自己锤炼后出炉的,满以为自己该趋向成熟了,结果,于永正老师的评课让我清晰地体会到了专家深邃的积淀和独具的慧眼。于老师的评课语言精辟:叶圣陶讲过阅读教学总得读,陈国富老师执教《将相和》一课,第一课时是读书课,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书,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培养了阅读能力;第二课时是思维课,孩子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然而,陈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依然难以避免青年教师常有的躁动,老师的课堂语言不精练,课堂气氛宜动中藏静,朗读很重要,孩子读好了自然就不用老师多讲了,也就体现了学生主体。

语文课就应该上成语文课,要坚定不移地保留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本位的东西,活动、游戏、画画、表演等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甚至上成哲学课,这是喧宾夺主,迷失自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于永正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更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冷静地思索自己的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多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多少?越是怕学生不懂就越讲得多,越包办得多。学生在教师自以为分析得很透彻的逻辑思维折腾下,还有轻松直面文本、感悟文本、生生对话的机会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就自然狭窄、肤浅了,还谈什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良好的语感如何培养?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语文学科读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基调。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间就是孩子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几分钟的.读也许胜过您几十分钟的讲解,您少讲学生反而多学呀!当然,教师少讲绝非不讲,恰到好处的讲解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不能否定,更不可抛弃!

一堂于永正老师评议后的阅读教学课,让我青春活力的心注入了理性的养分。之后,我经常尝试从学生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头脑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考虑怎么教,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怎么学。我不再以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常令我惊叹不已。

老师们,崔峦先生提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于永正老师评我的课“课堂气氛宜动中藏静,朗读很重要,孩子读好了自然就不用老师多讲了,也就体现了学生主体”。我执教的《将相和》一课到底有多热闹,老师到底有多少分析,估计您可以设想到了。说句心里话,我的名利心虽无多少,但确实是“忘生”多而“忘我”少呀!

“于永正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我将高举于老师这面旗帜,不极右,不极“左”,用我的一生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

篇2: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 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大多是高高站在讲台上, 机械地灌输着拼音音节、字词辨析、语法构成等知识, 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 与学生交流少, 忽略了语文学习自身的多样化和趣味性特点, 学生缺乏学习热忱, 课堂效率低下。新世纪以来, 新课程改革广泛推行, 要求小学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当下的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 创新方式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科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未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点上, 学生对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来, 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 再加上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思维特点, 很容易遗漏知识内容, 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会遗忘。新课程改革要求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亲自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 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自然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 把与教学相适宜的故事引进课堂不失为首先方法之一。例如,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程开始前, 教师可以现在的“汉语热”作为切入点, “同学们一定都知道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代言人, 他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 那么有谁知道关于孔子生平的一些小故事呢?”小学生都是乐于分享的, 尤其喜爱这种讲故事的交流方式, 会积极开动大脑, 寻找自己听过的、看过的故事记忆, 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总结, “孔子有三千弟子, 桃李天下, 可他谦虚好学, 不断充实自己, 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孔子跟随老聃学习的故事吧!”通过教师活泼生动的语言引导, 学生不知不觉就走入了教学情境中, 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跟着教师的节奏去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而在课本阅读内容学习过后, 教师可以以孔子拜七岁童子项橐为师的故事进行延伸拓展, “伟大的圣人孔子都能够不耻下问、虚心好学, 同学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也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大家一起进步, 现在啊为班级和学校争光, 以后为祖国争光!”通过故事总结, 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唤醒, 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深化、道德情操的升华。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且对于多种问题都给予鼓励和支持, 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此, 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应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而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合作学习。在分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站在彼此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压力少, 思维活跃。例如, 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学习中,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活动, 要求每个小组在阅读结束后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目的性更强, 阅读效率也更高。小学生的思维一旦带动起来就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方面, 教师可对这些问题进行甄选, 选择有学习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在明知会受到责罚的情况下, 支持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动力是什么?”此类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描写中包含的细腻情感, 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学生心中埋下奉献的火种。同时,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造成普罗米修斯结局的原因, 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让学生通过阅读《希腊神话》相关故事了解到课本阅读内容几个主人公的性格, 带入不同角色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科学对待“不同的声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 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见解, 教师不应追求统一化、模板化的结果, 而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学习后, 学生普遍认为是蔡桓公自食恶果, 但有的学生会想到医师的天职是救死扶伤, 无论能否治好病人也应尽力一试而不是避而不见, 所以扁鹊也是有错误的观点。在以往教学模式中, 这种观点通常被视作异类不闻不问, 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此为论题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辩论, 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总结,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每一种观点都是值得思考的,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另一重要表现便是因材施教, 注重每一名学生的特长, 因势利导。例如,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怀》学习后,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小礼物表达等等, 学生可以唱一支歌、可以画一幅画, 还可以帮助妈妈做家务, 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爱好、学生的情感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总结, 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 刚刚开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今天课上学了什么”, 待学生习惯总结后, 鼓励学生写总结日记, 记录下自己一天学习的感受和心得, 这不仅是知识体系形成的必要途径, 也是独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宝贵情感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总结, 包括每日总结、每月总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等, 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3: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个教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同样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探究,才会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和自发性。

一、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主动接受课堂的信息,自觉探究规律、技能,还能与他人合作、分享,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喜欢以命令的方式管理课堂,让学生按照主观意志学习,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导致课堂失去平衡,死气沉沉。现在,教师要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我事先了解到我班有几个男生平时非常喜欢篮球,业余时间会聚在一起打篮球。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我们环绕篮球场做了热身运动之后,活动了指关节、踝关节,然后分成两列纵队错位站好。师生问好之后,我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篮球明星呢?”学生:“姚明、科比、乔丹、易建联、奥尼尔……”听完大家的回答,我又问他们篮球比赛的关键是什么。“投篮得分”,学生异口同声。于是,我请那几名男生给大家表演投篮。开始,这几名学生还比较羞涩,但篮球拿到手之后,找回了自信。第一名学生轻拍几下篮球之后,一个漂亮的三步上篮;第二名学生站在投篮线上,直接投向篮筐;第三名学生站在45度角处,潇洒出手……虽然这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完美,但还是赢得学生的掌声和喝彩声。我看到时机成熟,便鼓励其他学生来试一试,马上有学生站出来,可惜动作不标准。我告诉他们投篮是有技巧的,不能单凭蛮力,大家来看一下……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投入学习,不仅极大地强化篮球教学的效果,学生更在训练中感受了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在内心深处对体育课堂产生了认同感。课堂之后,他们便会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投篮,在渴望与兴奋中期待自己也能成功进球。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纪,而且现在小学生知识面很宽,在课堂上他们非常想要表达想法。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也为生生交流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刨根问底。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民主氛围的课堂,是适合学生成长的摇篮。

在三级跳远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做了示范,然后问大家看懂没有。很多学生摇摇头,说不知道怎样迈步。于是,我做了第二次慢动作示范,并请学生自己体验一下。这次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做出动作,但部分学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我请这些同学试着做动作,并请其他学生帮忙分析,看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动作做完之后,马上有同学指出来,他们的第一步错了,也有的说第二步也不对,还有的说感觉手臂动作很别扭。我让已学会的学生给大家演示。这样在对比、讨论中,学生找到三级跳远的几个关键点,并一起讨论怎样在最后一步跳得更远。一些体育素质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腾空滑步,动作非常优美。我们一起为他鼓掌。我告诉他们,三级跳,包含了跑、跳两项动作,还需要协调手、脚,非常适合锻炼身体的平衡性,也是田径场上的热门项目。有的学生举手询问,青少年三级跳的记录是多少呢?我告诉他,全国中学生三级跳远的记录是16.11米,并追问有没有信心挑战自己。大家认真练习,努力朝目标迈进。

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烈的课堂讨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再被动学习,不再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思索学习,探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成效,教学自然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当堂反馈

体育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做示范动作、学生跟学、教师指导外,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教学模式,如:学生们喜欢的游戏方式、竞赛方式、小组合作方式、实战模拟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等。在这些方式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当堂反馈,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某些不当之处。有了努力的目标,有了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游戏教学可以让体育课堂变得更生动,会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比如在足球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玩“足球接力游戏”,既练习了传接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到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停球学习,难度较大,我给学生编了顺口溜,让他们在小组练习中,反复体会,并掌握要领。“高抛球,挺起胸;低空球,靠小腿。减震减压,巧用劲儿;提前判断是关键”。这便于学生识记,又能让其互相切磋、体会,提高学习效率。学到一定程度,教师组织开展班级对抗赛,提前选出(或自我推荐的方式)22名学生,各自分配位置,并制作作战方案,比赛时间定为30分钟。

可以说,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并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学得高效,更享受快乐,心灵舒展,内心愉悦,教与学的活动水乳交融,交互进行,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至真至切的快乐。

篇4: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1. 灌输式被动教学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为了追求音乐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都是先介绍音乐的有关内容,然后进行系统的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要记得歌词,还要牢记旋律。所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生“唱歌”,让学生对着一首歌曲进行一遍一遍的练习,甚至好几个星期的课程都是在练习同一首歌,导致音乐课堂没有新意,这种传统式的灌输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缺乏互动性

音乐课程其性质有一种娱乐成分,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表现出对音乐的单一教学,在实际的课堂中,缺乏必要的互动。在音乐教学中,老师所谓的互动就是向学生提出关于音乐的问题或者是随机点名学生演唱本节课学习的歌曲。这些互动的效果很差,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效的互动并不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完全丧失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二、音乐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想要拥有高涨的热情去参与到课堂中,就需要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自信,学生首先要在音乐方面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尽情释放自己,去运用音乐表达自己。所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应先培养学生的自信,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观察他们的言语、行为变化,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音乐方面的障碍,使得学生增加对音乐的自信心,更加热爱音乐。

我们可以运用管理学上的期望效应去解决学生的自信问题:首先,老师在教学中,要适度运用动作和语言去向学生传递期望的眼神,当学生面对老师渴望的眼神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使得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其次,音乐科目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课堂中,老师应该至少拿出15分钟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巡视,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该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耐心地去指导,并且给出肯定的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另外,对于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状况,老师应该把大错误化成小错误,不要把每一处错误都一次性去挑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以至于学生对音乐表现出抵触,并且不敢唱歌的现象,因此,老师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应该去和蔼的指导,并且鼓励学生在失败中找寻原因,以口语和动作的形式去鼓励他,让他知道自己一定能行。只有树立了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把热情带入其中,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他们主体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想要小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就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该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在音乐课程中能够真正放下考试的压力,真正去释放自己。

(1)主动与他们交朋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接触。音乐课程在一周中可能有1~2节课时,实践不多,所以老师应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主动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兴趣爱好,并且帮助学生解决音乐相关的问题。老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时,应该虚心去接受,并且答应学生要不断去提升自己,要让学生感觉到在老师面前可以畅所欲言。老师的亲切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它会让学生尽力去配合老师上课,并且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式的音乐教学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引入情境模式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排练音乐剧,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让他们感知到音乐的表达能力;或者是在课堂中插入流行歌曲的教学,选择学生最喜欢的音乐,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歌唱比赛、乐器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作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乐器,使学生在音乐上保持一种灵感和新意。同时,老师应该提供各种音乐素材和音乐设施,让他们尽情地创造,在创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关注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尽情去创造,去展现自己。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音乐去提升自己的气质,运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培养自己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关键词:主体地位,小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篇5: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 人教版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是高高站在讲台上,机械地灌输着拼音音节、字词辨析、语法构成等知识,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与学生交流少,忽略了语文学习自身的多样化和趣味性特点,学生缺乏学习热忱,课堂效率低下。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广泛推行,要求小学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当下的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方式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科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未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点上,学生对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来,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再加上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思维特点,很容易遗漏知识内容,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会遗忘。新课程改革要求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亲自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把与教学相适宜的故事引进课堂不失为首先方法之一。例如,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现在的“汉语热”作为切入点,“同学们一定都知道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代言人,他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那么有谁知道关于孔子生平的一些小故事呢?”小学生都是乐于分享的,尤其喜爱这种讲故事的交流方式,会积极开动大脑,寻找自己听过的、看过的故事记忆,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总结,“孔子有三千弟子,桃李天下,可他谦虚好学,不断充实自己,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孔子跟随老聃学习的故事吧!”通过教师活泼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就走入了教学情境中,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着教师的节奏去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而在课本阅读内容学习过后,教师可以以孔子拜七岁童子项橐为师的故事进行延伸拓展,“伟大的圣人孔子都能够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同学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也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大家一起进步,现在啊为班级和学校争光,以后为祖国争光!”通过故事总结,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唤醒,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深化、道德情操的升华。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对于多种问题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合作学习。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站在彼此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压力少,思维活跃。例如,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学习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在阅读结束后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目的性更强,阅读效率也更高。小学生的思维一旦带动起来就处于活跃的状态中,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方面,教师可对这些问题进行甄选,选择有学习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进行进一步讨论,如“在明知会受到责罚的情况下,支持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动力是什么?”此类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中包含的细腻情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心中埋下奉献的火种。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造成普罗米修斯结局的原因,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希腊神话》相关故事了解到课本阅读内容几个主人公的性格,带入不同角色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科学对待“不同的声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不应追求统一化、模板化的结果,而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学习后,学生普遍认为是蔡桓公自食恶果,但有的学生会想到医师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无论能否治好病人也应尽力一试而不是避而不见,所以扁鹊也是有错误的观点。在以往教学模式中,这种观点通常被视作异类不闻不问,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此为论题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总结,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种观点都是值得思考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另一重要表现便是因材施教,注重每一名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怀》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小礼物表达等等,学生可以唱一支歌、可以画一幅画,还可以帮助妈妈做家务,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爱好、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刚刚开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今天课上学了什么”,待学生习惯总结后,鼓励学生写总结日记,记录下自己一天学习的感受和心得,这不仅是知识体系形成的必要途径,也是独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宝贵情感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总结,包括每日总结、每月总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等,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内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提高语文学科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大胆改革实践,细心探索总结,才能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篇6: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新的学生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品德的养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赖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积极思维。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但要靠“教”, 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 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 把学生这一“主体”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采取“满堂灌”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死板,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过程,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若不, 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到达预定答案为止。因此学生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 被解惑的接收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本人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只有师生之间真诚合作, 努力使教与学协调一致, 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要素,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 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智力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架子, 摆正自己的位置, 视学生为朋友,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重、被关爱的人, 在轻松、融洽、合作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没有恐惧、不安、拘束、逆反等不良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变“指令性”为“指导性”, 改“灌输式”为“自主式”,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 激励学生而不压抑学生, 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其次要采用互助互动教学组织形式所谓互助互动教学, 就是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动机理论, 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 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方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师主宰课堂, 少数尖子学生当演员、唱主角;课堂上的信息交流大都为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学习能力强的, 发言机会就多, 学习能力弱者则反之, 导致两极分化;过多地强调学生个体间单一的竞争形式, 忽视了学生间团结互助的作用, 制约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教学活动低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彼此分离等弊端, 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互助互动教学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为“凸字式”排列, 前排二人, 后排三人, 每一个“凸”字中的五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构成一个学习、讨论单元, 大班听课时, 统一面向黑板;小组讨论时, 围成一圈, 它的基本教学结构为:教师示标一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点拨导学——练习达标 (有时要反复)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充分思考的余地,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正要确处理“导与讲”的关系“导”指学习方法指导, “讲”指课堂讲授。课堂教学中, 要坚决改变传统的“一言堂”, 努力做到讲中导、导中讲, 使讲与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讲中导, 重点在导, 主要包括导法、导路、导疑与导思。导法, 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本堂课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导路, 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 让他们遵路识其真, 循序见其明;导疑, 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白己质疑问难, 学会提出问题, 从而把问题引向深人;导思, 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让他们学会思维。导中讲, 重点在讲, 凡教学内容不经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教师就必须讲, 但讲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只有把讲与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该讲的讲, 该导的导, 才能真正做到“四多”, 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永葆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激情四、面向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学生传统课堂教学是“面向大多数学生”, 而这个“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对象指向很不清晰, 往往是全体同学一起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到底教学效果如何, 课堂上教师常常很难把握。“面向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学生”则是这样的: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就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全班学生都遇到的问题, 教师则面向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这样教学对象的指向始终是清晰的, 真正地做到了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学生不再有教师“周到细致”的“服务”作依靠, 失去了拖着自己走的纤绳, 他们只能横下心来依靠自己, 在自我尝试、独立探索的过程中, 发挥了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 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 只会一招一式, 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篇7: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关键词: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器材整理;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26-01

在素质教育下,各学科再无主次之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也同样重要。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智力增长、心理健全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体育也不能只是局限于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来完成动作,更为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带给身体、心理与智力等的全面增长。 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唯有不断实践与探索,在实践中创新与摸索,才能带给学生一堂堂精彩而活跃的教学与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只是严格地依照教师的指令展开学习。在体育课中不管是技术性动作的讲解还是相关的活动,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认为学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这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脑,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参与,而学生所真正能学到的少之又少。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突出主体性,增强体育意识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带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自主的权利,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活动。首先,教师要放下身体,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要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一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动作要如何完成,而是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训练者, 多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想法,师生只有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捧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与学生互动。热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隔阂,教师只有怀揣着对学生的热爱之心,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这个群体,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教师,爱体育,进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

二、让学生参与到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中来

在以往教师往往认为体育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与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教师的事。 其实不然。 要突出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样也包括体育器材的整理与准备等环节。学生只有熟悉器材、喜欢器材,真正参与到平时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中来,那么在体育活动中更能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热情。因此,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这一环节。

1、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往往对静止于器材室的各种体育器材充满了好奇,让学生参与整理与准备活动中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理,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在开展活动时,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器材,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运动时自然得心应手,愉悦欢快之情油然而生。

2、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器材的整理与准备并不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而是可以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与空间。如可以让学生按照运动的不同类型整理,也可以按照体积大小摆放等,整理类型学生自主决定,做好标签与目录,让去拿器材的学生可以按照提示顺利拿取。

3、更能增强师生的情感不管是整理还是准备并不是学生单独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小小的器材来传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科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来享受活动的乐趣。

三、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体育学科以室外训练活动为主,我们不要将学生的手脚束缚在固定的条框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机械参与者,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我、训练自我的良好平台。如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类型。如短跑训练,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所设定的一组组地进行训练,教学枯燥,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不高。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样的训练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相反还让学生消极情绪滋生,对运动、对体育学科失去兴趣。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一起来设计活动方案。 这样就将学生从固定的训练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从固定的条框内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且所设计出来的活动会更加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自然能够换来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中确立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热爱运动,热爱体育学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活动与自己的喜爱与身体状况密切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许多活动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的方案来进行设计。可以说每个小组的训练活动都非常精彩,自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祝旺灵.融游戏于体育提高学生体育素质[J]. 现代阅读(教育).2013(03)

[2] 郑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有效性[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20)

篇8:教问并行突出学生主体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要得法求效,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 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观念的桎梏, 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 不重能力培养的定势, 这种定势下培养出的学生无从发挥主体性, 因而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教学中, 要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独霸课堂的现象, 讲求方法和时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坚持做到“三让”: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课上采用朗读、范读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悟;二是让学生有时间“议”,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去寻找合理、科学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 此后, 教师再作点拨、归纳, 这样学生收到的教育特别深刻;三让学生有时间“讲”, 课堂上笔者经常留给学生自由的天地, 让他们自己讲,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对“正当防卫”四个要素的理解, 笔者让每个学生都讲一下自己的认识, 举出自己的认识, 举出自己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不是“正当防卫”的例子, 此举加深了学生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学生在讲述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其发展思维也更具求异性、灵活性。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重点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 学会了多少,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学生自觉地负担起学习的责任时, 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笔者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 引导学生采用上述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 不仅动口, 而且动脑、动手,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我们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打造教学的各个环节, 努力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

当然, 要达到上述效果, 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三看”:一看教材学习内容, 哪些不易理解;二看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无联系,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三看有无知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同时还可把握课堂的节奏与气氛, 从而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走下讲台, 与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影响,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教师善于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并且能及时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面对这样的教师, 学生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教育, 这样就会起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贴近学生实际, 适时适度提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都毫无疑问是问号。”由此可见,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有了问, 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有意识地“提问”, 也要激励学生主动的“发问”, 只有这样, 才能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于一体,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中, 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的活动过程。在政治课教学中, 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提问的技术。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因而大有学问。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在问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这样既能起到问的效果, 有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

1. 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首先, 要吃透教材, 它是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的关键, 经过这个环节教师理清了本节的重点、难点, 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的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 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不会仅停留在解释和阐明这两个层面上。现在课堂提问的主要症结是提问数量有余而质量不够, 教师不时提问, 学生似乎也答得不少。但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填空式的, 学生无须思索便能回答, 至多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给复述一遍, 或者教师已把答案暗示给了学生, 这样的问答看似气氛活跃, 实则无多少思维价值, 有些甚至是无效劳动, 往往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因此只有熟练把握教材, 教师才能提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2. 问的次数要适度

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启发式, 启发学生的较为有效的手段便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而鉴于这个原则教师便会形成这样的错误观点:提问便是启发式教学, 问题越多越好。于是在课堂上从复习到导入, 再到讲授、训练等等环节, 无不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简直是一问到底。学生的所有精力都用在思考教师的问题上, 哪有提出自己问题的机会?

3. 问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中, 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只提问少数尖子生, 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陪衬。二是向班级里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提问结果是一问三不知, 出现了教师恼火、学生难堪的尴尬局面。如果所提问题太难太深, 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 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而问题太易太浅, 学生无须思考便可随口答出, 这样的提问便失去了价值。

新的课堂改革理念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问答活动, 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 问题难易要有梯度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经常看到课堂提问的无梯度现象。即要么问题问得很难, 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回答, 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中的陪衬;要么问题提得很容易, 使所有学生不经任何思考便能随口答出, 这样的提问便失去了价值。因而问题的设计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正如, 《学记》中说:“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因此, 教师所提的问题除了要有启发性, 还要有一定的坡度, 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爬坡,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笔者在讲解提高经济效益一节时, 围绕“破产”的问题, 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问题, (1) 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 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吗? (2) 现在企业经营者对破产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 以企业破产为例, 同学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应该树立哪些意识?这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从理解、分析、应用三种不同的能力要求, 注意了从易到难的梯度, 适应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增强成就感、自信心和进取心, 从而形成积极思考, 敢于回答、敢于提问、敢于辩论的思维品质。

5. 课堂提问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很科学合理, 但为了赶进度、省时间, 往往自问自答, 或只找优生代言, 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提问仍是低效的,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要旋即回答,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回答过问题后, 也不要过快地进行评论或接着提问, 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 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使课堂提问这种资源发挥它的效益最大化。

以上所讨论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再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问并行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 就一定能为提高政治课教学水平, 全面实施新课标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 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注意改进提问方式, 通过教问并行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9:少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教师随笔

关键词:小学体育;主体性;主动学习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讲,学生是教师任务的施加者和执行者,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学习的持续性。小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接受教育,所以,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进来并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小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将游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相对轻松,而且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或是进行体育锻炼时很多学生会很不屑,甚至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进行锻炼。这样不仅达不到体育课设定的目的,而且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安排的体育项目或是活动他们不感兴趣。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有些知识学生必须要学习,但是体育是一个很灵活、范围很广的学科,小学生还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游戏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既能起到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安排拔河、丢手绢等游戏,这些游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玩的时候顺便锻炼身体。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设计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形成课堂主人的意识。

二、处理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严厉,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跟随老师的安排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大胆地参与就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做起:(1)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才能融入学生的小圈子中和学生成为朋友;(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严厉的教师,还要在适當的时候给学生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带来的温暖,这将是学生以后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比如,学生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时,教师就可以坐下来和学生一起玩,这样既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运动环境,又为学生的锻炼增加了一份动力和热情。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多时候体育教学都在室外,所以在进行锻炼时,学生难免会受伤或是出现矛盾,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学生受伤或是闹矛盾的时候,要对学生施以援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老师形成好印象,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进一步。

三、创建民主、自由的体育课堂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发挥,就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创建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有机会、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的时候体现主体性。例如,在上体育课时教师给学生设置多个项目,如,足球比赛、田径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项目,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就组成一组,然后自主组织比赛。这样学生的锻炼项目是自主的,锻炼形式是自由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有主人公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自主地学习和锻炼,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天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督促,这样学生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有激情地锻炼,提高锻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逐渐形成主人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将体育理论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让学生能从中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时候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在教学实践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体育课堂变得灵活、自由,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淑芹.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小学,2014(7).

[2]王艳娟.浅谈学生主体性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有效落实[J].新课程:小学,2015(7).

[3]孙寅超,邵金燕.体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新思考[J].才智,2015(32).

上一篇:通用型求职空白简历表格下一篇:《鲜花和星星》 教案教学设计